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作為廣州人很關心一個問題,現在珠江的水質如何
珠江污染已造成沿江地區水質嚴重缺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處於珠江口的廣州河段水源污染異常嚴重。2007年珠江片的用戶廢污水排放量為184.6億噸,其中入河廢污水量141.3億噸。飲用水源的水質令人擔憂。據調查,目前珠江擔負主要供水功能的部分江河水質正在下降,城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偏低。在流域綜合規劃調查的79 個水源地中,合格率只有69.5%。其中廣東省2004年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只有67.8%。
❷ 廣州市哪幾條河流污染最重
2014年中國重點城市發展質量排名,廣州位居第二位。廣州民生發展指數連續兩年居中國第一 。廣州港是中國第三大港口,廣州市內的河流都是珠江的支流,廣州內河與100多條河道相連接。治理污染效果顯著。
❸ 「對珠江或廣州市河涌污染狀況及對策」的社會調查報告
朋友,這個你要自己調查了才會知道啊,可以先弄個問卷調查 讓大家看怎麼治理比較好,沒去過廣州的人肯定說的不一定對。我在深圳待了一年多,感覺這里還是有不少黑水河,原因就是缺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有的鎮即使有污水處理廠,但是污水管網不足,有的廠苦於沒水處理還有就是企業污水不能達標排放,這個環保局要加強監管和加大處罰力度,群眾也加大對排污企業的監督,發現有偷排現象及時 舉報垃圾問題也比較嚴重,前一段時間 廣州番禺不是為了建 垃圾焚燒廠的問題有很多市民恐怕產生二惡英等致癌物質 反對建,但是垃圾圍城,垃圾填埋場已經快到填埋極限。必要措施,採用垃圾分選技術,分選出垃圾中鐵、銅、鎳等過渡金屬;減少含氯有機物的量,從源頭減少垃圾焚燒二惡英生成的氯來源,剩下的垃圾可以焚燒處理。對含氯化合物垃圾可採用填埋處理
❹ 廣州最幸運河道,曾因臭氣熏天遭封閉,現在咋樣了
廣州的荔枝灣涌曾因為政府的不理會而出現臭氣熏天的情況,現在的它得到了當地的重視,反而再次成為了廣州的地標景點。為何說再次成為?其實廣州的荔枝灣涌本身就是廣州的特色景點,只要是土生土長的廣東人都絕對聽過它的名字,只可惜社會的發展導致河水的污染,在某段時間這里的臭成為它的標簽而受到大眾的嫌棄。
現在的荔枝灣涌已經撕下了臭臟污水河的標簽,成為了廣州最具特色的景點。
❺ 有關珠江的一些問題
珠江的污染源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垃圾污染;一是城市生活污水。
其中,垃圾污染大致可分三類:一是上游水草垃圾,佔45%;二是市區河涌垃圾污水,以東濠涌為例,每小時就產生300公斤垃圾;三是船舶污染。每天進出廣州的船舶達8000多艘,以3公斤/艘/天的垃圾生產速度計算,每天由船舶造成的污染就達24噸。珠江上的飄浮垃圾物以20%/年的速度遞增,僅從1998到2001年就打撈上10.38萬噸垃圾。
城市生活污水是污染珠江的另一黑手。
珠江兩旁的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放到河涌,然後再匯入珠江。尤其是某些城鄉結合部,大小糞便未經任何處理便排入河涌。每逢酷暑來臨,許多河涌變得臭不可聞。
據統計,1985年廣州市的生活廢水與工業廢水排放量共計7億噸左右,到了1994年僅生活廢水排放量就有7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68%,成為珠江廣州河段主要的有機污染源。到2004年度珠江流域廢污水排放總量182億多噸,其中入河廢污水量139億多噸,珠江三角洲廢污水排放量占總量的52%。而且,隨著廣州本身及其上游地區經濟的發展,珠江水質還將會受到新的、更大的威脅。尤為嚴重的是,在廣州市周圍所產生的大量工業及生活廢水,通過多條河流經廣州入海,也將加重廣州的水污染及供水的困難。而廣州城市生活廢水的處理率僅為10.8%,廢水處理設施嚴重滯後。在這種情況下,未來的水源將如何解決,就成為廣州市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如今,每天通過各種途徑排入珠江廣州市河段的垃圾約有1300噸,而僅有6條打撈船的珠江水上環衛隊能找撈起來的垃圾,充其量僅佔1/4,其它則四處飄盪或沉入江底。同時,每天有大約300萬噸工業廢水排入珠江,廣州市內14條河流每天將同樣數量的城市生活污水排入珠江,且這個排放量還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監測數字表明,廣州石門等水廠在80年代初期,水質可達2~3類標准,80年代後期,水質仍有3~4類標准,進入90年代,只能達到4~5類水質標准。珠江水質的惡化,已嚴重影響了芳村、河南、石溪、員村、黃埔等自來水廠的供水。如果遇到海潮頂托,進入珠江中段的污水和污染物就會回盪到上游的流溪河段,將嚴重危及廣州最大的日產120萬噸的西村水廠。
1995年枯水期,珠江前航道出現了約20公里長的黑臭帶,而監測結果表明,珠江每升水中僅有溶解氧3.2毫克,江水日益發臭。由於受各種污水、污泥、污油的排入和填海造地等的影響,生態環境遭到空前破壞,珠江的漁場已經面臨無魚可捕的危險。珠江每年為珠江口海區帶進大量的有機物和無機鹽,加上氣候條件優越,這里形成了鹽度適宜、水質肥沃、餌料生物量高、漁業資源豐富的珠江口漁場和優良的淺海灘塗水產養殖功能區。但近年來隨著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各種工業「三廢」、生活污水、污泥、船舶污油的大量侵入和房地產開發填海造地等,使珠江口海區赤潮不斷發生,漁業生產損失十分嚴重。
據多家科研部門調查研究,1992年珠江口八大門入海的污染物總量達154萬噸,其中含有大量的無機氮、油類、磷酸鹽、銅、汞、銅、農葯等,比1987年增加了63%。港、澳每年污水排放量6.6億噸,未經處理直接排入珠江口海區的佔64%。另外,珠江口沿岸各市縣及香港、澳門的各類船舶等年排放油類超過30000噸,各市縣向該海區傾倒的沙泥、鹼渣等年均300萬噸,香港填海造地傾倒沙石6億立方米,傾倒疏浚污泥5.15億立方米。該海區沉積物中汞、銅、鋅、鋼和油類等已嚴重超標,海水中無機磷、無機氮和油類的標准指數竟然高達6.52。
珠江海區的污染使棲息在該海區的鯛科、石首科、帶魚、烏賊、中國對蝦等19種經濟魚類和25種經濟蝦類連續出現大量死亡,使洄遊產卵繁殖的獅魚、馬鮫等魚類銳減。該海區的著名「萬山漁汛」已不成汛。過去每年能捕近10萬尾的中國對蝦,現在減至0.3萬尾左右。一份資料表明,珠江口漁場的資源密度已由80年代每小時的360萬公斤,下降到現在的2000公斤左右。與此同時,深圳、珠海兩市的水產養殖業受害更重。具有悠久歷史,曾創匯1400多萬港元的牡蠣養殖業,產量連年下降,1993年僅2066噸,比1987年下降了23%。更甚的是,牡蠣食用時有油或其它怪味,港澳市場拒絕出售,廣東大量的牡蠣養殖者連年受損。
--------------
廣東省投資445.87億元綜合治理珠江水環境。 由廣東省環保局編制的《廣東省珠江水環境綜合整治方案》,將珠江三角洲確定為重點整治區域。治理工作共分兩期進行,前期到2005年為止,後期到2010年為止。
根據方案,整治珠江的最終目標是使之變成廣州的「塞納河」。珠江變「塞納河」共分三個階段性目標:第一步是把城市污水處理率控制在70%以上,爭取在2004年將廣州建成國家環保模範城;第二步是市民能下珠江游泳;第三步是形成沿岸景觀帶,提高文化品位,使之成為貨真價實的「塞納河」。
到2010年,珠江流經城市河段有機污染將明顯改善;國控、省控江段以及跨市河流交界斷面水質80%達標,工業廢水排放90%達標;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60%以上,珠江三角洲和經濟特區城市達到70%以上。
據介紹,在這項綜合整治方案中,確定投資的工程包括了161項污水處理項目和31項重點整治項目,並對全省175 家水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提出限期達標要求。
今明兩年,廣州將投入47億元治水,其中32億多元建污水處理廠,15億元整治河涌。2010年,珠江廣州河段水質將達到4類水質。
❻ 石井河的河水污染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石井河岸變得更加熱鬧。河流兩旁建起了不少工廠和生活小區,源源不斷的污水污染了石井河的清白。近二十多年來,石井河流域內經濟發展模式已從傳統的漁業、農業轉變為工業、房地產開發等第三類產業,污染日益嚴重。
在每年排放入石井河的各類污染物中,化學需氧量(CODcr)的排放量為7632.1-9976.3噸,生化需氧量(BOD5)排放量為11380.5-15368.3噸。排入石井河的污染物已經遠遠超過其自身的環境容量,主要水質指標中的石油類、溶解氧、氨氮、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生化需氧量、總磷、大腸桿菌等濃度均已超標。石井河的污染特點是以溶解氧貧缺為特徵的有機污染。
根據《廣州市水環境功能區區域》和《廣州市飲用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和新飲用水源控制區區域》的規定,自科甲水向西往蘿崗村、平沙轉向南至夏茅、小坪沿京廣線至廣州火車站的西部地域水源屬於二級保護區,執行地面II類水質標准。然而,10年間,化學需氧量上升21.76倍,氨氮含量增加13.14倍,石油類增加3.53倍,污染相當嚴重,已經超過IV類地面水標准。溶解氧接近零,更超出V類地面水標准。 據調查,石井河的污染主要來源於這三方面:
(1)居民所排放的生活污水。按廣州市人均排放污水0.54立方米每日的標准計算,那麼污水排放量約6949萬噸/年。可見生活污水是最大的污染源,也是治理石井河流域污染的首要對象。
(2)第三產業所排放的污水。按廣州市環境監理所統計,排入石井河的第三產業企業共32家。排放量112萬噸/年。但據白雲區環保局統計,約有60家,排放量約200萬噸/年。
(3)工業污染源。排入石井河的工業廢水主要來自石井、新市、龍歸一帶的建材、化工、製鞋等30家企業。污水排放量1037.5萬噸/年。綜上所述,石井河流域年排放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量總計共8100萬噸/年左右。 造成石井河污染嚴重的原因歸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排放的生活污水和生產廢水量大,遠遠超過了水體的承受能力,尤其以生活污水為甚。
廣州人均生活用水量為0.54立方米/人.天,如此大量的污水難以處理,其治理率不足一成,幾乎為直接排放。這是石井河變黑發臭,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石井河受工業廢水污染相對較輕,工業廢水的治理率達90%,達標率達70%,但工業有機污染治理成效被城市生活污水持續增長、處理滯後所遮掩,有機污染指標繼續保持在較高水平上。
2.石井河上游徑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補給,使河道嚴重淤積,污水停留時間過長,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由於石井河污染日益嚴重,為了防止枯水期河水反灌入流溪河河道造成更大的污染,當地村民築起一道固定的閘門,切斷石井河與流溪河的聯系,河水因此變成一潭死水,石井河也變成了排污溝。由於沒有了活水的補充,從而對河涌自凈能力的自然恢復造成極不利的影響。據檢測,石井河河道底泥中重金屬鉻含量為590mg/kg,對照標准值4.18mg/kg高出甚多,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3.城市污水設施的建設遠遠落後於城市污水的迅猛增長。石井河流域的大部分村鎮地區均未鋪設排污管道,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其量約占總排入污水的75.89%,河涌基本上變成了城市污水的納污通道。許多飲食服務的污水也僅做簡單的初級處理後,為河涌所接納。某些工廠在交納了城市污水集資費後便將生產廢水直接排入水體,而不設污水處理系統,這也增加了河道的污染。廣州城市污水處理廠僅為大坦砂污水處理廠一家,其日處理量僅為15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僅為7.8%,城市污水廠的建設嚴重滯後。
4.城市規劃布局不合理。
某些污染嚴重的工廠設在河流的上游,影響飲用水水質。某些企業環境意識薄弱,偷偷將污水排入河流.。石井河是水源二級保護區,連通流溪河、衛生河,下游的出口是西航道,這些河流是廣州市居民的生活用水水廠取水的所在地。石井河的污染如此嚴重已危及廣州市的飲用水源。所以石井河的治理刻不容緩。
❼ 廣州市區哪裡還有又黑又臭的河涌最好是在天河區。
據介紹,沙河涌綜合整治擬設14個景觀點,其中,天河立交處將營造親水的活動休閑場所,劉永福家廟南側建成一座民俗文化廣場,禺東西路將沿河涌修建親水散步道和下沉式的散步平台。而車陂涌將打造成六大景觀區,分別為家園景區、亞運景區、綠帶景區、走廊景區、印象景區。其中,鼓舞飛揚的亞運景區,將把以狂草書寫的「廣州」巧妙運用到景觀中。車陂涌整治預計今年12月月底完成。「頭號工程」緊鑼密鼓地進行今年列入「頭號工程」重點整治的河涌目前進展情況如何?記者4月11日在黃埔涌畔江花園段看到,這里水草茂盛,堤岸上一台勾機正在有條不紊地作業,河涌里沒有水,廣州市污水公司副經理江秀賢告訴記者,等到珠江漲潮,就可以將活水引到黃埔涌來,到時這里碧水翠柳,成為市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記者了解到,獵德涌截污已從廣深鐵路至珠江前航道敷設截污管道約12公里,清淤工程計劃今年6月份完成。花地河整治截污、堤岸一期和綠化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東漖橋至南出口段共3.7公里堤岸二期已組織進場施工。大沙河的堤岸、景觀設計施工圖已編制完成並已通過堤岸投資概算專項審查。黃埔涌截污工程已完成工作量約60%。烏涌景觀工程的初步設計目前基本通過,烏涌干涌段相關整治工程正在開展招標。四道關考驗政府今年「頭號工程」據介紹,今年重點整治的7條河涌雖然數量不多,但幾乎涵蓋了廣州中心城區所有范圍,流經的都是人口密集區域,記者經過一番調查,要順利整治完成,至少還要經過四道關。第一關 拆遷補償標准低據介紹,這7條河涌整治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兩岸建築的拆遷。按規定,河涌兩岸6米范圍內的建築都要拆除,進行綠化景觀建設,兩岸20米范圍內除了違建要堅決拆除外,有條件拆遷的建築原則上也要清理,但記者在沙河涌京溪段看到,緊挨河岸都是成排的廠房、市場和居民樓,污水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些建築都是要拆遷但遲遲拆不了。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拆遷補償標準是根據2001年的文件,與市場的價格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部分地段拆遷較難。據介紹,沙河涌工程耗費7.14億元,光征地費就佔了6.88億元,即使如此,拆遷仍有些困難。第二關 沿岸偷排污水居民和河涌周邊企業仍存在偷排污水的現象,也影響了河涌的整治效果。市政部門很早就在沙河涌元崗橋至珠江口段兩岸已全部完成截污和清淤,但不久市政人員發現上游排放的污水越來越多,目前市政部門不得不也要對沙河湧上游段進行截污。荔灣區建設和市政局副局長林敏英也向記者反映花地河沿岸居民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現象比較多。有關部門呼籲,河涌整治是全社會的一件大事,希望廣大市民能夠愛護河涌的環境。第三關 流浪漢河涌邊安家在已經整治完成與珠江水同質的沙基涌,兩岸榕樹蔥綠,水中小魚暢游,附近居民都說沙基涌水質好轉,已經成為他們休閑鍛煉的好地方,但在與人民橋相交的河涌邊,住著一群流浪人,吃喝拉撒都在河邊,垃圾袋、飯盒也隨手扔到河涌里,有市民建議,河涌整治好了,應該有一個明確的部門來管理好這些來之不易的整治成果。第四關 珠江以南整治難廣州地勢北高南低,原八區231條河涌遍布珠江兩邊,其中有116條需要截污整治,但事實上整治起來各自命運並不同。據江秀賢介紹,珠江以北的河涌依靠地勢,利用珠江潮汐漲落,順勢從北往南流,只要主涌截了污,整條河涌截污形勢明顯好轉。但珠江以南的河涌,主幹、支流縱橫交錯,如果只有一條河涌截污了,其他的沒有截污也會影響整治效果。對策:構建南部水網記者了解到,針對上述道道難關,有關部門採取對策一一化解,積極與河涌周邊居民、企事業單位談判,合理解決拆遷問題,河涌整治將與城中村改造、舊城危房破房改造相結合。另外,嚴查亂排偷排污水行為。據介紹,今後河涌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將由鋪設與河涌平行的管道統一收集,附近工廠、企業產生的廢水必須達到符合城市下水道排放標准後進入污水管。對於南部河涌地勢較低的現狀,廣州市水利局表示正展開南部水網整治工程,採取群閘聯控等措施改善海珠、荔灣(芳村片)的水環境。
❽ 珠江近十年水質的污染情況
珠江廣州河段目前以石油類和有機污染為主,主要污染指標為總磷、石油類、溶解氧、非離子氨和亞硝酸鹽等5項,表明了珠江廣州河段的水質污染已從過去的工業污染轉向以生活有機污染為主。
據了解,近年來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劇增,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卻未能滿足要求,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珠江,其污染程度超過工業污水。同時,流溪河兩岸的禽畜場給水環境也帶來了大量的有機污染物。珠江廣州河段的石油類多年來都屬於主要污染指標,雖然工業污染源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船舶含油廢水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控制。
去年,市區河涌水質污染嚴重,主要以石油類和有機污染為主,其中東濠涌、沙河涌、馬涌、西濠涌、棠下涌和紡織涌都屬嚴重污染級,其餘河涌屬重度污染級,市區4個人工游覽湖污染也比較嚴重。另外,廣州市的飲用水質狀況並不容樂觀,西村水廠和石門水廠的溶解氧、氨氮、總磷和亞硝酸鹽均不連續地出現超標現象,水質的有機污染仍然存在。廣州市降水時空差異大,枯水期和豐水期水量相差甚遠,因此枯水期污染物難以稀釋,也導致水質出現超標現象。
廣州市環保局表示,將加快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建設工程,確保獵德二期、大坦沙三期、瀝�首期和西朗首期污水處理系統的完成,屆時廣州中心城區污水處理能力將達152萬噸/日,新建的生活、工業小區的生活污水要進入污水系統集中處理。對市區河涌進行整治,重視截污,今年要完成對40條河涌的清淤、保潔。環境保護部門還將強化對水環境和珠江污染源的監控工作,特別控制船舶含油廢水直排入珠江。
http://www.gd.gov.cn/govpub/fzgh/qygh/0200612200041.htm
http://news.sina.com.cn/o/2006-07-12/09269437492s.shtml
❾ 珠江的污染
珠江口近岸海域,指的是廣州、東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近岸水域,以及這一帶20米水深以內的海區,總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
記者近日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該局承擔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質環境調查初步表明,珠江口近岸海域約有95%的海水被重金屬、無機氮和石油等有害物質重度污染,5%為中污染級,其中深圳、東莞附近海域污染現象特別嚴重。
為此,記者沿珠江口兩岸行程500多公里,深入實地對近岸海域進行了調查采訪。
踏訪珠江口:污染狀況不容忽視
如果不是那尊「女媧補天」的雕像仍然矗立,記者實在認不出來這就是五六年前曾多次光顧的深圳蛇口「海上世界」一帶海濱。4月29日下午,當記者來到深圳蛇口半島時,再也看不到當年深圳最有名的海濱別墅區邊上清澈的海水和柔軟的沙灘,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大型停車場及一片正在綠化的填海地帶,大海已遠遠把當年深圳最有代表性的海濱別墅拋在了後面。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可以經常看到大人帶著孩子戲水,摸魚捉蟹。
不遠處,旅遊景點「海上世界」(當年由「退休」客輪改造,泊在海邊)今天早已鑲在陸地上,深圳灣的海面已距它近一公里之遙了。就在「海上世界」邊上,一條從蛇口半島延伸出來的污水溝散發著撲鼻的臭味,正往深圳灣排放著污水,在入海口北邊幾十米外,是一條長達數百米堆積如山、發著腥味的生蚝殘骸等堆成的「垃圾帶」。臨靠這條「垃圾帶」的海水渾濁得有點發黑,幾十隻漁船飄浮在海面上,一些漁民在做著下海的准備。
年近四十的潮汕人李天生說:「我在這一帶捕撈已十多年了,因為現在這一帶很少能捕到魚,大夥只好都改為釣蚝了。」他指著正在用鋼絲捆紮起來的筏子說,「但是,現在釣蚝也不容易了,要到很遠的海面去,以前一次上來可以有上千斤,現在少多了。」
從「海上世界」往左大約有500米的地方,是一個叫南海玫瑰園的小區,業主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當年就是看中了『海景』這一概念才買了樓,沒想到現在每當海風吹拂時,本來想開窗享受那海風的韻味,可現在必須把窗緊閉,因為海風經常是腥臭撲鼻,聞多了會讓人有一種窒息的感覺。」
據了解,從「海上世界」前面的蛇口港到深圳福田紅樹林,是深圳正在規劃建設的大約15公里長的濱海休閑長廊,這個面向深圳灣、遙望香港大嶼山的濱海休閑長廊,被稱為「深港邊界上最具特色的風景線」。當地媒體報道說:按規劃,海濱長廊上將實現「生態」與「生活」的緊密結合,為市民創造一個「嘆」(享受)大海的休閑場所,把深圳真正打造成亞熱帶風光的濱海城市,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
然而,5月3日下午,記者站在紅樹林鳥類自然保護區邊上,卻再也看不到一灣清澈的海水,找不到憑海臨風的感覺,這里的海水多年已不見清,海邊沉澱的是黑得散發出臭味的淤泥,撲面而來的是腥腥的海風。據南方日報報道,就連深圳規劃與國土資源局有關負責人也承認:現有的深圳灣海水水質,離建設濱海休閑帶景觀需要還有一定差距。
深圳灣的污染情況並不是珠江口污染的個別現象。5月12日下午6時許,記者來到了珠海市香洲交通漁港碼頭,海面上泊著數百條船,漁港顯得十分繁忙,這里的海水與深圳蛇口一帶相差無異,被渾濁海水浸泡過的岸邊石頭已成黑色。附近大約10米處,一個直徑近兩米的排污口正向這一帶海域里流著散發異味的污水,出水口附近與海面交匯處積滿了發臭的雜物。
5月13日,記者又來到了東莞市虎門鎮一帶,從虎門大橋下邊的虎門炮台上行,這里的珠江入海口江面開闊,各類運輸船忙碌地在江面穿行,近海面可以隱隱約約看到江面上飄浮的油跡。我們在一家臨江小餐館吃飯時,見到店主不時地將收拾起來的垃圾物直接倒入江中。記者問:這樣不擔心會污染江水嗎?店主不屑地回答,我們這里的餐館多少年來都一直這樣。
在虎門漁港村,上午11點鍾原本正是出海捕魚的時間,可是記者看到的是幾十隻漁船閑置在河面上,漁民陳先生告訴我們,「這帶連著珠江口的是雙洲河,現在是在漲潮,所以水面上升了,看上去還清一點,到下午海水退下後,太平一帶工廠及村鎮的污水就會流下來,那時整個河都是黑的、臭的。」陳先生說,「我是本地人,1972年開始捕魚,現在污染得太厲害,內河基本沒什麼魚可以捕了,捕魚要去到很遠的外河,外河的魚也越來越少,出海捕魚的收入還不如油費高,所以很多漁民都不捕魚了,有轉行的,不過多數都沒工作做了,船又賣不出去,只能每天泡在這里。」他說,「這里10多天前下過一場雨,陸地上的污水流到河裡後,河裡僅有的很少的魚也都翻白肚了。」
從漁港出來轉了個彎,不一會兒就進入了「中國服裝之都」————虎門,走近鎮中心黃河服裝城邊上,撲鼻而來的是一股惡臭,一條猶如墨汁一樣黑色的虎門運河在城中心流淌著,當地人稱為「臭水河」。河水黑不見底,水流烏黑發亮,兩邊可以直接看到平均每隔3米—5米就有的直徑半米的排污口,沿江居民王先生說,我們這里的生活及工廠污水基本上都直接流到這河裡了,這條河臭了10多年了,今天是剛剛放了淡水,並不太臭,下雨的時候,河底的淤泥都被沖刷上來,臭氣沖天,沒有人敢在路邊停步。」但就是這樣被居民稱為「不太臭」的期間,記者仍明顯感覺到猶如走進垃圾場一樣,無法不掩著鼻子走路,而附近的居民紛紛表示「習慣了」,散發著惡臭的河邊還有人正在乘涼。
看權威報告:珠江口恐成「死海」
深圳、珠海與東莞附近海域的污染只是個縮影。5月12日,記者隨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環境與地質工程調查所所長鄭志昌來到了珠海最南面的高欄港附近海域,他率領的調查人員正有外伶仃洋調查。他說,這兩年來,該所先後對內外伶洋海域近海進行了全方位調查。結果顯示,珠江口伶仃洋絕大部分海域的水質綜合污染指數達到了重污染級水平。
鄭志昌所長的團隊所進行的調查,正是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域海洋地質環境調查項目。該項目從屬於新一輪的國土資源大調查,由國土資源部地質調查局立項,自2003年起,計劃歷時3年,完成珠三角近岸海域的海洋地質環境和災害調查工作。珠三角近岸海域,指的是廣州、東莞、珠海、中山、深圳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近岸水域,以及20米水深以內的海區,總面積約6000平方公里。主持這個項目的該所高級工程師夏真介紹說,至今年,項目組已經完成了內外伶仃洋近岸海域海洋地質和環境調查工作,大致結論是,這些地區重金屬、有機質、氨、氮以及富營養的農葯殘留污染特別嚴重,對沿岸包括漁業在內的養殖業有很大影響。珠江口附近海域海水中無機氮、氨、PH值、磷酸鹽、鉛、硫化物、石油類均達到了重污染級。其中重金屬鉛、無機氮、石油幾乎100%污染超標。而且珠江口伶仃洋絕大部分海域的水質綜合污染指數達到了重污染級水平。
根據該項目組對珠江口附近2500平方公里的近岸環境調查,在內伶仃島以北,南沙、虎門、寶安、南澳等海域的淺水層和深水層,約有95%的海水達到了國家重污染級標准,5%為中污染級。其中虎門沙角電廠附近的交椅灣,蛇口到香港間的深圳灣海水污染最為嚴重。據專家分析,如果不對該區域的污染進行有效治理,這片寬廣海域以後可能會無魚無蝦,成為中國的「死海」。
更可怕的是,就是這一片未來的「死海」,也可能從地圖上消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這項最新調查還顯示:珠江口及周邊海岸由於工業污染、無序開發等原因,港灣水面萎縮,污染日趨嚴重,百年後伶仃洋可能被填平。
曾對此有過專門研究的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平日教授說,伶仃洋萎縮變小以致最終消失這在科學界並沒有爭議,現在主要研究的是多長時間消失的問題,目前有七八十年和100多年各種說法。而且按照目前珠江口海水淤積的程度,有專家預測,照此下去60年後珠江河道將無法通航。
據了解,由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珠江三角洲近岸海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採用海陸空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空中遙感、海底物探、地質取樣、鑽探、錐探、海水取樣等方式,查明調查區內地形、地貌、沉積物類型,海水化學特徵(水污染),重點區段海岸線變遷、航道淤積等,以及區內潛在的地質災害類型和分布,提出預災減災建議。
根據資料及衛星遙感數據,大規模的圍海造地、養殖及建設港口碼頭等,使珠江口沿岸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陸地大規模向海洋推進,珠江口東岸的浜沙、大鏟灣、深圳灣、蛇口及珠江口西岸的下沙附近、橫門的東西圍、新墾的十九涌等,在1978年到1988年之間,陸地向海洋推進多至1000米左右,1988年到1998年之間達到一兩千米,1998年到2003年之間也達到6000多米。加上無序采沙,年年開挖航道等,伶仃洋正在變淺,水路不像以前那樣開闊,伶仃洋正在萎縮變小。
也就在5月12日,廣東省海洋漁業局舉行了2004年海洋環境質量新聞發布會,公布了2004年度海洋環境質量報告。報告稱,由於無機氮和磷酸鹽的比例嚴重超標,導致珠江口生態系統處於不健康的狀態,近岸海域無機氮超過四類海水水質標准,活性磷酸鹽達到或超過三類海水水質標准,營養鹽比例嚴重失衡,水體呈嚴重富營養化狀態。無機氮和磷酸鹽由正常的2∶1上升到150∶1,超標了75倍,污染程度為全省海域最高。有關資料顯示,廣東珠江口海域環境惡化成全國第二嚴重污染區。
廣東省海洋漁業局的報告說,珠江口灘塗生物受到重金屬銅、鉛、鎘、鋅和石油烴的污染。珠江口海域生物多樣性已受到了嚴重威脅,以前大量存在於該地的對蝦已消失,優質魚不見,只剩下了一些雜魚小魚,紅樹林正慢慢在珠江口消亡。這一點,廣東沿海的漁民們感觸最深。記者在東莞漁港采訪周圍的漁民時,當地的漁民也說:「我們這里已經沒有大魚了,現在魚越來越小,價格也貴了。」
據了解,以前珠江口海域是200多種海洋魚類的產孵和索餌場,但現在這里已魚不成汛,種不成群,捕撈品種明顯減少,且品質極低。有統計顯示,近25年間,廣東列入國家、省和國際保護名錄的珍稀瀕危水生動植物已擴大到近400種!廣東的海洋捕撈總量已連續5年出現負增長,全省海洋捕撈漁船有2/3以上虧損,近1/8的從業者年人均收入低於省級貧困標准,一些漁民乾脆把船租給外地人,上岸另謀生計。
一個小女孩正在海邊撿貝殼,而她根本不知道的是,她身後珠三角近岸海域有95%的海水已不同程度地被污染。
❿ 《廣州珠江河段近年來水質調查報告》
一: 珠江年前河段水質
珠江廣州河段包括西航道、前航道、後航道和黃埔水道,整個河段水環境已受到嚴重污染。近些年,廣州市政府花費大量人力物力整治水污染,主要工業廢水排放實行了「一控雙達標」,2000年工業廢水排放量比1996年大幅減少7727.85萬噸;但生活污水排放呈迅猛增加之勢,由於生活污水收集困難,目前處理率只達到約26%,大量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珠江,成為珠江水污染的主要因素。
環境污染使廣州面臨水質性缺水 自「九五」以來,珠江廣州河段水質基本為V類(重度污染)。珠江廣州河段特別是西航道是廣州市的主要飲用水源地之一,以此為水源的西村、石門兩水廠佔全市區供水量的48%,但兩水廠的水源水質只能達到IV類,主要是大腸菌群超標。前航道的車陂、員村水廠,黃埔水道的黃埔水廠,後航道的河南水廠都因水源水質嚴重污染而關閉。隨著南洲水廠的投產,後航道的石溪、鶴洞水廠即將因水源水質問題被關閉。水源地水質問題已成為目前和將來廣州市供水的主要制約因素,水質性缺水正威脅著廣州。
二: 水質受污染原因
原因一
人口和經濟增長帶來環保壓力
1, 雖然 廣州工業污染基本得到了控制,但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 2000年廣州市區生活污水排放量達 125萬噸/日, 成為影響珠江廣州河段水質的主導因素。 加上舊城區人口高度密集,污水系統沒有實現雨污分流,市區19條主要河涌充當排污渠,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經處理排入珠江。
2, 城市污水治理滯後,目前廣州市總污水處理能力62萬噸/日。 與生活污水排增長速度比,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相對遲緩。「九五」前期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僅為7.6%, 到2008年才增長到26.3%。生活污水對珠江的影響遠遠超過工業廢水,致使珠江廣州河段有機污染突出,並掩蓋了工業污染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原因二上游經濟快速發展造成污染轉移
雲南、貴州礦藏資源豐富,工業布局為重型結構,主要是耗能大的化工、冶金和采礦工業,糖煙酒次之;廣西有豐富的水力資源和礦藏資源優勢,以有色冶金工業為主,製糖次之;廣東珠江三角洲是全國三大經濟圈之一,人口和產業高度聚集,在佔全國0.3%的國土上,聚集了全國2.8%的人口,創造了全國6.9%的GDP,進出口外貿總額約佔全國的1/3。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廢污水大量集中排放,《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珠三角地區所排廢污水量約佔全國廢污水量的1/8,使得珠江三角洲城市附近水體受到較嚴重污染,這是珠江三角洲水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背景下,流域經濟將從下游向中上游發展,化工、造紙、電力、食品、印染、建材等污染行業將繼續快速發展,上游污染負荷增加、范圍擴大,水污染防治任務將更加艱巨。
原因三投入不足污染控制設施建設滯後由於歷史欠賬太多,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建設、與之配套的管網建設、運行都是巨額費用,目前, 基本上是由政府投入,投資渠道單一, 環境保護投資明顯不足。
另外 珠江上游許多城鎮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農村的生活污水基本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而且區域建設程度不平衡,流域中上游地區不少地市的城鎮污水處理率為零。 生活污水已成為局部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四環境意識薄弱執法力度不夠
目前流域內各省各市對一時的經濟利益與長遠的環境利益的認識還很不足,不能自覺地考慮生產生活行為的環境後果。 環境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尚未形成,常常出現犧牲環境和資源去追求眼前的經濟發展,為獲得短暫利益而損害長遠利益的現象。雖然國家已建立了較完善的環保法律 體系,但環保執法力量薄弱, 監督管理機構不健全,個別地方和部門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存在以權代法、以言代法現象, 使環境管理效力不高; 由於環境執法監督管理能力不足,加之部分企業受利益驅動, 廣東省超標排放廢水或偷排廢水的情況仍較突出,加劇了水環境惡化。
原因五排污收費標准遠低於環境危害成本
工業排污收費標准遠低於內部污染治理成本,更低於導致的環境危害的社會成本,客觀上使超標排污合法化,未能對積極控制污染起到刺激作用。此外,鼓勵和刺激全社會預防污染、治理污染、改善環境的綜合經濟政策體系遠未形成; 廢水處理等產業沒有走上有利可圖、環境成本內部化的良性循環; 環保行業吸納社會等各方面的資金很少,還處於主要靠政府投資的局面;對超標排污、偷排等處罰過輕。這一切都使高水耗、低效率、高污染、低產出的模式長久在廣東保持了下來。
三: 受污染水對居民的影響
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隨著飲水和食物,把水中的各種元素通過消化道進入人體的各個部分。當水中缺乏某些或某種人體生命過程所必需的元素時,都會影響人體健康。例如,有些地區水中缺碘,長期飲用這種水,就會導致「大脖子病」,就是醫學上所稱的「地方性甲狀腺腫 」。
當水中含有有害物質時,對人體的危害更大。致癌物質可以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糧食、蔬菜、魚肉等),帶入人體,還可以通過飲水進入人體。據調查,飲用受污染水的人,患肝癌和胃癌等癌症的發病率,要比飲用清潔水的高出61.5%左右。
當污水中含有汞、鎘等元素排入河流和湖泊時,水生植物就把汞、鎘等元素吸收和富集起來,魚吃水生植物後,又在其體內進一步富集,人吃了中毒的魚後,汞、鎘等元素在人體內富集,使人體患病而死亡。
這樣,從水生植物→ 水生小動物→ 小魚→ 大魚→ 人體,形成了一條食物鏈。人體最後成了汞、鎘等元素的「落腳點」。
四: 水污染解決方法
多管齊下管好珠江水污染
改善珠江廣州河段水質,顯然應從污染源治理著手,採取污染源控制—削減—穩定—管理的途徑,實現水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主要對策有:
加強生活污水攔截處理是關鍵。在進一步鞏固工業污染源治理的同時,加大生活污水排放治理力度,老城區沿河涌布設截污管(渠)攔截污水,新城區完全實行雨污分流,污水俱進污水處理廠。盡快實施完善廣州市污水處理工程,使污水處理能力在2020年前加大到377萬噸/日。並建議考慮建設大坦沙、獵德、西朗等深度污水處理系統。
調整產業結構,限制污染項目上馬,推行清潔生產和節約用水,減少廢水產生量。
與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銜接,按照城市發展規劃逐步向東南搬遷對水源有污染的企業,關閉不符合「一控雙達標」要求的企業。與廣州流溪河、西航道、沙灣水道、東江北幹流及順德水道等重點水源區保護相結合,建設聯片的水污染控制區、優質水源和生態保護區。
根據有關規劃,盡快實施在石井河源頭約兩萬平方米的沼澤濕地上興建一個集觀賞功能與治污功能於一體的石井源頭濕地公園。利用濕地植物對污水的天然自凈能力,幫助處理石井河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保護源頭水源。並在沿岸種植喬灌、草皮護岸;
在邊灘引種清水型的苦草、金魚藻、輪葉、黑藻類等水生植物,充分吸引水中氮、磷元素。並且在水中投放鰱魚、鱅魚、鯉魚等濾食性的浮游動植物及底棲動物的魚類,多管齊下,凈化水體。整治後的石井河將直接改善石門、西村水廠的取水質量。
加快實施上游流溪河、白坭河增加來水的措施。
西航道枯、豐水期的水質相差較大,主要是上游枯季來水較小。據研究,流溪河挖潛可增加枯水流量至33 /s,對改善西航道水質有較大的作用。近期應加快流溪河區域農業結構調整,統一調度水庫的運作,增加流溪河上游枯季來水量。
建議加快三座水閘的重建和西南涌、蘆苞涌的清淤整治進程。目前,北江位於三水市的劉寨水閘、西南水閘正准備拆除重建,而蘆苞水閘則進一步加固。三座水閘下游的蘆苞涌、西南涌等進行全面清淤整治,以使河道暢通,為自然引流北江水至西航道創造了條件。引入上游的北江水和流溪河水量挖潛,可以顯著提高廣州市西村、西村及石門三大骨幹水廠的水量、水質。
加強市區河涌整治。改變現有的雨污合流排水系統,逐步改為分流制;在河涌兩岸鋪設截污管道,把河涌截污污水送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並盡可能將處理廠尾水引至河湧上游排放;加強河涌保潔和管理;日常打撈水中漂浮物,不定期進行河涌清淤,防止和制止向河涌傾倒垃圾及工業廢渣;利用潮水漲落自然凈化河涌污水,研究改建現有河涌的擋潮閘,充分運用自動化控制技術,根據潮水漲落特點,靈活調度,納潮沖污。
加強與佛山、南海等周邊城市的共同治理跨境的水污染問題。根據對上、遊河流污染問題調查研究結果制定《廣州、佛山市水污染綜合整治方案》,方案確定後將由廣東省政府頒布,廣州、佛山兩市共同聯手實施。
制定和實施分階段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體系。加強水環境治理法規體系建設,依法治理、保護環境。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遵循「控制源頭、以防為主、防治結合」,「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分擔」的原則。
五:整治後珠江河段水質景觀變化
摘自羊城晚報2008年3月25日報:國家環保部昨日公布了今年2月《全國地表水水質月報》,其中珠江幹流水質為良好,支流水質為優,珠江廣州河段保持了4類水標准。報告認為,與去年同期和上月相比,全國七大水系總體水質無明顯變化。
根據報告顯示,2月珠江幹流與上月及去年同期相比,水質無明顯變化。15個斷面中,I~III類水質佔80%,IV、V類佔20%,無劣V類水質。
主要污染指標為氨氮、石油類、溶解氧(DO)。珠江支流水質則為優,12條支流的14個斷面水質類別為:I~III類水質佔92%,劣V類佔8%。主要是流經深圳市的深圳河為重度污染,水質屬於劣V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