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衰減理論和主動加工理論的區別是
主動加工理論則認為,人類的大腦並非完全被動地處理接受到的信息,而是通過主動搜索、編碼、加工信息來保持注意力和認知的高效性。
因此,三種理論之間的區別在於,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強調過濾功能;衰減理論強調信息的部分被忽略,但未完全被過濾;而主動加工理論則強調人類的枯雹大腦具備主動搜索、加工信息的能力。
② 認知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注意的三個經典理論
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號檢測、搜索和選擇,大師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重要貢獻。最基本的3個經典理論是以下3種:
一、過濾器理論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他認為同一時間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過限度,注意過濾器就將選擇讓一些信息通過,並將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過濾器模型是一種「全或無(all-or-none)」的模型,這就是說,由於過濾器的作用,來自一個信道的信息由於受到選擇而全部通過,來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於「閘門」被關掉,就完全喪失了。由於信息的選擇球決於刺激物的物理性質,因此,過濾器的位置可能處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階段。
Broadbent的過濾器模型很好地解釋了當時的雙耳分聽實驗,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認為感覺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層次的知覺加工,則不會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過濾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質疑,Moray認為即使被試忽視非注意信息的高級層面,比如語義,被試人仍能夠經由非注意耳識別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類似於雞尾酒會現象。(3) 對於此,過濾器模型顯然無法合理解釋,Broadbent將其稱為注意的偶然轉移。此外,實驗所用的材料都是聽覺材料,因此信息的選擇與過濾只發生在同類性質的材料間。當材料的性質改變,信息輸入來自不同的感覺信道時,模型的預測力量就不強了。過濾器模型只是一個單信道模型。
二、衰減器理論
Treisman在1960年從她給被試做的雙耳分聽實驗中,發現如果被試注意耳與非注意耳對換,那幺被試會在新注意耳聽到舊信息的幾個其實單詞,這表明語境會使被試復述本應當忽視的信息。在之後的研究中,他又發現復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後1.5秒時,被試通常把兩個信息看作同一個,也就是說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後信息更容易被識別。
在Treisman的衰減理論中,他將Broadbent過濾器的作用從阻止目標以外刺激改變成了弱化目標以外刺激,對於特別強的刺激,衰減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號弱化機制。這樣便能很好地解釋雞尾酒會現象。Treisman承認在信息的傳輸信道上存在著某種過濾的裝置,它對信息進行選擇。但是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許信息從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隨耳)中通過,也允許信息從沒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隨耳)中通過。只是後者受到衰減,強度減弱。
衰減作用模型不僅解釋了注意的選擇機制,而且解釋了單詞的識別機制,因而在認知心理學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衰減作用模型改進和發展了過濾器模型,它能解釋更廣泛的實驗結果,並對人的行為做出更好的預測。
三、後選擇理論
J.Anthony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1963年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後選擇理論,他們與Treisman的衰減器理論不同之處僅僅在於將信號弱化、阻斷的位置放在了識別刺激的意義所需要的知覺加工之後。(5)這一設置,使得人們能夠識別進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這種信息並不重要,則人們就會將它拋除掉;如果這種信息觸動了人們心裡的某根弦,那幺人們就會記住它。雖然後選擇理論與衰減器理論在注意瓶頸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們都認為存在這幺一種瓶頸,並且它只允許單一信息源的通過。
Norman在1968年也提出,後期選擇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傳送到工作記憶中,由於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平行傳遞超越了工作記憶的工作極限,並非所有傳送到那兒的信息都被貯存。在工作記憶中,根據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斷。重要的信息被精細化,從而進入長時記憶;不重要的信息將被遺忘。Lewis在1970年的研究中發現,被試者能識別幾乎所有情況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現給非追隨耳也是如此。這一實驗加強了後選擇理論的實證基礎。
後選擇模型認為,信息的重要性取決於很多方面,不僅取決於內容是否對個人有重大意義,而且與人的覺醒狀態有關,如果人處於高的覺醒狀態,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會被控制加工。
③ 布羅德本特的過濾理論
納德·布羅德本特 [Donald Eric Broadbent 1926.05.06-1993.04.19],英國認知心理學家、實驗心理學家。1970 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他主張用信息加工理論研究注意、感覺和記憶等認知過程。他在雙耳同時分聽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注意的「過濾器模型」,為認知心理學的興起做出了很大貢獻。他還在 1958 年最早提出「工作記憶」的概念和「注意是資源有限的加工系統的工作結果」的想法,他所提出的注意過濾器模型也體現了這種思想;1977 年提出了隱學習研究範式之一的復雜系統控制任務務(Complex System Control Procere)。
過濾器模型(filter model,1958)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而人的神經系統高級中樞的加工能力則是有限的,於是就出現了瓶頸。為了避免系統超載,就需要某種過濾器來對之加以調節,選擇其中較少的信息,使其進入高級分析階段,這類信息將受到進一步加工而被識別和存儲,而其他信息則不讓通過。這種過濾器體現著注意的選擇功能。因此這種理論被稱為「注意的過濾器模型」。
布羅德本特 1954 完成的雙耳分聽實驗:他向被試的右耳呈現3個數字,同時向左耳則呈現另外3個數字,如:
右耳:4,9,3
左耳:6,2,7
呈現的速度為每秒2個數字。然後,要求被試再現。結果發現被試可用兩種方式再現:
以耳朵為單位,分別再現左右耳所接收的信息;
以雙耳同時接收到的信息為單位,按順序成對地再現。
他原估計能達到 95% 的准確再現率,但實際上,以第一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65%,以第二種方式再現的准確率為 20%。他認為,每隻耳朵相當於刺激輸入的一個通道,而過濾器只允許每個通道的信息單獨通過。
Cherry(1953)使用雙耳同時分聽的追隨耳程序的實驗,其實驗結果支持過濾器模型。因為這種過濾器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它到達高級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條,因而,Welford(1959)稱之為「單通道模型」。
布羅德本特就讀於曼徹斯特學院和劍橋大學彭布羅克學院,他早期的目標在於自然科學,然而,當他在皇家空軍服兵役時,他開始對人 - 機關系產生興趣,並注重於這種獨特的體系。於是,他回到劍橋大學攻讀心理學,成為 F.巴特萊特的學生。畢業後,進入劍橋大學應用心理學部門,並在那裡工作了 25 年。
主要著作:
知覺與交流
決定和壓力
行為
捍衛經驗心理學
④ 關於注意選擇的四種認知理論 關於注意選擇的四種認知理論是什麼
1、過濾器理論:該理論把注意看畝州成一個瓶頸或過濾器,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要先經過過濾。一部分信息通過激毀這個瓶頸並接受下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斷在它的外面,而完全消失了。
2、衰退理論:該理論認為當信息通過過濾裝置時,不被明耐備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強度上減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3、後期選擇理論:該理論認為信息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
4、多階段選擇理論:選擇過程在不同的加工階段都可能發生。
⑤ 注意的理論
共有五種:過濾器模型、衰減器模型、創造性綜合選擇說、後期選擇理論、資源限制說。
1.過濾器模型,這是徹里用實驗「雙耳分聽實驗」得出的一個模型,這個實驗的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兩個耳朵聽不一樣的聲音,讓你大聲重復一隻耳朵里的內容,於是就發現另一隻耳朵聽到的內容你根本聽不到。於是徹里說,是因為你的注意就像一個保安,他把不需要的刺激統統擋在了認知的大門之外。
2.衰減模型,莫瑞進一步使用了這個實驗,他發現好像不是這樣,他覺得其實兩只耳朵的內容你都聽到了,只是受到注意的那隻耳朵的內容被加工,不注意的那隻耳朵的內容雖然進入了你的大腦,但是由於沒有受到照顧,很快就走丟了。但是他指出,如果有的信息很重要,比如你的名字,就算是在非追隨耳依然能夠受到良好的加工。(雞尾酒效應可以用這個理論解釋)
3.創造性綜合選擇說。奈瑟。他認為,注意是人們對刺激知覺結果的積極、主動的預料,這種積極、主動的預料必將導致個體在內部圖式上對感覺材料的綜合。
奈瑟把認知過程分為兩個水平:一種是粗糙的、平行的和迅速的前注意加工水平;另一種是精細的、序列的和緩慢的加工水平。
聽著很難理解是吧,我來舉個例子,你看魔術師變魔術,一刀下去你覺得繩子肯定斷了,這就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預料,但是呢,繩子完好無損,你就開始納悶了,哎呀他怎麼就沒斷呢?你陷入了深深的思考,這就是精細的序列的緩慢地加工。我們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動化的,只有你的鑰匙打不開門的時候,你才回去細細思考擰鑰匙這個動作是怎麼做的。
4.後期選擇理論,特雷斯。他認為,兩只耳朵的信息都進入了你的認知,都進行了加工,你的注意只是去選擇你對誰進行反應。
5.資源限制說(這種學說最受到認可)
卡尼曼,他認為,注意到沒注意到完全是因為我們大腦的處理能力有限,你來處理信息,好比你去超市買東西,你能買多少東西取決於你螞蟻花唄有多少額度。也就是說我們處理信息取決於你有多少的資源。
⑥ 簡述注意的幾種認知理論
有:認知理論:衰減理論、後期選擇理論。
1、衰減理論
過濾器理論得到了某些實驗事實的支持,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理論並不完善。例如,在雙耳分聽的研究中,有研究發現來自非追隨耳的信息仍然受到了加工。
2、後期選擇理論
多伊奇等人提出了選擇性注意的另外一種觀點:後期選擇理論,後由諾曼加以完善。這種理論認為,所有輸入的信息在進入過濾或衰減裝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後才進入過濾或衰減的裝置,因而對信息的選擇發生在加工後期的反應階段。
注意的特徵
1、注意的穩定性
注意的穩定性是指在同一對象環境或同一活動上的注意持續時間。狹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對象上的時間。廣義的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
2、注意的廣度
注意的廣度就是注意的范圍,是指同一時間內能清楚地把握對象的數量。影響注意廣度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知覺對象的特點,二是個人知覺活動的任務和知識經驗。
⑦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的異同
一、主題思想不同
1、過濾器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各種感覺通道進入神經系統時,由於過濾機制設置在神經系統的某一部分,一些信息會經過並接受進一步的處理,而其他信息則會被屏蔽在機制之外而完全丟失。
2、衰減理論主題思想:當信息通過衰減器時,有重要意義的信息能夠通過並反映在人的意識中,而不被注意和不被追隨的信息,並不是完全的被阻斷,只是其強度減弱而出現衰減。
二、提出理論的人不同
1、過濾器理論:布羅德班特提出。
2、衰減理論:特瑞斯曼提出。
(7)注意的過濾性理論擴展閱讀:
過濾器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無法解釋人對有意義材料的信息加工和注意分配等現象。神經系統的過濾功能以「全或無」為特徵。傳遞的信息是完全傳遞的,不傳遞的信息是完全丟失的。布羅德班特設想的過濾機制位於語義分析之前,並與狹長的瓶口進行了比較。
當人們往瓶內灌水時,一部分水通過瓶頸進入瓶內,而另一種水由於瓶頸狹窄而進入瓶子。通道容量是有限的,但不在瓶內,所以有時被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這一理論是基於感覺特徵來選擇信息,根據「全或無」的原則,它是在感知層面上的一種選擇,因此被稱為「早期選擇模型」。
⑧ 注意的過濾器理論和衰減理論的異同
1、過濾器模型,選擇性注意的基礎是對輸入刺激的物理屬性的粗略分析;衰減模型則認為,前注意螞告猜分析更為復雜,甚至可能由語義加工組成.
2、過濾器理論中的過濾器是「全或無」的工作方式;而衰減模型認為是衰減的方式,未選擇的通道不是完全關閉的,而只是關小或阻抑.
相同之處
1、兩模型的根本出發點相同:高級分析水平的容量有限或通道容量有限,必須過濾器予以調節;
2、友禪過濾器的位置相同:處於初級分析和高級的意義分析悶型之間;
3、過濾器的作用都是選擇一部分信息進入高級的知覺分析水平,使之得到識別,注意選擇具有知覺性質.
因此,二者並稱為知覺選擇模型.
⑨ 高分急需 心理學注意的三個模型理論,比較和區別
1、過濾器模型,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德本特(D.E.Broadbent)提出。他認為,來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感覺通道接受信息的能力以及高級中樞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因而對外界大量的信息需要進行過濾和調節。
過濾按照「全或」的原則,只允許一條通道上的信息經過並進行加工,其餘通道則全部關閉。
2、衰減模型,由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Treisman)提出。她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照「全或無」的原則工作的,信息在通路上並不完全被阻斷,而只是被減弱,其中重要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並反映到意識中。
雙耳聽音實驗發現,被試能覺察出追隨耳中87%的詞以及非追隨耳中8%的詞。這表明,被試可以同時注意兩個通道的信息,但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衰減。目前,人們傾向於把上述兩個模型合並,稱為過濾器—衰減模型。
3、容量分配模型,由心理學家卡里曼(Kahneman)提出。他把注意看成資源和容量,而這種資源和容量是有限的。這些資源可以靈活地分配去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甚至同時做多件事情,但完成任務的前提是所要求的資源和容量不超過所能提供的資源和容量。
(9)注意的過濾性理論擴展閱讀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
心理學包括基礎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其研究涉及知覺、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等許多領域,也與日常生活的許多領域——家庭、教育、健康、社會等發生關聯。實際上,很多人文和自然學科都與心理學有關,人類心理活動其本身就與人類生存環境密不可分。
心理學家從事基礎研究的目的是描述、解釋、預測和影響行為。應用心理學家還有第五個目的——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這些目標構成了心理學事業的基礎。
心理學符號的含義:符號在希臘語里是靈魂的意思,後來變成英文psyche。
⑩ 心理學的注意有哪些基本理論它們各自的功能是什麼
注意的理論:過濾器理論、認知資源理論、生理機制理論、中樞能量理論、注意的衰減模型理論
過濾器模型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布
過濾器理論:又稱為瓶頸理論或單通道理論
理論由D. E. Broadbent在1958年提出
. 理論內容:神經系統在加工信息的容量上是有限的
神經系統中存在著某種過濾機制,能夠使部分信息通過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工
其它信息被阻斷在這種機制之外而喪失。
神經系統的過濾作用表現為「全或無」的性質
認知資源理論:注意是一種具有績效性、有限性、可分性的認知資源。
績效性:注意任務,進行操作時,需要佔用一定的認知資源。在一定程度上,資源投入 越多,任務績效越高。
有限性: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地投入。當資源窮盡時,任務的績效就會降低。
可分性:資源的投入可以進行分配,集中在重要的任務上。
生理機制理論:朝向反射,由情境的新異性所引起的一種復雜而又特殊的反射,它由新異刺激引 起,刺激物一旦失去新異性,朝向反射也不會發生了。
中樞能量理論:該理論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該理論不同於上述模型的是,它 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於執行任務的能量 或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資源的分配來解釋注意。
資源的分配決定注意的取向。資源的分配受下列4個因素制約:①受制於喚醒因素的可 能的能量;②當時的意願;③對完成任務所需能量的評價;④個人的長期傾向
衰減模型理論:該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特瑞斯曼(A.M.Treisman,1960)在修正過濾模型的基
礎上提出來的。該理論認為過濾器並不是按「全或無」的方式工作。接受信息的通道不是 單通道,而是雙通道。即注意的信息並不是完全被過濾掉,即所謂的通道被阻斷或關 閉,而是被衰減,強度減弱了。對個人特別有意義或對象十分熟悉的刺激,由於其接受 閾限低,因此即使這些信息被衰減,也可能被對象識別。這種模型比過濾器模型更有彈 性,能解釋更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