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及作用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后,水解池出水氨氮高于进水。根据污水处理厂实际运行情况,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为4.4小时,污泥龄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达到42.34%,凯氏氮去除率为40.1%,总氮去除率为37.92%。
同化实现后,同化去除率一般小于10%,没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条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等。因此,必须有另一种形式的氨氮脱除反应,并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厌氧氨氧化现象。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废水可生化性:能将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
(2)去除废水中的COD:既然是异养型微生物细菌,那么就必须从环境中汲取养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机物降解合成自身细胞。
3、水解酸化池的运行过程:厌氧发酵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水解阶段、酸化阶段、酸降解阶段和甲烷化阶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应过程分水解和酸化两个阶段进行控制。在水解阶段,复合填料可将固体有机物降解为可溶性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物质。
在产酸阶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化合物降解为有机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应进行得相对较快,通常很难将其分离。这一阶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1)废水酸化作用扩展阅读:
水解酸化池的稳定性:
水解酸化池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进水COD为1000mg/l时,仍能保证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时间短,土建造价低,操作成本低。
额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脱水机运行时间,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稳定性和经济性远远高于其他预处理工艺。
㈡ 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酸化
1,水解酸化最初提出,是在厌氧基础上。
作为第二代厌氧反应器的很重要的预处理阶段,用以高分子降解为小分子、产乙酸,
为下一阶段产甲烷创造良好基质环境。
2,只在目的,提高可生化性,即将大分子降解为小分当然了,也有一些基团并未降解为小分子,但是提高可生化性,
例如,硝基苯,可生化性极差,但是在水解条件下,控制适当,则可转化为苯胺,苯胺的生化性相对较好。
至于你说要采取哪些措施,你可以根据这个设计要求去找相应的措施
池深 H:应大于 5.5~6m。
容积负荷 N_v=2~2.5kgCOD/〖(m〗^3*d)
水力停留时间:6~8h
污泥浓度:MLSS=10~20g/L
溶解氧:<0.2~0.3mg/L,
用氧化还原电位之-50~+20mv
PH 值:5.5~6.5 水温尽可能高,大于 25 摄氏度效果较好
配水:由配水区进入反应区的配水
孔流速 v=0.20~0.23m/s;v 不宜太小,以免 不均。
㈢ 在污水处理中的水解酸化池有什么作用
水解酸化是厌氧的前半段,厌氧的预处理段。
在厌氧反应池内,也同样需要经过水解酸化,产酸版,产甲烷权.至于把水解酸化分离出来的目的一般都是为了利用其断链大分子有机物的目的,提高废水的生化性
而在现实中的水解酸化池其实也是很难完全控制在水解酸化阶段的,往往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产甲烷
㈣ 为什么要对有机废水进行酸化处理
有机化学中的酸化?使用硫酸与甲酸钠等反应,并在加热情况下,蒸发出甲酸?没听说有机化学中有酸化的概念啊?有酯化、皂化、醚化等等。就没怎么听说过酸化。
㈤ 废水很容易酸化,是否意味着该废水生物可降解性能良好/
一、废水很容易酸化,有两种可能
1、生成有机酸:微生物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有氧的、无氧的呼吸作用,生化反应会产生氨基酸、脂肪酸等中间产物;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时会产生CO2溶解于水中,两个作用都会使水酸化。
2、生成无机酸:可能是废水中的一些物质与另外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 生成了无机酸或无机酸的盐,使废水pH下降,呈现酸化现象。
综上所述,废水很容易酸化,并不完全意味着该废水生物可降解性能良好。
二、怎样才能判断废水生物可降解性能,方法如下:
1、测定该废水的CODcr,同一份样品测定BOD5,;
2、计算BOD/COD的比例,通常比值小于0.3不易生化降解;大于0.3是可生化降解。比值越高,就越容易生物降解。
㈥ 污水处理水解酸化法的优点是什么
⑴ 池体不复需要密闭,也制不需要三相分离器,运行管理方便简单。
⑵ 大分子有机物经水解酸化后,生成小分子有机物,可生化性较好,即水解酸化可以改变原污水的可生化性,从而减少反应时间和处理能耗。
⑶ 水解酸化属于厌氧处理的前期,没有达到厌氧发酵的最终阶段,因而出水中也就没有厌氧发酵所产生的难闻气味,改善了污水处理厂的环境。
⑷ 水解酸化反应所需时间较短,因此所需构筑物体积很小,一般与沉淀池相当,可节约基建投资。
⑸ 时间酸化对固体有机物的降解效果较好,而且产生的剩余污泥很少,实现了污泥、污水一次处理,具有消化池的部分功能。
㈦ 废水酸化加三价铁的目的
可以通氧气.4亚铁离子+氧气+4氢离子=4铁离子+2水
㈧ 什么是水解酸化池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有机物厌氧分解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到水解酸化过程。有机物的厌氧分解一般分回为为三阶段。答第一阶段是由兼性细菌产生的水解酶,它将大分子或不溶性物质水解成低分子的可溶性有机物。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促进有机物溶解度的提高。第二个阶段是酸的生产和脱氢。它将由产酸细菌水解形成的可溶性小分子氧化成低分子量有机酸,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在第三阶段,产甲烷细菌进一步氧化第二阶段的产物为甲烷、二氧化碳等,并合成新的细胞物质。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通常是一些大分子有机物,如纤维素等.这种污染物的降解首先要经过水解过程,但好氧微生物的水解能力很弱。有机物的降解是缓慢的。[1]厌氧生物处理采用水解酸化阶段,可降解一些难降解物质。只要它们能适应水解酸化菌群的形成,一些难降解物质就能被降解。研究发现,在厌氧条件下,氯化碳氢化合物可以被脱氯分解成更可生物降解的中间体。[2]在水解酸化阶段,主要微生物为水解菌和产酸菌,均为兼性细菌,利用水解菌和产酸菌,为了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处理创造有利条件,将大分子和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