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
万元工业产值用水量=工业总用水量/工业总产值(立方米/万元)
万元产值用水量是指生产1万元产值需要的用水量。用水量包括取水量与重复利用水量之和。如果不包括重复利用水量,则用水量与取水量是相等的。
2. 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受哪些因素影响
工业废水最好能就地处理后达到排放要求后,再排出去,目前好多地方是投加佳润净水药剂聚合氯化铝,净水效果明显
3. 新疆水资源供需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需求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一)社会经济现状指标
2005年新疆生产总值2604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9.3%。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9.6%、44.7%和35.7%。
2005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31.06 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产值595.84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183.52亿元,增长9.0%;林业产值15.29亿元,增长5.8%;渔业产值4.34 亿元,增长5.4%。年末牲畜存栏头数为5333.60 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4%;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05万公顷。
2005年年末总人口2010.35万人,比上年增加47.24万人,增长2.4%。其中,城镇人口764.85万人,增加8.2%,城镇化率为37.2%;乡村人口1263.50 万人,增加17.49 万人,下降0.8%。全年人口出生率为 16.4‰,死亡率为 5.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4‰。
(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预测方法是利用《新疆统计年鉴(200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的有关基础数据,采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中的有关规划定额进行预测。
1.农业发展指标
土地变更统计显示,2005 年底,新疆农用地6306.07 万公顷,建设用地122.07万公顷,未利用地10220.83万公顷,详见表3-2-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 年)提出:2001~2010年开发整理土地160.68 万公顷,新增耕地面积66.67万公顷,详见表3-2-2,至2010年,预测全疆耕地面积为483.07万公顷(7246.05万亩)。
表3-2-1 新疆2005年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单位:万公顷
表3-2-2 各地(州、市)土地开发整理安排表(2001~2010年)单位:公顷
续表
2.工业发展指标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 资料,工业总产值增长率按9%计算,预测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为3626.00亿元。
3.人口增长预测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资料,人口增长率按1.1%计算,预测到2010年人口达到2122.93万人。
二、需水量预测
(一)需水量预测原则
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预测的基本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节流与开源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
为了满足未来经济发展对供水不断增长的需求,根据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情况,在进一步强化节约用水和现有工程配套改造挖潜的前提下,适当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以保持供水量适度增长。做到新建工程与现有工程配套改造并进,节流与开源并举,利用与保护并重。
2.经济合理的原则
根据社会净福利最大准则,对水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同时进行调整,使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互适应。依据边际成本替代准则,在需求侧采取生产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水价格调整、行业器具型节水等措施,抑制需求的过度增长,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在供给侧统筹考虑降水和微咸水直接利用、洪水和污水资源化、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利用等措施,辅之以跨流域调水,增加水资源对区域发展的综合保障功能。
3.统一调配原则
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结合新疆区域社会经济需求,考虑水资源的区域分布特点,对水资源在流域间和流域内两个层次进行统一调配。流域间配置解决水资源天然分布与历史形成的用水重点地区不相协调的问题,主要依靠跨流域调水工程进行大范围内的水量余缺调配;流域内层次的配置以流域为基础进行,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实现。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满足国民经济需水和生态环境需水,水资源配置应立足于水资源的持续利用。从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出发,协调发展进程中的人—地关系和人—水关系。兼顾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在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进行权衡,合理分配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根据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寻求平衡,在水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资金需求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5.工业、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按95%保证率考虑,农田灌溉、经济林、饲草按75%保证率考虑,防风林、成林、牧草生态用水按50%保证率考虑
6.到2010年使我区春旱缺水的矛盾基本得到缓解,基本满足农牧业、石油和工矿企业、城镇生活、生产和生态各方面的用水要求
(二)需水量预测依据
《全国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工作技术细则》5.1 中明确指出,地级行政区2000年和2010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及其供水需求预测,可引用《全国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中的成果。本次工作本着上述指示精神,参照《全疆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中的成果进行分析计算。
需水预测的目标和原则:对水资源需求的预测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既预测国民经济需水,也兼顾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对于水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新疆,节水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水定额按照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节水型社会的要求来确定。在预测定额时,考虑了各流域的水资源条件、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节水水平等众多因素,参考了国内外用水效率比较高的地区的用水水平。
(三)2010年需水量预测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数和用水定额的确定
依据《全疆水资源中长期供求计划》成果,确定本次需水量预测的有关参数和定额。
(1)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详见表3-2-3。
表3-2-3 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规划表
(2)农业灌溉定额:农业灌溉是指大田和水稻田的灌溉定额,详见表3-2-4。
表3-2-4 农业灌溉定额规划表 单位:立方米/亩
(3)城镇生活用水定额:城镇用水人口为市镇人口中的非农业人口,生活用水定额包括居民生活用水、公共设施用水和商品菜田用水3部分。规划指标见表3-2-5。
表3-2-5 城镇生活用水规划指标 单位:升/人·日
(4)工业用水定额:工业需水量预测包括电力行业、乡镇企业、其他行业等需水量的预测。故工业用水定额采用重复利用率提高法,利用万元产值耗水量推算工业需水量。全疆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规划指标详见表3-2-6。
表3-2-6 工业用水定额规划表 单位:立方米/万元
2.需水量预测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6 中各地(州、市)2005 年工业总产值、人口指标,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的9%计算,人口增长率按11‰计算,工业用水定额、城镇生活用水定额按上述分析确定的定额进行计算,据此预测工业和城镇生活需水量。耕地面积依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资料,农业灌溉定额北疆地区综合水田和旱田平均取700 立方米/亩,南疆地区平均取750 立方米/亩。据此预测的需水量详见表3-2-7至表3-2-9。
表3-2-7 工业需水预测分析表
表3-2-8 城镇生活需水量预测分析表
续表
表3-2-9 农业需水量预测分析表
续表
3.需水量确定
2010 年全疆工业需水量 68.4549 亿立方米,农业需水量513.7456亿立方米,城镇生活需水量9.4534 亿立方米。全疆需水总量为591.654亿立方米。详见表3-2-10。
表3-2-10 2010年需水量预测结果汇总表 单位:亿立方米
续表
4.耗水量、回归水量和工业及城市废污水排放量预测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资料:依据《新疆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中城镇生活、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不同耗水率情况,进行地(州)耗水量、回归水量和城市废污水排放量的预测,详见表3-1-11。
表3-1-11 耗水量及回归水量分析预测统计表 单位:万立方米
续表
5.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
生态环境用水在水资源丰富的湿润地区,并不构成问题,而在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于生态环境用水评价,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应以生态环境现状作为评价生态用水的起点,而不是以天然生态环境为尺度进行评价。因此,狭义的生态环境用水是指为维护生态环境不再恶化并逐渐改善所需要消耗的水资源量。生态环境用水评价的区域,应当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和问题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和季节性干旱严重的半湿润区。
生态环境用水的评价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能掌握的资料有限。现就国家“九五”攻关重点项目《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96-912)有关专题提出的成果,对新疆的生态环境用水状况,作粗略的评价。
(1)生态和经济耗水的平衡分析
新疆气候干旱、光热条件好,但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近年来,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发水土资源,荒漠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十分突出。根据“九五”攻关96-912-01 课题“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专题,利用遥测判读所得到的生态要素信息和地面水文观测资料,用分流域水量平衡分析估算法,求得现状经济耗水量、人工生态和天然生态耗水量,其成果见表3-2-12。
表3-2-12 生态耗水与经济耗水平衡表 单位:亿立方米
(2)典型河流耗水量的平衡分析
为了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同的4条河流进行比较,详见表3-2-13。
表3-2-13 典型河流耗水量比例关系表
博尔塔拉河、奎屯河是天山北坡西部艾比湖的源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经济耗水量分别占41%和50%;生态耗水分别占59%和50%。目前尚有部分余水退入艾比湖,会同其他河流的退水,共同维持艾比湖现状湖面的稳定。其余河流的经济耗水量所占比重都小于50%,生态环境用水大于50%,尚有一定比例的余水供给下游的终端湖泊或荒漠区的地下水。
玛纳斯河与呼图壁河是玛纳斯湖的源河,这两条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经济耗水量均已超过60%。因此,在河流末端的玛纳斯湖已干涸。由于玛纳斯河与呼图壁河通过发展人工绿洲生态替代了大部分的天然绿洲,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基本没有恶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内陆河地区任何一条河流都是生态河流,随着水资源的开发,人工生态耗水的增长,必然要对天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经济耗水与生态耗水的比例关系,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有一定的限度,根据我国内陆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要使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经济耗水应控制在30%~50%范围内比较合理,最高不宜超过60%。目前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已达到5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60%,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因此内陆地区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必须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作出评价。联合国发表的“全面评价世界淡水资源”报告,曾对用水紧张程度进行分类(详见表3-2-14),认为用水与可用淡水之比达到20%~40%属于中高度用水紧张的范围,要求加强供需水的管理,确保水生生态系统的用水。用水与可用淡水之比超过40%属于用水高度紧张范围,流域内将出现严重水荒,对水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缺水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现有的用水格局和用水量需作调整。这一资料可供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参考。
表3-2-14 用水紧张程度分类
根据新疆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用水:①保护和恢复内陆河流下游的天然植被及生态环境;②水土保持及水保范围之外的林草植被建设;③维持河流河道内所必需的水量,如冲沙水及湿地、湖泊、洼地等生态用水;④回补超采区的地下水。
很多专家对维持目前的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进行过多方面研究,认为现状条件下天然生态系统需水量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570.7万公顷湿地草甸需水150.9亿立方米。55.4万公顷荒漠河岸林需水10.4 亿立方米。2.49 万公顷河谷林需水 1.3 亿立方米。98.07万公顷灌木林需水16.1 亿立方米。以上天然生态植被共计需水178.7亿立方米。二是3 个重要湖泊(博斯腾湖、乌伦古湖、艾比湖)的生态需水量为27.4 亿立方米。三是重要河道的生态需水量1.5亿立方米。以上3项共计需水量约208亿立方米。
因此,在现状条件下,不包括天然植被利用的降水及吸收的地下水,天然生态用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是不可减少的。这些水量基本上是天然河道经引水后下泄的水量,必须得到保证,以确保绿洲外围的天然生态系统安全,保护绿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对内陆河流域来说,河道每年要有一定下泄水量用于输盐和维系河道两岸及外延区荒漠植被用水和尾闾湖泊用水,生态用水量视不同河流而异,但它是确保流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根据国际上的经验,干旱地区生态用水要占到水资源总量的30%~40%。故208 亿立方米的生态用水量是可计算水量中必须给予保证的最低限。
第二节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水资源供需平衡现状分析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2002年)资料,1999年全疆总水资源利用量为485.9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亿立方米,占89.37%;开采地下水51.35亿立方米(不含坎儿井、引泉量),占10.57%;污水处理回用0.293亿立方米,占0.06%。详见表3-2-15。
表3-2-15 1999年新疆行政分区供水量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1999年地表水利用量434.24亿立方米,占全疆地表水总径流量的41.4%,占全疆地表水资源量的46%。准噶尔盆地地表水利用量为143.2493亿立方米,占全疆地表水利用量的33%。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量为289.7632 亿立方米,占全疆的67%,较准噶尔盆地高出1倍。详见表3-2-16。
表3-2-16 1999年新疆水资源利用情况统计表 单位:亿立方米
全疆地表水资源量为942.1933亿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为434.2404亿立方米/年,地表水供水量占全疆水资源利用总量的89.42%,全疆平均地表水利用率为46%,其中,准噶尔盆地地表水利用率为31%,塔里木盆地地表水利用率为60%,南疆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高于北疆。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85.3亿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37.8 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7.5亿立方米/年。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年,国际河流出境水量259.2亿立方米/年,若扣除难以利用的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国际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约为400 亿立方米/年左右。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除国际河流外,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全疆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233.1242 亿立方米,地下水实际开采量为51.3965 亿立方米,全疆平均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22。其中准噶尔盆地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28,塔里木盆地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19,北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高于南疆。虽然全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全疆范围内地下水可供水量远大于需水量,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现状供需平衡结果:地下水开发潜力剩余181.7277亿立方米/年。但新疆地下水开发利用很不均衡,南疆与北疆、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北疆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远高于南疆,北疆的天山北麓经济带远高于北疆其他地区。天山北麓个别地区已出现了地下水超采现象,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地下水开采系数均已接近或超过1,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如奇台县1991~1996 年地下水平均开采量为3.33 亿立方米/年,大于可开采量2.47 亿立方米/年,也大于总补给量2.97亿立方米/年。从全县现有26 个观测井得到的数据看,多年动态变化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下降0~1 米的有3个点,下降1~2米的有2个点,下降2~4 米的有9 个点,下降4~5米的有6个点,下降5~6米的有2个点,下降6~7米的有4个点,平均下降3.7 米。奇台县平原泉水共有6 条,1966 年年径流量11200万立方米,1979年为5000 万立方米,1993 年降至460万立方米,到1996 年仅为2.2 万立方米,30 年内泉水逐渐减少,目前几乎干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平原泉水的减少,固然与地面水利工程的完善、灌溉技术的提高有一定关系,然而,超量开采是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干涸的主要原因这一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
二、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
(一)地表水资源供水潜力分析
(1)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径流总量885.3 亿立方米/年,扣除高原、荒漠区难以利用的 37.8 亿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为847.5亿立方米/年。现状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08 亿立方米/年,国际河流出境水量259.2亿立方米/年,若扣除难以利用的和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现状国际河流的出境水量,可供国民经济利用的地表水量约为400亿立方米/年左右。现状地表水可利用量与目前实际引入灌区的地表水基本相当,新疆地表水已基本无开源潜力。
(2)预测2010年污水排放量为19.5918 亿立方米,根据自治区“十五”规划,到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要达到75%以上。据此推算,到2010年,污水排放处理率按75%计算,污水处理回用量将达到14.6939亿立方米。现状年污水处理回用量仅为0.293亿立方米,此举可以新增供水量14.4亿立方米。
(3)1999年全疆总水资源利用量为485.9 亿立方米,其中,利用地表水434.24 亿立方米,占89.37%;全疆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个别地区可达90%以上,行业用水比例严重失调,而且浪费相当严重。如,有的地区农业用水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全疆平均毛灌溉定额一般在1000 立方米/亩以上,个别地区可达1500立方米/亩以上;工业和生活用水浪费的情况也不容忽视,全疆工业万元产值耗水量平均达435立方米(南疆平均为448立方米/万元,北疆平均423 立方米/万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通过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水资源的供水潜力,灌溉定额如果能够下降到700 立方米/亩,按灌溉面积416公顷计算,每年可以节约水资源180 亿立方米。详见表3-2-17。
(二)地下水资源供水潜力分析
1.地下水资源开采潜力分析
现状年新疆地下水平均开采程度只有22%,尚有181.7739 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如加上引泉量(17.345亿立方米/年),开采程度为29%,尚有16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
塔里木盆地平均开采程度为19%,低于全疆平均水平,有117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但哈密地区和吐鲁番地区开采程度均已在110%以上,并有3个超采区,地下水已无潜力;其他地区仍有较大潜力。
准噶尔盆地平均开采程度为28%,高于全疆平均水平,有66亿立方米/年的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潜力。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已无潜力;石河子市虽超采严重,但从大的流域范围考虑仍有一定潜力;其他地区仍有较大潜力,但部分县市(如博乐市)潜力也已不大。
2.地下水资源规划开采量保证程度分析
规划2010年总的可供水量为855.3403亿立方米,总的需水量为589.9995亿立方米,供需平衡结果尚有265.3408亿立方米的盈余,总体上是有保证的。但需要说明的是,新疆地域广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真正需水量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范围极为有限的绿洲带,加之生态环境脆弱,生态需水量很大,因此总体上仍然表现为水资源不足,特别是在天山北坡经济带表现尤为突出,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昌吉州已经表现为供需严重失衡。
表3-2-17 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分析表 单位:亿立方米
4. 初中政治:实行可持续发展观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一.前言
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
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
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
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 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办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
(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
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
(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
(四)人口与水资源
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
2、 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
3、 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
四.总结
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5. 万元gdp污水排放量
无发生消费 不算入GDP,Y=C+G+I+(X-M),仅仅取水 不算入GDP
6. 2016至2019年该市工业废水排放量呈现逐年什么的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为199.5亿吨。2019年,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448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立方米的直排海污染源监测结果显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5.85亿吨,同比下降33.3%。
由于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以后停止公布工业废水总排放量数据,前瞻结合2016-2019年我国工业废水直排海排放量的增速测算,估计2019年我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约为252亿吨。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废水处理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7. 工业生产用水量估算要点有哪些
1.设计年限内生产用水量的预测,可以根据工业用水的以往资料,按历年工业用水增长率以推算未来的水量。
2.根据单位工业产值的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增长率与工业产值的关系,或单位产值用水量与用水重复利用率的关系加以预测。
注意
各地企业处址不同,有的是依湖而设;有的是临江而建;有的是傍泉而立;还有的是靠海而置。所以它们所采用的水源也各不相同。如南方一些城市的企业大多采用河水、湖水等地表水;沿海城市的一些企业海水用量比较大。
而北方的一些企业则大量采用泉水、井水等地下水。还有一些城市,在工业用水中采用了一部分污水,所以污水也可用作工业用水的水源。因此,凡是能为工业生产提供水量的源泉都是工业用水的水源。
8. 万元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公式
年污水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 年污水排放量(吨/年)=年排放量(吨)*排放浓度(mg/L)/1000000 (排放浓度=全年四个季度平均值)
9. 用灰色系统模型GM(1,1)预测,怎么预测,图片是数据,要预测至2020年的数据,要写出具体的步骤
这个文档很详细了,你可以看了以后代入自己的数值再计算。
10. 工业排放对水资源的影响
铬(Cr)
铬是一种具有银白色光泽的金属,无毒,化学性质很稳定,不锈钢中便含有12%以上的铬。常见的铬化合物有六价的铬酐、重铬酸钾、重铬酸钠、铬酸钾、铬酸钠等;三价的三氧化二铬(铬绿、Cr2O3);二价的氧化亚铬。铬的化合物中以六价铬毒性最强,三价铬次之。据研究表明,铬是哺乳动物生命与健康所需的微量元素。缺乏铬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成人每天需500-700微克铬,而在一般伙食中每天仅能提供50-100微克。红糖全谷类糙米、未精制的油、小米、胡萝卜、豌豆含铬较高。铬对植物生长有刺激作用,微量铬可提高植物收获量;但浓度稍高,又可抑制土壤内有机物质的硝化作用。铬酸、重铬酸及其盐类对人的粘模及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并导致伤、接触性皮炎。这些化合物以蒸气或粉尘方式进入人体,均会引中鼻中隔穿孔、肠胃疾患、白血球下降、类似哮喘的肺部病变。皮肤接触铬化物,可引起愈合极慢的“铬疮”,当空气中铬酸酐的浓度达0.15~0.31毫克/立方米时就可使鼻中隔穿孔。三价铬还是一种蛋白凝聚剂。有人认为,六价铬可诱发肺癌。此外,六价铬,特别是铬酸对下水系统金属管道有强文化馆作用,浓度2为0.31mg/l的重铬酸钠即可腐蚀管道。含3.4-17.3mg/l的三价铬废水灌田,就能使所有植物中毒。
铬的污染主要由工业引起。铬的开采、冶炼、铬盐的制造、电镀、金属加工、制革、油漆、颜料、印染工业,都会有铬化合物排出。如制革工业通常处理一吨原皮,要排邮含铬410mg/l的废水50-60吨;若每天处理原皮十吨,则年排铬72-86吨。
防治铬的污染要从改革工艺和综合利用多考虑,如电镀的铬雾回收、低铬镀铬;铬渣制铸石、青砖和铬木质素;镀铬废水回收氢氧化铬再经锦绿等等。
■ 汞(Hg)
汞即水银,是一种液体金属。比重13.6,熔点-39.3℃、沸点357℃。汞在常温下即可蒸发,其蒸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七倍。汞及其化合物毒性都很大,特别是汞的有机化合物毒性更大。鱼在含汞量0.01-0.02毫克/升的水中生活就会中毒;人若食用0.1克汞就会中毒致死。汞及其化合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当汞进入人体后,即集聚于肝、肾、大脑、心脏和骨髓等部位,造成神经性中毒和深部组织病变,引起疲倦,头晕、颤抖、牙龈出血、秃发、手脚麻痹、神经衰弱等症状,甚至会出现精神混乱,进而疯狂痉挛致死。有机汞还能进入胎盘,使胎儿先天性汞中毒,或畸形,或痴呆。汞的毒性是积累性的,往往要几年或十几年才能反应出来。食物链对汞有相当大的富集能力。如淡水鱼和浮游植物对汞的富集倍数为一千,淡水无脊椎动物为十万,海洋植物为一百,海洋动物为二十万。
汞有着广泛的用途,如气压表、压力计、温度计、汞真空泵、日光灯、整流器、水银法制烧碱、汞触媒、升汞消毒剂(千分之一的氯化亚汞作外科器械消毒剂)、雷汞(雷酸汞、炸药起爆剂)、颜料(如朱砂、辰砂即硫化汞红色颜料、印泥)、农药(如西力生、赛力散)等等都要用到汞。汞的污染也来自这些方面。在有色金属冶炼时也会因矿石含汞(如硫化汞)而带来严重的汞污染。问题有机合成工业中的含汞触媒(如以活性炭为载体的氯化亚汞触媒)废弃物也会给环境来污染问题。
人们已研究了各种对付汞污染的办法。如以隔膜电解槽制烧碱,有色冶金中采用多硫化碱回收汞、以无汞差压计代替水银差压计,等等。含汞废水也可以化学沉淀法、活性炭吸附法、汞齐提取法等等处理。但必须指出,任何方法除汞、都只能改变其存在形态和转移其存在位置,而其固有毒性并未消除,因此还要与汞的回收利用相结合。在制汞或使用汞的工厂中,常常定期用碘熏蒸,以生成碘化汞,消除汞患。
■ 氯(Cl2)
氯是一种具有强刺激性的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2.43倍,易溶于水(水氯体积比为1:2.5),易为活性炭所吸收。常温及六个大气上液化为液氯,比重为水的1.56倍。氯的用途相当广泛,多用于自水消毒,纸浆漂白,制溴、漂白粉(次氯酸钙),六六六,橡胶,油墨颜料,油脂,聚氯乙烯和盐酸、农药,等等。冶金工业的氯化处理、氯碱工业等也有大量氯气排出。如每生产一吨液氯,隔膜电解法会有9.45公斤、水银电解法有18-72.5公斤氯排出。
人们胃中含有千分之五的盐酸,以帮助消化、杀死病菌。氯是很活泼的元素,几乎能与一切普通金属以及碳、氮、氧以外的所有非金属直接化合(在无水情况下不与铁作用,故用钢瓶装液氯)。大气中低浓度的氯(氯化氢)能刺激眼、鼻、喉;空气中含有万分之一的氯就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人体吸入氯气会使呼吸道和皮肤粘膜中毒。轻度中毒时有灼烧、压迫感,喉炎发痒,呼吸困难,眼刺痛流泪。高浓度的氯气(氯化氢)会引起人慢性中毒,产生鼻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有的还会过敏,出现皮炎、湿疹等。氯挥发性极强,空气中的水蒸汽即可与之反应生成盐酸雾及次氯酸,而于所到之处腐蚀物品、危害人体和动植物。所以,生产和使用氯的地方要严格管理,改进工艺设备,防止跑冒滴漏并大搞氯的综合利用。对于含氯废气,在浓度超过1%时,可以四氯化碳或一氯化硫等作为吸收剂吸收浓缩后解吸予以回收;稀浓度的氯可用水、碱液和亚铁化合物等吸收处理,但要注意二次污染问题。
■ 酚
酚类化合物种类繁多,有苯酚、甲酚、氨基酚、硝基酚、萘酚、氯酚等,而以苯酚、甲酚污染最突出。苯酚简称酚,又名石炭酸,微酸性(腐蚀性),常温下能挥发,放出一种特殊的刺激性臭味,在空气中变粉红色。医院常用的“来苏水”消毒剂便是苯酚钠盐的稀溶液。甲酚又称煤酚,与苯酚的化学活性及毒性类似,也经常同时存在。酚类按其芳环上所直接连接的羟基数目的不同,可分为一元酚和多元酚;按其挥发性又可分为挥发酚与不挥发酚。一元酚多具有挥发性(沸点在230℃以内)。
酚类化合物是一种原型质毒物,对一切生活个体都有毒杀作用。能使蛋白质凝固,所以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其水溶液很易通过皮肤引起全身中毒;其蒸气由呼吸道吸入,对神经系统损害更大。长期吸入代浓度酚蒸汽或酚污染了的水可引起慢性积累性中毒;吸入高浓度酚蒸或酚液或大量酚液溅到皮肤上可引起急性中毒。如不及时抢救,可在三到八小时内因神经中枢麻痹而。残废慢性酚中毒常见有呕吐,腹泻、食欲不振、头晕、贫血和各种神经系病症。酚对水产和不生微生物、农作物都有一定的毒害。水中含酚0.1~0.2毫克/升时,鱼肉即有臭味有能食用;6.5~9.3毫克/升时,能破坏鱼的鳃和咽,使其腹腔出血、脾肿大甚至死亡。含酚浓度高于100毫克/升的废水直接灌田,会引起农作物枯死和减产。人对酚的口服致死量为530毫克/公斤体重。
苯酚的制造、炼焦、炼油、冶金、塑料、化纤、绝缘材料、酚醛树脂、制药、炸药、农药等等工业都会有较高浓度的含酚废水。例如,每生产一吨焦炭,就可产生0.2~0.3立方米的含酚废水。
解决含酚废水的途径,一是改革工艺,降低废水含酚浓度,或循环用水以减少废不量并提高废水中含酚浓度,便于回收;二是回收利用和处理,主要方法有:萃取、吸附、蒸汽吹脱、离子交换、化学沉淀、化学氧化、反渗透、生化处理等。一般说来,含酚浓度在1000毫克/升以上的废水应先考虑酚的回收,再加破坏处理以达无害排放。含酚浓度低于此浓度以下,则要进行无害处理。
■ 氰化物
氰化物有氰、氢氰酸、氰化钠、氰化钾、氰化铵和腈类,均有剧毒!无机氰化遇酸即入出氢氰酸。氢氰酸比重为0.687,具苦杏仁臭味、无色透明液体,熔点-14℃,沸点25.6℃,极易挥发。氰化物侵入人体或接触它们(特别是通过皮肤伤口),均能引起中毒。轻者头痛、眩晕、呼吸困难,重者昏、戏挛、血压下降,甚至在二、三分钟内无预兆而突然昏致死亡。氰化物中毒治愈者不可能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头痛、麻痹、失语、颠痫等。氢氰酸对人的致死量为0.06克、氰化钠为0.1克、氰化钾为0.12克。氰化物对鱼的毒害较大,当水中氰根含量为0.04~0.1ppm时,即可使鱼致死。
含氰废水、废气主要来自电镀、焦化、冶金、选矿、化纤、制药、有机玻璃、塑料、煤气等工业部门。消除其危害的主要措施有:1、改革工艺。如电镀的无氰或微氰化;选矿用无氰选矿。2、回收利用。如蒸发浓缩、离子交换、酸性挥发等方法回收氰化物3、废水处理。主要有是电解、氧化、吹脱与吸收、生化、化学处理等,破坏氰根。如向废不中投放液氯、次氯酸钠或漂白粉等,使氰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氮。一般含氰浓度小于20毫克/升时可用活性污泥曝气池,20~40毫克/升时用生物滤池,等等。
■ 镉(Cd)
镉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其化合物也大都属毒性物质。镉用途很广,镉盐、镉蒸灯、颜料、烟雾弹、合金、电镀、焊药、标准电池、冶金去氧剂、原子反应堆的中子收棒等,都要用到镉。如颜料镉红即为硫化镉、硒化镉和硫酸钡组成;镉黄为硫化镉与硫酸钡组成。镉在自然界中相当稀少,常伴生于硫化铅、锌矿特别是闪锌矿(ZnS)之中。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电镀、颜料等是镉的主要人为污染源。粗磷肥中含镉可达100毫克/公斤、普钙含镉可达50~170毫克/公斤;汽车废气中也有镉。资料表明,交通频繁的公路两旁土壤和草的含镉量,近处明显高于远处。烟草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镉。
震惊世界的日本“痛痛痛”就是因镉污染而致。含镉的矿山废水污染了河水及河两岸的土壤、粮食、牧草、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慢慢积累,在肾脏和骨骼中。会取代骨中钙,使骨骼严重软化,骨头寸断;镉会引起胃脏功能失调,干扰人体和生物体内锌的酶系统,使锌镉比降低,而导致高血压症上升。镉毒性是潜在性的。即使饮用水中镉浓度低至0.1毫克/升,也能在人体(特别是妇女)组织中积聚,潜伏期可长达十至三十年,且早期不易觉察。资料表明,人体内镉的生物学半衰期为20~40年。镉对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毒害是多方面的,且治疗极为困难。因此,各国对工业排放“三废”中的镉都作了极严格的规定。日本还规定,大米含镉超过1毫克/公斤即为“镉米”,禁止食用。日本环境厅规定0.3ppm为大米中镉浓度的最高正常含量。
由于镉化合物具有程度不同的毒性,用任何方法从废水中除镉,只能改变其存在任何方法从废水中除隔,只能改变其存在方式和转移其存在的位置,并不能消除其毒性。因此,镉废水的处理应尽量与回收利用结合
■ 砷(As)
砷及砷的可溶性化合物者极毒。如砒霜(白砒)就是三氧化二砷。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间或成单质存在,有硫砷铁矿(FeAsS)、雄黄(As2S2)、雌黄(As2S3)。不少有色金属矿石中含有砷化物,所以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如矿石培烧),均有砷化物(如白砒)排出。煤中含砷平均可达25毫克/公斤,故煤的燃烧可使周围空气的砷浓度达0.02微克/立方米。砷化物多用于制造硬质合金(如铅弹中加35%的砷)、砷酸盐药物、杀虫剂、杀鼠剂(一般为砷酸、亚砷酸盐类)、玻璃工业脱色剂、毛皮工业的脱毛剂和防腐剂。所以冶金、硫酸、化肥、皮革、农药等工业均有砷污染。问题砷可以通过呼吸、皮肤接触、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砷能与蛋白质和酶中的巯基结合,抑制体内很多生化过程,特别是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引起细胞代谢的严重紊乱。砷对人的中毒剂量为0.01~0.052克,致死量为0.06~0.2克。砷的急性中毒症状是:咽喉、食道及胃肠烧灼感,腹泻、腹痛、头痛、恶心、呕吐、口喝、面部发绀、血压迅速降低,病情严重时可迅速死亡。砷中毒作用也是积累性的,能蓄积于骨质疏松部、肾、肝、脾、肌肉和角化组织(如头发、皮肤及指甲)。近年来还发现,与含砷物质经常接触的工人中,皮肤癌和肺癌的发病率锭高于其他行业;而皮肤溃疡、鼻中隔穿孔更为常见。
含砷废气应严格消烟除尘措施,在烟道中予以回收。含砷废一般用投加石灰、硫酸亚铁和液氯(或漂白粉),将砷沉淀,然后对废渣进行处理。各种方法从饮用水中除砷的效率,石灰软化法可除去85%,木炭过滤为70%,硫化铁滤床94%,硫酸铁凝结80%以上,氯化铁凝结98%以上,氢氧化铁沉淀法94~96%。如人畜误食砷中毒,可以氧化镁与硫酸亚铁溶液强烈搅动生成的新鲜氢氧化铁悬浮液服用来解毒。
■ 烟尘
除工业过程产生的粉尘外,烟尘主要是燃料燃烧的产物。工业用煤排烟量大致是燃烧的重量的3~18%,褐煤为11%,无烟煤为8~9%。同样一吨煤,居民用比工业用所产生的粉尘要多2~3倍。烟尘一般含硫、氮、碳的氧化物等有毒气体和粉尘。粉尘颗粒大于十策米的,很快会沉降到地面,称为落尘;颗粒小于十微米的称为飘尘,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比细菌还小,可以几小时,甚至几天,几年地飘浮在大气中,尤其是直径在0.5~5微米的飘尘,不能为人的鼻毛所阻滞和呼吸道粘液所排除,可直接到达肺泡,被血液带到全身。有的飘尘还附有苯并(a)芘或本身就是一些有毒的金属(如铬、铍、镍)化合物、石棉、砷化物等,可以致癌。细小的飘尘随呼吸道进入人体后将有一半粘附在肺部细胞上,是构成人类和动植物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原因。烟尘还能削弱日光和能见度,吸收日光中对人体有紫外部分,而使儿童的佝偻病增多。
防治烟尘污染措施主要有:1、改变燃料构成和燃烧方式。如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燃料(天然气、煤气、石油炼厂气或其他日光、沼气、风、潮汐等能源)代替煤炭;现有炉窑实行技术改革。2、区域集中供热,大的燃煤电站实行热电并供,以集中的高效锅炉代替分散的低效锅炉;3、采用各种烟尘消烟除尘方式。等等。
■ 粉煤灰
从燃煤锅炉烟囱收集下来的烟灰称为粉煤灰。许多火电厂将粉煤灰与锅炉底部的沉渣(炉渣)一起排出,即粉煤灰渣。我国火电站每年排放的粉煤灰渣有近四千万吨,是一个重要的污染源。它不仅占用大量土地堆积,还常排放江河,使河道淤塞,河水变质。煤灰渣主要成份为硅酸盐、铝硅酸盐、氧化硅、硫酸盐等,含铁也相当高。它本身没有水硬胶凝性,但经磨细后,在有水份的条件下,能与石灰等起化学反应生成水硬胶凝性的化合物,因此粉煤灰用途极广,主要用以制作建材。不少西方国家都反灰渣资源再技术作为国策的一环,美国更把灰渣列为矿产资源中的第七位,在1978年已有24.1%(约1641万吨)作为商品销售。我国最近也制定了粉煤灰水泥的国家标准,将其列为正式产品。粉煤灰还可用于水泥的活性混合材,混凝土的掺合料、烧结粉煤灰陶粒(人造骨料)、砌筑水泥(砂浆水泥)、填筑和筑路材料。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需要电力、建材、建工、环保各部门统一认识,建设起我国的粉煤灰渣利用工业,从发展燃煤电站的除尘技术、干排灰技术到废料资源化、资源产品化、产品系列化等方面着手,解决粉煤灰的污染与利用问题。
■ 硫铁矿渣
又称烧渣,是生产硫酸过程中,焙烧硫铁矿时产生的。一般每生产一万吨硫酸可产生约七千吨硫铁矿渣。由于烧渣中还有残硫,故排放水体,将使其严重酸化,腐蚀桥梁、船舶。
烧渣含铁量一般为百分之四十至四十五,经磁选、重选后,可提高至百分之五十到六十(同时脱硫),是很好的炼铁原料,每一万吨硫铁矿渣可选出四千吨左右的炼铁原料,选余物还可供水泥厂用,此外,烧渣中还有不少有价金属,应考虑综合利用问题。目前我省烧渣除部分供水泥厂外,大部分未处理,值得注意。
■ 钢渣、高炉渣
每生产一吨生铁要排出0.75吨高炉渣(国外由于高断的改进和大型化、矿石品位提高,已降到0.3吨);每生产一吨钢,要排出0.25吨钢渣。高炉渣化学成份接近水泥的化学成份,活性比较稳定,抗磨、水化、吸水性能好,水淬工艺成熟,易于加工,回收利用合算。目前我国对高炉渣的利用率达百分之六十。而钢渣质硬、块大、不易破碎,水淬技术不很成熟,利用较难。高炉渣一般用于制矿渣水泥、矿渣磷肥、铸石、矿渣纤维、微晶玻璃等。碱性炼铁炉(如托马斯炉)的钢渣经水淬后渣中钢形成小粒,可经磁选回收。选余渣再制磷肥和水泥(其成本仅为普通水泥一半)。钢渣磷肥含磷及多种微量元素,适用于酸性土壤,能改良土壤,又可作饮料添加剂,其有效五氧化二磷为14~18%。国外对钢渣利用着重研究炉前水淬,使其先行粒化;或采用大面积分层铺渣破法(热泼法)。一般将钢渣返回烧结矿或直接回高炉代石灰石作助溶剂。
■ 放射性物质
某些元素的不稳定原子核进行蜕变,放出甲(a)、乙(β)、丙()等射线,(能量的形式),而自己变成一种新原子,这种不稳定我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有天然的(如锕、钍、铀等)和人工的(钚、锔、钔等)之分。含放射性元素的物质即放射性物质它,在工、农、医、国防各方面均有着极重要价值。但它通过空气、饮食等途径进入人体,以体内或体外照射方式危害人体健康。人体受放射性危害,轻者头晕、疲乏、脱发、红斑、白血球减少或增多、血小板减少;而大剂量照射,还会引起白血病及骨、肺、甲状腺癌变甚至死亡,放射性还能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不同射线对人的危害也有差别,如σ一粒子的放射性物质将引起所接触到的组织的高深度放射性危害;而-射线主要是外部辐射引起危害;β-射线穿透能力介于二者之间,既能引起外部辐射性烧作和皮肤恶化,又能透过外层组织引起体内放射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