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刘松年兰亭除垢图卷

刘松年兰亭除垢图卷

发布时间:2025-07-01 20:05:40

㈠ 中国人物画精髓在清明上河图中的体现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是最早具有独立艺术品格的画科。据《孔子家语》记载,早在周代,已经有了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至战国秦汉,以历史或神话中的人物与故事为题材的作品更是大量涌现。目前已知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是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人物龙凤”与“人物驭龙”帛画。

倘若要分析一件特定的绘画作品,可以从很多种角度来进行:它的技法、工具、主题、意蕴、作者的背景、创作的历程、流传的经过、真伪的判定,等等。那么,如果剔除上述各项因素,作品的价值还能体现在哪里呢?笔者以为,“世貌风情”四字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在没有现代影像技术的社会里,能够记载历史的,除了文字,除了后世考古发现的各类实物,大概就只有绘画了。因此,本次展览的策划动因就是要通过人物画来反映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民俗风情、宗教信仰、道德信念和思想情趣,突出人物画的社会文化涵义,同时勾画出人物画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创建、演变、发展的基本脉络,希望观众能够从中感受到无形的难以触摸的历史,以及文化。以此为出发点,上博与辽博精选了各自馆藏的人物画精品共60件,按盛世繁华、释道仙界、文士雅韵和诗赋幻化四大主题布置展线,将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呈现在观众面前。

顾名思义,这一部分所展出的作品主要注重表现生产活动、贵族游治以及城市景观,其目的在于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各时代的经济生活、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其中最负盛名的应该是仇英传世《清明上河图卷》仿本。自北宋张择端绘制了展现汴京风貌的《清明上河图》之后,摹仿或袭用这一标题的画作层出不穷,仇本大约是最得原作精髓者。应该说明的是,虽然仇英选用了这一主题,并且采用了相似的构图,画中种种细节却表明,他所描绘的对象并非北宋汴梁,而是明代苏州。所谓“吴中素号繁华,……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显然,这座城市以其梦幻般的富庶与华丽勾起了画家的创作冲动,于是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幅九米长卷。

无独有偶,展品中还有另一幅规模更加宏大的以苏州为描绘对象的风俗画,并被后世誉为研究清代苏州的网络全书,这就是徐扬《姑苏繁华图卷》。徐扬世居苏州,曾经参加过《苏州府城图》、《苏州府九邑全图》和《姑苏城图》的绘制,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地理乃至人文风情了若指掌。他在绘制长卷时,精心截取了一村(山前村)、一镇(木渎镇)、一城(苏州府城)、一街(山塘街)四个断面,描画出整座城市的繁华风貌。画面上,工坊市肆、田耕渔居、买卖交通、婚寿宴饮、舞榭歌台、官衙考场等种种物象和情景无不栩栩如生,就连作为背景的灵岩山、石湖、狮山、虎丘山等名胜也都一一勾勒,运笔之细致,摹写之传神,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画中的酒肆戏台舟车园林让我们领略了当时苏州作为一座商业城市的繁盛,有着可以想见的风华绚烂,那么某些细节,如木渎的社仓、山塘的义学,就多少有些让人意外了,因为这些机构,其实大多是官办的慈善事业,是容易被误会为专属于现代文明的产物。清代前期,随着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流动人口激增,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安抚手段,政府承袭前朝制度,对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很是重视,比如顺治皇帝曾诏谕“各处设养济院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乾隆也在登基之初发布公告,要求“各州县设立养济院,……嗣后如有外来流丐,察其声音,讯其住址即移送各本籍收养。令各保甲将实在孤苦无依者……亦收养院内,动支公项,散给口粮”。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士绅阶层积极承担起社会慈善的职责,对慈善机构慷慨解囊大力襄助,在他们的支持下,据《吴县志》等文献记载,苏州的各类慈善组织有上百之多,且种类齐全,救助对象包括孤老、弃婴、节妇、病患等等,提供帮助的方式也很多元,捐谷、施米、约束不孝子弟、提供免费教育,直至施舍棺木、死者代葬。这些,都在画面上有着足够的表现,无疑为今人了解当时城市公共事业的状况提供了最直观的信息。事实上,如果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我们可以从《姑苏繁华图》中看到更多的内容。无怪画成之后,乾隆对之爱不释手,要放在御书房里反复欣赏随时展玩了。

除了“清明上河”与“姑苏繁华”这样全景构图的巨幅长卷,观众还能在此次展览中看到一些撷取日常生活片断的画作,比如同样描绘磨房生产运输景象的五代佚名《闸口盘车图卷》和元代佚名《山溪水磨图轴》、南宋马麟描绘临安西湖夏日风光的《荷乡清夏图卷》、南宋佚名描绘李隆基打马球场景的《明皇击球图轴》、南宋佚名描绘歌乐女伎演奏彩排场景的《歌乐图卷》、明代周文靖描绘正月初一达官贵人拜年场面的《岁朝图轴》、明代杜堇描绘宫廷仕女消闲游乐活动的《仕女图卷》、明代尤求描绘飞燕合德姐妹极得成帝荣宠的《汉宫春晓图卷》、明代黄卷描绘名媛闺秀结社出游景致的《嬉春图卷》等。

在这其中,最易引起观众注意的恐怕是那些以女性为表现主体的作品。一般印象中,总以为明清时代的女子多受礼教制约,圈子狭窄,生活无味,然而在画家的笔下,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至少在上层社会,女性参与的休闲活动种类颇为丰富,以《仕女图卷》为例,仅在画面上出现的场景就包括写神、化妆、奏乐、捶丸、蹴鞠、观鱼、婴戏等,其中“捶丸”所使用的工具与现代高尔夫有着惊人的相似,以致不少人都以为捶丸才是高尔夫运动的真正源头。到了晚明,热衷于诗文酬唱的闺秀甚至可以突破家庭的范围,与友邻乃至本乡的女性建立关系网,她们结伴郊游,论诗赏画,《嬉春图卷》便是对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

(仇英《清明上河图卷》(局部))
文人士大夫拿起画笔,其在题材选择、情景构思、人物塑造和笔墨趣味上,必然会注入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追求;因此,选择怎样的文学题材入画也是其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体现,基于这样的理由,笔者把展览的最后两部分合在一起,作一简单介绍。

元代以后,文人画家占据了画坛的主导地位,表现文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题材就逐渐增多起来,比如盛懋的《秋舸清啸图轴》,秋高气爽之际,一位老者泛舟水上,身前一瓮酒,身后一具琴,琴酒之间老者仰天长啸,根据这些意象,有研究者推测这名老者可能就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因为《晋书·阮籍传》载其“嗜酒能啸,善弹琴”。姑且不论这一推测是否可靠,单说“清啸”这一举动本身,其实蕴含了相当丰富的情感因素,所谓“心之忧矣,永啸长吟”,“鼓翼舞时风,长啸激清歌”,“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啸”是一种抒发内心郁结或者豪情的方式。杜牧曾有诗云:“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唐寅也说过:“安得善啸之士,以谱其声而习之,登泰山,望蓬莱,烈然一声,林石震越,海水起立,此亦此生之大快也。”可见,在文人雅士心中,“啸”是他们借以与自然交流,实现精神超脱的一种手段,而将这一意象入画,无疑寄托了画家本人的某种情感追求。

到了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士的雅会结社活动逐渐增多,画家于是将现实中的文会雅集入画,吴伟《词林雅集图卷》、沈周《魏园雅集图轴》和陈洪绶《雅集图卷》都是此类作品。吴伟的画作上绘有身着官服的官员八人,在园林里或弈棋、或阅书册、或观画轴、或围坐交谈,石桌上陈设笔、墨、砚、茶具诸物,这是记载官员们一次以棋文书画相聚的茶会,从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生活的一角。

那么在这种日常生活的背后,文人的精神世界又是怎样一种面貌呢?上文说到了“啸”对文人雅士的意义,现在我们不妨再把时间退回去一点,从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卷》说起。《高逸图》取材于东晋竹林七贤的故事,目前画面所见仅存山涛、王戎、刘伶、阮籍四人,作品用笔细劲凝练、调畅自如,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是传世极罕的唐代真迹精品。

对中国文人而言,“魏晋风度”是个非常特殊的精神标尺,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甚或可以扩展到“魏晋名士”这整个群体——所表达出来的那种放达随性虽然不合儒家循规蹈矩的行为准则,但其言谈举止间自然流露的潇洒不羁却始终令人倾心。因此,自来便多有以“竹林七贤”入画者,如顾恺之、戴逵、史道硕、顾景秀、李公麟、钱选、赵孟等,虽然其中多数作品都已散佚,但观众在此次展览中还是可以看到两幅直接以《竹林七贤图卷》为题的画作,作者分别是明代的杜堇和李士达。由此,我们约略可以感受到传统文人对魏晋风流那种难以割舍的倾慕与向往。

理解了这样的感情,我们就能明白,文人画家为何会在创作中反反复复地表现魏晋:唐寅的《东篱赏菊图轴》虽然未必是画躬耕南亩的陶渊明,但图中远山流水,古松茅亭,悠然恬淡之气扑面而来,图左还有唐寅自己的题诗;“南山多少悠然趣,千载无人会此心”,分明是在向陶渊明致敬;而由马轼、李在、夏芷三人合作的《归去来图卷》则将《归去来兮辞》中的那些句子一一绘于纸面,其所要表达的对陶渊明隐逸实践的追慕该是不言而喻的;其他诸如仇英《右军书扇图轴》画卖扇老妪知情后再度求字的场景,周臣《踏雪行吟图轴》描摹“雪夜访戴”前半段王子猷“四望皎然,因起彷徨”的情形,还有祝允明临《兰亭序》文徵明为之补图合为《兰亭序书画卷》,无不体现了魏晋风度对后世文人无法言喻的吸引。

这种情况也折射出中国文人一种看似矛盾的价值取向:学子自小接受儒家教育,讲胸怀大志,讲学以致用,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出,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理想被提升到了几乎无法再有超越的高度;然而另一方面,几乎所有文人的骨子里都有着向往自然散淡、摆脱俗务桎梏的冲动,所以会有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说入世是文人安身立命、实现个人抱负的正途,那么出世就是他保持内心澄澈不为尘俗污染的退路,隐逸的理想因而成为能使其在忧国忧民殚精竭虑之余放松喘息的心灵净土。所以他们可以在湖光山色树石掩映之中临窗展卷(南宋刘松年《秋窗读易》),也可以登楼怀古思慕前贤高风亮节(明代安正文《岳阳楼图轴》),更可以只借边角山水抒发“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的襟怀(仇英《赤壁图卷》)。中国文人借助儒与道的互补,仕宦与隐逸的对照,为自己构建了精神世界的平衡,由此实现一种心灵上的“圆满”。

㈡ 傅抱石绘兰亭修禊图的傅抱石的“上古衣冠”

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他曾提到:我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的来源有数种,一种是美术史或画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云台山图卷》;一种是古人(多为书画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这种,有通常习知的,如《赚兰亭》、《赤壁舟游》、《渊明沽酒图》、《东山逸致》等,题材虽旧,我则出之以较新的画面。譬如《兰亭图》,是唐以来的人物画家的拿手戏,北宋的李公麟、刘松年乃至明代的仇英,都精擅此题。据各种考证,参加兰亭集会的人物,有画四十二个的,有画二十七个的,这因为王羲之当时没有记下到会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谁,究有多少,无法确定。我是大约想,画三十三个人,曲水两旁,列坐大半。关于服装和道具,我是参考刘松年。就全画看来,从第一天开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尝一刻忘记过这画应该浸在“暮春”空气里,我把兰亭远置茂林之内,“惠风”虽不敢说画到了“和畅”,然一种煦和的天气,或不难领略的。

阅读全文

与刘松年兰亭除垢图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米净水器水处理 浏览:508
滤芯渗油什么原因 浏览:375
多少温度下不会产生水垢 浏览:837
分频器能提升多大音质 浏览:70
加仑膜反渗透膜 浏览:837
纯水机加什么盐 浏览:739
废水废气在线运维依据什么 浏览:976
京瓷5050送稿器输纸盘不提升 浏览:429
小米净化器2代睡眠模式怎么关 浏览:915
污水图例4W1是什么意思 浏览:474
常平镇污水处理有哪些 浏览:648
污水厂项目性质是什么 浏览:264
cod纯水加试剂什么颜色 浏览:161
医院食堂废水需要消毒吗 浏览:363
小型超滤设备选型 浏览:660
企业废水绿化算排放吗 浏览:996
蒸馏水器进口 浏览:116
飞利浦净饮水机怎么样 浏览:28
即热式的热水器标准温度提升 浏览:324
麻辣烫专用树脂碗 浏览: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