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及作用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92%。
同化实现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没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条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形式的氨氮脱除反应,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去除废水中的COD: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3、水解酸化池的运行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降解阶段和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过程分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在水解阶段,复合填料可将固体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在产酸阶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有机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应进行得相对较快,通常很难将其分离。这一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1)含油废水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扩展阅读:
水解酸化池的稳定性:
水解酸化池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为1000mg/l时,仍能保证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短,土建造价低,操作成本低。
额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脱水机运行时间,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远远高于其他预处理工艺。
② 水解酸化的设计计算
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
1、有效池容V可以根据污水在池内的水力停留时间计算的。水解(酸化)池内水力停留时间需根据污水的有机物种类(水解的速度情况)、进水有机物浓度、当地的平均气温情况综合而定。
2、池截面面积根据污水在池内的上升流速计算。对于水解酸化反应器,为了保持其处理的高效率,必须保持池内足够多的活性污泥,同时要使进入反应器的废水尽量快地与活性污泥混合,增加活性污泥与进水有机物的接触好。上升流速需要保证污泥不沉积,同时又不能使活性污泥流失,所以保持合适的上升流速是必要的。
3、反应池布水系统设计。水解酸化反应器良好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是保障污泥与废水之间的充分接触,为了布水均匀与克服死区,水解酸化池底部按多槽布水区设计,并且反应器底部进水布水 系统应该尽可能地布水均匀。
水解酸化池的布水系统形式有多种,布水系统兼有配水和水力搅拌的功能,为了保证这两个功能的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原则。
(1)、确保各单位面积的进水量基本相同,以防止发生短路现象;
(2)、尽可能满足水力搅拌需要,保证进水有机物与污泥迅速混合;
(3)、易观察到进水管的堵塞,并当堵塞发生后很容易被清除。
③ 工业废水经过水解酸化池后bc比能提高多少
污泥过多的话,导致污泥膨胀,加水力搅拌,水就发白了。
水解酸化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的水解酸化以及其他的物理化学反应将污水中一些长链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分解为一些短链容易生化降解的有机物,在COD的测定方法中提到,重铬酸钾的氧化性比较强,但是对于芳烃、杂环芳烃类、长链有机物不能氧化,而经过水解酸化后可被氧化的有机物增多,所以COD值增高,说明污水中难降解的成分不少。
④ 水解酸化的设计参数
对于设计来说较难掌控的是水解酸化池的停留时间,因为废水的种类不同,所含的有机物水解速度不同,所以停留时间自然不会相同。这就需要对所做的工程总结经验数据,或者通过做实验确定。对于水解酸化工艺本人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从理论来看,觉得可以放大停留时间,保证水解时间,让其适当过渡到厌氧后两个阶段。
本文的设计计算部分摘录了《水解(酸化)反应器在工程应用中的研究与展望》—中山市环境科学研究所论文的内容,另外该论文里有介绍了水解(酸化)反应器的类型及其在工程应用中的效果,其常规设计的两个参数如下:
1、停留时间:一般为2.5-4.5h,考虑综合情况。
2、池内上升流速:一般控制在0.8-1.8 m/h 较合适。
水解酸化主要用于有机物浓度较高、SS较高的污水处理工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艺。如果后级接入UASB工艺,可以大大提高UASB的容积负荷,提高去除效率。水中有机物为复杂结构时,水解酸化菌利用H2O电离的H+和-OH将有机物分子中的C-C打开,一端加入H+,一端加入-OH,可以将长链水解为短链、支链成直链、环状结构成直链或支链,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中SS高时,水解菌通过胞外粘膜将其捕捉,用外酶水解成分子断片再进入胞内代谢,不完全的代谢可以使SS成为溶解性有机物,出水就变的清澈了。这其间水解菌是利用了水解断键的有机物中共价键能量完成了生命的活动形式。但是COD在表象上是不一定有变化的,这要根据你在设计时选择的参数和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共同确定的,长期的运行控制可以让菌种产生诱导酶定向处理有机物,这也就是调试阶段工艺控制好以后,处理效果会逐步提高的原因之一。水解工艺并不是简单的,设计时要考虑污水中有机物的性质,确定水解的工艺设计,水解停留时间、搅拌方式、循环方式、污泥回流方式、设计负荷、出水酸化度、污泥消解能力、后级配套工艺(UASB或接触氧化)。
有人提到水解后COD不降反升,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复杂有机物在COD检测中不能显示出来,但是水解后就可能显示COD;另一种可能是调试时,运行参数控制不准确,造成水解菌胶团上升随出水流失;再一可能是没有考虑有机物的生物毒性浓度和系统的生物忍耐性,造成菌种中毒流失,流失的菌胶团在出水检测中显示COD增高,这就要求调试时加强生物相的观察和记录对比。
⑤ 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是按照容积负荷设计,还是按照停留时间设计的
对于池容积的算法,没有很决定的规范。
一般都要算,然后从安出水达标程度,经济效益,是否容易操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确定该按某种方法计算的结果更合适。
⑥ 水解酸化池的设计计算
水解酸化池的设计计算(1)水解池的容积V
式中 ——水解池容积,
——总变化系数,
——设计流量, ,
——水力停留时间,取
乳品废水中设计的水解池,分为2格。设每格池宽为3m,水深为4m,按长宽比2:1设计,则每组水解池池长为 ,则每组水解池的容积为 。
(2)水解池上升流速核算
反应器的高度为: ,反应器的高度与上升流速之间的关系为:
式中 ——上升流速,
——设计流量,
——水解池容积,
——反应器表面积,
——水力停留时间,取
水解反应器的上升流速 , 符合设计要求。
(3)配水方式
采用穿孔管布水器(分支式配水方式),配水支管出水口距池底200mm,位于服务面积的中心,出水管孔径为20mm。
(4)出水收集
出水采用钢板矩形堰。
(5)排泥系统设计
采用静压排泥装置,沿矩形池纵向多点排泥,排泥点设在污泥区中上部。污泥排放采用定时排泥,每日1-2次,另外,由于反应器底部可能会积累颗粒物质和小砂砺,需在水解池底部设排泥管。
⑦ 谁有含油废水的处理的资料 还有调节池 水解酸化池 隔油池 气浮池的设计资料 谢谢啊 我的邮箱
在《水污染控制》这本书上有介绍,你可以查阅下。
⑧ 水解酸化池的去除率
摘要 水解酸化池的COD实际去除率一般30~40%就很高了,但有这样的去除率往往都已经有厌氧产甲烷的情况了,低的10~20%甚至几乎没有去除的都有。
⑨ 水解酸化池的尺寸大小,计算方法
看你时间了,一般8小时,长宽2:1 自己算算 根据场地 分两个到4个
⑩ 水解酸化池污泥剩余量是怎样计算
水解酸化池污泥剩余量是怎样计算
我说个方法.供你参考一下
预期投加污泥后初始浓度为10g为例,投加干污泥含水率为70%,水中污泥含水率以99.9%计算,则干污泥投加量约33Kg/立方池容
考虑快速启动及污泥中有效成分不足,可以适当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