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蒸馏问题 > 青蒿蒸馏液技术

青蒿蒸馏液技术

发布时间:2020-12-19 03:08:15

Ⅰ 分液,蒸馏,蒸发,萃取,这四个怎么区分

一、 分液

1、 原理:分液是把两种不相溶的液体(且密度不同)分开的操作,如油和水的分离。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得到两种单一液体或一种单一液体和一种混合物。

四、 萃取

1、 原理:萃取是利用某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然后再用分液的方法将其分开。

2、 适用范围:适用于互不相溶的液体的分离,得到两种单一液体或一种单一液体和一种混合物。如用四氯化碳(或苯)等把I2从它的水溶液(或碘水)中提取出来,再分液得到四氯化碳(或苯)的碘溶液;分液法分离油和水,得到单一的油和水两种液体。

Ⅱ 为什么蒸馏时最好控制馏出液的速度为1~2滴为宜

因为在蒸馏的时候,是利用温度气化被分离的物质,达到分离的目的。一般讲馏分的滴液是每秒1-2滴为宜,这个数据是经过很多化学工作者实验当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数据。

如果蒸馏速度快了,温度一定会高于某种馏分的沸点,其它的馏分因为温度上升也会被蒸出,达不到最佳的分离效果。

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与其它的分离手段,如萃取、过滤结晶等相比,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2)青蒿蒸馏液技术扩展阅读:

液体的分子由于分子运动有从表面溢出的倾向。这种倾向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果把液体置于密闭的真空体系中,液体分子继续不断地溢出而在液面上部形成蒸气,最后使得分子由液体逸出的速度与分子由蒸气中回到液体的速度相等,蒸气保持一定的压力。

将液体加热至沸腾,使液体变为蒸气,然后使蒸气冷却再凝结为液体,这两个过程的联合操作称为蒸馏。很明显,蒸馏可将易挥发和不易挥发的物质分离开来,也可将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开来。但液体混合物各组分的沸点必须相差很大(至少30℃以上)才能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Ⅲ 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到底是个啥

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其对鼠疟原虫红内期超微结构的影响,主要是疟原虫膜系结构的改变,该药首先作用于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提示青蒿素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干扰表膜-线粒体的功能。可能是青蒿素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虫体外,使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而死亡。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对氚标记的异亮氨酸的摄入情况也显示其起始作用方式可能是抑制原虫蛋白合成。
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疾标准疗法。世卫组织认为,青蒿素联合疗法是目前治疗疟疾最有效的手段,也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中国作为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发现方及最大生产方,在全球抗击疟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在疟疾重灾区非洲,青蒿素已经拯救了上百万生命。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自2000年起,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约2.4亿人口受益于青蒿素联合疗法,约150万人因该疗法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药动学
青蒿素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小时后血药浓度达高峰,4小时后下降一半,72小时血中仅含微量。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该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在体内代谢很快,代谢物的结构和性质还不清楚。主要从肾及肠道排出,24小时可排出 84%,72小时仅少量残留。由于代谢与排泄均快,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短,不利于彻底杀灭疟原虫,故复发率较高。青蒿素衍生物青蒿酯,T1/2为0.5小时,故应反复给药。

适应症
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也可用以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化学结构
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33,组分含量:C 63.81%,H 7.85%,O 28.33%。

理化性质
无色针状晶体,味苦。 在丙酮、醋酸乙酯、氯仿、苯及冰醋酸中易溶,在乙醇和甲醇、乙醚及石油醚中可溶解,在水中几乎不溶。 熔点:156-157℃

作用机制
青蒿素抗疟疾的机制主要有三条:
1,自由基的抗疟作用。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化学结构中的过氧桥这一基团是抗疟作用中最重要的结构。改变过氧基团,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消失。青蒿素在体内活化后产生自由基,继而氧化性自由基与疟原虫蛋白络合形成共价键,使蛋白失去功能导致疟原虫死亡。另一种观点认为青蒿素转化为碳自由基发挥烷化作用是疟原虫的蛋白烷基化。目前这一观点被广泛认可[3] 。
2,对红内期疟原虫的直接杀灭作用。
青蒿素选择性杀灭红内期疟原虫是通过影响表膜 - 线粒体的功能,阻断宿主红细胞为其提供营养,从而达到抗疟的目的。同时青蒿素对疟原虫配子体具有杀灭作用[3] 。
3,抑制 PfATP6 酶的抗疟作用。
有研究推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 PfATP6(Plasmodium falciparumcalcium ATPase 6)具有强大而特异的抑制效果。PfATP6 是恶性疟原虫基因组中唯一一类肌浆网 / 内质网钙 ATP 酶(sarco/endoplasmic reticulum calcium ATPase,SERCA)。青蒿素抑制 PfATP6,使疟原虫胞浆内钙离子浓度升高,引起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疟作用。

研究历史
中国抗疟新药的研究源于1967年成立的五二三项目,其全称为中国疟疾研究协作项,成立于1967年的5月23日,因绝密军事项目,遂设代号523。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1971年10月取得中药青蒿素筛选的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1973年9月,青蒿素首次用于临床 。由于涉密,1979年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成果才陆续发表 。

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由世界卫生组织主办的“青蒿素”国际会议上,中国《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极大的兴趣,并认为“这一新的发现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将为进一步设计合成新药指出方向”。
1986年,青蒿素获得新一类新药证书,双氢青蒿素也获一类新药证书。这些成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奖和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耐药性
早在2003年和2004年就有报到指出,在泰国柬埔寨边界出现首例以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疗法的耐药性案例。2005年以来,治疗疟疾最有效的药物青蒿素已在柬埔寨、缅甸、越南、老挝以及泰国边境地区的越来越多患者中失效。

提取工艺
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的方法是以萃取原理为基础,主要有乙醚浸提法和溶剂汽油浸提法。挥发油主要采用水蒸汽蒸馏提取,减压蒸馏分离,其工艺为:投料—加水—蒸馏—冷却—油水分离—精油;非挥发性成分主要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柱层析及重结晶分离,基本工艺为:干燥—破碎—浸泡、萃取(反复进行)—浓缩提取液—粗品—精制。

化学合成
半合成路线:从青蒿酸为原料出发,经过五步反应得到青蒿素,总得率约为35~50%。
第一步:青蒿酸在重氮甲烷/碘甲烷/酸催化下与甲醇反应,再在氯化镍存在的条件下,被硼氢化钠选择性还原得到二氢青蒿酸甲酯;
第二步:二氢青蒿酸甲酯在四氢呋喃或乙醚溶液中用氢化铝锂还原成青蒿醇;
第三步:青蒿醇在甲醇/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溶液中被臭氧氧化后得到过氧化物,抽干后再在二甲苯中用对甲苯磺酸处理得到环状烯醚;
第四步:环状烯醚溶解于溶剂中,在光敏剂玫瑰红/亚甲基蓝/竹红菌素等存在下进行光氧化合生成二氧四环中间体,再用酸处理得到脱羧青蒿素;
第五步:脱羧青蒿素在四氧化钌氧化体系或铬酸类氧化剂的作用下氧化得到青蒿素。
全合成路线:可由多种路线对青蒿素进行全合成。如Schmil等1983年报道了一条应用关键化合物烯醇醚在低温下的光氧化反应引进过氧基的全合成路线,反应以(-)-2-异薄荷醇为原料,保留原料中的六元环,环上三条侧链烷基化,形成中间体,最后环合成含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许杏祥等于1986年报道了青蒿素的化学合成途径,其合成以R-(+)-2香草醛为原料,经十四步合成青蒿素。

生物合成
青蒿素等倍半萜类的生物合成在细胞质中进行,途径属于植物类异戊二烯代谢途径,可分为三大步:由乙酸形成FPP,合成倍半萜,再内酯化形成青蒿素。:FPP→4,11-二烯倍半萜→青蒿酸→二氢青蒿酸→二氧青蒿酸过氧化物→青蒿素。在青蒿芽、青蒿毛状根和青蒿发根农杆菌等培养体系中进行的青蒿素合成技术极有可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

用法用量
疾病治疗用量
①控制疟疾症状(包括间日疟与耐氯喹恶性疟),青蒿素片剂首次 1.0g,6~8h后0.5g,第 2、3日各0.5g。栓剂首次 600mg,4h后 600mg,第 2、3日各 400mg。
②恶性脑型疟,青蒿素水混悬剂,首剂 600mg,肌注,第 2、3日各肌注 150mg。
③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盘状红斑狼疮,第 1个月每次口服 0.1g,1日 2次,第 2个月每次0.1g,每日3次,第 3个月每次 0.1g,每日 4次。

直肠给药
1次 0.4—0.6g, 1日 0.8—1.2g。

深部肌注
第1次 200mg, 6—8小时后再给100mg,第 2, 3日各肌注 100mg,总剂量 500mg(别重症第 4天再给 100mg)。连用 3日,每日肌注 300mg,总量 900m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注完。

口服
先服 1g,6,~8小时再服 0.5g,第 2, 3日各服 0.5g,疗程 3日,总量为 2.5g。小儿 15mg/kg,按上述方法 3日内服完。

副作用
1 有轻度恶心、呕吐及腹泻等,不加治疗能很快恢复正常。
2 注射部位浅时,易引起局部疼痛和硬块。
3 个别病人,可出现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及轻度皮疹。
4 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Ⅳ 蒸馏当加热后有馏液出来时,发现冷凝管未通水,能立刻通水吗应该怎么办

不能,应该马上停止蒸馏,待冷凝管冷却后通水,再继续蒸馏。因为蒸馏开内始后冷凝管容会通过蒸汽,温度较高,若果此时通水,会导致冷凝管迅速炸裂,这样实验失败并且损坏实验仪器,且十分不安全。

(4)青蒿蒸馏液技术扩展阅读:

蒸馏是一种热力学的分离工艺,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与其它的分离手段,如萃取、过滤结晶等相比,它的优点在于不需使用系统组分以外的其它溶剂,从而保证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Ⅳ 青蒿药用价值及识别方法

1.抗疟作用: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体内试验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而对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前期无效。青蒿素具有快速抑制原虫成熟的作用。蒿甲醚乳剂的抗疟效果优于还原青蒿素琥珀酸钠水剂,是治疗凶险型疟疾的理想剂型。青蒿琥酯2.5、5、10、15mg/kg,2次/天,连续3天,皮肤外搽,治疗猴疟均有不同程度疗效。5、10mg/kg,2次/天,连续10天,皮肤外搽即可使猴疟转阴。加入适量促透氮酮,可提高抗疟作用。脱羰青蒿素和碳杂脱羰青蒿素对小鼠体内的伯氏疟原虫K173株的ED50和ED90分别为12.6mg/kg和25.8mg/kg。体外试验表明,青蒿素可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生长,有直接杀伤作用。青蒿素、蒿甲醚和氯喹对恶性疟原虫的IC50分别为75.2,29.4.和43.2nmol/L。青蒿素酯钠对恶性疟原虫6个分离株(包括抗氯喹株)有抑制作用。
2.抗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结核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挥发油在0.25%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抑菌作用,在1%浓度时,对所有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青蒿素有抗流感病毒的作用。青蒿酯钠对金葡萄、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卡他球菌,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亦有抗病毒作用。
3.抗寄生虫作用:青蒿乙醚提取物、稀醇浸膏及青蒿素对鼠疟、猴疟、人疟均呈显著抗疟作用。体外培养提示,青蒿素对疟原虫有直接杀灭作用。电镜观察证明,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无性体的膜相结构,首先作用于食物色膜、表膜和线粒体膜,其次是核膜和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体亦有影响。由于食物泡膜发生变化,阻断了疟原虫摄取营养的早期阶段,使疟原虫迅速发生氨基酸饥饿,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体外,使泡浆大量损失,内部结构瓦解而死亡。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及抗氯喹地区恶性疟均有疗效高、退热及原虫转阴时间快的特点,尤其适于抢救凶险性疟疾,但复燃率高。此外,青蒿尚有抗血吸虫及钩端螺旋体作用。
4.解热作用:用蒸馏法制备的青蒿注射液,对百、白、破三联疫苗致热的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青蒿与金银花组方,利用蒸馏法制备的青银注射液,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有比单味青蒿注射液更为显著的退热效果,其降温特点迅速而持久,优于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对照组。金银花与青蒿有协同解热作用。
5.免疫作用:用小鼠足垫试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兔疫特异玫瑰花试验和溶血空斑试验等4项免疫指标观察青蒿素的免疫作用,发现青蒿素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能具有免疫调节作。青蒿素、蒿甲醚有促进脾TS细胞增殖功能。肌肉注射蒿甲醚对Begle大外周血T、B、Tu及Tr淋巴细胞亦有明显抑制作用。亦明显降低正常小鼠血清IgG含量、增加脾脏重量。降低鸡红细胞致敏小鼠血清IgG含量。静脉注射青蒿素50-100mg/kg能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50.2-53.1%)和吞噬指数(1.58-1.91)。青蒿素还可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促进细胞免疫作用。青蒿琥酯可促进Ts细胞增殖,抑制TE细胞产生,阻止白细胞介素及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兔心灌注表明,青蒿素可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流量。静脉注射有降血压作用,但不影响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认为主要系对心脏的直接抑制所改。静脉注射20mg/kg青蒿素可抗乌头碱所致兔心律失常。
7.其它作用:青蒿琥酯能显著缩短小鼠戊巴比妥睡眼时间。青蒿素对实验性矽肺有明显疗效。蒿甲醚对小鼠有辐射防护作用。

真假青蒿
青蒿:又名香蒿。为菊科植物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的全草。主产于安徽、河南、江苏、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不含青蒿素。
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为菊科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商品均以色青绿、干燥、质嫩、未开花、气味浓郁者为佳。含青蒿素。
牡蒿 :为菊科植物牡蒿(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的全草。在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药材市场上作“青蒿”使用。
茵陈蒿: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全草。东北地区常作“青蒿”入药。不含青蒿素。
小花蒿:菊科植物小花蒿(Artemisia parviflora R.)的全草。以青蒿收载入《滇南本草》,云南昆明亦称此为青蒿。
在以上提到的五种蒿草中,只有黄花蒿( 臭蒿)含青蒿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出版的中文版中药书籍中的药用“青蒿”只有一种,即青蒿( 香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在发现青蒿素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版的中药书籍将入药“青蒿”改为:“包括青蒿( Artemisia apiacea Hance)和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两种均可入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编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 ( 1990年版)时将药用“青蒿”定为:“本品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不再提Artemisia apiacea Hance。从此中药的‘青蒿’ 变成了‘黄花蒿’。
但目前除提取青蒿素在使用黄花蒿外,中药依然沿用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入药。

Ⅵ 青蒿是不是水黄连

青蒿是中医里常用的一味中药,临床中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疾病。那么青蒿的作用与功效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别名】香蒿,臭蒿,草蒿子,细叶蒿,黄花蒿。
【性味】苦、辛,寒。
【作用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热,截疟,退黄。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暑邪发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药理作用】
1.抗疟作用实验证明,青蒿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和其稀醇浸膏对鼠疟、猴疟和人疟均呈显著的抗疟作用。体内实验表明,青蒿素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杀灭作用,而对红细胞外期和红细胞前期无效。具有快速抑制疟原虫成熟的作用。在众多的青蒿素衍生物中,青蒿素是最早被发现具有抗疟疾作用的活性物质。后来人们对青蒿素化学结构进行了改造,人工合成了二氢青蒿素、蒿甲醚、蒿乙醚和青蒿琥酯等衍生物。这些衍生物保留了原有的过氧桥结构,但稳定性更好,杀伤疟原虫的作用更强,对耐药性的疟疾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和蒿甲醚采用非肠道给药,口服或直肠给药等方式均有效,是所有抗疟药中起效最快的药物,且对人无明显毒性。其抗疟的主要机理如下。
(1)二价铁离子依赖的抗疟疾作用:目前,有关青蒿素类药物的抗疟作用机理仍不清楚,多数人认为,二价铁离子介导了青蒿素衍生物的抗疟作用,该作用与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在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并吞噬血红蛋白后,疟原虫体内的血红蛋白酶,主要是天冬氨酸蛋白酶、半胱氨酸蛋白酶将吸收的血红蛋白催化降解成游离氨基酸,同时释放出血红素和游离的二价铁离子;二价铁离子再催化青蒿素类物质中的过氧桥裂解, 产生大量以青蒿素碳原子为中心的自由基和活性氧(ROS) , 它们将修饰或抑制疟原虫生长所需要的大分子物质或破坏疟原虫生物膜结构,最终导致疟原虫死亡。
(2)抑制血红素的内化:已知血红素经虫体的解毒机制聚合成不溶于水的、无活性的结晶物质,即疟色素,其储存于虫体食物空泡内。氯喹对血红素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它通过竞争性结合血红素从而拮抗青蒿素的抗疟作用,但青蒿素能抑制血红素的内化,从而阻断疟原虫对铁离子和蛋白质的利用。
(3)与抗炎作用有关:青蒿素可显著抑制诱导性NO合酶的合成、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其作用可能与其抑制核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有关,因为已经证实多种倍半内酯化合物包括青蒿素类药物是NO合酶基因表达的强抑制剂, 它们可通过烷化NF-kB或阻断抑制性蛋白I xB的降解削弱NF-kB的活性。(4)增加细胞内钙离子水平: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还可能与其抑制疟原虫肌肉内质网膜钙离子依赖的ATP酶(SERCA) 活性有关。疟原虫SERCA与人体的内质网ATP酶功能十分相似。正常情况下, 这种酶可以通过将钙离子排出细胞外来调节细胞内的钙离子水平。青蒿素抑制SERCA活性可使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 细胞随之凋亡, 给予内质网钙离子抑制剂可以竞争性抑制青蒿素对SERCA的作用。而且, 即使青蒿素阻断了疟原虫SERCA的活性, 促使细胞死亡, 也并不影响正常细胞的钙排出活动。
2.抗肿瘤作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证实,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多种人类和动物肿瘤细胞均具有毒性作用,包括黑色素瘤细胞、肾癌细胞、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细胞、肺癌细胞等。而且同一种衍生物对不同类型肿瘤细胞的作用强度不同,具有选择性。在一项体外抗肿瘤实验中发现,青蒿琥酯对肠道肿瘤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而对肺小细胞癌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弱,其作用强度不到肠肿瘤细胞和白血病肿瘤细胞的1/20。二氢青蒿素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较强, 而青蒿素对MCF细胞增殖仅有微弱抑制作用。10pmol/L青蒿素引起的MCF, 细胞凋亡和直接细胞毒作用与1pmol/L的青蒿琥酯作用相当。在小鼠肿瘤移植瘤模型中发现,青蒿琥酯能显著抑制人卵巢癌细胞HO-8910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在用100mg/kg的青蒿琥酯连续治疗15天后,小鼠肿瘤生长抑制率达62%。
其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机理是: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②二价铁离子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③氧自由基介导的细胞毒作用;④抑制血管生成;⑤增加放化疗敏感性。
3.抗炎作用青蒿中所含莨菪亭具有抗炎作用,青蒿水提液对小鼠蛋清性足肿胀、小鼠二甲苯性耳炎、大鼠酵母性足肿胀均有抑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 疟疾患者体内有高水平的促炎细胞因子, TNF-α和IL-12分别在疟疾患者高热和肝损伤的发生中起主要作用。多种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包括青蒿素类药物均可通过烷化NF-kB或阻断抑制性蛋白I kB的降解削弱NF-kB的活性, 提示核转录因子NF-kB可能是青蒿素类药物抑制促炎因子释放的主要靶点。
4.抗内毒素作用在青蒿素抗内毒素的研究中, 发现青蒿琥酯对内毒素(LPS) 及合并干扰素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NO的合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青蒿琥酯对LPS刺激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RAW 264.7具有相同的保护作用, 而且随青蒿琥酯浓度的增加青蒿琥酯对NO产生的抑制作用也增强, 青蒿琥酯对LPS诱导的TNF-a产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LPS单独应用比较抑制率达58%; 青蒿素可降低LPS休克小鼠体内LPS、TNF-α、Paso浓度, 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活性, 降低小鼠死亡率, 延长小鼠的平均生存时间,对内毒素休克小鼠肝、肺组织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5.抗寄生虫作用有人报道,青蒿素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可用于治疗血吸虫病。青蒿素类药物抗血吸虫有以下特点:①对不同属的血吸虫均有杀伤作用,如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但作用敏感性不同,对于日本血吸虫,感染后1~2周时效果好,而对于曼氏血吸虫需要2~3周才能获得最佳效应;②对血吸虫的幼虫作用显著,杀伤率最高可达70%~80%,但对成虫作用较弱,不到40%,提示其作用具有阶段性;③对兔、小鼠和仓鼠血吸虫模型均具有很强的治疗作用,临床试验安全性好,蒿甲醚和青蒿琥酯临床使用的推荐剂量分别为16、6mg/kg;④杀伤血吸虫幼虫的同时,对虫卵引起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⑤联合使用蒿甲醚和吡喹酮治疗效果更好、更安全,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包括成虫和幼虫均有显著作用。研究发现,青蒿素类药物对卡氏肺孢子虫和阴道毛滴虫也有杀伤作用。
6.抗菌、抗病毒作用据报道,0.25%青蒿挥发油对所有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1%有杀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青蒿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抑制浓度为7.8mg/mL,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荔枝草、黄芩与金银花。青蒿素的合成衍生物青蒿琥酯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卡他球菌、甲型与乙型副伤寒杆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 与最低杀菌浓度(MBC) 分别为12.5~25mg/mL和12.5~50mg/mL; 对铁锈色小孢子癣菌MIC为0.0625mg/mL; 絮状表皮真菌MIG为0.5mg/mL; 但对流感病毒A, 型和京科79-2株与冈比亚锥虫未见抑杀作用。青蒿素对流感病毒A;型和京科79-2株有抗病毒作用。青蒿中的谷甾醇和豆甾醇也有抗病毒作用。
7.解热作用采用蒸馏法制备的青蒿注射液,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联疫苗致热的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同法制备的青银注射液(青蒿与金银花),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致热的家兔,有更为显著的退热效果,其降温迅速而持久,优于柴胡和安痛定注射液,且青蒿与金银花有协同解热作用。亦有研究表明,青蒿提取青蒿素之后的水溶部分临床试用也有解热作用。
8.抗孕作用据报道,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金黄地鼠与豚鼠胚胎的影响和同类药物对大、小鼠胚胎的影响,既有区别又有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在大鼠和小鼠身上药物的作用以引起胚胎的吸收为主,而在豚鼠身上药物的作用则以引起流产为主。其相似点是当药物剂量偏小时侥幸存活下来的胎儿仍能正常生长,基本未见畸形。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对胚胎有相当高的选择性毒性,较低剂量即可致胚胎死亡而引起流产,对母体子宫及卵巢影响却不明显。因此,二氢青蒿素与青蒿琥酯或青蒿素的其他衍生物有被开发成人工流产药物的可能性。因此,怀孕妇女应尽可能避免用此类药物治疗疟疾。
9.对免疫系统的影响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有很多报道,所得结论并不一致。有人用多种动物模型,多项免疫指标,对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进行较系统的研究,发现青蒿素、青蒿琥酯对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蒿甲醚对体液免疫无此作用;三者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抑制作用;青蒿素、青蒿琥酯能增强效应阶段Ts细胞的活性,Ts细胞是青蒿素、青蒿琥酯的效应靶细胞,但Ts细胞不参与蒿甲醚的体液免疫反应,三者均能使补体C3含量增加,使炎症部位PGE的合成量减少。此外, 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与剂量及机体所处状态有密切关系。
10.抗心率失常作用据报道,青蒿素80mg/kg和160mg/kg可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降低心律的作用,5秒时作用最明显,青蒿素(160mg/kg)使心率由对照组的144/分钟增加至196/分钟(P<0.01),还发现对照组大鼠给垂体后叶素后,S-T段发生明显抬高和T波高耸。.青蒿素中剂量(80mg/kg)和大剂量(160mg/kg)明显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S-T段和T波的变化。5秒时S-T段的变化由对照组的0.27mV分别降至0.13mV和0.17mV(P<0.01)。所以青蒿素可以明显地对抗大鼠乌头碱、冠状结扎和电刺激所诱发的心率失常,并能改善大鼠垂体后叶引起的S-T段变化,对垂体后叶素引起大鼠心率变慢也有改善作用,青蒿素的抗心律失常机制可能和其影响钠通道有关。
11.抗组织纤维化作用小鼠硬皮病模型研究证实,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对博莱霉素导致的硬皮病有一定的疗效,可使模型小鼠皮肤厚度减少,胶原含量显著减少,皮肤硬化程度也得到一定的改善;体外实验表明,青蒿素、青蒿琥酯可抑制培养的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青蒿琥酯可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ld 1的表达进而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青蒿琥酯可降低肺纤维化大鼠TGF-31、TNF-α的表达, 明显减轻肺纤维化程度, 其治疗肺纤维化作用机制与甲基泼尼松龙类似; 而对青蒿琥酯治疗CCL所致肝损伤模型小鼠的研究认为, 青蒿琥酯能够抑制TIMP-1的表达, 减弱对MMP-1的抑制, 促进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起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Ⅶ 青蒿草的药用价值

青蒿草也有良好的安神助眠作用,所以除了特效抗疟,也被称为“失眠草”

Ⅷ 萃取、蒸馏、分液 概念和原理

萃取:概念: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将该溶质从溶解回度较小的溶剂中转移到答溶解度较大的溶剂中.原理: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蒸馏:概念: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用加热,控制温度的方法将沸点较低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原理:混合物中各组分沸点的不同.
分液:概念: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分层的现象.原理: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

Ⅸ 蒸馏液提取难度在哪

提取:来一般采用水或者酒精自对植物进行煎煮,收集其液体,部分不耐温的成分会被破坏。萃取:采用有机溶剂对植物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浸渍,收集其液体,成分较全,但可能有部分有机溶剂残留;蒸馏:采用水或酒精等对植物进行煎煮,其蒸汽部分经管道到处,冷凝,形成液体。一般获的的是植物中的挥发油等具有挥发性的成分。

Ⅹ 为什么通过蒸馏的方法能将发酵液中的乙醇分离提取出来

这是利用物质的沸点差来分离提纯。
乙醇沸点低,当加热混合物时,乙醇先汽化,变成乙醇蒸汽蒸馏出来,后面通过降温管路,将气态乙醇冷凝回液态并收集。

阅读全文

与青蒿蒸馏液技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什么样的净水器可以去除水垢 浏览:874
污水厂运营维护费用表 浏览:952
淄博超滤设备厂家供应 浏览:169
呋喃树脂砂适用范围 浏览:878
垃圾厂污水处理所需材料 浏览:504
eclipsesvn更新过滤 浏览:316
净水器排废水吗 浏览:513
转向机油滤芯怎么换 浏览:567
厕所水箱废水怎么处理 浏览:557
怎么清理陶瓷滤芯 浏览:914
豪爵踏板车空气滤芯在哪里 浏览:808
油箱过滤网如何拆 浏览:569
森森外置过滤桶不吸水 浏览:42
飞力污水泵型号1330H 浏览:483
黑色手表白色水垢 浏览:438
空气净化器没有激活卡怎么办 浏览:221
石材工业废水处置 浏览:130
snf纳滤和ro反渗透区别 浏览:94
康达源子母净水器多少钱一台 浏览:489
鱼缸下过滤加氧泵么 浏览: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