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政府在污水治理过程中承担什么作用
政府在污水治理过程中承担的作用:
1、监督相关部门进行污水治理;
2、强化第三方治理市场化的引导和支持;
3、推进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
4、创新企业第三方治理机制;
5、健全第三方治理市场;
6、加强组织实施。
②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由哪个部门负责
镇政府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监督运营单位履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责任。
③ 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治理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更加明确的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要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1、城乡一体化发展首先要破解城乡二元体制。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上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村居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发展成果,使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在的主导和推动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尽快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使之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构建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形态。
2、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城乡之间在发展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特点以及区位、人口、资源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和差距。因此,城乡一体化建设要与当地经济水平相适应,重点在挖掘潜力上做文章,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在发展基础、产业、区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明确目标任务,整合优势资源,要围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在城乡基础设施、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社会保障、平安建设等关注民生问题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注重规划先行。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坚决摈弃陈旧的、落后的发展理念,坚决杜绝“拍脑袋”决策,制定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打破城市单一规划、简单区域规划的束缚,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之中,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综合规划。形成城乡发展协调、资源配置合理、产业层次分明、优势特色明显、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保护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现代化城乡发展布局。
4、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建设,并非对农村进行简单的改造、修复或重建,而要在更高层次上建设与城市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使地方的财力和事权相匹配,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明确提出预算内固定资产要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可以参加城镇职工各类社会保险,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待遇。完善就业创业制度,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创业指导等服务。大力发展城乡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加快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④ 美丽乡村开化行春到宋村看这篇文章
车出城东,沿金村溪一路行进19公里,便来到了芹阳办事处宋村村。
宋村村口,一座石拱古桥静静地卧着,古桥名曰“隆盛桥”,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宋村八景诗中的《水口桥亭》写道:“环屯清驶出村遥,路转溪回路接桥。鸟鹊浮波晴滟滟,彩虹跨汉雨潇潇。亭观鱼乐吹苹叶,镜照人行送柳条。此去云程通万里,会当题柱奋鞭超。”拱桥的另一侧,清晰可见刻有“别有景”三个大字,可以想象出古桥当年的盛况。早年,宋村是通向六都(今开化村头、大溪边一带)和县城的交通要地,商贾往来十分频繁,隆盛桥人流川息,热闹非凡。当时隆盛桥头还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息,每到干旱季节,四面八方到十八洞求雨的人们常常将凉亭挤得水泄不通。如今,时过境迁,凉亭和引桥已经不复存在,只留下了长满青苔和藤蔓的主桥,述说着岁月的沧桑。隆盛桥旁,百年香樟枝叶繁茂,正面是一座封山,似一道天然屏障,郁郁葱葱,景色秀丽。
站在桥头朝北眺望,群山绵绵,春意盎然,金黄的油菜花、雪白的李子花、粉红的桃花,将山野装扮得风情万种。
再往里走,一个崭新的休闲广场让人眼前一亮,广场占地3亩,可开展各种活动,也可作为停车场。广场左边是古色古香的隆盛廊,是村民乘凉聊天和候车之地。另一侧的展板上,介绍村情村史、乡风民俗、饮食文化等,图文并茂,非常详尽。原来,这里是一片田地,村民候车找不到落脚的地方,整个村甚至连个停车场都没有,2014年8月,村两委决定修建文化休闲广场,征地牵涉6户农户,有一农户开始不同意,村干部前后上门做了八九次思想工作,甚至将村民请到村会议室协商。最后村里想了个办法,村文书留小林将自家的0.5亩田出租给村里,村里再将这块田给那位村民耕种,征地问题终于迎刃而解。
在宋村,村支书徐明雄的拼劲和认真态度是出了名的。2014年,宋村因地制宜实施污水治理工程,通过“三议三公示”,由村集体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既节省资金,又能确保工程质量,村民还能在家门口赚钱增收,调动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可谓一举多得。村口至垅里是一条1000多米的狭长地带,农户的房子沿河沟而建,高低不平,狭窄分散,地形复杂,许多地方污水处理设施和管道铺设十分困难。徐明雄组织人员一边探索一边施工,他制定了适合本村实际的生态化处理模式,既有效治理污水,又节省施工成本,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工期。像这样的生态化处理模式示范点,全村建了14个。
文化长廊旁,溪水潺潺,鱼儿嬉戏,鸟语花香,小桥、流水、人家,绘就了一幅山乡和谐图,可在以前,这里还是一条烂泥沟。去年4月,县里决定在宋村召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会,作为村支书的徐明雄有许多事情要准备,那段时间,徐明雄带领其他村干部白天晚上连轴转。他连夜砌鹅卵石,一个星期时间就改造好水沟,并进行绿化、放养荷包红鱼,同时建好两户生态化模式化粪池、两户三格式化粪池,接好100多米长主管,准备好所有台账资料。
乡亲们清楚地记得,去年10月底,正值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徐明雄马不停蹄地安装接排污管道,改造三格式化粪池,经常晚上加班,尿道结石疼痛不已,但他还是忍着,一连三四天忙在工地上,连晚上休息脑子还是想着村里的事情。后来实在吃不消了,他才自己开车到人民医院打结石。在床上躺了两天,结石一排掉,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徐明雄又出现在了工地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投入使用,家家户户的污水通过管道汇集到广场旁的终端,经过处理流出了清清的水,实现达标排放。我们看到,终端四周围着漂亮的栅栏,种满了草皮和桂花、红叶石楠等苗木,人工湿地里整齐地种着兼具吸附、美观功能的水生植物,放眼望去,绿意葱葱,俨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合“五水共治”,宋村村紧锣密鼓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去年上半年,村口至垅里铺设排污管道,村里乘此机会投资近30万元,将原来只有两米宽的道路拓宽至四五米宽,并重新浇筑水泥路面。走在平整宽阔的村道上,村民喜上眉梢、甜在心里。
村后的虎麦垅上,那棵高大挺拔的枫树已经绿意点点,这株有着约700多年树龄的枫香树高60多米,横截面宽4米,树冠幅26米×28米,树干通直,像一把巨大的伞矗立在那里,守望着村子,守护着祖祖辈辈勤劳的村民。明·正德至嘉靖年间(约公元1516年),曾任昆山沙河知县的刑部主事、福建提刑按察副使的三都金路(今芹阳办事处金路村)进士方豪,前往宋村十八洞游玩时,看到这株枫树枝繁叶茂,能成大材,便在树干上用指甲划了两道记号。记号犹在,所不同的是当时胸部高的标记,如今已在十多米高的位置了。
去年,宋村村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布局,加以保护和开发。村口至古枫的道路原来是羊肠小道,仅为三四十厘米宽的泥路,非常难走,村里将道路拓宽至1.3米宽,并铺上红麻石,还在古枫处建起了面积达五六十平方米的观景平台。麻石、钢筋、水泥等材料,全由村民靠肩挑背扛运上山。徐明雄介绍,接下去村里将把游步道延伸到十八洞,进而与村庄连接,长度达3000米,形成一个旅游观光圈。
沿着古枫处的游步道一路往上,再行300米左右,便是远近闻名的十八洞。十八洞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洞口平坦宽阔,四周草木吐绿。洞门上方长藤倒垂,正中有一圆形石鼓爬满绿茸,似金蟾临空。洞壁泉水叮咚,侧耳细听,声音优美。洞高数丈,内有石凳石桌,时光仿佛穿越了数千年,几位神仙在此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岩壁上,依稀可见“明正德十一年九月,进士方豪周游宋村岩题:张燎深入,寒气逼人”石刻字迹。洞内石幔下垂,洁白晶莹,闪烁着迷人的光泽,洞顶悬挂着钟乳石,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进入第二个洞,左侧有龙梯、龙阁、龙床,右侧有一四周略高、中间凹陷的积水池,水漫其上,这便是传说中的龙潭。古时每逢大旱,附近村民便来求雨,而令人称奇的是,十有八九可以如愿以偿,久而久之,十八洞名声远扬。清代诗人张名达在宋村八景诗中这样写道:“九涂重出启山灵,十八洞开月未启。磊磊堆山坚石骨,门门有路辟棂星。镌镂沌浑神仙窟,刻画乾坤格眼屏。试拍洪肩探大宅,磨崖招隐反移铭。”十八洞洞中有洞,有十八个洞衔接二成,相传是十八罗汉修炼得道前各占一隅的洞穴,它直通几十里外的音坑下明廉石壁洞,从十八洞里倒砻糠,可从石壁洞里淌出。
如今的宋村,一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该村利用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整合十八岩洞、古枫、古桥、石林石柱、陇尾尖、十八洞腊肉、宋村板龙等资源,将污水治理、村庄整治与景点开发有机结合,打造“十八洞天·龙腾宋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壮大集体经济,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古老的宋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古溪源头点缀得熠熠生辉。
⑤ 写一篇“我的家乡——贵州”的社会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贵州省简介
2009-9-16 23:21 29253
赞(0)
评论(1)
分享(1)
收藏
更多
自然地理
贵州省简称“黔”或“贵”,位于中国西南的东南部,介于东经103°3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是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全省东西长约595千米,南北相距约509千米,总面积为176167平方千米,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
地理环境独特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自西向东北斜贯北境,川黔要隘娄山关高1444米;中南部苗岭横亘,主峰雷公山高2178米;东北境有武陵山,由湘蜿蜓入黔,主峰梵净山高2572米;西部高耸乌蒙山,属此山脉的赫章县珠市乡韭菜坪海拔2900.6米,为贵州境内最高点。而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地坪乡水口河出省界处,海拔高程为147.8米,为境内最低点。贵州岩溶地貌发育非常典型。喀斯特(出露)面积109084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1.9%,境内岩溶分布范围广泛,形态类型齐全,地域分异明显,构成一种特殊的岩溶生态系统。
贵州土壤面积共159100平方千米,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4%,土壤的地带性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中部及东部广大地区为湿润性常绿阔叶林带,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为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带,以红壤为主;西北部为具北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此外,还有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贵州土壤资源数量明显不足,可用于农、林、牧业的土壤仅占全省总面积的83.7%。
气候舒适宜人 贵州的气候温暖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温变化小,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全省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左右;从全省看,通常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多在3℃—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一般在22℃—25℃,为典型夏凉地区。降水较多,雨季明显,阴天多,日照少,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境内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150天,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另外,气候不稳定,灾害性天气种类较多,干旱、秋风、凌冻、冰雹等频度大,对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植被丰厚多样 贵州植被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全省维管束植物(不含苔藓植物)共有269科、1655属、6255种(变种)。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如泛热带分布、热带亚洲分布、旧世界热带分布等地理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性质的地理成分也不同程度存在。此外,还有较多的中国特有成分,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既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近热带性质的沟谷季雨林、山地季雨林;既有寒温性亚高山针叶林,又有暖性同地针叶林;既有大面积次生的落叶阔叶林,又有分布极为局限的珍贵落叶林。植被在空间分布上又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从而使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理分布上相互重叠、错综,各种的植被类型组合变得复杂多样。
河流数量众多 贵州河流处在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有69个县属长江防护林保护区范围,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全省水系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苗岭是长江和珠江两流域的分水岭,以北属长江流域,流域面积115747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洪州河、GFDA1Q艉印⒔踅、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等;苗岭以南属珠江流域,流域面积60420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狗河等。贵州河流数量较多,处处川流不息,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河流有984条。贵州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水量小;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使贵州的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自然资源
贵州是国内自然资源丰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一,有着极为突出的资源优势。尤以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最具特色。
能源资源富集。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水能与煤炭优势并存,水火互济。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量达1683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4.4%,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煤炭资源储量达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发展火电,实施 “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在“西电东送”的推动下,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5年末,贵州电网统调装机容量达到1324万千瓦,发电量达到786.78亿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成矿地质条件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23种,其中有76种探明了储量,有多种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排在第一位的有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冶金用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在第二位的有磷矿石、铝土矿、稀土等;排在第三位的有镁、锰、镓等;此外,煤、锑、金、硫铁矿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铝土矿质佳量大,是中国铝土矿三大产区之一,铝土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17%;磷矿储量26.8矿石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甲冠中华,储量为全国的三分之一;金矿资源储量23.33万金千克,居全国第十位,是中国新崛起的又一黄金资源基地。
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白头鹤、蟒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灵猫、小灵猫、林麝、红腹雨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有森林、草地、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等六类。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34.9%,人均森林面积0.16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达2.11亿立方米;有70种珍稀植物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银杉、珙桐、秃杉、桫椤等4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有二级保护植物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有三级保护植物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有3700余种,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80%,“夜郎无闲草,黔地多良药”,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珠子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GFDA3!艾纳香(天然冰片)等6种。此外,天麻、石斛、杜仲、厚朴、吴萸、黄柏、黔党参、何首乌、胆草、天冬、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参、冰球子、黄精、灵芝、艾粉等有地道药材之美称。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用植物约600余种,以纤维、鞣料、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为主;食用植物约500余种,以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脂植物为主;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及有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余种;具有抗污能力的环保植物40余种。贵州农作物植物品种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和其他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籽为主要品种。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六马桐油”为贵州名优土特产品。全省饲养的主要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牧草资源2500余种,发展畜牧业具有良好条件。
迷人的天然的“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尔;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闻名世界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灿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留连忘返。以遵义会议会址和红军四渡赤水遗迹为代表的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文化,更让人驻足凭吊,追思缅怀。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
人口·民族
贵州人口增长速度继续减慢。2005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4.59‰,死亡率为7.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38‰。与上年相比,出生率下降0.49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35个千分点,自2000年以来贵州人口自然增长率已连续六年持续下降。年末常住总人口(常住一年及以上)达到3931.1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7.42万人。其中,女性人口为1906.99万人,男性人口为2024.13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4∶100。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8%。
2005年人口及构成情况
单位:万人
指标 年末数 比重(%)
全省常住总人口 3931.12 100.0
其中:城镇 1056.29 26.9
乡村 2874.83 73.1
其中:男性 2024.13 51.5
女性 1906.99 48.5
贵州省行政区划一览表(2005年)
市、州、地 所辖县、市、特区、区名称及ZF驻地
贵阳市
(辖6区3县,代管县级清镇市,市人民ZF驻乌当区林城东路1号)
南明区(区人民ZF驻箭道街)云岩区(区人民ZF驻贵乌路)小河区(区民ZF驻黄河路)花溪区(区人民ZF驻贵筑街道办事处贵筑路)乌当区(区人民ZF驻新天街道办事处航天路)白云区(区人民ZF驻艳山红镇)修文县(县人民ZF驻龙场镇)息烽县(县人民ZF驻永靖镇)开阳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清镇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贵阳市代管,市人民ZF驻青龙街道办事处)
六盘水市
(辖1区1特区2县,市人民ZF驻钟山区钟山大道)
钟山区(区人民ZF驻凤凰街道办事处碧云路)六枝特区(区人民ZF驻平寨镇)盘县(县人民ZF驻红果镇) 水城县(县人民ZF驻滥坝镇)
遵义市
(辖2区8县2自治县,代管县级赤水市、仁怀市,市人民ZF驻汇川区人民路)
红花岗区(区人民ZF驻海尔大道)汇川区(区人民ZF驻汇川大道)赤水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人民街)仁怀市(省辖县级市,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市人民ZF驻中枢街道办事处城南社区)正安县(县人民ZF驻凤仪镇)桐梓县(县人民ZF驻娄山关镇)遵义县(县人民ZF驻南白镇)凤冈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余庆县(县人民ZF驻白泥镇)湄潭县(县人民ZF驻湄江镇)绥阳县(县人民ZF驻洋川镇)习水县(县人民ZF驻东皇镇)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玉溪镇)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都濡镇)
安顺市
(辖1区2县3自治县,市人民ZF驻西秀区东关街道办事处中华中路)
西秀区(区人民ZF驻东关街道办事处黄果树大街)普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平坝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关索镇)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松山镇)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2县级市9县1自治县,州人民ZF驻都匀市文峰街道办事处环东中路)
都匀市(市人民ZF驻文明路)福泉市(市人民ZF驻金山街道办事处市府路)瓮安县(县人民ZF驻雍阳镇)贵定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惠水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长顺县(县人民ZF驻长寨镇)独山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荔波县(县人民ZF驻玉屏镇)平塘县(县人民ZF驻平湖镇)罗甸县(县人民ZF驻龙坪镇)龙里县(县人民ZF驻龙山镇)三都水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三合镇)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1县级市7县,州人民ZF驻兴义市向阳街道办事处沙井路)
兴义市(市人民ZF驻黄草坝街道办事处市府路)普安县(县人民ZF驻盘水镇)晴隆县(县人民ZF驻莲城镇)贞丰县(县人民ZF驻珉谷镇)册亨县(县人民ZF驻者楼镇)望谟县(县人民ZF驻复兴镇)安龙县(县人民ZF驻新安镇)兴仁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辖1市15县,州人民ZF驻凯里市)
凯里市(市人民ZF驻遵义西路)雷山县(县人民ZF驻丹江镇)黎平县(县人民ZF驻德风镇)施秉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麻江县(县人民ZF驻杏山镇)锦屏县(县人民ZF驻三江镇)台江县(县人民ZF驻台拱镇)剑河县(县人民ZF驻革东镇)三穗县(县人民ZF驻八弓镇)黄平县(县人民ZF驻新州镇)从江县(县人民ZF驻丙妹镇)镇远县(县人民ZF驻GFDA1Q粽颍天柱县(县人民ZF驻凤城镇)榕江县(县人民ZF驻古州镇)岑巩县(县人民ZF驻思旸镇)丹寨县(县人民ZF驻龙泉镇)
铜仁地区
(辖1市1特区4县4自治县,行政公署驻铜仁市)
铜仁市(市人民ZF驻环西路)万山特区(特区人民ZF驻万山镇)德江县(县人民ZF驻青龙镇)思南县(县人民ZF驻思唐镇)江口县(县人民ZF驻双江镇)石阡县(县人民ZF驻汤山镇)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和平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峨岭镇)松桃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蓼皋镇)玉屏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平溪镇)
毕节地区
(辖1市6县1自治县,行政公署驻毕节市)
毕节市(市人民ZF驻解放路)大方县(县人民ZF驻大方镇)黔西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金沙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纳雍县(县人民ZF驻雍熙镇)织金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赫章县(县人民ZF驻城关镇)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人民ZF驻草海镇)
环境质量状况
2005年,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烟尘、工业粉尘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内。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质总体保持良好,其中,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比上年有所提高。12个出境断面水质较好,均优于或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纳入监测的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趋于好转,其中,满足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达到58.3%,比上年有了较大幅度地提高。局部地区酸雨污染强度持续减轻,酸雨频率有所下降。噪声污染控制取得成效,区域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辐射环境质量稳定,仍然维持在天然本底值涨落范围。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给环境保护带来很大压力,环境形势依然比较严峻。2005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超过“十五”计划的6.4%,其中,酸雨控制区超过21.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任务十分艰巨。地表水水质劣于所在功能区水质类别标准的断面占总监测断面数的37.5%,其中,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达到31.1%。湖(库)水质状况不容乐观,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监测垂线占到总监测垂线的88%。酸雨污染区域总体格局未变,酸控区内88.9%的城市出现过酸雨,个别城市酸雨污染还较严重。
水环境 全省两大流域八大水系中,共监测了33条河流的74个断面。监测结果表明,水质优于或达到所在功能区类别标准的断面有47个, 占总监测断面数的63.5%,其中优于规定类别标准的断面33个,占总监测断面数的44.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在这74个断面中,有39个断面达到Ⅰ类和Ⅱ类水质,8个断面达到Ⅲ类水质,4个断面为Ⅳ类水质,而劣于Ⅴ类水质的断面有23个,比上年增加了7个。
纳入全省水质监测的湖(库)共有8个,分别为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乌江水库、梭筛水库、虹山水库、万峰湖和天然湖泊草海。在这8个湖(库)的25个监测垂线中,达到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3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12%;劣于规定水质类别标准的垂线有22个,占总监测垂线数的88%。湖(库)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溶解氧和氨氮。
全省对九个中心城市的二十一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开展了逐月水质监测。这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分别是:贵阳市的阿哈水库、南明河、南门河、红枫湖,遵义市的南郊水库、北郊水库,六盘水市的窑上水库、水厂地下水源、玉舍水库,安顺市的梭筛水库、水对沉水厂,凯里市的普舍寨水厂、金泉湖水厂、龙井水厂,都匀市的九龙湖水库、铁路地下水源,铜仁市的鸳鸯岩、桐梓坳,毕节市的倒天河水库、利民水库和兴义市的兴西湖。其中,六盘水市的玉舍水库为新增饮用水源。2005年1月—12月的《贵州省各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显示,全省九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良好,均全部达标。
根据对贵阳、遵义、安顺、六盘水和凯里5个城市的监测结果显示:2005年,各城市地下水水位受降水和开采量影响明显,高水位大多出现在5月—9月,低水位大多出现在1月—5月。在这5个城市中,贵阳市降水量虽有所增加,但由于开采量增大,地下水水位反为下降;遵义市降水量虽有所减小,但由于开采量减小,地下水水位反为上升;安顺和六盘水虽然开采量有所增加,但因降水量增加,地下水水位以上升为主。在贵阳、遵义的群井开采地段所形成的降落漏斗依然存在。2005年,上述5个城市地下水开采量为14917.527万立方米/年,较上年增加了518.287万立方米,各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率在30%—51%之间。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监测控制面积为1986.18平方公里,与上年相同,其中优良级—较好级为1822.62平方公里,较上年减少55.91平方公里;较差级—极差级163.56平方公里,较上年增加55.91平方公里。在地下水水质检测的21个项目中,超标的项目主要有总硬度、化学需氧量、固形物和氨氮等。另外,城市地下水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普遍超标。5个城市地下水水质的分布情况与上年相比,贵阳、遵义、安顺、凯里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减少,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六盘水的优良—较好级水分布面积增加,较差—极差级水分布面积有所减少。
全省全年废水排放总量达5.57亿吨,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49亿吨,比上年减少7.9%;生活污水排放量4.08亿吨,比上年增长3.2%。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22.56万吨,比上年略有增长。其中, 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24万吨,比上年减少2.9%;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31万吨,比上年增长1.5%。废水中氨氮排放总量为1.75万吨,比上年减少1.8%。其中, 工业废水中氨氮排放量0.18万吨,比上年减少23.5%;生活污水中氨氮排放量1.57万吨,比上年增长1.5%。2005年,全省完成工业废水治理项目175个,完成投资额2.21亿元,新增废水处理能力34.9万吨/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67.7%,比上年增加9.5个百分点。到年末,全省共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厂6座,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为26.5万立方米/日,全年生活污水处理率达21.07%,比上年增加10.8个百分点。
大气环境 2005年,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比上年有所改善,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总悬浮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根据全省12个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六盘水、安顺、铜仁、毕节、清镇、赤水和仁怀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贵阳和兴义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三级标准;遵义、凯里和都匀空气质量劣于国家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仍然是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在统计的12个城市中,贵阳和兴义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遵义、凯里和都匀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限值。全省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值为0.060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7.7%。全省12个城市年均降水pH值范围在4.32—6.74之间,其中,最低值出现在都匀,最高值出现在六盘水。除六盘水和赤水外,其余10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酸雨,占统计城市数的83.3%,其中,遵义酸雨频率最高,达87.7%。全部城市的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全省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值为0.019毫克/立方米。全部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省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值为0.129毫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了11.6%。
2005年,全省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35.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5.94万吨,比上年增长9.9%;生活及其他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69.86万吨,比上年减少2.3%。烟尘排放总量36.38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工业废气中烟尘排放量20.51万吨,比上年增长11%;生活及其他废气中烟尘排放量15.87万吨,比上年增长16.2%。工业粉尘排放量19.12万吨,比上年下降23.3%。全省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去除率为21.26%,烟尘去除率95.99%,工业粉尘去除率86.09%,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当年完成工业废气治理项目142个,完成投资额2.87亿元,新增废气治理能力1093.38万标立方米/小时。到年末,全省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4个,面积344.6平方公里。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达54.59%。
声环境 2005年,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66.2—74.4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清镇,最高值出现在兴义。根据道路交通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兴义为重度污染,六盘水和安顺为轻度污染,贵阳和铜仁声环境质量较好,遵义、毕节、凯里、都匀、仁怀、清镇和赤水7个城市声环境质量好。
全省12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平均等效声级范围为52.4—60.0分贝(A),其中,最低值出现在毕节市,最高值出现在安顺市。根据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监测数据分析,贵阳、六盘水、遵义、安顺、兴义、都匀、赤水和清镇8个城市为轻度污染,铜仁、毕节、凯里和仁怀4个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
⑥ 污水治理方法
1.源头篇——把污染企业请出去
2.流程篇——进污水处理设备
3.生化篇——水葫芦吸废料,但是不分解,就定期捞水葫芦,反正都污染了,死猪不怕开水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