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簡述神經細胞、心室肌細胞、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產生的離子機制
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由去極化和復極化兩個過程五個時期組成:0 期(快速去極化期)、1 期(快速復極化初期)、2 期(平台期)、3 期(快速復極化末期)以及4 期(完全復極化期,或靜息期)。
竇房結細胞的動作電位屬慢反應電位,其動作電位形狀與心室肌等快反應電位很不相同。其特徵為:動作電位去極化速度和幅度較小,很少有超射,沒有明顯的1 期和平台期,只有0 、3 、4 期,而4期電位不穩定,最大復極電位絕對值小。在3 期復極完畢後就自動地產生去極化,使膜電位逐漸減小,即發生4 期自動去極化。
(1)與竇房結細胞四期自動去極有關的離子流是擴展閱讀:
竇房結P 細胞缺乏Ito通道,因此其動作電位無明顯的1 期和2 期, 0 期去極化後直接進入3 期復極化過程,其復極化主要依賴IK來完成, IK 的激活不僅使動作電位復極,並且使之達到最大復極電位水平。
IK 的進行性衰減是竇房結細胞4 期自動去極化的重要離子基礎之一,除此之外,If的進行性增強以及ICa-T也在4期自動去極過程中發揮一定作用。
『貳』 快慢反應自律細胞4期自動除極的形成機制
自律細胞指浦肯野細胞和竇房結細胞,因4期自動除極的特點不同,分別稱為快反應和慢反應自律細胞
(1)浦肯野細胞:4期自動除極主要是由隨時間推移而逐漸增強的內向電流(If)所致,也有逐漸衰減的外向電流(IK)的參與。內向電流的主要離子成分為Na+也有K+參與。由於內向電流使膜內正電位逐漸增加,膜便逐漸除極,當達到閾電位時即可產生一次動作電位,因此稱4期內向電流為起搏電流。
(2)竇房結細胞:4期自動除極也是隨時間增長的凈內向電流所引起,凈內向電流是一種外向電流(IK)和兩種內向電流(If和Ica-T)所構成。其中IK通道當膜復極化達—40mv時,開始逐漸失活,K+外流漸漸減少,導致膜內正電荷逐漸增加而形成4期自動除極。目前認為,由IK通道通透性逐漸降低所造成的K+外流進行性衰減,是4期自動除極的最重要的離子基礎。If是一種進行性增強的內向離子流(主要為Na+),但它對起搏活動所起的作用遠不如IK衰減。If通道的最大激活電位為—100mv左右,而正常情況下,竇房結細胞的最大復極電位僅為—70mv。在這種電位水平下,If通道的激活十分緩慢,這是If在竇房結4期自動除極過程中起作用不大的原因。此外,在4期後半期,T型Ca2+通道被激活,又引起鈣內流和膜電位的進一步減小。
『叄』 竇房結為什麼會產生電流
竇房結的動作電位�0�2 竇房結的動作電位 竇房結細胞的生物電特點是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動作電位復極至3期末進入第4期,便自動緩慢去極。 �0�2 竇房結的最大舒張電位約-60mV,閾電位約-40mV。 0期去極化速度緩慢,主要是Ca2+緩慢內流引起。復極化無明顯的l期和2期平台,隨即轉入復極化3期,後者主要是K+外流形成。4期的自動去極化主要是由於K+通道逐漸關閉,Na+、Ca2+內流逐漸增多而引起。 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位 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位去極化和復極化過程可分為5個時期,即去極化的0期和復極化的1、2、3、4期。 其特點是復極化持續時間較長,有2期平台。 去極化0期:主要由Na+迅速內流,使膜內電位迅速上升,構成動作電位的上升支。 復極化過程共分4個期: 1期(快速復極初期)主要是Na+通道關閉;而膜對K+的通透性增加,K+外流,造成膜內電位迅速下降。 2期(平台期)此期復極緩慢,膜電位接近於零電位水平,形成平台狀,主要:是Ca2+內流和K+外流形成。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時間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與骨骼肌細胞區別的主要特徵。 3期(快速復極化末期)Ca2+內流停止,K+快速外流,造成膜電位較快下降,直到降至靜息時的-90mV水平。 4期(靜息期)此時離子泵加速運轉,將Na+、Ca2+迅速泵出,K+迅速攝入,恢復膜內外靜息狀態時的離子濃度。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存在4期自動去極化。 心肌興奮性周期性變化的特點是有效不應期特別長,相當於心肌舒縮活動的整個收縮期及舒張早期,因而心肌不會發生完全強直收縮。期前收縮和代償間歇的產生就證實了心肌組織的這一特點。 心肌細胞的生理特點 自律性特點:竇房結自律性最高,約每分鍾100次,是心跳的正常起搏點。由竇房結控制的心跳節律稱為竇性心律。房室交界自律性次之,浦肯野細胞最低。竇房結以外的自律組織通常處於竇房結控制之下,其本身的自律性被掩蓋而表現不出來,稱為潛在起搏點。 竇房結是心臟的正常起搏點,由竇房結控制的心跳節律稱為竇性心律。房室交界區是正常時興奮由心房傳入心室的唯一通道,興奮在房室交界處的傳導速度最慢,這種緩慢傳導使興奮在這里延擱一段時間(約需0.1秒)才能傳向心室,稱為房室延擱。房室延擱使心室在心房收縮完畢之後才開始收縮,不至於產生房室收縮重疊的現象,從而保證了心室血液的充盈及泵血功能的完成。 傳導性特點:興奮在心內傳導具有嚴格順序。①興奮在房室交界處傳導速度最慢,延擱時間較長,需0.08~0.10秒,這種現象稱為房室延擱。它使心房和心室不會同時興奮和收縮,而使它們交替興奮和收縮,從而有利於心室的射血與充盈。②興奮在心室內傳導速度最快,傳遍整個心室只需0.06秒,這便於心室發生同步式收縮,從而保證一定的搏出量。�0�2 興奮性特點:在每次動作電位過程中心肌興奮性具有周期性變化,包括有效不應期、相對不應期和超常期。①有效不應期時間最長,從心肌細胞去極化開始到復極化3期膜內電位約-60mV的時期內。在此期內,不論給予多麼強大的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細胞發生去極化而產生興奮,即不能產生動作電位。②相對不應期:③超常期: 收縮性特點:①「全或無」式收縮。心肌細胞以閏盤連接,其電阻極低,興奮易於通過和傳導,使心肌在收縮時宛如一個功能上的合胞體,一旦產生興奮,所有心肌細胞發生同步收縮,即「全或無」式收縮。②不發生強直收縮。心肌有效不應期特別長,相當於心肌機械活動的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早期。在此期內,不論受到任何強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心肌的興奮和收縮,故不會發生強直收縮。③對細胞外液的Ca2+明顯依賴。心肌細胞肌質網不發達,終池貯存Ca2+量少。當血Ca2+升高時,心肌收縮力增強;反之,心肌收縮力減弱。 典型心電圖的基本波形主要包括P波、QRS波群、T波。P波代表兩心房去極化過程的電位變化;QRS波群代表兩心室去極化過程的電位變化;T波代表兩心室復極過程的電位變化。
『肆』 竇房結為什麼會跳
這問題,呵呵。
竇房結(sinus)不是自己真的會跳,而是會以每分鍾60-100次的頻率規律的發放電沖動,這是由它自身細胞特點決定的。竇房結里的細胞不同於一般心肌細胞和心傳導細胞,它有較高的自律性會自動除極。算了,自己寫太費力,幫你摘一段吧。和細胞膜上的離子流向有關。
竇房結細胞的舒張期自動除極不是由一種離子流引起,而是多種離子流共同作用的結果。竇房結細胞4期自動除極是由隨時間而增長的凈內向電流所引起,4期自動除極的凈內向電流主要由一種外向電流和兩種內向電流所構成:
1)延遲整流鉀流(IK)的進行性衰減 是竇房結細胞4期自動除極的重要離子基礎之一。IK在動作電位復極到-50mV左右逐步減小,其減小的速率正好與竇房結細胞的舒張除極速率同步,提示它是竇房結細胞主要起搏離子流之一。用IK通道阻斷劑E-4032,即使濃度低到0.1μmol/L也可以減慢竇房結起搏頻率。
2)超極化激活內向離子電流(If ) 此電流由Na+攜帶,可被Cs+所阻斷。它在竇房結細胞起搏活動中,不是主要起搏離子流。
3)T型鈣電流(Ica-T) 心肌細胞內存在兩型鈣電流,即ICa.L和ICa.T 。後者是一種閾電位較低的快速衰減的內向電流。它可為低濃度的NiCl2(40μM)所阻滯。ICa.T在竇房結起搏性除極後期中所起的作用。ICa.T的生理作用在於使細胞去極化達到能使ICa.L激活的閾電位,後者的激活產生動作電位的上升支。
其它如鈉-鉀泵電流、乙醯膽依賴性鉀電流、ATP依賴性鉀電流甚至鈉電流(在新生兔竇房結細胞)都可以參與影響竇房結細胞的起搏活動。
竇房結細胞起搏電位的離子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竇房結自動去極的概念應包括如下機制:由Ik的衰減重疊在背景內向電流(Iin。b)之上引起去極化,在此基礎上補充以ICa.T和If的去極效應,即構成了完整的舒張期自動去極化過程。因此,沒有一種離子電流是單獨負竇房結起搏的。竇房結的起搏電位首先是前一動作電位期間激活的外向鉀電流(Ik)的衰減使背景內向電流得以發揮其除極效應。If也參與了舒張期除極,特別是當MDP更負時它的作用更為顯著。自動除極存在兩個時相,ICa.T在後一時相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凡能影響IK、If和ICa.T三種電流的因素都可影響到自動除極的速率,從而對竇房結自律性發揮調控作用。例如腎上腺素通過β-受體增加ICa.T 和If,從而產生正性變時效應;乙醯膽通過M-受體激活IK-ACh引起膜超極化,同時通過抑制苷酸環化酶的活化,結果cAMP的生成減少,進而減小了鈣通道的磷酸化,結果使ICa減小。兩者都產生負性變時效應,即自律性降低。
『伍』 竇房結細胞生物電活動的特點
一 竇房結細胞生物電活動的特點:1. 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2. 0期去極化由Ca2+內流形成;3 沒有明最的復極期;4. 4期自動去極化主要由K+外流進行性減少所致。
二 竇房結是個卵圓形的柱體(成人的竇房結體積約為15mm*5mm*1.5mm),位於右心房外膜上,上腔靜脈進入右心房後。它是由一組組染色淺淡,紋路很稀疏,並含有染色較深的胞核的「P」細胞組成,這一組P細胞由膠原性、彈性及網織纖維包裹而形成竇房結。
『陸』 竇房結 4期機制
4期自動除極是自律性產生的基礎,不同類型的自律性細胞,4期除極的速度不同,引起4期自動除極的離子流基礎也不同。竇房結自律細胞其4期自動除極是隨時間而增長的凈向內向電流所引起。它是由Ik,If和Is1-2三重離子電流所組合而成。Ik通道在3期復極達-40mv時便逐漸失活。因而K+的外向電流出現遞減,導致膜內正電荷逐漸增多,從而開始出現4期自動除極化現象。這種K+外流的逐漸衰退,是竇房結自律細胞4期自動除極的最重要的離子基礎。If是一種進行性增強的內向離子(主要位Na+)流。在竇房結自律細胞4期自動除極過程中雖有作用,但比Ik小得多。在竇房結自律細胞自動除極過程中還存在一種非特異的緩慢內向電流Is1-2,可能是生電性Na+-Ca2+交換的結果。在自動除極的後1/3期間開始起作用,是自動除極過程的末期出現起動電位的電生理基礎。
問題2~~~60-100都是正常的,只是平均75
補充的我沒聽懂什麼意思~~呵呵不號意思
『柒』 哪位高手可以講解下「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形成機制」要條理清晰``通俗易懂的講解方式``高分懸賞!!!
心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產生機制
1.心室肌細胞的跨膜電位及機制
心室肌細胞靜息電位約為-90mv,其形成機制與骨骼肌類似,是K+平衡電位、少量Na+內流和生電性Na+-K+泵活動的綜合反映。但心室肌細胞的動作電位與骨骼肌和神經細胞的明顯不同,見左圖。
(1)心室肌細胞和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 見下表,注意比較。
分期 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 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的產生機制
靜息電位 大量K+外流達平衡,少量Na+內流 同左
0期(去極化過程) 快Na+通道開放,Na+內流增加 ca2+緩慢內流
1期(快速復極初期) 快Na+通道關閉,一過性K+外流(Ito)增加 無
2期(平台期) Ca2+內流、少量Na+負載、K+外流 無
3期(快速復極末期) Ca2+內流停止,K+外流增多 K+外流超過Ca2+內流
4期(靜息期/自動去極化) 鈉泵(將Na+排出細胞外,攝入K+)Na+-ca2+交換體(將Ca2+排出細胞外)
鈣泵(將少量Ca2+排出細胞外) K+外流逐漸減少(主要因素)Na+、Ca2+內流逐漸增加
A.Na+內流
B.Ca2+內流
C.Cl-內流
D.K+內流
E.K+外流
【例l】2004N095B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的原因是
【例2】2004N0968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3期復極化的原因是
A.K+外流
B.Ca2+內流
C.二者均有
D.二者均無
【例3】2002N0117C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平台期離子流有
【例4】2002N0118C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4期離子流有
【例5】1997N03A、1996N09A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平台期,主要是由哪些離子跨膜運動形成的?
A.Na+內流,cl-外流
B.Na+內流,K+外流
c.Na+內流,Cl-內流
D.Ca2+內流,K+外流
E.K+內流,Ca2+外流
(2)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常考特點
①O期去極速度快、幅度高。
②有平台期、有超射。有平台期是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持續時間較長的主要原因,也是它區別於骨骼肌細胞和神經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徵。
③靜息電位負值大,達-90mV。
④4期電位穩定,無自動去極化
2.竇房結細胞的跨膜電位及機制 竇房結細胞是自律細胞,其動作電位示意圖見前圖,其產生機制見前表。
3.心室肌細胞、竇房結起搏細胞和浦肯野細胞跨膜電位的不同點如下:
4.竇房結起搏細胞動作電位的特點
(1)最大特點就是有明顯的4期自動去極化,且自動去極速度快(0.1v/s)。4期自動去極是自律細胞產生自動節律的基礎。優勢起搏細胞的舒張去極速度最快,在每次心搏活動中,它最先去極達到閾電位水平,產生一個新的動作電位。正因為竇房結起搏細胞的4期自動去極速度快,才使之成為心臟正常的起搏點。
(2)其動作電位由0期(去極化)、3期(復極化)和4期(自動去極)組成,無l、2期。
(3)最大復極電位(-70mV)及閾電位(--40mV)的絕對值均低於心室肌細胞。
(4)最大復極電位、閾電位的絕對值小於浦肯野細胞。0期去極化幅度較小(70mV),時程較長(約7ms)。
(5)無明顯超射。
A.動作電位去極相有超射現象
B.復極時間長於去極時間
C.有復極2期平台期
D.有明顯的4期自動去極化
E.動作電位的總時間長於骨骼肌
【例6】1995N01018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點是
【例7】1995N0101B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的主要特點是
A.0期去極速度快、幅度高
B.4期電位不穩定
C.二者都是
D.二者都不是
【例8】1993N0107C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的特徵是
【例9】1993N0108C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的特徵是
A.0期去極速度快、幅度高
B.4期自動去極
C.兩者均有
D.兩者均無
【例10】1998N0119C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的特徵是
【例11】1998N0120C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的特徵是
5.浦肯野細胞動作電位的特點
(1)與心室肌細胞相似,0期去極化速度快、幅度大。
(2)與竇房結細胞相似,4期自動去極化,但去極化速度(0.02V/s)要明顯慢於竇房結起搏細胞的去極化速度(0.1V/s),因此浦肯野細胞的自動興奮頻率要低於竇房結細胞。
(3)4期自動去極化的離子基礎與竇房結細胞不同。浦肯野細胞為一種外向電流(1 k)逐漸減弱和內向電流(1f)的逐漸增強。竇房結細胞為一種外向電流(1k)逐漸減弱和兩種內向電流(1f、ICa-T的逐漸增強。
7.Na+通道的生理學特性
Na+通道的生理學特點經常考,內容散見於教科書各章節,現歸納總結如下。
(1)離子選擇性該通道最適合Na+通過。對於大多數可興奮細胞而言,Na+通道開放與否決定其興奮性的有無。
(2)電壓門控性Na+通道是電壓門控通道,主要表現在:
①易受靜息電位影響靜息電位絕對值越大,處於備用狀態的Na+通道越多。靜息電位可影響Na+通道開放的數量和速度,從而影響動作電位最大去極化速度和幅度。
②去極化達一定程度才開放只有去極化達閾電位水平,通道才能開放,Na+內流而產生動作電位。
③復極化程度影響Na+通道的復活 只有復極化到一定程度,才能由失活狀態恢復到備用狀態。
④易受[Ca2+]。的影響
(3)時間依從性If通道(一種Na+通道)具有時間依從性,即隨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強。
(4)各種可興奮細胞的Na+通道特性心室肌細胞Na+通道的特性與骨骼肌、神經細胞的Na+通道不完全相同,一般對河豚毒不敏感。
(5)兩種Na+通道的比較
1Na通道 1f通道
特性 快通道,激活開放和失活關閉的速度很快 緩慢激活,具有時間依從性
開放 0期 4期
激活 去極化達-70mV 3期復極化達-60mV(-100mV時充分激活)
失活 0期去極化達0mV 4期去極化達-50mV
參與 心室肌細胞0期去極化 竇房結、浦肯野細胞4期自動去極化
記憶:①快Na+通道的閾電位為-70mV;L型Ca2+通道為-40mV;T型Ca2+通道為-50mV。
②骨骼肌細胞和神經細胞的Na+通道阻斷劑為河豚毒,心室肌細胞一般對河豚毒不敏感。
③K+通道的阻斷劑為四乙胺。
④L型Ca2+通道的阻斷劑為Mn2+、維拉帕米;T型Ca2+通道的阻斷劑為Ni2+ (鎳).
答案補充 這里有好多類似的題什麼的 可以同時理解 幫助你的理解 希望 我的回答有所幫助
『捌』 竇房結細胞動作電位0期去極化是由於什麼離子電導變化
鈉離子。
主要由鈉離子迅速內流,使膜內電位迅速上升,膜電位由內負外正轉為內正外負的狀態,構成動作電位的上升支。去極化過程形成動作電位的上升支(0 期),其形成機制亦與神經纖維相同。此期電位變化幅度約 120mV,持續時間 1~2ms。
腦內細胞膜的穩定,會協調神經傳遞功能的正常,反應敏銳,神經的傳遞與反饋,除了傳出神經系統遞質外,還依存於電壓依賴性的離子通道。
(8)與竇房結細胞四期自動去極有關的離子流是擴展閱讀
慢反應細胞的膜電位絕對值較小(-40~-70mV),0期去極化主要依賴ICa-L的內流,其動作電位的幅度較小,上升速度較慢,傳導速度亦較慢。慢反應細胞包括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細胞,其動作電位特點是:除極慢、波幅小、時程短。
快反應細胞的靜息電位絕對值較大(-80~-90mV),0期去極化主要是由快速Na+內流引起的,其動作電位的幅度較大,上升速度較快,傳導速度較快。
工作心肌和浦肯野細胞(包括房室束、束支)屬於快反應細胞。工作心肌4期穩定,不能發生自動去極化,故無自律性。浦肯野細胞4期不穩定,可自動緩慢去極化,有較低的自律性。
『玖』 竇房結和浦肯野細胞的起搏原理有何不同
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竇房結細胞與浦肯野細胞均屬於自律細胞,與非自律細胞相比,其生物電現象最顯著的
特徵是:3期復極化末的膜電位達到最大值之後,並不保持在穩定的水平,而是在4期內自動而緩慢地去極
化,使膜內電位逐漸減小,故稱為4期自動去極化。4期起點處的最大膜電位稱為最大舒張電位或最大復極
電位。4期自動去極化是自律細胞具有自動節律性的基礎。但竇房結細胞與浦肯野細胞的生物電又各有特點,現分述如下:
1.竇房結細胞
與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相比,0期去極化速度慢,幅度小,主要是由於膜的慢鈣的二價正離子通道開放,鈣的二價正離子內流所致。繼0期後,沒有明顯的復極1期和平台期,隨即轉入復極3期,是由於膜的鉀的正離子通道開放唬擔杠桿蘄訪擱詩功澗,使鉀的正離子迅速外流所產生。4期產生自動去極化,主要是由於在3期末4期初,膜對鉀的正離子通透性逐漸降低,使鉀的正離子外流呈進行性衰減,加之鈉的正離子、鈣的二價正離子內流所致。
2.浦肯野細胞
其動作電位可分為0、1、2、3、4五個時期。其中0、l、2、3期的形狀幅度及形成機制與心室肌細胞基本相同。目前認為,浦肯野細胞形成4期自動去極化的起搏電流,主要是一種非特異性內向(鈉的正離子)離子流,它不同於快鈉的正離子通道開放形成的鈉的正離子內流。4期自動去極化是由於膜對鈉的正離子的通透性逐漸增加,使鈉的正離子緩慢內流所致。浦肯野細胞4期去極化速度比竇房結細胞4期去極化速度慢,故浦肯野細胞比竇房結細胞的自律性低。
『拾』 竇房結為什麼會跳
這問題,
竇房結(sinus)不是自己真的會跳,而是會以每分鍾60-100次的頻率規律的發放電沖動,這是由它自身細胞特點決定的.竇房結里的細胞不同於一般心肌細胞和心傳導細胞,它有較高的自律性會自動除極.算了,自己寫太費力,幫你摘一段吧.和細胞膜上的離子流向有關.
竇房結細胞的舒張期自動除極不是由一種離子流引起,而是多種離子流共同作用的結果.竇房結細胞4期自動除極是由隨時間而增長的凈內向電流所引起,4期自動除極的凈內向電流主要由一種外向電流和兩種內向電流所構成:
1)延遲整流鉀流(IK)的進行性衰減 是竇房結細胞4期自動除極的重要離子基礎之一.IK在動作電位復極到-50mV左右逐步減小,其減小的速率正好與竇房結細胞的舒張除極速率同步,提示它是竇房結細胞主要起搏離子流之一.用IK通道阻斷劑E-4032,即使濃度低到0.1μmol/L也可以減慢竇房結起搏頻率.
2)超極化激活內向離子電流(If ) 此電流由Na+攜帶,可被Cs+所阻斷.它在竇房結細胞起搏活動中,不是主要起搏離子流.
3)T型鈣電流(Ica-T) 心肌細胞內存在兩型鈣電流,即ICa.L和ICa.T .後者是一種閾電位較低的快速衰減的內向電流.它可為低濃度的NiCl2(40μM)所阻滯.ICa.T在竇房結起搏性除極後期中所起的作用.ICa.T的生理作用在於使細胞去極化達到能使ICa.L激活的閾電位,後者的激活產生動作電位的上升支.
其它如鈉-鉀泵電流、乙醯膽依賴性鉀電流、ATP依賴性鉀電流甚至鈉電流(在新生兔竇房結細胞)都可以參與影響竇房結細胞的起搏活動.
竇房結細胞起搏電位的離子機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竇房結自動去極的概念應包括如下機制:由Ik的衰減重疊在背景內向電流(Iin.b)之上引起去極化,在此基礎上補充以ICa.T和If的去極效應,即構成了完整的舒張期自動去極化過程.因此,沒有一種離子電流是單獨負竇房結起搏的.竇房結的起搏電位首先是前一動作電位期間激活的外向鉀電流(Ik)的衰減使背景內向電流得以發揮其除極效應.If也參與了舒張期除極,特別是當MDP更負時它的作用更為顯著.自動除極存在兩個時相,ICa.T在後一時相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凡能影響IK、If和ICa.T三種電流的因素都可影響到自動除極的速率,從而對竇房結自律性發揮調控作用.例如腎上腺素通過β-受體增加ICa.T 和If,從而產生正性變時效應;乙醯膽通過M-受體激活IK-ACh引起膜超極化,同時通過抑制苷酸環化酶的活化,結果cAMP的生成減少,進而減小了鈣通道的磷酸化,結果使ICa減小.兩者都產生負性變時效應,即自律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