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蓟运河的历史是什么
蓟运河古称鲍丘水,元、明两朝称潮河,清代始称蓟运河。现属国家一级河道,承载着本市蓟县、宝坻、宁河、汉沽、塘沽、以及河北省玉田县等地的行洪。
蓟运河的名称很多,见诸各类史书记载的有十几个.汉代称鲍丘水,因发源于塞外的鲍丘山而得名;隋代称沽水,因其上源与发源于沽源县的沽水相通而得名.到了唐代复称鲍丘水,又在流经潞县东(今通州)与原河道合流,这就是至今在宝坻境内尚存的鲍丘河.唐末五代时期,改称泃河,是以上源的泃水相通而冠名.到了宋代改称潮河,其含义是"潮夕往来",但确切的含义是承上源潮河之水而得名,在这个时期,潮河也从蓟运河下游泄海.古代的巨渠水也从蓟运河泄海.史书上常见的"梁河",是刘仁恭占据梁城(今宁河镇)称号"大梁"而得名.《明史》记载的"梁河","粮河","运粮河",都是今天的蓟运河.明代开凿直沽新开运河转运粮饷,主要是避开海上运输风险.原来往蓟州及辽东运输粮饷,主要是从大直沽转运出海,由北塘海口进入蓟运河.《明世宗实录》记载:"先是海口淤塞,漕舟从天津出海,复折入梁河而达蓟州,道远水湍,舟数败.议者谓:直沽东有二道,一曰新开,一曰水套,北接梁河,径四十里,可以疏浚成河,改由北道,无涉海之虑,谓之新河."此处出现的"梁河",就是蓟运河.潮河的名称经历明清两代.《宝坻县志》和清乾隆年间的《宁河县志》收录的八景之一"潮河银练",就是描绘蓟运河漕运张帆行舟和潮汐波浪素光如练.在宋辽战乱期间,蓟运河为辽所辖,西部的海河曾是界河.在《辽史》对蓟运河有芦水之称,主要以闻名的芦台而冠于水名.元朝定都北京,粮运任务很大,把往通州粮仓运粮的通惠河和连通的潮河,统称为大都运粮河,北京当时是元大都.蓟州防兵军粮,主要来自南方到直沽寨(天津)的转运仓储,先是出海复折蓟运河,后是通过新开河转运蓟运河,直达蓟州.以后《明史》记载出现的"粮运河","粮河","运粮河",皆出自元代.除此之外,蓟运河还有众多的俗名见诸于典籍.如"东路河","白龙巷","沽水","泻肚河","窝头河","北塘河","芦台河"等.潮河称白龙港的典故不仅记载于《方舆纪要》,在明代的《天府广记》也有记载:"潮河在宝坻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源自梨河,泃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为粮运河,入于海."所谓"白龙港".传说潮河上游有石盆峪,"有龙潭.潭上石如盆形,水悬崖而下入与潭,潭外为盆,水从潭面历盆抵峡而下,数里入于潮河,有龙潭宅焉,其深无底.潭中有石门,水浅则见,土人曰龙所从出入也."(《昌平山水记》顾炎武著)想"白龙港"之名源于此传说.在蓟运河流径玉田境内也有长沿河和柳沽河之称.所说的北塘河,芦台河这都出自近代,外国侵略者以主地名给河流命的名.特别是j-p驻屯军在二十世纪初,窥集经济情报所写《冀东综览》和《天津志》都是称蓟运河为"北塘河","芦台河".j-p撰写的资料称:"北塘河的发源地之一,是万里长城罗文关附近的乾河.经遵化州,在果河沿同果河相汇合,由蓟州至白龙港.另一发源地是发源于将军关附近的涧河,在平谷县与朱龙河相汇合,称为潞河,蓟运河.其流域甚为辽阔,所到之处有舟楫之便."民国年间,乘潮火轮船可上行至宝坻,蓟县.当时据日军探测,蓟运河下游河段,平均河阔为二百米左右,水深三十到五十英尺.这就是从汉代到近代,蓟运河的基本变化。
⑵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人们对什么流域的形容
有河皆干,有水皆污是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形容。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流域之一,也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的流域。
”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制定了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以控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随着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和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海河流域的水污染程度有所减轻。
(2)蓟运河以前被污水污扩展阅读:
海河水系构成
位于京津冀地区,形成海河流域。
1、合流后的下游称海河。
2、回合前包括五大支流即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在海河流域为漳卫河)。其中,潮白河性质复杂:一部分引入北京、一部分在天津注入海河、一部分引入潮白新河而入渤海,权威资料把它作为海河五大支流之一。
3、还有一个小支流即北运河(在潮白河与永定河之间)。
区别:渤海湾西部水系包括海河、滦河和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及蓟运河(在潮白新河的东方)、潮白新河(只引来潮白河的一部分水量)等一批小河。
历史上,五大支流在天津附近汇合,然后经海河干流入海,构成一个典型的扇状水系。
海河干流
1、北运河
北运河包括北运河、潮白河与蓟运河。
2、永定河
永定河,为海河水系中一条较大支流。是由洋河和桑干河两大支流组成。
3、大清河
大清河一称上西河,分南北两支。
4、子牙河
子牙河是由滹沱河、滏阳河两大支流组成。
5、南运河
南运河古称御河,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的一部分,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河道,因位于天津之南得名。
⑶ 水资源环保资料
中国水资源现状
1、中国水资源流域划分
中国按河流水系划分成十大流域:
Ⅰ黑龙江流域 Ⅱ辽河流域 Ⅲ海河流域 Ⅳ黄河流域 Ⅴ淮河流域 Ⅵ长江流域 Ⅶ珠江流域 Ⅷ东南诸河流域 Ⅸ海南诸河流域 Ⅹ内陆河流域。
2、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其成果见表5、表6。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2.7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亿立方米, 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 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4.2万亿立方米(约占降水总量的67%),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3.5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5)水资源总量。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量,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比河川径流量多的1009亿立方米水量,是平原、山间河谷与盆地中降水和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部分水量。在不开采地下水的情况下,这部分水量以潜水蒸发的形式消耗,通过地下水开采,可以从蒸发中夺取部分水量加以利用。经过计算,平均年潜水蒸发量在北方平原地区为844亿立方米,在南方平原地区为119亿立方米。
⑷ 海河工业废水污染情况
海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环境保护项目计划
1.污染状况
海河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包括海河和滦河两大水系。海河水系主要由漳卫河、
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等到组成,还包括陡骇河、马颊河
等到平原排涝河道;滦河水系包括冀东诸河(见图2—4)。
海河流域包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山西省的东北部、山东省的北部、内蒙古的小部
分地区及北京、天津两市,总面积31.90万公里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91.8亿米3,
集中在7~10月份(约占70%),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平均值的10.5%,是全国水资源供
需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海河水系由于地表水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河道下泄流量锐减,加上城市和工业排污
量增加,各河平均污径比已高达0.12 。许多河段水体污染严重。
根据《全国环境质量报告书》(1993)的统计结果,海河水系最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和生化需氧量,另外,石油类污染亦相当严重,逐渐被视为主要污
染物。目前海河水系最为严重的三氮污染和有机类污染均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河段为
沧州的子牙河和南运河、北京的北运河、张家口的洋河以及天津的海河。
2.项目规划情况
“九五”投资重点是控制有机物污染,采用的方法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化工、冶
金、造纸、制药工业废水的综合治理。
“九五”期间,计划性实施56个项目,重点为城市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有27个,
投资额占该水系总投资的84% 。工业废水治理项目为28个。
投资主要用于流经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等重点城市的各支流的水污染防治,涉
及支流各重点城市的治理项目共有34个,占海河流域环保投资项目总数的60% ,投资额
占全流域投资的79% 。
海河流域项目计划分河流汇总情况见表2—7 。项目计划分省汇总情况见表2—8 。
海河流域项目中希望利用外资的项目28个,列入备选项目计划的项目4个,利用外资
额0.28亿美元,已签约的项目5个,利用外资额0.60亿元。属世行贷款的项目2个,外资
额0.37亿美元。
表2-7 海河流域环保投资项目河流汇总表
河流名称 省 名 省报项目数 部报项目数 小计项目数
永定河 北 京 2 8 10
潮白河 北 京 2 2
北运河 北 京 5 5
海河干流 天 津 6 1 7
滦 河 河 北 3 3
陡 河 河 北 2 2
洋 河 河 北 2 2
滏阳河 河 北 7 1 8
石津渠 河 北 1 1
浊漳河 山 西 2 2
御 河 山 西 3 3
洮 河 山 西 1 1
南运河 河 北 2 2 4
山 东 3 3
卫 河 河 南 3 3
合 计 41 15 56
表2-8 海河流域环保投资项目分省汇总表
省(市)名 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数 工业废水治理项目数 其它类项目数 小计项目数
北 京 8 9 17
天 津 4 2 1 7
河 北 12 8 20
山 西 3 3 6
山 东 3 3
河 南 3 3
合 计 27 28 1 56
3.预期效益
海河利用项目完成后,新建、扩建生活污水处理厂23座,新增城市集中式污水处理能
力288万吨/日。每年可削减COD 36万吨,其中生产污水治理项目年削减COD 29万吨,
工业废水治理项目年削减COD 7万吨。可有效地减缓海河流域的水污染恶化趋势。
http://www.fojiao.org/renwen/za/056.htm
⑸ 水的资源
有可能,
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一、北京市水资源
(一)北京市水资源概况
1.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北京市地处海河流域,是一座人口密集,水资源短缺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285立方米,只有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都及主要城市中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居百位之后。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一千立方米的下限。而且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水污染状况相当严峻。
2.北京的水资源
北京市的水资源由入境地表水、境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组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主要靠降雨补给。北京市平均年降水量为64O毫米左右,一般干旱年景的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特别干旱的年份在30O毫米以下。北京的湖泊都很小,水量有限;所以地表水主要来自河水和人工修建的水库。北京境内有大小河流100多条,分属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大清河和蓟运河五大河系,总长27O0公里,同属海河水系。北京在平水年可利用的水资源为47.6亿立方。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的发展,北京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用水量大幅度增加。
3.北京的地下水源
北京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往玉泉山泉水涌流,清河及莲花河一带也有不少自流井。北京的地下水主要接受山区河谷潜流补给,同时还接受大气降水及河水入渗。因此,北京一直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加,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结果致使地下水位下降、水的硬度升高地面下沉,东郊已出现10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近年来,北京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雨洪利用,地下水回灌、调控利用等措施,使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初步得到了控制,为改善水环境,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基础。
4.北京的城市生活水源
北京市区的自来水供应量为245万立方米/日,其中有7座自来水厂利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有2座利用地表水作为水源,其供水能力约各占50%。密云、怀柔水厍是供应城市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密云水库是一座特大型水库,上游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库区总面积224平方公里,总库容43.75亿立方米, 相应水面面积约188平方公里。由于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而作为主要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因过量开采,水位逐年下降。
(二)北京市水资源现状
有计算表明,目前北京水资源储量为18.27亿立方米,外地入境水资源19.15亿立方米,合计北京水资源总量为年37.42亿立方米,人均拥有366.8立方米/年,仅占全国平均值的13.8%,在世界120个国家的首都中居百位之后。由于北京地下近似闭合流域,其地下出入境水量为零。北京地表水出境水量经多年观测约占年降水总量的14.28%,即为14.38亿立方,各种损耗为3.32亿立方米,因此北京水资源为实际可用水量仅为19.72亿立方米。所以北京是一座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
二、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原因
水资源开发利用,是水资源使用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也是水资源价值增值过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否则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目前,北京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北京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400m3,占我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6,占全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25,在130多个国家首都中名列百位之后。在五六十年代,北京水资源供需没有多大矛盾,七十年代以后,缺水成为北京严重问题之一。分析其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增加,经济发展,水资源需水量增加。②入境水量减少。上述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叠加,使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随着时间的推进,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2.地下水严重超采
北京市地下水平均补给量为37.80亿m3/年,地下水可开采量约为24.5亿m3年。由于种种原因,补给水并不能全部作为可利用水量。当开采量大于可开采量时,会引起一系列的水文地质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引起的主要问题是:①地面沉降。主要分布在城区的东部和东北部,八里庄--大郊亭一带,沉降幅度最大。②水井供水衰减或报废。③水质发生变化,由于地下水资源超采。加上近年来污水、垃圾处理不能同步于增加量,致使地下水污染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
3.水质污染严重
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水质是重要的指标之一,水资源量、质的协调统一是水资源充分发挥效益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监测的80条河段中,受污染的河段51条,长度1100km,占监测河流长度的50.8%,其中重度污染11段,占监测长度的10.1%,严重污染21条段,占监测总长度的16.6%。水质污染主要集中于城郊区。据有关专家估算,北京市由于水污染所造成的工农业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加上间接损失达3%。
4.污水资源化程度不高
污水是被污染、使用价值不高的水资源,污水资源化是指污水处理后变成可供用水部门使用的合格水源。实现污水资源化,是缓解北京水资源紧缺、防治水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当前水源建设中一项势在必行的紧迫任务,也是改善首都环境、建设清洁美丽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污水资源的利用,虽然解决了部分农业用水的紧缺局面,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产品质量下降等。
5.缺乏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
水资源价格,是对水资源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是水资源供给与需求的调节器。合理的水资源价格体系才能统筹兼顾,科学有效地配置各种水资源,整体上发挥水资源的效益。目前,北京尚未健全完善的水资源价格体系,致使水资源经济管理未能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
三、解决北京市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水在城市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城市生存的首要条件。目前,北京市的地下、地表水的承受能力已到极限,怎样解决北京的水资源,已是关系到首都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所以必须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目前北京市水资源的这些问题。
1.立足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
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和制约首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水资源供需分析,2005年全市将缺水7.94至16.5亿立方米,2010年将缺水11.82至19.96亿立方米。水资源状况十分严峻。从根本上解决首都水资源紧缺,需要中央决策南水北调引水进京,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地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以及上游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通过自身挖潜,缓解水资源紧缺。
2.狠抓节约用水,以节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
必须把节约用水当作根本性措施来抓,把北京建设成为节水型城市。一是调整北京的工业结构布局,使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主导。二是科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三是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的管理。四是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制度。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行业综合用水定额、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3.开发新水源,实行水资源联合调度
重点要抓好污水处理回用和深度开发雨洪。本市目前污水集中处理率仅22%,要多方筹措资金,尽早完成规划中的30多座污水处理厂,提高污水处理率,同时要搞好配水专用管线和改造使用回水的配套设施。在调度上,丰水年优先安排利用地表水,后安排使用地下水;优先利用调节能力小的水库水源,后使用调节能力大的水库水源。在供水方面,首先保证生活用水、菜田用水,其次安排工业用水和城市环境用水,最后安排农业用水和地下水回灌。
4.调整水价,逐步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必须改革水价,建立具有首都特点的水价体系。水价改革要有利于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配置;有利于保护水源,防止水污染;有利于供水企业正常发展并进入市场。供水价格应按照成本补偿、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制定。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
5.改革管理体制,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
要从根本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水务局对防洪、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生态环境,包括防洪、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排水、水资源保护、污水处理及其处理回用等诸多方面,实行城乡统一管理和监督。水务局要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不直接进行水的经营和水企业的管理,而是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实施对水企业监督管理。
6.制定、完善水法规,为水资源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要修订和完善《北京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北京市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北京市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并且严格依照这些规章制度解决北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⑹ 蓟运河的鱼鱼肠都是绿的有毒吗
鱼肠子是绿的,应该是水污染造成的,不能食用!
蓟运河水质一直不怎么样。2006年8月曾发生大面积死鱼事件,标题为:蓟运河出现大量死鱼,环保部门提醒:不能食用。
过去蓟运河水产十分丰富,尤以银鱼紫蟹远近闻名。上个世纪60年代,为防止海水倒灌,蓟运河入海口修建了防潮闸,蓟运河与渤海基本断流,河里水产资源受到一定影响。加之,沿河一些化工企业向河里排放污水,蓟运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河里已多年不见鱼的踪影。近年来,随着滨海休闲旅游区建设步伐加快,汉沽区大力实施“碧水”工程,加大重点污染源现场监督检查力度。该区沿河排污企业的污水,全部进入排污管线,输入污水处理场,杜绝了向蓟运河排放污水现象。
个见:所谓“杜绝”了向蓟运河排放污水现象,是不可能的!官话而已。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上排污设施,或有排污设施不用(应付检查),比比皆是,偷排污水屡见不鲜。
⑺ 现下关于水资源污染和环境保护的问题
现下水资源污染主要问题表现在工矿企业废污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流水生态遭到破坏。2012年开始,全国已经开展了水资源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从水质水量水生态等方面来保护水资源,主要侧重点在于饮用水源地保护,另外一方面是对排污口进行规范治理,从源头上解决水资源污染的问题
⑻ 京津冀都市圈水问题分析
目前,用水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等几个方面。
2.4.1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问题主要是水资源总量较少,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水资源的支撑力下降,并从一般性的资源性缺水转向供水不足、水浪费和水污染相互作用形成的综合型结构性缺水。
京津冀都市圈是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317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七分之一;亩均水资源占有量306m3,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为缓解水资源短缺,外援水和再生水的利用在不断提高(表2.6)。
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持续干旱,1999~2008年10年平均降水量476mm,仅为多年平均降水量的81%。北京市主要地表水源密云、官厅水库平均来水分别为2.86亿m3和0.88亿m3,水库蓄水量分别由2001年初的15.4亿m3和4.2亿m3下降到2008年末的11.3亿m3和1.63亿m3(图2.7)。天津市年人均水资源量为160m3,加上入境和引滦入津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0m3,远低于世界的人均占有量1000m3的缺水警戒线,属重度缺水地区,是全国平均年人均水资源量2338m3的十四分之一,也就是比全国平均水平的月平均水量都要低。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天津发展的瓶颈。河北省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03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11m3,是全国平均值的七分之一,不及国际上公认的人均1000m3缺水标准的三分之一,甚至比不上以干旱缺水著称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近几年,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河北省用水量逐年增长,年用水量已经高达220亿m3,但可利用量仅为170亿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河北省城市日缺水量达150万~170万m3,所有城市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石家庄市平均每年水资源为22.4亿m3,近几年,全市平均每年实际用水量已达35亿~40亿m3,亏缺的部分主要靠超采地下水补齐。同时,由于水资源的重复利用水平较低、节水观念淡薄、浪费严重,更加剧了人口过剩与资源短缺的矛盾。经济圈内只要河流及地下水减少情况严重(来源: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问题研究)。
图2.7 1999~2008年密云、官厅水库来水过程图
2.4.2 水环境问题
京津冀都市圈水环境问题主要是水污染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治理。仅2004年城镇生活和工业废污水排放量就达30亿m3,其中北京市12.8亿m3,天津市5.6亿m3,河北省8个市11.2亿m3。而2004年10个城市集中污水处理能力只有453万t/天,按每年运行330天计算,年处理污水量只有14.9亿m3,低于城镇废污水排放量的一半,由于管理和资金上的问题,很多污水处理厂还不能正常运行。
河流污染情况依然严重。京津冀都市圈2004年进行水质评价的8200km的河长中,只有4000km的河长水质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I~III类,有约4200km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受污染河长占53%。其中天津蓟运河、北运河,张家口洋河、石家庄洨河、保定府河污染严重。
在25座大型水库中,多数水质良好,但北京官厅、承德庙宫两库水质劣于III类,其他水库库区水质符合III类标准。白洋淀区水质总体不良,有56%水面为IV类,22%为V类,22%劣于V类(表2.13)。
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进行地表水、地下水的评价表明,京津冀都市圈水质污染已相当严重。地表水中,滦河及冀东沿海污染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0.5%,海河北系占63.7%,海河南系占77.5%。
由于都市圈各城市水源地主要为水库的蓄水和地下水,对水库和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现状评价的15个水库中,大部分水库水质为Ⅲ类,密云、大黑汀和岗南水库水质较好为Ⅱ类,官厅和洋河水库最差,水质为Ⅳ类。主要超标项目有总磷、高锰酸盐指数、大肠菌群和溶解氧。
通过对评价区67261km2面积内314个观测井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没有Ⅰ类和Ⅱ类水质,Ⅲ类、Ⅳ类和Ⅴ类水地区面积分别为19372km2、19255km2和28634km2。主要超标项目有氨氮、总硬度和亚硝酸盐氮。在评价区内,承德地下水水质较好。主要水库和地下水水质评价结果见表2.13,表2.14。
表2.13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水源地水库水质状况
注:根据2002年6月1日起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表2.14 2004年京津冀都市圈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
资料来源:中国水务局,水资源专题报告,2004年。
全市有一半以上的河道水质不达标,部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受到污染。六环以内520km河道,部分河段污染严重。已治理的河道,由于新水补充少,水质不能保证。2008年,北京市污水年排放量13.20亿m3,年处理污水总量10.43亿m3,污水处理率78.9%左右,仍有大量未处理的废污水排入河道和渗井渗坑。全市河流有48%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河流水体有46%超过IV类水质标准,其中超过V类的达45%,城市下游河道多为超V类水体污染严重。官厅水库上游地区大量废污水排入水库造成水库水质超过了地表水环境Ⅲ类标准,1997年后已经不能作为城市生活饮用水源,密云水库近年来也有富营养化趋势。地下水超Ⅲ类标准的占47.5%,主要为总硬度、浑浊度和NH3-N超标。
若不考虑原生天然水质,仅考虑次生污染造成的水质状况,都市圈内监测井代表面积72551km2,其中未经污染(Ⅲ类水质)面积占49%,轻度污染(Ⅳ类水质)占24%,重度污染(Ⅴ类水质)占27%,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亚硝酸盐氮等。各市地下水受污染情况(表2.15)。
表2.15 地市平原(含盆地)地下水受污染情况单位:km2
资料来源:中国水务局水务报告,北京,2004年。
2.4.3 水生态问题
京津冀都市圈的水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湿地萎缩和地下水过量开采三个方面。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减少,水环境破坏造成的。
2.4.3.1 河道断流,入海水量锐减
在滦河、陡河、蓟运河、潮白河、北运河、永定河、白沟河、南拒马河、唐河、潴龙河、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等河流平原段中,已有约一半以上的河道干涸,其中永定河三家店以下、蓟运河九王庄以下、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以下河段几乎全年干涸。2004年(枯水年),滦河、潮白河、大清河、子牙河入海水量只有10亿m3,比50年代年年均量减少了95%以上。河流干涸使水生动植物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失去了补给地下水、输沙、排盐等作用,丧失了河道航运、景观等功能。因入海水量减少,各主要河口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河口淤积加剧,每年清淤任务繁重。
2.4.3.2 湿地萎缩,作用衰退
白洋淀、青甸洼、黄庄洼、七里海、大黄堡洼、团泊洼、北大港、大浪淀、南大港等9个平原重要湖泊湿地,面积由20世纪50年代的2570km2降至2000年的469km2,减少了82%。湿地萎缩大大降低了其作为“地球之肾”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净化水体、提供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作为生物基因库的功能。
2.4.3.3 地下水超采
平原以地下水为主要水源的唐山、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城市,被迫加大地下水开采,浅层地下水位每年以1~2m的速度下降。地下水开采量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占总供水量的67%提高到2004年的78%,由于降水入渗等补给量减少,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已经枯竭。长期以来,由于持续干旱和水资源短缺,加之对水生态缺乏保护意识,部分地区水土资源开发过度,人与自然争水问题突出,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现象严重。北京市地下水年超采量5.8亿m3左右。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挤占河湖及地下水系统生态用水,引发了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地下含水层疏干、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北京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北京市区严重超量开采的局面得到了控制,但目前广大郊区各县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尚缺乏宏观控制的手段。
2.4.4 水灾害问题
自然灾害中,洪水、泥石流、干旱、台风等与水有关的灾害占80%以上。水资源危机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恶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城市水灾害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地理位置基本有五种类型:①傍山型:城市建于山口冲积扇或山麓,在降雨量较大时常因泥石流、滑坡等造成重大伤亡。②沿江型:城市靠近大江大河,城区附近一旦决堤,城市将遭受洪水围困。③滨湖型:城市位于湖滨,当汛期湖泊水位高涨时,城市的低洼地区将遭受水灾。④滨海型:城市位于海滨,由于地区沉降等因素,往往内涝灾害严重。⑤洼地型:城市建于低洼地区或排水困难地区以及城市排水设施不足,使城市内涝损失严重,有些城市降雨量稍大就成灾。
京津冀都市圈为主要的城市地带,水灾害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城市路面硬化,街道雨水淤积,雨水渗透不及时带来的水涝灾害,从而影响城市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特别是北京近几年曾连续干旱导致沙尘暴侵袭北京城,造成了城市空气质量恶化。北京市区面临的水灾害主要是暴雨带来的城市交通的中断,以及由此带来的道路路基损坏,而北京周边一些景区面临泥石流的考验,如密云、怀柔、延庆、房山、门头沟、平谷等地则是泥石流高发区。另外水资源缺乏,降水量少,城市热岛效应严重。天津城市水灾害表现为滨海型,主要是内涝灾害,而河北八市区主要是洼地型水灾害(来源:基于循环经济的京津冀都市圈水资源问题研究)。
⑼ 水资源保护的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4世纪,波斯地区居民就有不向河里撒尿、吐痰,不在河里洗手等规定,这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水资源保护。现代的水资源保护是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初期的水资源保护,主要是防治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以病原体为主的生物污染。18世纪欧洲一些大城市(英国伦敦、德国汉堡等),因饮用水源遭到生物污染,霍乱、痢疾等疾病多次暴发,广泛流行,造成成千上万的人死亡。为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进行了初始水源保护,并发展了简易的水处理设施和技术。产生革命以后,城市污水(特别是工业废水)迅速增加,污染物成分日益复杂,水污染日趋严重,而且波及的范围很广。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的河流和湖泊污染非常严重,成为社会公害。例如,欧洲的莱茵河几乎成了欧洲最长的下水道;
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发生了几起水污染事故。1972年官厅水库水质明显恶化,直接影响到北京市的饮水卫生。为此,成立了专门机构,进行了跨部门、多学科的研究。研究人员从污染源调查入手,进行了水体环境质量研究与评价,研究了污染物在水体中变化的基本规律和防治措施,取得了重大成果。随后,又相继开展了白洋淀、蓟运河、松花江上游等水资源保护的研究。70年代后期,中国的水污染治理开始由单源的废水、废气、废渣治理进入到区域防治、综合治理阶段。长江、黄河成立了水资源保护机构。80年代后,开展了水环境背景值、水环境容量、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状态和迁移转化等研究,丰富了环境水力学和环境水化学的内容。水处理技术自80年代以来,各国对单元处理技术和配套设施研究进展十分迅速。中国对各种类型工业废水和城镇污水污染防治技术开展了持续公关和示范研究,自主开发了一批水污染单元处理技术,投入上百亿元资金建成了数千套水处理工程。
⑽ 中国七大流域的水污染有多严重
在全中国七大流域中,面临的严重问题是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顺序为: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辽河、淮河、黄河、海河等流域都有70%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
长江
坐船顺长江而行,再在重庆、宜昌、武汉等城市绕行一周,目光所及,触目惊心。无数的排污口像一条条孽龙,整日哗哗不停地向长江喷吐着毒液。无数垃圾堆沿江边堆放,堆多了,会自然滑进长江,江水涨高了,也会自然将垃圾带入江中。
黄河
黄河泥沙含量大带来的一大好处是净化能力极强。在青海被严重污染的黄河在流进中自我净化,尤其在到达刘家峡水电站库区后,经过沉淀,以一类水质流出刘家峡。但仅仅经过上百公里之后,在进入兰州市时就成了三类水。流出兰州市时成为四类水,流经白银市后又下降为五类水。大量工业和生活废水源源不断地被排入黄河。
水污染严重原因多样:
我国水污染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工业污染,将来即使所有工业合理布局,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处理过的污水也是超五类。二是城市生活污水,我国完全达到处理后排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三是面源污染,即农田施用化肥、农药及水土流失造成的氮、磷等污染,这个问题比较麻烦,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强度最高的国家。多种因素造成的复合污染,将使得中国水污染恶化的状况会越来越严重爱卫天猫。
在发达国家,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而且污水一定要处理后达标排放。而中国水的重复利用率远远低于此。多数企业做不到污水完全处理后达标排放。
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人就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用以处理人们每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而在中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中国的生活污水处理厂不到5家。武汉、重庆等绝大多数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零。都是直接排放。
七大流域:
1、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又名扬子江,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流域概况 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西南侧(见彩图 长江河源——唐古拉山脉格拉丹东雪山西南坡冰川 ),干流经青、藏、川、滇、 鄂、 湘、赣、皖、苏、沪,支流涉及黔、桂、 甘、陕、 豫、粤、浙、闽,共计18省、 自治区、 直辖市。干流长6300km,流域 面积180.7万km 。较大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沅江、 汉江、赣江等8条,流域面积均在80000km 以上。干流自江源至宜昌为上游,河长4510km,除四川盆地外,多流经高山峡谷,坡陡流急,落差5360m,占全江总落差的98.9%。其中江源至当曲长约360km,称沱沱河;当曲至玉树巴塘河口长约820km,称通天河;巴塘河口至宜宾长约2300km,称金沙江;宜宾至宜昌长约1000km,称川江。川江下段自奉节至南津关长209km为著名的三峡 宜昌以下进入中下游平原。宜昌至鄱阳湖湖口为中游,长约940km。湖口以下为下游,长约850km。中游河段内,自湖北枝城至洞庭湖出口城陵矶长约340km,称荆江,河道蜿蜒曲折,两岸地势低洼,是长江 防洪 形势最为严峻的一段。中下游平原湖泊星罗密布,主要通江湖泊有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大淡水湖。
2、黄河为中国第二大河,以河水含沙量高和历史上水灾频繁而举世闻名。
流域概况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km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从河源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其中兰州以上大部分地区植物被覆较好;玛多至青铜峡的干流多峡谷,水能资源丰富;青铜峡以下为河套平原, 灌溉 发达,可通航运。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为中游,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两岸为黄土高原,植被少, 水土流失 严重,是黄河洪水 泥沙的主要来源。桃花峪到河口为下游,两岸绝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积使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3~5m,多的达10m,故称悬河;沿岸多灌区,干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黄河入海水道不断淤积、延伸、改道,造陆作用强烈。各河段直接汇入干流的流域面积大于1万km的支流有十条,以渭河的面积与水量最大。
3、珠江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江三角洲诸河四个 水系组成,分布于中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六个省(自治区)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珠江的主流是西江,发源于云南省境内的马雄山,在广东省珠海市的磨刀门注入南海,全长2214km。全 流域 面积45.37万km ,其中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km 。
流域概况 珠江流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 水资源 丰富,多年平均年 径流 量3360亿m ,仅次于长江,居中国第二位。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1477mm。汛期降水强度大,汇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峰高量大历时长的流域性 洪水,对经济发达的珠江下游及三角洲造成严重威胁。枯水期也会连续三个月无雨或少雨,造成春旱或秋旱。珠江自云贵高原至南海之滨,干流总落差2136m,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3348万kW,主要集中在西江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及黔江河段,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2512万kW,是中国水电开发建设基地之一。
4、海河流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是中国开发较早的流域之一。
流域概况 海河流域习惯上包括海河和滦河两水系。海河水系由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蓟运河等组成,还包括徒骇河、马颊河等平原排涝河道;滦河水系包括滦河和冀东诸河。1949年前,除滦河水系和蓟运河、徒骇河、马颊河单独入海外,其余各河均汇集天津流入渤海。天津以下河道称海河,干流长73km。海河流域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省大部分,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四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流域总面积31.8万km (其中海河水系26.4万km 、滦河水系5.4万km )。流域内山区、平原面积分别占60%和40%。燕山、太行山由东北
至西南呈弧形分布。山脉以西、以北分布着黄土高原;山脉以东、以南是广阔的大平原。山地与平原间的过渡地带短,几乎直接交接。平原地形的总趋势是由西南、西、北向天津附近的渤海湾倾斜。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入侵以及本流域各支流冲积的影响,平原区内构成缓岗与洼淀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
5、淮河位于长江、黄河之间, 流域 面积27万km ,其中淮河 水系 19万km ,沂沭泗水系8万km。
流域概况 水系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 邵伯湖在江苏省扬
州市东南流入长江,称入江水道,最大泄洪能力为12000m /s;另一支经 苏北灌溉总渠 流入黄海,设计泄洪能力为800m /s。此外,还可经废黄河泄洪300m /s,在大洪水时经淮沭新河向新沂河相机分洪3000m /s。干流全长约1000km。南岸主要支流有史灌河、淠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岸主要支流有洪汝、沙颍、涡、浍、新汴、濉等河。淮河流域的东北部为沂沭泗水系,原为发源于沂蒙山流入淮河的支流。12世纪末到19世纪中,黄河改道,占夺徐州以下泗河和淮阴以下淮河河道。在这时期,由于黄河河床淤积抬高,淮、沂、沭、泗排水受阻,形成了洪泽湖、骆马湖和南四湖(南阳、独山、昭阳和微山湖),使淮河南流入江,沂沭泗河则另找出路,东流入
海。经1949年以来的整治,沂沭河上游来水有一部分向新沭河分流,其余经新沂河入海;泗河流入南四湖,经运河入骆马湖,并接纳沂河来水,由嶂山闸泄入新沂河。
6、松花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江河,流经哈尔滨佳木斯,在同江附近注入黑龙江,干流全长939km。
流域概况 流域面积54.6万km ,分属内蒙古、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自治区,其中山区占61%,丘陵占15%,平原占24%。流域东西分布有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土地肥沃,草原连片。全流域耕地约2亿亩,并有3000万亩荒地可供开垦;大小兴安岭山区森林茂密,为中国著名的林业基地;三江平原煤炭资源丰富,1985年原煤产量
6000万t;松嫩平原为中国的主要石油基地,建有大庆油田,1985年原油产量占中国原油总产量的一半。流域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温热多雨。年平均气温为-3~5 C,最高达40 C,最低达-50 C。年降水量一般为500mm,东南部山区达800mm,西南部平原只有400mm,其年际变化较大,存在明显的丰枯交替变化规律。河川 径流量约 780亿m ,地下水资源约370亿m ,扣除重复水量后, 水资源总量约950亿m 。流域自然灾害主要为洪涝和干旱,东涝西旱。涝灾以东部三江平原最重,平均两年发生一次; 旱灾以西部松嫩平原较重,以春旱为主。
7、辽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西南部,源于河北省,流经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辽宁省,注入渤海。
流域概况 全流域由两个水系组成:一为东、西辽河,于福德店汇流后为辽河干流,经双台子河由盘山入海,干流长516km;另一为浑河、太子河于三岔河汇合后经大辽河由营口入海,大辽河长94km。辽河干流来水原在六间房附近分流经外辽河汇入大辽河。1958年外辽河上口堵截后,干流与浑河、太子河不再沟通,成为各自独立的水系。流域总面积21.9万km 。西辽河郑家屯以上为辽河上游,面积13.6万km ,区内气候干旱,主要支流有老哈河、教来河、西拉木伦河等。其中老哈、教来河位于冀北辽西山地和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率不到30%, 水土流失 十分严重。上游耕地现约2600万亩,主要用于经营旱作农业和畜牧业。流域中 下游面积8.3万km 。辽河干流东侧为石质山区,植被较好,雨量较丰,有东辽河、招苏台河、清河、柴河等主要支流,连同浑河、太子河水系面积共5.26万km ,仅约占全流域的24%,而年径流量约占全流域 径流 总量150亿m 的70%;干流西侧多黄土沙丘,主要支流有秀水河、柳河和绕阳河等,其中柳河水土流失严重,是中、下游泥沙主要产区。中、下游地区经济发达,有沈阳、抚顺、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抚顺、辽源等大型煤矿,辽宁、清河等发电厂,鞍山、本溪等钢铁企业,还有辽河油田以及沈山、长大等主要铁路干线和公路网,现有耕地4300万亩,内有水稻田620万亩,是辽河流域的主要农业区,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占全流域的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