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工厂排放的Cd进入河流后,可能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水体是指地面水(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和海洋的总称。 在环境科学领域,水体不仅仅就是水,它还包括水中的溶解物、悬浮物、水 生生物和底泥,被当作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看待。所谓水体污染就是指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造成该水体中某些物质(特别是对生物有毒性的或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的物质)超过了水体的本底值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使得该水体部分或全部失去它的功能或用途。在环境污染的研究中,区分"水"和"水体" 两个概念十分重要。例如,重金属污染物易于从水中转移到底泥里,水中的重金属含量一般都不高,若着眼于水,似乎水污染并不严重,但是从整个水体看,污染就可能很严重。可见,水体污染不仅仅是水污染,还包括底泥污染和水生生物污染。
水资源现状
赤潮
水俣病
骨痛病
水资源现状
我们人类很早就知道:水无色、无味、无嗅、透明,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液体。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万物皆复归于水,所以一直把水、火、气、土当作四个基本元素,由它们构成世界上一切物体。我国的传统哲学理论也认为:组成世界的元素是:金、木、水、火、土。直到1784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才证明水不是元素,是由两种气体化合而成的产物。1809年,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测定,1体积氧和2体积氢化合,生成2体积水蒸气。后来的科学家便定出了水的分子式:H2O。
地球刚刚诞生的时候,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更没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气层中也很少有水分。组成原始地球的固体尘埃,实际上就是衰老了的星球爆炸而成的大量碎片,这些碎片多是无机盐之类的东西,在它们内部蕴藏着许多水分子,即所谓的结晶水合物。结晶水合物里面的结晶水在地球内部高温作用下离析出来就变成了水蒸气。喷到空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变成雨,落成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积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海洋。 地球上的水在开始形成时,不论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是很多,随着地球内部产生的水蒸气不断被送入大气层,地面水量也不断增加,经历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最后终于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江河湖海。
地球上的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不断蒸发,水汽弥漫在海洋上空;一部分水汽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遇冷就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变成云,降落到地面就是雨或雪;雨雪水落地后,有的流到洼坑里,有的渗入地下,有的流入小沟,汇进江河,奔向海洋。每年陆地上空降水量为9.9万立方千米,蒸发6.3万立方千米,流入海洋3.6万立方千米的水加上每年降到海面的41.2万立方千米;然后又蒸发-凝结-降落。无数小水滴就是这样一刻不停地在地球上永无停息地循环着。
人的生命也和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一刻也离不开水,水是人生命需要最主要的物质之一。从水化学角度分析,水由氢与氧两种元素组成。在人体内水分子间结合成水分子团,水还能用氢键与体内许多物质结合,因而使水具有许多生理机能。首先从人体构成上来看,水是构成人体最多的物质,已测定出1个成人含水量占体重的65%,而两个月的婴儿则为91%。人体不同器官的水分含量差别很大,如人的眼球含水量是99%,血液85%、肌肉76%、骨骼22%。
对人体而言的生理功能是多方面,而体内发生的一切化学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
人体每日出入水量受气候,劳动和生活习惯等影响波动较大,但人体内水的动态平衡必须保持,否则将引起疾病。现在医学已测定出成人的每日水出入量:成人每日通过饮水、食物进入人体内水量约2200毫升,糖、脂肪、蛋白质氧化产生水约300毫升,每日人体内水量总计约2500毫升。人每日排出的水量为:肾脏排尿1500毫升、皮肤蒸发500毫升、肺呼吸400毫升、粪便排出100毫升,总计约2500毫升。可以看出人类对水(可食用)的需求是非常之巨大的,而自然界向人类提供的水资源的量却是非常之有限的。我们可以从以下的资料中得到很感性的认识。
世界淡水资源
许多人把地球想象为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其71%的表面积覆盖水。其实,地球上97.5%的水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在淡水中,将近70%冻结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中,其余的大部分是土壤中的水分或是深层地下水,难以开采供人类使用。江河、湖泊、水库及浅层地下水等来源的水较易于开采供人类直接使用,但其数量不足世界淡水的1%,约占地球上全部水的0.007%。全球每年降落在大陆上的降水量约为110万亿立方米,扣除大气蒸发和被植物吸收的水量,世界上江河径流量约为42.7万亿立方米,按1995年的世界人口计算,每人每年可获得的平均水量为7300立方米。由于世界人口不断增加,这一平均数已较1970年下降了37%。
我们都知道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如果人类破坏了自然界的用水平衡的话,那么水资源也会随之枯竭。我们可以通过比较表1和表2看到水问题的严重性:
目前全球人均供水量比1970年减少了1/3,因这在这期间地球上又增加了18亿人口。按照水文学家的估算,年人均拥有水量为1000~2000m3的国家可定为水紧张的国家,当该数字下降为不到1000m3时,那么就可定为缺水国家。目前共有2.32亿人口所在的26个国家被列为缺水国家,其中不少国家人口增长率非常高,所以它们的水问题也日益加深。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虽然自称已经征服了大自然,可是大自然的力量却咳摧毁一个王国。楼兰古国,原本是多么强盛的国家,水草丰美,物阜民丰,商贾络绎不绝。二十世纪区区几十年间,这里竟变成了真正的不毛之地。只因为水,由于人的破坏,原本生态平衡已经相当脆弱的绿洲终于水源枯竭生态崩溃了。虽然历史已经久远,但教育意义仍深远。楼兰的命运也许就是我们的将来。
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与发展大会指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便是水"。1977年联合国大会进一步强调:"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1992年,一些专家指出,到21世纪,水、粮食和能源这三种资源中,最重要的是水。1997年联合国再次大声疾呼:"目前地区性的水危机可能预示着全球性危机的到来。" 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用的淡水只有一汤匙,而这一汤匙水又遭到严重污染。
戴维-塞克勒在英国杂志《水资源开发--这个世界很缺水》中描述道:"到2025年,生活在干旱地区的10亿多人将面临极度缺水,将没有足够的水资源用于灌溉,以维持1990年的人均粮食产量(即使提高灌溉效率也达不到)水平,也不能满足生活、工业和环境对水资源的要求。约3.48亿多人面临严重的经济缺水。这些地区的潜在水资源足以满足2025年的合理水需求,但是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开发,为此需大量投资,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被划入绝对缺水的国家中国和印度人口的约1/3生活在将被划分为绝对缺水的地区。中国为3.81亿,印度为2.80亿,总计6.61亿。这使处于绝对缺水状态的总人口增至10亿以上。其他大国,如墨西哥和尼日利亚等的缺水也有地区差异。这使10亿人口的估计偏于保守。按缺水严重程度,属于绝对缺水的国家依次为利比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阿曼、约旦、也门、以色列、阿富汗、埃及、突尼斯、伊拉克、新加坡、伊朗、叙利亚、巴基斯坦和南非……
……如果将这些遭受严重经济缺水国家的人口与绝对缺水的人口相加,总人口为13.86亿,即占1990年世界总人口的26%,或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33%……"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不难看出,整个世界都很缺水。而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8%,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却要维持着占世界21.5%的人口。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全国660多个城市,有400多个缺水,有100多个经常闹水荒。全国城市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影响4000多万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在我国华北、西北的许多地方,近年来河流断流,湖泊水库干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愈演愈烈的水荒已经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污染更使我国的缺水状?quot;雪上加霜"。
七大水系、部分湖泊和近岸海域污染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36.9%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3类标准,其中,l类水质为8.5%,2类水质为21.7%,3类水质为6.7%,63.l%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七大水系的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辽河、海河以5类或劣5类水质为主。淮河干流水质有机污染程度减轻,5类和劣5类水质达到54%,黄河、松花江以4类水质为主。
一些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加剧,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地下水水质恶化,水位下降,50%的城市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近岸海域水质以3类和劣3类为主,占59.7%,东海近岸海域污染最重,超3类海水比重高达67.3%,渤海次之,占41.9%。水利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总需水量将由目前50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全国供水能力要相应增加1500亿立方米,才能达到供需平衡。为此,专家们呼吁,为了改善21世纪中国的水环境,必须兴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尽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方面,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程度;要有力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使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等真正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
看到了整个地球和我国的水危机的现状,我感到深深的忧虑:如果按照这种发展趋势,那么我们的后代子孙们将生活在全球没有纯净的水可以取用的悲惨世界中;我们人类的未来那将是如此的暗淡。所以我呼吁:全人类团结起来,节约每一滴水,合理利用我们有限的水资源。
现在有很多人对"节约"二字很不以为然,觉得解决就是"穷"的代名词,在用水方面更是认为节水就等于低产值、低效益、低收入。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节水不简单的等于少用水,对于节水的定义我认为是:合理利用水,将每一点一滴的水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该多用水的地方决不少用,不该或是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是用水量降低的地方则一滴也不多用。
节水效益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节水效果之处还在于包含了由节水而产生的更大的间接效益、外部效益及长远效益,这些效益在缺水地区更为明显。节水给人们带来的直观印象自然是它的直接效果--用水量的节约。节约用水对缓解我国缺水城市用水,特别是干旱年份与高峰期用水的紧张状况,保障人民生活、保证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节水的直接经济效果,表现为所节省的资金和应投资的资金的差额。由节水产生的外部间接效益是多方面的,其中有的可以计量,有的不可计量,甚至是无形的。节水有很多难以估量的外部间接效益。值得指出,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善所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其近期特别是远期效益是巨大而又难以估量的。所以说节约用水的同时也让经济发展得到巨大的动力,也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也就是说,节约用水是现代社会的每个成员的应尽的义务。
回顶端
--------------------------------------------------------------------------------
赤潮
1.概念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黄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当然,不是所有的赤潮都是有害的,但是随着海水富营养化的加剧,无毒的赤潮越来越少......
2.危害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如果人不慎食用 这些鱼虾、贝类,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4.发生的原因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 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 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其 他 原 因
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5.主要赤潮藻种名录及图谱
夜光藻
藻体近于圆球形,游泳生活。细胞直径为150-2000μm。细胞壁透明,由两层胶状物质组成,表面有许多微孔。口腔位于细胞前端,上面有一条长的触手,触手基部有一条短小的鞭毛,靠近触手的齿状突出横沟退化的痕迹,纵沟在细胞的腹面中央。细胞背面有一杆状器,使细胞作前后游动。细胞内原生质淡红色,细胞核小球形,由中央原生质包围。 本种是世界性的赤潮生物,也是我国沿海引起赤潮最普遍的原因种。该藻曾在南海、长江口外海域多次引发赤潮。
塔玛亚历山大藻
细胞球形,长略大于宽。细胞长20-42μm,宽18-40μm。上壳与下壳半球形,大小相近。上壳两肩突起;下壳两侧不对称,右半边比左半边短。细胞上、下两端都无刺或突起,下端微凹陷。横沟深,中央位,横沟弯曲下行的长度和横沟宽度相等。纵沟深,后部宽,甲片薄。此种常形成有毒赤潮。 该藻分布较广,在较暖的海域里发生赤潮的频率较高,日本海、菲律宾、马来西亚、埃及、西班牙、阿根廷、意大利、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均有赤潮记录。我国海域在南海大鹏湾、厦门海域和胶州湾均有发现,需警惕该种引发赤潮。
海洋原甲藻
藻体外形主要由两块壳板、顶刺、鞭毛孔和两条鞭毛等组成。细胞形状多变,壳面观呈卵形、亚梨形或几乎圆形。体长为42~70μm,宽度为22~50μm,顶刺长6~8μm。细胞前端圆,后端尖,藻体中部最宽,顶刺尖生,顶生,翼片呈三角形,副刺短,鞭毛孔多个,位于细胞前端。两壳板厚,坚硬,表面覆盖着许多排列规则、凹陷的刺丝胞孔。藻体内细胞核呈“U”形,位于细胞后半部,色素体2个,褐色,板状。 本种是世界性种,广泛分布于沿海、河口、大洋海域和中国的近海、东海、香港和南沙群岛等水域。它是南海北部近岸水域常见种,是形成赤潮的主要种类。
赤潮异弯藻
细胞为透镜形或圆柱形。直径为6-22微米。壳面圆而鼓起,着生一圈细长的刺与邻细胞的对应刺相接组成长链。刺的多寡差别很大,有8-30条。细胞间隙长短不一,往往长于细胞本身的长度。色素体数目1-10个,但通常呈现2个,位于壳面,各向一面弯曲。数目少的形状大。2个以上的色素体则为小颗粒状。细胞核在细胞中央。有增大孢子,形状圆,直径2-3倍于母细胞的直径。当链的直径是6微米时,增大孢子直径是17-20微米。 本种是常见的浮游种类,广温广盐的典型代表。分布极广,从北极到赤道,从外海高盐水团到沿岸低盐水团,甚至在半咸水中皆有,但以沿岸为最多。
6.赤潮的预防
既然知道了产生的原因,那么就从原因的根本处下手,在此仅列举几种可行的方法
一、控制污水入海量,防止海水富营养化
海水富营养化是形成赤潮的物资基础。携带大量无机物的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是引起海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较发达。然而也导致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中。据统计,占全国面积不足5%的沿海地区每年向海洋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近70亿吨。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污水入海量还会增加。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按照国家制定的海水标准和海洋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对排放入海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要进行严格处理。
??? 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向海洋超标排放,减轻海洋负载,提高海洋的自净能力,应采取如下措施:1、实行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超标排放,特别要严格控制含大量有机物和富营养盐污水的入海量;2、在工业集中和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排放污水量大的工矿企业,建立污水处理装置,严格按污水排放标准向海洋排放;3、克服污水集中向海洋排放,尤其是经较长时间干旱的纳污河流,在径流突然增大的情况下,采取分期分批排放,减少海水瞬时负荷量。
二、建立海洋环境监视网络,加强赤潮监视
我国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仅凭国家和有关部门力量,对海洋进行全国监视是很难做到。有必要把目前各主管海洋环境的单位,沿海广大居民,渔业捕捞船,海上生产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和群众相结合的海洋监视活动,扩大监视海洋的覆盖面,及时获取赤潮和与赤潮有密切关系的污染信息。监视网络组织部门可根据工作计划,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赤潮进行全面监视。特别是赤潮多发区,近岸水域,海水养殖区和江河入海口水域要进行严密监视,及时获取赤潮信息。一旦发现赤潮和赤潮征兆,监视网络机构可及时通知有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跟踪监视监测,提出治理措施,千方百计减少赤潮的危害。
三、加强海洋环境的监测,开展赤潮的预报服务
为使赤潮灾害控制在最小限度,减少损失,必须积极开展赤潮预报服务。众所周知,赤潮发生涉及生物、化学、水文、气象以及海洋地质等众多因素,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预报模式适应于预报服务。因此,应加强赤潮预报模式的研究,了解赤潮的发生、发展和消衰机理。为全面了解赤潮的发生机制,应该对海洋环境和生态进行全面监测,尤其是赤潮的多发区,海洋污染较严重的海域,要增加监测频率和密度。当有赤潮发生时,应对赤潮进行跟踪监视监测,及时获取资料。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赤潮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分析,提出预报模式,开展赤潮预报服务。加强海洋环境和生态监测一是为研究和预报赤潮的形成机制提供资料;二是为开展赤潮治理工作提供实时资料;三是以便更好地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
四、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调查资料表明,近几年赤潮多发生于沿岸排污口,海洋环境条件较差,潮流较弱,水体交换能力较弱的海区,而海洋环境状况的恶化,又是由于沿岸工业、海岸工程、盐业、养殖业和海洋油汽开发等行业没有统筹安排,布局不合理造成的。为避免和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应开展海洋功能区规划工作,从全局出发,科学指导海洋开发和利用。对重点海域要作出开发规划,减少盲目性,做到积极保护,科学管理,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另外,海水养殖业应积极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加强养殖业的科学管理。控制养殖废水的排放。保持养殖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五、搞好社会教育和宣传
赤潮一旦发生,其后果相当严重。因此,要经常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介,向全社会广泛开展关于赤潮的科普宣传,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抗灾防灾的意识能力。同时也呼吁社会各方面在全面开发海洋的同时,高度重视海洋环境的保护,提高全民保护海洋的意识。只有保护好海洋,才能不断向海洋索取财富,反之,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7.赤潮分布图
回顶端
--------------------------------------------------------------------------------
水俣病
在日本九州熊本县海边,有一个小镇,叫水俣镇。1953年,一位7岁的小女孩患了一种怪病,起初是口齿不清,步态不稳,后来麻痹抽筋,完全不能行动。医生们怎么也治不好这种怪病。连生病的原因也弄不清。惟一的线索是,3年前这个镇上曾出现过不少狂猫,症状也是行走不稳,老兜圈,有时麻痹抽筋,就像在跳独脚舞,它们痛苦万状,有的竞跳海自杀,由于这些原因.医生们就把这种病叫作"狂猫病"。
§随着狂猫病患者的增多和死亡人数的增加,熊本大学凶科研人员加紧了对狂猫病病因的调查。进一步的调查、化验发现,水俣湾里的鱼身体里含有大量的能使动物和人中毒的甲基汞。这么大量的甲基汞是怎么进入猫和人体的呢?调查发现,在水俣湾附近有一家生产氮肥的工厂,从它那里排出大量的含甲基汞的废水,污染了水俣湾;使生活在这一带海水中的鱼中毒。而人和猫吃了这种沉积了大量甲基汞有毒物质的鱼。就得了那种狂躁不安的怪病。到1974年,患者已达780多人,死亡200多人。
回顶端
--------------------------------------------------------------------------------
骨痛病
1955~1972年 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 锌、铅冶炼厂等排放的含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利用河水灌溉农田,使稻米和饮用水含镉而中毒,1963年至1979年3 月共有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
㈡ 对于造纸厂将污水排入河流,有什么方法阻止
可以通过居民投诉、居委会协调等办法,通过环保局对污水厂施压,要求造纸厂纳管排放,或安装在线监测设施,与环保局联网,这样超标排放就能得到有效监控。
㈢ 化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生产企业管理人员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会被判刑吗
由于A与C之间的
纠纷因B而引发,因此这起纠纷案件A与B、B与C、A与C之间都可能存版在各种关系。但仔细分析,权A国政府行政机关与B企业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除了因B的排污行为及其结果而存在行政上的法律关系外,还可能因为B的行为构成犯罪而受到A国的司法机关给予的刑事处罚。A与C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纠纷及其费用补偿应当通过外资途径协商解决或者根据国际惯例、条约或协定来处理。而由于国家管辖权的领士限制,C与B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关系,因此C不得直接要求B按照C更为严格的排放标难执行。鉴于河流上下游关系和水质的一体性,C可以建议并帮助A参照国际(国外) 标准制定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
㈣ 污水处理厂卫经过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里,会受到怎么样的法律处理
污水处理厂的复污水,未制经处理直接排到河流里面,触犯环保法规,单位要受到巨额经济处罚,罚款金额由环保局决定,如果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要追究当事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发现环境违法行为,可以到当地环保局执法大队举报。
㈤ 某化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到河中,给沿途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和危害。环保部门查实后,依法
该案例说明我国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属法律行为,其是法院根据法律规定对被告人采取的强制行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强制措施,由人民法院执行人员按照法律文书的规定,强制被申请执行人完成指定的行为。
因此可得法律其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的基本特征是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是以权利、义务、权力、职责为主要内容;具有国家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强制执行的条件以及相关信息:
1、法律文书。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应以法律文书为根据。法律文书必须发生法律效力,没有生效的不能作为执行的根据;法律文书还必须具有给付内容,如果只是确认或者变更法律关系的,则无需执行。
2、清偿顺序:首先偿还所欠申请人的工资和生活费;其次偿还所欠国家的税款;然后偿还其他债务。先满足上一顺序申请人的债权,再满足下一顺序申请人的债权。如果在同一清偿顺序内尚不能满足所有申请人要求的,则依各人债权数额的多少,按比例分配。
3、执行收费:强制执行,是要收取费用(执行费)的,按照诉讼费的标准收取。申请强制执行之前,法院不会问申请人收费,等执行完毕后,被执行人要付费到法院。执行费上缴国库。
4、利息:要是有生效的民判决书、裁定书和调解书,上面的财产。都要计算利息的,一般是2.1%*2倍。依据《民事诉讼法》第229条,应当加倍支付利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法律特征、网络-法院强制执行、网络-强制执行
㈥ 排放污水进入河流
一般来说,在城镇中,生活污水收集系统比较完善的话,我们生活中产生的洗澡排水、厨房用水、马桶水、洗漱水、拖地水等,只要通过下水道排放的话,都是通过污水排放管道最终排入到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系统处理达标后排放,一般来说都是进入到河道往下游而去。
会不会成为自己喝水的一部分,一般不会,都是排到下游了。如果下游取河道水作为饮用水源的话,那么这个还是可能的。当然,也不用太担心,一方面地标径流的汇入会稀释污染物,另外,从河道取水后,净水厂会进行深度处理,确保水适合日常使用。如果心里还有疙瘩的话,可以自己安装自来水过滤系统了。如果你比较不差钱的话,也可以喝桶装水,不过桶装纯净水一般也都是自来水经过几层过滤后生产出来的。
当然,如果如果你居住在河道源头,或者当地选的源头水活着的地下水为水源的话,这块就不用顾虑了。
㈦ 经济学基础:有的企业为节省成本,直接交污水排放到河流,造成河水污染,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唯有严格查处。
使其违规风险与成本远高于其违规收益。
㈧ 五年级下册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导钓河流受到污染,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导致河流水的污染,应该怎么解决?应该要从源头上阻止河水污染,然后要大量的绿化植物来净化
㈨ "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导致河流污染怎么办"
法律分析: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应当要求工厂停止排放污水并进行赔偿。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六十五条 因污染环境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第六十六条,因污染环境发生纠纷,污染者应当就法律规定的不承担责任或者减轻责任的情形及其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