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桂林市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2009年是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也是我們逆勢奮進、經受嚴峻考驗的一年,更是搶抓新機遇、實現新突破、取得新發展的一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峻挑戰,面對我市年初部分企業減產停工、農民工大量返鄉、外貿萎縮、財政減收、經濟增速下滑帶來的巨大壓力,我們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決策部署,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堅持農業穩市、文化立市、旅遊興市、工業強市,緊緊圍繞「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目標任務,切實採取非常辦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扎實開展「項目建設年」、「服務企業年」、「黨組織服務年」、「城市建設高潮年」活動,全市經濟發展保持良好勢頭,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較好地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初步測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40.55億元,增長14.0%;財政收入97.64億元,增長14.1%,其中一般預算收入55.15億元,增長2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9.35億元,增長3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0.92億元,增長19.1%;節能減排達到自治區控制指標要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7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49元,實際分別增長11.4%和11.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1%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6.03‰;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0.3:42.8:36.9調整為18.9:43.8:37.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榮獲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連續四年獲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項目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爭取中央擴大內需投資項目1005個,新開工和在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1486項,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十五」時期的總和,比上年凈增173.39億元,是地市合並以來年均凈增量的4倍,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達1.29萬元,是歷年來我市重大項目建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一年。
全面落實重大項目責任制,強化項目集中聯合審批,強力推進項目開工。全年上報建設用地2637.64公頃,獲批2212.66公頃,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大力實施交通基礎設施、城市建設、產業發展和民生工程等項目建設,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啤酒生產線擴建、桂林福達集團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桂林電力電容器有限責任公司特高壓電力電容器生產基地、桂林尚科光伏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太陽能CIGS電池及太陽能終端產品生產基地等產業項目竣工投產;兩江國際機場A380備降場主體工程順利完工。貴廣鐵路、湘桂鐵路復線擴能改造、桂林市區至興安高速公路、桂林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年產300萬噸干法水泥(一期)、桂林恭城龍星鋅業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電鋅技改擴建等續建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桂林市防洪及灕江補水樞紐工程——川江、小溶江水利樞紐工程等重大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陽朔至鹿寨高速公路、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南方分公司資源金紫山風電場(一期)等重大項目正式啟動。
(二)工業發展和園區建設實現重大突破
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726.46億元,增長17.2%;全部工業增加值354.05億元,增長16.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44.65億元,增長19.9%,利潤總額32.64億元,增長28.3%。年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由上年138戶增加到151戶。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19.23億元,增長31.5%;完成技術改造投資151.31億元,增長135.3%,是「十五」時期的1.89倍,創歷史最高水平。
以「五大五小」產業為重點,建立健全企業發展服務機制,組建中小工業企業投資擔保有限責任公司,切實從金融信貸、土地規劃、技改貼息等方面幫助企業渡難關。「五大五小」產業總產值557.90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6.8%。加快工業園區(集中區)產業布局調整,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工業園區新開工工業項目87個,完成投資58.20億元,重點推進了中國化工橡膠桂林有限公司高等級子午線輪胎產業化、桂林電力電容器有限責任公司風力發電設備製造等一批資金投入大、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工業項目,工業發展朝著規模化、集約化方向邁進。全市工業園區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實現利稅超35億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技工貿總收入355億元,園區已逐步成為推動工業增長的主要載體。
(三)城市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實現重大突破
以臨桂新區開發建設和老城改造提升為重點,創新市縣(區)城市建設聯動機制,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45.20億元,增長39.2%;城鎮化率37.93%,比上年提高1.03個百分點。
完善了臨桂新區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23個部門系統規劃和項目專項規劃。創業大廈、飛揚國際大廈、桂林大劇院、桂林博物館、桂林圖書館、平桂西路等10多個重點項目啟動建設。臨桂新區市民廣場等大型公共設施項目進入工程設計階段;新徵收土地3680畝,完成7個村莊安置點規劃選址。老城改造提升重點實施了「三橋十路」等市政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穿山橋、雉山橋、勝利橋、機場路城市段、六合路、中隱路二期、東二環路、西環路三期、黑山路、育才路等建成通車,灕江橋整修工程同步完成,城市交通路網結構改善,市區交通擁堵得到緩解。完成20公里城市道路710棟臨街樓宇立面整治改造,主要道路和節點的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同步推進,社區、庭院小游園及公共活動場所逐步完善。
(四)旅遊發展和擴大消費實現重大突破
接待遊客1860.08萬人次,增長14.3%,其中入境遊客129.0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126.92億元,增長26.6%,旅遊業實現逆勢上揚。第三產業增加值351.21億元,增長14.1%。桂林成為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首個以城市為單位建設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城市。
成功舉辦桂林國際山水文化旅遊節、第三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實現論壇永久落戶桂林。召開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扎實開展「旅遊精品建設年」和「千車萬人游桂林」活動。支持舉辦首屆中國桂林創新創意文化節暨桂林動漫節、永福養生旅遊福壽節、恭城桃花節、興安桂林米粉節、陽朔漁火節、資源河燈歌節、臨桂名人文化節、灌陽農具節等特色節慶活動,旅遊業活力不斷增強。認真貫徹落實中央、自治區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措施,積極發展金融、物流、會展等服務業,切實做好農機下鄉、汽車家電下鄉、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新建和改造農家店360家,家電下鄉產品銷售量達16.50萬台,銷售額2.95億元,縣以下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0.3%。商品房成交面積124.96萬平方米,增長57.6%。
(五)縣域經濟和特色農業實現重大突破
12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46.63億元,增長14.9%,佔全市的68.8%;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13.54億元,增長33.9%,佔全市的77.9%;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48.40億元,增長23.1%,佔全市的61.7%;財政收入42.94億元,增長13.5%,縣域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推進灕江、湘江、資江三大流域特色農業示範區建設,農業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產業化建設成績突出。第一產業增加值177.34億元,增長5.3%。糧食總產量193.30萬噸,連續六年實現增產。水果、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和總產量持續增加,位居全區第一。家禽生產首次突破億羽大關。資源縣入選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永福縣「永福香」牌香米獲全區糧食行業唯一著名商標。新增農產品標准化生產基地1.58萬畝、萬頭標准化養殖場1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315家,通過訂單合同帶動農戶11萬戶。落實國家惠農政策補貼資金14.10億元,比上年增加8.30億元。集體林權改革試點工作積極推進,完成集體林地勘界確權面積522.97萬畝,占自治區下達任務的140.8%。第二批82個貧困村「整村推進」全部通過自治區驗收,優秀率達100%,減少貧困人口4萬人。
(六)財政和融資工作實現重大突破
全年爭取中央和自治區擴大內需投資13.21億元,爭取地方政府債券額度6億元,新增到位市本級各投融資公司和銀行貸款資金98.88億元,是歷年來我市爭取資金最多的一年。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達657.14億元,其中新增貸款210.11億元,增長47.0%,新增貸款總量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
不斷深化財政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共財政體系,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務車輛購置和運行費、出國經費和公務接待費均壓縮10%以上,切實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及「三農」、義務教育、醫葯衛生、民生等公共支出。出台鼓勵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政策措施,財政與金融的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與國家開發銀行簽訂73.90億元銀團貸款合同,浦發銀行桂林支行正式開業,興業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獲准籌建桂林分支機構。積極推進政府投融資公司與中介機構簽訂10億元企業債券合作協議。促成桂林三金葯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國家重啟新股發行後首家上市公司,成功募集資金9.10億元。我市上市企業數量和募集資金居全區前列。
(七)開放合作和改革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全市新簽引進市外境內項目537個,總投資327.84億元,增長25.2%。實施市外境內項目961個,實際到位資金280.94億元。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0家,實際利用外資2.02億美元,位居全區第二。
主動融入北部灣、湘桂、桂台等多區域合作,積極參加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第五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經貿洽談會、第五屆桂台經貿交流會、第十二屆中國(重慶)投資洽談暨全球采購會。精心組織與日本熊本市結為友好城市30周年紀念活動,大力推進與國內外城市交流合作。實現了桂林與台灣雙向直航。組織招商隊伍赴港澳台、京滬浙閩粵等發達地區開展產業招商、專題招商、以商招商活動,成功引進美國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和中央大企業。國有企業改革和重組取得新成績,引入市外到位資金4.30億元。
(八)生態建設和節能減排取得明顯成效
以建設生態山水名城為目標,強力推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和節能減排。《桂林生態市建設規劃》、12縣生態縣建設規劃全部通過專家論證。成立灕江流域管理委員會,研究制定科學保護灕江工作規劃,打擊灕江非法竹筏營運和整頓灕江魚餐館成效明顯。「兩江四湖」二期工程———桃花江、南溪河、小東江綜合整治工程,山口垃圾填埋場、臨桂新區及東區污水處理廠工程啟動建設。12縣污水處理項目全部開工,臨桂、靈川、興安、荔浦、雁山污水處理系統工程及上窯污水處理廠改造工程竣工使用。城鎮(包括12縣)污水處理率達55.0%。大力推廣工業、建築和公共事業節能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全市萬元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33%,45家重點耗能企業節能12萬噸標准煤,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4.48萬噸和6.46萬噸以內。植樹造林41.10萬畝、毛竹造林8.4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66.5%。累計建沼氣池55.77萬座,可建池入戶率達76.7%,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九)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明顯成效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創業培訓、創業服務工作機制,幫助困難企業減負8365.63萬元,新增城鎮就業7.23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8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22.58萬人。全面實施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醫療救助制度,全市基本養老、失業、醫療等社會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5.79萬、25.86萬、100.36萬。解決10859名市屬國有關閉破產和困難企業退休人員醫療保險問題。市區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人均月增資133元。5城區城市居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60元、12縣城鎮居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以上,農村低保標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200元以上,累計發放低保金2.79億元,實現40.11萬低保對象應保盡保。投資950萬元,新建19個鄉鎮敬老院。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福利逐步向適度普惠型發展,建成經濟適用房26.5萬平方米。
全年投入16.02億元,全面完成10項惠民工程。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47.28萬,完成年度計劃的236.4%;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達359.39萬,參合率93.3%。完成20所中等職業學校改(擴)建工程年度投資任務;資助23037名普通高中貧困生和貧困大學新生上學,發放資金1386.72萬元。完成3000個自然村(屯)新農村建設規劃編制、55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試點。實施1500個自然村(屯)內道路硬化,完成30個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項目。完成1083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改造。修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59處,解決20.0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新建農村沼氣池2.45萬座。對167個50戶以上連片木結構民族村寨實施防火綜合整治。新建31個計生服務站(所)、28個司法所。新增1897個20戶以上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完成3.80萬平方米廉租房建設任務。訾洲生態公園建設基本完成。西環路、七星路、龍隱路、濱江路、五美路路燈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市區重要交通節點改造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十)社會事業和社會管理取得明顯成效
全社會科技投入14.20億元,實施技術創新項目532項,推廣科技成果323項;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創建工作扎實推進,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位居全區前列;12縣5城區全部通過2007—2008年全國科技進步考核;荔浦縣躋身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縣。新建改建校舍13.10萬平方米,發放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1787.87萬元;教育質量不斷提高,高考成績名列全區前列,中職教育技能比賽成績全區第一。新建500家農家書屋、21個鄉鎮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進展順利,7個縣級支中心、35個鄉鎮基層服務點、95個村級基層服務點投入使用;桂林百姓大舞台成功舉辦25場,百姓大舞台、百姓文化大講壇和市民讀書月活動影響日益擴大,受眾達百萬人次;灕江之聲被評為全國首批群眾文化品牌,桂劇《靈渠長歌》獲第七屆廣西戲劇展演桂花金獎。《桂林年鑒》獲第四屆全國年鑒編纂出版質量綜合評比一等獎。新建擴建城鄉醫療衛生用房10萬平方米,第二輪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提前一年達標;創建文明衛生村427個,完成農村改廁1.05萬座。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更加有效,圓滿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動安全保衛任務。「五五」普法教育、法治城市和法治縣區創建活動扎實開展。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領導幹部「大接訪」及機關幹部帶案下訪活動,調解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484件,審結行政復議案件194件。
一年來,我們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轉變政府職能,破解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提高政府執行力、控制力和公信力。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和市政協通報制度,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批評和意見69件,市政協提案298件,辦理質量得到提高,辦結率達100%。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結束,我市加快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部分重點行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效益下滑,大宗商品進出口大幅下降的狀況還沒有根本好轉;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不斷增大;重大項目儲備不足,部分重點項目進展緩慢;縣區發展不夠平衡;部分幹部作風亟待改進,發展軟環境需進一步優化,城市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們一定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千方百計克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Ⅱ 桂林市上窯污水處理廠地址
桂林市奇峰路
Ⅲ 工業污水處理廠污泥怎麼處理
一種工業污抄泥的綜合處理方法,是將工業污泥經過混合、破碎、陳化預處理,陳化後的原料再經擠出成型、乾燥,再經隧道窯燒結成磚或經對輥制粒機制粒,乾燥,製得陶粒;所述工業污泥為印染廢物、造紙廢物、城鎮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污水處理污泥、粉煤灰、爐渣、建築余泥、河道清理污泥、隧道及地下工程污泥中的一種或幾種。
具體方法如下:
(1)將工業污泥進行脫水,送入豎窯乾燥機,水分含量控制在5-10%,依次經過初級破碎、二級破碎,攪拌均勻後,進入陳化庫陳化3天以上;
(2)陳化後的原料,經過雙軸攪拌機擠出、雙級真空硬塑擠出機擠出成型,擠出泥條經全自動切坯機切割成要求尺寸的磚坯,由機械碼上窯出經再經隧道窯燒結成磚。
所述初級破碎、二級破碎方式是採用對輥破碎。
所述陳化後的原料,經過對輥制粒機制粒,乾燥,製得陶粒。
所述工業污泥原料組成較為復雜時,根據所生產磚和陶粒的要求,工業污泥原料中各組分按比例進行混合,且加入添加劑,如固化劑、酸、鹼等。
Ⅳ 桂林七里店污水處理廠
桂林市七里店污水處理廠於2015年建設,廣西桂林市七里店污水處理廠採用較為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濾布濾池+紫外線消毒渠, 其設計規模為14.5萬立方米/日, 先期日處理規模達到14.5萬立方米/日,項目投資近8337.27萬元,桂林市七里店污水處理廠一、二期改造工程建設地點:桂林市七里店污水處理廠廠區內。 項目投資:總投資8337.27萬元。 項目規模:一期4.5萬噸/天,二期10萬噸/天。 深度處理工藝:濾布濾池+紫外線消毒渠。 出水標准: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918-2002)一級A標准。 項目概況:項目擬對七里店污水處理廠一期、二期工程進行技術改造。其中一期工程污水處理規模由6萬m3/d縮減至4.5萬m3/d,增加深度處理設施,使出水標准提高到一級A標;增加設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在盡量保留原有構築物的基礎之上,對七里店污水處理廠所有設備進行更新;對廠區進水泵房、細格柵、曝氣沉砂池、生化池、污泥脫水系統封閉除臭,減輕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並在一期廠區內新建污泥脫水設施,使脫水污泥含水率降至60%以下。二期工程濾布濾池土建已按10萬m3/d規模建成,現需增加濾布濾池設備,將出水標准提高到一級A標,同時對生化池進行封閉除臭。桂林市七里店污水處理廠建成後將極大地改善了周圍水體環境,對治理水污染,保護當地流域水質和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Ⅳ 桂林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量是多少目前桂林有多少座污水處理廠
根據2005年的資料,桂林市有二級污水處理廠4座:七里店污水凈化廠,北沖污水凈專化廠屬,上窯污水凈化廠,第四污水凈化廠,總設計處理污水能力為17.85萬噸/日,實際處理量為13.8萬噸/日。到2010年總設計污水處理能力由17.85萬立方米/日增加到28.5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到80%。
截至2005年桂林市12個縣都完成了建設污水處理廠的可行性研究報告,設計污水處理總規模30.5萬噸/日。
Ⅵ 廣西的地形概況
廣西地形地貌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台階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南臨北部灣海面。西北高、東南低,呈西北向東南傾斜狀。
山嶺連綿、山體龐大、梁判嶺谷相間,四周多被山地、高原環繞,中部和南部多丘陵平地,呈盆地狀,有「廣西盆地」之稱。
山地約占廣西土地總面積的39.7%;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佔10.3%;海拔200米以下地貌包括谷地、河谷平原、山前平原、三角洲及低平台地,佔26.9%;水面僅佔3.4%。
盆地中部被兩列弧形山脈分割,外弧形成以柳州為中心的桂中盆地,內弧形成右江、武鳴、南寧、玉林、荔浦等眾多中小盆地。
平原主要有河流沖積平原和溶蝕平原兩類,河流沖積平原中較大的有潯江平原、鬱江平原、賓陽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等,面積最大的潯江平原達到630平方千米。
廣西處於被稱為中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雲貴高原的東南邊緣,兩廣丘陵的西部,南邊朝向北部灣。整個地勢為四周多山地與高原,而中部與南部多為平地。
因此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與東南之間呈盆地狀,素有「廣西盆地」之稱。位於自治區東南部的貴港市擁有廣西橘渣悉最大的平原「潯郁平原」。
(6)桂林市上窯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自治區首府南寧,位於中國華南地區,廣西界於北緯20°54′-26°24′,東經104°28′-112°04′之間。
東連廣東,南臨北部灣並與海南隔海相望,西與雲南毗鄰,東北接湖南,西北靠貴州,西南與越南接壤,廣西陸地面積23.76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約4萬平方千米。
廣西地處中國地勢第二階梯中的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兩廣丘陵西部,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現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總體圓乎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石山、水面6大類構成。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跨珠江、長江、紅河、濱海四大水系。
Ⅶ 您好,請問你對桂林市的污水處理廠很熟悉嗎,求救求救啊
實習的時抄候去過,不知襲道你要了解什麼捏,桂林的污水處理在全國來說是非常前列的,順便說一下上窯污水處理廠跟第四污水處理廠是挨在一起的,具體細節故事蠻多 呵呵,在雁山區還有一個雁山污水處理廠,同時桂林的各個縣市都有自己的污水處理廠,陽朔的有一個私人一個國營
Ⅷ 興安縣有幾家污水處理廠
兩家。興安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位於廣西東北部。根據查詢網路地圖顯示,興安縣共有兩家污水處理廠,分別是興安縣城北污水處理廠位於國道322東南側,興安縣碧清源水源凈化有限公司位於興安鎮護城村委賀家塘。
Ⅸ 臨桂污水處理廠三期工程在哪
項目建設地:桂林市臨桂新區。
產業背景及優勢:建設三期污水廠(20萬噸)項目,不僅能臨桂新區及周邊鄉鎮的生活污水問題,而且能迅速提高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的整體水平,創造優美整潔的環境,保障經濟持續發展,展現經濟、環境、社會的協調性,為臨桂新區建成「山水新城」創造良好條件。
項目合作單位:桂林新城投資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