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温室甲鱼转入外塘,接下来的日常操作
大棚养殖的甲鱼能转移到另一个深水鱼塘去。 1.温度调整 转池前做好时间安排,温室提前5~7天时间采取逐步降温,缩小室内外温差。开始1~2天可采用开门窗自然降温,...
2. 怎样养温室甲鱼
甲鱼用肺呼吸,保持温室内空气的新鲜,对甲鱼的正常生长有一定作用。为了保温,幼甲鱼越冬温室的室内空气很少交换;
再加上高温下大量代谢废物和残饵的腐败,不仅不断地消耗着空气中的氧气,而且还产生一些有害气体,特别是在池水溶氧不足情况下,温室内充满着严重的恶臭气味,因此,温室内安装空气更换装置,定期更换室内空气是必要的。
有些甲鱼养殖场,幼甲鱼越冬温室采用全黑暗式温室,养甲鱼效果很好。但若考虑到阳光对温室的加热及“晒背”对甲鱼生长的影响,采用通光式温室效果应当更好。
生长习性
甲鱼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洁的江河、湖泊、水库、池塘等水域,风平浪静的白天常趴在向阳的岸边晒太阳,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体表的致病菌,促进受伤体表的愈合,并通过晒背提高体温,促进食物消化。
甲鱼非常胆小,对周围环境中的声响和物体的移动很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潜入水底。甲鱼生性凶猛好斗,群体间侍强凌弱现象很普遍,食物缺乏时会残食同类。
生长期间主要以肺呼吸,当水温低于15℃时,甲鱼就潜入池底淤泥开始冬眠,靠喉咙部的鳃状组织等辅助呼吸器官进行呼吸。杭嘉湖地区每年11月中旬到次年的4月中旬前后是甲鱼的冬眠期。
3. 温室甲鱼怎样治理
换水是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的
第一 你要保证你所换得水不含亚硝酸盐 现在有卖的这种试剂盒 17 元 一盒
第二 即便你加的水不含亚硝酸盐 也不会根本解决
第三 因为亚硝酸盐是从水底释放出来的 你的养殖池一定有几年没 有清底 换水也是治标不治本 有些时候如果把加水管直接放到池中 反而加快亚硝酸盐的释放 因为水的冲力大把底泥搅起 加水就要大换在池边架一个木板 使它伸入池中2米左右使之与水面平行 把水管固定在木板上 水管头不能过木板
第四 用菌类挑水 降解亚硝酸盐 注意 要买含有 反硝化细菌 和硝化细菌的复合菌 使用时要在晴天中午 要开增氧机 一般情况要使用2到3天 严重的话要5到6天 连续使用 可以先换水(换一半或三分之一)然后再用复合菌
不用消毒 频繁消毒后反而不好
4. 如何区分温室和外塘养殖甲鱼'
最简单的方法是看三点:一看爪子,温室甲鱼不经常划动,爪子短小而且颜色发白;外塘甲鱼经常划动,爪子较尖颜色发黄,野生甲鱼的爪子就更尖了;二看裙边,温室甲鱼的裙边较薄,易垂;外塘甲鱼则较厚,不易垂落,野生的胶质最多,最为平坦;三看油色,越是好的甲鱼,由于饲料多为鲜活虾类,所以烧出的油越显黄色,野生甲鱼的油是蜡黄色,而温室甲鱼的油是白色的。
另外,现在市场上也有一些仿野生养殖的甲鱼,一般养殖周期为2-5年。这类甲鱼品质较好,但价格也较高,养殖年份越长价格越高。一般要60-100元/500克。需要有经验的人才能辨别出甲鱼养殖的年份。消费者很容易上年份的当,商家往往把养了二年的说成养了三年的。
5. 温室甲鱼养殖出现氨氮和pH值偏低怎么办
亚硝酸盐或氨氮偏高在温室甲鱼养殖过程中时有发生,虽然不是什么疑难杂症,但如果处理不当,极易反反复复,甚至造成甲鱼中毒,着实困扰了不少养殖户。
一、甲鱼症状
如果是由氨氮引起的中毒,甲鱼会成堆的聚集在饲料台上;如果是亚硝酸引起的中毒,则会出现很多甲鱼在水面上漂浮的现象。但无论是哪种中毒,其共同症状是:甲鱼反应迟钝,吃料量减少或停料,底板的肋骨发黑,把甲鱼剖杀后血液呈现“酱油”色(健康的甲鱼血液为粉红色)。
二、亚硝酸盐、氨氮偏高的原因
亚硝酸盐偏高:
1、养殖初期,水体中有机物本来就不多,此时若增氧太大,有机物很快就会被分解殆尽,pH降低,水体中的有益菌死亡,水清瘦,水体亚硝酸偏高。
2、养殖中后期,由于增氧太大或增氧时间过长,水体变清,继而亚硝酸盐开始偏高。
3、在大量换水后如果不注意重新培肥水体,也会导致亚硝酸偏高。
氨氮偏高:
养殖中后期,增氧不足,饲料浪费,甲鱼排泄物增多,导致水质恶化,继而容易引起氨氮偏高。
三、参考解决办法
亚硝酸盐偏高:
第一步,部分换水,如果已出现亚硝酸中毒则应把水全部换掉;
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
第三步,泼洒降解亚硝酸盐的药物,如“亚硝速降”、“除硝改水宝”等;
第四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
第五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重新培肥水体,后续尤其注意要控制好增氧量。
氨氮偏高:
第一步,排污换水,部分或全部换水,根据甲鱼的情况而定;
第二步,泼洒“维生素C”和“葡萄糖”,起到解毒作用;
第三步,泼洒一次碘制剂或常规抗菌类药物,起到水体消毒并防止甲鱼疾病发生的作用;
第四步,至少隔48小时后,再泼洒EM菌,后续要调控好增氧量,减少饲料浪费,防止水质再次恶化。
6. 怎样预防温室甲鱼氨中毒
在工厂化封闭性温室养甲鱼过程中,甲鱼氨中毒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由于氨中毒死亡率高,发展快,所以一旦发生往往损失很大,现把温室甲鱼氨中毒的原因和预防抢救介绍一下。供甲鱼养殖企业因地制宜参考应用。
(1)温室甲鱼池中氨的发生氨(NH3-N)在鳖池中的发生,主要是由鳖的排泄物、剩饵和池水中各种生物死亡后的尸体在异养微生物的氨化作用下形成的,特别是在封闭和半封闭性温室中,当硝酸盐被还原时,氨浓度升高并成为无机氮的主要形式。(2)甲鱼氨中毒的原理水合氨能通过生物表面渗入体内,其渗入量取决于水体与生物体液(如血液、水分等)的pH差异,如果任何一边液体的pH发生变化,生物表面两边的未电离NH3的浓度就会发生变化,为了取得平衡,NH3总是从pH高的一边渗入pH低的一边。如当水体中pH高时,NH3就从水中渗入生物的组织液中,生物就会中毒;相反,NH3从组织液中排出体外,这是一种正常的排泄现象。这也是强调在温室鳖池中泼洒生石炭前,必须测定pH和氨浓度的原因。此外,由于NH3分子不带电荷,有较强的脂溶性,故易透过细胞膜而造成对生物的毒性。通常就鳖而言,当氨的浓度达到致鳖中毒时,首先通过呼吸系统,破坏鳖的正常呼吸机能和对呼吸器官的损害,同时刺激神经系统,使其产生异常反应,最后导致抽搐死亡。(3)甲鱼氨中毒的病状当甲鱼池的空间环境中可闻到明显的刺激味,测定空气中氨的浓度超过1毫克/升、水体中氨的浓度超过0.5毫克/升时,就会影响鳖的吃食,并会出现异常现象。如轻度上浮转边等,此时开始就影响鳖的正常生长,当情况不能得到改善,池水就会很快开始恶化,此时池水中氨的浓度就会很快上升到3毫克/升,并基本处于缺氧状态,鳖就会出现严重的中毒现象。表现症状为漂浮水面,原池转圈,有的腹部朝上,抽搐,大多则在池的四角堆挤争先上爬。死亡时大多头颈发软,体色变淡,裙边发硬。剖解可见肺肿大,呈紫黑色淤血,有的在抽搐时雄性生殖器脱出,充血,心脏微白衰竭,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经氨中毒后的鳖即使是轻度中毒,当时不死,也大多吃食不畅,活动迟钝,以后会不间断地逐步少量死亡。(4)甲鱼氨中毒的抢救当发现有氨中毒现象时,千万别先去换水更不要乱泼生石灰。首先,应打开室内的通气窗,把有害气体排出。同时,在池中泼洒市售鱼用增氧剂(按说明浓度)或每立方米水体1千克黄土化水泼洒,同时每立方米水体泼洒米醋0.20千克。紧接着在池中架几块水泥瓦或木板,瓦或板放在水下离水面2厘米处,使鳖能爬到板上呼吸新鲜空气,一般抢救及时的能避免死亡。如2008年上海某养鳖场发生此病,后经确诊后用上述方法抢救无一死亡。(5)甲鱼氨中毒的预防彻底排污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如笔者发明的排污器应用后,几乎全过程不用换水,也不会产生氨中毒现象。没有排污设施的养殖企业,平时要定期开通气窗,降低室内空间环境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开窗同时应打开充气泵,使水中的水合氨通过暴气得以逸出,特别是平时要不定期排污换新水,减少池底的耗氧物质。如果是采光棚应搭晒背台,封闭性温室也应在水下离水面2厘米处设一栖息台,以利鳖在遇到不良水环境时躲避。再是加强科学投饵,减少饲料散失对水体的污染,并选择质量好的饲料投喂。平时在饲料中添加5%左右的新鲜瓜果菜浆汁,以提高甲鱼的抵抗力和消化率。
7. 温室甲鱼水
怎么讲
8. 温室甲鱼共有几种病菌
温室甲鱼常有5种病菌:白斑病、白点病、烂嘴病、水霉病、腐皮病。
病源 (1)白斑病。病原是一种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因此该病又称毛霉病。(2)白点病。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另外普通变形杆菌、粪产碱杆菌等也能引起白点病。(3)烂嘴病。病源为奇异变性杆菌。(4)腐皮病。病源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粪产碱杆菌等。(5)水霉病。病原主要为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丝囊霉和霜霉科中的腐霉等。
发病原因及流行状况 (1)白斑病在水温25℃左右最易发生,驯养开食或长途运输后的稚甲鱼、幼甲鱼发病率最高,室内气温较低、控温差的温室甲鱼池也极易发生,池水清瘦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2)白点病一般在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良,特别是"水变"后容易流行。(3)烂嘴病主要危害患有白点病等刚恢复的病甲鱼,此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4)腐皮病一般在甲鱼之间相互撕咬或机械损伤后发生,此病常与白斑病、白点病和红底板病并发。(5)水霉病在水质较清的甲鱼池中容易发生,运输及其他人为操作也是造成甲鱼机械性损伤、诱发水霉病的重要原因。
症状 (1)白斑病发病初期,甲鱼的背甲、裙边和四肢出现白色斑点,此后,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片片白斑,蔓延到嘴、颈和尾部,病灶部位表皮坏死。(2)白点病病症是甲鱼背甲、腹甲或四肢、裙边部位出现芝麻大小的白点,随后逐渐增大到黄豆大,皮肤内有珠状外突,挑破后可见白色脓液。(3)烂嘴病特征性症状是甲鱼嘴部溃烂,有的下颌或口腔长疮,鼻孔发炎,往往有脓状黏附物使其堵塞。(4)发生腐皮病的甲鱼四肢、尾部、头颈部、背腹甲、裙边等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发病初期,溃疡面积较小,皮肤发炎处组织呈现黄色或白色,之后组织坏死,并有血水渗出,溃疡面积向周围扩大,并连成片,表皮脱落,严重时露出整个肌肉,四肢腐烂,爪脱落。(5)发生水霉病的甲鱼体表包括背甲、颈部和四肢等部位长有灰白色毛状菌丝体,大多数情况下,毛状菌丝体因沾上水中的污物而呈褐色。
9. 温室甲鱼移到外塘应注意什么
由于近年来许多早春流行的暴发性疾病与封闭性温室甲鱼移到外塘有关,所以,春季出池已成为养殖操作的一个防病关键。封闭性温室甲鱼春天移到外塘养殖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好出池前后的天气变化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与赤白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所以,出池后有连续10天以上的晴好天气,并使水温在25℃基础上有上升的趋势。这样出池后,甲鱼就能较快地适应室外的环境,进入正常晒背觅食活动。由于能吃食,相应也好从口服的途径投喂些防病药物。否则,就不能出温室移养。(2)平稳过渡室外环境用全封闭温室养的鳖,出温室前1个月应做好室内环境的调控工作,如逐步降温与饲料转口等。降温不单纯是停止加温,而应在晴好无雨时逐步打开窗户或塑棚膜,调控到移出温室时室内室温与室外气温同步,而投饲也应放在白天,饲料品质也应在室内逐步从幼鳖料转为成鳖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