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用污水灌溉的农田会不会受到影响为什么
根据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主题内容
本标准规定了农田灌溉水质要求、标准的实施和采样监测方法。
1.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以地面水、地下水和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及与城市污水水质相近的工业废水作水源的农田灌溉用水。
本标准不适用医药、生物制品、化学试剂、农药、石油炼制、焦化和有机化工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灌溉。
2 引用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CJ 18 污水排放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
CJ 25.1 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
3 标准分类
本标准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状况,将灌溉水质按灌溉作物分为三类:
3.1 一类:水作,如水稻,灌水量800m3亩·年
3.2 二类:旱作,如小麦、玉米、棉花等。灌溉水量300m3/亩·年。
3.3 三类:蔬菜,如大白菜、韭菜、洋葱、卷心菜等。蔬菜品种不同,灌水量差异很大,一般为200~500m3/亩·茬。
4 标准值
农田灌溉水质要求,必须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mg/L
序号
作物分类
标准值
项目
水作
旱作
蔬菜
1
生化需氧量(BOD5)
≤
80
150
80
2
化学需氧量(CODcr)
≤
200
300
150
3
悬浮物
≤
150
200
100
4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
≤
5.0
8.0
5.0
5
凯氏氮
≤
12
30
30
6
总磷(以P计)
≤
5.0
10
10
7
水温,℃
≤
35
8
pH值
≤
5.5~8.5
9
全盐量
≤
1000(非盐碱土地区)2000(盐碱土地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10
氯化物
≤
250
11
硫化物
≤
1.0
12
总汞
≤
0.001
13
总镉
≤
0.005
14
总砷
≤
0.05
0.1
0.05
15
铬(六价)
≤
0.1
16
总铅
≤
0.1
17
总铜
≤
1.0
18
总锌
≤
2.0
19
总硒
≤
0.02
20
氟化物
≤
2.0(高氟区) 3.0(一般地区)
21
氰化物
≤
0.5
22
石油类
≤
5.0
10
1.0
23
挥发酚
≤
1.0
24
苯
≤
2.5
25
三氯乙醛
≤
1.0
0.5
0.5
26
丙烯醛
≤
0.5
27
硼
≤
1.0 (对硼敏感作物,如:马铃薯、笋瓜、韭菜、洋葱、柑桔等)
2.0 (对硼耐受性较强的作物,如小麦、玉米、青椒、小白菜、葱等)
3.0 (对硼耐受性强的作物,如:水稻、萝卜、油菜、甘兰等)
28
粪大肠菌群数,个/L
≤
10000
29
蛔虫卵数,个/L
≤
2
4.1 在以下地区,全盐量水质标准可以适当放宽。
4.1.1 具有一定的水利灌排工程设施,能保证一定的排水和地下水径流条件的地区;
4.1.2 有一定淡水资源能满足冲洗土体中盐分的地区。
4.2 当本标准不能满足当地环境保护需要时,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补充本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为地方补充标准,并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5 标准的实施与管理
5.1 本标准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实施与管理,环保部门负责监督。
5.2 严格按照本标准所规定的水质及农作物灌溉定额进行灌溉。
5.3 向农田灌溉渠道排放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应保护其下游最近灌溉取水点的水质本标准。
5.4 严禁使用污水浇灌生食的蔬菜和瓜果。
6水质监测
6.1 当地农业部门负责对污灌区水质、土壤和农产品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价。
6.2 为了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在污水灌溉区灌溉期间,采样点应选在灌溉进水口上。化学需氧量(COD)、氰化物、三氯乙醛及丙烯醛的标准数值为一次测定的最高值,其他各项标准数值均指灌溉期多次测定的平均值。
⑵ 求一些关于水污染对农业的危害的资料
可能有点多,自己慢慢看吧
当今,在淡水资源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许多地方利用污水灌溉农田。未经处理的污水,既含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养分,又含有有毒成分。盲目使用污水,不仅会污染土壤,而且还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损害人体健康。为了科学利用污水,妨患于未然,现将国家颁布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92)中提到的水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的超标对农业环境的危害分述如下:
1、五日生化需氧量
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好氧的条件下,温度为20 培养水样5天水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溶解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常作为水体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
灌溉水中的需氧有机污染物进入农田后,最终要被分解。在处于氧化条件的旱田土壤中,有机物质将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在水田处于还原条件的土壤中,将生产氨气、沼气、有机酸、乙醇类等中间代谢产物。在分解过程中,由于消耗了水中的溶解氧及土壤中的氧化物的氧,从而使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下降,产生二价铁、硫化氢、二价锰等。
灌溉水中需氧有机物的含量不太高时,对作物生长一般无不良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甚至还有改良土壤,促进增产的作用。但是,需氧有机物的含量过高时,上述产生的过剩的二价铁、硫化氢等就要随同有机酸等一起被水稻吸收,阻碍植株体内的代谢活动,抑制根系生长,甚至引起烂根,以至影响地上部植株的发育。尤其是作物对氮、磷、钾等养分的吸收受到阻碍后,必然造成作物减产。
需氧有机物污染对水稻的危害一般在水田入水口附近较明显,这是由于水中不溶性的有机物多半沉积在这里,土壤发生还原性危害所致。国标要求灌溉水中五日生化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80 mg/l,旱作应小于150 mg/l,蔬菜应小于80 mg/l。
2、化学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强氧化剂氧化水样时,所消耗该氧化剂量相当的氧的质量浓度,以氧的mg/l表示。它是指示水体被还原性物质污染的主要指标。其中包括大多数有机物和部分无机还原物质。
作为灌溉水的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与五日生化需氧量具有一定的类似性质,只是化学需氧量除了包括需氧有机生物氧化所耗之氧外,还包括无机还原性物质化学氧化所耗的氧。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含量:水作应小于200 mg/l,旱作应小于300mg/l,蔬菜应小于150mg/l。
3、悬浮物
悬浮物系指水样经过虑后,截留在虑片上并于103~105 烘至恒重的固体物质。
含有大量的悬浮物的污水灌入农田后,由于流速减缓或胶体被破坏而使悬浮物大量沉淀,如果这些沉淀是由金属粉末、泥沙组成,则会覆盖在农田表层而影响农田的肥力;悬浮物还是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剂,这些重金属污染物随着悬浮物一起沉淀在农田,造成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的积累。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悬浮物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50 mg/l,旱作应小于200 mg/l,蔬菜应小于100 mg/l。
4、凯氏氮
凯氏氮是指以凯氏法测得的含氮量。它包含了氨氮和在此条件下能被转化为铵盐而被测定的有机氮化合物。
氮本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凯氏氮的含量:水作应小于12 mg/l,旱作应小于30 mg/l,蔬菜应小于30mg/l。
5、总磷(以P计)
动物或植物内所含磷质,经过分解与氧化作用,最后生成硫酸盐。人每天从食物中得到的磷质,经过新陈代谢而排出硫酸盐。洗涤剂、磷肥及骨粉等工厂废水中也含有磷酸盐。天然水中磷酸盐含量一般较低,如果水中发现过量的磷酸盐存在可表明水被污染。若同时发现过量的硝酸盐和氯化物时,更可以进一步证实动物性物质曾经污染过水源。
天然水和废水中的磷以正磷酸盐、缩合磷酸盐以及与有机体相结合的磷酸盐3种形态存在。总磷量即水样中各种形态的磷经消解后转变成正磷酸盐的总磷浓度。
磷也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当其含量过高时会使土壤板结,影响作物的生长。国标要求灌溉水中总磷的含量:水作应小于5.0 mg/l,旱作应小于10 mg/l,蔬菜应小于10 mg/l。
6、水温
水温过低会减缓植物生长,水温过高会造成植物根系腐烂、死亡,农灌水水温要求小于35 。
7、pH值
pH值除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外,还会使一些营养物质被淋失或被土壤固定,造成植物缺乏养分而致害;或吸收了有毒的元素,造成生理危害,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死亡的原因。pH值小于4,大于9时,对农作物均会产生不良影响。用pH低于3,高于11的水灌溉作物,作物很快死亡。大部分栽培植物喜欢在弱酸性和弱碱性条件下生长。它们对pH的适应范围为4~9,最宜范围为5-8.5。不同作物对pH值的要求不同。小麦在弱酸性条件下比中性条件下生长的好。国标要求灌溉水的pH值允许范围是5.5~8.5。
8、全盐量
全盐,主要是钙、镁、钠、钾所形成的硫酸盐、盐酸盐和碳酸盐,它们对作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离子起作用。对作物危害最大的是钠盐,钙盐和镁盐对作物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灌溉水含盐量在1000mg/l以上,对作物生长有抑制作用,有使土壤积盐的可能性。含盐2000mg/l以上,使土壤积盐明显,会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土壤盐分增加,使土壤溶液浓度提高,物质形态变化,造成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困难,植物因缺乏养料导致减产或最后死亡。因盐类对离子的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在灌溉水中,必须注意多种盐类的存在,以防治单因子盐类对作物的伤害。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全盐量在非盐碱地区应小于1000 mg/l,在盐碱地区应小于2000 mg/l,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放宽。
9、氯化物(以CL计)
氯化钠危害小麦发芽的临界浓度为2000mg/l,危害水稻发芽的临界浓度为1000mg/l。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氯化物的含量应小于250 mg/l。
10、硫化物(以S计)
地下水(特别是温泉水)及生活污水,通常含有硫化物,其中一部分是在厌氧条件下,由于细菌的作用,使硫酸盐还原或由含硫有机物的分解而产生的。某些工矿企业,如焦化、造气、选矿、造纸、印染和制革等工业废水亦含有硫化物。
水中硫化物包括溶解性的 、 、 ,存在于悬浮物中的可溶性硫化物、酸可溶性金属硫化物以及未电离的有机、无机类硫化物。硫化氢易从水中逸散于空气、产生鸡蛋臭味,且毒性很大。硫化物是水体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
硫化物浓度即使很低也会使土壤有臭味,因此禁止采用含硫化物的废水灌溉作物。国标要求灌溉水的硫化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1、汞及其化合物(按Hg计)
含汞0.005mg/l以上的水溶液灌溉水稻,糙米中含汞量均超过我国《食品中汞允许量》规定的0.02毫克/公斤的标准。汞在糙米及油菜中的残留量随灌溉液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汞在水稻各器官中的分配为根>茎叶>壳>糙米。
灌溉水中含汞0.005mg/l,则汞在土壤表层即稍有积累,长期灌溉可造成汞在土壤表层的积累,污染土壤,造成对作物的危害。土壤中含汞量随灌溉水中汞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溉水进入土壤中的汞主要集中在表层0-5厘米处。农作物能从被污染的土壤中吸收汞。作物中含汞量与土壤积累量成正相关。根据汞对农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农产品中的残留,在土壤的积累,考虑到汞的毒性较大,长期灌溉能污染土壤,拟定汞的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为0.001mg/l。
12、镉及其化合物(按Cd计)
土壤对镉有很强的吸附力,特别是粘土和有机质多的土壤,易于造成镉含量的积蓄。当土壤的pH值偏酸时,镉的溶解度增高,而且在土壤中易移动,可能污染地下水,同时也易被植物从根部吸收;当土壤pH值偏碱时,镉的移动性差,作物也难以吸收。在铜、锌、砷、镉这些元素中以镉最容易造成土壤污染。
当灌溉水中或土壤中含有一定镉时,均可被农作物吸收和在土壤中造成积蓄,其吸收量和积蓄量的多少随灌溉水中镉浓度、灌溉量和污灌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农作物吸收镉后,镉在植物体内的分布顺序是根>茎叶>籽实。各种作物吸收镉的能力有很大差异,小麦的吸收能力比水稻高,而玉米的吸收能力又低于水稻。由于镉大量地积累在植物根、茎叶中,因此,在受镉严重污染的农田里,农作物的茎叶不宜作家畜饲料,根茬也不宜沤制肥料。为了防治土壤及在其上生长的农产品中有镉的积累,建议灌溉水中镉的最高允许浓度不应超过0.005mg/l。
13、砷及其化合物(按As计)
砷在土壤中的残留主要集中在表层,自上而下的移动性小。
利用含砷污水灌溉农田,随灌溉水中砷含量的增高和灌溉次数的增加,砷在土壤和作物中累积增加,使作物受害,污染收获物。0.05mg/l以上的砷使水稻减产15.9%。0.1mg/l以上的砷使油菜减产10.3%。水稻、油菜减产百分率均随砷浓度的增高而增加。用含砷0.25mg/l的水灌溉水稻,开始在糙米中出现残留。含砷0.5mg/l水灌溉油菜,在油菜中开始出现砷残留。用含砷0.5mg/l以下的灌溉水对水稻、油菜生长影响不明显;含0.5mg/l以上砷的水对水稻、油菜生长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随砷的浓度增高而加大,含砷0.5mg/l为危害浓度,100mg/l为致死浓度。因为砷及其含砷化合物毒性很强,对人、蓄的健康有较大影响。规定灌溉水中的砷含量:水作、蔬菜不得超过0.05mg/l,旱作不得超过0.1mg/l。
14、六价铬化合物(按Cr 计)
含六价铬的灌溉水对水稻、小麦种子的萌发及其生长发育都有一定影响。水稻、小麦均能吸收灌溉水及土壤中的铬。铬对数种蔬菜及谷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铬浓度5mg/l对作物有害;浓度10mg/l时作物出现严重的萎黄病;铬与镍协同作用时,铬浓度仅2mg/l即对作物产生损害。铬还在作物内积累。吸收的铬主要积累在根中,其次是茎叶,少量积累在籽实里。
含铬污水灌溉后,土壤可以积累铬。植物吸收和土壤积累的铬都随灌溉水中铬的浓度的增加及灌溉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施用量和适当提高土壤的pH值来减少铬污染造成的危害。为防止铬对农作物、土壤造成的污染危害,灌溉水中铬的最高允许浓度控制在0.1mg/l以下。国标要求灌溉水的六价铬的含量应小于0.1 mg/l。
15、铅及其化合物(按Pb计)
含铅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允许量应在1.0mg/l以下,否则抑制植物生长。进入土壤的铅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当污灌水中铅的浓度为50ppm左右时,对水稻产生毒害作用。但污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较多时,易生成硫酸铅,就没有危害了。铅对植物毒性比砷、铜小。作物可以通过根吸收土壤或灌溉水中的铅,并主要积累在根部,只有极少部分转移到地上部。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铅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0.1mg/l。
16、铜及其化合物(按Cu计)
含铜污水灌溉农田,其最高以允许量应在2.0mg/l左右。铜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植物缺铜时,幼叶尖端干枯,叶片脱落,生长受到抑制。谷类作物一般不能结实。土壤含铜过高时,作物主要积累在根部,造成根系发育恶化,减弱了根对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作物受害的程度,一般是随农业环境中铜的含量的增加而加重。铜被作物吸收后,以根部分布的最多,茎叶次之,籽粒中最少。国标要求灌溉水的铜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17、锰
锰浓度1~10mg/l对豆类有害;达5mg/l对橙和柑桔幼苗有致毒作用;锰浓度5~10mg/l对西红柿有致毒作用;锰浓度10~25mg/l对大豆和亚麻有致毒作用。
18、锌及其化合物(按Zn计)
锌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锌可以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素的形成,在缺锌的土壤里,作物生长常常受到抑制,并出现各种病症。含锌废水灌溉农作物,锌可以在土壤内累积,并能富集。土壤里含锌过高时,主要伤害作物的根系,使根的伸长受到阻碍,叶子呈黄绿色,并逐渐萎黄,而且分孽少,茎短。小麦受锌危害,叶尖上即出现黄褐色的条斑点。被吸收的锌主要积蓄在植物的根部,也有一部分向茎叶中转移。锌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居于中等水平,向籽实中的转移不如镉。我国规定灌溉水中锌及其化合物的含量为不超过2.0mg/l。
19、氟化物(按F计)
氟在植物体的积累随着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氟化物含量在34.0mg/l以下,水稻生长发育未受影响;113.25mg/l以上,水稻生长发育受到抑制;453mg/l可致水稻死亡,但此浓度以下对茄子无影响。含氟污水中有一定的磷酸盐,污灌后硫化细菌增加,可促进磷酸盐的转化,提高了土壤中可溶性磷的含量,有利作物生长。含氟污水灌溉后细菌数量增大,生物学过程旺盛,产量增加。由于不同作物对氟敏感程度不同,为避免对地面水和渔业的污染危害,为保护整个农业环境和人民健康,规定氟的灌溉标准为高氟区应小于2.0mg/l,一般地区应小于3.0mg/l。
20、氰化物(按游离氰根计)
50mg/l以上氰对水稻、油菜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有影响,并开始在糙米、油菜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灌溉浓度最高而加大。
根据不同生育期污灌氰残留量不同,在生产上利用含氰污水灌溉水稻宜在前期,不宜在后期。不同浓度氰在水稻根、茎、叶中有残留,残留量与浇灌浓度成正相关。残留量:根>茎叶>谷壳>糙米。根残留量占80%左右,茎叶占15%左右。不同浓度氰在土壤中有残留,残留量随着浓度增加而增大,但不与灌溉浓度成正比上升。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与气温和灌溉浓度有关,但无论在何种气温下,土壤中氰的分解速度都与灌溉氰的浓度成正相关。氰化物随水进入土壤后消失的速度较快,在土壤中不会逐年积累。一般大田土壤中,氰的年净化率都在90%以上。采取隔年清污轮灌,不会造成土壤和水稻的明显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氰化物的含量应小于0.5mg/l。
21、挥发性酚
灌溉水中的酚,高浓度时(50-1000mg/l)可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和产量,甚至造成作物的死亡(1000mg/l)。低浓度时(30mg/l)可促使作物增产。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和产量的安全浓度在50mg/l左右。灌溉水中的酚可造成作物体内酚量的增加。作物体内的酚量随灌溉水中酚浓度的提高而增加。作物体内酚积累量茎>根>籽粒。酚毒性较小,酚在作物中的积累问题,以及酚对作物生长、产量的影响问题,不会成为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限制因素。
含酚污水进入土壤,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50厘米以下的土层中酚的含量极少。土壤对酚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酚在土壤中的年净化率在90%以上。因此,低浓度含酚污水灌溉后,不会影响土壤肥力,也不会造成土壤污染。国标要求灌溉水的挥发酚的含量应小于1.0 mg/l。
⑶ 水体污染物对农作物有何影响
重金属污染物自灌溉水进入农田后被农作物吸收,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对农作物的污染症状相似,一般均表现为新根生长受抑制,而枝根的发生表现异常,随着危害地发展只有主根的尖端发生枝根,根系成带刺的铁丝网状。当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农作物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叶症状,严重的受害植株枯死。此外,也可见叶脉间黄白化现象,特别是新叶叶脉间易缺绿,至叶片展开时全叶呈黄绿色。
(2)酚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在工业废水和地面水体中广泛存在。用较高浓度含酚废水灌溉农田时,酚在作物体内积累,使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对蔬菜表现更明显。
一般在酚较高浓度时才影响植物生长,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产量降低。
(3)氟化物污染物氟化物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产品含氟量增高。其中玉米对氟表现尤为敏感。
(4)油类污染物矿物油等油类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对作物产生直接危害,在农田,油漂浮于水面,能使作物体内代谢发生障碍,叶片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新叶黄白色,严重时使植株枯萎。
(5)酸碱污染物含酸废水进入农田,可使水田土壤表面呈赤褐色,使水稻吸收铁过多而产生营养障碍。水稻受碱性废水危害时,叶色浓绿,地上部生长抑制,引起缺锌症状,发育停滞,叶片出现赤枯状斑点。
⑷ 发蓝处理的污水对庄稼有害吗
发蓝处理的污水对庄稼有可能有害,建议还是找环境监测机构专门进行监测。
水污染对庄稼有害的影响,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如下:
1.氮过量危害
作物生育必须吸收大量氮素,但灌溉水中若含氮过多,可造成作物的营养失调,导致徒长、倒伏,抗逆性差,易发生病害,成熟不良等问题,从而使作物减产,品质恶化。
2.有机物的危害
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很多,它们的共同点是容易分解。
污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农田后,有机物分解迅速,分解过程消耗大量氧气,分解过程中生成的氢、甲烷等气体及醋酸、丁酸等有机酸和醇类等中间产物中相当部分对水稻有毒害。同时因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生成的过量亚铁和硫化氢使水稻的养分吸收和体内代谢过程受抑制,导致减产。
3.油分的危害
各种矿物油和动植物油进入农田后,能引起土壤障碍和对植物的直接危害。在水田,油分飘浮在水面,水稻组织浸在油层中,油分渗入组织,使其呈半透明状态,因而体内水分代谢发生障碍,叶尖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心叶黄白色,使植株枯萎。
油分在土壤中残留,引起慢性障碍。石油不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还会被作物吸收残留在植物体内,使粮食、蔬菜变味,所谓“油味饭”就是引用炼油厂含石油浓度高,而未经处理的废水灌溉稻田的结果。
4.盐分的危害
含盐量高的各种废水对作物的危害主要由高浓度的盐分所造成,其中氯化钠最为常见。高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后,能在短时间内使全部叶子失水干枯致死;低浓度的含盐污水危害水稻时,首先表现叶色变浓,接着下部叶片枯萎,分蘖受到抑制。稻根在短时间高浓度盐害情况下,由于铁的浓淀,颜色变深;生长期受低浓度盐度时,稻根逐渐变成黑色且腐烂。
5.酸碱危害
各种工业企业的排水,常含较强的酸性或碱性,如造纸厂的废水碱性很强,硫化物矿排水,水泥、水坝施工现场排水等均含大量的酸、碱。水稻受碱性危害时,叶色浓绿,地上部生长受抑制,引起缺锌症状,生育停滞,叶片出现赤枯状斑点。因铁、锰、铜等重金属溶解度大为降低,对于某些营养元素不足的土壤,导致营养缺乏症状发生。在酸过强情况下,水田土壤表面呈赤褐色,为铁、铝溶出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水稻吸收铁过多,会产生营养障碍,大量的活性铝对植物根的生育有抑制作用。
6.重金属的危害
各种金属矿山、冶炼厂、电镀厂等的废水中,含有铜、锌、镉、镍等重金属或砷及其它元素,这些废水使农作物受害的事故较多,引起相当严重的公害问题,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
一般重金属对作物的危害,表现症状相似。水稻表现症状主要可在根部观察,一般在新根部观察,一般均表现为新根伸长受抑制,主根尖端发生枝根,根系呈带刺的铁丝网状。重金属浓度较高时,从成熟初期到中期,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枯症状,受害严重的植株枯死。这种青枯症状,铜、镍表现显著,而钴、锌、锰明显程度依次降低。
7.酚、氰的危害
工业废水中的重要有害成分是酚。酚类化合物种类很多,引起重视的主要是挥发性的一元酚,特别是苯酚和甲酚。酚的来源比较广,焦化厂、城市煤气厂、炼油厂和石油化工厂等的排放废水含有大量的酚。
高浓度的酚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使其植株变矮,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阻碍植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和光合作用的进行,产量大大降低,严重时庄稼干枯颗粒无收。高浓度的酚在植物体内积累,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品质下降,特别是蔬菜作物影响更大。
⑸ 废水用来给菜浇水,对种出来的菜有影响吗
随着人口爆炸时代的到来,人越来越多,需要吃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种粮食、蔬菜需要的水资源也越来越多。但同时,清洁的水资源却越来越有限。怎么办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废水处理一下,变废为宝,再用废水来种菜。废水种菜并非无稽之谈,有数据调查在以色列,再生水(经过处理的废水)已经占了农业灌溉用水的半壁江山;在西班牙,17%的灌溉用水是再生水;在加州,这个数字则是6%。为此研究者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再生水分组实验,研究者们召集了34名志愿者,随机地给一部分人吃再生水灌溉的蔬菜,另一部分则吃净水灌溉的蔬菜,并持续监测志愿者尿液中卡马西平(废水中残留药物)——及其代谢物的含量,同时检测了不同灌溉方式下的蔬菜。
总地来说,现今的人类是很难绕过废水处理后成为农业用水的生产模式了。诸多研究发现表明,再生水灌溉有利有弊,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关键问题也很清晰:污水该如何处理?处理后的再生水是否能达到灌溉标准?使用未经处理或即使经过处理也未达标的富含污染物的农业用水,无异于饮鸩止渴。实例表明,只有处理得当,再生水才能在保证人类健康的前提下稍稍缓解地球水资源的压力。
⑹ 农作物用生活污水浇灌后生活状况是什么
楼主,你说来的是生活污水源被处理之后是吗?
好吧!首先农业就是一个耗水产业,农作物需要浇灌,猪狗牛羊需要喝水,所以这水……如果生活污水被妥善处理,达到中水农业灌溉的标准之后,可以用老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如果达到国家一级A那么可以直接攻牲畜饮用。
第二,减少农村污水的排放,换届污水横流的现象,在夏季,尤其是在我国农村由于大家学历低,素质普遍偏低,所以减少污水的排放有利于盖上地区卫生状况。对人们的健康一级传染病的抑制有很大的作用。
第三,污水处理厂,沉降池,也或者生物反应池之中脱落的底泥,以及其他的底质沉降物经过一些方法处理之后,实际上就是效果最好的生物化肥之一。所以有利于无公害农业的推广。
⑺ 庄稼生长在有污染的土地上其粮食和蔬菜里有毒吗
有毒金属元素会富集
土壤污染除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外,更为严重的是土壤对污染物具有富集作用,一些毒性大的污染物,如汞、镉等富集到作物果实中,人或牲畜食用后发生中毒。如我国辽宁沈阳张士灌区由于长期引用工业废水灌溉,导致土壤和稻米中重金属镉含量超标,人畜不能食用。土壤不能再作为耕地,只能改作他用。
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是多样的,废气中含有的污染物质,特别是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沉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废水中携带大量污染物进入土壤,固体废物中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或其渗出液进入土壤。其中最主要的是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也是土壤污染的来源之一。
⑻ 自来水厂污泥水流入农田对农作物有何危害
重金属污染物自灌溉水进入农田后被农作物吸收,当达到一定程度后对农作物造成危害。重金属污染物对农作物的污染症状相似,一般均表现为新根生长受抑制,而枝根的发生表现异常,随着危害地发展只有主根的尖端发生枝根,根系成带刺的铁丝网状。当重金属浓度较高时,农作物叶片迅速卷曲,表现青叶症状,严重的受害植株枯死。此外,也可见叶脉间黄白化现象,特别是新叶叶脉间易缺绿,至叶片展开时全叶呈黄绿色。
(2)酚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在工业废水和地面水体中广泛存在。用较高浓度含酚废水灌溉农田时,酚在作物体内积累,使产品食味恶化,带酚味,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对蔬菜表现更明显。
一般在酚较高浓度时才影响植物生长,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根系发黑,叶片狭小,叶色灰暗,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受到抑制,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产量降低。
(3)氟化物污染物氟化物对植物的发芽、生长发育均会产生不良影响,使产品含氟量增高。其中玉米对氟表现尤为敏感。
(4)油类污染物矿物油等油类污染物通过灌溉水进入农田后对作物产生直接危害,在农田,油漂浮于水面,能使作物体内代谢发生障碍,叶片卷曲,数日后,低位叶尖端变褐色,新叶黄白色,严重时使植株枯萎。
⑼ 用污水灌溉的水果和庄稼能食用吗
未经处理过的污水不能直接用于灌溉,里面可能有对人有害的重金属离子、毒素。知道了确实是污水灌溉的果实和庄稼就不要食用。
⑽ 用生活污水浇菜有什么危害
生活污水是各种细菌微生物生长的天然培养基,里面会附着很多细菌,比如大回肠杆菌,如果人吃答了没有洗干净的这种蔬菜,就很容易生病。
生活污水所含的污染物主要是有机物(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尿素、氨氮等) 和大量病原微生物(如寄生虫卵和肠道传染病毒等)。
存在于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极不稳定,容易腐化而产生恶臭。细菌和病原体以生活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而大量繁殖,可导致传染病蔓延流行。因此,生活污水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
(10)污水浇地对庄家蔬菜的影响扩展阅读
污水处理过程中,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由于受磷污染,富营养化严重,国家环保局为控制和减低磷污染,对磷排放制定了比较严格的标准。化学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艺以除去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和各种形态的磷为主,此污水处理工艺将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一体化。
通过厌氧消化生物系统中活性污泥产生挥发性有机酸,作为聚磷菌生长的基质或称之为营养物,使聚磷菌在活性污泥中选择性增殖,并将其回流到生物系统中,使生物污水处理系统工作在高效除磷状态;同时污泥在厌氧条件下产生的磷释放,通过化学除磷消除。
这是一种高效市政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满足了我国现阶段,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需要在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基础上进一步除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