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飲用水常用的消毒劑有哪些
生活飲用水常用的消毒劑如下:
1、漂白粉
漂白粉是氫氧化鈣、氯化鈣,次氯酸鈣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鈣[Ca(ClO)₂ ],有效氯含量為30%-38%。漂白粉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或顆粒,有顯著的氯臭味,很不穩定,吸濕性強,易受光、熱、水和乙醇等作用而分解。
漂白粉溶解於水,其水溶液可以使石蕊試紙變藍,隨後逐漸褪色而變白。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可游離出次氯酸,遇稀鹽酸則產生大量的氯氣。
2、含氯消毒劑
含氯消毒劑是指溶於水產生具有殺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劑,其殺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次氯酸分子量小,易擴散到細菌表面並穿透細胞膜進入菌體內,使菌體蛋白氧化導致細菌死亡。
含氯消毒劑可殺滅各種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病毒、真菌、結核桿菌和抗力最強的細菌芽胞。
3、二氧化氯消毒劑
二氧化氯消毒劑是國際上公認的高效消毒滅菌劑,它可以殺滅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病毒等,並且這些細菌不會產生抗葯性。
二氧化氯對微生物細胞壁有較強的吸附穿透能力,可有效地氧化細胞內含巰基的酶,還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微生物。
4、過氧乙酸消毒劑
過氧乙酸消毒劑是一種強氧化劑,可以殺滅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白色葡萄球菌等細菌和真菌。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廠、食品凍庫、肉聯廠、屠宰場、畜禽圈舍、病房、一般物體表面、工具、衣物、茹房、棚架等消毒。
系廣譜、高效、環保型消毒劑。對病毒、細菌、真菌和芽孢均能迅速殺滅。過氧乙酸有腐蝕性,必須稀釋後使用。
5、有機氯殺菌劑
目前最常用於各種物品消毒的是二氯異氰尿酸鈉(優氯凈), 二氯異氰尿酸鈉為白色粉末,有氯臭氣,有效氯含量為60%—64%,性質穩定,易溶於水,溶液呈弱酸性。
但據研究報道有機氯毒性危害程度比無機氯大,且可能有致癌作用,因此,採用有機含氯消毒劑作長期飲用水消毒是不適宜的。
2. 污水處理所需要的全部化工原料
絮凝葯劑:聚合氯化鐵、聚合氯化鋁、聚丙烯醯胺(PAM)等
脫色消毒葯劑內:活性炭、次容氯酸鈉、臭氧、氯氣等
重金屬捕集葯劑:DTC類、甲殼素、EDTA類等
營養源:甲醇、磷酸二氫鈉、鉀鹽、尿素等
污水處理最常用的化工原料是水處理劑,主要有以下幾種:
混凝劑:普通無機混凝劑、無機高分子混凝劑、有機高分子混凝劑和復合型混凝劑等;緩蝕劑:無機緩蝕劑及有機緩蝕劑;殺菌劑:氧化性殺菌劑和非氧化性殺菌劑;阻垢分散劑:陰離子、陽離子和非離子;除氧劑:最常用的是亞硫酸鈉和聯氨。其中最常用的應該是混凝劑,其他葯劑在處理特定廢水時才使用。
3. 常用的污水處理葯劑有哪些
常用的有三種:
1、絮凝劑:有時又稱為混凝劑,可作為強化固液分離的手段,用於初沉池、回二沉池、浮選答池及三級處理或深度處理等工藝環節。
2、助凝劑:輔助絮凝劑發揮作用,加強混凝效果。
3、調理劑:又稱為脫水劑,用於對脫水前剩餘污泥的調理,其品種包括上述的部分絮凝劑和助凝劑。
4. 二氧化氯和次氯酸鈉在生活污水處理中的區別
1、二氧化氯以分子態在水中存在,其分子以對微生物細胞的高穿透力專和強氧化性迅速殺滅屬微生物。二氧化氯作為第四代高效、廣譜殺菌劑,殺菌過程為氧化還原反應,殺菌速率快,殺菌效果是次氯酸鈉的4~5倍。
2、二氧化氯,其殺菌效果基本不受水質PH值的影響。 在水質較差微生物含量較高或污染較嚴重的情況下,由於次氯酸鈉殺菌速率較慢,殺菌效果也很差。
3、而二氧化氯由於氧化性強殺菌速度快,在水質差的情況下更凸現其殺菌的高效性能。
4、二氧化氯以分子態存在於水中,穩定性較高,而次氯酸鈉較易分解;因此,二氧化氯可以維持更長的殺菌時間。
5、二氧化氯在殺菌過程以氧化反應為主,不產生任何對人體有害物質。在使用中不但不會產生異味,而且會消除由於水中酚類及其它有機物產生的異味。
6、二氧化氯與次氯酸鈉相比具有較大的優勢,基本上可以達到上述電廠對殺菌除藻劑的要求。
7、二氧化氯的優點正是次氯酸鈉所不及的。
5. 二氧化氯消毒劑的使用方法有哪些
二氧化氯消毒劑在飲用水消毒、污水消毒等較多領域可以使用,它主要有三種劑型:粉劑、片劑和液體。
粉劑有含量10%的一元包裝和含量為48%的二元裝,分為A劑和B劑,A劑主要含有二氧化氯,B劑為活化劑,兩種粉劑混合使用。它的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將二氧化氯A劑倒入盛有其24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內(嚴禁將水倒入粉劑),將配套活化劑B劑倒入另一盛有其24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內(嚴禁將水倒入粉劑),然後緩緩將A液、B液混合在一個容器中,靜置反應60~90分鍾,即得到二氧化氯溶液。然後參照GB26366《二氧化氯消毒劑衛生標准》,在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消毒中,二氧化氯投加濃度為0.5-2mg/L,作用時間15~30分鍾,用戶亦可視水質狀況根據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酌情增減使用濃度。
含量為10%的一元裝粉劑使用方法:
將二氧化氯倒入盛有其10倍量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內(嚴禁將水倒入粉劑),攪拌溶解後,加蓋靜置15~25分鍾,即得到二氧化氯原液。然後參照GB26366《二氧化氯消毒劑衛生標准》,在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消毒中,二氧化氯投加濃度為0.5-2mg/L,作用時間15~30分鍾,用戶亦可視水質狀況根據GB5749《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酌情增減使用濃度。
6. 醫院污水處理一噸消耗多少二氧化氯
醫院污水處理一噸消耗多少二氧化氯取決於二氧化氯的含量,以秀霸含量48%的二氧化氯粉劑為回例:將秀答霸二氧化氯消毒粉Ⅱ型A劑500克包裝剪開後,倒入盛有24公斤水的塑料容器或瓷器內(禁止將水倒入粉劑),再加入配套500克活化劑(B劑)攪拌溶解後,加蓋靜置60-90分鍾待活化後,即得到24公斤濃度為10000mg/L的二氧化氯母液,參考下表:
7. 如果搞好污水處理中菌種培養
沼氣池建設中的幾個技術問題
一、沼氣池突然不產氣,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原因:1、碳氮比失調,沼氣池正常使用後,大部分農戶以豬糞為主要原料,導致沼氣池中的原料都成豬糞,碳氮比過低,導致沼氣池不產氣。
排除方法:隔一段時間適當加入富碳原料,如牛馬糞,預處理後的秸桿等。
2、沼氣池中進入了農葯、殺菌劑、舊電池等有害物質,殺死了甲烷菌種。
排除方法:嚴禁農戶將這些物質進入池內。
3、沼氣池中原料濃度過大,造成結殼。
排除方法:首先打開「天窗」口攪拌,適當取出部分原料,再加和適量溫水,使其達到正常濃度。在日常管理中,應勤出料,勤加料,加入的原料最好進行預處理。
4、活動蓋被沖開。
5、輸氣管道斷裂或脫節。
6、輸氣管道被老鼠咬破。
7、壓力表或接頭漏氣。
8、池子突然漏水漏氣。
9、用後未關閥門或關不嚴。
排除方法:重新安裝活動蓋,搞好密封,接通輸氣管道,更換破損管道,接頭,壓力表,檢查維修和用氣後關緊閥門。
二、管道安裝不規范導致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沼氣池距灶具應控制在25米左右,室外管道總長度超過25米,會出現供氣壓力不足,火燒較弱。
2、整個管道鋪設如果沒有坡度,管中可能出現集水,導致供氣受阻。
正常鋪設管道應都有0.5%的坡度,方向都朝集水器方向落水。
3、室外管道鋪設過淺,冬季出現受凍現象,導致管道無法正常供氣。
室外管應深埋於凍土層以下,不低於40厘米,以防受凍受壓。
4、室外管道穿牆進入室內,穿牆部位的管道應套鐵管,以防管道受牆體擠壓變形而影響供氣。
5、室內管道距可燃點明火煙筒在0.5米以下,距照明電線、動力線的距離不夠,易發生管道被火燒壞,造成火災等事故。
室內管道距可燃點明火、煙囪要在0.5米以上,與照明電線平等距離為10厘米,距明裝動力線30厘米,與照明電線交叉距離為3厘米,與明裝動力線為10厘米。
三、防止結殼的措施
1、添加原料必須進行預處理
2、勤加料、勤出料
3、所加原料含水量較大,加入池後,不產生漂浮結殼
4、盡量建造旋流布料型沼氣池
5、在底層出料水壓式沼氣池建成後,再在發酵間四周建造四根一米高的大牙交錯的磚柱,利用沼液上下移動過程,起到破殼作用。(此法在沼氣池加料後攪拌較困難)
四、影響沼氣池正常產氣的主要原因及解決辦法
1、原料沒有進行預處理,甲烷菌種富集不夠。原料入池前都要進行堆漚處理,堆集高度為80-100厘米,料堆中央溫度達40度以上,即可進行投料。
2、料液溫度過低,甲烷菌種活動繁殖緩慢,產氣不足。適當加入30-40度熱水,提高料液溫度。
3、料液酸鹼度失調。測定後料液發酸,加入適量草木灰,碳水,使料液的PH值達到6.8-7.5。
4、料液中碳氮比不協調,沼氣池產氣不足。在日常進料時,應注意富碳和富氮原料相互適當配合,達到合適的碳氮比。
5、濃度過高,造成結殼。加入料液的濃度控制在8-12%的范圍以內,濃度不可過大。
6、接種物不足,甲烷菌過少,產的氣體都是廢氣。應在沼氣池中加入充足的接種物,如發泡污水、沼液、沼渣等。
8. 生活飲用水常用的消毒劑為哪些
國內、外常用的飲用水消毒劑仍以鹵素為主,尤其是氯消毒劑。
①含氯制劑:含氯飲水消毒劑種類較多,如漂白粉、次氯酸鈣、氯胺、二氯異氰尿酸鈉等。由於水源水質不同,加氯量應根據需氯量試驗來確定,經過混凝、沉澱、過濾的水或清潔的地下水,加氯量0.5~1.5毫克/升。水質較差則加1.0~2.5毫克/升(或1~4毫克/升)。加氯量是否適當,可請求當地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予以幫助。
②二氧化氯:二氧化氯被稱為第四代消毒劑,是WHO推薦的處理飲用水最安全的化學葯劑,是消毒劑的更新換代產品。在消毒、去味、除鐵等許多方面都比氯效果好,而且不產生三氯甲烷類致癌物質。它消毒水時,受水溫的影響很小,對劣質水的殺菌效果比氯更好。
③臭氧消毒: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具有廣譜高效殺菌作用。其殺菌速度比氯快600~3000倍。目前主要用於對飲水的消毒、空氣消毒和食品的保鮮等。臭氧消毒方法,通常多以乾燥空氣或氧氣通過臭氧發生器中的高壓電場制備臭氧。消毒時,將溶有臭氧的吸收液與水充分混合即可。一般加臭氧量0.5~1.5毫克/升作用5分鍾,水中保持剩餘臭氧濃度應在0.1~0.5毫克/升,對於污染嚴重的水,加臭氧量應在3~6毫克/升。近年來有人研製了電解水的臭氧發生器,結構簡單,體積小且重量輕,無雜訊,產物中無有害的氯化物,可直接用於飲用水消毒。
歷史研究表明埃及人首先採用明礬去除水中的懸浮物。估計在文明開始時,人們就推薦將水煮沸後飲用。一份4000年前的古印度文件給出了最早的飲用水標准,指示在飲用不幹凈的水之前應將其煮沸,在日光下曝曬,將一塊灼熱的銅在水中浸泡數次,並採用土製容器過濾和冷卻。據歷史記載,波斯的法規規定飲用水必須儲存在銅器或銀器之內。
希臘醫師Hippocrates指出了水對健康的重要性,但他更著重於選擇較佳的水源而不是對水的處理。公元8世紀,阿拉伯化學家Geber採用蒸餾法來凈化水。公元11世紀,波斯醫師Avicenna推薦旅行者要飲用布過濾後的水或開水。1627年,英國科學家F.Bacon發表了許多凈化水的方法,包括滲濾、煮沸、蒸餾和混凝。
在18世紀80年代中期細菌致病理論建立之前,人們認為臭味是疾病傳播的媒介,並據此假設發展水和污水消毒的實踐。
19世紀下半葉英美出現了許多報道和專利,多涉及用電壓、磁場、電流、氯、高錳酸鉀和次氯酸處理水。人類主動地利用化學葯劑殺菌消毒是從19世紀初開始的。一開始主要是氯系化合物的使用。
如1820年漂白粉被發明後,人們將其用到飲用水消毒和感染創傷治療上,效果良好。這是化學殺菌消毒法的第一個里程碑。此後人們在飲用水消毒劑方面又開發了第二代消毒劑二氯異氰脲酸和第三代消毒劑三氯異氰脲酸,它們目前僅用於小規模的消毒。二氧化氯被稱做第四代殺菌消毒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