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污水知识 > 洛阳生活污水

洛阳生活污水

发布时间:2021-11-29 16:11:33

① 2021年最新水费标准

水费的计费问题,其实并不固定,而是视情况而定的。

从2015年开始,居民用户综合水价由此前的2.50元/立方米调整为按三档分阶梯计价,其中,污水处理费由现行每立方米0.70元调整为1.00元。

第一,居民第一阶梯户年用水量不超过144立方米(含),综合水价为每立方米3.50元(含污水处理费1.00元)。

第二,第二阶梯户年用水量144—204立方米(含),综合水价为每立方米4.65元(含污水处理费1.00元)。

第三,第三阶梯户年用水量204立方米以上,综合水价为每立方米8.00元(含污水处理费1.00元)。阶梯水量以年为计价周期,周期之间不累计、不结转。

其实国家水费收取标准根据不同的用水目的,水费也相应的不同。在一般情况下,水费分为居民生活用水、非居民生活用水、特种行业用水。

事实上,国家规定的水费价格情况如下:

首先是居民生活用水:2.80元/立方米。

其次是行政事业用水:3.90元/立方米。

然后是工商业用水:4.10元/立方米。

再是宾馆、饭店、餐饮业等用水:4.60元/立方米。

然后是洗浴业用水:60元/立方米。

然后是洗车业、纯净水用水:40元/立方米。

最后是农赔水:0.60元/立方米。

② 有没有关于城市环境污染的800字左右的文章

中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

徐海亮

中国农村的水环境问题可分为水的利用、洪涝灾害,乾旱缺水、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河流枯萎和河流水文变异、河口淤积和海水入浸、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等。本篇仅介绍中国大陆农民水的利用及水质状况的问题。

水资源及水利建设概况

中国水资源总量为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列第109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二十世纪末,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新水源开发越来越困难,水污染造成环境恶化。水资源的量与质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50年代到90年代,中国人口增加了1倍多,人均水资源量减少52%,同期社会、经济用水量增加了154%.到1997年,全国有6000万人饮水困难,1/4的人口饮水不卫生。70年代全国年均受旱面积1.7亿亩,90年代增加到4亿亩,1997年受旱5亿亩。目前,中国大陆农业灌溉用水量约4000多亿立方米(年)。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北方地区持续乾旱,水质环境的恶化,全国形成地下水漏斗56个,面积8.7km ;农业用水已受到很大的威胁;黄河下游连续多年长时段断流,1972-1996年有19年发生断流,1997年达227天;甚至黄河上源和塔里木河也出现断流、萎缩。这些都为农业用水和国民的生存亮出了黄牌。

但是,中国农业用水仍处于十分粗放的阶段,普遍用大水漫灌,严重地浪费水资源,也影响了水─土生态环境。目前,井灌面积2亿多亩,年提水量500亿立方米,抽水站年提水600亿立方米;渠系灌溉的有效利用率只达到30%到40%,井灌区也只有60%的有效利用率。开展节水灌溉,是重要的抗旱途径,也是改善生存与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

以农立国的中国,有数千年的攸久的治水历史。治水以除害兴利,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成了历代安邦治国的大事。二十世纪50代以来,中国以防洪为重点,对大江大河进行了流域规划,初步建设了一个包括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在内的防洪体系。中国大陆修建加固堤防24万公里,保护七大流域中下游地区5亿多人口、3220万公顷耕地和占全国2/3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半个世纪来,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8.2万余座(大中型水库4750余座),总库容达407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面积发展到7.5亿亩,占大陆耕地总面积一半左右。这一水利体系,在相当的程度上抵御了半个世纪来大大小小的旱涝洪自然灾害,使中国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并支持了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饮水问题,是水利建设的重头戏。到1998年底,中国9.54亿农村人口,改水受益已达8.64亿人,自来水普及率达50.42%.

1998年,长江、松花江、珠江、闽江出现大洪水,在抗洪、救灾的同时,全国供水基本满足经济稳定增长的需求。1998年中国大陆水资源总量34017亿立方米,产水总量占降水总量的50%.大陆统计的水库2903座,年末蓄水1805亿立方米,北方片比上年增加165亿立方米,南方片却减少了155亿立方米。与上年相比,平原地下水浅层漏斗水位有所上升,但36个深层漏斗仍有2/3水位持续下降。部分却水城市实际上依靠超采地下水维持供需平衡。1998年大陆总供水量5470亿立方米,总用水量5435亿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占64.3%,林木鱼占5%,工业用水占20.7%,城镇生活用水占4.7%,农村生活用水仅占5.3%.大陆农田灌溉用水定额488亿立方米,灌溉节水潜力很大。在1998年,人均用水量435亿立方米,其中城镇为每人每日222升,农村仅为87升。提高农村人口生活素质,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仍是一个重大的任务。1998年大陆废污水排放总量59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占69%,生活污水占31%.对109700公里河段的监测评价,五类以下河长占23.5%.水质的总体状况略有好转。

水短缺和治理建设的典型事例

山西山区的蔡家岩,过去流传着"宁舍一升米,不给一碗水",长年靠人运水,有的甚至饮马尿。甘肃定西县,水贵重似黄金。1995年大旱,陇中东部300万人、200万大牲口饮水断缺。人们不知道在雨水丰沛的南方,也有水资源的匮乏。浙江县级以上城镇有一半缺水,一般年份,有180万人吃水困难。云南省长强调指出,如果在本世纪末还解决不了全省240万人、205万头大牲口饮水问题,就将是严重失职。四川省资中县的阳鸣村,由于饮水中微量元素奇缺,全村农民身高都不足一米,成了有名的矮人村。

1996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农村实施"甘露工程",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困难;陕北的定边、靖边、吴旗等县,通过建集水、集流工程,初步解决山区饮水灌溉问题。

水窖这不起眼的工程,发挥了大作用。定边的农民董恒安,贷款打窖,商品供应窖水;他的弟弟打窖建大棚菜地,改善了乡民的生活。佳县三个农民合资办供水公司,解决全乡一万余人,三万多亩耕地、果林用水得以保证。三年来,全省建起各类供水工程13258处,其中供水站500座,机井2200眼,新打水窖25万眼,初步解决420万人和近百万大牲口的用水问题。

甘肃在遭遇1995年大旱后,大力兴办“121雨水集流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每年发展集雨节灌面积50万亩。这个计划已经完成,全省400万人的饮水和生产用水已初步解决。华池县是典型的山区旱作农业区,近年来,全县打小电井近三千眼,建成水窖三万口,发展山塬地补充灌溉密集四万多亩。解决了6万人、4万多牲口的饮水问题。由中华慈善总会资助,定西等五县坚持建设集雨水窖13226眼,圆了一万多农户的盼水梦。陇西南安乡女青年常红霞个人集资,乡政府投入水泥,打井、架线,建水池,解决1556人的吃水问题,580多头大牲口也饮上自来水。

河南在90年代中期完成降氟改水工程7445处,新增改水自然村2577个,收益农民533万人。洛阳市努力兴建饮水工程,改善丘陵塬区50万人的问题。新疆通过中央专项拨款、本地自筹,解决370万农牧民常年饮用“涝坝水”的问题,促进农牧民健康改善,生产发展。山东淄博的275万农民,统统用上自来水,淄博成为第一个实现乡镇社会化供水的地级市,有了自来水,卫生洁具也进入了农民家庭。到本世纪末,广西累计投入资金近15亿元,解决了900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广西28个贫困县的饮水工程基本完成。在偏僻的西藏山乡,已有50万农牧民饮上了洁净水。

③ 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历史与现状

12.3.1.1 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历史

第四纪是人类出现与发展的时代,作为最活跃的一员,在河南平原地下水圈演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蒸汽机时代以来,河南平原地下水圈的演变实际上受到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多重影响。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于水圈施加的干预和影响越来越显著。

大禹(公元前2277~2213年)治水家喻户晓,他在河南平原开禹河疏水、输沙至平原低洼处,并开沟挖渠疏浚泽地,辟地造田,使之农业获得发展,夏商王朝也因此在黄河下游崛起。禹河的疏浚,使今河南平原大片泽地得以疏干垦殖,沉积环境受到束缚或改变。这可能是河南平原水圈环境第一次受到人为较大规模的改造。之后,魏文侯二十五年(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灌”(《史记·滑稽列传》);魏惠王十年至三十一年(公元前361~340年),先后分两次开挖鸿沟水系,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于甫田,又为大沟而引甫水者也”(《水经·渠水注》摘引《竹书纪年》)。即自北面的黄河(或荥阳)引水入今郑州与中牟西的圃田泽,然后再开沟东引至今开封,使荥泽、圃田泽成为天然调节水库——“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第二期工程是引圃田之水东行,然后转向东南与淮河之水联通;秦统一六国后,开始了“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一以障河之南徙,二以为驰道;东汉未,曹操为统一北方,大力发展漕运工程,陆续开挖一系列河渠,沟通了黄河和海河等,逐渐形成了南北大运河的格架。公元608年,隋炀帝开永济渠,从洛阳自黄河北行通今天津之西再转向北京,使华北平原区河流全部注入大运河,形成统一的海河水系;1289年,又开济州河和会通河,使南北大运河不再绕道洛阳,如此等等。上述这些人类活动,改变了地表自然水文网结构,起到了地表水圈的区域性调节的作用,不同程度上干预了河南平原第四纪地表水圈的环境。

据目前考古资料,人类发明水井干预地下水圈环境始于距今5.7ka.前后的仰韶文化时期。例如,浙江余姚文化遗址发现5700aB.P.的木栏井,说明人类此时已经利用和干预地下水圈了。195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平原北邻邯郸发现两口深达7m左右的水井,属龙山期产物;河北藁城台西发现两口木结构井,圆形,直径1.38~2.95m,井深3.7~5.1m,井底有木井盘,经考证为商代遗址;河南平原南部上蔡蔡国故城(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发现古井多眼。井的发明,大大扩展了人类对地下水圈的干预范围和力度。

至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现代人们凿井等水利工程的兴起,使河南平原地下水圈开始受到较大力度的干预,地下水位发生一定的降落。但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个平原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如郑州、开封、洛阳、新乡等城镇60年代末才开始发展起来成为工业城市,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需水量还不大。河南平原广大农业地区也只是利用沿河小型引水工程和砖石井提水灌溉,或利用水库水进行渠灌。而进入70年代以来工农业需水量剧增,平原区出现了普遍的“机井热”,地下水开采力度倍增,平均机井密度约6眼/km2,成为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较为强烈的时期。

对于地下水圈干预最强烈的人类作用,当是近30a来的过量开采,加之西部山区水库的大量修建,导致进入平原区的地表径流量减少,区域地下水位连年下降。使得温县、孟州至范县等地出现大范围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区,并几乎连成一片。一些地区浅部含水层组已基本疏干,区域地下水环境不断恶化。迄今,这种不良干预影响,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地质历史时期河南平原水圈环境的变化,是以古气候变化和地表构造运动为主导因素的,它们是造成水圈环境演化的主要驱动力。而今,人类活动已成为一支有影响的最重要的第三支驱动力量。正因为如此,1999年德国P.J.cratzen和美国E.F.stoermer共同提出“人类世”(Anthrocene)一词。他们从全新世(Holocene)中,把18世纪下半叶1784年瓦特(J.Watt)发明蒸汽机以来到现在和未来50000a划为“人类世”。人类世时期,人类活动可以将对地表、地下水圈产生重要影响的气候驱动力构造驱动力脱离于自然演化的方向,人类改变水圈环境的力度将大大增加。在未来几千年乃至几万年,“人”将是一支主要的驱动力,对包括地下水圈在内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人们期待着科学发展,正确地干预自然环境,利用“人”这支超级驱动力,努力谋求人—地和谐局面,并通过南水北调工程等的正面干预作用,使得上述不良状况能够发生逐步的改观。

12.3.1.2 人类活动干预第四系地下水圈的现状及其环境负效应状况

地下水圈——地下水作为河南平原主要供水水源之一,近几十年来,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主要开采含水层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达89.68×108m3/a(1997),占地下水开采总量的85.56%;其次为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占总量的14.44%。地下水开采量总的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由山前向平原逐渐增加。其中,新乡市开采量最大,为27.22×108m3/a(2003)。

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海河(即卫河)流域最高,平均为80.6%;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为50%左右(表12.4)。

表12.4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统计表(%)

深层地下水开采主要集中在城市区域,多用于工业及生活用水,农村仅有局部少量生活开采。位于河南平原北部和中北部的新乡、濮阳、郑州、开封等城市,深层地下水开采强度较大,开采模数达3.2~6.6×104m3/km2a;而位于平原中部的平顶山、许昌、驻马店地区,深层地下水富水性较差,开采强度也相对较小,开采模数 0.3~3.6×104m3/km2a;位于平原南部的信阳地区,深层地下水开采模数最小,一般0.04~0.5×104m3/km2a。

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人类活动对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圈的干预作用日益显著,其结果不但地下水资源衰减严重,而且还诱发了诸如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环境负效应问题愈来愈严重。

1)地下水超采,地下水资源衰减。在安阳、鹤壁、濮阳、新乡、焦作、郑州、商丘、许昌、漯河等地,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已出现大面积超采现象,地下水资源衰减情况严重。1999年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个数7个,到2004年增至10个,漏斗总面积达7247~10018km2(表12.5)。其中,位于平原北部的安阳-鹤壁-濮阳区域降落漏斗面积最大,达5648~7208km2,其次为武陟-温县-孟州区域降落漏斗,面积为532~998km2(表12.6)。

表12.5 河南平原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统计表

表12.6 河南平原典型浅层地下水降落漏斗状况表

在城市工业布局集中区,深层井密度大,深层地下水超采严重,形成了以城区水源地为中心的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据统计,河南平原大部分城区深层地下水均有不同程度的超采。其中,郑州城区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面积444.6km2、开封市122.0km2、商丘市480km2;许昌市、驻马店市深层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中心水位埋深>80m,焦作、鹤壁市也达80m左右。区域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地下水资源衰减严重。同时,导致包气带厚度加大,地表径流量减少,河道、湿地生态环境退化,又造成对地表水圈的不良影响。

2)地面沉降与地裂缝危害。地下水持续超量开采,使得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含水岩层部分被疏干,储水孔隙被压缩,进而诱发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灾害。目前,许昌、开封、濮阳等地均发生了地面沉降,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裂缝灾害。

3)地下水水质变异和污染。人类活动对于水圈的污染由来已久,但是在工业化之前,只是局部的,且污染物总量很小。在大多数情况下,水体的自净能力完全可以将其消解,不足以造成对水圈环境的污染。工业化革命之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干预能力的迅速增强,用水量剧增,大量工业、生活废水排入地表、地下水圈,加之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任意堆放、农药化肥的大量施用、直接利用污水灌溉等,使得大量污染质经地表水体入渗或者经降水淋溶作用介入地下水圈,造成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此外,由于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包气带厚度加大,氧化环境发育,氧化作用增强,导致疏干含水层介质中盐分离子得以激活,在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淋溶作用下进入地下水体,造成地下水盐分增加,矿化度增高,水质发生变异、甚至污染。同时,地下水超采致使地下水圈系统的循环方式发生了改变。局部地区以地下水垂直排泄、地表蒸发、部分回渗地下水的循环方式为主导运动形式,这又加大盐分的反复积聚以及污染物下渗介入含水岩层的力度,导致地下水圈环境进一步恶化,地下水资源量进一步匮乏。1997年,近50眼井地下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有70%的监测井不符合饮用水的标准。在地表水体严重污染的河流两侧,地下水条带状污染突出,成为河南平原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重灾地区。

4)地表水圈水文网改变,湖泊洼淀干涸,湿地生态环境萎缩。历史上,人类水利工程数量和规模有限,并未太大地干扰水圈的循环。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生产生活用水量剧增,各种水利工程的规模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往往是大、中、小河流干支流到处拦蓄引水,常常使得主流流量减少,甚至出现完全断流现象。如黄河中、上游地区,历史时期以来人工引水量不断增加,河道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堆积在下游河床,黄河河床不断抬升,决口泛滥不断,大面积的土地被泥沙掩埋,当地生态环境发生不良变化。20世纪80~90年代,黄河断流取代了黄河泛滥,成为影响河南平原经济发展的一大新患。

河南平原过去分布着许多湖淀,历史上它们在分水抗洪、缓洪滞沥、蓄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过很好的作用。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工程作用,进入平原的水量减少很多或无水可流,下游河道几近干涸,地表水文网改变,许多湖泊、洼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诸如孟津黄河湿地、开封柳园口湿地、豫北黄河故道湿地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湿地生态环境存在萎缩态势,一些过去较多的喜水、喜湿植物减少或消失,生物多样性正受到严重的威胁。

④ 河南洛阳,老人不慎跌入污水井,消防员是如何营救的

一、相关介绍

生活当中我们时常会看到路上时常会摆放一个正在施工请勿前往的安全标识牌,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应该都会绕过去选别的路走吧,也有可能有的人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牌子,毅然前往,不小心走进施工场地,这种未完工的施工场地里面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近日河南洛阳的一个老人就不慎掉入刚刚修建完工的污井内,这个井大约高6米多深,路人发现后及时给消防队员打了电话。消防队员火速赶到事发现场处理情况,赶到现场消防员发现这个老人受伤比较严重,躺在地上呻吟不止完全无法动弹。的确也是,6米是比较高的高度了,对于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来说,从这么高的地方掉下去,确实受伤比较重。即使是一个年轻人,从这么高的地方摔下去也不太可能毫发无伤。
三、个人建议

在此也希望大家平时出门一定要多查看周边环境,多加小心,保护好自己,不要发生不必要的损伤。花钱是小,关键是自己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严重的危及生命,那就得不偿失了。老人和孩子出门尽量还是有家人的陪伴,毕竟孩子年幼,安全意识淡薄;老人上了年纪,行动迟缓,反应缓慢,这样也是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的。

⑤ 关于黄河的现状

发展变化
黄河断流
从1972年起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的情况。断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全球变暖——随着近年来全球变暖情况的加剧,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发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热量,造成内陆局部气温低于往常,减小了内陆和海洋之间的温差,进而造成季风减弱,缺少季风从海面带进内陆的水汽。虽然全球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却抵消不了蒸发量的提高和季风减弱的影响效应。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减少。
2. 植被破坏——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破坏严重,缺少植被涵养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发量变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经河道才能补充。
3. 灌溉方式落后——黄河中上游流经的多为经济较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缺少节水灌溉的技术和资金,多为大水漫灌,黄河水浪费严重。
①上游属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率级少,中游为主要补给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季节变化大,下游流域面积小,补给少;
②流域内人口增长快,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粮食增长率;
③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黄河沿岸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引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
④水库调节能力较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廉,低水价唤不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极大;
⑥环境污染急剧降低黄河水的利用率。
悬河

由于泥沙淤积,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农田 ,全靠大堤约束,它因而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什么地方开始成为“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部的磴口县,在这里,黄河河道比县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河道变迁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即有“浊河”之称。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93次,河道因泛滥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环境保护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⑥ 中国城市污染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13日公布了2003年最佳环境城市和最差环境城市的排行榜。

一份年度重点城市环境报告显示,环境质量最好的城市是海口、珠海、湛江、桂林、北海;污染控制最好的城市是南通、连云港、沈阳、苏州、福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最好的城市是大连、烟台、深圳、珠海、海口。

而空气污染最重的10个城市是临汾、阳泉、大同、石嘴山、三门峡、金昌、石家庄、咸阳、株洲、洛阳。

中国目前共有668个城市,容纳36.1%的人口,贡献70%的国内生产总值和80%的税收。此次发布的环境报告包括了省会城市、直辖市、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城市以及风景名胜城市等47个重点城市。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47个重点城市的2003年的工业污染物单位增加值排放强度比2002年均有下降,而且污染增长速度小于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环保总局副局长汪纪戎在13日的发布会上说。

城市污染主要分为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报告显示,与2002年相比,2003年,47个重点城市的空气污染(包括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略有下降;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分别提高了10.68个百分点、1.78个百分点和12.06个百分点;环境噪声和交通干线噪声年均值略有下降。

此外,绿化覆盖率提高0.68个百分点,平均环保投资额增长0.14个百分点,达到GDP的2.43%。

汪纪戎说,尽管总体环境情况稳中有升,一些城市的空气污染仍然很严重。此外,由于机动车数量激增,北京、哈尔滨、南京、广州、西安、银川等城市二氧化氮年日均值浓度上升明显。

另外,部分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薄弱。2003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的城市包括长春、哈尔滨、武汉、湛江、北海、重庆和拉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的城市包括哈尔滨、乌鲁木齐和贵阳。

中国自1989年起开始实施一套包括城市环境质量、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体系。除了47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还有561个城市参与考核,参与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91%。

来源: 新华网

⑦ 三清两改一建是怎样

三清:清生活垃圾、清生活污水、清禽畜粪便和农业生产废弃物。
两改:改农村卫生厕所,改村庄道路。
一建:建立长效机制。

阅读全文

与洛阳生活污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沁园净水机灯不亮滤芯什么时候换 浏览:628
先进净水器哪个牌子好 浏览:114
污水渗透政府怎么办 浏览:112
树脂氯超标是因为什么原因 浏览:60
聚酰亚胺树脂到羧基数量 浏览:520
宾馆净水器安装在哪里 浏览:428
蒸馏分馏干馏是石油中的吗 浏览:128
污水蓝色是什么成分 浏览:216
当排放污水的水温高于 浏览:753
电器除垢剂保质期 浏览:202
废水是什么范畴 浏览:98
树脂久了变黄 浏览:893
坦克300的空调滤芯在哪里 浏览:479
民权污水处理项目 浏览:41
树脂多少度会软 浏览:458
反渗透5年更换一次 浏览:618
三合一过滤泵有几种 浏览:12
污水厂水质测定方法 浏览:248
阿尔山矿泉水有水垢吗 浏览:548
广州废水回用要求 浏览: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