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貴州仁懷新建污水處理廠什麼時候開工
2022年10月份。仁懷市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廠地點:仁懷市,預計在2022年10月份開工。貴州仁懷市南部新城開發建設工程污水處理廠採用較為先進的污水處理工藝,其設計規模為3萬立方米每日,先期日處理規模達到3萬立方米每日。
❷ 2022年諸城市那個污水處理廠在建設
2022年諸城市第三污水處理廠在建設。根據相關資料查詢,2022年諸城市第三污水處理廠在建設。本項目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諸城市,由諸城市鴻泰水務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諸城市第三污水處理廠佔地包括廠區佔地和昌城污水處理廠內佔地,廠區佔地面積114.29畝,昌城污水處理廠內佔地2.54畝。
❸ 城市污水處理的合理化建議
法律分析:1、污水處理要形成產業化, 並且加大宣傳使各級管理機構能夠充分認清污水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使各級政府明確城市污水的處理水平和環境承載能力對各地城市的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能提供主要保證和強大推動作用。各級政府和管理機構要把污水處理工作的好壞作為年終績效考核的主要指標, 幹部的提升、任免也要考核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情況。只有這樣, 才能使環境保護工作不至於被污水處理拖住後腿, 才能使我國的天更藍, 水更綠, 經濟發展更健康, 人民生活更幸福。
2、 加大科技、人才和資金投入。目前, 影響我國城市污水回用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資金投入短缺、技術落後。為了有效發展城市污水回用, 在借鑒、汲取和總結國內外城市污水經驗和成果的基礎上, 因地制宜, 加大科技投入、人才投入和資金投入的力度,緊緊圍繞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利用率, 建立專門的研究和開發機構, 提高技術水平, 加快城市污水回用技術和設備的改造, 積極開發、研製和應用城市污水回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和回用的能力。
3、城市污水回收利用應納入節能減排計劃中。城市污水是可利用的水資源, 增加一些技術使城市污水就近處理就近回收利用, 不僅可回收水資源, 而且還可節省管道投資和運輸消耗, 因此污水的再生回收利用應作為節能減排的組成部分納入總體規劃。
法律依據:《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
第四條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應當遵循尊重自然、統籌規劃、配套建設、保障安全、綜合利用的原則。
第六條 國家鼓勵採取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設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支持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應用先進適用的技術、工藝、設備和材料,促進污水的再生利用和污泥、雨水的資源化利用,提高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能力。
❹ 十四五污水處理規劃
法律分析:到2025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生活污水直排口和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全國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爭達到70%以上;城市和縣城污水處理能力基本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縣城污水處理率達到95%以上;水環境敏感地區污水處理基本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全國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京津冀地區達到35%以上,黃河流域中下游地級及以上缺水城市力爭達到30%;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
「十四五」時期著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弱項。一是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提升收集效能。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二是強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弱項,提升處理能力。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日。三是加強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新建、改建和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於1500萬立方米/日。四是破解污泥處置難點,實現無害化推進資源化。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理設施規模不少於2萬噸/日。
健全污水收集處理考核激勵機制,推行專業化運維,推進信息系統建設,強化設施運行維護,推動形成可持續的運營模式,提升設施運行維護水平。
落實目標責任,按照省級部署、市縣負責的要求,系統推進「十四五」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工作。拓寬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財政資金投入保障機制,中央預算內投資給予適當支持,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完善費價稅機制,合理制定污水處理費標准,放開再生水政府定價,落實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節水即治污」理念,深入實施國家節水行動。強化監督管理,加強管材質量監管,嚴把工程質量關。
法律依據:《「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 「十四五」時期著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基礎設施建設,補齊短板弱項。一是補齊城鎮污水管網短板,提升收集效能。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網8萬公里。二是強化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弱項,提升處理能力。新增污水處理能力2000萬立方米/日。三是加強再生利用設施建設,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新建、改建和擴建再生水生產能力不少於1500萬立方米/日。四是破解污泥處置難點,實現無害化推進資源化。新增污泥無害化處理設施規模不少於2萬噸/日。
❺ 住建部門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過程有監管責任
住建部門對污水處理廠建設過程有監管責任。住建部門的職責就是制定適宜的法律規范,是各房產商,按照最有利於公民的原則,修建、手阿米房屋,避免房屋安全質量事故的發生。
❻ 城市污水處理的一般流程是什麼
通常城市污水處理以一級處理為預處理,二級處理為主體,三級處理很少使用。一般工廠排出的污水,至少應採取兩級處理。由於二級處理排出的污泥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還要進行污泥處理。
一般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是易降解有機物,所以絕大多數城市污水處理廠都採用好氧生物處理法。如果污水中廢水比重很大,難降解有機物含量高,污水可處理性差,就應考慮增加厭氧處理改善可處理性的可能性,或採用物化法處理。
(6)恭城新型城鎮化污水處理建設擴展閱讀:
中國水資源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平衡。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加速,水資源的需求缺口也日益增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污水處理行業成為新興產業,與自來水生產、供水、排水、中水回用行業處於同等重要地位。
2007年,中國水污染治理投資達到3387.6億元,比上年增加32%,占當年GDP的1.36%。中國水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2007年,共取締一級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942個,停建二級水源保護區內可能造成污染的建設項目1294個,限期治理931個。
❼ 宜都市高壩洲污水處理廠什麼時候開工
宜都市高壩洲污水處理廠根據查詢相關資料是2013年開工建設的。該項目設計日污水處理量20000噸,預算投資1800萬元,由宜昌恆生投資有限公司採用BOT模式建設,目前投資方已經注冊成立了宜都凈雅污水處理有限公司,負責該項目的建設及回購期的經營管理工作。
❽ 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規劃的原則
法律分析:1、規劃引領,優化布局。
2、補齊短板,提高效能。
3、因地制宜,分類施策。
4、政府主導,市場運作。
法律依據:《「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 (二)基本原則
規劃引領,優化布局。強化規劃引領和指導,科學確定設施規模和布局,推進流域聯動、區域協調、城鄉統籌,實現供需結構相平衡。統籌推進污水處理、黑臭水體整治和內澇治理。
補齊短板,提高效能。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資源化利用和污泥處置設施短板,推進城鎮污水管網全覆蓋,提升設施處理能力。推廣廠網一體、泥水並重、建管並舉,提升運行管理水平,實現設施穩定可靠運行,提升設施整體效能。
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結合當地水資源稟賦、水環境承載力、發展需求和經濟技術水平等因素,科學制定設施能力目標。選擇經濟適用、節能低碳工藝路線,分區分類建設污水處理設施。
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明確責任主體,強化標准約束,嚴格監管考核。完善價格機制,加大財政投入,吸引社會資本,形成可持續的建設經營模式。
❾ 未來桂林是啥樣看看新發布的《新型城鎮化規劃》
桂林市自然資源局對外發布了《桂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公示》(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是桂林空間發展的指南、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和行動綱領。
目前,《規劃》已形成草案,為了讓公眾充分了解草案內容,已進行草案公示,征詢公眾意見。本規劃期限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規劃層次涵蓋桂林市域與中心城區。市域:6區+11縣(市),國土面積27667平方千米;中心城區國土面積354平方千米。
在《規劃》中有很多讓人眼前一亮的提法。
具體而言,在五年間,桂林要實現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加速、城鎮空間布局更加優化、城市品質顯著提升、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的「小目標」。
到2035年, 桂林則要實現多個「大目標」,包括: 世界級旅遊城市全面建成,打造成為世界級山水旅遊名城、世界級文化旅遊之都、世界級康養休閑勝地、世界級旅遊消費中心,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成經濟發達、城鄉繁榮、社會文明、生態良好、城市宜居、人民幸福的最宜居城市和廣西副中心城市,城市綜合競爭力、國際影響力、輻射帶動力全面提升。
如何實現這些「豐滿理想」?《規劃》給出了實踐途徑。
未來的桂林將肩負7大任務,分別是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優化城鎮化空間布局、強化城鎮化產業支撐能力、全力打造最宜居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加快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以及推動內外高水平開放協同。
此外,《規劃》中的一些數據也值得我們關注。
首先一個就是城鎮化率的指數。城鎮化率是用來衡量城市發展程度的數量指標。在「六普」時期,桂林的城鎮化率僅為38.76%。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後,到2021年末,我市城鎮常住人口數量為264.20萬人,城鎮化率為53.42%。不斷攀升的城鎮化率,側面反映了城市發展的速度,以及各生產生活要素在城市日益活躍。按照《規劃》,「十四五」期間,桂林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57%以上,相當於屆時全區城鎮化的平均水平。
「七普」數據顯示,桂林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20.33%,分別高於全國、全區平均水平1.63、3.64個百分點。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規劃》中給出了量化的發展目標:到2025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00.7%,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102.7%,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13%。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到6.9張,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個,全市擁有公共圖書館圖書數量達到11.6冊/人,每25萬人擁有1家博物館,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新建無障礙設施建設率達到100%,城市供水普及率達到99%,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5%,城市燃氣普及率達到98%,城市路網密度達到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面積率達到15%,從而讓城市與青年同頻共振,為青年人才「留桂」創設全方位良好的生活生產條件。
在未來的城鎮結構上, 桂林將加快構建「一核兩翼三區多點」的結構布局,即 由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臨桂區構成的中心城區和與靈川縣、永福縣的部分融合地區所組成的「一核」;荔浦市、全州縣兩個副中心城市構成的「兩翼」;靈川縣和永福縣構成的都市近郊區;平樂縣、恭城瑤族自治縣、陽朔縣組成的南部城鎮發展區;興安縣、灌陽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資源縣組成的北部城鎮發展區。各縣城所在地中心鎮及其他產業、交通條件較好的重點鎮構成「多點支撐」。
行業方面,未來的桂林將更加關注年輕群體的消費需求,醫美、時尚、電競等,都會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度假、養生產業,做旅居時代的引領者。依託主題街區、公園和大型特色演繹項目,將城市核心區建設成為「優雅時尚、浪漫動感、康泰樂祥」的個性化城市。推出「建築可閱讀」旅遊線路、打造「數字孿生城市」,建成一個可閱讀、可漫步、有溫度的城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四十條
在城市、鎮規劃區內進行建築物、構築物、道路、管線和其他工程建設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應當提交使用土地的有關證明文件、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等材料。需要建設單位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的建設項目,還應當提交修建性詳細規劃。對符合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規劃條件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鎮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經審定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總平面圖予以公布。
❿ 海綿城市建設與「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海綿城市建設 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河道不黑臭、熱島有緩解」的目標已成為業內共識,這就要求排水工程建設者更新理念,緊緊抓住城鎮發展過程中的高質量發展和高品質生活要求,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建設高標准、高質量的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
城鎮排水工程是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載體,對於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2012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2.6%,超過世界平均水平(52.5%),並以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年均0.5%)快速推進。中國城鎮化將進入「下半場」預計203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70%左右,新型城鎮化發展給排水行業帶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應以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系統推進城鎮化建設。
內澇防治 要求我們高標准建設雨水系統。氣候變化致使暴雨頻率和強度都有所改變,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加劇了暴雨內澇對城市的威脅。硬化屋頂地面的增加,致使雨水排水強度加大;規劃中片面追求用地指標,侵佔或縮窄了天然水體,雨水調蓄功能嚴重萎縮;城市建設者片面追求高水位、大水面,阻礙了雨水的自然調蓄和下泄。
黑臭水體治理要求我們高質量建設污水系統。「黑臭在水裡,根源在岸上」,合流制 排水系統 的截流倍數偏低,造成溢流污染嚴重;分流制排水系統雨污混接嚴重,造成旱天污水直排和雨天受污染徑流放江,很多城市水體逢雨必黑,黑臭河道反復治理。
在新時代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指導下,市政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如何高標准、高質量建設是給排水設計人員面對的新課題。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是雨水管理和污水治理中國智慧的結晶。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不能只依靠市政雨水系統實現,還需要建築小區、綠地、道路廣場和城市水系等多系統的共同參與。污水系統則應盡快推進廠網一體化建設,建管並舉,提質增效,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充分發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的作用,把污染物有效輸送至污水處理廠處理,提高污染物消減量。
1 建設高標准雨水和內澇防治系統
雨水和內澇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涵蓋從雨水徑流的產生到末端排放的全過程式控制制,應包括源頭減排、排水管渠、排澇除險等工程性措施和應急管理的非工程性措施,並應和防洪設施相銜接,而不僅僅指傳統的排水管渠設施。
1.1 源頭減排
源頭減排設施一般由綠色屋頂、生物滯留設施、植草溝、調蓄設施和透水鋪裝等滲透、滯蓄和凈化措施組成,主要應對低強度降雨的大概率事件,其設計應注重綠灰耦合,實現控制雨水徑流產生、減排雨水徑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和削減峰值流量。
源頭減排設施的設計標准應根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並應明確相應的設計降雨量。以上海為例,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0%、75%、80%時,根據近30年的統計數據所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分別為22.2 mm、26.7 mm和33.0 mm。根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徑流控制面積和相應的徑流系數,採用容積法計算得到需控制的徑流體積,以此作為源頭減排設施的設計規模。當降雨量小於規劃確定的年徑流總量控制要求時,源頭減排設施應做到不直接向市政雨水管渠排放未經控制的雨水。
1.2 排水管渠
排水管渠設施一般由排水管道、溝渠、雨水調蓄設施和排水泵站等組成,主要應對短歷時強降雨的大概率事件,其設計應考慮公眾日常生活的便利,並滿足較為頻繁降雨事件的排水安全要求。
排水管渠的設計標准應根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確定設計降雨強度。近幾年,我國的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准得到提高,《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在2014年修訂的時候,將原來「一般地區1~3年一遇、重要地區3~5年一遇」的規定,按不同的城鎮類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不同的城區類型(中心城區、非中心城區、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和中心城區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等)分別進行規定,比如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要求3~5年一遇,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要求5~10年一遇,這一標准和歐盟標准基本吻合。同時各地應根據雨水管渠的設計重現期確定設計降雨強度,以便公眾理解。以上海為例,中心城區和新城、其他地區、地下通道下沉式廣場等的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准分別是5年一遇、3年一遇和30年一遇,對應的小時設計降雨強度分別為58.1 mm/h、51.3 mm/h和82.2 mm/h。
雨水管渠一般按滿管流設計,其傳輸能力是根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下的設計降雨強度、匯水面積和徑流系數,通過推理公式法或數學模型法計算流量確定。當匯水面積>2 km²時,考慮區域降雨和地面滲透性能的時空分布不均勻性和管網匯流過程等因素,應採用數學模型法確定雨水設計流量,並應校核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地面的積水深度等標准。
徑流系數主要取決於土地利用情況、土壤和植被類型以及地面坡度。降雨特性(例如強度、歷時)和前期降雨條件也對徑流系數具有一定影響。因此進行內澇防治設計校核時,如採用推理公式法或者在數學模型中採用固定徑流系數,應提高不同下墊面的徑流系數,當設計重現期為20~30年時,徑流系數提高10%~15%;當設計重現期為30~50年時,提高20%~25%;當設計重現期為50~100年時,提高30%~50%;當計算的徑流系數>1時,應按1取值。
1.3 排澇除險
排澇除險設施主要應對長歷時降雨的小概率事件,承擔著在暴雨期間調蓄雨水徑流、為超出源頭減排設施和排水管渠設施承載能力的雨水徑流提供行泄通道和最終出路等重要任務,是滿足城鎮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標準的重要保障。
排澇除險設施的設計標准應根據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確定設計降雨強度。排澇除險設施的建設,應充分利用自然蓄排水設施,充分發揮河道行泄能力和水庫、窪地、湖泊、綠地等調蓄雨水的功能,合理確定排水出路。排澇除險設施的規模,應根據其類型(調蓄或排放),進行相應的水量或流量計算,且應和源頭減排設施、排水管渠設施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校核,滿足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的設計要求。根據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校核地面積水排除能力時,應根據當地歷史數據合理確定用於校核的降雨歷時和該時段內的降雨量分布情況,有條件的地區應採用數學模型計算,計算中降雨歷時應為長歷時。發達國家一般根據服務面積,確定降雨歷時,通常採用3~24 h。如校核結果不符合要求,應調整設計,包括放大管徑、增設滲透設施、建設調蓄管道或調蓄池等。在設計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雨水管渠按壓力流計算,即雨水管渠應處於超載狀態。
城鎮內澇防治的主要目的是將降雨期間的地面積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因此滿足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的標准包括地面積水深度和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標准。
地面積水深度標准有兩點規定,一是居民住宅和工商業建築物的底層不進水;二是道路中一條車道的積水深度≤15 cm。當路面積水深度>15 cm時,車道可能因機動車熄火而完全中斷,標准要求能保證城鎮道路不論寬窄,在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至少有一車道能夠通行。發達國家和我國部分城市已有類似的規定,如美國丹佛市規定:當降雨重現期為100年一遇時,非主幹道路中央的積水深度不應超過30 cm,主幹道路和高速公路中央不應有積水。上海市規定積水深度超過道路立緣石(立緣石一般高出路面10~20 cm)即為市政道路積水。
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標準是指雨停後的地面積水的最大允許排干時間,因為道路積水對城市不同區域的影響不同,因此,可以根據不同的城區類型分別確定最大允許退水時間,而對於交通樞紐這樣對道路積水特別敏感的區域,最大允許退水時間應採取措施進一步縮短。上海市是全國最先規定雨停後退水時間的,並從最初要求的≤2 h調整到≤1 h;天津市的排除積水實踐經驗為40~50 mm/h雨後1~3 h,60~70 mm/h雨後3~6 h;浙江省地方標准對積水時間進行了詳細的規定,中心城區重要地區≤0.5 h,中心城區≤1 h,非中心城區2 h。
2 建設高質量污水與徑流污染控制系統
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城市排水系統得不到正常的建設和維護,城市管網系統雨污混接、破損淤積嚴重,造成污水管網的有效收集不夠,統計數據表明,我國污水處理水量逐年增加,2017年全國污水處理量是2007年的3.2倍,但由於進水濃度降低,2017年COD削減量僅為2007年的2.7倍。
同時城市雨水徑流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由於污水系統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到這部分水量,從而造成大量截流或調蓄收集的受污染雨水,最終無法輸送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後排放,而是在廠前或污水提升過程中溢流排放,造成水環境污染。因此污水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應與海綿城市建設中徑流污染控制目標和要求接軌,將受污染的雨水徑流,即截流的雨水輸送和處理納入其中。
2.1 應建設完全的污水收集系統
2010年作者就撰寫文章提出要逐步消除雨污混接,分析了上海市排水系統雨污混接現象,將混接類型主要歸納為系統間混接、系統內管道混接、小區管道混接和住宅內部混接4類,還要加強管理,消除洗車排擋等污水直接進入雨水管道。隨後國家地方的規范標准陸續關注由於設計不當造成的混接問題,並加以修編。國家標准《室外排水設計規范》(GB 50014)在2011年局部修訂中,新增條文內容,強調「雨水管道系統和合流管道系統之間不應設置連通管道」,以避免由設計造成的系統間混接;國家標准《住宅設計規范》(GB 50096)在2011年全面修訂時,新增規定「洗衣機設置在陽台上時,其排水不應排入雨水管」;上海市地方標准《住宅設計標准》(DGJ 08-20)在2013年全面修訂時,也相應增加了規定「陽台雨水應排入污水系統並應採取防臭措施」。因此,2011年之後建設的大多數住宅建築已能在設計階段避免造成雨污混接。
但是,城鎮排水系統的混接在很多已建成系統中仍然存在,同時建設周期或管理過程中的不合規操作也造成新的混接。目前城鎮排水系統混接中的重災區,包括管網河網混接、雨污系統混接和建築小區混接。
(1)管網河網混接。主要指排水管網和河網之間的混接,大多是因合流制排水系統沿河截流工程設計不當,引起合流制系統排水管網和河網的混接,其結果是在雨季,當河水水位上漲時倒灌進入截流系統,致使上游的截流污水輸送不暢而溢流入河,同時大量河水進入截流系統,造成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
(2)雨污系統混接。雨污系統之間的混接主要是由於目前許多地區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統並存,部分系統之間仍存在將合流管道和分流制雨水管道相連的現象;還有不少城市的合流制排水系統和分流制排水系統合用一根污水干管,分流制位於合流制的上游,在雨季,當下游污水泵站由於後續污水系統流量限制或其他原因不能按設計水位運行時,污水截流管可能處於滿管流狀態,下游頂托造成上游泵站輸送來的旱流污水從截流管進入截流井,進而溢流至雨水系統,實質上造成不同排水體制系統間的混接。
(3)建築小區混接。建築小區(包括企事業單位)的雨污混接是城鎮雨污混接的重災區,因為市政管網系統的責任主體還是相當明確,也開始開展大量的管網普查摸清底數的工作,而建築小區的底數更難摸清。上海中心城區某區8個分流制排水系統,共查出583個混接點,混接水量13 825.14 m³/d,其中小區混接點273個,混接水量11 365.94 m³/d,個數佔比46.91%,水量佔比82.21%,而小區混接中,又以陽台污水的混接最為嚴重。
城鎮排水系統混接問題是我國城市水環境治理必須面對的「頑疾」,行業主管部門和從業人員應充分認識到混接改造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從現場調查、工程建設、技術研發、標准制定、目標管理等各項工作著手,堅持不懈地推進各種混接改造目標的達成,配合對公眾環保知識的宣傳和環保意識的培養,消除排水系統的雨污混接現象,建設完全的污水收集系統,為城市水環境治理和污水系統提質增效提供支撐。
2.2 污水處理廠應對雨天流量的經驗
許多國家無論合流制還是分流制排水系統,污水干管和污水處理廠的設計中除處理旱季流量之外,都預留部分雨季流量的處理能力,根據當地氣候特點、污水系統收集范圍、管網質量,雨季設計流量可以是旱季流量的3~8倍。
2.2.1 美國
美國鹿島污水處理廠位於馬薩諸塞州,其服務范圍內有超過50%的區域為合流制排水系統,因此該污水處理廠進水流量隨降雨量變化較為明顯,詳見圖1。
為滿足美國NPDES(國家污染物排放削減)許可證對污染物排放量為服務范圍內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問題,該污水處理廠日均設計流量為137萬m³/d(361×106加侖/d),雨季最大設計流量為52.6 m³/s(1 200 ×106加侖/d),而二級處理設計能力最高達到265萬m³/d(700 ×106加侖/d),約為日均設計流量的2倍。由圖1可知,鹿島污水處理廠的二級處理能力基本能滿足大多數降雨期間的入廠流量全量處理。
2.2.2 英國
英國為削減合流制區域的雨天溢流和分流制區域徑流污染,確定了最大允許暴雨溢流(排放)量。對於合流制地區,要求污水設施足以應對旱季流量的晝夜峰值加上日降雨25 mm以下產生的額外流量,污水處理廠最大處理量和最大允許暴雨溢流排放量之間還存在6.5倍生活污水量的差值,需要進行調蓄。對於分流制地區,雨天徑流污染控制的目標是,2倍於旱季污水流量(除去地下水入滲量)的徑流不能直接放江,而應該通過截流、調蓄和處理後才排放。
2.2.3 日本
日本大阪市為削減合流制排水系統雨天溢流污染,在2002~2006年開始啟動「合流制排水系統溢流污染控制緊急對策」,合流制排水系統雨天污染物排放標准,由最初的BOD5≤70 mg/L改為BOD5≤40 mg/L。採取的工程措施包括建設雨水調蓄池、調整雨天污水處理廠處理工藝和利用放水路調蓄雨水等措施。同時在合流污水溢流排放口增設過濾裝置,減少固體雜質的排放。
雨季污水處理廠進水流量為旱流污水的3倍(3Q),傳統處理工藝是3Q的流量經過初沉後,2Q的流量被排放,1Q的流量進入後續生化處理單元。大阪市採取的新措施是多點進水,1Q的流量進入生物處理前端,2Q的流量進入生物處理後段。
結果表明,採用該工藝,進水流量在1.48Q~4.62Q時,出水SS 和BOD5分別可達到9.3 mg/L和7.7 mg/L的控制目標。另外大阪市還擬將污水處理廠初沉池由平流式改為斜板沉澱池,從而減小處理合流污水所需沉澱池的容積,多餘空地建設專門處理雨水的沉澱池。
因此在污水系統設計能力和污水處理廠工藝選擇上,系統考慮雨季進入污水系統的受污染徑流的雨水量,是削減合流制溢流污染和暴雨排江污染的關鍵措施。
2.3 旱季設計流量和雨季設計流量
我國現行《室外排水設計規范》在污水處理處理構築物流量設計中明確規定合流制處理構築物的提升泵站、格柵、沉砂池應按合流水量設計,但是沒有明確提出雨季設計流量的概念,特別是二級處理系統,規定是按照旱流污水量設計,必要時考慮一定的合流水量,而大多數污水處理廠,為確保出水水質達標,一般在二級處理前就把超過設計流量的部分直接超越溢流了,因此,目前我國的污水系統基本沒有應對雨天流量的能力。
為保障污水系統提高應對雨天流量的能力,切實提高合流制系統截流倍數,減少雨天溢流污染,有必要在污水系統旱季設計流量的基礎上,提出雨季設計流量的概念。
顯然,對於合流制系統,雨季設計流量就應該是截流後的合流污水量,而分流制污水系統的雨季設計流量,應在旱季設計流量的基礎上,根據對徑流污染控制設施的調查,增加相應的截流雨水量。
在設計過程中,應從污水管道、泵站、污水處理廠各構築物和污泥處理系統考慮旱季設計流量和雨季設計流量的協調。比如,對於分流制污水管道,應按旱季設計流量進行設計,並按雨季設計流量校核,校核的時候可採用滿管流;對於分流制污水泵站的設計流量,應按泵站進水總管的旱季設計流量確定,其總裝機流量應按泵站進水總管的雨季設計流量確定;對於分流制雨水泵站,雨污分流不徹底、短時間難以改建或考慮徑流污染控制的地區,雨水泵站中宜設置污水截流設施,輸送至污水系統進行處理達標排放;對於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構築物,提升泵站、格柵、沉砂池和深度處理,均應按雨季設計流量計算,初次沉澱池和二級處理系統,應按旱季設計流量設計,雨季設計流量校核,管渠應按雨季設計流量計算;當二級處理系統不能滿足要求的時候,也可參考國外的做法,在廠內增設調蓄設施,應對雨季設計流量;對於處理截流雨水的污水系統,其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規模應統籌考慮相應的污泥增量,可在旱流污水量對應的污泥量上增加。
3 結語
排水工程是城鎮居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是保障公眾身體健康、水環境質量和水安全的重要基礎設施,排水工程包括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基於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排水工程設計需要進一步增強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遵循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管理和控制,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相互配合、有效銜接,建設完善的合流制排水系統,通過截流、調蓄和處理等措施,提高截流能力並結合源頭減排,控制溢流污染;建設完全的分流制排水系統,消除雨污混接,通過提升污水系統的收集和處理能力,實現對城鎮所有用水過程產生的污染水和受污染雨水徑流的全收集、全處理。實現保護水生態、改善水環境、保障水安全、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目標,服務於新時代城鎮發展的需要。
原標題:給水排水 |水業導航:基於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排水工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