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
摘要:通過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及其污染性的分析,並結合污水回用標准,探討了尾水資源化利用的特點和優勢,以及污水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結果表明:污水處理廠尾水具有水量大、水質穩定、污染物較少,並且集中排放的特點和優勢,可優先回用於農田灌溉和城市雜用水。同時,針對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增強人們對尾水資源利用的認同感、制定相應的政策、選擇合理資源化利用途徑和技術方法以及強化基礎建設等建議和方法,促進污水水資源的充分利用。
關鍵詞: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污水資源
我國大多數城市屬於水資源缺乏的城市,並且隨著經濟的發展,用水量逐年增加,水污染不斷加劇,可用水源日趨減少,並形成惡性循環,加劇了水資源的缺乏[1-2]。加強污水處理和尋找新的水源是解決水資源匱乏的重要途徑。其中,尋找新的天然無污染水源是不現實和非長久的方法,一方面多數的可利用水源已被開發和污染,另一方面開發利用偏遠的水源經濟上是不可行的。所以,國家加強了污水處理方面的投資和建設,增強了污水處理能力,以增加可利用的水資源。2014年全國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4436座,污水處理設計能力達1.71億m3/d,平均日處理水量1.35億m3,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污染加劇的現象,但處理完的污水中污染物總量仍然較大,造成了河流、湖泊的污染,影響著可利用水源的安全,同時也造成了大量水資源的浪費[1,3]。因此,將這些處理後的污水當作一種資源,進行資源化利用具有雙重的意義。本研究通過對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和回用標準的分析,結合當前污染治理現狀探討了污水資源化利用的判灶前可行性。
1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及污染現狀
污水處理廠尾水水質是尾水資源化利用的關鍵因素,決定了其再生利用的途徑和技術方法。目前,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廠多採用二級處理工藝,出水多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中的一級標准或二級標准[4]。污水經二級處理達標後,出水中仍含有懸浮顆粒物和部分難分解的有機污染物,如木質素、染料等;同時含有較多的富營養化物質,如氮和磷,這些物質的含量遠高於地表水的水質標准(如表1),排入接納水體會造成水體環境容量減小和水體污染,影響地表水達到相應的水域功能指標[4-。達標排放的尾水較地表水的Ⅴ類水水質還要差,直接排放會導致地表水水質變差,降低相應地表水的水域功能。因此,將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不僅避免了地表水的污染,還可保證相應的水域功能,具有緩解當前地表水污染的重要意義。
2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水質標准
當前,城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主要可用於農業用水(農田灌溉、綠地灌溉)、城市雜用水、景觀娛樂用水、工業用水以及補充水源用水等,使用前要求尾水要經過處理達到相應的水質要求,。污水處理廠的尾水水質大多能達到農田灌溉用水的標准。因此,作為農業灌溉用水不需要或僅需要簡單處理,並且多數污水處理廠建在城市邊緣,距離農田、林地等較近,回用投資較低,可作為資源化利用的首選。但是,農田灌溉具有季節性,非灌溉期,污水處理廠大量的尾水將沒有出路[10]。作為城市雜用水,執行一級A或B標準的污水處理廠尾水,只需要簡單的處理去除尾水中懸浮顆粒物,處理成本低,用水水量穩定,不受季節限制,是尾水應用的較好途徑;而作為景觀用水和工業用水則需要進一步去除氮磷等污染物,處理成本和技術要求相對較高,但用水量大而且穩定,可根據各地的情況綜合考慮[10]。
3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的優勢
3.1尾水資源豐富、穩定、集中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通報,2014年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累計處理污水480.6億m3,主要來源於生活污水[3]。這表明每年全國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量高達480.6億m3/a,水量豐富,並且穩定、集中,是一種豐富的潛在水資源,完全辯好可以作為城市的第二大水源開發利用[3。
3.2尾水污染物低、水質穩定
生化掘清處理後的污水處理廠污水一般要滿足《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中的一級標准或二級標准,如表1所示。污水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污染物大大減少,水質已經接近回用要求,且出水水質穩定,便於資源化利用的再處理。
3.3尾水資源化利用有意義,有效益
尾水經再處理後轉化為可利用的水資源,對於城市的發展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減少了地表水的污染,保護了水環境;另一方面增加了水資源,緩解了城市缺水的危機。除了以上的環境效益外,尾水資源化還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污水尾水再生的處理成本一般低於自來水的使用費用,以秦皇島為例(2015年),工商企業自來水價格6.24元/m3,洗車、桑拿等特殊行業自來水價格25.16元/m3,而污水尾水再生處理費用低於3.89元/m3(出水高於自來水質時),因此,尾水資源化利用每噸水可節約2~24元的費用,具有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10]。
4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存在的問題
4.1認知意識程度不高
無論是用戶還是水資源規劃者,對污水尾水資源認識不夠,總認為尾水處理後還是污水,認為水質比自來水差,對使用有影響,心理上無法接受。因此,用戶不願意接受再生尾水,而水資源規劃者缺乏長遠性規劃,忽視再生水源,花巨資、費物力和人力開發新水源或跨流域調水,而忽視身邊的尾水資源,致使尾水資源浪費和污染環境。
4.2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雖然近幾年,國家加大了對污水處理後再生利用的鼓勵和宣傳,但在法律上還沒有建立明確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在政策上沒有指導性和強制性的要求,經濟上沒有確實可實施的優惠條件,導致人們對污水資源化利用不夠重視、不感興趣、不願投資,嚴重阻礙了它的發展。
4.3技術與管理水平不高
尾水資源化利用,在國外已有很多成功實例,許多技術已經成熟。但我國水環境污染治理近十年才得到重視和發展,人才匱乏,科學技術相對落後,致使很多技術和路線由於經濟、技術和管理等諸多問題不適合我國國情,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推廣緩慢,已建污水資源化工程運行效率低或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積極探索適合國情、地情的污水回用技術路線,增強污水資源化利用管理水平非常必要。4.4資金和基礎設施問題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在污水的資源化利用方面顯得更為重要。建設污水資源化利用處理工程和回用系統都需要大量的資金,而在我國這些資金目前都由國家撥款和地方政府自籌提供,資金相對較少,並且使用過程中管理和監督不到位,致使資金在污水資源化利用方面利用較少,並且浪費嚴重。同時,我國城鎮污水回用基礎設施少,無法為污水回用到各個方面提供暢通的路徑,導致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程度相當低。
5污水資源化問題的對策
5.1提高污水資源化的認同感
認同才有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再生水「臟」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污水資源化利用的觀點。加強污水回用目標和回用標準的宣傳,讓人們認識到尾水處理後根據水質狀況可回用於不同的對象,不僅治理污染,而且節約自來水資源,另外,制定相應的用水政策,讓人們從用水價格上切實感受到污水資源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同時,對於水資源規劃者應加強環境知識的學習和認知,充分認識身邊的資源,變廢為寶,節約資金,制定符合國情的、長遠的水資源規劃。
5.2制定有利於尾水資源化的政策
污水尾水資源化的發展急待建立法律和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和技術標准,明確污水資源化地位。同時人們要制定科學的技術標准和規范,提出合理的指導性、鼓勵性和強制性要求,確定相應的產業和經濟政策,推進污水資源化快速、有序發展。法律和制度要具有可操作和實施性,能夠正確地激勵、引導人們去開發污水資源。結合經濟杠桿作用,通過價格進行調整,促進污水資源化利用。
5.3選擇合理的資源化途徑和技術方法
尾水的資源化利用途徑較多,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當地的一種或多種回用途徑,根據用水水質選擇正確的回用技術,培訓相應的運行管理人才,做到已有尾水深度處理工程不閑置,運行正常,能夠穩定地供應再生水。待建污水資源化工程,工藝技術合理,適合國情、地情,構建可以提升水質空間,能夠擴大出水用途的規劃。
5.4合理規劃資金,做好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
改變國家撥款和地方政府自籌的單一政府行為,通過政策鼓勵和支持,激勵社會行為,調動企業投資、社會籌資等方式進行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利用的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加強資金管理,合理建設尾水資源化利用工程,健全污水收集、資源化利用管網的建設,使尾水資源化利用便捷、暢通。
6污水處理廠尾水資源化的建議
城鎮污水處理廠的尾水資源化利用是我國城市進行水環境保護和解決水源短缺問題切實可行的方法。為了避免建設資金的浪費,應在今後的污水處理廠的新建、改建和擴建中充分考慮尾水資源化利用的建設,在城市、農田、工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配套污水資源利用管道和其他設施。尾水資源化利用,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條件、基礎設施等因素,合理採用尾水處理技術,多途徑利用污水處理廠尾水,以達到經濟上節省、技術上可靠、管理上簡單、運行上穩定、發展上可持續。同時開源和節流相結合,厲行節約,建立節水型體系,充分利用有限水資源,保護水環境,做到綠色可持續發展。
更多關於工程/服務/采購類的標書代寫製作,提升中標率,您可以點擊底部官網客服免費咨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2. 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可以用來做什麼
那需要看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水的水質怎樣,一般來說,達標的再生水有多種回用途徑,主要有農業利用、城市雜用、工業利用、環境利用等四大類。x0dx0a具體來說,可以x0dx0a農業上:農田灌溉、造林育苗、畜牧養殖、水產養殖等;x0dx0a城市雜用:城市綠水、沖廁、道路沖洗、車輛沖洗、建築施工、消防;x0dx0a工業用水:冷卻用水、洗滌用水、鍋爐用水、工藝用水、產品(如化工產碧察旦品)用水;x0dx0a環境利用:娛樂性景觀用水、觀賞性景觀用水、濕地環境用水等;x0dx0a補充水資源:補充地下水、補充地沒虧表水。x0dx0ax0dx0a你可以就自身的經濟效益、周邊環境、市場等方面進行考慮,選擇合適的項目。對了,千萬要注意再生水的水質,不同水質的用途不同,影響也較大。需要看你的污水處理廠的處理工藝使得再生水達到A—E級的哪個級別。x0dx0ax0dx0a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有問題也可悔擾以繼續問。
3. 污水處理怎麼實現水資源再生利用
城市污水是城市中各種污水和廢水的統稱,它由各種生活污水、工業廢水和入滲地下水三部分組成。城市污水處理系統是指收集、輸送、處理、再生和利用城市污水的設施以一定方式組合成的總體。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加快,城市污水排放量越來越大,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將嚴重污染環境,影響人居環境質量和城市可持續發展。資料顯示,整個水體污染中,農業畜牧養殖業排放量約佔40%,工業約佔30%,城市污水約佔30%~40%。因此,城市污水處理事業的發展好壞十分重要。
在對城市污水的認識上,人們經歷過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過程。相當長的一個時期,由於技術手段和認識的限制,人們曾經把城市污水看做「廢水」。既然是廢水,自然就是簡單處理完後向下游排掉就可以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水資源短缺的壓力越來越大,追究城市水危機的根本原因,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是水的社會循環超出了水的自然循環可承載的范圍。因此,只有充分尊重水的自然運動規律,合理科學地使用水資源,使上游地區的用水循環不影響下游水域的水體功能、社會循環不損害自然循環的客觀規律,從而維系或恢復城市乃至流域的良好水環境,才是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這就要求我們從「取水—輸水—用戶—排放」的單向開放型的用水模式轉變為「節制地取水—輸水—用戶—再生水」的反饋式循環流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實現這一重大用水模式的轉變,加強污水再生利用是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城市污水已不再是廢水,而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既然是一種資源,就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提高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一是可以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節約了有限的水資源。華東理工大學教授陸柱建議,城市應當大力推廣循環用水、一水多用、污水回收利用等節水措施,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廢水排放量由2001年的432.9億噸增長到2006年的536.8億噸,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39%,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與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別增長19.5%與30.1%。另據建設部普查,到2006年年底,全國656個城市共有城市污水處理廠814座,日處理污水能力為6310萬立方米,排水管道長度26.1萬千米,城市污水年處理總量201億立方米,城市污水處理率57.01%,其中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為44.1%。此外,按照《國務院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和《國務院關於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10年,全國設市城市的污水處理率不低於70%;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污水處理仍存有較大差距。就污水處理率而言,歐美發達國家都在80%以上,美國、荷蘭等國家的污水處理率近些年甚至超過90%。
4. 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過的污水,都有哪些利用方式
隨著我國所實行的全面城市化政策的實施,我國大部分的農村和山區地區都被國家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將它們建設成為了現代化的大都市,使得居住在內的人民生活變的更加的方便快捷,百姓的物質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但是隨著人民的物質水平得到了提高,伴隨而生的是大量的生活垃圾,是否能夠有效並環保的處理生活垃圾和污水成為了我們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所以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國家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城市污水處理的方法還有很多,但是絕大部分的方法都因為所需要的投入過大,被直接否決了。現在最廣泛的處理污水的方法是比較有效的但是還不能直接供給人們作為飲用水,所以對待這類問題我們依然還要提起重視,不能有絲毫的鬆懈。
5. 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用荷花嗎
用。根據查詢污水處理相關資料得知,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用荷花。在尾水排出區域修建人工濕地,栽種荷花、美人蕉等植物,利用其凈化污水的特性,進一步提升污水處理廠尾水凈化水平。
6. 尾水處理處置的主要方法
1.三池兩壩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對養殖水域進行科學規劃,在池塘升級改造基礎上(進排水分開),利用物理和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三池兩壩」的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生態化處理,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尾水處理設施單元面積應根據養殖品種、養殖密度、產量、排水水力停留時間等因素因地制宜進行設計。尾水治理設施單元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過濾壩、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等,其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一定比例,根據不同養殖品種其設施面積建議要求如下:(1)鱖、鱸、鱧等肉食性魚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8%;羅非魚、四大家魚及其它養殖品種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6%。(2)蝦類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蟹類的則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3%。(3)龜鱉類、鰻鱺的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10%。為達到尾水處理最佳效果,沉澱池與生態凈化池面積應盡可能大,沉澱池、曝氣池、生態凈化池的比例約為45:5:50。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
2.人工濕地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在池塘建立人工水生態系統,利用內基質、植物和微生物等協同作用,經過物理和生物兩重處理,達到去除或消減水中污染物的目的。人工濕地應用於養殖尾水處理,可實現養殖尾水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生態溝渠→沉澱池→人工濕地(復合式人工濕地)→養殖池塘(外部水域)。處理後水質達標排放或循環利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人工濕地一般要求其總面積須達到所要治理的養殖總面積的10%以上。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3.漁稻共作尾水處理模式
採用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使養殖尾水處理與稻漁共作相結合。養殖尾水直接進入稻田。稻田中養殖魚、蝦、蟹等經濟動物,消除田間雜草和水稻害蟲,並疏鬆土壤;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養殖系統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一個閉合的「稻-漁」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多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稻田→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面積配比:池塘養殖條件下,每2000~5000公斤產量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淡水池塘、淡水養殖工程設施養殖尾水處理。
4.溫室魚菜共生處理模式
魚菜共生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農業,它把池塘養殖和作物栽培這兩種原本完全不同的農耕技術,通過巧妙的生態設計,達到科學的協同共生,從而實現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種菜不施肥而正常生長的生態共生效應。該模式將池塘養殖中殘餌和糞便等高污染物,通過底排的方式進入收集池,通過收集池沉澱後將濃縮的污染物排放到發酵池中,經過十幾天發酵後,將發酵液通過管道進入溫室魚菜共生系統中,用於作物栽培,上清水回塘繼續用於池塘養殖。魚菜共生系統是一種可持續循環型零排放的低碳生產模式。當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是涉及家家戶戶的「民心工程」,魚菜共生系統能實現污水處理與循環利用,可以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底排污管道→收集池→上清水回塘;沉積物進入發酵池→發酵液→溫室魚菜共生系統→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溫室魚菜共生系統與池塘配比為1:2~5左右。
適用於面積在50畝以上集中連片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5.「一池一渠」簡易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是利用生物生態的方法,採用「一池一渠」的簡易工藝流程,對養殖尾水進行處理實現循環利用。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養殖池塘→生態溝渠→生態凈化池→養殖池塘。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一般要求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須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6.池塘養殖底排污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物理與生物凈化相結合的方法,在養殖池塘底部修建排污設施,將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含殘餌、糞便等有機顆粒廢棄物的廢水排出池塘,經固液分離、過濾、魚菜共生凈化等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而固體有機顆粒物作可為農作物有機肥。
工藝流程:養殖池塘→池塘底排污系統→固液分離池→魚菜共生。
適用於山區池塘、小型水庫等有水位差的養殖模式或者淡水高位池。
7.池塘養殖三級過濾池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充分利用池塘自然條件和輔助設施開展池塘養殖水生態治理,主要是在排水溝渠、空地等地方開挖並且修建水泥池,通過修建水泥池並添加濾料來完成。採用溢流系統—弧形篩—碎石過濾—細沙過濾—陶粒過濾+生物降解的工藝流程,尾水經過處理後,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利用養殖池塘排水溝渠及配套設施用地等開展養殖水生態治理設施升級改建。根據不同養殖品種,設施面積佔比建議如下:(1)四大家魚、羅非魚,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3%。(2)蝦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2%;蟹類,設施總面積應達到養殖總面積的1.5%。(3)雜交鱧、加州鱸、太陽魚、黃顙魚、斑點叉尾鮰等魚類,設施總面積不小於養殖總面積的5%。
適用於50畝以下的分散型淡水池塘養殖模式。
8.海水高位池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以實施海洋生態系統食物鏈原理的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治理思路,採用「預處理+三池兩壩」處理工藝進行尾水治理。養殖尾水首先經排水沙井網隔進行粗過濾,分離蝦殼、死蝦、殘餌等大顆粒污染物後,排入初沉池(一級池)進行沉澱過濾處理;再進入生物凈化池(二級池)作進一步凈化處理;最後進入理化凈化池(三級池),經沉澱凈化後排放。回收三個池的沉積物,經過乾燥、集中發酵後生產有機肥料,資源化利用。
尾水治理設施總面積占養殖總面積的10%~16%。
適用於沿海高位池養殖模式。
9.三池三槽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利用生物凈化為主,物理化學凈化為輔的方法,採用「三池三槽」生態處理工藝,形成生態多元化,結構合理,食物鏈豐富完整的工藝,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有效率;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使養殖尾水通過綜合治理得到有效凈化,最終實現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設施面積約占總養殖面積的5%~10%。
適用於海水普通池塘養殖模式。
10.海水稻漁耦合尾水處理模式
利用「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尾水處理模式可以構建「海水池塘+稻漁共生」「海水設施養殖+稻漁共作」等形式,是典型的漁農綜合循環利用模式。「海水養殖+海水稻種植」將池塘養殖排污尾水處理及「跑道魚」等設施轉型分區式養殖尾水處理模式與稻漁共作相結合。稻田中進行水稻和魚、蝦、蟹的綜合種養,放養的蟹、蝦、魚消除田間雜草,消滅稻田中的害蟲,疏鬆土壤;環田溝中集中或分散建設標准流水養魚槽,流水槽或排污池塘集約化養殖海水魚、蝦蟹等水產品,養魚流水槽或底排污池塘中的肥水直接進入稻田促進水稻生長;水稻吸收氮、磷等營養元素凈化水體,凈化後的水體再次進入流水槽設施或排污池塘進行循環利用,形成了一個閉合的「稻-蝦蟹-魚」互利共生良性生態循環系統,實現「一水兩用、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池塘、跑道設施養殖→集污管道→海水稻田→池塘、跑道設施。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佔比面積:每個流水槽(或相同產量的排污池塘)配套10~15畝稻田。
適用於鹽度1.2%以下的排放水與海水稻田耦合,高於1.2%以上的排放水需要稀釋鹽度後方能進行耦合。
11.工廠化養殖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主要通過生物調控、物理調控、化學調控等方式進行循環水分流處理。
適用於海水工廠化養殖。
12.池塘岸基一體化設備尾水處理模式
該模式處理系統由池塘和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構成,首先將池塘底部營養鹽較高的水體抽提到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中,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處理分為三級處理,一級處理是利用快速離心的方式實現養殖尾水的初級固液分離,分離出大多部分的殘餌和糞便,濃縮後的養殖尾水經水生植物及微生物處理器,實現脫氮、除磷和消毒後,可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養殖池塘→一體化尾水處理設備→快速離心固液分離→上清水回塘;濃縮水進入下兩級固液分離裝置→循環利用或達標排放。
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佔地面積:養殖尾水一體化處理設備總面積佔地面積較小, 一般要求5~10m²。
適用於分散型集約化池塘、山區池塘等淡水池塘。
13.陸基集裝箱處理模式
該模式的核心原理為「分區養殖,異位處理」,將養殖箱體擺放在池塘岸基,箱體內實施高效養殖,養殖箱體與池塘建設一體化的循環系統,從池塘抽水、經臭氧殺菌後在集裝箱內進行流水養魚,養殖尾水經過固液分離後再返回池塘生態處理,不向池塘投放飼料和漁用葯物,池塘主要功能變為濕地生態凈水池。另外,通過高效集污系統,將90%以上養殖殘餌糞便集中收集處理,不進入池塘,降低池塘水處理負荷,大幅延長池塘清淤年限。集中收集的殘餌糞便引至農業種植區,作為植物肥料重新利用,實現生態循環。
工藝流程及處理要求:主要包括集裝箱→固液分離器→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要求養殖用水循環使用。
養殖尾水治理設施單元面積佔比:採用20呎定製化「集裝箱」,尺寸是6.1m×2.4m×2.8m,保持池塘與集裝箱不間斷地水體交換,常規5畝池塘配10個養殖箱。其中一級沉澱池:二級凈化池:三級曝氣池為1:1:8。每一級間保持20cm落差,形成水流剪力。
適用於陸基推水集裝箱式養殖模式。
14.跑道式尾水處理模式
跑道式處理模式是集池塘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生物凈水技術和魚類疾病生態防治技術於一體的新型池塘養殖模式。該模式對傳統池塘進行工程化改造,將池塘分成小水體推水養殖區和大水體生態凈化區,在小水體區通過增氧和推水設備,形成仿生態的常年流水環境,開展高密度養殖;在大水體區通過放養濾食性魚類、種植水生植物、安置推水設施等,對水體進行生態凈化和大小水體的循環。
7. 請問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後的水都排到什麼地方了,或者說還能利用嗎,用到什麼地方去了,謝謝大家,請詳細說
處理的水不管你是去了市政污水處理廠,還是直接排放。其實最終還是回到了你專排放地的主要河流順其回到屬了地下。不是嗎?所以,保護水源顯得尤為重要。
說到利用,是可以的。比如工廠、綠化、景觀用水均可以採用處理後的水。當然,這取決於你處理水質的效果。
8. 污水處理廠尾水全部都可以再生利用么
不可以,可以排流,也可以深加工中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