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农药废水对水有哪些污染吗

农药废水对水有哪些污染吗

发布时间:2023-02-15 00:06:59

① 农药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喷洒的农药微粒飘浮在空中,或作物表面的药剂蒸发,以及农药厂排出的废气都会对大气形成污染;

(2)农药对水系的污染。防治水中害虫而喷洒的农药,以及喷洒作物的药剂落在水面上,雨水冲洗含农药的土壤或工厂废液排入江河,都会造成水系的污染;

(3)农药对土壤的污染。落入土壤的农药或为杀死土壤中的害虫而直接对土壤施药等,是造成土壤中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

(4)农药对食品的污染。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空气、土壤、水及饲料中残留的农药而受到污染;

(5)农药对水生生物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使水生生物受到毒害,尤其是食物链所引起的农药对鱼类的污染;

(6)农药污染对鸟类野兽的影响。鸟类等取食了含农药的作物种子和谷物,使农药在体内积累,造成繁殖率下降甚至死亡。

② 农药厂会向水中排放哪些有毒物质

一、农药厂向水中排放的为农药废水。农药废水是指农药厂在农药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水水质水量不稳定。主要分为::含苯废水、含有机磷废水、高浓度含盐废水、高浓度含酚废水、含汞废水。
二、农药废水是指农药厂在农药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水水质水量不稳定。主要分为:
1、含苯废水:生产1吨六六六排出3~4吨废水,含苯量1500~2000 mg/L,可采用蒸馏,煤矸矿渣吸附处理;
2、含有机磷废水:COD在10000 mg/L以上,含有机磷约1000 mg/L,可先用萃取或蒸馏法回收废水中的乐果、甲醇、二甲胺等物质,然后用生物法进行无害化处理;
3、高浓度含盐废水:生产1吨敌敌畏产生废水5~7吨,含COD达数万毫克/升,含有机磷1000毫克/升及约0.6%敌敌畏有毒物质,以采用浓缩焚烧法或湿式氧化法处理;
4、高浓度含酚废水:先通过萃取法回收酚使份含量小于300mg/L,并经适当前处理后再进行生化法或化学氧化处理;
5、含汞废水:废水呈酸性,共话物呈溶解状态,可用于硫化物沉淀法进行处理。近年来,还有采用反渗透法,活性炭-生物膜法对农药废水进行处理,一些国家已禁止使用生产六六六等有机氯、有机汞农药,积极研究微生物农药,是防止农药污染的根本途径。
三、农药废水的主要特点是:
1、污染物浓度较高,COD(化学需氧量)可达每升数万毫克;
2、毒性大,废水中除含有农药和中间体外,还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质以及许多生物难以降解的物质;
3、有恶臭,对人的呼吸道和粘膜有刺激性;
4、水质、水量不稳定。因此,农药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③ 农药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农药对水环境的污染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是多方面造成的:为防治水体害虫向水体直接喷洒的农药;空气中飞机喷洒农药时,一部分会落到水中;漂浮于大气中的农药随尘埃或雨水落入水体;农田喷洒的农药,会进入灌溉水中;植物或土壤附着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在河边洗涤施药工具,使农药进入水体;农药生产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等。
二、农药对土壤的污染
农业生产不管采用哪种施药方法,都会使大量农药进入土壤。如农药拌种播种等是土壤农药污染的直接来源。而喷撒的农药,粉剂(喷粉使用)只有10%落在地表,约有5%—30%的药剂漂浮在空气中,喷雾使用的农药大约80%落入土壤中,并且由于风吹雨淋和重力作用,附着在作物上和空气尘埃的农药还会部分的落在地上,农作物残枝落叶和动物残体中蓄积的农药也转入土壤中,进一步加剧了土壤的农药污染,从而危害农业生产。
土壤对农药吸附作用的大小,与土壤特性密切关联,并且农药本身性质也影响着吸附作用。如大多数农药对有机质表面比对矿物质表面有较大的亲和力,易被吸附。
三、农药对大气的污染
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喷洒。
一是喷洒农药时药剂微粒漂浮天空中或被漂浮的尘埃所吸附,在气流的作用下,可漂移到数里远的地方;
二是喷洒到作物表面的农药被蒸发进入空气中;
三是土壤表面的农药向大气挥发扩散。此外,农药厂排出的废气、风对干燥土壤的吹扬、日照高温对污染水体的蒸发等,也可将农药带入空中,造成大气污染。
四、农药对环境生物的影响 农药可以抑制土壤生物活动,特别是在长期施药的情况下,造成土壤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对控制腐生菌和食草性生物的繁殖的捕食者的毒害作用,而由于这些无脊椎动物能从土壤中摄取农药,并在体内富积,使得以这些无脊椎动物为食的动物,将其体内的农药继续累积,以致达到致死或影响其正常生活的含量。
使用农药也会对害虫天敌产生伤害,从而削弱了克制害虫自然因素的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造成害虫更加猖獗,不得不增加用药量和施药次数,以至形成恶性循环。如稻田中青蛙是多种害虫的主要天敌,而田中施用甲六粉,2天后未见成蛙,幼蛙和蝌蚪几乎100%死亡,蛙卵也被严重破坏,孵化率仅30%。这无疑破坏了青蛙对害虫的生态控制。

④ 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农药污染主要指农药及其在自然环境中的降解产物污染大气、水体和土壤,并破坏生态系统,引起人和动植物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的一种有机污染。造成污染的农药主要是有机氯农药,含铅、砷、汞等物质的金属制剂,以及某些特异性除草剂。

清除蔬菜瓜果上残留农药的方法有:浸泡水洗法、小苏打溶液浸泡法、去皮法、储存法、加热法。

⑤ 农药对淡水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1)农药生物富集的生态效应。进入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农药,可以通过食物链而发生生物富集作用,而农药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效应,大多与它们在生物体中的积累和转移有关。水体中的农药一部分可被浮游生物吸收或悬浮性颗粒物质所吸附,部分悬浮物沉淀以后,形成底质,从而变成底栖生物的饵料。例如,水中的DDT通过浮游生物、小鱼、大鱼、水鸟的食物链传递而在生物体内富集。以美国上岛河口区生物对DDT富集为例,研究表明,在污染区大气中平均存在的DDT含量为30-6mg/kg,其中溶于水中的量更微乎其微,但是,水中浮游生物体内的DDT含量为0.04mg/kg,富集系数为1.3万(以大气中DDT含量作为基数);浮游生物为小鱼(如银汉鱼)所食,小鱼体内DDT增加到0.5mg/kg,富集16.7万倍;其后小鱼为大鱼所食,大鱼体内DDT浓度增加到2mg/kg,富集系数为833万;海鸟捕食鱼,其体内DDT增加到25mg/kg,富集系数高达858万。环境中的有机磷农药,也可以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但是有机磷农药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量远比有机氯农药低。

(2)农药对浮游植物的影响。不同藻类对农药的敏感性不同。氯氰菊酯浓度在10~50mg/L时抑制双对栅藻,而刺激或稍抑制聚球藻的生长;在10~50mg/L的氰戊菊酯浓度下,双对栅藻生长明显受抑制而刺激聚球藻的生长;两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都抑制灰色念球藻的生长而刺激小席藻的生长。

浮游植物对农药的吸收效率很快。进入分层明显的水域表层水的农药,除少数被吸附沉淀外,主要都在这一水层被浮游植物吸收富集,并沿食物链向下转移,最后积累于鱼、虾、贝类体内。根据放射性14C的实验发现,含量极微的DDT、狄氏剂和艾氏剂,就可能降低某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其毒性随着农药和浮游植物种类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DDT的浓度在10~100μg/L时显著地抑制硅藻的光合作用,而浓度高于1mg/L时却未能对某些绿藻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狄氏剂的毒性较DDT大得多,当它的浓度达0.01μg/L时,就能明显抑制上述各种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在使用有机氯农药的附近水域中,由于一些藻类的选择性中毒,会导致该水域植物区系平衡的破坏,即引起敏感种类的衰亡和抗性种类的繁殖,从而产生深远的生态后果。

(3)农药对浮游动物的影响。有关淡水中农药对浮游动物的研究,大多结论都证明淡水生态系统中种群结构变化的都是主要种群由大型蚤(Daphnia)变成了其他小型浮游动物如Rotifers和Bosmina占主要地位。说明农药促进了小型浮游动物的生长,而同时抑制了中等大小的浮游动物的生长繁殖。而由于优势种群是大型蚤的时候,整体系统的种群丰富度很低,当农药改变种群结构后,大大提高了种群多样性。生态系统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同时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功能。未受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中由于包含了大量的大型蚤,由浮游植物产生的能量能够传递到顶端的捕食者(鱼和鸟),通过藻—浮游动物—鱼的食物链途径。而在农药污染的生态系统中,由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大型蚤的数量变少,其他小型浮游动物数量增加,导致了食物链变长,尤其是一些小型无脊椎动物的繁荣导致捕食者数量和种类大大增加,复杂了食物链。增加了能量在食物链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最后达到顶端捕食者的能量远远低于正常的、未污染的生态系统。反应了受农药污染和未受污染的两种食物链模式。

淡水生态系统中受农药污染和未受农药污染的两种食物链模式

另外,淡水生态系统中不同的浮游动物对农药的敏感度不同。当水体中含有超过0.13mg/L的氯氰菊酯时,生态系统中的甲壳动物、轮虫、固着生物和浮游植物组成的群落发生了明显改变;甲壳类和浮游动物快速减少,桡足类无节幼体对氯氰菊酯最敏感,其无效应浓度仅为0.01mg/L。

(4)农药对其他水生动物的影响。农药污染对鱼的毒害,可分为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包括立即回避、急性致死、活动能力减弱、失去平衡和麻痹作用;长期影响包括慢性中毒、生长缓慢、失去种群竞争能力和生理生殖机制的改变。在江河、湖泊等某些天然水体中,因受农药厂废水污染,虽未出现死鱼的现象,但有些半洄游性或洄游性的大型经济鱼类,均会因对农药的嫌忌而洄游到其他水域。另外,鱼类若长期生活在含低浓度农药的水体中,通过鳃呼吸、体表接触及食物等途径吸收农药。当吸入量大于体内解毒和排毒能力时,便在体内造成农药的积累。蓄积的农药可能会降低鱼类的繁殖率,使幼鱼成活率下降。

农药对水鸟和哺乳动物的繁殖也有严重影响。有机磷农药(二嗪磷、甲基对硫磷、乐果)可使鲶鱼(Clanusgachua)的红血球和血红蛋白下降;甲基对硫磷和乐果使红血球和核的直径减小。农药对动物生理的改变必将影响动物的繁殖,因而严重影响种群的延续。鳟鱼卵中DDT>0.4mg/L时,孵出的幼鱼死亡率为30%~90%,鳟鱼亲鱼体中DDT1~2mg/L时,产出的卵中含DDT0.9mg/L以上,孵出的幼鱼死亡率明显增高;0.02~0.005mg/L林丹可抑制卵黄形成,抑制LH激素对排卵的诱导作用,卵中胚胎发育受阻。有些农药比如DDE还能够抑制输卵管内的碳酸酐酶与ATP酶的活性,阻碍了碳酸钙在卵壳上的沉积而使蛋壳变薄。

(5)农药对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农药纳入水生生态系统后,改变原系统的非生物环境条件也能极大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如有机农药在水体中分解的时候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缺氧环境的形成会造成发酵腐败,从而产生大量的甲烷和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导致水中的某些生物中毒死亡。有机磷农药在水中分解还可产生无机磷。含磷、含氮农药使用后,进入水生生态环境后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种富营养化会影响水体的水质,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由于阳光难以穿透水层而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过饱和状态。溶解氧的过饱或水中溶解氧的减少,都会对水生动物产生有害影响,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同时,富营养化促使水体表面生长的蓝藻、绿藻大量繁殖成为优势种,形成一层“绿色浮渣”,致使底层堆积的有机物质在厌氧条件分解时产生有害气体,有些浮游生物产生的生物毒素也会伤害鱼类。

农药污染水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可以恢复的,其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中农药残留物消失的速度、气候条件以及生境的不同。河流中因水流冲洗,上游河流可携带种群,所以群落恢复较快,池、湖等则因水流交换慢而恢复较慢。对美国黄石公园喷洒DDT后的跟踪研究表明,一些种群一年之后就开始恢复,而一些毛翅目幼虫4年后,在处理过的河流也未得到恢复,处理区域面积大小也有很大影响,一个流域中的河流也许要4~5年才能使其动物群落完全恢复,而且恢复后的种群数量也较少。

⑥ 农药污染有哪些危害

农药污染也是沿海污染的重要来源,含汞、铜等重金属的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等,毒性都很强。它们经雨水的冲刷、河流及大气的搬运最终进入海洋,能抑制海藻的光合作用,使鱼、贝类的繁殖力衰退,降低海洋生产力,导致海洋生态失调,还能通过鱼、贝类等海产品进入人体,危害人类健康。
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如DDT的降解产物DDD、DDE)在海洋环境中造成的污染。其危害程度按其数量、毒性及化学稳定性有很大的差异。
污染海洋的农药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类,前者包括无机汞、无机砷、无机铅等重金属农药,其污染性质相似于重金属;后者包括有机氯、有机磷和有机氮等农药。有机磷和有机氮农药因其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在海洋环境中分解,仅在河口等局部水域造成短期污染。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DDT和六六六),是污染海洋的主要农药。据美国科学院1971年的估计,每年进入海洋环境的DDT达2.4万吨,该值为当时世界DDT年产量的1/4。
工业上广泛应用于绝缘油、热载体、润滑油以及多种工业产品添加剂的多氯联苯(PCB)和有机氯农药一样,都是人工合成的长效有机氯化合物(按其化学结构可统称为卤代烃或氯化烃),由于它们在化学结构、化学性质方面有许多近似处,所以它们对海洋环境的污染通常放在一起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各国认识到PCB对环境的危害,纷纷停止或降低PCB的生产和应用。
有机氯农药和PCB主要通过大气转移、雨雪沉降和江河径流等携带进入海洋环境,其中大气输送是主要途径,因此即使在远离使用地区的雨水中,也有有机氯农药和PCB的踪迹。如南极的冰雪、土壤、湖泊和企鹅体内都检出过残留有机氯农药和PCB。进入海洋环境的有机氯农药,特别容易聚积在海洋表面的微表层内。据苏联国立海洋研究所1976年在北大西洋东北部的观测,DDT及其降解物DDD在微表层的含量为90纳克/升,而水下的含量为5纳克/升。据美国对大西洋东部的测定,在表层水中PCB的含量比DDT含量高20~30倍。海洋微表层中的DDT受到光化学作用发生降解,其速度受阳光、湿度、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制约。在热带气候条件下,降解速率一般较高。沉积于海洋沉积物中的PCB和DDT在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降解作用,但速率相当缓慢。人们认为,PCB的稳定性比DDT高。DDT的降解中间产物DDE比DDT挥发性高,持久性也更长,对环境的危害更大。沉降到沉积物中的DDT和PCB会缓慢地释放入水体,造成水体的持续污染。
DDT和PCB进入生物体内主要是通过生物对它们的吸附和吸收,以及摄食含有DDT的饵料生物或碎屑物质。动物体中DDT的残留量反映了吸收与代谢间的动态平衡。不同种生物对DDT积累和代谢各不相同,牡蛎和蛤仔等软体动物对DDT的富集因子可达2000(富集因子是生物体中的浓度除以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值),而甲壳类和鱼类的富集因子则为10微克/升。
海水中DDT浓度一般低于1微克/升,近岸水体高于大洋水体。近岸海域鱼体中的DDT浓度高于外海同类鱼类,达0.01~10毫克/千克(湿重)。鱼类不同器官中DDT残留量的浓度各不相同,其中以脂肪中的含量最高。摄食鱼类的海鸟DDT残留量最高,摄食淡水及河口区鱼类的鸟类,DDT残留量高于摄食大洋鱼类的鸟类。
PCB对生物的毒害作用与其异构体的氯原子数有关。氯原子越少,毒性越大,在食物链中的蓄积程度越高。PCB对虹鳟的10天致死浓度是38~326微克/升,20天的半致死浓度为6.4~49微克/升。无脊椎动物对于PCB要比鱼类敏感,幼体比成体敏感。PCB对生物的危害作用包括致死、阻碍生长、损害生殖能力和导致鱼类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对外界环境变化及疾病抵抗力的下降等。PCB会导致哺乳动物性功能紊乱,波罗的海和瓦登海海豹的繁殖失败同其体内高浓度PCB直接相关。
PCB在生物体中的积累与其脂溶性和对酶降解的抗力成正比,而与其水溶性成反比。生物体对PCB的主要代谢过程是羟基化,即将PCB转化为水溶状的酚类化合物后排出体外。羟基化速率取决于酶(肝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的活性。鱼体中这种酶的数量大大低于哺乳动物,并随PCB的氯化作用的提高而降低。
DDT及其代谢产物对海洋生物有明显的影响。比如,干扰海鸟的钙代谢使蛋壳变薄,降低孵化率;0.1ppb浓度的DDT就会抑制某些海洋单细胞藻类的光合作用;0.2ppb浓度的DDT即能杀死某些种类的浮游动物或幼鱼。

⑦ 请说出农用水水质主要几项指标.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检测指标: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化学需氧量(COD)、悬浮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温、pH、全盐量、氯化物、硫化物、总汞、镉、总砷、铬(六价)、铅、粪大肠菌群等。
造成水污染的成因主要是两方面:
1:自然污染,是由于自然规律的变化和土壤中矿物质对水源的污染;
2、人为污染。是由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所造成的污染,一般所说的水污染是指人为污染。它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以及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水污染。
1、工业废水污染。
工业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是水体主要污染源,它面广、量大、含污染物质多、组成复杂,有的毒性大,处理困难。如电力、矿山等部门的废水主要含无机污染物,而造纸、纺织、印染和食品等工业部门, 在生产过程中常排出大量废水有机物含量很高,BOD5常超过2000毫克/升,有的达30000毫克/升。即使同一生产工序,生产过程中水质也会有很大变化,如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同一炉钢的不同冶炼阶段,废水的pH值可在4~13之间,悬浮物可在250~25000毫克/升之间变化。而且这些废水中的有机质,在降解时消耗大量溶解氧,易引起水质发黑变臭等现象。随着采矿和工业活动的增加,重金属的生产和使用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导致了湖泊与河流产生严重重金属污染。因处理成本高、投资大,其中工业废水不加处理直接排放,或未达标排放,严重污染了水资源。
2、农业污染
农业污染源是指由于农业生产而产生的水污染源。包括农药、化肥的施用、土壤流失和农业废弃物等。例如,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造成土壤污染,破坏土壤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进而破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降水形成的径流和渗流将土壤中的氮、磷、农药以及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带入水体,使水质恶化,造成水体富养化等。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壤板结、耕作质量差,肥料利用率低,土壤和肥料养分易流失,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农药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非常严重。我国农药总产量目前已超过40万吨,生产品种从1986年的5个已发展到200多个,每年农药使用量在23万吨左右,平均使用农药2.33 kg/hm²,根据分析,一般只有10%~20%的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80%~90%则流失在土壤、水体、空气中,在灌溉水与降水等淋溶作用下污染水体。化肥对水体所造成的污染也很严重。据统计,我国年使用化肥4 537万t,使用农药50~60万t。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与化肥的土地面积每年超过2.8亿hm²,由于地表径流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水体,这是农业污染水体的主要来源。并且由牧场、养殖场、农副产品加工厂的有机废物排入水体,他们都可使水体的水质恶化,造成河流、水库、湖泊等水体污染。
3、生活污水污染
生活污水是指城市机关、学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厨房等家庭排水以及商业、医院和游乐场所的排水等。城市每人每日排出的生活污水量为150—400L,其量与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和钠、钾、钙、镁等。这些生活污水的总特点是有机物含量高,易造成腐败。此外,因在厌氧细菌条件下,易产生恶臭物质,如硫化氢、硫醇等。并且,这些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涤剂量大时,对人体的伤害会非常大。家庭污水一般很浑浊,生化需氧量一般为3O0-700mg/L。生活用水量大、成分复杂,未经处理直接进入水体,严重造成了对水环境的污染。
4、城市生活垃圾带来的水污染
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碎玻璃、金属制品等等。我国人口众多,居民的生活垃圾数量也很大。五亿多城镇人口按每天产生1kg计;十亿多农村人口按每天产生0.5kg计,每天共产生100万吨生活垃圾。由于人口不断增,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生活垃圾利用率低,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碱性,有毒物资工业、生活排放出来的含汞、铅、镉等废水,渗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体黑臭,地下水浅层不能使用、水质恶化,全国60%的河流存在的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污染,氟化物严重超标,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影响水生物繁殖和水资源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饮水和农产品安全。

⑧ 农药对环境污染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水源、空气等污染,不科学合理使用则会加剧污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①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②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到农田的各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病、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③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由于农药本身不易被阳光和微生物分解,对酸和热稳定,不易挥发且难溶于水,故残留时间很长。这些累积的农药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目前大豆田长期使用高残效除草剂的地块,导致玉米等经济作物无法调茬,大豆也表现根系发育受阻、生长缓慢,个别地块出现大量死苗现象,导致减产、减收甚至失收。

(2)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微粒和蒸汽散发空中,随风飘移,污染全球。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药量。

(3)农药对水体的污染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等都时刻为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为防除渠道、河流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亡。还有一些农药药液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洗也造成水质污染。

⑨ 农药废水有什么特点

农药废水的主要特点是:
1、污染物浓度较高,COD(化学需氧量)可达每升数万毫克;
2、毒性大,废水中除含有农药和中间体外,还含有酚、砷、汞等有毒物质以及许多生物难以降解的物质;
3、有恶臭,对人的呼吸道和粘膜有刺激性;
4、水质、水量不稳定。因此,农药 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

⑩ 农药种类繁多,农药废水水质复杂,其特点有哪些

(1)污染抄物浓度高,COD(化学需袭氧量)可达数万毫克每升;
(2)除农药和中间体外,废水中还含有苯酚、砷、汞等有毒物质,以及许多可生物降解的物质。
(3)具有难闻的气味并且刺激人体呼吸道和粘膜;
(4)水质、水量不稳定。因此,农药废水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

阅读全文

与农药废水对水有哪些污染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南汇污水处理厂在哪里 浏览:808
知识蒸馏英文 浏览:55
辛集皮革污水招工网 浏览:9
医学阳离子交换剂 浏览:736
新车内空气净化器怎么选择 浏览:750
家禽废水 浏览:567
供排水管道除垢 浏览:532
净水出口和纯水出口怎么区分 浏览:541
洛阳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价格 浏览:503
回用景观水 浏览:447
粉剂除垢剂 浏览:296
树脂瓦机械多少钱 浏览:381
环氧树脂地坪的防火等级要求 浏览:218
岳阳污水处理厂有哪些 浏览:34
什么饮水机安全 浏览:356
超滤净的水含有矿物质吗 浏览:594
拾回雕文怎么用 浏览:889
污水处理池施工碰到的问题 浏览:129
宋dm空气净化器怎么样 浏览:605
静放水除水垢 浏览: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