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施工時先澆築構造柱後砌磚牆是否正確
項目經理的要求現澆構造柱後砌磚是不正確的,因為施工規范規版定,磚混結構的房屋應該權先砌磚,在澆築構造柱混凝土,並且在構造柱處的磚砌體要留出馬牙搓,並放置拉結筋,拉結筋的直徑不小於6mm,數量不少於2根,間距為500mm放置一層,拉結筋的長度應該伸入牆體1000mm,並且在圈樑上第三皮磚和圈樑下第三皮磚必須放置一層拉結筋。
⑵ 磚混結構的構造柱什麼時候澆築在砌體完成後即進行澆築是否可以
1、牆體施工完成後7天,就可以了啊。不行的。
2、牆體施工完成後7天,就可以了啊。不行的。理由是牆體內砂漿需要一個硬化過程。
⑶ 二次結構構造柱能先澆築後砌磚嗎
1、從大的方面來說,磚砌體和混凝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材料,如果先把混凝土構造柱內澆築了再容去砌築磚牆,相當於一個預制構件和磚牆連接,整體性肯定不好。
2、從小的方面來說,砌體結構裡面的構造柱形狀是馬牙槎,如果單純製作馬牙槎的模板,那不知道要多費勁,所以先砌築牆體,利用凹凸不平的牆體充當構造柱的模板,這樣何樂而不為呢?
★框架結構的砌體填充牆還有一種做法,就是先澆築混凝土構造柱,然後在砌築填充牆。因為上面一種做法用的是混凝土砌塊來砌築填充牆,留槎比較好留,如果是用磚來砌築填充牆,留槎就不太好留,如圖1,凸出來的紅磚或者混凝土磚容易掉下來,需要搞點東西撐住它,一旦先砌牆再澆混凝土,裡面支撐凸出來紅磚的東西就拿不出來了,施工比較麻煩。所以工程中先澆築混凝土構造柱再砌牆的情況也有很多。
★如果是砌體結構的承重砌體,肯定是先砌築砌體牆,再澆築混凝土構造柱,保證整體性才是王道嘛!【轉知乎】
⑷ 磚砌體構造柱是哪個規范或圖集里要求的
磚砌體構造柱國標圖集:
03G363 多層磚房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抗震節點詳圖
11G329-2 建築物抗震構造詳圖
規范:
GB 50203-2011 砌體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
⑸ 磚砌體和鋼筋混凝土構造柱組合牆體中,構造柱的加固可以在磚砌體上預留洞口進行加固嗎
【結構工程師】
無論是第一次構造柱施工,還是之後的加固,應該先完成牆體,放好拉筋,然後再進行混凝土構造柱或者混凝土加固構件的澆築。
所以,不是「可以」預留洞口,是「應該」預留洞口
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⑹ 磚牆在砌築時構造柱的設置要求
1、按照抗震規范要求,構造柱主要設置於抗震牆中。
2、 120(或10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 3 m時,開洞寬度小於等於 2.4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 4m時,開洞寬度小於等於 3.5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牆體轉角處無框架柱時、不同厚度牆體交接處,應設置構造柱。
5、當牆長大於 5m(或牆長超過層高 2 倍)時,應該在牆長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邊)設置構造柱。
6、較大洞口兩側、無約束牆端部應設置構造柱 ,構造柱與牆體拉結筋為2Φ6@500,沿牆體全高布置。
(6)構造柱打了用磚砌回行嗎擴展閱讀:
構造柱設置原則
一、應根據砌體結構體系
砌體類型結構或構件的受力或穩定要求,以及其他功能或構造要求,在牆體中的規定部位設置現澆混凝土構造柱。
二、對於大開間荷載較大或層高較高以及層數大於等於8層的砌體結構房屋宜按下列要求設置構造柱。
(1)牆體的兩端。
(2)較大洞口的兩側。
(3)房屋縱橫牆交界處。
(4)構造柱的間距,當按組合牆考慮構造柱受力時,或考慮構造柱提高牆體的穩定性時,其間距不宜大於4m,其他情況不宜大於牆高的1.5-2倍及6m,或按有關的規范執行。
(5)構造柱應與圈樑有可靠的連接。
三、下列情況宜設構造柱:
(1)受力或穩定性不足的小牆垛。
(2)跨度較大的梁下牆體的厚度受限制時,於梁下設置。
(3)牆體的高厚比較大如自承重牆或風荷載較大時,可在牆的適當部位設置構造柱,以形成帶壁柱的牆體滿足高厚比和承載力的要求,此時構造柱的間距不宜大於4M。
構造柱沿高度橫向支點的距離與此同時與構造柱截面寬度之比不宜大於30,構造柱的配筋應滿足水平受力的要求。
構造柱是保證牆體的穩定,和梁有關系。
1、為提高多層建築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規范要求應在房屋的砌體內適宜部位設置鋼筋混凝土柱並與圈樑連接,共同加強建築物的穩定性。這種鋼筋混凝土柱通常就被稱為構造柱。
2、在多層砌體房屋,底層框架及內框架磚砌體中,它的作用一般為:加強縱牆間的連接,是由於構造柱與其相鄰的縱橫牆以及牙搓相連接並沿牆高每隔500mm 設置2φ6 拉結筋,鋼筋每邊伸入牆內大於1000mm。
一般施工時先砌磚牆後澆築混凝土柱,這樣能增加橫牆的結合,可以提高砌體的抗剪承載能力10 % —30 % ,提高的比例幅度雖然不高但能明顯約束牆體開裂,限制出現裂縫。
構造柱與圈樑的共同工作,可以把磚砌體分割包圍,當砌體開裂時能迫使裂縫在所包圍的范圍之內,而不至於進一步擴展。
砌體雖然出現裂縫,但能限制它的錯位,使其維持承載能力並能抵消振動能量而不易較早倒塌。
砌體結構作為垂直承載構件,地震時最怕出現四散錯落倒地,從而使水平樓板和屋蓋墜落,而構造柱則可以阻止或延緩倒塌時間、以減少損失。
構造柱與圈樑連接又可以起到類似框架結構的作用,其作用效果非常明顯。
在砌體結構中其主要作用一是和圈樑一起作用形成整體性,增強砌體結構的抗震性能,二是減少、控制牆體的裂縫產生,另外還能增強砌體的強度。
在框架結構中其作用是當填充牆長超過2倍層高或開了比較大的洞口,中間沒有支撐,縱向剛度就弱了,就要設置構造柱加強,防止牆體開裂。
⑺ 構造柱混凝土在頂磚砌築前澆築嗎
構造柱頂部混凝土的澆築一般都是待磚牆砌築好了之後再澆築的,這樣可以保證與房子水泥凝結的一致性,對房屋的安全起保護作用。
⑻ 磚混結構中構造柱是在磚牆砌築完成後再做還是在磚牆砌築之前
在磚牆砌築完成後再支模澆築混凝土。
當然要預留出來,而且牆端還需要砌成馬牙槎,並按規范要求設置牆體拉結筋。
若還有疑問,可以用追問方式。
⑼ 磚砌體牆超過多少米需加構造柱
磚砌體牆超過4米需加構造柱.
在砌體房屋牆體的規定部位,按構回造配筋,並按先砌答牆後澆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順序製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稱為混凝土構造柱,簡稱構造柱(建築圖紙里符號為—GZ)。
1.按照抗震規范要求,構造柱主要設置於抗震牆中
2、 120(或10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3米時,開洞寬度小於等於2.4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4m,開洞寬度小於等於3.5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牆體轉角處無框架柱時、不同厚度牆體交接處,應設置構造柱。
5、當牆長大於8m(或牆長超過層高2倍)時,應該在牆長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邊)設置構造柱。
6、較大洞口兩側、無約束牆端部應設置構造柱 ,構造柱與牆體拉結筋為2Φ6@500,沿牆體全高布置。
⑽ 構造柱周圍的磚牆砌成馬牙槎狀的作用是什麼
馬牙槎是磚牆留槎處的一種砌築方法。馬牙槎有大馬牙槎和小馬牙槎兩種叫法,小馬牙槎指砌牆時在留槎處每隔一皮磚伸出1/4磚長,以備以後接槎時插入相應的磚。這種接槎屬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須使用時,應在接槎處預留拉接鋼筋。大馬牙槎是用於抗震區設置構造柱時磚牆與構造柱相交處的砌築方法,砌牆時在構造柱處每隔五皮磚伸出1/4磚長,伸出的皮數也是五皮,同時也要按規定預留拉接鋼筋。目的是在澆築構造柱時使牆體與構造柱結合的更牢固,更利於抗震。馬牙槎有大馬牙槎和小馬牙槎兩種叫法,小馬牙槎指砌牆時在留槎處每隔一皮磚伸出1/4磚長,以備以後接槎時插入相應的磚。這種接槎屬直槎,一般不宜使用,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須使用時,應在接槎處預留拉接鋼筋。大馬牙槎是用於抗震區設置構造柱時磚牆與構造柱相交處的砌築方法,砌牆時在構造柱處每隔五皮磚伸出1/4磚長,伸出的皮數也是五皮,同時也要按規定預留拉接鋼筋。目的是在澆築構造柱時使牆體與構造柱結合的更牢固,更利於抗震。根據功能的分類,馬牙槎還可以叫做接縫馬牙槎和結構馬牙槎。接縫馬牙槎即牆太長,留出馬牙槎,方便後序砌築。結構馬牙槎,在馬牙槎里澆鑄構造柱。施工時,在砌體與構造柱連接面上砌築馬牙槎,先砌牆,後澆注混凝土構造柱,保證兩者同時受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