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过滤操作的详细过程
过滤操作要求“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即使滤纸润湿,紧贴漏斗内壁,不残留气泡。(防止气泡减慢过滤速度。)
二低
1、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边缘。
2、液面低于滤纸边缘。(防止液体过滤不净。)
三靠
1、倾倒时烧杯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上。
2、玻璃棒下端抵靠在三层滤纸处。
3、漏斗下端长的那侧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1)分别用蒸馏水混合搅拌后过滤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3、过滤器中的沉淀的洗涤方法:用烧瓶或滴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使水面盖没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滤出后,重复2~3次。
4、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漏斗角一样:“斗”指漏斗;“架”指漏斗架。这两句点明了过滤操作实验所需要的仪器:漏斗、漏斗架、烧杯、玻璃棒、滤纸,并且强调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
5、过滤之前要静置:意思是说在过滤之前须将液体静置一会儿,使固体和液体充分分离。
6、三靠两低不要忘:意思是说在过滤时不要忘记了三靠两低。“三靠”的意思是指漏斗颈的末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壁上,要使玻璃棒的底端靠在滤纸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嘴要靠在玻璃棒上;“两低”的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㈡ 在一定温度下,向55.3g蒸馏水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无水Na 2 SO 3 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60g滤液和一定质
析出Na 2 SO 3 ?7H 2 O晶体后,原溶剂水分成了两部分,即所得饱和溶液中的水和析出晶体中的结晶水. 若设析出晶体的质量为xg. 则55.3g=xg×
解得:x=10.6g 故选B. |
㈢ 化学实验过滤时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过滤是在推动力或者其他外力作用下悬浮液(或含固体颗粒发热气体)中的液专体(或气体)透过介质,固属体颗粒及其他物质被过滤介质截留,从而使固体及其他物质与液体(或气体)分离的操作 。
过滤利用的原理是:利用颗粒大小不同,进行分离。
基本步骤:一贴,即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注意事项
1、烧杯中的混合物在过滤前应用玻璃棒搅拌,然后进行过滤。
2、过滤后若溶液还显浑浊,应再过滤一次,直到溶液变得透明为止。
3、过滤器中的沉淀的洗涤方法:用烧瓶或滴管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使水面盖没沉淀物,待溶液全部滤出后,重复2~3次。
㈣ 黄姜粉与蒸馏水混合加热后过滤,不能把料液过滤出来,怎么办呢
是因为打料打的太细了,所以就不容易过滤出来。可以用真空的方式,或者在上方用加压的方式。来进行过滤。
㈤ 初中化学,过滤粗盐时为什么要用蒸馏水与其混合
因为粗盐里有杂质,与蒸馏水混合后,通过滤纸就是纯净的nacl溶液了(初中学过的,时间长了,不知对不对)
㈥ 蒸馏水怎么过滤
只能用玻璃棉过滤,找一个漏斗,少许玻璃棉,洗净,用玻璃棉堵住漏斗口,将待过滤的蒸馏水倒入过滤。
㈦ ........
十年
㈧ 在一定温度下,向15克蒸馏水中加入一包无水硫酸铜粉末,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一定质量的晶体和8.4克溶液,
选C。
硫酸铜的溶解度为40g,可得8.4g滤液中含硫酸铜2.4g,水6g。
40/140=x/8.4
CuSO4·5H2O
晶体中含水15-6=9g,晶体质量=9/(90/250)=25g,其中硫酸铜25-9=16g,所以硫酸铜总质量=2.4+16=18.4g。
㈨ 现有不同地区取得的5种土壤样品A、B、C、D、E,分别用蒸馏水混合搅拌后过滤,测得它们的c(H+)
4.2 5.1 6.1 7.3 7.7
无 马铃薯 玉米 小麦 薄荷
加适量熟石灰中和
㈩ 为了研究土壤的酸碱性,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将一定体积的蒸馏水加入一定质量的土壤中,充分搅拌后,
(1)由图来以及数据可得自 溶液PH=4 即土壤为酸性
(2)因为加氨水过量时 溶液PH=10不再变化
所以氨水PH=10 由此得氨水c(H+)=10^(-10)MOL/L
(3)因为加6ml和加8ml的PH变化为2
且呈PH和加氨水量线性关系
所以加9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