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加污水菌种的意义是什么,一定要投加的吗
污水处理系统往往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启动运行的,而其中重要的调试就是生化段的调试,如果不另外投加污泥或菌种,只是靠系统本身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调试,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完成且效果没保证(尤其是难降解的污水),而外拉污泥来调试启动的话,需要的时间较前者短,但工作量大,而如果是投加高效菌种,则可以大大的缩短调试培菌时间,且因这些菌种是经过筛选、强化,其效率比污泥、土菌的都高得多,大大减少时间、人工成本。
本人建议是投加高效菌种。
我所知道的污水菌种牌子是:碧沃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BZT&OBT高效污水菌种。
该公司网址是:www.bio-form.cn
公司电话:0757-22328962
㈡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与污水处理的关系如何
污水处理常见微生物与污水处理的关系:
(1) 着生的缘毛目多时,处理效果良好,出水 BOD5 和浊度低。(如小口钟虫、八钟虫、沟钟 虫、褶钟虫、瓶累枝虫、微盘盖虫、独缩虫)这些缘毛目的种类都固定在絮状物上,并随窗之而 翻动,其中还夹杂一些爬行的栖纤虫、游仆虫、尖毛虫、卑气管叶虫等,这说明优质而成熟的活 性污泥。
(2) 小口钟虫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很好时往往就是优势菌种。
(3) 如果大量鞭毛虫出现,而着生的缘毛目很少时,表明净化作用较差。
(4) 大量的自由游泳的纤毛虫出现,指示净化作用不太好,出水浊度上升。
(5) 如出现主要有柄纤毛虫,如钟虫、累枝虫、盖虫、轮虫、寡毛类时,则水质澄清良好, 出水清澈透明,酚类去除率在90% 以上。
(6) 根足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污泥中毒的表现。
(7) 如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累枝虫的大量出现,则是污泥膨胀、解絮的征兆。
(8) 而在印染废水中,累枝虫则作为污泥正常或改善的指示生物。
(9) 在石油废水处理中钟虫出现是理想的效果。
(10) 过量的轮虫出现,则是污泥要膨胀的预兆。
另在一些对原生动物不宜生长的污泥中,主要看菌胶团的大小用数量来判断处理效果。 变形虫(阿米巴)amoeba 。 顾名思义,变形虫是能变形的。不过这种变形也是有限度的。 一些种类的变形虫 能向四外伸出假足,以探查水中的化学成分,决定移动方向。而有些种 类根本没有假足。 他们猎食时覆盖它的猎物, 把猎物裹起来,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食物泡, 食物泡可以消化吸 收猎物。 大多数变形虫对人体无害,但有几种变形虫能产生人类疾病:阿米巴痢疾,主要发生在贫穷 国家。 变形虫食性广,单细胞藻类,细菌,小原生动物,真菌,有机碎片等皆是它们的食物。 变形虫生命力强,在条件不好时,可以形成一个包囊(休眠体)度过难关。
㈢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给排水处理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微生物学在水处理行业中的未来应用前景
真菌
是具有真核和细胞壁的异养生物。种属很多,已报道的属达1万以上,种超过10万个。其营养体除少数低等类型为单细胞外,大多是由纤细管状菌丝构成的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无隔膜,高等真菌的菌丝都有隔膜,前者称为无隔菌丝,后者称有隔菌丝。在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中最具特征性的是含有甲壳质,其次是纤维素。常见的真菌细胞器有:细胞核,线粒体,微体,核糖体,液泡,溶酶体,泡囊,内质网,微管,鞭毛等;常见的内含物有肝糖,晶体,脂体等。
真菌通常又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大型真菌),它们归属于不同的亚门。
大型真菌是指能形成肉质或胶质的子实体或菌核,大多数属于担子菌亚门,少数属于子囊菌亚门。常见的大型真菌有香菇、草菇、金针菇、双孢蘑菇、平菇、木耳、银耳、竹荪、羊肚菌等。它们既是一类重要的菌类蔬菜,又是食品和制药工业的重要资源。
细菌
隶属生物学一类,是一类形状细短,结构简单,多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广、个体数量最多的有机体,是大自然物质循环的主要参与者。细菌主要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部分构成,有的细菌还有夹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结构。绝大多数细菌的直径大小在0.5~5μm之间。可根据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和螺旋菌(包括弧形菌)。 还有一种利用细菌的生活方式来分类,即可分为三大类:腐生生活、寄生生活及自养生存。
病毒
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其主要特点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由于病毒的结构和组分简单,有些病毒又易于培养和定量,因此从20世纪40年代后,病毒始终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材料。
在实践方面,病毒的研究对防治人类、植物和动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病毒疫苗的发展,利用昆虫病毒作为杀虫剂等。1982 年将资料齐全而能分类的病毒划分为7大群:(双链)ds DNA,有包膜;(双链)ds DNA,无包膜 ;(单链)ss DNA ,无包膜;(双链)ds RNA,有包膜;(双链)ds RNA,无包膜; (单链)ss RNA,有包膜;(单链)ss RNA,无包膜。
“virus”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一种动物来源的毒素。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最初用来识别病毒的性状,如个体微小、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可通过细菌所不能通过的滤器、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具有致病性等,现仍有实用意义。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
目前,病毒一词的涵义可以是:指那些在化学组成和增殖方式是独具特点的,只能在宿主细胞内进行复制的微生物或遗传单位。它的特点是: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不含有功能性核糖体或其它细胞器;RNA病毒,全部遗传信息都在RNA上编码,这种情况在生物学上是独特的;体积比细菌小得多,仅含有少数几种酶类;不能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增殖,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复制自身核酸,合成蛋白质并装配成完整的病毒颗粒,或称病毒体(完整的病毒颗粒是指成熟的病毒个体)。
㈣ 污水处理菌的作用是什么
在21世纪人类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也造成环境严重破坏与污染,使人们的健康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于是整治各种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迫在眉睫,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将其列为首要的施政重点。其中水污染的程度已经造成生态的严重失衡,大自然因过度的污染而失去了原有的氮循环自净能力,所以藉由水处理方法是修复大自然生态的必须法门。
而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方法中,生物处理法因为工艺简单、成效显著、成本低廉、纯天然环保、无二次公害等优点,在全世界都是最主要的污水处理工艺。其中生物膜法、生物滴虑法、活性污泥法或加入生物制剂等方法,都是利用生物的分解能力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但目前市面上大多的微生物处理仅靠存在于废水污泥中自发菌之作用,由于现代工业化污水中的污染源种类相当复杂,而分解污染物的生物菌种类不全,该有的不存在,而不必要者又偏多,往往因为有效菌数量不足或菌种分解能力不够,降解污染能力欠佳,以致于处理效果不易控制,有时还需凭借运气,此种情形往往使投资兴建设备之业主丧失信心,无所适从。
第三代BIO-1污水处理菌种的技术核心技术在于“以生物技术修复受污染水体氮循环自净能力”,所有的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过程。
作用机理
一、好氧性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将有机污染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转化为污水处理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并利用这些养分进行繁殖,其过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质,达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种处理法称为好氧性处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二、通用厌氧性污水处理微生物是在没有溶氧的环境下将硝酸盐还原(利用硝酸盐中的氧),进行脱氮反应,使其产生氮气,此种方广泛运用于含有氮气的废水处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厌氧性微生物)常用于绝对厌氧微生物污水处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应。
三、绝对厌氧性生物处理是利用酸生成菌进行酸化反应,将污水中的醣类或蛋白质分解成单醣类、胺基酸或低级脂肪酸(有机酸)。再以醋酸生成菌(绝对厌氧性微生物)将污水中的单醣类、胺基酸或有机酸分解成醋酸。最后再以甲烷生成菌(绝对厌氧性微生物)分解醋酸生成甲烷。
四、多数的污水处理微生物以污染物为食,比如碳水化合物类、蛋白质类和脂肪类等污染物,都能被各种污水处理微生物分解,使其成为自身生长繁殖的养分。而利用光合细菌和芽孢杆菌等,能将恶臭气体硫化氢转化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硫元素,进而达到除臭的效果。
五、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种本身具有的多糖类黏性物质,能利用来吸附环境中的污染物,此种特性常被运用来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
六、经过特殊微生物污水处理菌群进入到污水中时,会成为环境中的优势菌,能抑制病原菌和腐败菌的生长,比如乳酸菌等成为优势菌后,就能抑制环境中大肠杆菌等的生长,从而减少氨气等臭味的产生。
㈤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有些细来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自细菌之间按一定的排列方式互相粘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叫做菌胶团。它是活性污泥絮体和滴滤池粘膜的主要组成部分。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确定。新生胶团(即新形成的菌胶团)颜色较浅,甚至无色透明,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老化了的菌胶团,由于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而像一团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一定菌种的细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形成一定形态结构的菌胶团,而当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时,菌胶团就发生松散,甚至呈现单个细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为了使水处理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求菌胶团结构紧密,吸附、沉降性能良好。这就必须满足菌胶团细菌对营养及环境的要求。
㈥ 处理生活污水的意义有哪些
1、美化环境建设必然要求
如今各个环境都朝着宜居、美化方面发展,给环境建设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是美化环境的直接体现。在环境建设的要求下,建立新的风景线及风景点是必然所需,加之污水排放日益增多,处理污水措施也相对落后,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影响,可能会消耗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也就会对环境建设及环境整改外貌造成影响,所以处理好污水,对于美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2、确保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各个城市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回头发现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影响,都在花费巨资确保生态建设的恢复。而农村,一直以来生态环境都较好。但是随着建设不断推进,各种因素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污水污染。因此要确保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就必须要收集与处理污水,最大限度降低污水的直接排放,有效改善河道的水质,消除恶臭现象,有效提升生态环境建设。
3、增强群众生活质量的民生工程
良好环境是人们追求生活品质的一个方面,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不但要求住好吃好,还要喝上干净水,吸收到新鲜空气,对环境要求逐渐提升。因此不解决好生活无数的处理问题,就会影响环境建设。只要处理好了生活污水,才能够合乎民心、顺应民意,才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增强他们的生活品质。
㈦ 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在污水生物处理中的作用
一、污水生物处理的特征
(一)、污水与污水生物处理
污水中的污染物质成分极其复杂。一般生活污水的主要成分是代谢废物和食物残渣。工业废水可能含有较多的金属、酚类、甲醛等化学物质。此外污水中还含有大量非病原微生物和少量病原菌及病毒。污水的生物处理就是以污水中的混合微生物群体作为工作主体,对污水中的各种有机污染物进行吸收、转化,同时通过扩散、吸附、凝聚、氧化分解、沉淀等作用,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因此,污水生物处理实际上是水体自净的强化,不同的是,在去除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后,必须将微生物从出水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主要是通过微生物本身的絮凝和原生动物、轮虫等的吞食作用完成的。
(二)、生化需氧量及生物处理的应用
在污水处理中,通常是以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这一综合性指标来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如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是指在特定的温度和时间(通常这5 d、20℃下,微生物分解污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称为BOD5。BOD5约占生化需氧总量的2/3,故采用BOD5来表示污水中可降解有机物的浓度是比较合适的。但污水中有机物并不是都能较快降解的,在工业废水中,可以结合COD等指标表示有机污染物的浓度。
只有BOD高的废水才适宜采用生物处理,COD很高但BOD不高的废水不宜采用生物处理。对于有毒的废水,只要毒物能降解,就可用生物法处理,关键是控制毒物浓度和驯化微生物。
(三)、污水生物处理的效果
污水经过生物处理后,其中的杂质和污染物质能以某种形式(如生物絮凝作用)被分离除去,或被转为无害的物质。例如,城市生活污水经生物处理后,活性污泥法的BOD和SS(悬浮性固体)去除率都在90%左右;生物滤池法BOD去除率在80%、SS去除率在90%左右。
生物处理还能减少城市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病毒,但浓度仍然较高,因此,出水和剩余污泥都要消毒。
二、污水生物处理方法
根据微生物对O2的需求不同,污水生物处理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大类。根据构筑物的不同类型以可分为多种方法(表10-1)。
(一)、好氧生物处理
好氧生物处理是在水中有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借好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好氧菌)的作用来进行的。在处理过程中,绝大多数的有机物都能被相应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整个好氧分解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被转化为CO2、H2O、NH3等;第二阶段,主要是NH3转化为NO2和NO3。
用好氧法处理污水,基本上没有臭气,处理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如果条件适宜,一般可去除BOD580~90%以上。
根据处理构筑物的不同,好氧生物处理的方法可分为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氧化塘等。其中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应用最广泛。
(二)厌氧生物处理
套氧生物处理是在无氧的条件下,借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其中主要是厌氧菌)的作用来分解污水中有机物的,也称厌氧消化或厌氧发酵。
有机物厌氧分解的钱过程是由三类生理上完全不同的细菌分三个阶段完成的(图10-4)。第一阶段,复杂有机物如纤维素、蛋白质、脂肪等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为简单的有机物如粮类、有机酸、醇等,是水解、发酵阶段;第二阶段,由产氢产乙酸细菌群将有机酸等转化成乙酸、H2及CO2,为产氢产乙酸阶段;第三阶段,在产甲烷细菌作用下将乙酸(包括甲酸)、CO2、H2转化为CH4,是产甲烷阶段。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应用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由于是密闭发酵,所以在处理过程中不影响周围环境;同时隔绝空气又加以高温发酵,可以钉死寄生虫卵和致病菌;并且可以产生生物能源甲烷。因此厌氧消化法近年来渐渐受到重视,但由于所需时间长,对设备要求严格,因而影响其迅速推广。
三、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一)、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是指由细菌、微型动物为主的微生物与胶体物质、悬浮物质等混杂在一起形成的,具有很强吸附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和良好沉降性能的绒絮状颗粒。活性污泥中生存着各种微生物,构成了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主要的微生物是细菌(以好氧性异养菌为主)和原生动物,此外尚有酵母菌、丝状霉菌、单胞藻类、轮虫线虫等。
1、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细菌的数量约为108~109
个/ mL,它们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主力军。最常出现的优势种群是:产碱杆菌属、芽孢杆菌属、黄杆菌属、假单孢菌属、动胶菌属,其次尚有无色杆菌、诺卡氏菌、蛭弧菌、分枝蒜苗、硝化细菌、大肠埃希氏菌等。它们全部是化能异养菌,多数为革兰氏阴性菌,可以有效地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在活性污泥形成初期,细菌多以游离态存在,随着活性污泥的成熟,菌胶团细菌分泌胞外聚合物(蛋白质、核酸、多粮等)形成细纤维状的胞间物质,然后通过它们相互纠缠作用而形成菌胶团絮状物,随后丝状细菌、霉菌、原生动物等交织附着其上,形成活性污泥绒絮状颗粒,这个过程称为生物絮凝作用。因此,菌胶团是活性污泥的结构和功能中心,由于其巨大的表面积和粘性,使活性污泥具有魏吸附和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同时菌体包埋在絮状体中,可避免原生动物的吞噬;絮状体的形成,又为固着生长的微生物提供了附着和栖息的场所,这就为水处理微生物的自下而上和发展提供了方便;更重要的是,絮凝使活性污泥具有了良好的沉降性能,利于二沉池中泥水分离。
活性污泥中的丝状细菌,如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线硫菌,它们附着于污泥或与菌胶团交织而构成活性污泥的骨架。但若污水中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低氧和有机物浓度过高低时,都会引起丝状细菌大量繁殖而造成污泥结构极度松散,污泥因浮力增加而上浮,产生污泥膨胀现象,降低处理效果。
2、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及其作用
活性污泥中原生动物在数量和种类上仅次于细菌,常见的优势种是纤毛类。它们主要附聚在污泥表面。其作用在于。(1)有些原生动物(如变形虫)能吞噬水中有机颗粒,对污水有直接净化作用;(2)某些原生动物(如纤毛虫)能分泌粮类物质,可促进生物絮凝作用;(3)吞食游离细菌,有利于改善出水水质;(4)可作为污水净化的指生物。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和驯化阶段中,原生动物按一定的顺序出现。在运行初期曝气池中常出现鞭毛虫和肉足虫。若钟虫出现且数量较多,刚说明活性污泥已成熟,充氧正常。若固着型纤毛虫减少,游泳型纤毛虫突然增加,说明污水处理运转不正常。因此,根据污水中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就可以判断水质和污(废)水处理程度,因为随着水质条件(营养、温度、pH值、溶解氧)的变化,细菌与佩型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出发生一定的变化并遵循一定的演替规律(图10-5):细菌→植鞭虫→动鞭虫→变形虫→游泳型纤毛虫、吸管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
(二)生物膜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作用
当污水通过滤料时,在滤料表面逐渐形成一层粘膜,粘膜中生长着各种微生物,这层粘膜就是生物膜。生物膜有巨大的表面积,能吸附污水中呈各种状态的有机物,具有非常强的氧化能力。
生物膜中常见的微生物:主要组成菌有好氧的芽孢杆菌、不动杆菌、专性厌氧的脱硫弧菌以及假单孢菌、产碱杆菌、黄杆菌、无色杆菌、微球菌和动胶菌等兼性菌,这些细菌互相粘连构成菌胶团,担负着主要的氧化分解有机物的任务,生物膜上的丝状细菌有球衣细菌、贝氏硫菌等,它们降解有机物的能力极强,在量生长的菌丝体交织粘辐形成层层的网状结构,对水水具有过滤作用,被处理水中的悬浮物被丝状菌网吸附截留,出水变得澄清,同时菌丝的交织作用又可使膜块的机械强度增加,不易脱落更新,但丝状细菌过速生长会堵塞滤池,影响净化过程的正常进行;生物膜中出现较多的真菌是镰刀霉、曲霉、地霉、枝孢霉、青霉及酵母菌、霉菌可形成类似丝状细菌的网状结构;藻类仅生长在生物膜表面见光处,主要有小球藻、席藻、丝藻等过度生长,会覆盖滤池表面,影响水流畅通;原生动物主要是钟虫、累枝虫、盖纤虫和草履虫等纤毛虫,它们能提高生物滤池的净化程度和效率;此外尚有轮虫、线虫、沙蚕等后生动物去除池内污泥,能防止污泥积聚、抑制生物膜过速生长,保持生物膜的好氧状态,对废水净化有良好作用。
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生态演替主要受溶解氧和营养的制约。从膜面到膜内,微生物按好氧化发发→ 兼性→厌氧的顺序出现;从滤池的上层到下层,有机物浓度逐渐降低,优势种以菌胶团细菌→丝状细菌、鞭毛虫、游泳型纤毛虫→固着型纤毛虫、轮虫的序列出现。因此,通过观察各区段微生物种类的演替情况,有可能判断出废水浓度的变化或污泥负荷的变化。
四、污水处理的菌种培养及其对水质要求
(一)菌种培养方法
1、生物膜 的培养和驯化
生物滤池投入运转初期,必须培养和驯化生物膜。这个过程一方面是使微生物在滤料表面生长繁殖,挂上生物膜;另一方面是使生物膜上的微生物产生一定的变异,能逐渐适应处理的污(废)水的水质,也就是训化。培养与驯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先将生活污水送入滤池,生物膜在滤料上形成后,逐渐投加准备处理的工业废水,对生物膜加以驯化。
(2)将生活污水与待处理的工业废水混合送入滤池,工业废水混入比例逐渐增大,使挂膜与驯化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3)用其他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或生物膜进行接种培养,并以逐渐增大准备处理的工业废水投量的方式加以驯化。
2、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
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首要问题是要在曝气池运行投产前,准备好足够数量具有处理某种污水能力的活性污泥。培养与驯化方法如下:
(1)将附近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成熟的活性污泥取来直接使用。该方法最简便。
(2)采用生活污水和粪便水曝气培养,再用需处理的废水驯化。该法较常用但所需时间长。
(3)在用生活污水、粪便水培养活性污泥的同时,逐渐加入待处理的工业废水,使培养与驯化同时进行,缩短驯化时间。
活性污泥培养成熟的标志是:具有良好的凝聚、沉淀性能;污泥中有大量的菌胶团和纤毛类原生动物;菌胶团颜色较浅、无色透明、结构紧密,游离细菌少,固着型纤毛类占优势;可使BOD5去除率达到底0%左右。
(二)污水生物处理对水质的要求
污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要给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在污水生物处理中,水质条件极重要。
1、pH值 好氧生物处理,pH应保持在6~9范围内。厌氧生物处理,pH应保持在6.5~8之间。PH过低、过高的污水在进入处理装置时应先行调整pH值。在运行期间,pH不能突然变化太大,以防微生物生长繁殖受到抑制或死亡,影响处理效果。
2、温度 一般好氧生物处理要求水温在20~40℃之间。污泥的厌氧消化需利用高温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温度应提高至50~60℃之间。
3、营养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需要各种营养。好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C):N:P=100:5:1,厌氧微生物群体要求BOD5(C):N:P=100:6:1。城市生活污水能满足活性污泥的营养要求,但工业废水除有机物外一般缺乏某些养料,特别是N和P,故这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时,需要投加生活污水、粪尿、或氮、磷化合物。但如果工业废水不缺营养,切勿添加上述物质,否则会导致反驯化。
此外,尚需要考虑污水所含的有机物浓度过高过低皆不宜。一般来说,好氧生物处理法进水有机质浓度不宜超过BOD5500~1000mg/L,不低于50~100mg/L;厌氧生物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BOD5可高达5000~10000mg/L甚至20000 mg/L。
4、有毒物质 工业废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有毒物质,如重金属、H2S、氰、酚等。虽然所有初次接种到某种废水中的微生物群体(活性污泥或生物膜)在培养驯化中都已经历了自然筛选过程,剩下的细菌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该种废水中污染物质为主要营养的降解菌,但当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超过一定浓度时,仍能破坏微生物的正常代谢。影响污水生物处理效果。因此,对某种污水进行生物处理是,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处理方法,必要时通过试验,以确定生物处理中毒物的容许浓度(表10-2所列数字公供参考)。同时,加强微生物驯化以提高对毒物的碉受力。
5、溶解氧 好氧生物处理要保证供应充足的氧气。否则会使处理效果明显下降,甚至造成局部厌氧分解,使曝气池污泥上浮,生物滤池或生物转盘上的生物膜大量脱落。但溶解氧过多,也不利于生物处理。
㈧ 污水生物菌生活污水
为达到污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目的,遴选、培养、组合针对污水内特别降解能力的容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为专门的污水处理菌种,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中最先进的几种方式之一。
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㈨ 什么叫菌胶团菌胶团在废水生物处理中有何特殊意义
菌胶团是细菌及其分泌的胶质物质组成的细小颗粒,是活性污泥的主体,污泥的吸附性能、氧化分解能力及凝聚沉降等性能均与菌胶团有关。[1]
菌胶团中的菌体,由于包埋于胶质中,故不易被原生动物吞噬,有利于沉降。菌胶团的形状有球形、蘑菇形、椭圆形、分枝状、垂丝状及不规则形。
上述各菌胶团在活性污泥中均有,典型的有动胶菌属(zoogloea itzigsohn),它有两个种:枝状动胶菌属(Zoogloea ramigera)和垂(悬)丝状动胶菌属(Zoogloea filipenla)。
产生原因
有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形成一层黏液性物质,包围在细胞壁外面。这层物质叫黏液层。黏液层的厚度不一定,其成分主要是多糖和果胶类物质。黏液的形成是细菌代谢作用的正常结果,但黏液与细菌的生长无关。当细菌运动时,黏液会从细胞表面剥离开来。当黏液层呈现均匀厚度时则称为荚膜(capsule)。荚膜厚0.5~2.0nm,微荚膜厚5一10nm。
在正常情况,荚膜不会在细菌分裂后使它们黏在一起。但是,有些细菌的黏液层能黏结起来,使许多细菌成团块状生长,称为菌胶团(zoogloea)或冻胶菌。并非所有的细菌都能形成菌胶团,能够形成菌胶团的细菌,则称为菌胶团细菌。不同细菌形成不同形状的菌胶团,有分枝状的、垂丝状的、球形的、椭圆形的、蘑菇形的、片状的以及各种不规则形状的。菌胶团细菌藏在胶体物质内,一方面对动物的吞噬起保护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它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作用
概述
菌胶团是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强的吸附和氧化有机物的能力,在水生物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活性污泥性能的好坏,主要可根据所含菌胶团多少、大小及结构的紧密程度来确定。新生胶团(即新形成的菌胶团)颜色较浅,甚至无色透明,但有旺盛的生命力,氧化分解有机物的能力强。老化了的菌胶团,由于吸附了许多杂质,颜色较深,看不到细菌单体,而像一团烂泥似的,生命力较差。一定菌种的细菌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形成一定形态结构的菌胶团,而当遇到不适宜的环境时,菌胶团就发生松散,甚至呈现单个细菌,影响处理效果。因此,为了使水处理达到较好的效果,要求菌胶团结构紧密,吸附、沉降性能良好。这就必须满足菌胶团细菌对营养及环境的要求。
㈩ 污水处理菌是什么东西
为达到污水中污染物质降解的目的,遴选、培养、组合针对污水特别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为专门的污水处理菌种,称为污水处理菌。。
菌种源自于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驯化,最终回归大自然,担任修复水体氮循环的使命,符合无毒、无公害、无二次污染、对人体无害的原则。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质、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学混凝、助凝的过程。
污水处理菌的主要分类
硝化细菌:硝化细菌 ( Nitrifying bacteria ) 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包括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生活在有氧的水中或砂层中,在氮循环水质净化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广泛存在大自然各个角落,空气、江河、大海、土壤都有,生物学中发现的硝化细菌有几千种之多。
反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是一种能引起反硝化作用的细菌。多为异养、兼性厌氧细菌,如反硝化杆菌、斯氏杆菌、萤气极毛杆菌等。它们在氙气条件下,利用硝酸中的氧,氧化有机物质而获得自身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反硝化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厩肥和污水中。可以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而不是氨态氮,与硝化细菌作用不完全相反。主要应用于污水处理,如景观水治理,城市内河治理,水产养殖处理等,其中水产养殖污水处理应用最为广泛。
硝化反硝化复合菌种:具备硝化和反硝化双重作用的复合菌种,在污水处理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单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种越来越难达成菌种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数企业对污此的掌握也并非准确,造成大量菌种资源浪费或不足,难以达成理想的污水处理效果。复合菌种可根据水质情况自我扩繁,达到菌种平衡,让污水处理工作更简单、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