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巾帼不让须眉出自哪里什么意思谁写的
‘巾帼不让须眉’是一个成语。
成语解释: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注释: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
出自《三国志·魏志·明帝睿传》裴松之注引的《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译文:诸葛亮已经多次派遣使者交书,又送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以此激怒宣王。
示例:
1、天生丽质是你的招牌,干净利落是你的特色;巾帼不让须眉是你的性格;光彩照人的你魅力四射;祝你三八妇女节,永远快乐!
2、而在登顶于山戚公祠时,同样,她们也迸发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此地曾寒倭寇胆,异邦犹震戚公名,八年战绩承余烈,祠宇巍巍抵百城。
(1)污水厂女工巾帼不让须眉扩展阅读:
1、巾帼不让须眉的典故
梁红玉出生在淮安,从小习文练武。当金兵侵犯到淮河流域时,为避兵祸,随母亲到镇江,与当时作为下级军官的韩世忠一见钟情,结为夫妻。婚后,在梁红玉辅佐下,韩世忠屡立战功,升官至浙西制置使。
公元1130年上半年,金兀术率领10万大军,沿着大运河来到镇江,企图通过镇江北撤,当时43岁的韩世忠和夫人梁红玉率领8000水军守卫镇江。金兀术率领的500多艘战船,黑压压的一片来到江面。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清楚,她英姿飒爽,猛然击起战鼓。
一通战鼓,韩世忠立即指挥水军,扯帆驶出鲇鱼套的芦苇荡,迎战金军。二通战鼓,韩世忠佯装失利,且战且退,转眼间隐进了茫茫芦荡。金兀术以为他们与以前遇到的宋军一样,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于是急令紧紧追赶,一路追进了埋伏圈。对金兵的举动,梁红玉在金山顶上看得一清二楚,随即挥舞令旗,擂响了第三通鼓。
随着震天动地的鼓声,埋伏在芦荡里的战船,脱掉伪装,嗖地飞向敌军。由于金兵大多不通水性,自入侵以来又从未遇到过这样猛烈的打击,早已死伤过半,溃不成军。金兀术急令回撤,一直逃到今句容附近的黄天荡。
韩世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把金兵包围在长江南侧的黄天荡里,使其进退无路。这一围就是48天。无奈之下,急令士兵星夜凿渠,挖通老鹳河(进入长江,往南京方面逃走。后来,大家都以巾帼不让须眉来称赞梁红玉。
2、巾帼不让须眉的近义词
(1)女中豪杰[ nǚ zhōng háo jié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十娘钟情所欢,不以贫寠易心,此乃女中豪杰。”
译文:十娘钟情自己喜欢的,不因为贫穷容而改变心意心,这是女性中的杰出人物。
示例:过学士儿子百般用计求他,他有本事百般拒绝,又是个女中豪杰,正好与中玉作配。
(2)巾帼须眉 [ jīn guó xū méi ]出自清·曾朴《孽海花》第14回:“容貌虽说不得美丽,却气概丰富,倜傥不群,有巾帼须眉之号。”
译文:容貌虽然说不得美丽,但举动或气势丰富,卓越不群,有女中豪杰的称号。
示例:杨家铁骑,男儿傲骨,巾帼须眉,擅长策马冲锋,杨家枪更是被传为天下无敌手。
(3)女中丈夫 [ nǚ zhōng zhàng fū ]出自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虽说你是个女中丈夫,是你去毕竟停当。只是万里程途,路上恐怕不便。”
译文:虽然说你是一个女人中的男人,你去到底妥当。只是相隔万里道路,路上害怕不方便的地方。
示例:如今出兵在即,一切繁文俗礼就免了吧,况珠儿乃是女中丈夫,我看把珠儿叫来与狄谋士相见便可。
『贰』 求一副工厂里巾帼不让须眉的对联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添加朋友,搜索“微诗词”后关注,可以求藏头对联、祝福对联、春联等等。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 。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叁』 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女子有作为时,不比男人差。
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古代有所作为者多为男性,巾帼不让须眉,就是指女子亦可为有所作为者,不一定比男子差。
相关典故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出祁山,攻打魏国。魏军统领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于渭南。由于诸葛亮远道而来,利于急战,司马懿采取了相持战术。诸葛亮深知,这样相持下去,对蜀军是极为不利的,而发动强攻,魏军深沟高垒,很难取胜,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
于是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派人大张旗鼓地前往魏营给司马懿送了一份“厚礼”:一大堆妇女用的头巾和发饰,还写了一封信,说司马懿太胆小了,一个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将,竟不敢来战。
如果他领兵出战就是大英雄,如果不敢来战,干脆就用妇女的头巾包上头,再用脂粉化妆,证明他是个一般妇女。司马懿非常生气,却依然没有中计。
『肆』 “巾帼不让须眉”中的“须眉”指的是
男子。
巾帼不让须眉。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
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古人称男子为须眉。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
(4)污水厂女工巾帼不让须眉扩展阅读:
须眉,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胡子为男子独有,眉毛虽然男女都有, 但古时候妇女为了美观,去掉眉毛,用青黑色画眉代替,虽有如无,所以须眉代指男子。
清代徐时栋的《烟屿楼笔记》中有“古人称男子为须眉”的话。《红楼梦》中也有“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的说法。一种解释是:古时男子以须眉浓密秀丽为美,而只有男子的须眉才浓密,所以将须眉作为男子的代称。
但是,须是男子所独有,眉毛则是男女皆有的。因而另一种说法似乎更合实际。原来,古代妇女有剃眉的习惯,剃去眉毛后再画眉。而画的眉毕竟不是"真"的,看起来有而实际上无。这样,眉也可视为男子“独有”之物。男子被称为须眉,道理就在这里。
『伍』 巾帼不让须眉中的巾帼是指什么
巾帼原是古时的一种配饰,宽大似冠,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裱黑色缯帛或彩色长巾,使用时直接戴在头顶,再绾以簪钗。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先秦时期,男女都能戴帼,用作首饰。到了汉代,才成为妇女专用。三国时有著名的一出戏:诸葛亮出斜谷向司马懿挑战,但后者避而不出,诸葛亮便用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了"巾帼妇女之饰",以示羞辱。巾帼后来引申为女子的代称,如今已是对妇女的一种尊称。(老铁我真的很需要财富值,你采个纳吧,大恩不言谢)
『陆』 “巾帼不让须眉”巾帼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用了一个“毫无人性”的作战方法之后,“巾帼”成为了女性的专属代名词。后来也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一个出生地成迷、祖籍成迷、姓氏都成迷的女人出现,这个“巾帼”才成为了一个非常高大上的名词,她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女战神”——花木兰。根据商丘的县志记载,花木兰本姓魏,家在今天河南省商丘市的虞城县。当地设有木兰祠,还以木兰为名的木兰镇。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和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均在此处,目前这种说法是大家普遍比较赞同的一种说法。不过也有的人说花木兰姓宋,家在宋州。
木兰回家受到了全家的热烈欢迎,铺红毯、化妆、杀猪、夹道欢迎......每个人分工都很明确。到了家之后,木兰也没说啥,钻自己屋里就开始化妆了。战友们看到进去的是个少年英雄,结果出来的是一个女人 ,大家都震惊了。合着这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竟然是个女人!这些战友也不知道是惊是喜是惭愧了,反正自己打仗输给了一个女人。此事之后,人们为了歌颂花木兰的事迹,就用“巾帼不让须眉”来指女人比男人还优秀的意思。
『柒』 “巾帼不让须眉”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英雄不问出处。
『捌』 巾帼不让须眉的下一句
巾帼不让须眉的下一句是:红颜更胜儿郎。
意思:封建传统歧视女性,所以当一个女人很有作为时,就叫巾帼不让须眉,意思是说女人不比男人差,现代多用作成语。
1、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巾帼,意谓司马懿如同妇人。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
2、须眉指:胡子和眉毛。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8)污水厂女工巾帼不让须眉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巾帼不让须眉”的实例:
穆桂英:
传说故事人物。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木羽之 女,武艺高强,有勇有谋。因在阵前自招杨宗保为婿,归于宋营。在抗击辽的入侵时,她飒爽英姿,跃马横刀,与杨家诸将领一道,所向披靡,屡建战功。宗保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死去后,佘太君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征西时,她已五十岁,但她锐气不减,仍挂先锋印,一马当先,力战番将。是古代流传的巾帼英雄形象,深为群众所喜爱。民间以“穆桂英挂帅” 、“大破天门阵”等故事流传最广。
樊梨花:
“薛家将”中人物。原为寒江关关主樊洪之女。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在民间传说中,她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武艺高强,神通广大的女英雄。
『玖』 铿锵玫瑰 巾帼不让须眉是什么意思
一般形容女性指女子亦可为有所作为者,不一定比男子差。
巾帼不让须眉,汉语成语。帼,妇女头发上的饰物。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头发上的装饰物。
铿锵玫瑰一般可将女性比作玫瑰,取其娇艳、馨香、美丽之意。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激越、向上的含意。
简介
巾帼不让须眉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
铿锵玫瑰: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也用来形容诗词文曲声调响亮,节奏明快。铿锵是象声词,有响亮和激越的含意。美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