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简介啊!
苏州高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前身为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2002年月,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联合收购了该厂,于2003年1月成立了苏州高新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成为隶属苏高新集团暨苏高新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主要经营范围是污水处理厂的筹建,生活、工业污水的处理、污水泵站的建设与管理。公司下属五座污水厂(苏州新区污水厂、苏州新区第二污水厂、苏州高新白荡污水厂、苏州高新浒东污水厂、苏州高新镇湖污水厂)。
苏州新区污水处理厂:位于运河南路、索山桥下,服务区域为华山路以南的苏州高新区,包括横塘、狮山街道和枫桥镇大部,于1993年开工,1996年3月起一、二、三期工程陆续投产,总规模8万吨/日,采用三槽交替式氧化沟工艺,2004年污水处理总量2159万吨,日均5.92万吨,最高日处理量超过10万吨。
苏州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位于鹿山路东端、马运河以北,服务区域为华山路以北、白荡河以南、阳山以东,总规模8万吨/日,采用AC氧化沟工艺。一期工程4万吨/日于2002年10月开工,2004年11月进水试运行,目前试运行水量1.9万吨/日左右。
白荡污水处理厂:位于出口加工区南白荡河边,服务于包括出口加工区等浒通片区运河以西地区。一期工程4万吨/日,投资概算6076.6万元,污水处理工艺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2004年4月进场、6月正式开工,预计2005年下半年进水调试;远期总规模12万吨/日。
浒东污水处理厂:位于大通路龙华塘边,服务于浒关工业园等浒通片区运河以东地区。一期工程4万吨/日,投资概算6457.01万元,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2004年6月正式开工,预计2005年年底进水调试;远期总规模8万吨/日。
镇湖污水处理厂:位于通安和东渚镇交界处恩古山以东、浒光运河西岸,服务于镇湖、东渚以及通安大部。一期工程4万吨/日,采用循环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投资概算6541.27万元,目前已开工,预计2005年底主体基本建成,2006年进水调试;远期总规模30万吨/日。
参考资料
⑵ 江苏比较好一体化泵站企业有哪几家
选择一体化泵站厂家,可以从厂家的生产能力,厂家的实力,研发团队,水质的侵蚀,泵站的安装,外壳的稳定,内部制造工艺的完整,内部部件的品牌,售后服务的时效,保修的年限等方面去选择。⑶ 博望新区的博望新区正式成立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现通知如下:
一、同意撤销马鞍山市金家庄区和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以原金家庄区和花山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花山区的行政区域。花山区人民政府驻霍里街道秀山大道166号。
二、设立马鞍山市博望区。将当涂县的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划归博望区管辖,以博望镇、丹阳镇、新市镇的行政区域为博望区的行政区域。博望区人民政府驻博望镇工贸路1号。
三、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限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你市自行解决。
四、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总体布局,提升城市承载和带动能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五、要切实加强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切实可行措施,确保社会稳定。
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1、功能定位
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马鞍山市对接禄口空港的门户示范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副城区。
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独特的交通区位、坚实的先进制造业基础、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优势,契合了新兴产业生长的时机;
马鞍山市对接禄口空港的门户示范区:以加快融入南京禄口空港经济区为重要目标,以创新性的临空及相关衍生产业为导向,将成为全市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表率;
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副城区:新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绿色生态的环境品质,现代风貌的品质新区。
2、规划目标
和谐新区,现代之城
和谐新区:区域和谐、城乡和谐、生态和谐的丹博新区。
现代之城:新兴产业、现代风貌、绿色宜居的品质新城;
发展规模:通过多种方法分析与预测,规划2020年,博望副城城镇人口达到21万人左右,2030年达到40万人左右,远景控制在60万人左右。
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规划
1、副城选址
博望副城选址位于横山、石臼湖之间的地区,主要依托博望现有镇区,临石臼湖建设副城。
此选址方案涉及军民圩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重点做好本地区的防洪排涝工作,并在确保满足副城开发建设的安全性要求后,才可启动博望副城的开发建设。
2、总体布局策略
生态优先策略;交通引领策略;集中有序策略;弹性组团策略。
3、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区形成“一主一副”两个发展片区,即博望片区和丹阳片区,总体形成“一心、三轴、两片”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滨水副城中心,博望副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三轴:314省道发展轴,宁丹路发展轴,丹博快速路发展轴;发展轴有机串联两个发展片区,并成为副城重要的景观廊道;
两片:丹阳片区和博望片区。
丹阳片区形成“一心、两片”的布局结构,“一心”指丹阳片区中心,“两片”指东部的居住片和西部的产业片。
博望片区形成“一心、一带、两廊、七组团”的布局结构。
“一心”指博望副城中心;
“一带”指贯穿副城中心的南北向公共设施发展带;
“两廊”是依托博望河、野风港支流形成的两条生态廊道;
“七组团”指四个生活居住组团和三个产业组团。
4、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2030年博望副城建设用地约45平方公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112.50平方米/人,各类用地构成详见附表1。
其中博望片区城建设用地约40平方公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114.30平方米/人,各类用地构成详见附表2。丹阳片区城建设用地约5平方公里,规划人均建设用地约100平方米/人。
5、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副城中心—居住社区中心、工业社区中心—基层社区中心”三级公共活动中心体系。
副城中心是服务博望副城及其周边地区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规划独立的居住社区中心14个(含丹阳),其余居住社区中心结合新城中心布置,服务于居住社区,服务半径400-500米、服务人口规模为2-3万人左右;工业社区中心4个,服务于工业片区,服务半径1500-2500米;基层社区中心服务于基层社区,服务半径200-250米,服务人口规模为0.5-1万人。
绿地系统规划
1、规划目标与指标
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实现科学的绿地系统架构和清晰的绿地网络,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增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风景游览公园,尤其是郊野公园的建设。
规划指标:规划至2030年,博望副城绿地面积达625.5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重达到13.90%。其中公共绿地面积471.66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80平方米/人。
2、绿地系统结构
以自然水系、生态林地以及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区域基础设施廊道和区域生态廊道为骨架,加强副城与区域绿地系统的有机联系,结合水系和重要的城市公共中心,构建多层、网络型的绿地景观系统,形成“一山、一湖、三廊、双带、多链、多园”的结构。
一山:指依托北部横山及其周边生态绿地。
一湖:指环石臼湖北岸的郊野绿地。
三廊:指依托野风港的分支水系、博望河和丹阳新河的组团间绿化隔离带,形成贯穿南北,联系横山与石臼湖的两条绿色生态廊道。
双带:指以500KV高压线走廊道为基础,形成东西向的两条防护绿带。
多链:指沿贯穿城市的丹阳新河、小溪河、山河、中心湖等主要水系建设线型开放绿地,凸显副城山水格局。
多园:指城市综合性公园、社区绿地、基层社区绿地、小游园等,为市民提供休憩的绿色开敞空间。
总体城市设计
1、规划目标
充分运用周边资源,完善并强化副城“山湖相映,绿水穿城”的城市格局,构建博望副城重要的空间认知系统。
2、总体景观结构
规划构建“一心、两廊、一带、一轴、多点”的总体景观结构。
一心:指博望副城中心景观区;
两廊:指博望河、野风港支流绿色生态景观廊道;
一带:指石臼湖生态景观带;
一轴:指由中央绿地公园以及两侧公共设施形成的副城中心景观轴。
多点:指多个景观节点。
产业布局规划
1、产业发展战略
品牌优势战略:空港品牌、现有产业示范基地品牌;
规模集群战略: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产业集中集群发展,战略空间的战略预留;
特色资源战略:依托现有产业特色,彰显交通区位和生态资源特色,转化为竞争力。
2、产业选择
围绕皖江城市带六大支柱产业:
第一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导向,包括花卉、有机蔬菜、水产品养殖等——航空食品加工业的基础,为空港服务;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基础(刃模具、机械制造),以新兴产业为战略重点,着力推进制造业的升级(空港的支点,临空指向型:精密仪器、航空零部件和仪表、电子信息)——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力争在竞争中获得的优势产业;
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方向,包括商贸商务、依托空港的创意产业(影视文化、动漫创意),依托生态资源的近郊旅游休闲产业等——产业高端化的要求。
3、产业布局
第一产业: 环横山高效农业片区,发展经济林果、苗木花卉、观光休闲农业等;环石臼湖水产养殖、观光休闲农业等。
第二产业:博望片区3大产业集聚片,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丹阳片区1个工业集中区。
第三产业:副城中心商贸商务服务业中心;环横山空港创意文化产业(影视文化产业);环石臼湖旅游休闲产业;依托产业片区现代物流业。
综合交通规划
1、发展目标
以S314、宁丹公路为骨架支撑,以丹博快速路等城市干路为联络依托,形成与马鞍山市区、以及南京禄口空港、溧水、高淳等周边地区之间交通联系便捷,博望副城内部组团联系紧密的综合交通网络,支撑“一心、三轴、两片”的总体空间结构,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市域和区域公交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为导向,构建高效、畅达、节能环保的城镇客运交通模式。
2、对外交通
博望副城规划主要通过区域公路(或快速路)、轻轨系统实现与区域交通的衔接,可便捷联系南京市区及禄口空港、溧水、高淳、马鞍山中心城区、姑孰副城等方向。
规划“一纵一横”公路网,形成地区主要道路对外联系通道。“一纵”为宁丹路,“一横”为S314。结合地区发展,配置公路客货运场站。
3、城市道路交通
构建“与对外交通有序衔接、与用地布局相协调、与设施环境相适应”的城市道路系统,基本形成组团格网式的路网。
发挥公交系统对城市发展引导作用,构建集约低碳的绿色交通模式。在S314上远景预留轻轨交通通道,近期开辟快速公交线路。同时结合S314两侧组团发展组织环形有轨电车系统。同时完善公交场站、停车等设施配套。
创建安全、顺畅的慢行交通环境。发展各类特色步行街(区),加强各类慢行设施与公交系统的接驳,鼓励慢行+公交的出行方式。
基础配套规划
1、给水工程
水源及水厂:规划区由市沿江水厂和博望水厂联合供水。在博望片区西侧新建给水增压站1座。
供水管网:在规划区主、次干道下规划DN400-DN800给水干管,给水管道连成环网,并沿314省道敷设给水管道与市沿江水厂供水管网相接,提高供水安全性。
2、排水工程
排水体制: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率。
污水工程:在博望片区南部设污水厂1座。在丹阳片区东南部建设污水泵站1座。污水管网沿规划道路布置。丹阳地区污水经泵站提升后排入污水处理厂。博望地区污水自流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污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雨水规划:利用现有野风港、西新圩南站、东新圩3座泵站进行扩建,新建3座雨水泵站。建设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提高雨水利用率;增加河道调蓄水量,河道采用生态护坡,增强河道调蓄能力 。
3、燃气工程
气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作补充。天然气采用中压一级配气的输配系统。
场站及管网:规划1座天然气高中压调压站。在部分主、次干道敷设燃气管道。燃气管网将采用环状、枝状结合布置的方式。
4、供电工程
新建2座220千伏变电站:红星变、邰坊变。每座主变容量为3×240兆伏安。
升压2座35千伏变电站为110千伏变电站:新博变、平桥变;新建4座110千伏变电站:东陇变、陶象变、新市变、大溪变。每座主变容量均为3×50兆伏安。
保留现状500千伏线路;220千伏变电站电源引自500千伏釜山变;110千伏变电站围绕220千伏变电站成“手拉手双环网”接线。
5、通信工程
保留并扩建现状4座、新建2座电信端局。端局交换机总容量为30万门。
移动通信用户约30万部;大力发展数据及互联网接入服务。
保留现状2座、新建2座有线电视分中心。
保留现状3座、新建2座邮政支局。每座建筑面积为1000~2500平方米。
6、环卫工程
垃圾处置:规划区垃圾近期运往当涂垃圾处理场,远期荣村焚烧发电厂建成后,垃圾运往荣村焚烧发电厂。
垃圾转运:丹阳片区规划3座小型压缩垃圾转运站,直运至垃圾处置场。博望片区规划设置大中型转运站2座,垃圾经大中型中转站转运至垃圾处置场。
综合防灾规划
1、综合防灾体系
构建博望副城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的应急反应和救援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和完善博望副城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指挥、反应、救援能力。
2、防洪规划
博望副城防洪标准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石臼湖北岸堤防设防标准50-100年一遇;博望河、高潮河、小溪港河堤防洪重现期为近期10年一遇 ,远期20年一遇。
3、抗震规划
建筑抗震设防: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6度。
学校、医院、指挥中心、行政办公、文化娱乐设施、大型商场、人员密集型建筑以及城市生命线系统中重要设施、干管网络等,应适当提高一级抗震标准进行设防
避难场所规划:利用公园、体育场所、学校、小区绿地、广场、停车场等作避震场所。
疏散通道规划:副城区主、次干路作为震时疏散通道,对两侧建筑高度和距道路中心线距离加以限制,以保证震时主、次干路有双车道(2×3.75米快车道+2×3米慢车道),街坊道路有单车道的抢险道路。
4、消防规划
消防站规划:规划一级站2个,二级站3个,一级站占地面积约1公顷,二级站占地面积约0.7公顷 ;
消防水源规划:以市政供水为主要消防水源,其他水源为补充水源。
5、人防规划
人防建设标准:至2030年,规划完成建设人防工程面积为18-24万平方米 ,人均人防工程面积1.5平方米;
人防工程布局:以副城中心地区为重点,副城中心地下空间兼顾人防要求,民用建筑人防以地下室为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规划
1、指导思想
(1)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地区生态环境的特点、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能力,探索通过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使之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2)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3)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2、总体目标
“经济效率、社会效率、环境效率”协调统一,保持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地发展;通过规划实施,把博望副城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结构合理、设施先进、管理有序、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空港新城。
3、分项目标
(1)水体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石臼湖、姑溪河达到国家三类地面水体水质标准,其它水体水质不低于四类水体水质标准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2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2)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副城生活区和共建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工业区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工业企业烟尘处理率达到100%。
(3)声环境质量控制目标
副城环境噪声达标率达到95%;副城生活区昼间低于55分贝,夜间低于50分贝;工业集中区环境噪声昼间低于65分贝,夜间低于55分贝;宁丹线、机场高速等交通干线交通噪声昼间低于70分贝,夜间低于55分贝。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控制目标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处理率达到9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100%。
近中期建设与远景规划
1、近中期建设规划
近中期规划期限:规划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
近中期建设目标:逐步按照副城区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加快副城范围内资源与制度整合,有序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有产业的整合与提档升级,逐步提升城市景观与环境品质,不断完善综合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土地利用效益,为形成绿色、宜居、高效的博望副城奠定良好基础。
近中期建设规模:规划2015年博望副城人口约12万人,建设用地约15平方公里;规划2020年博望副城人口约21万人,建设用地约21.8平方公里。
2、远景规划展望
规划期限: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即2050年左右。
远景发展目标: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绿色宜居博望副城,形成马鞍山市对接南京市、对接禄口空港经济区的副城区,带动博望副城周边地区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远景规模:远景规划博望副城人口规模约60万人,建设用地约70平方公里。
结语
展望未来,博望副城地区前景广阔、机遇无限,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城市理性而又积极的开拓进取,博望副城将实现 “皖江城市带重要的新兴产业集聚区,马鞍山市对接禄口空港的门户示范区,绿色宜居的现代化副城区” 的宏伟目标!
2011年,博望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济指标实现了大幅增长。财政收入突破了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6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规上企业增加值实现 26亿元,利用内资突破47亿元,利用外资突破2180万美元。
⑷ 广东有几个污水处理厂
广东省东莞市市区污水处理厂
东莞市东江水务有限公司市区污水处理厂(含市区粪便无害化处理站)
位于南城区石鼓村王洲,占地面积16.21万平方米,日处理生活污水能力为20万吨、清掏的粪便150吨,是东莞市目前采用二级处理最大的一间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唯一的一座粪便无害化处理站。该厂厂区外管辖有新基污水泵站、珊洲河污水泵站两座。是一个全资的国有企业。污水、粪便收集范围:莞城区、南城区、东城区的全部、万江区南面组团的生活污水和这四区的清掏粪便。服务面积62.95平方公里,服务范围现状人口49.96万人。
该厂概算总投资 6 亿元,其中厂区投资 2 亿元,管网投资 4 亿元。厂区、管网全部由东莞市财政投资兴建 , 分两期建成,其中一期于 2001 年 9 月动工, 2002 年 6 月投入试运行,采用厌氧—氧化沟工艺( A/O 工艺) , 处理能力为 10 万吨 / 日;二期于 2003 年 9 月动工, 2004 年 8 月 28 日 投入试运行,采用缺氧、厌氧—氧化沟工艺( A2/O 工艺),处理能力为 10 万吨 / 日。截污主干管总长度为 14.77Km ,管径为 D 1400mm 至 D 2600mm ;支干管总长度为 4.9Km ,管径为 D 300mm 至 D 1600mm 。
该厂处理后的污水,经市环保监测站抽样检验,符合污水综合排放国家一级( GB18918-2002 ) B 标准和广东省( DB4426 - 2001 )一级标准。
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王建卫
电话号码(传真):2982617
邮政编码:523000
企业所在地址:南城区石鼓村王洲
公司成立时间:2002-12-31
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
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为该市第一座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15万m3/d,占地14 ha,总投资1.4亿元,服务范围1289 ha,服务人口约60万人。该工程由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获广州市环保科研设计一等奖、广东省优秀设计二等奖和国家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
污水处理工艺采用生物除磷脱氮活性污泥法(简称A2/O),于1989年11月底全面建成投产,经多年的运行证实,处理后出水完全达到设计要求,使该厂附近的珠江河段水质明显好转,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工程内容包括:(1)污水泵站,澳口泵站污水泵房内设6台水泵(5用1备),总抽升能力9.6万m3/d,将驷马涌区污水抽送至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处理;荔湾泵站内设4台水泵(3用1备),总抽升能力5.76万m3/d,将荔湾涌的污水抽送至大坦沙污水处理厂处理。(2)污水处理厂设在广州市西郊大坦沙小岛上,占地200亩,荔湾泵站和澳口泵站抽升的污水经压力管道过河送到厂内。
厂区污水处理分为初级处理和二级处理。初级处理由沉砂池、初沉池组成,去除较大颗粒的有机物;二级处理采用生物除磷脱氮活性污泥法,由生物反应池、二沉池和接触消毒池组成,在厌氧、缺氧、好氧的环境下,通过不同种类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达到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及氮和磷的目的。污泥处理厂区预留了污泥消化的用地,但考虑到广州城市污水中有机物质含量低的特点,设计采用了生污泥直接脱水的工艺,由污泥浓缩池、污泥贮池及污泥脱水机房组成,可将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经浓缩和机械脱水后,使污泥含水率从98%左右降至75%~80%,成为干污泥饼后运至卫生填埋场,与垃圾一起作卫生填埋处理。
工程特点:(1)根据珠江广州河段西航道(离西村水厂水源较近)水质中氮、磷污染严重的特点,在国内首次选用了国际上先进的除磷脱氮工艺。(2)设计中选用国内外先进的设备,如微孔曝气器、潜水泵、水下搅拌器及污泥脱水机等使处理能耗降低。(3)在复杂的溶洞石灰岩地区建造大型池体,建成后没有出现渗漏和裂缝。(4)自动化程度较高,设备按程序控制,由中心控制室通过计算机记录和控制,监测内容包括pH、SS、MLSS、温度、泥位、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5)处理厂总平面布置合理紧凑、绿化程度高,环境优雅,深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区 号:020
电 话:020-81754527
地 址:双桥路坦尾大街
广州西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
西朗污水处理厂(一期)占地113033m2,建筑面积17058m2,设计处理能力20万m3/d,采用改良A2O工艺,具有较好的脱磷除氮功能。项目投入运营,将有效地收集和处理芳村区全部污水及海珠区部分污水,改善珠江广州河段的水体,保护广州市西村水厂、石门水厂、小洲水厂和石溪水厂取水点的水质,优化投资环境,从而提高广州人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
厂区分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91年立项,1999年正式投产,设计处理规模为每天22万吨;二期工程于2002年4月动工,2003年10月试通水运行,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22万吨;猎德三期于2004年动工,2006年9月26日实现了通水试运行,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20万吨。我厂一期工程采用AB两段吸附降解生物处理工艺,二期工程采用组合交替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三期工程设计采用改良A2/O工艺(缺氧/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厂外共设有东濠涌、西濠涌、天河南路、林和东路4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东濠涌泵站还承担了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的任务。厂内主要的构筑物包括:提升泵房、沉砂池、生物反应池、二沉池、浓缩池、脱水机房、接触池等。污水由厂外泵站输送到厂区后,经过厂内提升泵房的粗细格栅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再经离心式潜水泵提升进入厂区高架渠箱流入沉砂池;经沉砂处理后的污水分别进入一、二期生物反应池处理,再经过二次沉淀、消毒后达标排放。
目前,该厂已经建立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三位一体的科学管理体系,规范生产和安全等各方面工作,确保了处理水量任务的完成和出水水质的稳定达标排放。自从猎德污水厂投产后,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截至2006年12月5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猎德厂一、二期污水处理总量已经达到1.6512亿吨,提前25天圆满完成全年1.64477亿吨的生产任务,处理出水全部达到或优于国家一级B标准。
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
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是广州市污水治理规划中的第二座大型现代化城市污水处理厂,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猎德村以东、华南大桥珠江北岸,占地面积39万平方米,主要负责收集处理珠江前航道以北的大部分市中心区,包括西濠涌、沿江自排系统、东濠涌、二沙岛及天河区的部分污水,服务面积为15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215万人。
厂区分期建设,一期工程于1991年立项,1999年正式投产,设计处理规模为每天22万吨;二期工程于2002年4月动工,2003年10月试通水运行,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22万吨;猎德三期于2004年动工,2006年9月26日实现了通水试运行,设计处理能力为每天20万吨。我厂一期工程采用AB两段吸附降解生物处理工艺,二期工程采用组合交替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三期工程设计采用改良A2/O工艺(缺氧/厌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厂外共设有东濠涌、西濠涌、天河南路、林和东路4座污水提升泵站,其中东濠涌泵站还承担了中心城区防洪排涝的任务。厂内主要的构筑物包括:提升泵房、沉砂池、生物反应池、二沉池、浓缩池、脱水机房、接触池等。污水由厂外泵站输送到厂区后,经过厂内提升泵房的粗细格栅去除污水中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再经离心式潜水泵提升进入厂区高架渠箱流入沉砂池;经沉砂处理后的污水分别进入一、二期生物反应池处理,再经过二次沉淀、消毒后达标排放。
• 公司法人:周曼琪
• 员工人数:150 人
• 联系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临江大道501号
• 邮政编码:510655
• 联系电话:020-38890399
• 公司传真:38890803
•广州市番禺区前锋净水厂
前锋净水厂位于番禺区石基镇前锋村,总占地面积300亩,规划污水处理规模为40吨/日,分四期进行建设,第一期10万吨/日,第二期10万吨/日,另预留第三、四期各10万吨/日处理量的建设用地。该项目经广州市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2001年3月开工建设。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4.2亿,其中厂区工程2亿元(利用国债0.82亿元),配套截污工程2.2亿元。
厂区工程由厂内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沉砂池、组合交替式生物处理池(UNITANK反应池)、接触消毒池、污泥储泥池、污水浓缩胶水机房、鼓风机房、变电房、综合办公楼等组成。厂外截污工程盖市桥中心城区、石基和沙湾镇中心区,截污干管长52公里,截污闸8座,提升泵站4座。
本项目引进比利时史格斯公司的UNITANK?专利技术,采用组合交替式A/O活性污泥处理工艺,具有除磷脱氨氮功能,也可对排放污水进行消毒处理。出水水质执行国家《综合污水排放标准》和《广州市污水排放标准》的一级排放标准,主要排放指标为(单位:mg/L):BOD5≤20、CODcr≤60、SS≤20、NH4-N≤10。
工程设计由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承担;工程监理、设备采购与安装、土建施工采用公开招标形式选定承包单位,湖北省中南市政工程监理公司中标负责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监理工作,广东省四建、广州市四建、广州市建筑集团等单位承担土建工程施工,深圳中兴新设备通讯公司和中国通用机械总公司总包设备采购安装和调试工作。主要的处理设备和关键技术由国外引进,一般设备由国内制造。
项目营运管理按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模式进行,以国际公开招标的形式靠选择营运商,吸引了法国威望迪水务公司等国内外单位参与竞投,最后由深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中标负责厂区和管网的营运与维护工作,承包期五年。
目前,第一期10万吨/日处理量的土建和设备安装工程已基本完成,即将进行设备调试和试运行。预计2004年第二季度全面投产后,市桥中心城区及石基、石楼、沙湾镇中心区的大部分生活污水可以得到处理,区内环境质量将会明显改善。
法人:梁柱
主营:污水净化
电话:84611726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前锋村
经济类型:国有企业
生产产值:300-500万
人员数量:22人
开业年份:1999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东区厂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污水处理厂(现改名为东区水质净化厂)工程为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的工程,工程概算总投资8200万元,实际工程投资约7000万元,其中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490美元。该工程于2002年2月破土动工,2003年5月竣工验收,曾获广州市安全文明施工样板工地的称号。
一、 服务范围及出水标准
东区污水处理厂的服务范围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区,服务面积共计7平方公里。东区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较小,厂址位于东区宏光路以南,南岗河以西的一块三角地块上,总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目前东区的排水体制为分流制,雨水与污水各自成系统,分别排放。污水来源主要有区内电子、食品、钢铁、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排放的生产废水及生活区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东区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为9万M3/日,其中一期的设计处理量为2.5万M3/日,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设计进水及出水水质为:
主要污染物 设计进水水质 设计出水水质
BOD5 200mg/l ≤20 mg/l
CODcr 400 mg/l ≤60 mg/l
SS 250 mg/l ≤20 mg/l
NH3-N 25 mg/l ≤15 mg/l
PO43- 5 mg/l ≤0.5 mg/l
二、处理工艺及流程
针对东区污水处理厂的具体情况,根据“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高效节能、简便实用、节省占地”的原则,确定了东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工艺的机理是将传统活性污泥法中不同池子中产生不同生物条件,使污水在不同空间完成其生化处理阶段转变为在同一生物池中通过在不同时间创造不同的生物环境,使污水在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完成其生化处理过程。
间歇式活性污泥法通过进水—曝气—沉淀—撇水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时间约为4~6个小时,污水在反复的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中完成脱磷脱氮。
本工艺生物池为曝气头曝气,可大大提高供氧效率,并可增加生物池水深,减少了占地面积。同时由于生物池为完全混合式生物池,可以省掉一沉池。通常其他工艺中的二沉池、回流泵房在此工艺中也被省掉,因此其处理工艺流程大大缩减。
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 号 项 目 单 位 指 标
1 年总成本费用 万元 1036.33
2 年经营成本 万元 575.66
3 单位生产成本 元/m3 1.14
4 单位经营成本 元/m3 0.63
5 年电费 万元 176.34
6 单位水量电耗 Kw.h/m3 0.19
7 单位水量投资 元/m3 2800
8 工程总投资 万元 7000
9 其中:外贷 万美元 490
10 国内配套资金 万元 2800
四、工程特点
1、设备先进。东区污水处理厂是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建设的项目。厂内的主要设备都是通过国际招标的方式挑选出来的在国际上有名的品牌和最先进的型号。设备的供应产商包括Siemens、ABB、Netzsch、Andritz、ProMinent、KSB、AGRE、Spirac、Heideco、Huber、Burbach、Technofluid、Nopol、E+H、COMPAQ、Hach、WTW、Sartorius、Zeiss等。
2、自动化程度高。自控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profibus总线控制,远程三级控制。实现了进出水浊度、进出水PH、溶解氧、液位、流量等的在线监测,配备了进出水口24小时自动取样器。中控室选用了基于Microsoft Windows的32位面向对象的图形人机界面的应用软件开发软件Wonderware InTouch 7.0以及全自动的记录系统ACRON,能通过人机界面选择对工艺生产线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控制,通过在计算机修改工艺参数的设置值进行工艺调度,保证出水水质。厂界及办公室范围设置了红外对射双监系统,生产车间设置了摄像头监测,在中控室中就能随时观察生产线的情况,一改污水处理厂需要大量工人的传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全自动的记录系统提供生产状况的可追溯性,为统计进水水水质数据,总结运行经验提供了有利条件。
3、封闭式生产车间。东区污水处理厂为全国最早采用钢结构上盖的污水处理厂,不仅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也使污水厂的外观给人于现代化工厂的感觉。
韶关市第一污水处理厂
此项目是广东省蓝天碧水工程之一。项目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程序进行的,经专家评委评审决定市阀门机械有限公司为中标单位,总承包该项目的勘察、设计、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试运行、人员培训等。工程项目占地约2公顷,控制用地约7公顷,建设规模首期为每日处理污水1.5万立方米,二期建设规模增至每日处理污水3万立方米,由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设计。污水处理采用先进、成熟的生物化学(活性污泥法)工艺,该工程的建设对保护和改善市区西河二水厂、十里亭水厂和五里亭水厂饮用水水源,提高市区环境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具有深远的意义。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滨河污水处理厂
该工程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滨河大道二号大院滨河污水处理厂内,占地面积13.87公顷,服务面积为罗湖区西部和福田区东部约2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54万人,日处理污水30万吨。
工程总投资4.5亿元。
深圳市滨河污水处理厂第二期工程活性污泥法二级污水处理系统于1987年竣工。该系统主要处理深圳市罗湖区、福田区的城市生活污水,日处理水量2.5万m3。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我们根据现有设备的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深圳市污水水质特点的污水处理工艺方法,并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污水处理工艺最新发展趋势,积极探索进行旧设备与构筑物改造的最佳途径。
1 设计工艺流程
活性污泥工艺的设计参数:
进水水质:BOD5=200mg/L,SS=240mg/L;
出水要求,达到国家二级处理排放要求,即pH=6.5-8.5, SS小于30 mg/L, BOD5小于30mg/L, CODCr小于120mg/L
工艺流程见图1。
图1 滨河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
(1) 粗格栅 机械格栅的栅条间距采用20mm。
(2) 曝气沉砂池 曝气沉砂池的前端设置细格栅,格栅的间距为10mm。沉砂池原设计成多尔沉砂池形式,由砂泵将水砂混合液吸入分离槽进行水砂分离,后由于实际运行效果不理想,按照平流池的形式进行了改建,采用机械刮砂机进行除砂。
(3) 初级沉淀池 初沉池是2座25m直径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池边水深3.14m,沉淀时间1.5h。设计去除悬浮固体60%,去除BOD5负荷25%~30%。
(4) 曝气池 曝气池分为2组,每组4廊道,两组池并联使用。总有效容积8350m3,水深6m。水力停留时间8h,污泥负荷0.2kgBOD5/(kgMLSS•d)。
(5) 二级沉淀池 二沉池是2座直径30m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池边水深3.97m,沉淀时间2.5h。
(6) 污泥回流泵站 二沉池活性污泥回流采用3台700mm螺旋回流泵,回流率85%,无备用。
(7) 脱水机 污泥脱水采用带式脱水机,性能稳定,工作效率高,但卫生条件较差。
2 净化机理和工艺特点
普通活性污泥法作为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工艺,是处理效率较高的污水处理方式。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其中细菌主要又以菌胶团和丝状菌状态存在。在传统活性污泥法中,培养一定浓度的、具有良好沉降性能的活性污泥,是运转的关键,也是保证出水水质的关键。
3 进水水质
深圳滨河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波动比较大,进水BOD5浓度最高450 mg/L,最低80 mg/L,进水的BOD5浓度在100mg/L~200mg/L之间的频率为54%,进水的BOD5浓度在200mg/L~300mg/L之间的频率为26.5%,进水的BOD5大于300mg/L的频率约10%。平均进水BOD5浓度190mg/L。进水SS浓度在120mg/L~240mg/L之间的频率为76%,进水SS浓度大于240mg/L的频率为24%,平均进水SS浓度146mg/L。最高进水CODCr浓度2000mg/L,最低进水CODCr浓度200 mg/L,平均进水CODCr浓度大于380 mg/L。进水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污泥。
4 运行情况
深圳市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23℃,夏季最高月平均气温是28℃,冬季最低月平均气温是15℃,四季温差较小,城市污水的温度适宜微生物的繁殖。
滨河污水处理厂进水以生活污水为主,只有少量的工业废水,进水BOD5/ CODCr大于0.3,污水的生化过程较易进行。进水CODCr的异常变化能够反映出进水BOD5的异常变化。
滨河污水处理厂进水中经常有漂浮物、淤泥、建筑砂石。原设计使用的多尔沉砂池配砂泵的运行方式不合适,砂泵经常堵塞,多尔沉砂池的停留时间过长,沉淀物含泥量过大,原设计使用的砂水分离器不能很好地脱水,造成了生产运行的困难。
后根据实际进水水质状况,将多尔沉砂池按平流池的原理进行了改造,降低了出水堰板高度,增设了曝气管,改用简单高效的机械刮砂方式,解决了砂水分离的困难,减少了污泥的沉降。
经过初级沉淀,SS的去除率达到56.2%,BOD5的去除率达到45.8%,CODCr除率达到51.2%。初沉池出水中SS浓度平均为64mg/L,BOD5浓度平均为103mg/L,CODCr浓度平均为185.3mg/L。因为进水中悬浮污泥的含量大,所以初级沉淀对悬浮物有机物的去除率比设计值高。由于部分进水水质超过设计标准,在初沉池出水中SS浓度超过设计值的频率为8.4%;出水BOD5的浓度超过设计值的频率为13.4%,形成对曝气池的冲击负荷。
曝气池中活性污泥的性质直接影响到出水水质,活性污泥的组成既有菌胶团又有丝状菌。活性污泥的生长受营养物质、水温、pH值等因素决定。活性污泥的浓度是影响污泥负荷的内在因素。
曝气池污泥负荷N(kgBOD5/(kg MLSS•d))与污泥浓度MLSS的关系式:
N=QLa/(XV)
式中Q--污水流量,m3/d;
La--曝气池进水BOD5浓度,mg/L;
X--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mg/L;
V--曝气池体积,m3。
滨河污水处理厂曝气池活性污泥浓度维持在1000mg/L左右,曝气池的污泥负荷平均 为0.31kg BOD5/(kg MLSS•d),大于设计值。
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是影响二沉池出水水质的重要因素,将活性污泥的沉降比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取决于进水水质如pH、营养物质、水温以及二沉池设计参数等因素。监测结果表明,曝气池的污泥沉降比SV小于40%时,活性污泥在二沉池中沉降良好。曝气池活性污泥浓度在900mg/L以下时,丝状菌有机会大量繁殖。丝状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较强,丝状菌的增加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甚至强于菌胶团占优势时的活性污泥,但泥水分离能力较差,对二沉池出水SS的影响很大。曝气池活性污泥浓度低于800mg/L时,丝状菌会引起严重的污泥膨胀。在实际生产中,以污泥沉降比40%为参考值,结合微生物镜检,可以预防污泥膨胀。低浓度运行的活性污泥法比高浓度运行时容易引起污泥膨胀。
5 出水水质
深圳滨河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对有机物、悬浮物能够高效率去除,BOD5、SS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出水BOD5、SS满足国家二级处理排放标准,低于30mg/L;CODCr的去除率可达到80%以上,出水CODCr低于120 mg/L,出水CODCr平均为32.88 mg/L,出水CODCr浓度在60mg/L以下的频率为89.2%。
6 运行管理
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由于进水水质的经常性变化,波动较大,为维持曝气池稳定运行,随着进水水质的变化及时调整运行参数是维持运行稳定的关键。通过长期的运行实践和对水质分析结果的规律性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当出水BOD5、SS大于20mg/L或曝气池活性污泥沉降比大于40%时,运行工段需要及时调整污泥回流比,以维持活性污泥的正常性能。
出水CODCr与出水SS、BOD5具有趋势相关性,而进行CODCr和SS的测量比较迅速,进行BOD5的测量有滞后性。当出水CODCr大于60mg/L时,适当调整污泥回流比、增加曝气池活性污泥浓度,保持有机物去除效果,维持稳定运行。
7 总结
传统活性污泥法是一种低成本高效能的污水处理方式,能够高效去除有机物,停留时间长的活性污泥法还具有硝化功能,但传统活性污泥法在运行中容易引起污泥膨胀,低活性污泥浓度运行时抗冲击负荷能力差。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将传统活性污泥法改造成A/O法或运用氧化沟进行污水处理,运行更稳定,增强了抗冲击负荷和抗污泥膨胀的能力,也容易实现自动化管理。
• 联系地址:广东省深圳市滨河大道2号大院610房
• 邮政编码:518031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南山污水处理厂
南山污水处理厂隶属于市排水管理处,位于南头半鸟月亮湾畔,是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深圳市给排水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建设,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设计院设计,深圳市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施工;于1988年3月动工,1989年11月竣工投产,一期工程规模5万,投资4500万元,其服务范围为南头、南油以及蛇口的部分地区,服务人口为8.5万人;二期工程于1989年12月动工,1997年6月25日海洋放流管及厂区污泥部分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部工程完工后服务人口为121.68万,污水处理为73.6万m3/d;占地面积15.416公顷。
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是将福田区皇岗路以西的城市污水通过截流管(渠)系统输送到南山污水处理厂,经一级处理后,再用水泵加压送至妈湾,通过工作井进入海洋放流管,经扩散器均匀地将污水排入珠江口深海,利用海水巨大的稀释自净能力来满足环保要求。此工程包括从皇岗路到排海口的截污主管(渠),长32.04km,滨河、新洲、凤塘、后海、前海、登良等六座污水提出升泵站;南山污水处理厂一座;海洋放流管一根,长1609m。深圳市污水排海工程设计服务人口为121.68万人(其中常、暂住人口101.4万,流动人口20.28万).污水总排放量为73.6m3/日(排放定额按常、暂住人口650升/人.日,流动人口360/升.日,另加妈湾附近开发区0.4m3/日。
南山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
污水经总提升泵房格栅截污,并由潜水泵提升经细格栅进入曝气沉砂池,污
地址: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大道16号
电话:0755-26489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