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重庆)为治理某废弃采石场的生态环境,对其进行了公园化建设.(1)对其进行整理和覆土,并选择适
(1)生态系统中分解者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和遗体残骸中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促进了物质循环.人工林土壤中存在种子和繁殖体,会使群落中植物物种数增加.t1→t3时,植物物种数量越多,促使生活在人工林中其他生物也越来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群落中植物物种数逐渐增加,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和种间个体间的竞争加剧.
(2)生态系统改善后,考虑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体现了整体性原理.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种子或繁殖体; 增强; 竞争;
(2)整体性(系统论);
『贰』 汤山矿坑公园周边以前是有害物填埋场吗
汤山山体以南,曾是汤山山体较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
『叁』 确山县国土资源局
确山县地处豫南,位于伏牛、桐柏两山余脉的接合部、华北平原的西南边缘,东经113°37′30″~114°14′4″,北纬32°27′0″~33°03′之间。东接汝南县、正阳县,南连信阳市平桥区、南阳市桐柏县,西依泌阳县,北连驻马店市驿城区。县境南北长55.1公里,东西宽56.0公里,总面积1716.5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1.3%,占驻马店市土地总面积的13.6%。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筹建中的安信快速通道纵贯南北;新阳高速公路、411省道、明临省通横贯东西;城乡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便利。
蒋银 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5月任)
王永堂 党组书记、局长(2010年5月离任)
吴爱华 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学明 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俊 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12月任)
黄连峰 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2010年12月任)
孟建波 党组成员(2010年12月任)
王兰 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2月离任)
蒋银简介:河南确山县人,汉族,1963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文化。曾在部队服役,毕业于石家庄陆军学院,先后担任班长、连长、副参谋长、团参谋长等职务;1999年8月~2010年5月,任确山县国土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10年5月,任确山县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局机关内设办公室、信访股、耕地保护规划股、土地利用股、地籍登记测绘股、矿产开发管理股、土地整理办公室等7个股室,设土地矿产监察大队、土地储备中心、地产交易中心3个直属单位,辖盘龙、三里河、竹沟、瓦岗、石滚河、蚁蜂、普会寺、刘店、留庄、任店、新安店、李新店、双河等13个国土资源所。
【土地资源】全县总面积171650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3847公顷,园地474公顷,林地49279公顷,草地6453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3553公顷,交通用地5060公顷,水域10296公顷,其他土地2685公顷。
【耕地保护】进一步完善了监测、巡视等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各乡镇都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全县基本农田面积稳定在58401.7公顷的控制指标;沿确正路、411公路、任瓦路、天目山公路新增基本农田保护牌34个,辖区内基本农田面积始终稳定在58401.7公顷。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在京珠、驿阳高速公路下路口设立两块大型宣传标志牌两座,各乡镇刷写宣传标语76条。
确保耕地保护红线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充分挖掘土地后备资源潜力,实施“空心村”、砖瓦窑及工矿废弃地等“三项整治”,经市国土资源局验收合格后在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共计两批,面积257公顷,为全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严格耕地占补平衡制度,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数量93.3259公顷,补充耕地数量94.63公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按照国家、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部署,及时调整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26个县直相关单位负责人及乡镇主管领导为成员的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健全了相关单位业务专家联络员和咨询会议制度,重点进行了基础数据收集核实和“四查清、四对照”工作,完善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措施》、《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三项整治与节约集约用地》等5大专题调研报告,做出了《确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指标测算说明报告》,为实施全县总体规划修编奠定了基础。2010年5月完成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确山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驻政文〔2010〕97号)于2010年5月正式下发批准实施。
【建设用地管理】2010年,上报省政府批准确山县第一批乡镇建设用地征收,面积33.1184公顷,用途为工矿用地,用地单位为豫龙水泥厂。第一批补办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6159公顷,用途为工业用地,用地单位为驻马店市益芳食品有限公司、华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亚星实业、贯山小学。第一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14.2995公顷,用途为居住用地,用地单位为盘龙镇政府。第一批挂钩试点项目建设用地面积26.8218公顷,用途为工业用地,用地单位为确山建华中医骨科医院、亚星铸造有限公司、河南恒盈油脂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
【土地利用管理】2010年,共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53宗,面积33.9公顷,土地收益两亿多元。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全年盘活存量土地26.1公顷。加快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全年供应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用地11公顷。大力推广使用标准厂房,政府全年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多层标准厂房2.4万平方米,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实施了盘龙废弃采石场矿坑综合整治工程,治理区域总面积15公顷,2010年12月26日已发布出让公告,预计总成交价款在1.12亿元以上。
【地籍管理】2010年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118本,整理了1995年以来土地登记档案4060宗,建立了土地调查资料和土地统计台账,地籍档案全部实行微机管理,实现了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其成果于2010年11月11日通过省第二次土地调查办公室预检小组预检。
【乡所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兴建的7个国土资源所办公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初步实现了把乡镇所建设成“机构设置合理、办公设施完备、管理制度配套、工作纪律严明、人员素质优良、基层群众满意”的标准化国土资源所的工作目标。
【矿产资源】域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9种,矿产地84处,其中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37处,矿点36处,矿泉水1处。探有工业储量的矿产18种。非金属矿产是确山县的优势矿产,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易开采,其中熔剂灰岩、化工灰岩和水泥用灰岩的资源储量均在全省占有重要位置。
【矿产资源管理】2010年,完成了坐标系的转换,这次矿业权实地核查由北京54坐标全部转换为西安80坐标。对全县矿产资源进行了整合,由原来的165家整合到92家,减少矿产企业73家,超过上级整合目标要求。开展了探矿权清理工作,全县原有探矿权12家,通过清理,探矿权过期的有3家,与矿种不符的有1家。开展了隧道窑建设,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隧道窑28座,23家已开始生产,5家试生产,25家已办理了页岩矿采矿许可证。
【执法监察】一是加强执法监察巡查制度的落实。与乡镇国土所配合,落实巡查任务、建立监察巡查台账、划分责任区域,分片负责,明确具体巡查人员,统筹调度。二是加强违法违规用地的查处力度。联合其他单位,采取联席办公机制,各尽其责,各司其职。三是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巡查网络,充分发挥协管员的作用。四是搞好2009年度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工作。全县78个图斑涉及土地面积共计2378.46亩,其中建设用地250.29亩,农用地2060.12亩,未利用地68.05亩。通过调查数据核算并经初步整改,全县2009年度违法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为2.43%。
【信访工作】结转上级交办和自立案件56起,除一起正在处理外,其余全部报结,结案率98.2%,群众满意率95%。复议信访案件两宗,全部维持。排查案件19起,化解矛盾18起,1起已移送法院。
(姜广禄)
『肆』 垃圾的产生途径及处理办法
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垃圾.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每年新增垃圾100亿t。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消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而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着手科学地处理、利用垃圾,将垃圾列为维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第二资源”,向垃圾要资源、要能源、要效益。
目前,我国历年垃圾堆存量已达60亿t,占用耕地5亿m2。全国为660个,城市中有200个城市陷入垃圾包围之中。以城市人口2.6亿为例,如每人每年产生440 kg垃圾计算,年产生垃圾量为1.14亿t。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是垃圾污染矛盾激化的年代。60年代中期以后,大体形成了填埋、焚化、堆肥等一系列处置方法。如在美国,垃圾用填埋法处理的占85%,焚化法处理的仅占10%。日本国土不大,填埋法处理的只占26.9%,而焚化法处理占的61%。瑞士也是以焚化法为主,占53%。西欧几个国家以填埋法为主,并多为有控制的填埋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美、英、法等国,由于受资源和能源危机的影响,对废物采取了“资源化”的方针,垃圾、粪便的处理不断向“资源化”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于废物,日本已有25.3%的城市开展了从垃圾中分选回收物品的活动,1976年回收废物达3900万t,占当年废物排量的49.5%。近年来,有些国家还发展了无机垃圾堆山法,并在垃圾山的表面上种植树木、花草,发展街心公园,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1 现有城市垃圾处理方法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目前主要有填埋、堆肥及焚烧处理三种方法。
1.1 填埋处理
垃圾填埋历史久远,是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因为该方法简单、省投资,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
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一般规范要求回填地最低处的标高要高出地下水位3.3 m以上,并且回填地的下部应有不透水的岩石或粘土层。否则需另设粘土、沥青、塑料薄膜等不透水层。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使厌氧微生物分解过程中释放出的甲烷等气体能及时逸出,避免发生爆炸。回填后的场地,一般在20年内不宜在其上修建房屋,避免由于回填场不均匀下沉造成的结构破坏,但可作绿地、农田、牧场等使用。
填埋处理用地,尽量选用天然的或人工挖出的洼地,开发资源后的废粘土坑、废采石场、废矿坑等。将垃圾填埋于坑中,有利于恢复地貌,维持生态平衡,但如果在大面积的洼地、港湾、山谷等回填,则需考虑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
1.2 堆肥处理
堆肥是我国、印度等国家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各国均有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
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气和细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
堆肥的关键,在于提供一种使微生物活跃生长的环境,以加速其致菌分解过程,使之达到稳定。堆肥主要受废物中的养分、温度、湿度、pH等因素的控制。
根据堆肥原理,可分为厌氧分解与好氧分解两种。厌氧分解需在严格缺氧条件下进行,厌氧微生物分解生长较慢,故不多用。好氧分解过程可同时产生高温,可以杀灭病虫卵、细菌等,我国主要采用好氧分解法。
堆肥技术的工艺比较简单,适合于易腐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垃圾处理,可对垃圾中的部分组分进行资源利用,且处理相同质量垃圾的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堆肥技术在欧美国家起步较早,目前已经达到工业化应用的水平。
1.3 焚烧处理
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
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
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日本以及欧洲的瑞士、瑞典等国在一般焚烧法基础上,还发展了高温与中温分解,使垃圾在1650 ℃以上的高温下基本或完全燃烧,并回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
焚烧是销毁垃圾利用热能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但是,只有对那些不能回收有价物,只能回收热能的垃圾,垃圾焚烧处理才是科学、合理的。
2 现有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局限性
2.1 填埋处理的局限性
填埋处理埋掉了可利用物,填埋场地的选择越来越困难,运输、填埋、管理等费用也不断提高。填埋场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例如垃圾渗出液会污染地下水及土壤,垃圾堆放产生的臭气严重影响场地周边的空气质量,另外,垃圾发酵产生的甲烷气体既是火灾及爆炸隐患,排放到大气中又会产生温室效应。而且填埋场处理能力有限,服务期满后仍需投资建设新的填埋场,进一步占用土地资源。员本┪���绻�捎孟衷诘募际酰��本┦?2000 t/d的垃圾进行卫生填埋处理,单是建设投资就高达7.2亿元人民币(不含征地费用),而且填埋场的寿命也只有12 a。基于以上原因,国外从80年代以来,卫生填埋设施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成为其他处理工艺的辅助方法,用来处理不能再利用的物质。
2.2 堆肥处理的局限性
堆肥处理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垃圾中的石块、金属、玻璃、塑料等废弃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这些废弃物必须分捡出来,另行处理,因此减容、减量及无害化程度低;堆肥周期长,占地面积大,卫生条件差;堆肥处理后产生的肥料肥效低、成本高,与化肥比销售困难,经济效益差。引进国外技术投资巨大,不适合我国国情。发达国家由于生活垃圾中的易腐有机物含量大大低于我国的一般水平,因此靠堆肥只能处理15%左右的垃圾组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堆肥技术的推广。堆肥技术必须是将新鲜的垃圾首先进行分类后再将易腐有机组分进行发酵,才能有效地防止重金属的渗入,从而保证有机肥产品达到国家标准,真正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
2.3 焚烧处理的局限性
焚烧处理对垃圾低位热值有一定要求,不是任何垃圾都可以焚烧的。垃圾中可利用资源被销毁,是一种浪费资源的处理方法,即使回收热能也只能做到废物一次性再生的目的,无法实现资源的多次循环利用。焚烧产生的大量烟气,带走的热能又是一种很大的损失。产生的烟气必须净化,净化技术难度大、运行成本高。焚烧产生的残渣还必须消化。还有,焚烧设备一次性投资大,运行成本高。
3 城市垃圾处理方法的综合利用
表1为美国垃圾处理方式及各年所占比重。综合利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可用物资(废纸、金属、玻璃等)的回收再生利用;
(2)易腐有机物的堆肥处理;
(3)高热值不易腐有机物的能量利用;
(4)灰渣的固化处理,实现灰渣的材料化。
许多国家垃圾处理实践表明,其中的 70% 可以回收,成为再生原料供重复利用。城市垃圾被誉为“城市矿藏”,是唯一在增长的资源。世界上已有几十座回收有用成分的垃圾处理工厂在运转。这些处理厂是近 10 年来在工业发达国家相继建成的。实践证明了他们为合理地经济地利用垃圾资源开辟了新途径,开创了垃圾处理领域的新天地。从消极地局限地销毁垃圾阶段,走向积极、合理地利用垃圾的崭新阶段。
『伍』 废弃采石场的水怎么样 脏不脏 为什么会是蓝色的 能不能游泳
最好不要去。一来地形有潜在危险,二来不知道水里是不是含有害矿物质。
『陆』 芜湖版马尔代夫即将消失,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因为这是一处废弃的矿坑。
所以会消失很正常,本来就不是一个适合人们去游玩参观的所谓的什么景点,还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出去玩开心是重要的,但是首先应该保证自己的安全,不要被一些美丽的表象欺骗。
整个水体修复项目需运行1年时间,该项目如果效果良好,还将作为“样板”运用到弋江区其它废弃矿坑的治理中。弋江区生态环境分局再次提醒广大市民和网友,废弃矿坑周边地形复杂,切勿再次前往,避免发生意外。
这就是这个所谓的“马尔代夫”会消失的原因,不是真的还是没有办法长久的存在的。
『柒』 南宁园博园对生态文明建设案例怎么分析
摘要 南宁园博园建设之初,山中分布着不少露天采石场遗留下的废弃矿坑。通过深化生态修复,园内7处废弃的采石场变废为宝,覆盖绿景,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矿坑采石场生态修复示范园,体现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
『捌』 请问贵州废弃的矿区或采石场有哪些
我知道的废弃矿区大多都集中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区乔家镇啦,贵州范围比较大没办法采石场的话没办法细致给你回答
『玖』 废弃地分类国内研究进展
( 一)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我国土地利用分类体系主要包括综合分类、形态分类、功能分类三大类,其中综合分类是目前主要的分类体系,部分分类体系的一级分类见表 1 - 1。2002 年 1 月 1 日起试行的 《全国土地分类 ( 试行) 》将城、乡土地利用分类合为一体,并新增了一些更能确切反映我国当前土地利用状况的分类类型,例如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采矿地等,并将采矿、采石、采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划分为三级类。此分类体系仍是强调农业用地类型的细分,而对工业用地和采矿用地等第二产业用地未进行细分( 刘平辉等,2003) ,并且未对采矿等工业活动所造成的破坏土地,如塌陷地、挖损地、压占地、废弃地等进行细分。
按照现有的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利用评价体系,均涉及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通常隐含两种含义或两种含义之一: 一种是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不够或利用能力有限,土地资源存在闲置浪费现象; 二是当地土地资源的质量较差,利用价值低或利用起来困难、不经济,但存在着巨大的 “生态利用”价值。从发展的角度看,几乎没有人类不可利用的土地,因此尚未被人类直接利用的土地,都可视为后备土地资源 ( 岳健等,2003) 。但在现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未利用地分为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未利用土地细分为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其他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细分为河流水面、湖泊水面、苇地、滩涂、冰川、永久积雪等,也均未对空闲地、废弃土地、自然灾害损毁地等目前无法利用的土地进行细分。
表 1 -1 我国主要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比较
迄今为止,国土资源部颁布的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 TD/T 1007—2003) ( 以下简称 《规程》) ,将待复垦土地类型分为挖损土地、塌陷土地、矸石矿渣等堆积地、废旧建筑物或垃圾占地以及 “三废”污染地等。《规程》采用三级分类制,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与地表形态、损毁废弃成因和类型、土地整理对象等,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类。该分类系统第一次针对待复垦土地和待整理土地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待复垦土地根据成因和破坏程度及形态特征分为挖损地、塌陷地、压占地、污染损毁地、自然灾害损毁地 5 个二级类,其中塌陷地分为稳定塌陷地和不稳定塌陷地; 压占地分为矸石及粉煤灰堆积地,矿石矿渣、排土石堆积地和垃圾占地 3 类 ( 表 1 -2) ; 污染损毁地按成因分为 “三废”污染地、污水灌溉污染地和农业生产化学污染地 3 类; 自然灾害损毁地分为洪灾损毁地,滑坡、崩塌损毁地,泥石流灾毁地,风沙损毁地,地震灾毁地及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共 6 类。
表 1 -2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中部分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损毁是一个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加剧,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土地损毁面积逐渐增大,由损毁所造成的未利用地将会成为未利用地的主体,因此,此分类系统针对因采矿、工业和建设等活动挖损、塌陷、压占 ( 含城市生活垃圾压占及废弃建筑物压占) 和污染及自然灾害损毁等因素所造成的目前暂未利用的土地进行了细分,即针对土地类型形态特征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可复垦为耕地的土地类型给予了关注,该 《规程》定义因损毁造成的未利用土地为损毁废弃地。分类的对象主要针对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使土地表面 ( 或表层土壤) 的形态或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致使不能继续利用的土地,例如农用地、建设用地因采矿、工业和建设等活动造成损毁、塌陷、压占而失去了原有的土地用途价值,由于自然灾害对土地的破坏而完全失去了原有的生产性和生产力。此分类系统为退化废弃地的分类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但对废弃、撂荒和空闲土地与退化土地,不属于未利用地的土地类型缺乏关注,即主要针对由于各种人为和自然因素致使土地废弃、撂荒和空闲,或者土地表面 ( 或表层土壤) 的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但仍可以利用或正在利用的土地未进行考虑。
( 二) 矿山废弃地分类
废弃地包括三种类型,即农业废弃地、工业废弃地以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毁土地。其中,农业废弃地指由退耕、弃耕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多年未用的闲置土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动因研究以及自然生态系统演化,对工业废弃地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采矿废弃地方面。李洪远等 ( 2005) 认为工业废弃地是指曾为工业生产用地或与工业生产相关的交通、运输、仓储用地,而后废弃不用的土地,例如废弃的矿山、采石场、工厂、铁路站场、码头、工业废料倾倒场等。采矿废弃地是工业废弃地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国内对采矿废弃地的称法较多,如矿山废弃地、矿业废弃地等,其相同的内涵即采矿活动所破坏的,非经治理而无法使用的土地 ( 默格尔 R. P,1987) ,包括矿山开采过程中的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以及受重金属污染而失去经济利用价值的土地 ( 李永庚等,2004) 。
按照废弃原因,朱红苏 ( 2002) 将贵州省废弃地分为自然灾毁型废弃地、采掘型废弃地、工业型废弃地、建设性废弃地等。陈芳清等 ( 2004) 针对三峡地区废弃地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研究,将废弃地分为矿业废弃地,工程废弃地,垃圾填埋场,泥石流、滑坡地,火烧、砍伐迹地和弃耕、退耕地等。泥石流、滑坡地与火烧、砍伐迹地等废弃地多是一些土壤贫瘠的陡坡地和高山坡地,其植被类型多为草地或灌丛,植被退化程度相对较轻。矿业废弃地包括矿井采挖区倾倒的废弃石土、废弃矿渣堆积地、采挖导致的塌陷地等,前两种废弃地上原有植被被覆盖,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裸地,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后一种废弃地上部分植物种类死亡,植被逐渐退化。工程废弃地和垃圾填埋场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废弃地,主要是一些建筑垃圾、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倾倒、堆放与填埋形成,由于主要成分是工业与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较严重。
不少研究者基于矿山土地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在各自的案例研究中也提出较多分类体系,尤其是针对矿区土地利用和矿区土地利用过程所造成的损毁土地与空闲土地等,提出了矿区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矿区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目标,矿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可分为 4 种类型 ( 曹银贵等,2007) : ① 按照矿区土地破坏情况划分,分为挖损地、压占地、占用地和未扰动地 ( 原地貌) 。挖损地是指原地表的形态、地质层组、生物种群受到开采活动的直接摧毁以后所残留下来的土地类型; 压占地是指挖损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岩土堆置于原土地上造成原土地生产力丧失; 占用地是指原有的土地类型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改变了其原有的地形地貌,例如建立容纳厂房、选煤场、运煤铁路、排土道路、供电通风线路以及给排水管道的工业广场等; 未扰动地是指矿山将土地征用后还未被开挖或被排土压占、占用的原始的土地类型还没有发生变化。② 按照矿区破坏土地复垦的情况划分,分为已破坏已复垦地、已破坏未复垦地、待破坏待复垦地。已破坏已复垦地是指矿区经过挖损或压占以后,经过覆土、平整、复垦后的土地类型; 已破坏未复垦地是指土地受到挖损、压占等方式的破坏以后,在短期时间内地表状况还可能发生变化,不能进行复垦的土地类型; 待破坏待复垦地也是指未扰动的区域。③ 按矿区的立地特征来划分,分为已复垦边坡、已复垦平台、未复垦边坡、未复垦平台。已复垦边坡是指对排土后形成的边坡地进行覆土,覆土后再进行复垦所形成的土地类型,一般情况下缓坡的坡度为 5° ~15°,陡坡的坡度一般大于 36°; 已复垦平台是指对排土压占后形成的阶梯状地形的宽阔台面进行覆土、复垦所形成的土地类型,已复垦平台的坡度一般控制在 0° ~ 5°之间; 未复垦边坡、未复垦平台是指排土后没有进行覆土、平整的土地类型。④ 按照复垦土地的用途划分,基于不同的植被覆盖,从矿区水土保持与矿区生态安全的角度,分为可复垦的林草用地与耕地。
矿业废弃地按来源和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由剥离表土、开采的岩石碎块和低品位矿石堆积而成的废石堆废弃地,随着矿物开采造成大量采空区和塌陷区形成的采矿坑废弃地,开采出来的矿石经分选后的剩余物排放堆积形成的尾矿废弃地 ( 郭焕成,1990; 宋书巧等,2001; 席嘉宾,2001) ,部分学者将其内涵进一步扩展,认为矿山废弃地除了采矿剥离土、废矿坑、尾矿、矸石和洗矿废水沉淀物等占用的土地之外,还包括采矿作业面、机械设施、矿山辅助建筑物和矿山道路等先占用后废弃的土地 ( 莫测辉等,2001; 麦少芝等,2005; 孙庆业等,2005; 魏艳等,2007; 李海英等,2007) 。类型划分见表 1 -3。
表 1 -3 采矿废弃地类型 ( 按来源划分)
不少学者根据研究需要对矿山废弃地类型进行了研究。如林亲铁等 ( 2000) 将矿山废弃地划分为排土场、塌陷地和矿山闲置的黄草坡等,排土场是指矿山分层剥离排土占压耕地而形成的区域; 塌陷地指地下矿产的开采引起上覆岩层的移动和变形,造成大面积地表塌陷、积水的区域; 矿山闲置的荒草坡是指原先分布于大小矿山之间的石质和土石质丘陵坡地的废弃地,土壤多为栗褐土,土体坚实,透水性差,坡度较大。白中科( 2006) 将挖损、压占和塌陷土地分别细分为两个亚类用于矿区土壤环境问题调查研究,将挖损地分为露天矿坑和砖瓦窑取土场,将压占地分为露天矿排土场和粉煤灰堆场,将塌陷地分为煤矸石山和井工矿沉陷地。苏光全 ( 1998) 对矿区废弃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按原地貌、气候、坡度等多个指标将矿区废弃土地划分为 5 大类、25 小类,划分指标包括地形 ( 地面坡度、海拔、相对高差) 、气候 ( 潮湿度、降水量) 、水文( 径流量、地下潜水深度、地下水补给量) 、土壤 ( 土体厚度、土壤质地、pH 值) 、矿种和开采方式 ( 井工、露天) 等,根据划分的原则与依据,将矿区废弃土地划分为表 1 -4 中所示的类型系统。
从表 1 -4 可以看出,根据压占、挖损、塌陷的划分,可涵盖采矿废弃地类型,并能根据需要进行进一步细分,可有效地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矿区废弃地监测与评价。随着遥感数据的广泛应用,不少学者针对矿区探讨了基于遥感数据的矿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体系。谢宏全等 ( 2004) 依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的实际情况及遥感的分辨率等条件,认为矿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分类体系可采用两种模式: ① 单一模式,即反映矿区特点的排土场、矸石山、由塌陷引起的积水坑、工矿区等,例如以 TM 遥感图像为数据源进行唐山市古冶区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类别划分为积水坑、坑塘、工矿区、居民点、耕地、草林地和未利用地。② 多级模式,一级类可与全国土地分类体系相一致,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二级类可依实际情况确定,将排土场、矸石山、由塌陷引起的积水坑等归入未利用地,经复垦的大面积水面鱼塘或精养鱼塘区可归入农用地,矿井所在地可归入建设用地; 其他分类可依据实际情况参考全国土地分类二级或三级类型。在确定分类体系的同时,还要对影像特征、判读标志和具体含义进行描述。
表 1 -4 矿区废弃土地类型系统及主要划分指标
续表
资料来 源: 苏光全,何 书金,郭焕 成 . 1998. 矿区废弃土 地 资 源 适 宜 性 评 价 [J] . 地 理 科 学 进 展,17( 4) : 39 ~ 46.
( 三) 其他废弃地分类
1. 灾毁土地
自然灾害损毁地是指因地震、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而被损毁的土地。按照土地损毁的外因动力,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包括洪灾损毁地,滑坡、崩塌损毁地,泥石流灾毁地,风沙损毁地,地震灾毁地,其他自然灾害损毁地。按照土地损毁程度,吴树仁等 ( 2002) 根据滑坡变形过程中土地毁坏程度,将滑坡灾毁土地分为 3类,即土地完全毁坏、局部毁坏和拉裂破坏。土地完全毁坏主要是指土质滑坡或岩土混合滑坡发生整体的快速滑动,滑体经历了一定距离的剧烈位移和不均匀运动后,表层岩土( 含土地和耕地) 发生翻转、倾倒、重新堆积和埋覆,使表层土地完全毁坏,不能耕种;土地局部毁坏主要指斜坡滑体局部变形滑动,使表层土地局部发生倾倒、翻卷和堆积,破坏了原有土层结构,使其当年不能耕种。土地拉裂破坏滑坡在长期变形蠕滑过程中,滑体表层土地局部拉裂、撕开、陷落,使土地结构被破坏,不能灌溉和耕种。
2. 其他废弃地
其他废弃地包括撂荒地、废弃宅基地等。刘平辉等 ( 2003) 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划分的土地利用产业用地分类体系,该体系将农村闲置宅基地作为一个土地利用级别单独划分,最初被列为第一产业用地中农村住宅的一个下属利用级,经过分类体系的优化,将其归入后备产业用地中,并将农村闲置地独立出来,涵盖了空闲宅基地、荒地和其他农村闲置地三个土地利用级。空闲宅基地是指农村空闲地中原有房屋已坍塌、损毁但没有在其地基上重新建房或空置的土地,计划作为生产或生活用房的宅基地; 荒地是指没有进行过人工垦殖、人工投入或放牧养殖等加以开发利用的土地,不包含盐碱地、沼泽地和裸地; 其他农村闲置地是指农民弃耕的耕地,由于多年不耕种而荒芜的土地。此外,《全国土地利用分类 ( 试用) 》在住宅用地中下设了空闲宅基地,指村庄内部的空闲旧宅基地及其他空闲用地。而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则将闲置宅基地归为未利用地,但两者均未对闲置宅基地做一个详尽准确的定义。
有关撂荒地研究,谭术魁 ( 2003) 将撂荒现象分为明荒和暗荒两种情况,明荒是指应种植 ( 通常达到一季) 而农民不种植任何作物,让田块荒芜的现象; 暗荒是指农民依旧在田块上播种农作物,但投入田块的人、财、物的数量有意识地降低 ( 明显达不到要求或低于常年水平) ,从而导致耕地利用程度下降、产出水平降低。本研究中的撂荒指明荒,学者们对撂荒地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撂荒地生态系统的演替。例如贾松伟等 ( 2004)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对退耕 1 年、3 年、5 年、7年、10 年、15 年和 25 年的撂荒地进行了对比分析; 郝文芳等 ( 2005) 研究了陕北黄土高原丘陵区撂荒地演替,采用了将撂荒地按撂荒年限分类的方法。此外,多数学者将撂荒按时间分为常年性撂荒和季节性撂荒,常年性撂荒是指农民承包地因无人耕种或不愿意耕种而造成的一年以上的撂荒; 季节性撂荒是指农民因某种原因,在某一季没有耕种造成的撂荒,季节性撂荒中有部分是因为休耕造成的 ( 文华成等,2003) 。
『拾』 南京江宁汤山矿坑公园在哪里
汤山矿坑公园位于南京汤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美泉路以北,汤山山体以南,曾是汤山山体最大的废弃矿坑—龙泉采石场。在这里可以一边欣赏“以山为幕”的电影,一边感受温泉的雾气蒸腾,好不惬意,快活!
江宁汤山矿坑公园
开放时间:9:00-19:00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美泉路与泉都大街交界处往西200米
交通指南:
公交:304路到总统府站下车 5路到钟灵街站下车 d19路到坟头站下车 845路环二到历史文化中心站下车
地铁:地铁3号线秣周东路方向到大行宫站下车 地铁2号线经天路方向到马群站 (2口出) 下车 d19路 到坟头站下车 845路环二到历史文化中心站下车
自驾:
沪宁高速南京连接线-沪蓉高速 (收费约10元)
玄武大道-沪蓉高速 (收费约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