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排地下室污水需要用什麼機器
在地下室的場所,要是有用水的地方的話,我們就要自己解決地下室的排水問題了,因為地下室沒有下水管道且低於市政排水管道的位置,我們要想在地下室設置衛生間這樣的用水點的話,就需要我們自己設置排水的設備來解決排水的問題。
—般這種情況都是用污水提升器來解決的,其基本原理就是將地下室的用水點的水,像是馬桶,水龍頭或是淋浴間的用水手機在污水提升器的水箱中,在水箱中的水積累到一定的高度後,水泵自動啟動開始排水,通過葉輪的告訴旋轉給污水增壓,污水順著承壓管道流入到就近的主排污管道中,這樣做到將低處的污水排放到高處的市政污水管道中,自此解決了地下室沒有下水管道的排水問題了。
衛生間的排水方式知道了,那麼在眾多的污水提升器中,怎麼選擇合適的衛生間馬桶提升器呢?
這比知道如何解決地下室衛生間排水簡單多了,衛生間的排水主要注意兩點積累到一定
一是要注意選擇帶切割系統的,尤其是下置式的研磨切割的,這樣可以粉碎所有流入污水箱中的大塊雜物,避免污水在進入排水管道的時候造成堵塞的問題,減少更多的後期問題;
二是要選擇氣動控制的方式,這樣減少控制系統與污水的直接接觸,這樣避免水中的纖維狀的雜物纏繞控制器造成纏繞的問題,從而造成控制失靈的問題的產生。
『貳』 污水管兩端是否需設安全閥門
不一定來。大多數污水管兩端自不需設安全閥門。但也要看具體工況
凡屬下列情況之一的必須安裝安全閥:
1.獨立的壓力系統(有切斷閥與其它系統分開)。該系統指全氣相、全液相或氣相連通;
2.容器的壓力物料來源處沒有安全閥的場合;
3.設計壓力小於壓力來源處壓力的容器及管道;
4.容積式泵和壓縮機的出口管道;
5.由於不凝氣的累積產生超壓的容器;
6.加熱爐出口管道上如設有切斷閥或控制閥時,在該閥上游應設置安全閥;
7.由於工藝事故、自控事故、電力事故、火災事故和公用工程事故引起的超壓部位;
8.液體因兩端閥門關閉而產生熱膨脹的部位;
9.凝氣透平機的蒸汽出口管道;
10.某些情況下,由於泵出口止回閥的泄露,則在泵的入口管道上設置安全閥;
11.其它應設置安全閥的地方。
『叄』 污水提升泵使用過程中應該注意什麼
家用污水提升泵推薦你看看德國澤德的污水提升泵。污水提升器的流量、揚程、回過流直徑是常見三答個性能。
流量:是指污水提設備每個小時的排水量,這個需要根據自家排水單位的情況來選購。
揚程:指污水提升器提升水的高度,水泵功率一定的情況下,揚程和流量成反比關系,揚程越高流量越小。選擇一體化污水提升設備時一定要注意流量和揚程是變化的曲線,根據流量揚程曲線選擇合適的污水提升設備。
過流直徑:就是水泵排水管道能排出最大雜物的直徑,排放一般不含糞便的污水,過流直徑在10mm就可以了。連接馬桶,如果採用渦流型的污水提升設備,器過流直徑最小需要保證在50mm,也可以選擇切割型的污水提升設備。
除了這些還有防護等級(ip68)、箱體材質、散熱、液位控制系統、使用壽命、維護難易也是選擇一台好的污水提升器需要注意的東西。
『肆』 污水出水口的消能措施
防止水流沖刷對構築物造成的損壞吧。溢流壩是不是?我看到污水處理廠的出口會有這么樣的建築,水面鋪展開緩緩流過瀉下。
『伍』 排水系統出口設什麼措施以降低蟲害風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國家標准管理辦法》規定,經食品安全國家標准審評委員會審查通過,現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食品生產通用衛生規范》(GB14881-2013)。 [1] 標准分14章,內容包括:范圍,術語和定義,選址及廠區環境,廠房和車間,設施與設備,衛生管理,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生產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檢驗,食品的貯存和運輸,產品召回管理,培訓,管理制度和人員,記錄和文件管理。附錄「食品加工過程的微生物監控程序指南」 針對食品生產過程中較難控制的微生物污染因素,向食品生產企業提供了指導性較強的監控程序建立指南。 目錄 1前 言 2范圍 3術語和定義 4選址及廠區環境 5廠房和車間 6設施與設備 7衛生管理 8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和食品相關產品 9生產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 10檢驗 11食品的貯存和運輸 12產品召回管理 13培訓 14管理制度和人員 15記錄和文件管理 16附錄A 17目的意義 1前 言編輯 本標准代替GB 14881-1994《食品企業通用衛生規范》。 本標准與GB 14881-1994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修改了標准名稱; ——修改了標准結構; ——增加了術語和定義; ——強調了對原料、加工、產品貯存和運輸等食品生產全過程的食品安全控制要求,並制定了控制生物、化學、物理污染的主要措施; ——修改了生產設備有關內容,從防止生物、化學、物理污染的角度對生產設備布局、材質和設計提出了要求; ——增加了原料采購、驗收、運輸和貯存的相關要求; ——增加了產品追溯與召回的具體要求; ——增加了記錄和文件的管理要求。 ——增加了附錄A「食品加工環境微生物監控程序指南」。[2] 2范圍編輯 本標准規定了食品生產過程中原料采購、加工、包裝、貯存和運輸等環節的場所、設施、人員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則。 本標准適用於各類食品的生產,如確有必要制定某類食品生產的專項衛生規范,應當以本標准作為基礎。[2] 3術語和定義編輯 2.1 污染 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發生的生物、化學、物理污染因素傳入的過程。 2.2 蟲害 由昆蟲、鳥類、嚙齒類動物等生物(包括蒼蠅、蟑螂、麻雀、老鼠等)造成的不良影響。 2.3 食品加工人員 直接接觸包裝或未包裝的食品、食品設備和器具、食品接觸面的操作人員。 2.4接觸表面 設備、工器具、人體等可被接觸到的表面。 2.5 分離 通過在物品、設施、區域之間留有一定空間,而非通過設置物理阻斷的方式進行隔離。 2.6 分隔 通過設置物理阻斷如牆壁、衛生屏障、遮罩或獨立房間等進行隔離。 2.7 食品加工場所 用於食品加工處理的建築物和場地,以及按照相同方式管理的其他建築物、場地和周圍環境等。2.8 監控 按照預設的方式和參數進行觀察或測定,以評估控制環節是否處於受控狀態。 2.9工作服 根據不同生產區域的要求,為降低食品加工人員對食品的污染風險而配備的專用服裝。[2] 4選址及廠區環境編輯 3.1 選址 3.1.1 廠區不應選擇對食品有顯著污染的區域。如某地對食品安全和食品宜食用性存在明顯的不利影響,且無法通過採取措施加以改善,應避免在該地址建廠。 3.1.2廠區不應選擇有害廢棄物以及粉塵、有害氣體、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擴散性污染源不能有效清除的地址。 3.1.3廠區不宜擇易發生洪澇災害的地區,難以避開時應設計必要的防範措施。 3.1.4廠區周圍不宜有蟲害大量孳生的潛在場所,難以避開時應設計必要的防範措施。 3.2 廠區環境 3.2.1應考慮環境給食品生產帶來的潛在污染風險,並採取適當的措施將其降至最低水平。 3.2.2廠區應合理布局,各功能區域劃分明顯,並有適當的分離或分隔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3.2.3 廠區內的道路應鋪設混凝土、瀝青、或者其他硬質材料;空地應採取必要措施,如鋪設水泥、地磚或鋪設草坪等方式,保持環境清潔,防止正常天氣下揚塵和積水等現象的發生。 3.2.4 廠區綠化應與生產車間保持適當距離,植被應定期維護,以防止蟲害的孳生。 3.2.5 廠區應有適當的排水系統。 3.2.6宿舍、食堂、職工娛樂設施等生活區應與生產區保持適當距離或分隔。[2] 5廠房和車間編輯 4.1 設計和布局 4.1.1廠房和車間的內部設計和布局應滿足食品衛生操作要求,避免食品生產中發生交叉污染。 4.1.2 廠房和車間的設計應根據生產工藝合理布局,預防和降低產品受污染的風險。 4.1.3 廠房和車間應根據產品特點、生產工藝、生產特性以及生產過程對清潔程度的要求合理劃分作業區,並採取有效分離或分隔。如:通常可劃分為清潔作業區、准清潔作業區和一般作業區;或清潔作業區和一般作業區等。一般作業區應與其他作業區域分隔。 4.1.4廠房內設置的檢驗室應與生產區域分隔。 4.1.5 廠房的面積和空間應與生產能力相適應,便於設備安置、清潔消毒、物料存儲及人員操作。 4.2 建築內部結構與材料 4.2.1內部結構 建築內部結構應易於維護、清潔或消毒。應採用適當的耐用材料建造。 4.2.2 頂棚 4.2.2.1頂棚應使用無毒、無味、與生產需求相適應、易於觀察清潔狀況的材料建造;若直接在屋頂內層噴塗塗料作為頂棚,應使用無毒、無味、防霉、不易脫落、易於清潔的塗料。 4.2.2.2頂棚應易於清潔、消毒,在結構上不利於冷凝水垂直滴下,防止蟲害和黴菌孳生。 4.2.2.3 蒸汽、水、電等配件管路應避免設置於暴露食品的上方;如確需設置,應有能防止灰塵散落及水滴掉落的裝置或措施。 4.2.3 牆壁 4.2.3.1 牆面、隔斷應使用無毒、無味的防滲透材料建造,在操作高度范圍內的牆面應光滑、不易積累污垢且易於清潔;若使用塗料,應無毒、無味、防霉、不易脫落、易於清潔。 4.2.3.2 牆壁、隔斷和地面交界處應結構合理、易於清潔,能有效避免污垢積存。例如設置漫彎形交界面等。 4.2.4 門窗 4.2.4.1 門窗應閉合嚴密。門的表面應平滑、防吸附、不滲透,並易於清潔、消毒。應使用不透水、堅固、不變形的材料製成。 4.2.4.2 清潔作業區和准清潔作業區與其他區域之間的門應能及時關閉。 4.2.4.3 窗戶玻璃應使用不易碎材料。若使用普通玻璃,應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玻璃破碎後對原料、包裝材料及食品造成污染。 4.2.4.4 窗戶如設置窗檯,其結構應能避免灰塵積存且易於清潔。可開啟的窗戶應裝有易於清潔的防蟲害窗紗。 4.2.5 地面 4.2.5.1 地面應使用無毒、無味、不滲透、耐腐蝕的材料建造。地面的結構應有利於排污和清洗的需要。 4.2.5.2 地面應平坦防滑、無裂縫、並易於清潔、消毒,並有適當的措施防止積水。[2] 6設施與設備編輯 5.1 設施 5.1.1 供水設施 5.1.1.15.1.1.1 應能保證水質、水壓、水量及其他要求符合生產需要。 5.1.1.2 食品加工用水的水質應符合GB 5749的規定,對加工用水水質有特殊要求的食品應符合相應規定。間接冷卻水、鍋爐用水等食品生產用水的水質應符合生產需要。 5.1.1.3 食品加工用水與其他不與食品接觸的用水(如間接冷卻水、污水或廢水等)應以完全分離的管路輸送,避免交叉污染。各管路系統應明確標識以便區分。 5.1.1.4 自備水源及供水設施應符合有關規定。供水設施中使用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還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5.1.2 排水設施 5.1.2.1 排水系統的設計和建造應保證排水暢通、便於清潔維護;應適應食品生產的需要,保證食品及生產、清潔用水不受污染。 5.1.2.2 排水系統入口應安裝帶水封的地漏等裝置,以防止固體廢棄物進入及濁氣逸出。 5.1.2.3 排水系統出口應有適當措施以降低蟲害風險。 5.1.2.4 室內排水的流向應由清潔程度要求高的區域流向清潔程度要求低的區域,且應有防止逆流的設計。 5.1.2.5 污水在排放前應經適當方式處理,以符合國家污水排放的相關規定。 5.1.3 清潔消毒設施 應配備足夠的食品、工器具和設備的專用清潔設施,必要時應配備適宜的消毒設施。應採取措施避免清潔、消毒工器具帶來的交叉污染。 5.1.4 廢棄物存放設施 應配備設計合理、防止滲漏、易於清潔的存放廢棄物的專用設施;車間內存放廢棄物的設施和容器應標識清晰。必要時應在適當地點設置廢棄物臨時存放設施,並依廢棄物特性分類存放。 5.1.5 個人衛生設施 5.1.5.1 生產場所或生產車間入口處應設置更衣室;必要時特定的作業區入口處可按需要設置更衣室。更衣室應保證工作服與個人服裝及其他物品分開放置。 5.1.5.2 生產車間入口及車間內必要處,應按需設置換鞋(穿戴鞋套)設施或工作鞋靴消毒設施。如設置工作鞋靴消毒設施,其規格尺寸應能滿足消毒需要。 5.1.5.3 應根據需要設置衛生間,衛生間的結構、設施與內部材質應易於保持清潔;衛生間內的適當位置應設置洗手設施。衛生間不得與食品生產、包裝或貯存等區域直接連通。 5.1.5.4 應在清潔作業區入口設置洗手、干手和消毒設施;如有需要,應在作業區內適當位置加設洗手和(或)消毒設施;與消毒設施配套的水龍頭其開關應為非手動式。 5.1.5.5 洗手設施的水龍頭數量應與同班次食品加工人員數量相匹配,必要時應設置冷熱水混合器。洗手池應採用光滑、不透水、易清潔的材質製成,其設計及構造應易於清潔消毒。應在臨近洗手設施的顯著位置標示簡明易懂的洗手方法。 5.1.5.6根據對食品加工人員清潔程度的要求,必要時應可設置風淋室、淋浴室等設施。 5.1.6 通風設施 5.1.6.1 應具有適宜的自然通風或人工通風措施;必要時應通過自然通風或機械設施有效控制生產環境的溫度和濕度。通風設施應避免空氣從清潔度要求低的作業區域流向清潔度要求高的作業區域。 5.1.6.2 應合理設置進氣口位置,進氣口與排氣口和戶外垃圾存放裝置等污染源保持適宜的距離和角度。進、排氣口應裝有防止蟲害侵入的網罩等設施。通風排氣設施應易於清潔、維修或更換。 5.1.6.3 若生產過程需要對空氣進行過濾凈化處理,應加裝空氣過濾裝置並定期清潔。 5.1.6.4 根據生產需要,必要時應安裝除塵設施。 5.1.7 照明設施 5.1.7.1 廠房內應有充足的自然採光或人工照明,光澤和亮度應能滿足生產和操作需要;光源應使食品呈現真實的顏色。 5.1.7.2 如需在暴露食品和原料的正上方安裝照明設施,應使用安全型照明設施或採取防護措施。 5.1.8 倉儲設施 5.1.8.1 應具有與所生產產品的數量、貯存要求相適應的倉儲設施。 5.1.8.2 倉庫應以無毒、堅固的材料建成;倉庫地面應平整,便於通風換氣。倉庫的設計應能易於維護和清潔,防止蟲害藏匿,並應有防止蟲害侵入的裝置。 5.1.8.3 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裝材料等應依據性質的不同分設貯存場所、或分區域碼放,並有明確標識,防止交叉污染。必要時倉庫應設有溫、濕度控制設施。 5.1.8.4 貯存物品應與牆壁、地面保持適當距離,以利於空氣流通及物品搬運。 5.1.8.5 清潔劑、消毒劑、殺蟲劑、潤滑劑、燃料等物質應分別安全包裝,明確標識,並應與原料、半成品、成品、包裝材料等分隔放置。 5.1.9 溫控設施 5.1.9.1 應根據食品生產的特點,配備適宜的加熱、冷卻、冷凍等設施,以及用於監測溫度的設施。 5.1.9.2根據生產需要,可設置控制室溫的設施。 5.2 設備 5.2.1 生產設備 5.2.1.1 一般要求 應配備與生產能力相適應的生產設備,並按工藝流程有序排列,避免引起交叉污染。 5.2.1.2 材質 5.2.1.2.1 與原料、半成品、成品接觸的設備與用具,應使用無毒、無味、抗腐蝕、不易脫落的材料製作,並應易於清潔和保養。 5.2.1.2.2設備、工器具等與食品接觸的表面應使用光滑、無吸收性、易於清潔保養和消毒的材料製成,在正常生產條件下不會與食品、清潔劑和消毒劑發生反應,並應保持完好無損。 5.2.1.3 設計 5.2.1.3.1 所有生產設備應從設計和結構上避免零件、金屬碎屑、潤滑油、或其他污染因素混入食品,並應易於清潔消毒、易於檢查和維護。 5.2.1.3.2 設備應不留空隙地固定在牆壁或地板上,或在安裝時與地面和牆壁間保留足夠空間,以便清潔和維護。 5.2.2 監控設備 用於監測、控制、記錄的設備,如壓力表、溫度計、記錄儀等,應定期校準、維護。 5.2.3 設備的保養和維修 應建立設備保養和維修制度,加強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定期檢修,及時記錄。[2] 7衛生管理編輯 6.1 衛生管理制度 6.1.1 應制定食品加工人員和食品生產衛生管理制度以及相應的考核標准,明確崗位職責,實行崗位責任制。 6.1.2 應根據食品的特點以及生產、貯存過程的衛生要求,建立對保證食品安全具有顯著意義的關鍵控制環節的監控制度,良好實施並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6.1.3 應制定針對生產環境、食品加工人員、設備及設施等的衛生監控制度,確立內部監控的范圍、對象和頻率。記錄並存檔監控結果,定期對執行情況和效果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整改。 6.1.4 應建立清潔消毒制度和清潔消毒用具管理制度。清潔消毒前後的設備和工器具應分開放置妥善保管,避免交叉污染。 6.2 廠房及設施衛生管理 6.2.1 廠房內各項設施應保持清潔,出現問題及時維修或更新;廠房地面、屋頂、天花板及牆壁有破損時,應及時修補。 6.2.2生產、包裝、貯存等設備及工器具、生產用管道、裸露食品接觸表面等應定期清潔消毒。 6.3 食品加工人員健康管理與衛生要求 6.3.1 食品加工人員健康管理 6.3.1.1 應建立並執行食品加工人員健康管理制度。 6.3.1.2 食品加工人員每年應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上崗前應接受衛生培訓。 6.3.1.3 食品加工人員如患有痢疾、傷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傳染病,以及患有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者滲出性皮膚病等有礙食品安全的疾病,或有明顯皮膚損傷未癒合的,應當調整到其他不影響食品安全的工作崗位。 6.3.2 食品加工人員衛生要求 6.3.2.1 進入食品生產場所前應整理個人衛生,防止污染食品。 6.3.2.2 進入作業區域應規范穿著潔凈的工作服,並按要求洗手、消毒;頭發應藏於工作帽內或使用發網約束。 6.3.2.3 進入作業區域不應配戴飾物、手錶,不應化妝、染指甲、噴灑香水;不得攜帶或存放與食品生產無關的個人用品。 6.3.2.4 使用衛生間、接觸可能污染食品的物品、或從事與食品生產無關的其他活動後,再次從事接觸食品、食品工器具、食品設備等與食品生產相關的活動前應洗手消毒。 6.3.3 來訪者 非食品加工人員不得進入食品生產場所,特殊情況下進入時應遵守和食品加工人員同樣的衛生要求。 6.4 蟲害控制 6.4.1 應保持建築物完好、環境整潔,防止蟲害侵入及孳生。 6.4.2 應制定和執行蟲害控制措施,並定期檢查。生產車間及倉庫應採取有效措施(如紗簾、紗網、防鼠板、防蠅燈、風幕等),防止鼠類昆蟲等侵入。若發現有蟲鼠害痕跡時,應追查來源,消除隱患。 6.4.3 應准確繪制蟲害控制平面圖,標明捕鼠器、粘鼠板、滅蠅燈、室外誘餌投放點、生化信息素捕殺裝置等放置的位置。 6.4.4 廠區應定期進行除蟲滅害工作。 6.4.5 採用物理、化學或生物制劑進行處理時,不應影響食品安全和食品應有的品質、不應污染食品接觸表面、設備、工器具及包裝材料。除蟲滅害工作應有相應的記錄。 6.4.6 使用各類殺蟲劑或其他葯劑前,應做好預防措施避免對人身、食品、設備工具造成污染;不慎污染時,應及時將被污染的設備、工具徹底清潔,消除污染。 6.5 廢棄物處理 6.5.1 應制定廢棄物存放和清除制度,有特殊要求的廢棄物其處理方式應符合有關規定。廢棄物應定期清除;易腐敗的廢棄物應盡快清除;必要時應及時清除廢棄物。 6.5.2 車間外廢棄物放置場所應與食品加工場所隔離防止污染;應防止不良氣味或有害有毒氣體溢出;應防止蟲害孳生。 6.6 工作服管理 6.6.1 進入作業區域應穿著工作服。 6.6.2 應根據食品的特點及生產工藝的要求配備專用工作服,如衣、褲、鞋靴、帽和發網等,必要時還可配備口罩、圍裙、套袖、手套等。 6.6.3 應制定工作服的清洗保潔制度,必要時應及時更換;生產中應注意保持工作服干凈完好。 6.6.4 工作服的設計、選材和製作應適應不同作業區的要求,降低交叉污染食品的風險;應合理選擇工作服口袋的位置、使用的連接扣件等,降低內容物或扣件掉落污染食品的風險。
『陸』 地下室廚房的污水該如何排放
如果無法自然流出。就必須使用污水泵抽岀,排放到地面公共污水管道。
這需要設計地下室的時候充分考慮清楚。
『柒』 壓力污水管有什麼作用有那些材質怎麼製作
所謂壓力管,就是如果排水口與污水出口的高度差不足以讓水依靠自然重力流回出的話,就只能設計加壓管答道,比如使用排水泵增加排出水壓力等方法,使污水在壓力作用下到達目的地。
這樣的話,管道出口的高度可以設計的比進口要高。比如從一個地下污水處理站向地面的河流排水,就必須採用加壓,使用壓力污水管。
材質主要看這幾個方面:
1,承受壓力的性能,根據你需要加的壓力來確定,只要滿足使用要求和安全要求就可以。
2,看污水特性,如果有腐蝕性則要考慮防腐,如果容易結垢則要考慮易於清除,等等。
3,造價,不宜太貴,尤其是管道很長的情況下,盡可能選夠用的最便宜的。
如果是很高壓的污水管,最好還是鋼管或鑄鐵管,內襯PVC等耐腐蝕材質,或者刷防腐塗層,如果壓力不太高,U-PVC管可以滿足要求,如果很短,可以考慮水泥澆築管。
怎麼製作那就是廠家的事了,你只需要詢價,招標,采購。鐵管鋼管請咨詢各鋼鐵廠或配套的加工廠,U-PVC的市面都能問到。水泥澆築管各地都有小廠子可以做。
『捌』 測污水管道出口流量用哪款流量計比較好
和順達污水來流量計特點:
結構自簡單、牢固可靠、使用壽命長 (且適用於測量海水)
測量管內無活動部件和阻力部件,無壓損,不會產生阻塞
測量可靠,抗干擾能力強
體積小、重量輕、安裝方便、維護量小
測量范圍寬,測量不受流體溫度、密度、壓力、粘度、電導率等變化的影響
可在老管道上開孔改造安裝,施工安裝簡單,工程量小
較一般電磁流量計的成本和安裝費用低,特別適合大中口徑管道流量的測量
採用先進加工工藝,固態封裝壽命長、使儀表具有良好的測量精度和穩定性
陝西渭南和順達污水流量計
『玖』 污水管道用什麼材料
污水管道最常用材料
1、塑料管道及管件,硬質聚氯乙烯管(UPVC),UPVC管是國內外使用最為廣泛的塑料管道。UPVC管具有較高的抗沖擊性能和耐化學性能。
UPVC又叫PVCU,通常稱為硬PVC,它是氯乙烯單體經聚合反應而製成的無定形熱塑性樹脂加一定的添加劑(如穩定劑、潤滑劑、填充劑等)組成。
UPVC的熔體粘度高,流動性差,即使提高注射壓力和熔體溫度,流動性的變化也不大。另外,樹脂的成型溫度與熱分解溫度很接近,能夠進行成型的溫度范圍很窄,是一種難於成型的材料。
2、PVC管排水管
PVC管排水管是以衛生級聚氯乙烯(PVC)樹脂為主要原料,加入適量的穩定劑、潤滑劑、填充劑、增色劑等經塑料擠出機擠出成型和注塑機注塑成型,通過冷卻、固化、定型、檢驗、包裝等工序以完成管材、管件的生產。
3、高密度聚乙烯(HDPE)雙壁波紋管,是一種具有環狀結構外壁和平滑內壁的新型管材,80年代初在德國首先研製成功。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和完善,已經由單一的品種發展到完整的產品系列。目前在生產工藝和使用技術上已經十分成熟。由於其優異的性能和相對經濟的造價,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推廣和應用。
4、PP纏繞管
PP纏繞管是採用纏繞成型工藝的塑料管,具有重量輕、剛度強、柔度高、耐低溫和耐腐蝕等優點,能有效彌補三種傳統材料的不足,可廣泛應用於城市排水、污水和工業用水輸送等領域。
凌雲集團上海亞大管道公司通過引進生產設備及加工技術,在海寧工廠試制生產成功口徑達3.5米的大口徑PP(聚丙烯)纏繞管,凌雲集團副總經理馮浩宇表示,這將對城市雨季防洪防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據了解,傳統上應用於城市排水、排污系統的管道多採用水泥、PE(聚乙烯)、玻璃鋼等材料,但都存在剛性差、連接差、易漏、易塌陷等問題。若想解決城市排水、排污不暢通問題,靠三種傳統材料都無法徹底解決。
(9)污水管道出口需要什麼擴展閱讀
PVC排水管是傳統排水管材的替代產品,具有較佳的物理化學性能.它內壁光滑,比常規排水材料的摩擦阻力小,因此橫管安裝坡度較小,能夠提高建築的室內凈高。
同時,PVC排水管重量較輕,為鑄鐵管的五分之一,易於運輸和操作;採用膠粘連接,方便安裝及維修;價格較常規排水管材低廉,大大降低工程造價;耐腐蝕性能強,在建築污廢水及雨水管道系統使用普遍。
另外,PVC排水管的普遍使用有利於節省鋼材,對於緩解我國鋼鐵短缺的局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鑄鐵管、鋼管相比,PVC-U排水管存在承受壓力低、抗沖擊性能弱的缺點.此外.PVC-U排水管雖然是難燃型材料,但對於室內明敷管道,存在火勢沿排水立管向上蔓延的可能.
『拾』 污水管道封堵方法
1.氣囊水下封堵法:
其施工特點是速度快,拆除方便,但其僅適用於管道中上游沒有來水,水位在封堵後不發生變化的情況,且建議臨時封堵不超過5小時的情況下採用。
2.砌牆水下封堵:
其施工特點是可靠性高,對於井下人員作業有保證,是長期封堵的優選,且管道上游可以有來水,但是其施工周期比氣囊封堵時間長,需要12小時凝固期,拆除時需要蛙人水下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