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有哪些?污水的處理要把污水處理還要清理淤泥。
B. 污水處理都有哪些有效的方法
處理污水,首先要了解清楚污水的類型,污水的水質情況,以及污水的水量及處理要求。
針對於現階段的污水處理,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1、物理法
物理法污水處理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
⑴沉澱(重力分離)
污水流入池內由於流速降低,污水中的固體物質在中立的作用下進行沉澱,而使固體物質與水分離。
這種工藝分離效果好,簡單易行,應用廣泛,如污水處理廠的沉砂池和沉澱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物,沉澱池則主要用於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呈顆粒狀的懸浮固體。
⑵篩選(截流)
利用篩濾介質截流污水中的懸浮物。屬於砂濾處理的設備有格柵、微濾機、砂濾池、真空濾機、壓濾機(後兩種主要用於污泥脫水)等。
⑶氣浮(上浮)
對一些相對密度接近於水的細微顆粒,因其自重難於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可採用氣浮裝置。此法將空氣打入污水中,並使其以微小氣泡的形勢由水中析出,污水中密度
近於水的微小顆粒狀污染雜質(如乳化油)黏附到氣泡上,並隨氣泡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浮渣而去除。根據空氣打入方式的不同,氣浮設備有加壓溶汽氣浮法、葉輪氣浮法和射流氣浮法等。為提高氣浮效果,有時需要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劑。
⑷離心與旋流分離
使含有懸浮固體或乳化油的污水,由於懸浮固體和廢水的質量不同,受到的離心力也不同,質量大的懸浮固體被拋甩到污水外側,這樣就可使懸浮固體和污水分別通過各自的排出口排出設備之外,從而使污水得以凈化。
2.化學法
污水的化學處理方法就是向污水投加化學物質,利用化學反應來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是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屬於化學處理法的有以下幾種。
⑴混凝法
混凝法是向污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葯劑,經過脫穩、架橋等反應過程,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凝聚並沉降。水中呈膠體狀態的污染物質通常帶有負電荷,膠體顆粒之間互相排
斥形成穩定的混合液,若水中帶有相反電荷的電解質(混凝劑)可使污水中的膠體顆粒改變為呈電中性,並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大顆粒下沉。
⑵中和法
用化學方法消除污水中過量的酸和鹼,使其pH值達到中性左右的過程稱為中和法。處理含酸污水以鹼作為中和劑,處理含鹼污水以酸作為中和劑,也可以吹入含
CO2的煙道氣進行中和。酸和鹼均指無機酸和無機鹼,一般依照「以廢制廢」的原則,亦可採用葯劑中和處理,可以連續進行,也可間歇進行。
⑶氧化還原法
污水中呈溶解狀態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在投加氧化劑和還原劑後,由於電子的遷移而發生氧化和還原作用形成無害的物質。常用的氧化劑有空氣中的氧、純氧、漂白
粉、臭氧、氯氣等,氧化法多用於處理含氰含酚廢水。常用的還原劑則有鐵屑、硫酸亞鐵、亞硫酸氫鈉等,還原法多用於處理含鉻、含汞廢水。
⑷電解法
在廢水中插入電極並通過電流,則在陰極板上接受電子。在水的電解過程中,陽極上產生氧氣,陰極上產生氫氣。上述綜合過程使陽極上發生氧化作用,在陰極上發生還原作用。目前電解法主要用於處理含鉻及含氰廢水。
⑸吸附法
污水吸附處理主要是利用固體物質表面對污水中污染物質的吸附,吸附可分為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等。
物理吸附是吸附劑和吸附質之間在分子力作用下產生的,不產生
化學變化,而化學吸附法則使吸附劑和吸附質在化學鍵力作用下起吸附作用的,因此化學吸附選擇性較強。此外,在生物作用下也可產生生物吸附。在污水處理中常
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磺化煤、硅藻土、焦炭等。
⑹化學沉澱法
向污水中投加某種化學葯劑,使它和某些溶解物質產生反應,生成難溶鹽沉澱下來。多用於處理含重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
⑺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在污水處理中應用較廣。使用的離子交換劑分為無機離子交換法(天然沸石和合成沸石)、有機離子交換樹脂(強酸性陽離子樹脂、弱酸性陽離子樹脂、強
鹼性陰離子樹脂、弱鹼性陰離子樹脂、鰲和樹脂等)。採用離子交換法處理污水時,必須考慮樹脂的選擇性。樹脂對各種離子的交換能力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於各
種離子對該種樹脂親和力的大小,又稱選擇性的大小,另外還要考慮到樹脂的再生方法等。
⑻膜分離法
滲析、電滲析、超濾、微濾、反滲透等通過一種特殊的半滲透膜分離水中的離子和分子的技術,統稱為膜分離法。電滲析法主要用於水的脫鹽,回收某些金屬離子等。
反滲透作用主要是膜表面化學本性所起的作用,他分離的溶質粒徑小,除鹽率高,所需的工作壓力大;超濾所用的材質和反滲透相同,但超濾是篩濾作用,分離溶質
粒徑大,透水率高,除鹽率低,工作壓力小。
3、生物法
污水的生物膜法就是採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創造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環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被降解並轉化為無害物質,使污水得以凈化。
生物處理法可分為好氧處理法和厭氧處理法兩類。前者處理效率高,效果好,使用廣泛,是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屬於生物處理法的工藝有以下幾種。
⑴活性污泥法
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生物處理技術。將空氣連續鼓入含有大量溶解有機污染物的污水中,經過一段時間,水中既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型微生物的絮凝體—活性污 泥,
活性污泥能夠吸附水中的有機物,生活污水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以有機物為食料,獲得能量,並不斷省長增殖,有機物被分解、去除,使污水得以凈化。
一般經曝氣池處理的出水是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混合液,經沉澱分離,水被凈化排放,沉澱分離後的污泥作為種泥,部分迴流到曝氣池。活性污泥法自出現以來,經過80多年的演變,出現了各種
活性污泥法的變法,但其原理和工藝過程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2)普通活性污泥法
這種方法已被廣泛使用,是許多污水處理廠的常用工藝。傳統活性污泥法是將污水和迴流污泥從曝氣池首段引入,呈推流式至曝氣池末端流出,此法適用於處理要求高、水質較穩定的污水,但對負荷的變動適應性較弱,後來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改良形式。
⑶多點進水法
為了使槽內有機負荷接近一定值,把污水從幾個點分開流入,有利於解決超負荷問題。
⑷吸附再生法
接觸槽內活化的活性污泥吸附污染物質,污泥與水分離後,在曝氣槽內把吸附的污染物質進行氧化。該法有利於增加污水處理量,有一定的抗擊沖擊負荷能力。
⑸延時曝氣法
污水在曝氣池內延長曝氣時間,有利於完全氧化,污泥量少,該法適用於小型污水處理廠。
⑹厭氧-缺氧
- 好氧活性污泥法
在常規活性污泥法去除有機污染物的同時,為了能有效的去除氮磷等營養物質,人們把厭氧、缺氧、好氧狀況組合到活性污泥法中,使厭氧-缺氧-好氧狀況在反應曝氣池內同時存在或反復周期實現,形成了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也有的工藝流程採用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⑺間歇式活性污泥法
污水流至單一反應池中,按時間通過程序控制各過程。在反應池的一個工作周期,運行程序依次為進水、反應、沉澱、出水和待機等過程。該法適用於中小水量和出水水質較高的場合,有利於自動化控制;通過對運行的調整,該法也可進行除磷脫氮和化學處理,有利於污水回用。
近年來,SBR工藝發展很快,尤其隨著儀表和自控技術與裝備的發展,間歇式活性污泥法新工藝不斷涌現,如CASS工藝、CAST工藝、IDEA工藝、MSBR工藝以及UNITANK工藝等。
⑻ AB法
該法是吸附降解工藝的簡稱,屬超高負荷活性污泥法,它是兩個活性污泥法的串聯系統,兩者各有獨立的二次沉澱池。該法抗沖擊負荷能力強,有利於除磷脫氮和化學處理,特別有利於處理濃度高、水質水量變化大的污水。
⑼氧化溝
氧化溝為連續環形曝氣池,其池較長,深度較淺。氧化溝系統是一種成本低廉、構造簡單易於維護管理的處理技術,其出水水質好,可進行脫氮,有利於延時曝氣。
4、生物膜法
使污水連續流經固體填料,在填料上就能夠形成污泥垢狀的生物膜,生物膜上繁殖大量的微生物,吸附和降解水中的有機污染物,能起到與活性污泥同樣的凈化污水作
用。從填料上脫落下來死亡的生物膜隨污水流入沉澱池,經沉澱池澄清凈化。生物膜有多種處理構築物,如生物濾料、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氧化和生物流化床等。
⑴生物濾池
生物濾池是以土壤自凈原理為依據發展起來的,濾池內有固定填料,污水流過時與濾料相接觸,微生物在濾料表面形成生物膜。
凈化污水裝置由提供微生物生長息棲的 濾床、布水系統以及排水系統組成。生物濾池操作簡單,費用低,適用於中小城鎮和邊遠地區。生物濾池分為普通生物濾池、高負荷生物濾池和塔式生物濾池以及曝 氣生物濾池等。
⑵生物轉盤
通過傳動裝置驅動生物轉盤以一定的速度在接觸反應池內轉動,交
替的與空氣和污水接觸,每一周期完成吸附-吸氧-氧化分解的過程,通過不斷轉動,使污水中的污染物不斷分解氧化。生物轉盤流程中除了生物轉盤外,還有初次
和二次沉澱池。生物轉盤的適應范圍廣泛,對生活污水和各種工業廢水都能適用,同時生物轉盤的動力消耗低,抗沖擊負荷能力強,管理維護簡便。
⑶生物接觸氧化
在池內設填料,使已經充氧的污水浸沒全部填料,填料上長滿生物膜,污水與生物膜接觸,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吸附,氧化分解和轉化成新的生物膜。從填料上脫落
的生物膜隨水流到二沉池後被去除,污水得到凈化。生物接觸氧化法對沖擊負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污泥產量少,可保證出水水質。
⑷生物流化床
採用相對密度大於1的細小惰性顆粒,如砂、焦炭、活性炭、陶粒等作為載體,微生物在載體表面附著生長,形成生物膜,充氧污水自上而下流動使載體處於流化狀體,生物膜與污水充分接觸。生物流化床處理效率高,能適應較大沖擊負荷,佔地小。
5、自然生物處理法
利用自然條件下生長繁殖的微生物來處理污水,形成水體-微生物-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對污染物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凈化,可對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充分
利用,有利於綠色植物生長,實現污水的資源化、無害化和穩定化。該法工藝簡單,建設與運行費用都較低,效率高,是一種符合生態原理的污水處理方式,但容易
受自然條件影響,佔地較大。主要有水生植物塘、水生動物塘、土地處理系統以及上述工藝組合系統。穩定塘是利用塘水中自然生長的微生物處理污水,而在塘中生
長的藻類的光合作用和大氣氧作用向塘中供氧。在穩定塘內污水停留時間長,其生化過程和自然水體凈化過程相似。穩定塘按其微生物反應類型
分為好氧塘、兼性塘、厭氧塘和曝氣塘等。土地處理是以土地凈化為核心,利用土壤的過濾截留、吸附、化學反應和沉澱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處理污水中的污染物,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可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水分和營養物。如污水農田灌溉就是一種土地處理方式。
6、厭氧生物處理法
利用兼性厭氧菌在無氧條件下降解有機污染物,主要用於處理高濃度難降解的有機工業廢水及有機污泥。主要構築物是消化池,近年來在這個領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
了一系列的新型高效厭氧處理構築物,如厭氧濾池、厭氧轉盤、上流式厭氧污泥床、厭氧流化床等高效反應裝置,該法能耗低且能產生能量,污泥量少。
C. 為了環保,污水處理有哪些措施
維拓環境抄 十萬伏特團襲隊為你解答。
現代污水處理技術,按處理程度劃分,可分為一級、二級和三級處理,一般根據水質狀況和處理後的水的去向來確定污水處理程度。
一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懸浮狀態的固體污染物質,物理處理法大部分只能完成一級處理的要求。經過一級處理的污水,BOD一般可去除30%左右,達不到排放標准。一級處理屬於二級處理的預處理。
二級處理
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膠體和溶解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質(BOD,COD物質),去除率可達90%以上,使有機污染物達到排放標准,懸浮物去除率達95%出水效果好。
三級處理
進一步處理難降解的有機物、氮和磷等能夠導致水體富營養化的可溶性無機物等。主要方法有生物脫氮除磷法,混凝沉澱法,砂濾法,活性炭吸附法,離子交換法和電滲析法等。
D. 污水處理的基本方法
針對於現階段的污水處理,總結出以下幾點方法。
1、物理法
物理法污水處理就是利用物理作用,分離污水中主要呈懸浮狀態的污染物,在處理過程中不改變水的化學性質。
⑴沉澱(重力分離)
污水流入池內由於流速降低,污水中的固體物質在中立的作用下進行沉澱,而使固體物質與水分離。
這種工藝分離效果好,簡單易行,應用廣泛,如污水處理廠的沉砂池和沉澱池。沉砂池主要去除污水中密度較大的固體顆粒物,沉澱池則主要用於去除污水中大量的呈顆粒狀的懸浮固體。
⑵篩選(截流)
利用篩濾介質截流污水中的懸浮物。屬於砂濾處理的設備有格柵、微濾機、砂濾池、真空濾機、壓濾機(後兩種主要用於污泥脫水)等。
⑶氣浮(上浮)
對一些相對密度接近於水的細微顆粒,因其自重難於在水中下沉或上浮,可採用氣浮裝置。此法將空氣打入污水中,並使其以微小氣泡的形勢由水中析出,污水中密度 近於水的微小顆粒狀污染雜質(如乳化油)黏附到氣泡上,並隨氣泡升至水面,形成泡沫浮渣而去除。根據空氣打入方式的不同,氣浮設備有加壓溶汽氣浮法、葉輪氣浮法和射流氣浮法等。為提高氣浮效果,有時需要向污水中投加混凝劑。
⑷離心與旋流分離
使含有懸浮固體或乳化油的污水,由於懸浮固體和廢水的質量不同,受到的離心力也不同,質量大的懸浮固體被拋甩到污水外側,這樣就可使懸浮固體和污水分別通過各自的排出口排出設備之外,從而使污水得以凈化。
2.化學法
污水的化學處理方法就是向污水投加化學物質,利用化學反應來分離回收污水中的污染物,或是其轉化為無害物質。屬於化學處理法的有以下幾種。
⑴混凝法
混凝法是向污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葯劑,經過脫穩、架橋等反應過程,使污水中的污染物凝聚並沉降。水中呈膠體狀態的污染物質通常帶有負電荷,膠體顆粒之間互相排 斥形成穩定的混合液,若水中帶有相反電荷的電解質(混凝劑)可使污水中的膠體顆粒改變為呈電中性,並在分子引力作用下,凝聚成大顆粒下沉。
⑵中和法
用化學方法消除污水中過量的酸和鹼,使其pH值達到中性左右的過程稱為中和法。處理含酸污水以鹼作為中和劑,處理含鹼污水以酸作為中和劑,也可以吹入含 CO2的煙道氣進行中和。酸和鹼均指無機酸和無機鹼,一般依照「以廢制廢」的原則,亦可採用葯劑中和處理,可以連續進行,也可間歇進行。
⑶氧化還原法
污水中呈溶解狀態的有機物和無機物,在投加氧化劑和還原劑後,由於電子的遷移而發生氧化和還原作用形成無害的物質。常用的氧化劑有空氣中的氧、純氧、漂白 粉、臭氧、氯氣等,氧化法多用於處理含氰含酚廢水。常用的還原劑則有鐵屑、硫酸亞鐵、亞硫酸氫鈉等,還原法多用於處理含鉻、含汞廢水。
⑷電解法
在廢水中插入電極並通過電流,則在陰極板上接受電子。在水的電解過程中,陽極上產生氧氣,陰極上產生氫氣。上述綜合過程使陽極上發生氧化作用,在陰極上發生還原作用。目前電解法主要用於處理含鉻及含氰廢水。
⑸吸附法
污水吸附處理主要是利用固體物質表面對污水中污染物質的吸附,吸附可分為物理吸附和生物吸附等。 物理吸附是吸附劑和吸附質之間在分子力作用下產生的,不產生 化學變化,而化學吸附法則使吸附劑和吸附質在化學鍵力作用下起吸附作用的,因此化學吸附選擇性較強。此外,在生物作用下也可產生生物吸附。在污水處理中常 用的吸附劑有活性炭、磺化煤、硅藻土、焦炭等。
⑹化學沉澱法
向污水中投加某種化學葯劑,使它和某些溶解物質產生反應,生成難溶鹽沉澱下來。多用於處理含重金屬離子的工業廢水。
⑺離子交換法
離子交換法在污水處理中應用較廣。使用的離子交換劑分為無機離子交換法(天然沸石和合成沸石)、有機離子交換樹脂(強酸性陽離子樹脂、弱酸性陽離子樹脂、強 鹼性陰離子樹脂、弱鹼性陰離子樹脂、鰲和樹脂等)。採用離子交換法處理污水時,必須考慮樹脂的選擇性。樹脂對各種離子的交換能力是不同的,這主要取決於各 種離子對該種樹脂親和力的大小,又稱選擇性的大小,另外還要考慮到樹脂的再生方法等。
⑻膜分離法
滲析、電滲析、超濾、微濾、反滲透等通過一種特殊的半滲透膜分離水中的離子和分子的技術,統稱為膜分離法。電滲析法主要用於水的脫鹽,回收某些金屬離子等。 反滲透作用主要是膜表面化學本性所起的作用,他分離的溶質粒徑小,除鹽率高,所需的工作壓力大;超濾所用的材質和反滲透相同,但超濾是篩濾作用,分離溶質 粒徑大,透水率高,除鹽率低,工作壓力小。
3、生物法
污水的生物膜法就是採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創造有利於微生物生長、繁殖的環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機污染物被降解並轉化為無害物質,使污水得以凈化。
生物處理法可分為好氧處理法和厭氧處理法兩類。前者處理效率高,效果好,使用廣泛,是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屬於生物處理法的工藝有以下幾種。
⑴活性污泥法
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一種生物處理技術。將空氣連續鼓入含有大量溶解有機污染物的污水中,經過一段時間,水中既形成繁殖有大量好氧型微生物的絮凝體—活性污 泥,
活性污泥能夠吸附水中的有機物,生活污水在活性污泥上的微生物以有機物為食料,獲得能量,並不斷省長增殖,有機物被分解、去除,使污水得以凈化。 一般經曝氣池處理的出水是含有大量活性污泥的污水—混合液,經沉澱分離,水被凈化排放,沉澱分離後的污泥作為種泥,部分迴流到曝氣池。活性污泥法自出現以來,經過80多年的演變,出現了各種
活性污泥法的變法,但其原理和工藝過程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2)普通活性污泥法
這種方法已被廣泛使用,是許多污水處理廠的常用工藝。傳統活性污泥法是將污水和迴流污泥從曝氣池首段引入,呈推流式至曝氣池末端流出,此法適用於處理要求高、水質較穩定的污水,但對負荷的變動適應性較弱,後來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些改良形式。
⑶多點進水法
為了使槽內有機負荷接近一定值,把污水從幾個點分開流入,有利於解決超負荷問題。
⑷吸附再生法
接觸槽內活化的活性污泥吸附污染物質,污泥與水分離後,在曝氣槽內把吸附的污染物質進行氧化。該法有利於增加污水處理量,有一定的抗擊沖擊負荷能力。
⑸延時曝氣法
污水在曝氣池內延長曝氣時間,有利於完全氧化,污泥量少,該法適用於小型污水處理廠。
⑹厭氧-缺氧
- 好氧活性污泥法 在常規活性污泥法去除有機污染物的同時,為了能有效的去除氮磷等營養物質,人們把厭氧、缺氧、好氧狀況組合到活性污泥法中,使厭氧-缺氧-好氧狀況在反應曝氣池內同時存在或反復周期實現,形成了厭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也有的工藝流程採用厭氧-好氧活性污泥法。
⑺間歇式活性污泥法
污水流至單一反應池中,按時間通過程序控制各過程。在反應池的一個工作周期,運行程序依次為進水、反應、沉澱、出水和待機等過程。該法適用於中小水量和出水水質較高的場合,有利於自動化控制;通過對運行的調整,該法也可進行除磷脫氮和化學處理,有利於污水回用。
E. 現在解決城市污水處理的措施都有哪些
污水處理問題一直都是我國面臨的嚴重問題,我國城市污水處理尚處於起步階段,城市污水管網收集系統建設滯後,污水處理設施難以充分發揮效益,這是全國存在的共性問題。保障污水處理廠穩定高效運行 ,對於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完成節能減排任務、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市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1、改進城市污水處理方法
首先,我們應該掌握一些污染源治理技術和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的最新情況,推動我國污水處理方法的發展,大力開發低耗高效污水處理的科學技術,對我國現有污水處理方法進行分析,根據實際的情況選擇合適的技術,更高的提高污水處理效率,有力的控制水污染。創新並優化污水處理工藝,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各種技術的綜合運用,使其達到現階段城市污水處理回收再利用的標准,提高水資源的重發利用率。其次,是加大人才和資金的投入,建立專門的研究和開發機構,提高技術水平,積極開發、研製和應用城市污水回用技術和新設備,提高污水處理和回用能力;引進和開發新技術,通過積極推廣各種膜分離技術、臭氧化技術以及安全消毒技術的應用,將污水中的廢物分離,提高城市污水處理標准,完善處理系統,達到再生水的指標,提高水的重發利用率。最後就是排水合理分區和合理布局,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考慮其規模和對污水利用的方便程度,對城市污水的排水范圍進行規劃,污水處理廠要適度集中,合理劃分,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對選址和方案進行合理規劃,促進城市污水處理工作的合理進行,盡量做到最低投入成本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保證污水處理設施的正常運轉,強化一級污水處理法,根據自身條件適時選擇二級處理法,降低城市污水處理設備的負荷和處理成本,將水處理由原來單一模式轉變成綜合利用處理模式,轉變我國水資源缺乏的局面。
2、完善污水處理管理機制
改革污水處理單位的考核制度,對處理後的水質、水量同時監管,將處理後的水體指標納入考核范圍,有效改善污水處理工作的質量水平,提高處理後水質的標准。政府加強對污水處理的管理,明確分工,將責任落實到每個人,採用問責制度,並對出現問題的責任人進行懲治,保障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政府將傳統的城市排水體制分為分流制和合流制兩種,明確各個部門責任,各個部門互相監督。分流制適合於新建區、擴建區、新建開發區,並不受歷史因素影響;合流制適合具有歷史因素的大中型城市。政府根據具體情況,採用不同的管理制度,對城市污水處理進行多元化管理,引進投資模式,保證城市污水處理的持續發展。借鑒城市污水處理較好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和做法,改進自身的技術,政府應該建立一系列的監管體系,全方位的展開工作,並且要通過政府、企業和公民「三位一體」,強化監督機制,提高員工的監管水平和監管素質,依法對污水處理全過程進行監督,提高污水治理的徹底性,促使污水處理設施充分發揮改善環境質量的效能。
3、提高民眾認識,樹立環保觀念
積極利用各種媒介,提高全民的水資源危機意識以及綜合利用意識,倡導建立節水型社會,其次就是樹立污染者收費意識,同時應該做到「誰污染,誰治理」,同時可以用來加大對城市污水處理的資源投入,改進設備,加大技術投入。
4、污水處理的資源化 和產業化
城市污水處理之後也是一種水資源,成為城市的第二種水源,回用之後,可以很大的節約水資源的供應量,同時還能減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的污染,既解決了供水緊張又改善了環境,還可以就近處理利用,節省管道投資和運輸消耗,實現水源的可持續發展。分類供水,從而實現對水資源的回收利用,並且鼓勵中水回用,對廢水回用之後的污泥進行研究,將它變廢為寶,真正的提高污泥的資源程度。對於那些排放污水的企業要繳納相應的費用,為城市污水處理設施提供資金,加強污水處理的能力,採用市場化的方式來發展污水處理行業。
F.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措施有哪些
可以使用ZBAF曝氣來生物濾池自
ZBAF的技術特點:1)佔地面積小,2)工藝流程短,氧的傳輸效率高,供氧動力消耗低,處理單位污水的電耗低,3)處理處水的質量好,可達到中水水質標准或生活雜用水水質標准。
ZBAF的適用范圍:可廣泛用於水體富營養化、生活污水、市政污水、生活雜排水、食品加工等可生化的污水處理。
可以用活性污泥法處理城市生活污水,活性污泥法就是利用活性污泥去除廢水中有機物。首先是迴流的活性污泥和污水同時進入曝氣池,並將空氣打入曝氣池,充分混合污水和活性污泥,曝氣池中的微生物吸附、分解污水中的有機物,起到凈化污水的作用。然後為了使活性污泥和處理後的污水分離,混合液進入二次沉澱池進行分離操作。最後就可以向外排放凈化後的水,分離出一部分活性污泥通過迴流系統迴流至曝氣池,另一部分污泥將從系統中排出。活性污泥法的主要設備為曝氣池和二次沉澱池。
G. 污水處理方法有哪些
第一可以通過物理的自然沉降法,去除大部分沙石,泥土,以及大顆粒物質,第二可版以通過化學工序處權理,例如用混凝法、中和法、以及離子交換法,第三可以通過生物法,例如利用微生物的氧化作用、新陳代謝作用等等,希望對你有幫助
H. 蕪湖核電站的環境影響
根據國家環保總局2006年3月18日開始施行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發[28號])的要求,結合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選址階段)的編制,在該報告書報送國家環保總局審批前向公眾公告如下信息。
(一) 建設項目情況簡述
(1) 項目基本信息
項目名稱: 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
項目業主: 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
建設性質: 新建;
項目規模: 兩台百萬千瓦級AP1000壓水堆核電機組,額定功率1250MWe/台;
項目地點: 安徽省蕪湖市繁昌縣荻港鎮。
(2) 項目建設必要性
— 符合國家「積極推進核電」的能源戰略;
— 可進一步滿足安徽省電力負荷增長的需要;
— 改善安徽省的電源結構,促進能源消費多元化,減少運輸壓力;
— 核電作為清潔、安全的能源,可滿足環境保護的需要,有助於減排SO2、NOX等大氣污染物。
(3) 工程概述
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擬採用AP1000核電機組,採用了非能動、雙層鋼襯里等安全技術,進一步提高機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預計在2009年10月1日具備澆灌第一罐混凝土的條件,單台機組建設周期為58個月,兩台機組間隔8個月,預計分別在2014年和2015年建成投產。
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的工程技術方案主要技術特徵如下:
— 機組額定電功率1250MWe;
— 電站設計壽命60年;
— 機組平均可用率≥82%;
— 換料周期為12個月;
— 採用先進的燃料組件和先進的燃料管理政策;
— 採用數字化儀控技術和先進主控室設計;
— 採用體現先進壓水堆要求的嚴重事故管理對策,具有嚴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
— 滿足先進的防火設計要求。
(二) 環境特徵概述
(1) 環境質量現狀概述
— 地表水環境:建設項目所在地地表水環境基本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中的Ⅱ類標准;
— 大氣環境:建設項目所在地空氣質量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3095-96)中的二級標准;
— 聲環境:建設項目所在地屬於鄉村,不存在大型的工業及其它雜訊源;
— 電磁輻射:廠址區域的工頻電場、磁場強度和無線電干擾環境本底均處於較低水平,不存在強無線電干擾源;
— 生態環境:生態環境良好。
(2) 其他環境特徵
— 人口分布:
Ÿ 廠址半徑80km評價區范圍內,截止至2005年底的總人口數為9755313人,平均人口密度為485人/km2;城鎮人口超過萬人的城鎮有35個,最大的人口中心是NE方位約74km的馬鞍山市區,有城鎮人口494254人,其次是廠址NE-NNE方位約35km處蕪湖市區,有城鎮人口431320人。
Ÿ 廠址半徑5~15km范圍內有人口數超過千人的居民點共有113個,最大的居民點是位於SSW方位約6.5km處的荻港鎮區,戶籍人口14546人,其次是廠址WNW方位約13.5km處的無為縣姚溝鎮的吳大村,有7094人。
Ÿ 廠址半徑5km范圍內涉及135個自然村,2005年底人口總數為31470人,平均人口密度為401人/km2。離廠址最近的是WSW方位約0.3km處的毛元村(戶籍人口112人),人口最多的是NNE方位約2.5km的新港鎮區(戶籍人口4096人)。
Ÿ 廠址近區暫住人口和流動人口較少。
— 土地利用及資源概述:
Ÿ 工業:廠址15km范圍內沒有大型企業,一些中小型工業企業主要集中在各鄉鎮的政府所在地。
Ÿ 廠址附近的固定和移動危險源數量少、規模小,根據計算不會對核電廠的建設和運行造成威脅;廠址半徑15km范圍內無飛機場,半徑4km內沒有民用航空線經過;廠址半徑30km范圍內有少量軍事設施。
Ÿ 交通:廠址附近交通運輸條件較好,距離廠址最近的交通干線為S216省道(南新線);廠址濱臨長江下游蕪湖段,半徑15km范圍內繁昌縣的港口主要有荻港港區、蘆南鄉港區和新港港區,全部分布在長江南岸沿線。
Ÿ 農業和副業:廠址區域農業生產以糧食為主,一年多熟,蔬菜常年生產。糧食耕種以水稻種植為主,其它還有雜糧、蔬菜、茶葉以及少量水果種植。經濟作物有菜用和果用瓜類,茶葉薴麻和葯材,油料作物主要是油菜、花生和芝麻。蔬菜主要有大白菜、青菜、苞菜、蘿卜、四季豆和茄子等。廠址周圍地區畜牧飼養種類主要是豬、牛、羊、家禽(包括雞、鴨、鵝)。飼養的大牲畜主要是水牛和黃牛,主要用於耕作勞役,乳牛數量少。
— 氣象:廠址地處安徽南部、長江中下游南岸,廠址所在地屬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降雨量年季變化劇烈,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勻。根據繁昌氣象站累年(1959~2000年)的氣溫、氣壓、相對濕度、降水、日照、霧日以及風向、風速的統計結果:累年平均氣溫為15.9℃;累年年平均氣壓為1013.1hPa;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累年平均降水量為1282.5mm;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81.1h;年平均霧日為10.3d;累年平均風速2.9m/s;平均主導風向為NE,所佔頻率為14%,次主導風向為SW,所佔頻率為10%,區域內年平均靜風頻率為22%。
— 水文:長江為安徽蕪湖核電廠的水源和受納水體,流量大,可以滿足核電廠取水的要求,也有良好的稀釋擴散能力。廠區內地下水類型主要是第四系孔隙潛水和基岩裂隙水。覆蓋層中為孔隙型潛水,花崗岩石中為基岩裂隙水。
— 地質地震:廠址半徑25km范圍內沒有發震構造;廠址附近范圍斷層均為前第四紀斷層,有歷史記載以來,廠址半徑6km范圍內無小震記錄,廠址5km范圍內不存在能動斷層;廠址地震烈度為Ⅵ度;廠址區域范圍處於整體性穩態運動的地區;經確定性方法和概率性方法對廠址SL-2級地面運動基岩水平向峰值加速度值計算,廠址SL-2級設計基準地面運動峰值加速度水平向為0.20g、豎直向為0.13g;廠址不存在潛在的地震地質災害,其他小規模、局部的不良地質作用對廠址的安全性沒有影響。
(三) 建設項目對環境可能造成影響的概述
(1) 建設期間環境影響
安徽蕪湖核電站的建設主要包括道路建造、場地平整和電廠主要構築物的建設,其對環境的影響主要包括:
— 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核電廠建設將永久佔用旱地、水田、魚塘、林地、草地、荒地及其他土地,施工會對當地植被、土地利用性質、景觀生態體系產生一定的影響,使得其空間結構、視覺效果發生一定的改變,使原有自然環境被人工設施和景觀所替代。
— 地表水環境:工程施工期間,由於外界條件(如大風、降水等)的作用,容易造成開挖的土石方和堆放的建築材料隨風或水擴散,部分將落入附近長江流域,將造成局部江水含沙量和濁度的增加。施工期間產生的場地沖洗水、混凝土攪拌水、設備洗滌用水等雖然量不大,但其中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如不加處理,含油廢水一旦進入長江,一部分附著在懸浮物上並隨之沉降到江底,另一部分溶於長江中隨長江擴散,而大部分則漂浮在長江上,會造成長江水體的污染。
— 大氣環境:工程施工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影響主要來自於廠區平整施工作業活動,污染源主要是開挖爆破、砂石料破碎、施工運輸和機械設備燃油排放的廢氣,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粉塵等。
— 聲環境:工程施工對聲環境的影響主要來自開挖、鑽孔、爆破、砂石料破碎、混凝土拌和、施工運輸和機械設備運行等,由於項目施工區附近有環境敏感點(居民點)分布,影響對象主要包括施工作業人員和附近居民點的居民。應關注施工雜訊對附近居民點的影響,由於取排水和道路為線性工程,在某點施工的時間較短,因此施工雜訊對每個敏感點的影響較為短暫,而廠區施工時間持續較長,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使雜訊對附近居民的影響最小。
— 水土流失:工程在施工中將不可避免的擾動地面,破壞原有的水土資源,降低當地的土地生產力,在暴雨的作用下,加劇水土流失。通過對項目區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表組成物質及水土流失現狀等因素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結合擬建公路工程特點,確定廠區、廠外道路及碼頭區、施工場地工程區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部位。
(2) 運行期間環境影響
安徽蕪湖核電站運行期間的環境影響主要分正常運行期間的影響和事故工況下的環境影響。
— 安徽蕪湖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的環境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Ÿ 輻射環境影響:根據初步計算分析表明,安徽蕪湖核電站一期工程正常運行期間每年對廠址周圍公眾造成的劑量小於1.0×10-5Sv,低於國家標准《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86)規定的2.5×10-4mSv的要求;根據同類核電站多年實際運行的環境監測結果表明,不會對周圍環境的輻射本底造成明顯影響。
Ÿ 低放射性廢液的排放不會造成長江水中放射性的明顯增加。
Ÿ 化學物質排放的影響:為保證核電廠用水的質量,需要使用少量如硼酸、氫氧化鋰等化學添加劑,這些物質會隨廢水排入長江,因此產生的廢水中也會含有相應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的濃度相當低,其對水環境的影響有限。
Ÿ 生活污水的影響:電廠生活污水及其他非放射性廢水處理的排放物,通過專門的污水處理站處理達標排放,不會影響受納水體水質。
— 安徽蕪湖核電站在最大可信事故工況下,對環境的影響主要是輻射影響,在核電廠固有的放射性防護設計的基礎上通過保守的計算參數估算得到,暫定的非居住區邊界上公眾可滿足《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86)對該事故輻射劑量後果的要求。
(四) 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的要點
(1) 施工期間污染防治措施
— 水污染防治措施
Ÿ 施工材料妥善保管,堆放地遠離江岸,且採取覆蓋等防護措施;
Ÿ 加強對車輛、設備使用的油品管理,防止油品進入施工生產廢水,進而污染水環境。
— 大氣污染防治措施
Ÿ 施工區和相關道路上散落的灰土應及時清掃,道路路面上經常灑水,保持路面濕潤;
Ÿ 開挖出的土方及時運至填方地段充填,盡量減少土方的堆置時間;
Ÿ 渣土臨時堆放場應加蓋布條進行防護;
Ÿ 水泥等粉狀建築材料妥善保管,不露天隨意存放;
Ÿ 加強施工管理,合理調度運輸車輛等。
— 雜訊污染防治措施
Ÿ 盡可能使用雜訊低的先進施工設備;
Ÿ 合理安排施工進度,加強在施工期間對高雜訊設備的管理,避免高雜訊設備的同步使用;
Ÿ 對於可能造成聲環境敏感點影響的工程,在夜間盡量不施工,或夜間施工禁止使用重型施工機械。
—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Ÿ 對於廠區、施工場地、施工便道等剝離的表土進行處理,集中堆放,並採取臨時防護措施,以便後期綠化和復墾時再利用。
Ÿ 根據水土保持法對開發施工項目水土流失防治任務的規定,攔擋、護坡、土地整治、植被恢復,排水措施等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
(2) 運行期間的污染防治措施
— 輻射影響的污染防治措施
Ÿ 固有安全性:安徽蕪湖核電站在設計中採用了「縱深防禦」的概念,通過合理的運行設計、運行規程、監測系統、專設安全設施、放射性後果緩解設施等五個層次有效地保障核電廠的安全穩定運行並使放射性物質的釋放受到控制;另外,設計中還布置了四道安全實體屏障:先進的燃料芯塊、高性能的燃料包殼、隔離放射性和非放射性迴路的一迴路壓力邊界以及牢固可靠的安全殼,可以使核燃料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在進入環境時需要突破多重屏障,從實體隔離上保證放射性的釋放量最小。
Ÿ 放射性廢物處理系統:為保證核電廠的正常運行,需要對放射性迴路內的流體進行去污,從而產生少量需要排放的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大部分進入固體廢物後暫存在廠內廢物庫中,在一定時間後運往國家規劃的放射性廢物庫貯存或處理,不直接進入環境;而少量的液態和氣體放射性物質則需要經過相應的廢物處理系統收集、處理並衰變一段時間,監測滿足要求後排入環境,使進入環境的放射性物質可控。
Ÿ 放射性流出物監測系統:放射性物質排放過程中受到監測系統的連續監測,一旦發現排放超過規定限值後立即自動切斷排放管線並進行再處理,可防止放射性物質的超量排放。
Ÿ 環境監測系統:在廠內和周圍環境中設置有環境監測系統,可實時監測環境中放射性含量的變化,一旦發現變化,立即分析原因並切實地解決。
Ÿ 應急計劃:根據電廠運行特點和周圍環境特徵制定有完善地應急計劃,並與各級政府、醫療機構、軍隊等部門實施聯動,萬一發生事故可保證各區域人員得到合理的安排。
— 非放射性污染防治措施
Ÿ 冷卻塔:採取降噪措施,以降低冷卻塔雜訊對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影響。
Ÿ 核電廠設置有專門的污水處理設施用於處理工作人員產生的生活和非放射性生產廢水,處理達標後排放。
Ÿ 運行中制定合理可行的運行規程,合理使用化學試劑。
Ÿ 合理布置高壓線出線走廊,盡量避開人口密集區,減少高壓線的電磁輻射影響。
Ÿ 進行有規劃的廠區布置和綠化,使所佔用的土地不喪失防風固沙的能力,並與周圍環境相容。
(五) 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要點
— 安徽蕪湖核電站廠址與當地規劃相容,建設必要性充分;
— 廠址環境特徵中不存在影響安徽蕪湖核電站建設的顛覆性因素;
— 安徽蕪湖核電站建設期間的環境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 安徽蕪湖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和最大可信事故工況下的放射性劑量後果可以滿足國家標准《核電廠環境輻射防護規定》(GB6249-86)的要求;
— 安徽蕪湖核電站正常運行期間非放射性的環境影響是可以接受的;
— 廠址不存在影響執行應急計劃可行性的顛覆性因素。
總體而言,從安徽蕪湖核電站廠址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分析,廠址能滿足核電廠的建廠要求;電廠施工建設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環境對電廠的可能影響、從電廠正常運行和事故工況對環境的可能影響看,廠址均符合我國有關法規、標準的要求。就核電廠建設和運行對環境的影響而論,安徽蕪湖核電站廠址是適宜的,在廠址地區建造兩台百萬壓水堆核電機組是可行的。
(六) 公眾查閱環境影響報告書簡本或索取補充信息的方式和期限
I. 城市污水處理方法有哪些
城市污水處理方法有三種:
1.活性污泥處理法
2.生物膜專處理法
3.氧化處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