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污水 > 化州麗崗有個什麼污水處理廠

化州麗崗有個什麼污水處理廠

發布時間:2023-03-20 04:28:35

① 廣東化州南山寺,在哪裡有什麼神奇的地方。

位於鑒江羅江匯流三角洲的中心位置上,距化州市區10公里,茂名市區35公里,往東4公里即為鑒江,往東6公里為207國道,往西1公里為省道蓬吳線,交通十分便利。

因其在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名麗山。縣志稱之為州之鎮山,又稱化州第一山。

主要景點:

1、鎮州石:位於主峰正中,居高臨下,是本山至巨至尊之石,具有象徵意義,登科石,傳說觸摸之便可登科戚緩滲中榜,尤受學生喜愛。

2、蟾蜍石:開頭酷似蟾蜍跳躍,十分逼真。

3、同心鑽:形如兩顆交叉的心臟,是青年男女訂情道是聚日月之精華,集天地之靈氣而成。

3、大王試劍石:有一石自中間被削開,極其平整,現代機械亦難以鋸至如此平滑,相傳是騎龍大王試劍而成。

4、東飛來石:如蛇探頭,迎接晨曦。

5、西飛來石:在母石上搖搖欲墜,但又不離不棄。

6、仙人洞:內中深不可測,曾有眾多探險者入內,證實其中有地下河,但洞內分支眾多,深度也難以測定,據保守估計也有二十公里,一勺泉,泉內有水一泓,雨大不溢,無雨不枯,世人皆稱奇。

(1)化州麗崗有個什麼污水處理廠擴展閱讀:

南山寺又稱化州市尖崗嶺寺廟。

尖崗嶺主峰酷似一匹駿馬,馬頭、馬鞍高脊、馬臀形象分明。全嶺區形態又似雙獅玩綉球,形態惟妙惟肖。

是粵西有名的風水寶地,歷代眾多的堪輿大師對此極為推崇。登上該嶺主峰,只見群山朝拱,鬱郁蔥蔥,令人感嘆祖國河山之壯麗。

尖崗嶺物種哪鄭繁多,不乏珍禽異獸、各種稀有樹種和名貴中草葯。其中有稱為「蝴蝶谷」的嶺坳,由於四季都有灌樹花開,故常年可見蝴蝶紛飛。

據專家考證,此谷共有彩蝶300多種,不下十萬只,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更奇妙的是,恰好蝴蝶谷旁有兩塊長寬十多米的大石,形狀酷似蝶之兩翼,堪稱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② 化州市的歷史誰知道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跡友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派鬧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 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塵州罩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 化州鼓樓 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③ 化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

化州有什麼好玩的地方景點推薦如下:
1、廣墾(茂名)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創謹簡沒建於2002年,是廣東農墾首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化州首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8年,公園被評定為「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公園位於廣東省茂名市化州市,背依化中化南最高峰,巍峨連綿的中火嶂,四周環繞水光瀲灧的六竹水庫,依山傍水佔地面積約5000畝。公園分為中心區、科普體驗區、主題農業園區、主題酒店區、游樂區等五大板塊,是國家農業農村直屬,廣東農墾投資興建的國家級農業主題公園。
2、化州南山寺坐落在鍾靈毓秀的麗崗鎮麗山嶺,是一座融中國傳統文化精華,集法事、講經、修行、教育、養生、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大型寺院。其宗旨是為冥陽兩界共同離苦得樂,為世界和平、社會和諧和消災免難而念佛報恩。南山寺大小法事一切免費,捐助隨緣,面向十方開放,出家人在家人一起共修,因而寺內靈氣充盈、香火鼎盛,是信眾嚮往的離苦咐高得樂凈土念祥納佛道場。月都有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的萬余善眾在這里見證生命奇跡,被譽為中國救苦救難第一道場。

④ 化州哪裡有什麼地方好玩的

化州鼓樓 化州鼓樓
鼓樓,又名譙樓,鼓樓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化形態,值得大家細加考究。在化州縣政府大院前。是歷代州府、縣府的正大門,現為縣府、縣委的正大門。過去的樓上中廳置鍾鼓圖書為娛樂之所,故名。建於明嘉靖廿七年(1548年)。清康熙二年(1663年)全面整飾,擴建門面;乾隆十二年(1747年)再修建,民國廿六年(1937年)再修整。1986年春集資重修後,樓高13.1米,長11.4米,寬16.3米。佔地186平方米。改磚木結構為磚石混凝土結構。保持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特點,上層四面回廓刻雲狀石欄,樓頂二龍戲珠。樓高門寬,正門前置石獅於左右。是縣重點保護文核桐歷物單位。
石龍勝跡——羅州城及石龍郡城遺址
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太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改搜,即駐此。
州署前(今市公安局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 古八景 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尖崗嶺
古稱為「化州之鎮山。」地處廣東化州市中部的麗崗鎮。因其方圓數百里之中屬一峰獨秀,秀麗卓立,故又稱麗山。主峰海拔186米,方圓4.8平方公里。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
尖崗嶺以石景稱奇,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輪培硯等,酷似物狀,重陽節麗山嶺上登山觀光人,人山人海,景觀迷人。山上還有玉皇宮、羅辨仙廟、載弄之璋、望月墳、蝴蝶谷、仙人台、仙人洞、羅仙翁、玄帝廟等景點。
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
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
琉璃泉
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
寶山公園
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
清風樓
位於舊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
化州孔廟,又叫文廟、學宮,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並雄於南粵。
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2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13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5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孔廟前面有開闊的廣場,廟東為青雲路,直上是一座三間的明倫堂,明倫堂之左為學正署,再拾級而上是尊經閣,此閣3間,上下2層,原為教諭講課之堂。樓內藏有國學《十三經》、《廿一史》、《史鑒綱目》等。孔廟東西兩門各有中左右三門。進門「照壁」入目,照壁上有「天下文杷」柏木牌場一座,拾級上為「大城門」,門左側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下級為丹墀,丹墀左右為東西二廡,外有走廊直通正殿。正殿是大成殿,雕梁畫棟,盤龍飛鳳,十分瑰麗,頂層上閣由玲瓏剔透的木楔子疊承,飛檐翹起,殿蓋琉璃筒瓦,殿上二龍珠的陶瓷浮雕栩栩如生。大殿西有甬道通聯始建於崇禎年間的石龍書院,有長廊環回。自科舉廢止後,祀孔之風漸淡,孔廟漸改為學校,解放後為化州第一中學校址。現在主要建築「大成殿」「尊經閣」尚存。
南安冼太廟
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博金疇山崗遣址 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 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 獨木舟工場遺址 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冼太夫人廟遺址
在州署(今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
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文筆塔——建於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在州治西南四里的羊屎嶺,塔高五層。塔身雖不算高,但由於它屹立於山巔,因此像一支指向蒼天的巨筆,幾十里外也能見到其風貌。鄉人附會說,正因為有了此文筆塔,州地才能代代出文人。往昔,騷人墨客常常結隊塔畔遊玩、謁拜。解放初該塔被廢。
文光寶塔
位於南津之東的千秋嶺上,為清道光年間州牧張邦泰墓建。塔高七層,層層八面,面面有門。塔心室上下由木梯連接,四面迴廊,可順層攀登,登上塔頂可眺望州城全貌。「鑒水飛帆」、「驪珠波光」等化州八景可盡收眼內。該塔毀於「文革」,州人為之惋惜。
珠光寶塔
在州北的北津渡口,塔高九層,始建於明代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仲春。該塔碑文為禮部尚書王弘海所撰。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經州人集資重修。該塔高聳秀麗,八面銀花,任憑風雨侵蝕也不銹變。清江白塔,與文光寶塔遙遙相對,實在令人神馳。此塔廢於清末。
天木塔
在州南三十里楊梅的火石嶺上,建築年代無從考究。此塔高五層,八面呈樓閣形,其外觀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是:從底層到頂層,均用密集的木斗拱承托,結構精巧,獨具一格。因該塔是層水結構建築,又偏於一隅,早年已廢。
江湖塔
屹立於江湖墟邊。

⑤ 南山寺在哪啊,它有啥歷史啊~~急求

南山寺在漳州市區九龍江南畔的丹霞山麓,為漳州八大名勝之一,是聞名海內外的有一千二百多年歷史的佛教大寺院。據《龍溪縣志·古跡》記載,它原名「報劬崇福禪寺」,是唐開元年間(公元713~741年)太子太傅陳邕所建,至明朝才改稱南山寺。
陳邕原籍京兆萬年縣(今陝西西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間(公元705~706年)進士,任太子李隆基的老師,李隆基登基(即玄宗皇帝),封為太傅。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因與奸相李林甫不合,被貶謫到福建,先居福州,後遷興化,最後遷居漳州。他看中九龍江南畔丹霞山麓這塊山水秀麗的地方,興建府第,因為建造形式類似宮廷,且有五個大門,違犯規制,被人密告到朝廷,說「陳邕興造皇宮,陰謀造反。」皇上派欽差前來查辦,消息傳來,陳太傅謊了手腳,心想大禍臨頭,苦無對策。在危急之時,他的女兒金娘含淚請求父親,舍宅為寺院,讓她削森螞發為尼,以保全家性命。陳太傅只得應允,即日請來法師,為金娘剃度為尼,並把她的閨房改為「修真凈室」,將府第改為「報劬院」。欽差大臣來到,見所建是寺院,不是皇宮,據實復旨,陳太傅免予問罪。
南山寺具體建造時間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以後,初名「報劬院」。宋乾德六年(即開寶元年,公元968年)刺史陳文重修,改名「崇福」(其時漳泉二州為陳洪進所轄,漳州長官稱刺史。宋太平興國三年即公元978陳洪進上表「納土」,漳泉二州正式歸宋),漳州知州章大任題匾「南州法罄」於南山寺。
南山寺規模宏大。進五個並列的大門為天王殿,殿中奉祀一尊笑迎八方來客的彌勒大佛像,兩旁分列四大天王(也稱四大金剛)高大形象。原為泥塑,為1960年「六·九」特大洪水淹浸,俗語雲「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這四大金剛全部坍倒。災後改用水泥重新塑造,為古今所未有。其造型藝術尤其超越古今。彌勒佛背後,供奉一尊護法韋陀,兩手按住一桿「降魔杵」,直插地面。據說這「落地杵」為表示此寺可供應四方游僧膳宿的標志(另一種是合掌當胸,降魔杵平放在兩手臂間,表示不供應游僧膳宿)。
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奉「三寶佛」(三尊),是來代修建寺院時重塑的,其特徵是兩個耳朵下端成尖形。解放後,認為寺是唐朝建的,佛像是宋代塑的,兩相不合,因此叫它「改頭換面」,把它的頭「砍」掉,按照唐朝特徵重塑成耳朵下端圓形的頭面。但佛像踞坐的石殿和「桌裙」仍是宋朝的。
大雄寶殿的左側有一個石佛閣,稱「凈業堂」,閣中有一巨大的石筍,聘請石匠名師把它雕成彌陀佛像。佛像連蓮花座高達一丈六尺,造型優美,俗稱大石佛。經考古專家鑒定,是一干多年前唐代藝術珍品。關於這尊大石佛,民間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有一位有名的石雕名師聽說南山寺要雕塑大石佛,前來應聘,要求較高的工資,但聲明,在雕成之後,要是有人能指出任何一個缺點,可以分文不取。完工之日,邀請各界人士前來參觀評論,大家嘖嘖稱贊,無人指出缺點。那師傅正在洋洋得意,忽然有一個小孩高聲說:「大石佛的指頭那麼大,而鼻孔那麼小,怎麼能伸進去挖鼻屎呢?」大家才注意到有這個缺點。要找石匠評說時,石匠已偷偷溜走了。其實這只是笑談。
大雄寶殿的左角閉睜懸掛一口直徑三尺八寸,高五尺六寸,重1300多市斤的大銅鍾。它本是唐朝鑄造,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擴建寺院時重新鑄造,鍾上有元朝住持僧右愚的題銘。鍾聲洪亮,幾里路外還可聽見。關於這口大鍾的鑄造,也有一段故事:傳說當年寺內僧人為鑄這口鍾四齣募化,有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寡婦,誠心地把僅有的一枝銅釵捐獻出來,-個乞丐也把僅有的一枚用錢捐獻出來,僧人雖然笑納,卻視為無關輕重,將其棄置一旁。大鍾出爐時,鍾面有一個小小圓窟窿和一條小裂痕,經過幾次重新此態埋澆鑄,這兩個缺點依然存在。後來住持僧想起了那銅釵和銅錢,拿來一比,完全符合,而且粘住了,再也撬不下來。至今大鍾上的銅錢和銅釵痕跡猶存,這故事隱喻著一個哲理。
石佛閣的右鄰是德星堂,俗稱官房,原是供來客住宿的。1930~1931年間,陶鑄任閩南特委書記時曾住在這里,特委機關就在這寺內領導革命。
大雄寶殿後面高坡上的右端是藏經閣,內珍藏六十廚經文,其中有無價之寶血書《華岩經》,相傳是明天啟年間寺僧融(一說雄)和蓮山及尼姑蓮三人用三年時間刺血合寫而成,筆法端秀,字跡顯出金黃色,共八十一卷。可惜在「文革」時受破壞,僅存殘頁。還有光緒帝御賜的《藏經》,即貝葉經,也是少有的珍貴文物。閣中還供奉一尊白石佛,是用純白色大理石雕琢而成,高六尺,重四千公斤。因光潔如玉,被稱為玉佛。據查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住持僧妙蓮法師從緬甸募化而來。這種白石佛全國只有三尊,一在北京團城(一說圍城),一在上海玉佛寺。
高坡上的左端是陳太傅祠,據傳是當年陳邕故居,後人改建為祠,供奉陳太傅塑像,後像被毀。
太傅祠後面有樓,現稱「小姐樓」,又稱「姑娘樓」,傳說為金娘當年的閨房。但據對地方文物有深入研究的陳北愷(已90多歲)老先生說,那樓上供奉的是自陳邕之父陳忠以上五代祖先神位,稱「五祖樓」,所謂「小姐樓」乃是訛稱,並從而訛為「姑娘樓」。
金娘小姐削發為尼之後,曾受皇上封為金花郡主,其墓原在寺後山上,人稱「姑娘墓」,解放後因五個工廠需要共建一座自來水池,把姑娘遺骸移葬在致經閣後園中,修建新墓,立碑曰:「唐浩封金花郡主玄妙之墓」」(玄妙是金花郡主的法號),為遊客所瞻仰。
大石佛、白玉佛、大鍾、血書《嚴華經》、御賜《致經》(貝葉經)合稱南山寺五寶。

⑥ 化州古墓出土什麼多

石龍勝跡位於州署前(今市府大樓前)。《太平寰宇記》說在「州南三里石龍崗上」,即指此(北宋以前州城在舊城嶺,故石龍崗在州南三里)。石龍勝跡不知幾許年代就已存在,南朝梁置石龍縣、石龍郡取名由此。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辯州改稱化州,亦取「灶芹龍能變化之義」,故名化州。古石龍崗上有石器出地面,形似龍首,有石潛江中,稱龍尾。龍首有石竅通江底,氣激則鳴,聲似鵝鳴而更洪亮。有時噴沙,晶瑩潔白。古人不明這種現象發生的科學道理,覺得怪異。有人說石龍是靈物.嗚則吉祥。明景泰七年(1456年)石龍鳴三日,楊一清誕主於州署,後來成為正德、嘉靖兩朝名臣,位至宰相。崇楨間州守趙仕錦在此開石龍井,復建亭立碑。有人說鳴則不祥,引來災異,故用鐵鑊、石塊堵塞石竅,建鼓樓以鎮之。明末瓦礫泥土逐漸堆積。入清以後,井平穴廢。但石龍則仍存在,被埋在地下,深約3米。古八景寶山積翠、立石中流、鑒水飛帆、驪珠波光、千秋夜月、龍崗盤石、鳳井鳴泉、登高野色為古八景。八景有的因景物變遷。已非昔日景點;有的則因建設被毀,不復存在。 化州石龍郡遺址今何在?在化州城東面的舊城嶺上,有一道斷斷續續的"回字"形舊城基和一道亘於城前的黑混城,這里就是梁置的石龍郡縣故址,也是隋大業前羅州治所在地.1980年,國家博物館人員到這里考古調查,證實了石龍故址在縣東三里的舊城嶺上.據《化州縣志》記載:石龍古城"在縣東三里大芬坡".其實,大芬坡是城前一大坡平崗的土名.舊城嶺也是一塊平崗,高約12米,西面緊靠鑒江,羅江的匯合處.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漏伍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麗山 又名尖崗嶺,古稱為「化州之鎮山。」秀麗直立,高215米,位於城區北15公里處。登高遠望,西北群山連綿,像大海碧波起伏;東南平原無垠,村落與田疇交錯。麗山有一奇,每當天寒霜凍,此山左右無霜,農作物不枯萎。麗山石景蔚為大觀。石室:位於山頂之東南側,深12米,寬15米,可容數十人席坐,為遊客憩息之所;石井;又名「一杓泉」,位於山頂西面,井探45厘米,長50厘米,寬33厘米,井壁及井底均返辯或為花崗岩石,此井終年不枯,水清如鏡;石洞:位於南側山坳,洞深不可測,當地群眾稱為「仙人洞」;石溪,在仙人洞下,長20米,只聞水聲,不見流水,稱為「石底流泉」。此外,還有石台、石塔、石林、石床、石碟、石硯等,酷似物狀,都是好景觀。中火嶂 位於廣東省化州城西10公里的石灣區境內,連綿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48米,山石壯觀,景色幽野,風光殊絕,如天上人間,被譽為粵西形勝,南國名山。
折疊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化州市人多地少,2008年底全市土地總面積235644公頃,實際利用情況是:農業用地202778公頃,其中耕地面積68788公頃,園地面積4297 公頃,林地面積79036公頃,牧草地5公頃,其他農業用地11915公頃。建設用地24116公頃,其中居民點與獨立工礦用地面積2076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097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256公頃;未利用土地8841公頃。土地資源利用的總體特點是:農業用地量多,占土地總面積的86.1%,但人均耕地少,只有0.855畝;因受地形地勢的影響,各類用地分布不夠平衡,尤以耕地、林地和園地比較明顯。南部的長岐、同慶、南盛、東山等鎮(街道辦事處)耕地較多,而園地和林地相對較少;北部的文樓、平定、播揚等鎮則林地和園地面積較大,是林業和水果生產基地;由於土地開發歷史悠久,利用率比較高,達96.2%,後備資源缺乏,只有不到土地總面積的3.8%。全市耕地總面積69055公頃,其中水田佔72.2%,主要分布在河流兩岸的沖積平原、丘陵谷地及緩坡地上。水稻田耕作層大多小於30厘米,土壤呈酸性反應。水田除大多數種植早晚稻冬薯等糧食作物或冬種蔬菜等經濟作物外,有部分早造種花生等經濟作物,晚造種蔬菜及冬種番薯。旱地主要種植花生、甘蔗、紅麻、蠶桑、黃豆等經濟作物,秋種番薯、黃豆等作物。
土壤資源根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全市自然土土壤12.17萬公頃,水稻土面積3.98萬公頃,旱坡地土壤5776公頃。自然土土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熱帶和亞熱帶果樹、林木都生長良好,但西南部和東南部屬熱帶氣候,橡膠、蔬菜、胡椒生長比化北好,松樹在化北、化中生長較為茁壯,在化南和東南生長則較幼弱,由南到北局部地區都種有速生豐產桉、橡膠、胡椒等。耕地復種指數242.4%,且單產高,冬種面積大。稻穀產量在平均水平以上的水稻土面積為64.9%。這些水稻土除粘土田外,土壤質地都在中壤至重壤,保水保肥性能好,水熱狀況能滿足水稻生長要求,而且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
【水資源】化州市雨量充沛,水系廣,水資源豐富。全市平均年降雨深1833.8毫米,摺合水量43.1億立方米。全市平均年徑流深777毫米,摺合徑流量18.3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深1138毫米,摺合徑流量26.8億立方米。最少年徑流深621毫米,摺合徑流量14.6億立方米。按平均年徑流量計,境內地表水資源為18.3億立方米。若加過境37.3億立方米客水,化州市地表水資源為55.6億立方米。
化州市境內河流基本上屬鑒江水系,其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89.9%。主要河流有9條,即鑒江、羅江、陵江、清湖河、中垌河、官橋河、石灣河、三丫江、塘河。鑒江在市內的最大支流羅江,自北向南至化州城區匯入鑒江,羅江在市境內的流域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65.8%。根據化州市境內河川徑流分布和河流天然落差,對全市各河流分段計算,全市境內水能理論蘊藏量為4.2萬千瓦,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為2.2萬千瓦。至2008年止,全市已開發利用水能尚不足萬千瓦。此外,化州市地下30米以上淺層地下水蘊藏總量為4.01億立方米。地下水水質受人為污染較少,水質良好,適宜人畜飲用。化州市現已發現的飲用天然礦泉水主要分布在塘崗嶺、石灣區等地。塘崗嶺飲用天然礦泉水是目前廣東省礦泉水出露范圍較大的礦泉水產地之一,經多次取樣分析其化學成分穩定,有益元素含量齊全,完全符合飲用天然礦泉水的國際標准,單井日開采量可達440噸以上。地熱水出露的溫泉位於那務鎮新時代陵江江畔,泉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溫度在40~60℃之間,PH值8.8~9.12,水中陽離子以鈉離子為主,陰離子以重碳酸根為主;礦物含量高除含有與一般地下水相同的常量化學成分外,還有硫化氫、偏硅酸、氟、溴、碘、銅、鉛、鋅、鍶、鉀、鎳、砷、欽、鉻等微量元素及特殊成分,其中硫化氫、偏硅酸、氟含量均達到醫療熱礦水命名標准。
【礦產資源】化州市已初步探明的礦種有31種,礦點280多處。金礦、銀礦、鈦鐵礦、磁鐵礦、褐鐵礦、硫鐵礦、鉛鋅礦、石灰石、花崗岩、大理石岩、鉀長石、雲母、鋯英石、石英石、葉臘石、綠柱石、鈮鉭石、滑石、水晶石、冰洲石、磚用粘土、瓷土、高嶺土、河砂、礦泉水等儲量較豐富,鉬礦、銅礦、錳礦、獨居石、輝長石、石膏礦、泥炭土、錫砂礦等也有一定的儲量。石灰石儲量約在800億噸以上,其中文樓鎮白石儲量約400億噸,石灰石含艚高達58%,碳酸鈣含量99.8%,純白度大於93%,密度2.85克/立方厘米,高品位在國內極為罕見,除作生產水泥、石灰、石米的原料外,還可深加工成復粉、雙飛粉和重質、輕質碳酸鈣,廣泛用作造紙、橡膠、塑料、塗料、醫葯工業、化妝品、去污粉等多種產品生產的原料,現石灰石年產50多萬噸。平定鈦礦儲量780萬噸,位列廣東省第一,伴生鋯英石、磁鐵礦,鈦精礦品位一般為48%~50%,現年產量10多萬噸。鐵礦儲量約200多萬噸,鐵礦石經精選後含鐵量可達56%以上,年產量3萬多噸。花崗岩出露面積250.9平方公里,混合花崗岩出露面積415.8平方公里,已探明總儲量約20億立方米。該礦種類繁多,且質地優,耐酸,耐鹼,耐風化,比重大,硬度高,抗壓強度大。其中麗崗鎮的花崗岩,以質優馳名,石英二輝二長閃岩、斑狀黑雲二長花崗岩被國家建材工業部以「黑珍珠」命名。現全市花崗岩年開采量130多萬立方米。官橋豐村鉛鋅礦查實C級儲量礦石量為151.3萬噸。粘土礦儲量超過10億立方米。高嶺土儲量約500萬噸以上。主礦區新安大坡高嶺土,新安鎮高嶺土可開采面積50平方公里,自然白度高,開采條件好,自然白度高,質地優良。礦鉀長石儲量約50多萬噸。
【植被和生物資源】化州市光、熱、水資源豐富,四季常青,動植物種類繁多。植物資源有1900多種。植被以常綠季雨林、馬尾松林、稀林灌木草坡、桉林、竹林、橡膠林、化橘紅以及龍眼、荔枝、芒果、木菠蘿、柑橙、菠蘿、香蕉等水果和水稻、玉米、番薯、花生、大豆、疏菜、糖蔗、蠶桑、黃紅麻等農作物為主。化州市是全國最早和著名的北運菜產銷基地、桑繭生產基地、優質黃紅麻種籽生產基地和廣東省商品糧生產基地、廣東省冬種玉米基地、廣東省糖蔗生產基地。北運及出口蔬菜年種植面積最多達1.4萬公頃。全市有林地面積8.19萬公頃,除有2萬多公頃的速生豐產桉樹林以及大片的松、杉、橡膠林外,還有水松、格木、赤藜、紅車、雞毛松、箭毒木、白木香、赤楠、鐵力木、白桂木等國家Ⅰ、Ⅱ、Ⅲ級保護植物以及見血封喉等珍稀樹種。化州市是全國水果百強縣,具有適宜熱帶、亞熱帶水果生長的良好條件,廣東省在農業區劃中把化州劃入早熟荔枝、龍眼生態的最適宜區。全市有龍眼、荔枝、香蕉、芒果、菠蘿蜜、地菠蘿、柑橙、柑桔、石榴、楊桃、黃皮等熱帶、亞熱帶名優水果面積4.95萬公頃。化州橙果大汁多、酸甜適中,蜚聲中外。「紅陽牌」紅楊桃、番石榴、無核雞心黃皮,「名富牌」番石榴、紅楊桃,「綠蕉牌」 和「綠士牌」綠色香蕉等,多次獲得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和「中華名果」稱號。化州特產化橘紅,是中國名貴的中葯材之一,素有「南方人參」之稱,化痰止咳、健胃行氣等功效神奇,明清兩代被列為宮廷貢品、御用葯物,現為國家中葯保護品種,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以其為主要原料生產的橘紅系列葯品、保健品,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2008年底,全市化橘紅種植面積0.2萬多公頃。笪橋黃瓜也是化州著名的土特產。
動物資源有500多種,有黃猄、果子狸、金頭龜、山瑞、水獺、穿山甲等珍貴動物。[2]
折疊編輯本段景觀山巒
中火嶂巍峨險峻,登山張望,東方白練飛舞,南面水天一色,西側煙波萬頃,北地群山起伏。這幅天然畫卷,以其非凡的魅力和動人的神韻,震撼著遊人的心靈。怒放的桃金娘是中火嶂的一大奇觀。深春之時,登山而望,滿山的桃金娘樹鬱郁蔥蔥,枝上鮮花奼紫嫣紅,重重疊疊,置身其中,於萬花簇擁間恍如進入桃源仙境。由於毗鄰南海,山高林密,山間常見雲海,雲海形成之際,狂雲怒飛,鋪天蓋地,滿目青山瞬間為雲霧吞沒。中火嶂的水色亦美。仙人潭風光旖旎,景色優美,兩岸青山連綿,田園泛綠,村舍井然,秋高氣爽時潭水清澈,雲影徘徊,一派鄉野風情。龍潭西側,有古榕三株,江中綠水悠悠,波光返照,樹下江風徐來,於此小憩,樂趣無窮。
折疊編輯本段人文興建
化州市
中火嶂在我國歷史、軍事、文化上有著顯赫的地位。南朝宋代,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巾幗英雄的冼英曾在這里行兵布陣,對抗分裂勢力,有力的促進了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宋代文人蘇轍、范祖禹,明末才子陳鑒、民國李宗仁等都曾經登臨此地,留下壯麗詩篇。琉璃泉在化州市新安鎮,有一口古老的水井,名叫「琉璃泉」。古往今來,泉水流不斷,觀泉的遊客也不斷。據《化州縣志》記載:琉璃泉坐落棧道旁,是路邊過關的旅客飲馬憩息的好地方。明崇禎年間,鄉民壁土建庵於此,取名「琉璃庵」,文人墨客常會聚這里賦詩品茗。一郡城清宮遭難出逃到此,化法名善果,隱於庵中,削發當了和尚,收小和尚五名作伴。他率眾在崖下挖鑿了「琉璃井」,摘葉作茗侍待行人。古人曾為此泉寫下了「茗飲一盞賽新羅」的詩句。自此,「來試名泉一勺甘」者蜂至。 琉璃泉水清如琉璃,它久旱不渴,比常水重5%,且久存不腐,即使沒有煮過,飲食也甘。用琉璃泉水泡本地出產的榕樹茶,茶色黃亮,香氣清幽,滋味醇厚,如飴似酒。附近一山村,老百姓常飲此泉,長壽者甚多。寶山公園位於今化州城區中心的寶山上,古為八景之一的「寶山積翠」。1964年辟為烈士陵園,1984年改建為寶山公園。面積約25000平方米。公園正門在東面的陵園路口,有石階登山頂。山頂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山四周有景仰、橘香、積翠。龍吟等亭;環山路兩條,旁設石台、石凳,供遊人憩息。廣植花草樹木,濃蔭夾道。登山可覽城區全景,是城區游覽的好去處。清風樓位於市府大院後背最高點的古城牆上。始建於唐代,數易樓址及樓名。唐名觀風台,宋名清風樓,元名觀風樓,明復稱清風樓,清同治年間重建,改名魁星樓,後通稱清風樓。1992年重建,一座兩層,高1l米。登樓眺望,古時能飽覽「楓林樹色依天外,茅屋雞聲隔化州市
水東」的荒郊景色,而今則是「三江六岸橋相接,車似流水人如龍」的繁華景象了。化州孔廟又叫文廟,位於化州市的寶山南側,面向南蘭,宏偉壯麗,是當代有名的古建築。孔廟原為化州古鎮的文教中心,它包括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和石龍書院等建築群體。這些建築群體分布於寶山之南,重樓疊閣,十分壯麗。它與海南的文昌孔廟齊名。化州孔廟歷經宋、元、明、清數朝,宋代嘉定二年(1209年),州守范良輔遷舊學府於州治南闕,這為孔廟的雛體。元、明二朝遷移重修,到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年)復遷舊址,嘉慶五年秋至次年,最後確定孔廟規模和布局。現今有於市府市委和文化部門的重視,經多年的努力現已重建,雄偉壯觀的化州古城[孔夫子]廟現已重新坐落回原來的位置全部復元到原來的風藐。化州鼓樓坐落於市公安局之前面: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1986年重建後樓門加大.樓體升高,但仍保持原來紅牆綠瓦、重檐翹角的古建築風貌。
南安冼太廟位於長岐鎮南安圩,佔地面積234平方米高5.6米。明弘治元年(1488年)始建,重修於清末。
博金疇山崗遣址位於東山區博金村南。出土器物有石斧、石錛,石網墜和石環,陶片有素麵夾砂紅陶、黑陶和印紋硬陶等.為新石器時代古人生活遺址。
江口嶺遺址位於那務鎮京堂小學北面,出土器物有提梁壺,兩耳、四耳罐等陶器,鐵劍,石臼、石棒及夾砂陶、印紋硬陶碎片等。為秦漢時代人類生活遺址。獨木舟工場遺址位於長岐鎮石寧村西側鑒江河邊。先後出土一批東漢至魏晉間製造的獨木舟及半成品、原材料等。此處為古獨木舟工場。
羅州城(亦石龍郡城)遺址位於化州鎮東北隅的舊城嶺。羅州城始建於南朝梁(503~557年),為土築,南宋以後毀。解放初城址尚清晰,牆基凸出地面一至數尺不等。城為方形,面積10萬平方米。
石龍古城,坐北向南,其板築夯土,城基大都猶存.經實測,石龍古城,東起濱江佬村,西至桄榔山,南過黑泥城,水靠大德嶺.今絲綢廠的前門外,便是當日古城的高門樓.古城東西寬330米,南北大300米,周長1260米,總面積11.4萬平方米,公元570年,陳朝調馮寶任石龍太守,冊封冼夫人為石龍夫人,其地點就在這里.冼夫人和馮寶一家人在這里生活的時間很長,當時的石龍古城,景色秀麗,市井繁華,弦歌聞於百里外."今天,石公嶺古碼頭,榕樹灣古流口和古道,跑馬場,停馬場遺跡還依稀可見.宋紹興三年(1133)郡守李丹於河西築城(即今之化州城)比之羅州古城大約要晚500至600年.當年城址從河東遷於河西,"飛梁就樹"的傳說一直流傳下來.梁、陳兩朝為羅州及石龍郡、高興郡的治所。陳封馮仆為石龍太守,冊封冼英為石龍郡太夫人,即駐此。
冼太夫人廟遺址在州署(今市委、市府)前面右側。始建於宋代,一座兩進。1953年建縣委辦公樓時拆毀。
范公墓址位於城西二里石牛嶺南麓(今人民醫院留醫部後背)。北宋名臣、著名史學家范祖禹,元符元年(1098年)被貶至化州,未幾卒,葬於此。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1958年因建體育場被毀,至今尚未修復。

閱讀全文

與化州麗崗有個什麼污水處理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co系列反滲透膜 瀏覽:222
24目不銹鋼過濾網 瀏覽:113
怎麼把小米空氣凈化器和空調聯動 瀏覽:467
樹脂瓦頂漏雨維修方法 瀏覽:47
單袋式過濾器pp 瀏覽:699
ro膜沒有裝好 瀏覽:794
化學水處理有關的hazop分析報告 瀏覽:653
廢水氯化物濃度一般是多少 瀏覽:127
瑞納三濾圖片 瀏覽:315
自動迷你飲水機該怎麼做 瀏覽:167
小區翻修污水管道 瀏覽:580
陽離子交換容量定義 瀏覽:825
凈水機用的管子是什麼材質 瀏覽:820
大型造紙廢水處理多少錢一噸 瀏覽:636
3m舒活泉凈水器如何更換濾芯 瀏覽:523
大孔樹脂中bv是什麼單位 瀏覽:539
純凈水過濾器設備多少錢 瀏覽:776
現在從九台回長春用隔離嘛 瀏覽:377
4格過濾盒都放什麼 瀏覽:384
戴森凈化器黃色曲線代表什麼 瀏覽: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