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子商務目前在我們國家發展的如何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1.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簡要回顧
????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有40多年歷史,但電子商務僅有十多年,1987年9月20日,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了世界,揭開了中國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1990-1993,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階段
????我國九十年代開始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及山東抽紗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八個部委局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應用。
??? 2.1993-1997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打基礎。
????1993年成立國務院付總理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4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電子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IIC)共同組織"北京電子商務際論壇",來自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亞,埃及加拿大等國700人參加。1994年10月"亞太地區電子商務研討會在京召開",使電子商務概念開始在我國傳播。1995年,中國互聯網開始商業化。互聯網公司(ISP、.COM公司)開始興起.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我國信息化建設。1996年,全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我國信息化規劃,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1998年開始進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我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正式宣告成立,被稱為"永不閉幕的廣交會"。 中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是我國第一家現貨電子交易市場,1999年現貨電子市場電子交易額當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中國銀行與電信數據信局合作在湖南進行中國銀行電子商務試點,推出我國第一套基於SET的電子商務系統。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1998年首都、上海等城市啟動電子商務工程,開展電子商場、電子商廈及電子商城的試點,開展網上購物與網上交易,建立金融與非金融論證中心,和有關標准、法規,為今後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尚處起步階段或初始階段。醫葯電子商務網於98年投入運營,醫療衛生行業1萬個企事業單位聯網,能提供上千種中西葯品信息。全國庫存商品調節網路、全國建築在線、房地產網上促銷,都已正式開通。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4.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進入了務實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電子商務服務商(dotcom公司)正在從虛幻、風險資本市場轉向現實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有商務傳統企業結合,同時開始出現一些較為成功、開始贏利的電子商務應用。由於基礎設施等外部環境的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應用方式的進一步完善,現實市場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正在成熟,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的"本土化"趨勢加快,國內企業開發或著眼於國內應用的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導。我國電子商務全面啟動並已初見成效。基於網路的電子商務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出來。
????2.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1 我國計算機擁有量、互聯網用戶、網站數近年來飛速增長
????我國計算機互聯網用戶、網站及域名"飛速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0 2001 2002.6 2002。12
????計算機安裝台數 2200萬 2800萬 3500萬 3900萬
????聯網計算機台數 892萬 1254萬 1613萬 2083萬
????互聯網用戶 2250萬 3370萬 4580萬 5910萬
????域名數 2.2萬 12.7萬 12.6萬 17。9萬
????網站數 26.5萬 27.7萬 29.3萬 37。1萬
????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推動了電子商務及計算機應用網路化。
????2.2 電子政務工程全面啟動並初見成效
????2002年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國政府采購投資就有350億元(硬體250億,軟體45億,信息服務55億元)比同期增長25%,2002年7月國信辦公布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包含三大措施:1)建立兩個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內網處理辦公,外網處理部門間及企業、公眾服務義務。2)推進12項金字工程建設,(金稅、金關、金財、金審等)。3)加快重要戰略性資料庫建設(人口、農業信息庫等)。全國各級政府正在實施中,各級政府申請的gov.com域名2001年1月4615個,2002年12月已有7796多個。在有的省,鄉鎮政府已全部上網,各級政府網站都已在網上發布政府信息,開辟了與公眾溝通交流和提供服務的渠道,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面向了群眾的信息發布查詢系統,設立"市長信箱"、"政府信箱",方便公眾參政議政。北京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立了142個政府網站開展80多項網上辦公項目,提供下載辦公文告表格565種。、上海建立了143個政府網站,實現跨部門工商網上並聯審批,過去要化30多天跑18個部門現只消5天跑1個部門就完成。廣州市已建立了76個政府網站、93個應用系統,如43個部門在"企業注冊和年檢並聯審批系統"進行網上審批等,青島電子政務工程被國務院辦公廳和科技部評為全國電子政務示範工程之一,創下技術性能最先進、信息資源最豐富、訪問量最大等政府網站建設多項紀錄,在電子政務戰略、技術研究及電子政務規劃建設也走在全國前列海關等部門建立電子口岸系統,在網上進行進出口報關通關業務管理,企業可以在網上完成報關通關手續。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廣域網點已超過4000多點,基本建成全國性稅務計算機網,全國2000多萬戶納稅人納計算機管理,全國75%的稅款通過計算機徵收,防偽稅控系統已在全國推行,稅務部門在部分地區開展網上申報與繳稅的試點,網上征稅已在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部分省市實現,網上政府招標采購已在部分省市開始實施,如深圳市6億元葯品已在網上招標、采購。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有力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2.3 我國電子商務的環境繼續改善
????我國發展電子商務的環境(網路基礎建設等運行環境、法律環境、市場環境網上支付、信息安全、認證中心建設等條件)逐步完善,國家有關電子商務的政策、法規即將出台,已為電子商務的發展建立了基本的條件。網路帶寬增加,國際出口帶寬總量2002年帶寬的總和已達8880M,比2001年增加23。5%;九大互聯網路單位與中國國家互聯網交換中心(NAP)的互聯互通帶寬總和達到21412M,寬頻接入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長,用戶數達417萬戶,其中ADSL接入187萬戶,LAN接入170萬戶,Cable Modem、無線等接入方式60萬戶。全國現代化支付系統取得實質性進展,2002年10月8日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在北京、武漢兩地成功投入運行,2003年2月底前完成在上海、天津、濟南、沈陽、成都、西安、深圳和海口等11個經濟發達的主要城市推廣,初步形成了一個全國性的跨行、跨地區銀行卡信息交換網路。物流配送出現了一些進展,擁有我國最大傳遞網路的中國郵政加盟電子商務領域,一些專門為電子商務項目服務的專業配送企業也相繼出現。
????我國政府非常重視有關電子商務應用與發展中的安全問題。行業認證中心,如電信、海關、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織的安全認證中心已經成立,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認證中心也相繼成立,與安全標准、電子簽名、密碼系統等相關核心技術的開發也得到重視並加大了投入力度。2002年,與電子商務相關的法規、法律也在趨於成熟,2002年完成電子簽章點條例起草工作,更多的法律正在醞釀之中。
????2.4 行業電子商務迅速發展
????2002年外貿電子商務的運行環境極大改善,全國進出口許可證聯網申領與發證系統全面投入運行,企業可以在網上申領進出口許可證;外經貿部早已在國際互聯網上建立了在線廣交會、中國商品交易市場、中國技術出口交易會、中國招商等站點,其中中國商品交易市場(China market.com.cn ),已有8000多家企業近3萬種商品在這個虛擬市場上常年展示,今年開通了網上洽談平台,通過www.cantonfair.org,www.cecf.com,www.ccme.org.cn等三個網站,為展客商提供信息發布、貿易撮合、網上洽談、輔助成交等電子商務服務。據統計,截至4月27日,廣交會各網站的訪問量累計總數達5090萬次,比上屆同期增長50.95%。其中境外訪問量累計數為2589萬次。廣交會網站三個平台意向成交量為2。2.18億美元,確認的成交量為4784.77萬美元。據統計,在各大類產品中,網上成交效果最好的是機電類產品,占總成交量的73.4%,其次是糧油類和五礦化工類產品。2002年建立義烏小商品在線國際博覽會,促進了小商品出口。全國加工貿易聯網審批管理系統已在全國推廣,全國有300家審批機關,2萬多家企業已實現加工貿易網上申報、審批、實時監控與管理全國商業銀行營業網點已實現電子化,金融業截止2002年11月發放各類銀行卡4.69億張,同比增長22%,2002年1月-10月發放2.1億張,其中帶銀聯標識的6000多萬張,全國基本實現300個以上地級市各類銀行卡的聯網運行和跨地區使用,100個城市中98個城市部分或全部實現了當地銀行卡跨行通用,各商業銀行在40個城市的分支機構全部發行銀聯標識卡,實現跨行、跨地區運用,2002年9月底,銀行卡累計交易額10.5萬億元,比2001年底增加43%。`金融系統由人行和全國十二家商業銀行聯合建成的中國金融認證中心(CFCA)已開通運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及農業銀行均已開展網上業務,中國工商銀行已開通網上銀行312個,交易額2001年達6000億元,2002年突破5萬億元。2002年增加了代理匯兌、預約業務、在線收費、基金、國債業務等新服務,個人網上業務新增繳費、e通卡、外匯買賣、基金交易等新業務。全國101家證券公司、239家信託投資公司的證券營業部2623家目前已經基本上建立了電子化業務處理系統,計算機與網路通訊技術已經成為支撐各項證券業務。計算機與網路通訊技術已成為支撐各項證券業務運轉的關鍵措施,上海、深圳、北京等地證券公司在網上建立站點,能提供股市行情,網上進行證券在線交易(網上炒股),2002年通過互聯網完成證券交易5230億元,比2001年增長8。99%。2002年大多數保險公司都開通了網站,部分已向電子商務型發展,如中國人保的e-picc,平安保險pa18等網站,客戶可通過網上投保車險、家財險、貨運險,並可享受保單驗真、保費試算、理陪查詢、投訴報案、風險評估、保單批改等實時服務,2002年網上銷售保單等方面 取得較好業績。行業都建立行業網站,開展在網上發布產品信息,進行網上洽談、簽約,開展網路經銷。
????中華紡織網推出了一種比郵件溝通更可靠、更簡單、實時並能夠讓買家和賣家獲得及時溝通的網路交易工具---BTOB實時在線溝通系統,可讓中國紡織企業上網實時談"買賣"。
????房地產交易系統網上在線交易,2002年盛夏起,客戶就可以通過安裝在中國電信主機房伺服器內的EES房地產信息在線交易系統進行房地產交易。該系統是一套專為房地產企業開發的在線房產信息交易、管理的大型電子商務系統。系統採用目前最新的B/S體系,Win2000作為開發平台,友善的操作界面,網站完全後台管理。建築製品和建材產品適合網上銷售。當前《中國建材商品網》,《中國裝飾材料網》,《中國水泥網》,《魯班網路》,《易網五金網》等建築、建材網站,已形成多品種、廣覆蓋。縱橫交錯的網路格局。旅遊業也已啟動電子商務,國家旅行社、青年旅行社開展網上旅遊業務,網上預訂旅遊景點賓館飯店,安排旅行計劃等。全國旅遊網站已近300家,網上旅遊市場發展很快,
????《中華萬游網》、《華夏旅遊網》、《康輝專業出國旅遊網站》、《攜程旅遊網》和《旅遊資訊網》推出的特色旅遊受到普遍歡迎。
????據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抽樣調查,2002年,全國62.7%的零售企業建成了區域網,38.8%的零售企業在網上公布商品信息;17.9%的零售企業提供網上購物方式;只有3%的零售企業實施了供應商管理庫存(VMI)。我國農業網站發展很快。不僅各省市普遍建立了《農業信息網》,還涌現了類似《中華十億農副產品網》《福州亞峰》《南京白雲亭》這樣一些大型網上市場。網上經營的品種一改去年以糧食,化肥為主的局面。副料、家禽、農葯、土特產、花卉、園林、水產品、茶葉、鮮果等全部上網。江蘇目前已有九大類,三十個農產品市場實現了連網。沛縣率先在全國實現全縣28個鄉鎮連網。網上銷售菜糧等農產品23億公斤。《環球農商網》、《中青農網》、《中國農村星火數據廣播網》讓農民用電視機即可走進網路時空。成為面向九億農民的數字化信息網路。農業監測預警系統已開始按月提供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的監測報告,年底可建立幾個品種的數據平台。農村供求信息服務系統,農村供求信息全國聯播系統(農村供求一站通),一年來已有注冊會員18000家,每月頒布信息6000條,內容詳查13萬條,中國農業信息網(www.agri.gor.cn)已成為中國最全面、權威的農業信息網路,每月點擊已達到1000萬次,農產品價格供求信息還通過中國聯通的尋呼機向全國用戶發送,2002年改進了對網站信息管理,建立了三層結構內容管理系統,推進縣、鄉信息服務點建設,年底預計完成60%縣級、20%鄉鎮農村經濟信息服務站建設任務
????網上農產品超市開通,位於北京市大興縣的北京萬福喜食品公司的員工在其配送中心內為網上訂貨的顧客准備農產品。該公司從2002年5月起利用互聯網銷售農副產品,市民只要登陸http://www.hhl.com.cn">www.hhl.com.cn網址,就可以看到圖文並貌的大興蔬菜、瓜果、肉食等農副產品的介紹,公司設立配送站點的小區居民通過網路訂貨後,該公司針對顧客的要求進行清洗、加工和配送,市民不出小區就可購買到新鮮、便宜的優質農副產品。目前,已有6萬戶北京市民成為該公司會員。自1997年至今,南通市農民通過上網銷售的農產品累計達到200多個品種,實現銷售額近1億元,通過信息搭橋,農民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2.5.省市地區電子商務取得不少進展
????北京、上海、湖南、徐州、海南等地電子商務已取得不少進展。
????北京首都電子商務工程取得較大進展,首都電子商城作為首都電子商務主要基礎設施,已開始為國內外企業、商戶開展全國性和全球性電子商務發揮作用,每月訪問者達數百萬人次,每月網上經營額已達數百萬元人民幣。2002年北京電子商務逐步建立和形成了具有首都特色的電子商務體系,電子商務服務平台-首都電子商城的功能進一步完善,四級社區電子商務服務信息網路系統全面開通。在2002年1至9月, B to B、B to C電子商務交易額分別為360.1億元和3.83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21.87%和164.14%,電子商務市場前景看好。西單商場於2001年底投資900萬元成立了電子商務公司(igo5.com)。到2002年6月,igo5.com月銷售額已超過400萬元。2002年9月,實華開以單筆跨國網上采購額超過千萬人民幣而刷新亞洲網上開放式純電子商務采購新紀錄,此次交易開設四個競價市場,對四種不同的特製塑料進行拍賣。總成交額超過千萬,為采購方節省金額百萬餘人民幣,節省比例達到10.72%。至此,實華開已成功地為包括美國最大的辦公文具連鎖店以及德國最大的零售商,舉行了十幾場中國出口商品網上競價訂貨會。網易2001年初易趣合作網上拍賣,2002年7月5日,合同期滿,雙方拍賣合作正式到期。2002年7月9日網易的主頁上出現了"網易拍賣"推出了自己的拍賣服務。2002年3月18日美國eBay公司為易趣注資3000萬美元易趣與美國eBay公司合作eBay獲得了易趣的33%股權,使易趣成為國內最大的C to C網上拍賣網站。2002年,中國互聯網上的手機銷量增長了近150%,目前國內外各種品牌的手機型號有264種,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銷售;同樣一部手機網上銷售價格比傳統的專賣店銷售價格要低1%至2%,手機配件的網上銷售能比傳統專賣店便宜到40%至50%。北京社區電子商務工程一年來取得顯著成果:依託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將18個區縣、149個街道連接成一個整體,實現互聯互通、在169個社區服務中心建立169個網站,形成覆蓋全市社區服務信息網站群,安裝了149套街道熱線呼叫系統,在1200個社區安裝了管理軟體,開發社區電子商務支撐平台,在2400個社區實現了網路接入,採用96156熱線電話和信息亭三種接入方式。上海社保卡工程幾年來取得成效,累計發卡800萬張,600萬人用於醫保結算。
????濟南市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應用示範工程一年來,以三聯集團為龍頭與22家家電生產廠家和20多個銷售商建立家電電子商務聯盟,對34家連鎖店進行改造,24家實施緊密分銷商管理系統,10家實施核心分銷商管理系統(即由ERP統一管理)。總部與連銷店分銷效率大為提高,訂單處理由來1.5天縮短到5分鍾,實現了商流、信息流、物流全面集成,資源共享。海南在旅遊業電子商務、農產品網上營銷,重慶在網上農,貿超市、網上輕工市場,徐州淮海食品商城,天津在物流配送方面進行了試點,積累了有益的經驗,中國電信湖南電子商務中心建立了179門戶網站,開展在線安全交易、安全支付、證券、銀行、購物與CA論證等安全服務。
????2.6 我國B2B、B2C市場的發展現狀根據CCID的研究分析資料:2002年12月,我國電子商務網站3804家,比2001年3391家增長12%,能有效運行的1533家,比2001年1326家增長16%;消費類電子商務網站2277家,其中綜合類網站285家,專業類網站1992家,能有效運行的737家;B2B網站1527家,其中綜合類網站189家,專業類網站1338家,能有效運行的796家;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電子商務交易額2002年1809億元,比2001年1088億元增長66。2%;B2C交易額2001年為13。15億元,2002年25億元,年增長率90%;B2B交易額2001年為1075億元,2002年1784億元,年增長率65。9%。
??? 2.7? 我國工業、交通企業電子商務有顯著進展
????2002年製造業信息化應用試點示範工程全面啟動,全國27個省市、46個重點城市和近2000企業開展製造業信息化試點示範工程。
????2001年8月,CCID對10個城市13個行業600多家企業進行調查,有22.3%的企業參與了電子商務,9.3%的企業開展供應鏈管理,15.6%個企業開展分銷渠道管理,51.4%的企業進行網上銷售,72.9%的企業進行信息查詢,72.4%的企業進行網上信息發布。國家經貿委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在6家航空企業中,有66.67%的實施了電子商務,7家石化企業中實施電子商務的佔57.14%,15家外貿企業有46.67%實施了電子商務,其他行業如電子、鐵道、醫葯、機械、汽車、化工、紡織、冶金等行業實施電子商務的比重都在20%-50%左右,相應的如輕工、電力、煙草、交通等行業電子商務開展不夠充分,在20%以下,特別是煤炭、建築和有色金屬行業,開展電子商務所佔比例均在10%以下。2002年,中國約26.1%的企業參與電子商務。大型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最積極,比例達32.1%,中、小型企業比例分別為27.8%和21.4%,
????按不同性質企業來分,外商獨資企業參與電子商務比例最高,達到41.3%,其次是中外合資企業,比例為33.5%。國營和民營/私營企業比例相對較低,都不到25%,但和2001年比,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部分大中型企業集團如寶鋼、中國石化、聯想、方正、海爾等集團,在實現企業內部ERP管理基礎上開展網路營銷、網上采購,已經或已在建設供應鏈管理和客戶關系管理。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在B2B網站的交易已經納入主生產計劃,截至2002年12月交易額突破了193億元,其中電子采購106億元,電子銷售87億元。2002年頭10個月,中石油網上交易額為150億元,其中電子采購92億元,電子銷售58億元。平均節約采購成本5%,"西氣東輸"工程中,一筆6億多元網上采購僅7小時就完成,節約資金1.2億元。石油專用管材電子采購一項,中油股份每年就可以節省兩億元
????中國石化石化產品銷售電子商務網路有如下效益:1.降低了銷售成本,2000年8月至2002年12月石化產品成交額302億元,節省銷售費用數億元;2.更有效地為客戶服務,客戶可在網上查閱產品、定單處理信息,可以更好地為客戶提供及時的技術支持和技術服務,提高客戶滿意度;3.增加了商機,在網上宣傳企業、介紹產品性能,擴大銷售營業額,開通至今新增客戶100多家。石化物資采購電子商務系統采購成交1。97萬筆、成交額209億元,節約采購資金約5億多元。海爾集團實現了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的業務流程重組,通過B2B電子商務平台進行網上集中招標、采購、服務與營銷,提高產品質量,降低成本,減少倉儲面積及庫存資金,.截止2001年12月31日,網上交易額達188億元.成交金額1236萬元;定單遍布全國90多個城市,包括農村,網上接受處理信息近萬條,包括建議、咨詢、合作、服務等各類信息,其中有多條產品設計建議被採納,通過對定單信息和接收到的各類信息進行分析挖掘,為銷售和生產決策服務,提高了企業競爭力,為海爾國際化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海爾2001年實現全球營業額602億元人民幣,建立mySAP.com電子采購平台,10%的采購定單從網上下達,實現一流三網,以定單信息流為中心,全球供應鏈資源網,用戶資源網和計算機信息網路,使采購周期從原來平均10天降低到3天,倉儲面積減少一半,降低庫存資金約7億元,庫存周轉日期從30天降低到12天以下,實現即時采購、即時配送、即時分撥物流。寶鋼股份公司通通過應用東方鋼鐵在線Bsteel平台大宗物資的網上招標工作,截至2002年7月實現的采購額達50多億元人民幣,參與的供應商已近400家。目前寶鋼集團每年數萬T鋼鐵產品、數百億元人民幣的銷售,包括出口都是在網上進行。聯想集團通過實施資源管理計劃(ERP),規范和優化了77個業務流程,加強了財務、銷售、生產製造、采購等子系統之間的集成,目前,聯想集團已經完成了供應鏈環節的信息化,已經開展協同電子商務。`全國大約70%的大中型企業已上網,建立網站,有了網址、主頁,開展網上發布產品信息,進行網上洽談、簽約,開展網路經銷。
????計算機在鐵路、民航、航運部門的應用有長足進步,鐵路運輸管理系統TMIS基本建成,各鐵路局計算機訂票系統投入運行,全國鐵路客票發售與預訂系統自1996年投入運行以來,2199個車站6000多個窗口已實現計算機售票,建成鐵道部客票中心和24個地區客票中心,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聯網異地售票,售票量佔全國鐵路客票發售總量90%以上,鐵路電子商務系統近期建設內容包括政府網站與電子商務、鐵路物資總公司電子商務試點即中鐵物資貿易網、物流網,實現網上貿易物資調配、物流配送、倉庫管理、貨物追蹤等功能以及集裝箱電子商務試點工作。民航訂票系統為國內26家航空公司提供航班座位的控制與銷售服務,離港系統、貨運系統、空中交通管制系統、航空信息系統以及民航商務數據網進一步完善,目前己開始建設民航分銷系統(GDS),己與 386家外航、2000家酒店相連,為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信息技術在公路、內陸水運與遠洋航運系統包括公路貨運交易信息系統、集裝箱運輸、港口管理EDI網路,電子提單系統及水上安全監督等方面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
??? 2.8 遠程教育迅速發展
????全國約10萬多所中小學己普及計算機課,1萬多所中小學己建成校園網,計算機輔助教學己在大學、中學推廣,開發了不少課件,提高了教學質量,近年來通過網路進行遠程教學,首先在清華、北大、郵電大學實現,目前全國重點大學都開展遠程教育,教育部已批准67所大學都開辦網上大學。全國2001年9月共招生60。8萬人,其中中央電大46萬人;全國中學已有200多所正規網校,在7萬多所中學中注冊網校學生已達60多萬。"非典"時期北京市教委開通了"課堂在線",供學生在家上網自習。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也已經開通。現代網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教育系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教育部所批準的67所網路大學在這一時期更是得到了空前發展,而在非常時期,普通在校生和離校學生以及遠程教育注冊學生一起感受遠程教育。北京所有高高校充分利用已有的遠程教育學院,讓離校學生離校不"下課"。北京創下了八萬人同時上課的記錄。北大附中網校近日推出了"非典時期學習方案",凡是北京地區的中小學生,均可
『貳』 有關EDI在國際貿易中的應用
2O世紀6O年代後,世界進入了電子與信息技術的
時代,世界經濟已呈現出一體化的特徵,全球貿易范圍不
斷擴大,貿易金額大幅度上升,促使各種貿易單證和文件
的處理數量急劇增加。在此背景和需求下,美國首先在
商務領域中開發了以計算機、網路通信和數據標准化為
要件的電子數據交換(dectrome dam interchange,以下簡
稱 ),形成了電子商務的雛形,開創了電子商務時代
的先河。
EDI的涵義是,按照協議對具有一定結構特徵的標
准經濟信息,通過通訊網路,在商業貿易夥伴的電子計算
機系統之間,進行自動交換和自動處理,使國際貿易往來
過程不再依賴紙面單證,而逐漸被電子單證所代替。即
利用計算機網路技術,將有關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進行
整和,通過電子方式來傳遞、交換有關數據和文件,是一
種電子形式交易,又稱無紙貿易。
一
、 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
為了保持競爭力,許多公司在不斷地尋找更新更好的
方法,以加快和貿易夥伴之間的溝通速度,在顧客、供應商
和夥伴之間建立更好的關系,減少支出。但是,傳統貿易
方式存在著效率低下、財力浪費、風險劇增、服務欠佳等諸
多缺陷,而EDI不但能克服以上弊端,而且能將市場、客戶
和出口企業等諸方面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突破了以往時空
上的限制,從而使企業有可能獲得競爭優勢,因而成為企
業增強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安得森認為
「能夠促進信息共享、減少運營成本、節省時間和資源、提
高顧客服質量、改善商業關系。』』其優勢具體表現為:
(一)EDI的應用能有效地建立貿易夥伴之間的密切
聯系,增強貿易機會。EDI以網際網路為載體,能快速正確
地將各國供應商、中間商和采購商的各種商務信息公布
於世,增強國際市場的透明度,為商家帶來更多的商機。
(二) 的應用能夠有效地實現及時供應,加強出
口企業對市場的應變能力。當前國際貿易出現了一個新
特點,即進口商要求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的零庫存的
發展趨勢,傳統貿易方式對此難以適應,而EDI具有獨
特的高速信息傳輸的特點,縮小了出口企業與供應商的
時空距離,滿足了不同進出口商的要求,實現了生產企業
的即時生產。
(三) 的應用順應了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有關規
定,提高了參與市場的競爭力。EDI在歐洲、北美、新加
坡、和日本等國中,已明文規定進出口貨物通關、報驗必
須採用EDI貿易方式。因此,若不運用EDI開展國際貿
易,就有可能被排除在這些國家的市場之外,喪失潛在的
市場份額。
(gg)Ⅱ)I貿易方式能夠降低出口企業的成本。第一,
它降低了單證與人工成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單證的紙
張成本和處理費用得到節省;二是人員開支費用得到節
省。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發展會議的統計,傳統貿易方式
中各國每年用紙單證的費用總計約3000億美元,而國
方式處理電子單證費用僅為傳統貿易方式的1/4;第二,
EDI方式降低了庫存佔用成本。採用EDI貿易方式能實
行即時生產和供應,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庫存量,甚至實現
零庫存。例如,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自採用EDI方式
後庫存已由3O天降至3天;第三,降低了采購成本。採用
EDI貿易方式,可在網上進行商品采購,不僅能達到物美
價廉的目的,還減少了相關通訊費用。例如,美國杜邦公
司花費120美元完成一項傳統采購,用EDI方式僅須5至
lO美元。第四,EDI方式減少了因紙單證出錯、遺失而補
救的費用。據香港國際貿易電腦服務有限公司的資料顯
示,採用EDI貿易方式可降低其費用約4O 。由於EDI應
用軟體具有自查功能,對信息源上的數據輸入錯誤可及早
查改,從而減少了補救費用。
(五)EDI貿易方式優化了運作機制,提高了管理效
率。首先,它優化了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EDI的應用
使經營管理中的各項信息的管理、統計分析和保存實現
了計算機一體化,從而使機構和人員更加精練。其次,
優化了企業的營運機制。EDI的應用加快了內外信息
的交流,增強了進出口貿易的磋商、簽約和履行過程中
各項流程的辦事效率。例如,新加坡建立了全國經貿網
後,報關時間從3天降為15秒,由此為政府每年節省資
金約1O億美元。
(六)EDI優化了企業的經營決策。EDI貿易方式具
有快捷、信息量大的優點。運用有關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可為企業決策提供更科學的依據,增強決策的正確性。
二、EDI的構成
EDI是人類信息技術發展給傳統貿易方式帶來的新
的變革,主要由EDI的報文標准、軟體和硬體構成。
(一)EDI報文標准
為了使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能夠直接對話,接受方
的電子數據處理系統必須能自動識別處理通過EDI網
絡收到的數據,應採用發送方與接受方的計算機都能識
別的通用語言。由此產生了EDI報文標准。
EDI標准就是一套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進行信息交
換所應遵守的共同規則。從EDI報文標準的發展史看,
最早應用EDI的企業採用自己的專用標准,以後逐步發
展為行業標准和國家標准,現在則進人了開發和推廣國
際報文標準的階段。目前,EDI國際標准主要有兩大主
流體系:一是美國的ANSⅨ12標准,其主要適用於北美
國家;二是聯合國的 EDIFAGT標准,主要在歐洲和
亞洲國家使用。
(二)EDI軟體
EDI軟體主要將發送方與接受方之間的信息譯成報
文標准格式,以供傳輸交換。它主要有三類:
1、轉換軟體。該功能是將原有計算機系統文件轉
換為翻譯軟體能夠理解的平面文件(FI。 II ),或將
翻譯軟體接收來的平面文件轉換成計算機系統中的原
有文件形式。
2、翻譯軟體。它的作用是將平面文件和接收到的
EDI報文標准格式進行互譯,並具有指導數據的傳輸,保
證傳輸的正確和完整的功能。
3、通信軟體。它是將EDI報文標准格式文件的外
層加上通信信封,送到EDI系統交換中心的郵箱,再從
EDI系統交換中心內將接收到的文件取回。
(三)EDI硬體
EDI硬體設備主要是計算機、數據機、電話線和
通信網路。通信網路是實現EDI電子信息傳輸的基本
條件。EDI的通信方式主要有:
1、點對點(I)]rP)。
2、增值網(Ⅵ )。增值網是通過專門的網路服務
商提供用戶之間的數據交換。
3、網際網路( ]rI NI )。網際網路具有成本低、覆蓋
面廣,並能對不同數據格式進行自動轉化等特點,為EDI
創造了一個完善的應用軟體平台,使得基於網際網路EDI
能迅速成為全球性的貿易工具。
三、EDI在外貿單證實務中的應用
(一)EDI貿易方式的工作流程
現以出口企業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發送出境貨物
報驗單的實例來介紹整個流程1、發送方生成原始報文
數據的發送方(出口企業)在自己的計算機應用系
統中,對來自於資料庫或輸人的數據進行數據的編輯處
理,生成原始單據格式的報文。
2、進行數據映射
發送方(出口企業)使用EDI映射軟體,將原始數據
格式轉換為中間文件。中間文件是擁護端格式文件與
EDI標准報文之間的介面文件,它的應用使EDI中心和
用戶可直接進行數據轉換。
3、進行數據翻譯
發送方(出口企業)應用翻譯軟體,將中間文件轉換
為EDI標准格式報文。
4、發送方對報文加封
發送方(出口企業)的計算機應用系統自動在報文
外層加上通信交換信封。
5、發送E£Ⅱ報文
發送方(出口企業)通過通信軟體將標准格式文件
發送到增值服務網路或直接傳給對方。
6、接收方收到EDI報文後進行數據翻譯
接收方應用翻譯軟體將EDI標准格式報文轉換成
中間文件,最後生成接收方計算機應用系統能夠處理的
文件格式。
7、接收方應用系統進行數據處理
接收方對收到的報文,使用計算機應用系統進行收
閱處理。
(二)EDI貿易方式的操作流程
以海關、#btr-管理局、銀行和出口企業的出口收匯
核銷為業務背景,EDI貿易方式的操作流程如下:
圖1 出口收匯核銷業務的EDI操作流程
出口收匯核銷手續的辦理過程如圖1所示,其中:
1、出口企業從外匯管理局領取以注有編號的空白
核銷單。
2、出口企業在裝運前,將註明報關編號的核銷單連
同有關報關單證交海關,辦理出口報關手續。
3、海關將貨物出運後的結關單據發送給外匯管理局。
4、出口企業憑整套結匯單據通過收匯銀行向進口
商收取貨款。
5、收匯銀行收到進口商的付款後,向出口企業和外
匯管理局發送結匯水單,通報收匯情況。
6、出口企業收到貨款後,向Pb~r-管理局辦理出口收
匯核銷申請。
7、外匯管理局根據出口企業核銷申請,憑銀行的結
匯水單對海關放行的出口貨物進行收匯核銷。核對無誤
後,向出口企業發送出口收匯核銷證明。
綜上所述,相對於傳統的國際貿易方式,EDI貿易方
式具有更強大的競爭優勢。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幾年中,
基於網際網路的EDI國際電子商務將成為我國對外經濟
貿易的重要方式。外經貿行業只有重視EDI的應用,建
立硬體設施完善、人員素質良好的EDI應用系統,才能
獲得競爭優勢和長足的發展。
『叄』 EDI在哪些領域中有應用
我國EDI的發展
我國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例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 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以及山東省抽紗進出口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16個部委、局(行、公司)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已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廣泛應用。
l993年起實施"金關工程"即對外貿易信息系統工程,它是EDI技術在外貿領域的應用的試點,網路和服務中心建設,已取得重要成果。
"九五"期間,海關、交通、商檢及商業的EDI應用項目已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
EDI技術現今還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不過EDI的推廣應用的的確確大幅度提高了商貿和相關行業(如報關、商檢、稅務、運輸等)的運作效率。
『肆』 了解edi應用狀況 寫出一篇針對某一行或企業的edi調查報告
佛山照明:傳統照明老兵或折戟LED戰場
昔日以燈王著稱的國內照明龍頭企業之一,佛山照明本以為倚靠歐司朗這個全球照明巨頭的大股東優勢,可以快速引入LED核心技術。然而某種意義上,歐司朗除了是佛山照明的大股東外,更多的是其競爭對手。兩家企業同處於佛山市汾江北路,前後不過一二公里之遙,然而兩家公司都是生產照明等相關產品。
正因如此,雖然手握LED照明領域多項專利,歐司朗始終不願意把這些技術引入佛山照明。而為了在LED領域有所突破,佛山照明不得已四處尋求同其他公司的合作。
就在2010年7月,佛山照明與美國普瑞光電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不過,兩年來,這一合作的進展情況,佛山照明就再也沒有在公告中披露。
而另一方面,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傳統照明業務,佛山照明的業績增長已經出現疲態。公司2012年半年報顯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0.64億元,同比減少2.83%;實現凈利潤1.35億元,同比增長14.13%。盡管公司出現了「增利不增收」的情況,但公司上半年主要是通過賣出控股子公司和壓減常年虧損項目來減少開支。同時,公司的凈利潤增長率也從2010年的19.83%下滑至今年上半年的 9.43%。
對於佛山照明來說,急需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近年來,佛山照明在新能源、LED行業均積極出手。不過,在最近一個月,佛山照明陸續解散多家合資公司,其中就包括一家LED合資企業與一家新能源子公司。
6月底,佛山照明的首個LED合資案宣布失敗,其與麗嘉科創有限公司(香港)於2011年6月合資設立的廣東佛照新光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佛照新光源」)已正式解散。
就在今年初召開的全球LED經銷商大會上,佛山照明確立了2012年主要的工作為加大力度發展LED照明產品。
但半年時間已過,佛山照明並沒有兌現自己的承諾。而在日前召開的201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公司相關負責人稱目前公司戰略清晰,正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對LED產品進行全面布局。
和所有的傳統照明企業一樣,佛山照明(000541.SZ)面臨著LED照明轉型的危與機。
病急亂投醫
去年4月28日,佛照新光源誕生。新公司由佛山照明和麗嘉科創有限公司(香港)合資成立,其中佛山照明以1.22億的現金出資,占合資公司55%的股份,麗嘉科創有限公司以專利技術出資,作價1億元,占合資公司45%的股份。
成立之初,佛山照明對這一項目充滿了憧憬。
對於麗嘉科創有限公司的專利技術,佛山照明在公告中不乏溢美之詞。公告稱,通過合資公司的專利技術, 公司可以打破國外企業在LED行業上的專利封鎖,順利進入LED光源行業。同時,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科技查新咨詢中心檢索分析,該項目填補了國內空白,其綜合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具有重要的實際應用和市場開發價值。公司認為,這一合作符合公司戰略規劃和長遠發展目標,符合全體股東的利益。
這件被稱為新型波長轉換機制的LED光源高顯色性、低色溫白光LED專有技術經佛山照明檢測驗證,在使用同樣晶元條件下,通過該技術可獲得顯色指數達90%以上、不同色溫的LED光源,光效高出國內外同類LED光源25%以上。
事實上,《高工LED》記者從國內一家曾與佛山照明接洽的LED照明企業負責人口中得知,此項技術就是遠程熒光粉技術。高工LED產業研究所(GLII)報告稱,這一技術並非麗嘉科創有限公司獨創。在此之前,包括英特美光電、飛利浦、科銳等國際LED大廠早已對這一技術進行產業化,然而其量產和成本一直不如預期。
「佛山照明之所以被忽悠,一方面是公司在LED轉型上的急迫,另一方面則是對合作夥伴缺乏專業性的盡職調查。」在上述人士看來,這是很多國內傳統照明企業轉型LED的通病。
佛照新光源經過一年時間的運作,其LED照明業務也並不如預期。截至2011年底,佛照新光源公司虧損116.12萬元。
記者在佛山照明半年報中發現,除了已經解散的佛照新光源,目前還剩下一家參股公司廣東佛照融資租賃有限公司,負責生產、銷售LED光源產品、LED照明應用產品,照明安裝工程。
佛山照明在2011年年報中稱,公司將加大力度發展LED照明,並專門成立LED事業部,密切關注LED照明技術與市場發展動態,持續進行LED應用產品的開發與改進工作,繼續尋求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合作方,適時擴大公司LED照明產品的生產規模,擴大LED產品銷售在公司銷售收入中所佔的比重。
然而,《高工LED》記者走訪佛山照明總部時了解到,目前公司LED照明部門僅有不到10名工作人員。
記者從佛山照明一家LED封裝供應商了解到,傳統照明的產品工藝都已經穩定,對技術要求不高,相關技術人員的薪水平均在2000元-5000元之間。由於沒有擺脫傳統照明的觀念和思路而按照傳統照明的思路,佛山照明並沒有花重金聘請高技術含量的研發人員。
這一反差,在高工LED CEO張小飛看來,過去幾年時間里,國內傳統照明企業LED轉型步伐並不夠堅定。「上市公司要看業績,而LED產品由於沒有辦法做到量產,業績也就上不來,最終還是依靠傳統業務盈利。」
正是如此,傳統照明企業既需要依靠傳統業務支撐業績,所以就無法做到全身心地投入。不做准備工作,將來會遇到更大的問題;做准備工作,業績通常慘淡看不到盈利的方向。張小飛將這種狀態形容為「守」,但守就意味著被動。
而在易特照明董事長馮俊看來,無論投資什麼LED照明項目,佛山照明都需要兩類人,一是產品經理,一是工程經理。
建立LED工程中心是傳統照明企業轉型LED的當務之急。因為目前LED照明行業主要以工程銷售為主,而LED工程項目專業性強。「雖然佛山照明有經銷商渠道,但是他們往往並不懂LED工程方案,不知道怎麼跟客戶談工程。」
佛山照明LED事業部經理陳文基曾在公開場合表示,目前,LED照明與傳統照明有很大區別,原來是走省級代理,形成多渠道的能力比較強,LED照明現在還沒形成多層級批發的格局。在渠道建設上,公司現改為首選地級城市鋪設分銷網點。但目前仍面臨的問題是雖然很多客戶感興趣,但不懂LED照明,需要加強對他們的教育和引導。
今年6月,佛山照明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公司正在急需LED工程人才。
低價搶市埋炸彈
「佛山照明選擇低價入市LED,有些令人費解。」今年上半年,《高工LED》記者走訪全國燈飾城時,眾多經銷商表現出自己的擔憂。目前市面上同一款12W LED射燈,雷士照明標價300元,勤上光電標價259元,而佛山照明的則是150元。
按照佛山照明的規劃,先有量,有了量之後,再建立自己的LED照明生產線。
「佛山照明的LED照明模式是找代工廠做OEM貼牌,但是他們所追求的是低價策略,其上架的LED照明價格與節能產品持平。」業內人士透露。
低價策略能夠提高銷量,迅速搶占市場。然而,這種低價策略也為佛山照明發展LED埋下隱患。該位人士表示,小批量訂購低價產品問題不大,當大批量去推廣的時候,就有可能砸掉自己多年以來形成的品牌。
按照目前市場上有質量保證的LED照明產品為標准,其成本價格根本還無法與傳統照明相持平。 「佛山照明找的LED照明代工,甚至要求其價格還要低過中山,這對於產品質量而言無疑是埋下一個定時炸彈。」 一位與佛山照明有過業務往來的貼牌廠商負責人表示,為了盡可能降低價格,佛山照明的做法是,盡可能尋找低價LED照明工廠做貼牌。
「低成本的產品不是不能做到,而這關鍵在於對供應商的控制。」該位貼牌廠商分析,佛山照明在傳統照明領域有一個很強的供應商體系,但是在LED照明領域,其對供應商的理解及控制並不強。
但事實上,國內幾家規模上億的LED封裝企業相關負責人均表示,自己都曾向佛山照明推薦LED光源器件,但都屢碰釘子。
曲德久表示,無論是成本,還是質量,LED光源與傳統照明相差巨大,如果沒有供應商支持,LED照明的價格和質量根本無法得到保證。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幾家傳統照明大廠正在與LED中游大型企業簽署戰略合作關系,以期得到上游技術與原材料成本的支持。
對於佛山照明對供應商「只控制價格不注重質量」的問題,佛山照明一家深圳供應商表示,這讓他們很為難。而對於部分供應商而言,他們更願意選擇新興LED照明企業,因為雙方在LED照明生產與銷售方面很容易達成共識。
十年替代市場
其實無論是否具備對LED照明的充分理解和市場策略思考,傳統照明企業還是始終在過渡期面臨著LED照明左手砍右手的困惑。
但是,這並不代表傳統照明企業在新技術改革新產品更換時期沒有機會,全國也不乏成功轉型LED照明的例子。
上海一家傳統照明企業,短短半年時間迅速轉型為LED商業照明企業,其老闆的思路來自於替代市場。該老闆表示,在LED照明日益激烈的時候,傳統企業已經不能花較長時間去評估LED照明企業及其產品,必須在路上就解決。因為LED照明都是質保三年,而一旦客戶被LED企業搶了,就意味著傳統照明企業在今後的幾年時間便失去了這一客戶。
「三年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個替代是徹底性和永久性的。遺憾的是,目前很多傳統照明企業從觀念上,戰略上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天電光電副總經理曲德久表示,如果替換成LED燈管,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地方就再也不用傳統燈管了,這一客戶就再也不用你的燈管了。而當到了下一個更換期,這一客戶將面臨更多的LED品牌企業,更何況還有現有的供應商?
而更讓傳統照明企業想不到的是,新興LED照明企業藉助資本市場快速壯大自己的勢力。從去年開始,國內有多家涉及LED照明業務的企業已經在創業板上市,同時銷售額也處於快速提升階段。
財報數據顯示,佛山照明1958年涉足照明行業,經過50餘年發展,2011年其年銷售額為22.61億元。而成立於1993年的勤上光電,2011年LED照明業務銷售額已經達到7.69億元。
而讓傳統照明企業一直引以為豪的渠道優勢,也正在一步步被新興LED照明企業滲透和瓦解。據了解,包括勤上光電、萬潤科技、實益達、洲明科技等LED上市公司都或多或少在布局自己的全國照明渠道。
「傳統照明企業也只有剩下不到兩年光景,來決定他們能不能繼續參與LED照明市場的競爭。」不少業內人士如此評價,如果企業不迅速轉變觀點,調整方向,主動出擊,兩年以後就有可能迅速在照明市場上消失。
而在佛山LED行內人士看來,佛山照明進軍LED市場最大優勢是其雄厚的資金和龐大市場,但公司已錯過了佔領LED行業高地的最好時機。
『伍』 EDI在我國發展的必要性
我國發展EDI業務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1)外開放的發展,特別是對外經濟貿易活動規模的迅速擴大,導致與國外商業(及其他類型)數據交換量的急劇擴大。根據許多國家統計,單證費用占產品貿易額的7%左右,我國對外貿易每年的單證費用大約是70億美元,如果採用EDI技術,估計每年僅此一項就可節省數十億美元。
此外,由於歐、美等發達國家海關均已採用EDI,我國的亞洲鄰國或地區(如「四小龍」等)也已開展了EDI,因此不論是從創造國際貿易夥伴條件,提高通關效率,或是有效地參加國際商業競爭和創造巨大外貿效益考慮,EDI的開發與應用都已成為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一項急忙待解決的重大課題。據我國外貿部門反映,美國海關規定,遠洋船到港前7天,必須報關,否則作滯後處理,一切責任由運輸部門負責。資料分析得知,一般裝載2700箱集裝箱的遠洋輪,如壓港一天,便要損失5~6萬美元,由此延安誤交貨日期所付的違約損失就更高。僅以1991年我國出口歐洲的紡織品為例,由於壓關、壓港和非法分子的活動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幾千萬美元,不僅如此,由於與世界各國和地區信息交換不通或不及時,帶來的無形損失,喪失的機會更是無法統計。由此可見,未來貿曳⒄的先決條件是誰擁有EDI手段,誰才有資格成為國際貿易夥伴。
(2)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各類市場,對EDI系統有著潛在的需求,以生產資料市場為例,過去,重要的生產資料完全由國家分配,每年召開一次或兩次定貨會議,生產廠家和用戶代表在會上供需見面,落實訂貨,其結果是一方面庫存總量高得驚人,另一方面是規格品種不對路現象嚴重,企業還需派出大批采購人員設法尋找,近年來,生產資料市場里逐步放開,但重要生產資料庫存總量過高和采購人員滿天飛的現象仍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這里原因很多,但是,信息交換少而且時效性差,缺少像EDI這樣的信息交換系統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3)香港的迫切要求,香港和大陸是緊密的貿易夥伴,大陸80%的出口貿易都是通過香港轉口的,年產值達數百億美元,香港是亞太地區「四小龍」之一,為了保持這個地位,香港必須努力與其它三小龍競爭,鑒於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更應繼續保持其繁榮與穩定,為加強香港的外貿競爭能力,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與大陸緊密合作。為此香港的企業家已反復強調「...雙方沒有高度的合作,沒有兼容的貿易手段,大陸與香港緊密的經濟關系便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因此,當務之急是大陸與香港雙方都應該發展EDI,實現電子資料聯通(EDI),這是一個能使人們更加緊密和諧全作的極佳機會。」為此,我們應在充分考慮目前香港EDI工作的復雜性的同時,從長計議,認真研究並做出積極響應。
(註:我國香港、台灣地區EDI業務的發展情況:香港1988年由華潤和匯豐等11家大公司投資1400萬港元隨便成立了「貿易通國際貿易電腦服務有限公司」簡稱「貿易通」。1990年3月又與政府攜手合作在香港全面推行EDI服務計劃,SPEDI計劃(shared project for EDI)該項目耗資900萬港元,歷時8個月才完成,它的完成為在全港范圍內實現EDI,5年後有關EDI設備交給政府。目前香港現有的商業性EDI服務網路主要有航運業的GssertreNet,香港電訊有限公司的Intertrade,以及若干以英國及北歐為基地的網路如GE網,IIN網等。
台灣EDI雖然起步晚,但發展也很快,1991年7月成立了由標准局、經貿部、海關、交通及信息加工業等14個單位組成的EDIFACT委員會,並於1992年11月開通了「海關通關系統」)。
(4)「復關」的要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coment On tairffs adn Trade,縮寫為GATT)是推動世界多邊貿易和貿易自由化的帶有總括性的多邊貿易協定,它於1947年10月由23個國家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簽字成立,並於1948年元旦正式生效。目前,關貿總協定(關貿總協定已於1995年1月1日被新的世界貿易組織WTO所代替,)已成為世界各國在國際貿易領域中共同遵守的國際貿易准則,並起著貿易組織的作用。它被稱為「經濟上的聯合國」,是調節民辦經濟的三大支柱(其餘兩個為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有108個正式締約方之間的貿易額已佔世界貿易總額的90%左右。
中另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一方面意味著我國國內市場已經納入了世界大市場,另一方面也意味著我們的生產要面向世界的大循環中。因此,在未來世界貿易組織活動中,我們要想在況爭激烈的國際貿易市場中站穩腳跟,全面推廣、採用EDI技術已成為我國一項重要的技術政策。它對促使我國消除國際貿易中的技術壁壘,推進產品和企業步入國際統一的大市場,無疑有十分深遠的影響。
總之,隨著計算機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電算化科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上國際交往、國際貿易的發展、EDI市場需求勢在必行。如果我們不採用EDI技術,就會像當初集裝箱和條形碼技術不被認識,不被付諸實施一樣,會削弱我們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以致喪失更多的甚至現有的貿易機會。
EDI的影響正逐步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已有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的進口總額已達到1560億美元,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8%,躍居民辦第十一位,其中出品額為840億美元。面對國際EDI潮流的興起,開發和應用EDI技術已引起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專家的高度重視。
一般認為,EDI的概念是在1990年元月份傳入我國內的。當時在新華社香港分社的支持下,香港電腦協會與國家技術監督局在蛇口進行了一次中文EDI標准座談會,揭開了國內研究EDI的帷幕。
幾年來,我國的EDI研究、試驗都有了一定的發展。EDI的應用和開發也已初步納入了國家計委和各部委的「八五」計劃,各地也相繼舉辦了各種EDI研討會。同時,國家技術監督局與經貿部計算中心能力合作,翻譯整理了聯合國《貿易數據元目錄》和《用於行政管理、商業、運輸領域的電子數據交換規則》兩本EDI標準的基本文獻,並在此基礎上准備擬定《經貿部EDI標准化體系表》。1991年8月,由原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成立了有國家科委、經貿部、海關總署、國家技術監督局、中國人民銀行、保險公司、交通部、國家商檢局、中國貿促會等部門參加的「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CEC),並以該組織的名義加入了「亞洲EDIFACT理事會」。隨後成立了中國EDIFACT理事會秘書級和EDI標准化組。1992年5月又召開了「中國EDI發展戰略與標准化」研討會,草擬了「中國EDI發展戰略總體規劃建議」。會議指出EDI系統建設是一薦技術工程2和社會工程相結合的大型系統工程,同時決定建立國家EDI試驗系統(海關總署、中國遠尖運輸集團公司),地區EDI試驗系統(廣東、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和行業EDI試驗系統(山東抽紗企業集團公司、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行業EDI試點工程)等。1993年4月,國家技術監督局、外經貿部、海關總署、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郵電部、電子部、全國信息技術標准經技術委員會、復旦大學以及中國標准化與信息分類編碼研究所等部門召開了《EDI標准化總體規范》編制工作組第一次工作會議。會議明確了《規范的目的和意義,討論通過了《規范》的編制提綱。並對編制任務進行了分工。1993年底拿出初稿,今後此《規范》就作為EDI技術開發和系統建設的依據,購置系統設備的參考以及坐標培訓的資料。
目前,外貿部門正積極推進適應EDI的「經貿系統計算機應用和聯網工作」的五年計劃。銀行系統則擬在現有的SWIFT系統的基礎上,為EDI創造條件。海關已把報關自動化列為工作重點,在先後開發了海關貿易統計程序,征稅程序和新貿合同備案核銷程序的基礎上,又開發了「自動化報關處理系統」(H883工程「。同時海關已提出未來EDI應用計劃:即1993~1994年試點階段,主要是修改相應報關制度,允許EDI申報;完成15個海關標准報文子集的制定;開通痃、上海國際機場EDI通關試點等。1995~1996年擴大試階段,主要工作;將EDI通關系統擴大到10個主要口岸;探索與境外海關EDI信息交換業務;開發通關業務以外的應用試點。1997~1998年推廣階段,全國海關普遍開展EDI應用。運輸部門,特別是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公司從1990年起開始使用計算機處理單證,進行統計分析查詢;並於1991年5月正式使用CHINAPAC網和英國GE公司的網路,開展了代理公司之間的電子數據互換。電子工業部已決定把推廣應用EDI作為一項重大信息系統工程,弄為近期的重點任務,經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在一些重要的經濟和工業部門訓,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起具有初步規模和功能的EDI系統。力爭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覆蓋全國的通用EDI系統。
郵電部門已越來越重視EDI的發展,並積極投資建設EDI通信系統,為EDI提供良好的通信平台,1992年10月,青島市郵電局和美國SPRINT國際通信公司簽訂合同,投資138萬美元購習該公司電子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3000個,EDI功能信箱1000個,傳真轉發功能信箱500個,另外,美國SPRINT公司負責開發適合中國EDI標準的介面。同時,青島市郵電局還及時投資20萬美元,引進了一個帶有交換功能的PAD,為山東抽紗公司、銀行、海關和保險部門分別提供了一個分組交換網的同步介面。此外,上海市長途曜局亦投資90萬美元,引進美國SPRINT公司的EDI信箱4000個,傳真存儲轉信箱1000個;廣東在DGPAC網的基礎上建立了廣東省信息處理系統(GDMHS),該系統首期在廣州、深圳、江門共設立三個主機系統,可心容納9000個電子信箱用戶和1500個EDI用戶。所有這些都將為本地區EDI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通信環境。
1995年6月9日,山東省郵電管理局與美國通用電氣資訊服務國際公司(GEIS)就山東郵電EDI系統平台達成協議,山東省郵電管理局採用國際標准介面,並與國際EDI網路相聯的山東郵電EDI系統,1995年8月該系統投入商業運行。
中國公用分組交換網(CHINAPAC)的發展為我國EDI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1992年6月,郵電部引進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的DPN-100分組交換系統組建了我國新一代分組交換骨幹網CHINAPAC。新組建的CHINAPAC網包括一個網控中心、32台節點機及相關設備,頒在全國31個省會城市,見圖6.3。建網初期,全網埠總容量為5800多。目前該網已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市以上城市和部分縣級城市。通過公用電話網PSTN還可以覆蓋到已開通電話的所有地區。
同時該網通過北京、上海、廣州節點機與國際及我國港澳地區的44個分組交換數據網相聯,CHINAPAC骨幹網中繼電路主要採用PCM數字電路(光纜、數字微波和衛星電路)和部分電路,通信速率為64kb/s~256kb/s和9.6kb/s~19.2kb/s。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沈陽、南京、成都、西安為匯接點,它們之間採用全網狀結構,保證了高速度、高質量、大吞吐量、低延遲等性能。
CHINAPAC網具有靈活的接入方式,接入的用戶可以是非同步字元型終端、同步SDLC終端或主機、同步分組式終端或主機,其入網方式分專線(x.25/X.28)和電話撥號(X.28/X.32兩種。該網已於1993年9月建成並投入使用。
CHINAPAC網與國內各專用分組交換網的互聯均採用ITU-T建議X.25規程,接入地點不受限制。在CHINAPAC骨幹網建設的同時,許多省、市也積極籌建本地區分組交換網,逐步形成CHINAPAC網向省內延伸的趨勢。到現在在除西藏外,其餘各省均已建立了自己的分組網(不包括台、港、澳)。今後CHINAPAC將以更大的規模覆蓋全國廣大區域,一些省、市甚至覆蓋至縣。它必將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我國專用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發展和應用EDI技術,充分發揮EDI效益,完備的計算機通信網路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之一。「七五」期間,我國為大力發展信息技術,推動計算機、資料庫及信息資源的共享,各種專用計算機網路發展很快。國務院確定重點建設的12個大型電子信息系統也已初具規模,到目前為止,銀行、鐵路、民航、航天、電力、農業統計、新華通訊社、海關、公安等部門已基本建成全行業的專用計算機網路系統,在為本部門提供計算機數據業務、聯網資料庫資源共享及通信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
「八五」期間,各部門將重點開發和興建本行業的專用數據通信網,組網形式以自建專用網和利用CHINAPAC聯網為主,這些也為我國EDI業務的發展提供了保證。
文章出處:中國製造業
文章作者:中國製造業
『陸』 中國EDI的發展的應用情況
我國從1990年開始大力推行
EDI
技術在一些主要部門和行業的應用,
1.
「金關工程」的應用系統
2.
海關內的電子通關系統
3.
商檢應容用系統
4.
遠洋運輸應用系統
5.
銀行業應用系統
另外,EDI技術在商業、工業企業中都有著非常成功的應用
『柒』 我國電子商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幫你找了一下,這里有,可能對你版有所幫助!權
http://..com/question/4656264.html
http://..com/question/2448964.html
『捌』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
文章太長了,我發兩次 不知道這一片行不行? 我這里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料,要看你想要什麼樣的了。。如果有什麼疑問你可以在網路上隨時hi我。
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作者:龔炳錚
摘 要 本文綜述了我國電子商務簡要回顧、近年來發展現狀,簡要分析了存在問題及"十.五"和2010電子商務發展預測與展望。
關鍵詞 電子商務 信息化 發展現狀 預測與展望
1.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簡要回顧
我國計算機應用已有40多年歷史,但電子商務僅有十多年,1987年9月20日,中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越過長城,通向了世界,揭開了中國使用互聯網的序幕。
我國電子商務發展過程可分為三階段:
1.1990-1993,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階段
我國九十年代開始開展EDI的電子商務應用,自1990年開始,國家計委、科委將EDI列入"八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如外經貿部國家外貿許可證EDI系統、中國對外貿易運輸總公司中國外運海運/空運管理EDI系統、中國化工進出口公司"中化財務、石油、橡膠貿易EDI系統"及山東抽紗公司"EDI在出口貿易中的應用"等。1991年9月由國務院電子信息系統推廣應用辦公室牽頭會同國家計委、科委、外經貿部、國內貿易部、交通部、郵電部、電子部、國家技術監督局、商檢局、外匯管理局、海關總署、中國銀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稅務局、貿促會等八個部委局發起成立"中國促進EDI應用協調小組",同年10月成立"中國EDIFACT委員會"並參加亞洲EDIFACT理事會,目前已有18個國家部門成員和10個地方委員會。EDI在國內外貿易、交通、銀行等部門應用。
2.1993-1997政府領導組織開展"三金工程"階段,為電子商務發展打基礎。
1993年成立國務院付總理為主席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及其辦公室,相繼組織了金關、金卡、金稅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進展。 1994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電子部、全球信息基礎設施委員會(GIIC)共同組織"北京電子商務際論壇",來自美、英、法、德、日本、澳大利亞,埃及加拿大等國700人參加。1994年10月"亞太地區電子商務研討會在京召開",使電子商務概念開始在我國傳播。1995年,中國互聯網開始商業化。互聯網公司(ISP、.COM公司)開始興起.
1996年1月成立國務院國家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由副總理任組長,20多個部委參加,統一領導組織我國信息化建設。1996年,全橋網與網際網路正式開通。
1997年,信息辦組織有關部門起草編制我國信息化規劃,1997年4月在深圳召開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各省市地區相繼成立信息化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各省開始制訂本省包含電子商務在內的信息化建設規劃。1997年,廣告主開始使用網路廣告。1997年4月以來,中國商品訂貨系統(CGOS)開始運行。
3.1998年開始進入互聯網電子商務發展階段
1998年3月,我國第一筆互聯網網上交易成功。 1998年7月,中國商品交易市場正式宣告成立,被稱為"永不閉幕的廣交會"。 中國商品現貨交易市場,是我國第一家現貨電子交易市場,1999年現貨電子市場電子交易額當年達到2000億人民幣。中國銀行與電信數據信局合作在湖南進行中國銀行電子商務試點,推出我國第一套基於SET的電子商務系統。 1998年10月,國家經貿委與信息產業部聯合宣布啟動以電子貿易為主要內容的"金貿工程",它是一項推廣網路化應用、開發電子商務在經貿流通領域的大型應用試點工程.。1998年首都、上海等城市啟動電子商務工程,開展電子商場、電子商廈及電子商城的試點,開展網上購物與網上交易,建立金融與非金融論證中心,和有關標准、法規,為今後開展電子商務打下基礎。目前,我國電子商務尚處起步階段或初始階段。醫葯電子商務網於98年投入運營,醫療衛生行業1萬個企事業單位聯網,能提供上千種中西葯品信息。全國庫存商品調節網路、全國建築在線、房地產網上促銷,都已正式開通。
1999年3月8848等B2C網站正式開通,網上購物進入實際應用階段.
1999年興起政府上網、企業上網,電子政務(政府上網工程)、網上納稅、網上教育(湖南大學、浙江大學網上大學),遠程診斷(北京、上海的大醫院)等廣義電子商務開始啟動,並已有試點,並進入實際試用階段,4.2000年,我國電子商務進入了務實發展階段。
電子商務逐漸以從傳統產業B2B為主體。電子商務服務商(dotcom公司)正在從虛幻、風險資本市場轉向現實市場需求的變化,與有商務傳統企業結合,同時開始出現一些較為成功、開始贏利的電子商務應用。由於基礎設施等外部環境的進一步完善,電子商務應用方式的進一步完善,現實市場對電子商務的需求正在成熟,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的"本土化"趨勢加快,國內企業開發或著眼於國內應用的電子商務軟體和解決方案逐漸在市場上占據主導。我國電子商務全面啟動並已初見成效。基於網路的電子商務的優勢將進一步發揮出來。
2.我國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2.1 我國計算機擁有量、互聯網用戶、網站數近年來飛速增長
我國計算機互聯網用戶、網站及域名"飛速增長,據有關部門統計:
2000 2001 2002.6 2002。12
計算機安裝台數 2200萬 2800萬 3500萬 3900萬
聯網計算機台數 892萬 1254萬 1613萬 2083萬
互聯網用戶 2250萬 3370萬 4580萬 5910萬
域名數 2.2萬 12.7萬 12.6萬 17。9萬
網站數 26.5萬 27.7萬 29.3萬 37。1萬
我國互聯網的快速發展 推動了電子商務及計算機應用網路化。
2.2 電子政務工程全面啟動並初見成效
2002年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全國政府采購投資就有350億元(硬體250億,軟體45億,信息服務55億元)比同期增長25%,2002年7月國信辦公布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指導意見,包含三大措施:1)建立兩個統一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內網處理辦公,外網處理部門間及企業、公眾服務義務。2)推進12項金字工程建設,(金稅、金關、金財、金審等)。3)加快重要戰略性資料庫建設(人口、農業信息庫等)。全國各級政府正在實施中,各級政府申請的gov.com域名2001年1月4615個,2002年12月已有7796多個。在有的省,鄉鎮政府已全部上網,各級政府網站都已在網上發布政府信息,開辟了與公眾溝通交流和提供服務的渠道,不少地方政府建立了面向了群眾的信息發布查詢系統,設立"市長信箱"、"政府信箱",方便公眾參政議政。北京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建立了142個政府網站開展80多項網上辦公項目,提供下載辦公文告表格565種。、上海建立了143個政府網站,實現跨部門工商網上並聯審批,過去要化30多天跑18個部門現只消5天跑1個部門就完成。廣州市已建立了76個政府網站、93個應用系統,如43個部門在"企業注冊和年檢並聯審批系統"進行網上審批等,青島電子政務工程被國務院辦公廳和科技部評為全國電子政務示範工程之一,創下技術性能最先進、信息資源最豐富、訪問量最大等政府網站建設多項紀錄,在電子政務戰略、技術研究及電子政務規劃建設也走在全國前列海關等部門建立電子口岸系統,在網上進行進出口報關通關業務管理,企業可以在網上完成報關通關手續。全國稅務系統計算機廣域網點已超過4000多點,基本建成全國性稅務計算機網,全國2000多萬戶納稅人納計算機管理,全國75%的稅款通過計算機徵收,防偽稅控系統已在全國推行,稅務部門在部分地區開展網上申報與繳稅的試點,網上征稅已在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部分省市實現,網上政府招標采購已在部分省市開始實施,如深圳市6億元葯品已在網上招標、采購。電子政務進入全面實施有力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
『玖』 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Internet在中國的現狀和發展
解放軍廣州通信學院 高持白
Internet網又稱國際互聯網,它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信息網路,而且其發展勢頭越來越猛。目前,Internet 已經覆蓋了包括我國在內的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聯接的網路與日俱增,主機已達800多萬台,終端用戶達8000多萬台,並且以每月15% 的速度增長。有人預計,到2000年,Internet用戶數將達2億以上。近幾年,我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通信事業更是走在前面。在這種情況下,Internet在我國得到了很快發展,截止1998年底,我國的上網用戶人數已達210萬。Internet 進入我國的最早起因是國際間的科研合作。1986年中國學術網(CAnet)由德國Karisruhe大學聯接進入Internet。1991年6月租用AT&T公司的國際衛星信道建立與位於美國斯坦福的SLAC實驗室間的64Kb/s高速通信線路,並於1993年3月開通由高能所到美國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的高速計算機通信專線進入Internet,1994年5月高能所的計算機正式進入Internet。中國國家計算與網路設施(NCFC),即中關村教育研究示範網己於1994年7月與Internet聯接。
一、 Internet在中國的網路互聯單位
當前我國計算機信息網路於Internet聯網的主要有信息產業部的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Chinanet)、國家教委的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中科院的中國科學技術計算機網(CASnet)和信息產業部的中國金橋互聯網(Chinagb或GBnet)等4個國家級的網路互聯單位。
1.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Chinanet)
Chinanet由信息產業部負責管理,網路結構分為全國骨幹網、各省(區、市)地區及接入網三個層次。該網現有三個國際出入口,一處經信息產業部北京國際出入口局出入境;一處經信息產業部上海國際出入口局出入境;一處經信息產業部廣州國際出入口局出入境。該網覆蓋全國,主要服務對象集中在科研、教育領域和部分信息服務公司。該網的下級接入網路單位用戶或個人用戶的接入申請,由各地郵電管理部門審批。目前,通過專線接入Chinanet的團體用戶有20多家,通過電話撥號方式接入Chinannet的個人用戶已超過10000個。
2.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CERnet由國家教委主管,它是1994年11月批准立項的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項目。該網的國家網路中心設在清華大學,其國防出入口租用信息產業部北京國防出入口局提供的數字數據信道,通過美國Sprint公司接入Internet,速率為128Kb/s。該網的下級接入網路單位用戶或個人用戶的入網申請,按照分層負責的原則,分別由國家教委國家網路中心、地區網路中心和各校園網管理機構進行審批。
CREnet的用戶分別通過光纖、微波、乙太網、數字數據網(DDN)、撥號線等方式接入主網。目前,該網路已覆蓋了除西藏、台灣和港奧之外的所有省(市區),包括東北、華北、西北、西南、華中、華南、華東南部、華東北部等八大地區的108所高等院校。其中東北地區11所及廣東省高教廳、華中地區16所、華東南部地區10所、華東北部地區23所,今後將聯接全國1090所正規高校。
CERnet的國家網路中心配有美國SUN公司的Spare1000伺服器兩台,Cisco公司的7000系列路由器多台,還配有IBM公司的超級計算機,以及多種高性能工作站。目前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郵電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大、華中理工大學、東北大學、東南大學、交通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10個結點,並配有相應的伺服器和路由器。CERnet網上經常開機的伺服器約有1100台,接受服務的主機已超過3000台,最終用戶有30000個。每天下載信息約為1123M位元組。向外發送約為522M位元組。該網目前是國內最大的Internet互聯網。
3.中國科學技術計算機網(CASnet)
CASnet由中科院主管,是由國家計委批准立項、中科院牽頭實施,是由世界銀行貸款支持的國家重點學科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CASnet 由兩級結構組成,在北京地區的院所組成核心院所網,其它地區組成外圍院所網。全網共設置了27個主結點,分別設在北京及各地的12個分院。另外,中科院信息網路中心(NCFC)還承擔國家域名服務的功能。
CASnet的核心院所網經100Mb/s高速網路接入,外圍院所網以低於10Mb/s速率的遠程網路技術進行聯接。網路覆蓋了北京、沈陽、上海、武漢、廣州,成都 、西安、新疆等13個地區的全部上網院所114個。
CASnet的網路(NCFC)裝有10多台用於網路控制、網路服務、資料庫服務的小型機和工作站,以及一台超級計算機和一些路由器。CASnet有子網63個,聯網的計算機有3000多台,最終用戶總計10400個,每天信息流量約為1200M位元組。
4.中國金橋互聯網(Chinagb或GBnet)
Chinagb由信息產業部主管,網路結構是天地一體、互為備份,進行全程全域管理的經濟信息網。其中心結點設在北京,在24個發達城市建有分中心,各點之間由傳輸速率為64Kb/s到2Mb/s的信息相聯。金橋網經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中科院網路信息中心、高能物理所網路中心專線開展了國際聯網試驗,在建設過程中曾進行過256Kb/s速率的短期直接國際聯網實驗。目前經信息產業部國際出入口局提供信道已正式開通國際鏈路。金橋網路經確認為信息產業部的互聯網單位。
Chinagb用戶主要採用衛星小站方式和微波方式入網,部分用戶採用專線和拔號線方式入網。金橋網的用戶分為三類:(1)政府類:國家經貿委、國家科委、國家教委、人事部、水利部、信息產業部、國家環保局、國家氣象局、國家信息中心、24個省市信息中心;(2)文教類:人民日報社、中科院、高能所、清華大學、環境與發展研究所;(3)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電進出口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中國華能技術開發公司等。共計約160個接入單位,1600個最終用戶,網路覆蓋國內經濟發達地區。
Chinagb網路中心配有大型EDI(電子數據交換機)2台,中型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1台,各類UNIX伺服器工作站17台,衛星通信主站設備一套,各分中心配有衛星小站設備和相應的伺服器、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信息服務終端及電視會議設備等。
二、Internet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意義
1.Internet為我國進一步政策開放建立了新的橋梁。
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放眼世界、開闊思路、吸收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以及吸引國外的資金,從而促進我國生產力的發展。為此,必須利用各種對外聯系的先進手段,而交通、電訊是傳統的重要手段,先進的計算機網路則以其他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和性能,成為與世界交流的新的手段。通過Internet這個全球性計算機網路,我國的科技界和教育界將與世界各國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可以及時跟蹤世界科技的最新發展,加強與國外科技界的合作研究,有利於我國的科技工作跟蹤世界的先進水平,也使我國的經濟與世界經濟建立更為緊密的聯系。
最重要的是,目前國際上的大企業和商業集團,都向電子化邁進,非常注重全球計算機網路的應用,如果我們不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的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新會被拉開距離,從而再一次失去趕超的機會。通過Internet我們可以宣傳我國對外開放的政策,宣傳我國企業的產品發布對外招商引資信息等,它最容易成為對外宣傳我們國家的窗口。
Internet通過免費為公眾提供大量信息,吸引了眾多用戶,為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典範效應。網上用戶既有獲得各種免費信息和免費軟體的權力,自然也會感受到為別人提供信息的責任,使信息真正成為社會的財富,給社會帶來更多的經濟利益,因此,通過Internet將為我國的經濟活動中的信息共享和交流創造有利的條件。
2.Internet的引入將推動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全社會信息應用的能力。
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全民族的信息意識,提高全社會信息應用的能力。Internet將成為目前完成這項任務的有效手段。
Internet對我國信息網路建設中的「條塊分割」是一個沖擊。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我國的應用,是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關鍵環節。我國目前信息網路的應用由於種種原因,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十分落後,網路的發展差不多要落後十年。Internet的引入將會大大改變目前的狀況,迅速縮小我們與發達國家在信息網路方面的差距。Internet的網路技術比較成熟,有了一個全球性的聯網基礎,對於建立大規模,跨地區的計算機聯網是十分方便和相對容易的。引入這些技術後,可將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地區連接起來,互通信息,打破我國傳統計劃經濟影響下(條塊分割),「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就會大大加快我國計算機網路的建設速度和周期,從而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的一個突破口。
Internet的應用將為我國培養出一代具有較強信息應用能力的人才。Internet為我國計算機網路信息應用教育提供了一個相當理想的環境和工具。通過Internet上應用操作,我們的大學生,中學生甚至小學生們將受到生動的、潛移默化的計算機網路和信息應用知識與觀念的教育,使它們成為具有較強信息應用能力的人才,為將來我國進入信息化社會打下基礎,這點對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Internet在我國的引入將促進我國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當我們正為國家中、高速信息幹道建成後如何組織充分的信息流而發愁時,Internet的引入使我們為之一振。以Internet廣泛的信息結點和網上巨量的信息資源為基礎,它的信息流量是目前其它任何一個信息網路所無法相比的。如果Internet能在我國充分發展,將會大大擴展我國數據通信領域的發展空間,締造一個成熟的市場。這樣,目前我國數據通信資源利用率不高的局面將會消除,新的問題將是遠程數據通信能力和本地數據通信線路滿足不了迅速發展的要求。反過來,就會促進我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提高我國通信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使我國國民經濟信息化邁出堅定的步伐。
三、大力促進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是當務之急
既然Internet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民經濟信息化有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我國Internet的發展與國際相比已屬落後之列,現在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大力促進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
同改革開放的道理一樣,在我們引進Internet這個先進網路技術的同時,Internet上一些不良的影響也會帶給我國。例如,網路的安全問題,不良的文化,敵視我國政治制度的政治傾向等。這些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用適當的措施去消除它、限制它。但應該看到,目前主要矛盾是我國Internet的發展與國際上相比有較大差距。如果它能迅速地發展,將會給我國的國民經濟信息化帶來新的轉機。所以,從各個方面採取有效的措施,鼓勵和促進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應該是目前我國Internet發展的指導方針。管理是必要的,但管理的目的是促進和保證健康發展。它的不良影響與它對我國產生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相比是十分微小的,實際上從我國目前Internet的發展和應用水平來看,由於應用水平低,使用范圍小,上面提到了網路安全和不良文化影響在我國還不成為問題,只有Internet取得進一步的發展,這些問題才會突出出來。
為了加快推廣Internet的使用,必須採取措施大力培養人才。大學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在高科技的推廣和普及上應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必要在大學中開設各種有關Internet的講座,使廣大教師、研究生和大學生學會使用Internet。還可以有計劃地開設普及型與提高型不同層次的培訓班,甚至將該內容納入學校教育計劃。同時,各種新聞媒介也應以各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來介紹Internet的知識,在各行各業中早日推廣和普及Internet的使用,使其在信息化社會中發揮它的作用。
中國Internet發展與現狀
作者:admin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04-10-16
隨著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中國政府也開始推進中國信息基礎設施(CII, China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建設,連接Internet成為最關注的熱點之一。到目前為止,Internet在中國取得了基本發展。
早在1987年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首先通過租用線路實現國際遠程聯網,並於1988年實現了與歐洲和北美地區的E-mail通信。1994年5月,以「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為核心的「中國國家計算機網路設施」(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 Facility of China 簡稱NCFC,國內也稱中關村網)與Internet聯通,表明Internet已經在我國開放。到2000年底,我國已有9個互聯網與Internet相聯,其中,有6個是經營性的,它們是:
1. 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路(中國電信),簡稱ChinaNet,由中國電信主管。
2. 網通公用互聯網(中國網通),簡稱CNCnet。
3. 中國聯通數據網(中國聯通),簡稱UNINET。
4. 國家公用經濟信息通信網(金橋網),簡稱CHINAGBN ,由信息產業部吉通公司主管。
5. 中國移動互聯網,簡稱CMNET。
6. 中國衛星。
有3個是非經營性的,它們是:
1. 中國教育科研網,簡稱CERNet,由教育部主管。
2. 中國科學技術網,簡稱CSTNet,由中國科學院網路中心主管。
3. 利用軍隊資源組建的網路。
其中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教育科技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中國金橋信息網資歷較老,基礎雄厚,被稱為中國Internet的四大骨幹網。
我國的Internet業務發展很快,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的統計報告,我國的Internet上網用戶1997年底62萬戶,到2000年6月底,發展到1690萬戶;上網計算機已達到650萬台;CN下注冊的域名總數為99734;WWW站點數量達到27289個;國際線路總帶寬達到1234MB。截止2002年6月30日,上網用戶數已達4580萬戶,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了72.8%;上網計算機數達到了1613萬台;CN下注冊的域名數為126146個;WWW站點數量為293213;國際出口帶寬總量為10576.5M,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25倍。
中國Internet發展現狀
--------------------------------------------------------------------------------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
我國Internet上網計算機、用戶人數、用戶分布、信息流量分布、域名注冊等方面情況
的統計信息,對國家動態掌握Internet在我國的發展狀況,提供決策依據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同樣,這方面的統計信息也是廣大的Internet用戶所關心的,企業可以根據這些數據來決定
何時上網、上網的方式、使用網路的規模。但過去我國沒有做這方面的統計工作,許多統計
數字依賴於估計或國外的一些統計報告,這樣就造成了統計不及時、統計結果准確性較差。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經國務院信息辦和CNNIC工作委員會研究,決定由CNNIC聯合四個互聯網路
單位來實施這項工作。
最近CNNIC與四個互聯網路單位和《計算機世界》報合作,進行了1997年中國互聯網路發
展情況統計。本次統計參照國際慣例,採用網上計算機自動搜尋、網上聯機調查和通過報紙
發放用戶問卷等多種方式。統計方法先進,抽樣范圍廣,保證了統計結果的准確性。這也是第
一次對我國Internet發展狀況作出的全面、准確的權威性統計報告。
本次統計數據的截止日期是1997年10月31日。
1.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為29.9萬台,其中,直接上網計算機4.9萬台,撥號上網計算機25萬
台。
2.我國上網用戶數為62萬,其中,大部分用戶是通過撥號上網,直接上網與撥號上網的用
戶數之比約為1比3。
3.CN下注冊的域名數如下表所示:
@@43F01000.GIF;表1@@
各類域名所佔的比例如下圖所示:
@@43F01001.GIF;圖1@@
4.我國WWW站點數約為1500個。
5.我國國際出口線路的總容量為26.64Mbps,連接的國家和地區有美國、德國、法國、日
本、香港等。分布如下表所示:
@@43F01002.GIF;表2@@
6.網上各種信息流量的比例如下表所示:
@@43F01003.GIF;表3@@
7.問卷調查結果。
CNNIC在網上放置聯機調查主頁,並在四個互聯網路單位及國內8家知名ISP的主頁上做了
鏈接,放置時間兩個月;同時在《計算機世界》報刊登用戶問卷。通過上述兩種方式,共收回
有效問卷1802份(計算機世界將為50名獲獎者贈送報紙光碟),其中聯機填寫的問卷佔38%,通
過《計算機世界》報填寫的問卷佔62%。得出如下統計結果:
(1)參加本次問卷調查的用戶中,男性佔87.7%,女性佔12.3%。
(2)用戶的年齡段分布情況。
@@43F01004.GIF;表4@@
其中年齡在21~35歲之間的青年人佔78.5%,佔了大多數,這說明青年用戶是目前上網用
戶的主體。
(3)用戶所屬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布情況:
@@43F01005.GIF;表5@@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上網用戶所佔的比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Internet的發展與
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
(4)用戶所從事的職業分布情況:
@@43F01006.GIF;表6@@
(5)用戶家庭人均月收入分布情況如下:
@@43F01007.GIF;表7@@
(6)用戶可以上網的地點情況。可在單位上網的用戶占:46.7%,可在家上網的用戶占:2.
3%,在單位和家都可上網的用戶占:28%。
(7)上網所使用的平台情況如下:
@@43F01008.GIF;表8@@
(8)用戶每周的上網時間。:
@@43F01009.GIF;表9@@
(9)用戶希望在網上獲得的信息來看:39.6%的用戶希望在網上獲得商業資訊,32.8%的用
戶希望在網上獲得金融信息,80.4%的用戶希望在網上獲得科技信息, 42%的用戶希望在網上
獲得社會新聞, 24.8%的用戶希望在網上獲得休閑信息。大部分上網用戶都對科技信息比較
感興趣,這也與上網用戶從事職業的比例有關系,從事科研、教育、計算機行業的用戶及學生
佔54.7%,真正的消費型用戶占的比例較小。
(10)對目前Internet最令人失望的因素的回答:
@@43F01010.GIF;表10@@
看來,網上速度太慢和收費太貴是影響中國Internet發展的兩大障礙。
『拾』 EDI在海關中的應用
EDI在海關報關中的應用
EDI,即電子數據交換,是一種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這種技術的貿易夥伴根據事先達成的協議,對經濟信息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格式化處理,並把這些數據經過計算機網路,在他們的電子計算機應用系統之間進行交換和自動處理。貿易夥伴可以通過EDI發出訂單詢問有關商品信息、接受定單、辦理貨物運輸和銀行結算等事項。即是說,和貿易有關的手續都可以在不使用紙質單證的情況下完成,所以,EDI也被普遍地稱為無紙貿易。
海關業務中應用EDI,即「無紙報關」,簡單地說,就是指不需通過紙面單證,即可向海關進行申報。具體點說,就是報關單位在電子計算機終端或微機上填寫進出口報關單證,並通過電子傳輸其報關單證進海關的報關自動化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關的電子計算機對報關單進行審核與處理後,凡適合海關監管規定的,就自動地發出海關放行指令或簽發海關放行通知單(OK單)。這種報關方式,自始至終通過電子計算機進行而無需人工干預,所以稱為「電腦報關」或「自動化報關」。由於取消了傳統的紙面單證、文件,改用電子方法向海關申報,故通常又稱為「無紙報關」。顯而易見,無紙報關的效益是:對報關單位而言,它可以大大節省時間和減少費用,克服因海關現場報關而造成的旅途勞累和排隊等候之苦,從而提高了辦事效率;對海關而言,它可以使海關人員有足夠的時間來處理進出口報關單證,減少工作差錯,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