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彼德原理、木筒定律、酒與污水定律
1、彼得原理
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於其中的某個等級。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升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於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的原理。 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卻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升的企業員工晉升機制,不能因某人在某個崗位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職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本人的獎勵,反而使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2、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 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乾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鍾就能毀壞掉。如果一個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即使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里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3、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的一個部分,只不過比其他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你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② 什麼是管理學中的"酒與污水定律"
管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污水定律”。這條定律跟我們中國的諺語”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們都把有著負面影響的始作俑者下了准確的定性:污水、老鼠屎、臭魚。這些被下了負面標簽的東西幾乎沒有改變的可能和必要。所以,應該及時處理掉。
在企業人才管理中,也同樣存在著這樣的“污水”,他們的存在目的似乎只是為了把事情弄得更加糟糕,他們愛挑事端,到處搬弄是非,傳播不實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更有甚者,他們就像威爾·菲爾普斯(Will Felps)、特倫斯·R. 米切爾(Terence R. Mitchell)和伊麗莎·白靈頓(Eliza Byington)研究的“壞蘋果”一樣,一個團隊中只要有一個懶骨頭或是討厭鬼,團隊的績效表現就會下降30%到40%。其嚴重會拖垮一個原本高效的團隊。這些壞蘋果包括偷懶的人(不願付出努力的人)、敗興的人(他們表現出悲觀、焦慮、不安全感和惱怒情緒)和討厭的人(違反人際交往規范的人)。
但“壞蘋果”和“污水”其實還要進行區分。“酒”和“污水”不屬於同一類,本質上沒有多大的關聯,只要杜絕把“污水”放入“酒”里就能杜絕這個問題,所以對於“污水”可以大膽的剔除。但“壞蘋果”是相對於“好蘋果”而言的,所以“壞”具有相對性。
在企業人才管理中,很多被管理者視為“污水”而攪渾整個團隊的人並非各個都是害群之馬。有些往往是很不錯的員工,他們聰明好學,智商高,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只是沒有適得其位,或者未盡奇才,長期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與管理者的忽視,從而心生怨恨而自暴自棄。所以這時候不應該把他們完全視為“污水”處理掉,他們更像是相對於“好蘋果”裡面的“壞蘋果”一樣,僅僅只是因為失去水分,表皮有些褶皺,其實削去表皮,果肉還是可以食用的。所以對於這些“壞蘋果”,管理人員更應該做的是對其進行正確地約束和管理,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如果其不思悔改最終變成企業“污水”再對其剔除不遲。
牛根生曾經把人才分為四等級,一等人才有本事、沒脾氣;二等人才有本事,有脾氣;三等人才沒本事、沒脾氣;四等人才沒本事,有脾氣。在企業管理中,一等人才簡直是鳳毛麟角,可遇而不可求,三等人才無法使用,四等人才免費給你用你也不敢用。所以二等人才是企業最好的選擇;其就像上文所說的表皮壞掉內里可食用的“壞蘋果”一樣,企業要設法建立完善地組織規則和組織流程,將二等人才的脾氣先包容、再慢慢地進行調整和融合,將個人行為變為組織行為,將叛逆者變為真正的人才。
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與其同事得出的結論:“壞比好更強大”。強調消極因素比強調積極因素更重要。
在組織里,存在著很多種“污水”化的“壞蘋果”:難管理的刺頭;喜歡拉幫結派亂嚼舌根的;給多少錢沒干多少事還到處說道的';表面上當老好人背後來一槍的;公私不分的人;不懂得感恩的人;心存抱怨的......管理者要學會加以區分,對企業中的人才要加以篩選和引導,對於總會給企業帶來各種各樣麻煩的“污水”加以剔除。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就是個人的集合體,企業的整體效率處決於其內部的每一個人的行為,這要求這個集合體內的每一個人都能發揮最大的作用,促進團隊的發展,所以對於破壞力強大的“污水”應該毫不留情的剔除。
③ 酒與污水定律的啟示
這是一條來自西方的管理定律,其實在我們中國也有同理的諺語:
一塊臭肉壞了滿鍋湯;
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一條臭魚壞了一鍋湯。
無論是來自西方的定律還是中國的諺語,已經把負面影響的始作俑者做了准確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魚。這些已經定型的東西已經沒有改變和改造的可能。污水總不可以成為酒吧,臭肉總不可以成為好肉吧,老鼠屎總不可以成為調料吧,臭魚又怎麼可能成為好魚?既然如此,就要及時處置,對極壞的東西不需要再抱什麼幻想,農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樣在給我們啟發。 一個人的品質是多年養成的,企業就是在用人,不需要再背育人的義務。不合適的,不能融入企業文化的,盡快使之離開,對企業是一個好處,對當事者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常言道,長痛不如短痛。也有言道,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樣的處置,也許企業是要付出代價的,這種代價,值!
在我們的可視范圍里,要把60%的眼光的放在10%的人才身上,把15%的眼光留給70%的庸才,把剩下的25%的眼光堅定不移的盯住20%的小人。要趁那匙污水還沒發臭之前,象變魔術一樣把他悄悄的凈化,即使倒進了芳香甘醇的美酒里也不會壞了口味,反而增添了雅興,這就是最好的效率!
④ 酒水和污水定律
管理學上一個有趣的定律叫「酒與污水定律」,意思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里,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勺污水,只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說明對於壞的組員或東西,要在其開始破壞之前及時處理掉。
⑤ 當今的教育——酒與污水定律
沙發~贊成~~~~~~
⑥ 經濟學十大定律的酒與污水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把抄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也就是說,不在於污水的多少,只要它存在,就會造成一個整體的破壞。在任何組織里,幾乎都存在幾個難以對付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里的爛蘋果,如果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里其他蘋果也弄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