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全國的城市污水處理率
2006年國家城市環境管理和綜合整治年度報告》顯示,全國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突出。全國內城市生活污水集容中處理率平均為42.55%,200 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為0,占「城考」城市總數的33.61%,全國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不升反降(比上年下降7.24%),城市水環境污染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平均為59.48%,187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為0,占「城考」城市總數31.42%;155個城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率為0,占「城考」城市總數26.05%......
參見
http://news.sina.com.cn/c/2007-06-11/164013203669.shtml
B. 城市污水處理率 是怎麼計算的
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占總排放廢水的比例
C. 城市污水處理率與城鎮污水處理率的區別
污水處理的水抄質不太襲一樣。
拓展閱讀:污水處理 (sewage treatment,wastewater treatment):為使污水達到排水某一水體或再次使用的水質要求對其進行凈化的過程。污水處理被廣泛應用於建築、農業,交通、能源、石化、環保、城市景觀、醫療、餐飲等各個領域,也越來越多地走進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
D. 城市污水處理率計算中「城市污水產生總量」從哪裡得到
城市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業廢水以及部分合流制的雨水量
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
3.1.1城鎮旱流污水設計流量,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Qdr=Qd+Qm (3.1.1)
式中:Qdr-截留井以前的旱流污水設計流量(L/s);
Qd -設計綜合生活污水量(L/s);
Qm -設計工業廢水量(L/s);
在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應考慮入滲地下水量,其量宜根據測定資料確定。
3.1.2居民生活污水定額和綜合生活污水定額應根據當地採用的用水定額,結合建築內部給排水設施水平和排水系統普及程度等因素確定。可按當地相關用水定額的80%~90%採用。
3.1.3綜合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可按當地實際綜合生活污水量變化資料採用,沒有測定資料時,可按本規范表3.1.3的規定取值。
表3.1.3 綜合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
平均日流量(L/s) 5 15 40 70 100 200 500 ≥1000
總變化系數 2.3 2.0 1.8 1.7 1.6 1.5 1.4 1.3
註:當污水平均日流量為中間數值時,總變化系數可用內插法求得。
3.1.4工業區內生活污水量、沐浴污水量的確定,應符合現行國家標准《建築給水排水設計規范》GB50015的有關規定。
3.1.5工業區內工業廢水量和變化系數的確定,應根據工藝特點,並與國家現行的工業用水量有關規定協調。
E. 寧波市城市發展與土地利用變遷分析
寧波市作為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長江三角洲南翼經濟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發展與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通過對1987、1994和2002年三個時相的航空遙感資料及其解譯結果的對比分析(見表8.6、8.7和圖8.28、8.29、8.30、8.31),可以清楚地看出這15年中寧波市區城市用地結構變遷發展的過程與特點,這些對於今後寧波市的規劃與發展將起到重要參考作用。
8.6.2.1商業、服務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商業與服務業是寧波市的重要支撐產業,其用地的變化反映了寧波市的發展與變遷的一個重要方面,在1987年寧波市城市用地航空遙感解譯圖上(圖8.30),商服用地多分布在三江交匯口附近的中山路、解放路及百丈東路等街區。其中,海曙區商服用地面積0.6106km2,江東區商服用地0.539km2,江北區商服用地僅0.1426km2(見表8.6)。到1994年時,商業與服務業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江東區的商業區規模明顯增大,海曙區、江東區及江北區的商業用地規模分別增加到1.0276km2、0.9733km2、0.2543km2,分別增長了68.29%、43.02%和83.33%,在中興路和福明路之間的寧穿路(3號橋)南北兩側形成了集中連片的商業用地規模。此外在江北區世紀大道東的甬江邊新建了面積超過10×104m2的綠林綜合交易市場。7年間寧波市三江片的商業用地從1.2921km2增加到2.2552km2。從1994~2002年,寧波市的商業用地及服務業再一次快速發展,海曙區繼續發揮老商業基地的優勢,新建了以天一廣場為核心、佔地面積超過30×104m2的商業中心城;江東區除繼續完善寧穿路(3號橋)的副食品批發市場外,還在寧波東火車站西新擴建了佔地面積超過20×104m2以建築、裝潢及陶瓷為主的商品交易市場。另外在百丈路也形成了大於20×104m2的商業步行街市場,市科技園區中部修建了一個面積超過13×104m2的國際住宅商品市場;在江北區新建了佔地面積超過8×104m2以工業原材料為主的商品市場。再向市區南在鄞縣奉化江西新建了一個佔地面積超過15×104m2的寧波市國際服裝城(圖8.28)。航片解譯統計結果顯示,2002年海曙區、江東區及江北區的商服用地面積分別達到了1.9541km2、2.0684km2及1.034km2,用地面積分別比1994年增長了47.41%、52.94%和75.41%。圖8.32表明,從1987~2002年,新增的商業和服務業用地主要由耕地,其次由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轉化而來。
圖8.30寧波市1987年城市川地現狀航空遙感解譯圖圖中地類按表8.1中的2級分類表示,不含鎮海區、北侖區和鄞州區
圖8.31寧波市區1987~2002年城市建設川地結構變化直方圖
圖8.32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商業和服務業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8.6.2.2工礦倉儲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1987年時寧波市區的工礦倉儲設施主要沿三江兩岸及江北區中、西部相對集中分布(圖8.30),在航片解譯區范圍內用地總面積為6.7872km2(見表8.6),這是寧波城市用地類型中分布最為集中的一種。到1994年,寧波市的工礦倉儲用地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除在江東南路北段有兩塊佔地面積超過10×104m2由工礦倉儲用地轉化為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及公用設施用地,和豐小區有一塊超過3×104m2、江北區有四處總面積約為10×104m2工礦倉儲用地轉化為住宅用地外,其餘工礦倉儲用地類型沒有發生變化。與此同時,又有一大批新的工礦倉儲用地大致均勻分布於三個行政區范圍內(圖8.30),使工礦倉儲用地總面積增長到11.0722km2,較1987年凈增長了4.29km2。又經過7年多的發展,到2002年,工礦倉儲用地規模又在1994年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從11.0722km2擴增到15.8917km2,凈增長了4.895km2,其中,海曙區、江東區及江北區分別增加了1.0761km2、3.4546km2和0.3339km2(見表8.6)。從用地類型轉化方面看,工礦倉儲建設發展需要的土地主要來源於耕地和其他農用地,其次是住宅用地(圖8.33),在住宅用地中主要對舊式住宅改造和徵用農村宅基地。
圖8.33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工礦倉儲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8.6.2.3公用設施建設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寧波市是一個三江匯聚、水網密布、歷史文物古跡眾多、自然環境優美的城市。從1987年的航空遙感影像可以看出(圖8.30),當時寧波市區的公用設施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公用設施佔地總面積為1.0811km2(表8.6、8.7),主要有分布在姚江兩岸的姚江公園、動物園、綠化帶,海曙區的中山廣場、月湖公園、南郊公園,江東區的新河路南綠地等。
到1994年時,公用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發展,用地總面積為1.4341km2,比1987年增長0.353km2。增加的公用設施主要是與人們生活關系更為密切的水、電及環境保護設施等。例如,海曙區西興發新村的大型變電站設施、海曙區南的南塘公園前期建設、江東區丹頂鶴小區北的大型自來水廠、丹鳳新村的丹鳳公園、甬江南岸的污水處理廠及江北區寧波大學前的綠化建設等。增加的公用設施用地主要由耕地轉化而來,其次是住宅用地(圖8.34)。到2002年時,寧波市的公用設施用地在1994年的基礎上又增長了11.189km2(見表8.6、8.7),平均年增長率為31.24%,主要是由耕地、工礦倉儲用地和住宅用地轉變而來的(圖8.34)。主城區內的三江六岸除甬江兩岸外,其餘四岸已大部分完成綠化建設,月湖東岸經過全面拆遷,已完成了與湖水面積相當的湖岸區綠化建設,雅戈爾新村西南的大型立交橋綠化區帶、興寧小區立交橋帶綠化、杭甬高速公路與錢湖北路交會帶綠化區、中興路東兒童樂園(市少年活動中心)的建立、櫻花小區中興櫻花公園的開辟等,使寧波市現代化建築與優美的自然環境更加和諧地融為一體。對比1987、1994及2002年的航空遙感影像圖,2002年的寧波市變得比以前更加美麗迷人。但是也應該看到,寧波市區的公用設施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甬江兩岸的綠化整治還處於起步階段,三江六塘河尤其是甬江的污染逐漸增大問題更需要解決,未來的寧波應該是六河游魚、三江見底,一湖碧水映藍天、綠茵環抱寧波城的美麗景象。
圖8.34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公共設施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8.6.2.4公共建築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1987年,寧波市區公共建築用地基本環繞三江口近似均勻分布,每一塊公共設施用地規模相差較小,用地總量僅達0.9568km2,遠少於當時工礦倉儲用地的面積,反映了當時公共建築規模較工業方面落後許多(見表8.6、8.7及圖8.30)。
經過7年的發展,到1994年時,公共建築投入發展加快,土地用量迅速增加,達到2.3289km2(見表8.6、8.7及圖8.29),先後在江北區東部新建了寧波大學、海曙區北部新建了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海曙區南部的市經委幹部培訓中心及江東區東南部新建了一批中小學校等。到2002年時,在寧波城市環境顯著改善的同時,公共建築設施快速發展,土地使用量也從1994年的2.3289km2增加到了2002年的5.8599km2,增長1.5倍。海曙區新建了十五中等一批環境優美、辦學條件極好的中、小學校,在江東區南的鄞縣中心區新建了寧波華茂外國語學院,江東區中部新建了可承辦國家級重大體育比賽項目的寧波市體育中心,江東區東北部的寧波萬里國際學校、寧波市體育運動學校、江北區東部的寧波大學規模進一步擴展。從1987~2002年,寧波市區公共建築用地的增長主要依靠佔用耕地和搬遷工礦倉儲設施來實現的(圖8.35)。
圖8.29寧波市1994年城市用地現狀航空遙感解譯圖圖中地類按表8.1中的2級分類表示.不含鎮海區、北侖區和鄞州區
圖8.35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公共建築川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8.6.2.5住宅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在1987年航空遙感影像解譯圖上(圖8.30),寧波市區住宅用地的分布與商業、服務業用地的分布相似,基本以三江口為中心小區域范圍密集分布。其中以海曙區用地面積最多,其次是江東區,最少為江北區,分別為6.025km2、4.5881km2及2.79851km2(表8.6)。城區中心幾乎全部是低矮民房,向城區外圍規劃整齊的居民住宅樓逐漸增多,商服用地也呈斑點狀分散其中。可見當時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在空間上的分布關系極為密切。在1994年的航空遙感影像圖上(圖8.29),可見住宅建設明顯向外擴展,同時,海曙區的天一廣場與月湖之間,太陽公寓、鎮明小區等老城區的舊城改造成效顯著,規劃整齊的住宅小區四面開花,一個新寧波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海曙、江東及江北區的住宅用地面積分別達到9.7514km2、8.5035km2及3.5061km2,分別比1987年凈增3.7264km2、3.9154km2和0.7076km2(表8.6、8.7)。到2002年時,三個區的住宅面積分別增加到11.0248km2、10.8938km2及3.58561km2(表8.6)。錯落有序的高樓大廈、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造型別致的別墅群已成為寧波市的主體建築。與1987年航空遙感影像對比,基本找不到那種低矮密集的民房住宅建築了。在海曙、江東及江北區15年的住宅用地發展變遷過程中,除海曙區有較多的老城區改造成分外,其他兩個城區住宅建設的發展多數是佔用耕地,其次是通過向市區外搬遷工礦倉儲設施而獲得的土地(圖8.36)。
圖8.36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住宅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8.6.2.6交通運輸用地的發展與變遷
從歷史角度分析,寧波市的形成完全得益於資源豐富的三江匯聚的地利條件。正因為有了三江交匯,才使古時的寧波水路交通便利發達,成為我國重要的歷史名城。今天的寧波(三江片)陸路交通運輸已成為寧波發展的重要保證。在1987年的航空遙感影像圖上(圖8.30),望京路、長春路、興寧路、中興路、西草馬路及新馬路已基本將當時的寧波城環起,城區內近東西南北網格狀街區道路系統已經初步建立,但城區內街道狹窄狀況基本沒有改變,主幹道路基本沒有立交化。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總計為5.4044m2,占當時城市建設用地面積29.10km2的18.63%(表8.6、8.7)。經過7年的發展建設,到1994年時,寧波市的交通運輸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城區南部有在建的杭甬高速路,城區西部建成環城西路,城區東部有拓寬了的中興路、江南路,城區北部的環城北路以及隨著甬鎮公路相繼建成,市區交通運輸用地面積增長了2.9695km2,達到8.3739km2(表8.6、8.7)。到2002年,城區東部寬度近百米,具有5條綠化帶相間的世紀大道縱貫南北,同時,在城南奉化江兩岸新建了近南北向的天童北路、錢湖北路、中興南路,近東西向的嵩江西路、嵩江中路、四明西路、四明中路西段及鄞縣大道等,使市區交通運輸用地總面積達13.3688km2,與1994年相比增長了59.65%(見表8.6、8.7及圖8.28),占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7.04%,明顯高於杭州市區的交通運輸用地面積比例。圖8.37表明,寧波市區交通運輸發展的用地主要來自耕地,其次是通過住宅和工礦倉儲設施的改造而獲得的。
圖8.37寧波市區1987~1994年和1994~2002年交通運輸用地來源(說明見圖8.21)
F. 什麼是污水收集率污水處理率
收集率=廢水站收集的廢水量/車間進水量
污水處理率=污水排放量/廢水站收集的廢水量
後面加上百分號就是率了
G. 城市污水處理率
根據《2008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在監測的全國200條河流的409個斷面中,基本喪失使用功能的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達20.8%,該比例近年來雖有所下降,但仍超過1/5。我國全海域海水同樣面臨污染程度擴大的趨勢,清潔區域越來越少,污染面積增加。在全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萬邦達 128.01+2.331.85%長江證券11.18+0.050.45%碧水源 113.25+0.030.03%重慶水務9.12-0.11-1.19%國污染程度加深的同時,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情況引發了廣泛的關注。
污水處理率仍處於低水平
從污水處理的發展情況看,2000年後國家開始對污水處理進行投入,經歷了「蟄伏」發展的5-6年時間。至2006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十一五」規劃》提出後,國家正式把污水處理提上了工作日程,2006-2009年迎來了污水發展的黃金期。對照美國的發展趨勢,我國目前的污水處理發展水平僅僅處在美國70年代水平上。目前剛經過市場初步發展階段,污水處理率有一定的提高,從2003年的42.4%提高到73%。短短六年時間提高了30.6%。
從2009年數據看來,我國城鎮污水處理達到279.52億噸,目前城鎮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率一般為70%-75%水平,可以看出我國污水處理廠並非滿負荷運行。按照2009年產能1.056億噸日處理能力運行330天計算,每年能處理污水達到348.48億噸,該處理量遠遠低於每年排放的污水量,可以看出我國污水處理能力產能還是不足的。2009年我國污水處理率為73%,只達到美國1985年的水平,而造成我國污水處理率一直偏低的主要原因在於:污水處理廠整體運行負荷率不足,污水處理產能不足,二級處理廠情況不理想。
污水處理廠整體運行負荷率不足和產能不足都直接制約了我國污水處理率的提升。居民和工業污水處理費都偏低,直接制約了企業提供污水處理服務的積極性。在城市污水排放量增加同時,整體污水處理行業的處理費仍處於較低水平。目前我國各地居民污水處理費平均水平在0.7元/噸左右,一般的污水處理廠日常運營費為0.5元/噸不等,那麼單純的污水處理費可以滿足污水處理廠的日常運作。
由於污水處理行業為高投入性行業,後期運作的折舊費用使得大部分污水處理廠都處於虧損狀態。以10萬噸採用傳統技術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每噸投入1000元(最保守估計),則總投資為1億元,按照20年時間計算折舊,每年運作330天,污水處理設備利用率為60%計算,那麼噸水折舊成本攤銷至少達到0.25元。從2008年數據看來,污水處理的財務費用和管理費用分別為7.6億元和8.8億元,每噸污水處理攤銷的財務和管理費用為0.3元/噸。同時在計算管網建設費的情況下,我們取比較有代表性的重慶水務為例,每噸污水處理的管網建設費攤銷為0.464元/噸。
在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運作同時,仍將不斷提高污水處理費,預計至少要提高到1.6元/噸,也就是增長1.2倍,才能保證整個行業整體的盈利能力。任何企業的經營都是逐利的,只有保證污水處理廠能夠盈利的情況下,企業才會擴大對污水處理行業的投資,提高原有設備的利用率。
比較發達國家,如美國工業用水水費有55%以上是污水處理費,英國佔41%,丹麥、德國污水處理費分別為供水價格的1.6倍和1.2倍。可見,各國水價雖有不同,但污水處理費一般都高於供水價格。我國除少數省份工業污水處理費要高於工業用水價格,平均水平為45%,大部分地區都是要遠低於40%的標準的,因此我國的污水處理費仍處於較低水平,部分省份污水處理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我國工業污水處理費僅僅只有工業供水價格的0.45倍,如果擬照國外情況類推,我國工業污水處理費應該與供水價格提升至1:1比例比較合適,那麼平均至少還有1.53元/噸的上調空間。考慮到未來工業污水處理費還將大大的提升,整個行業中參與企業的盈利能力還將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升。
2008年以來,目前已經有部分省會城市已經提高了污水處理費,平均提高幅度51%,部分城市提高幅度達到120%,目前污水處理費在整個水費上的佔比,居民平均佔比43.8%,工業平均佔比為44.4%,相比原來30%左右有很大的提高。雖然污水處理費有大幅提升,但是按照整個行業能盈利整體上是不足夠的。
污水處理率有望不斷提升
「十一五」期間國家環保投入預計達到1.4萬億,據初步預測,「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為3.1萬億元,其中,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行費用將達到1萬億元左右。在政策推動下,我國環保投入的CAGR為17.23%。
2008年,我國GDP為30.3萬億元,同期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達1.49萬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約4.92%,按照CAGR17.23%計算,預計「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產值可達4.53萬億元左右,到2015年環保產業要佔到GDP產值7%左右。
2009年以來,國家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今後一段時間,在國家有效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工業廢水治理行業作為朝陽產業,受益於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期。
工業廢水回用水的標准不斷提高,使得國家這幾年的工業治理投入也會不斷加大,同時從2009年以來,國家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全面落實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國民經濟企穩回升,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今後一段時間,在國家有效宏觀調控的基礎上,工業廢水治理行業作為朝陽產業,受益於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也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期。我們認為國家在工業回用水上標准提高,投資力度加大,就完全有可能刺激工業廢水的處理率提高。
污水處理率提升帶來投資機會
我國污水處理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進入2005年之後,我國污水處理行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人均GDP摺合美元為3677.86元,經過十多年發展之後,污水處理率達到73%,而美國從70年代發展十多年之後,到1985年人均GDP為17682.25美元,污水處理率已經達到74%。2000年後國家開始對污水處理進行投入,經歷了「蟄伏」發展的5-6年時間。從2006年開始國家正式把污水處理提上了工作日程,之後迎來了污水發展的黃金發展期。
我國人均GDP低於美國1985年人均GDP,主要是我國人口基數較大,污水處理率卻低於美國當時情況。但我國經濟仍處高速發展期,每年GDP增幅保持在8%以上,在經濟發展同時必然伴隨大量污水的排放,對環境污染程度更甚,在污水處理上的投入也會加大,目前污水處理率為73%,我們認為我國污水處理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我國將水污染防治作為七個突出環境問題的首要問題,提出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到2010年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5%,到2020年經濟發展快,人均GDP較高的沿海發達地區的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90%以上。
作為政策主導型行業,政策導向重點區域決定了行業的興起,從目前政策的導向來看,我們認為國家對污染最嚴重的「三河三湖」(淮河、海河、遼河、太湖、巢湖、滇池)將會實施重點治理。
按照國家相關規劃,城市污水處理率2010年將達到75%,在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的前提下,國家要求污水處理率同時要提高,將帶來以下幾個方面的投資機會。污水處理產能增加,產能擴張,對污水處理設備生產企業將形成利好,以及發展小城鎮污水處理對小規模污水處理設備需求增大,推薦碧水源。特種污水是污水處理行業最難處理的,能否處理好對提高污水處理率有重要意義,從事專業污水處理的企業將被關注,推薦萬邦達。污水處理廠內部的整合兼並,主要是由一些大的知名企業對小污水處理廠進行整合,通過整合兼並實現規模效應,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毛利率,推薦水務龍頭公司。
圖3 我國污水處理率快速提升
圖1 廢水排放量逐年提升
圖2 2008年河流水質劣V類水河長依然佔比20%以上
圖4 環保投入逐年加大且佔GDP比重逐年提高 圖一, 圖二, 圖三, 圖四, 參考地址: http://stock.sohu.com/20101117/n277684145.shtml
H. 我市污水處理量為10萬噸一天,2019s
(34/1.05x-10/x)*100%
59/1.05=x
代入上面的式子就算出來了
I. 我市污水處理量為10萬噸
設 年平均每來天的污水排放量為自x 萬噸,則2007年平均每天的污水排放量為1.05x萬噸,依題意得:
34/1.05x-10/x=40%
解得 x≈56
經檢驗,x ≈56是原方程的解
∴1.05x≈59
答:2006年平均每天的污水排放量約為56萬噸,2007年平均每天的污水排放量約為59萬噸.
設2010年平均每天的污水處理量還需要在2007年的基礎上至少增加y萬噸,依題意得:
(34+y)/59(1+20)%≥70%
解得 y≥15.56
答:2010年平均每天的污水處理量還需要在2007年的基礎上至少增加 15.56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