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SBR法運行工序如何
SBR有以下幾種解釋:
1、SBR是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簡稱,是一種按間歇曝氣方式來運行的活性污泥污水處理技術。它的主要特徵是在運行上的有序和間歇操作,SBR技術的核心是SBR反應池,該池集均化、初沉、生物降解、二沉等功能於一池,無污泥迴流系統。尤其適用於間歇排放和流量變化較大的場合。
2、丁苯橡膠(SBR),由丁二烯和苯乙烯共聚製得。按生產方法分為乳液聚合丁苯橡膠和溶液聚合丁苯橡膠,其綜合性能和化學穩定性較好。
3、JOJO奇妙冒險第7部,名字簡稱是叫SBR
JOJO的奇妙冒險已經進入到平行世界,因而不再叫『JoJo』而是命名為『Steel·Ball·Run』(簡稱S·B·R)。這就是荒木從2004年開始連載的最新漫畫『SBR』。
4、一種新型二極體。常規PN二極體的正向導通電壓較大,而肖特基二極體的漏電較大。SBR結合兩種傳統二級管的優點,有很低的正向導通電壓(0.3V左右),很小的漏電(1uA以下),以及較高的反向擊穿電壓(10V-300V)。
SBR反應器的每個工作階段的運行工序及原理分述如下:
①充水階段
充水階段的主要作用是將原污水送入SBR反應器,同時使污水與SBR反應器中存留的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從而使微生物與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充分接觸。
②反應階段
反應階段是通過微生物與污水中營養物質相互作用,降解污水中有害物質的過程,也是SBR反應器最關鍵的工作階段。在反應階段,根據原水水質的不同可以設置成厭氧反應過程或好氧反應過程,也可以設計成厭氧與好氧相結合的過程。對於單純的脫碳處理工藝,僅以降低污水中COD和
BOD指標為目的,一般只設曝氣好氧過程,進水階段結束後,可直接進行曝氣,曝氣結束後可以轉入下一工作程序。對於具有除磷脫氮要求的有機廢水處理工藝,由於除了低COD和BOD5外,還要求降低T-P、T-N,必須設計成厭氧與好氧相結合的操作過程。進水工序完成後,首先進行厭氧過程,再進行曝氣,然後可周而復始地交替進行厭氧和好氧過程,從而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 在厭氧過程中,污水中的反硝化菌利用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可以把NO3--N,NO2--N
還原成N2從水中除去。在好氧階段,硝化菌還可以利用氧將污水中的NH4-N轉化成NOx--N
從而達到除氮的目的。SBR工藝對於磷的去除主要是通過活性污泥微生物細胞合成和在好氧狀態下對磷的攝取,最終將其轉移至污泥之中,從而實現了脫磷過程。SBR工藝操作條件得當,可以獲得十分滿意的處理效果,就一般情況而言,COD、BOD5、TN、TP的去除效率可分別達到90%、95%、80%、60%以上。對於SBR的厭氧過程,通常需設置水下攪拌器,達到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混合的目的。對好氧過程,一般採用水下曝氣機或鼓風曝氣達到供給氧氣的目的。
③沉澱階段
沉澱階段的作用使SBR反應器中形成的活性污泥與水分離。該階段要求上清液中盡可能少的懸浮物或夾帶污泥,避免污泥對出水水質產生影響,通常這一過程依靠自然重力沉降達到泥水分離的目的。
④排水階段
排水階段的作用是將沉澱後的上清液排出反應器之外,這了保證上清液排出,同時又不夾帶活性污泥,潷水器的選擇十分重要。好的潷水器必須具有既能迅速排水,又不夾帶沉澱污泥。SBR
反應器內長時間運行後會過量地積累剩餘污泥。因此,必須定期地將剩餘污泥排出。通常在排水過程結束後排出剩餘污泥,也有在排水過程中排泥的做法。
⑤閑置階段
閑置階段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工程手段使污泥恢復活性,增強污泥的吸附再生能力,然後再與污水接觸,從而增強反應階段生物處理效果。
所謂序批式生物處理工藝,實際就是上述幾個階段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周而復始地一批一批處理污水的操作過程。
㈡ 為什麼氧化溝工藝在去碳的同時能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
與傳統性污泥法比較,氧化溝技術具有處理工藝流程簡單,凈化效率高,管理維護方便,運 行費用低,剩餘活性污泥少且已達穩定,能承受水質、水量的沖擊負荷,能進行生物脫氮除 磷等一系列優點。
隨著工業發展,其工藝不斷演變。根據結構和工藝的不同, 氧化溝有以下幾種代表性類型。
卡魯塞爾氧化溝
卡魯塞爾氧化溝是一種單溝式環形氧化溝,在氧化溝的頂端設有垂直表面曝氣機,兼有供氧 和推流攪拌作用。設置厭氧、缺氧段的卡式氧化溝(簡稱氧化溝)是現今較為常見的類 型之一。
氧化溝工作原理
氧化溝採用完全混合型與推流型相結合的延時曝氣活性污泥法,其獨特的池型與相應曝 氣設備布局使之形成了缺氧—厭氧—好氧工藝流程。該設備能在缺氧和厭氧條件下,把好氧 生物不易降解的大分子有機物裂解成易於降解的小分子有機物。
厭氧區除磷
在厭氧條件下,兼性細菌將溶解性BOD轉化成低分子發酵產物,生物聚磷菌將優先吸附這些低 分子發酵產物,並將其運送到細胞內,同化成胞內碳源存貯物,經厭氧狀態釋放磷酸鹽的聚 磷菌在好氧狀態下具有很強的吸磷能力,吸收、存貯超出生長需求的磷量,並合成新的聚磷 菌細胞,產生富磷污泥,通過剩餘污泥的排放將磷從系統中除去。根據其工作原理,在氧化溝厭氧區的設計中分參格,第壹格的功能在於使混合液中的微生物利用進水中的有機物 去除迴流污泥中的硝態氮,消除硝態氮對厭氧區的不利影響,保證第2,3格中磷酸鹽的正常 釋放。
缺氧區脫氮
泥水混合液由厭氧區Ⅰ進入缺氧區Ⅱ,一部分聚磷菌利用後續工藝的混合液(內迴流帶來的 )中硝酸鹽作為最終電子受體以分解細胞內的PHB(聚β羥基丁酸),產生的能量用於磷的吸 收和聚磷的合成,同時反硝化菌利用內迴流帶來的硝酸鹽,以及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 進行反硝化,達到部分脫碳與脫硝、除磷的目的。
氧化溝區脫氮除磷
氧化溝兼有推流型和完全混合型反應池兩者的特性,完成一次循環所需時間為半個小時,而總 的停留時間卻很長。氧化溝中有好氧、缺氧交替出現的區域,具有硝化、生物除磷、反硝化 的條件。在氧化溝好氧區聚磷菌除了吸收、利用污水中的可生物降解有機物外,主要是分解 體內貯積的PHB,產生的能量可供自身生長繁殖,此外還可主動吸收周圍環境中的溶解磷,並 以聚磷的形式在體內超量貯積。在剩餘污泥中含有大量能超量聚磷的聚磷菌,因此大大提高了氧化溝系統的除磷效果,更多除磷劑資料http://www.chulinji.com/望採納。
㈢ 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為什麼先脫碳再脫氮
(一)水體富營養化的機理
水體富營養化(eutrophication)是指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湖泊、河口、海灣等緩流水體,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體溶解氧量下降,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現象.在自然條件下,湖泊也會從貧營養狀態過渡到富營養狀態,不過這種自然過程非常緩慢.而人為排放含營養物質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體富營養化則可以在短時間內出現.水體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時,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形成水華.因占優勢的浮游藻類的顏色不同,水面往往呈現藍色、紅色、棕色、乳白色等.這種現象在海洋中則叫做赤潮或紅潮.
1.水體富營養化的機理:在地表淡水系統中,磷酸鹽通常是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而在海水系統中往往是氨氮和硝酸鹽限制植物的生長以及總的生產量.導致富營養化的物質,往往是這些水系統中含量有限的營養物質,例如,在正常的淡水系統中磷含量通常是有限的,因此增加磷酸鹽會導致植物的過度生長,而在海水系統中磷是不缺的,而氮含量卻是有限的,因而含氮污染物加入就會消除這一限制因素,從而出現植物的過度生長.生活污水和化肥、食品等工業的廢水以及農田排水都含有大量的氮、磷及其他無機鹽類.天然水體接納這些廢水後,水中營養物質增多,促使自養型生物旺盛生長,特別是藍藻和紅藻的個體數量迅速增加,而其他藻類的種類則逐漸減少.水體中的藻類本來以硅藻和綠藻為主,藍藻的大量出現是富營養化的徵兆,隨著富營養化的發展,最後變為以藍藻為主.藻類繁殖迅速,生長周期短.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死亡後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不斷消耗水中的溶解氧,或被厭氧微生物分解,不斷產生硫化氫等氣體,從兩個方面使水質惡化,造成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殘體在腐爛過程中,又把大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釋放入水中,供新的一代藻類等生物利用.因此,富營養化了的水體,即使切斷外界營養物質的來源,水體也很難自凈和恢復到正常狀態.
關於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的成因有不同的見解.多數學者認為氮、磷等營養物質濃度升高,是藻類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為關鍵因素.影響藻類生長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因素(如陽光、營養鹽類、季節變化、水溫、pH值,以及生物本身的相互關系)是極為復雜的.因此,很難預測藻類生長的趨勢,也難以定出表示富營養化的指標.目前一般採用的指標是:水體中氮含量超過0.2-0.3ppm,生化需氧量大於10ppm,磷含量大於0.01-0.02ppm,pH值7-9的淡水中細菌總數每毫升超過10萬個,表徵藻類數量的葉綠素-a含量大於10μmg/L.
2.營養物質的來源:水體中過量的氮、磷等營養物質主要來自未加處理或處理不完全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有機垃圾和家畜家禽糞便以及農施化肥,其中最大的來源是農田上施用的大量化肥.
㈣ sbr法每個運行步驟的作用
SBR反應器的每個工作階段的作用及原理分述如下:
①充水階段
充水階段的主要作用是將原污水送入SBR反應器,同時使污水與SBR反應器中存留的活性污泥充分混合,從而使微生物與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充分接觸。
②反應階段
反應階段是通過微生物與污水中營養物質相互作用,降解污水中有害物質的過程,也是SBR反應器最關鍵的工作階段。在反應階段,根據原水水質的不同可以設置成厭氧反應過程或好氧反應過程,也可以設計成厭氧與好氧相結合的過程。對於單純的脫碳處理工藝,僅以降低污水中COD和
BOD指標為目的,一般只設曝氣好氧過程,進水階段結束後,可直接進行曝氣,曝氣結束後可以轉入下一工作程序。對於具有除磷脫氮要求的有機廢水處理工藝,由於除了低COD和BOD5外,還要求降低T-P、T-N,必須設計成厭氧與好氧相結合的操作過程。進水工序完成後,首先進行厭氧過程,再進行曝氣,然後可周而復始地交替進行厭氧和好氧過程,從而達到脫氮、除磷的目的。 在厭氧過程中,污水中的反硝化菌利用水中的有機物作碳源,可以把NO3--N,NO2--N
還原成N2從水中除去。在好氧階段,硝化菌還可以利用氧將污水中的NH4-N轉化成NOx--N
從而達到除氮的目的。SBR工藝對於磷的去除主要是通過活性污泥微生物細胞合成和在好氧狀態下對磷的攝取,最終將其轉移至污泥之中,從而實現了脫磷過程。SBR工藝操作條件得當,可以獲得十分滿意的處理效果,就一般情況而言,COD、BOD5、TN、TP的去除效率可分別達到90%、95%、80%、60%以上。對於SBR的厭氧過程,通常需設置水下攪拌器,達到微生物與有機物充分混合的目的。對好氧過程,一般採用水下曝氣機或鼓風曝氣達到供給氧氣的目的。
③沉澱階段
沉澱階段的作用使SBR反應器中形成的活性污泥與水分離。該階段要求上清液中盡可能少的懸浮物或夾帶污泥,避免污泥對出水水質產生影響,通常這一過程依靠自然重力沉降達到泥水分離的目的。
④排水階段
排水階段的作用是將沉澱後的上清液排出反應器之外,這了保證上清液排出,同時又不夾帶活性污泥,潷水器的選擇十分重要。好的潷水器必須具有既能迅速排水,又不夾帶沉澱污泥。SBR
反應器內長時間運行後會過量地積累剩餘污泥。因此,必須定期地將剩餘污泥排出。通常在排水過程結束後排出剩餘污泥,也有在排水過程中排泥的做法。
⑤閑置階段
閑置階段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工程手段使污泥恢復活性,增強污泥的吸附再生能力,然後再與污水接觸,從而增強反應階段生物處理效果。
所謂序批式生物處理工藝,實際就是上述幾個階段按一定的時間順序,在同一個反應器內周而復始地一批一批處理污水的操作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