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廢水知識 > 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

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

發布時間:2020-12-24 20:25:26

1. 污水處理菌種培養方法

開始少量進水 悶曝 然後 逐步加大水量 控制好 DO 做好鏡鑒 SV MLSS 等常規測量 培養過程 視情況適當排泥!

2. 怎樣培養水處理段的好氧細菌

答:(1)污水抄處理廠在單體試襲車初步驗收和聯動試車的基礎上.進水的污水水質、水量能滿足初步運行的要求,即可進行投產試運行.首先要培養活性好氧菌.培養好氧菌的菌種和所需的營養物質在城市污水中都存在,一般直接通污水進行培養.
(2)將城市污水引入曝氣池後暫停進水,進行曝氣.在水溫、氣溫都合適情況下1-2天就會出現絮狀物,這時可少量連續進水,也可間歇進水,繼續曝氣.連續曝氣一周後,通過顯微鏡檢查到菌膠團生產良好後即可由少到大逐漸增加進水到設計量,投入試運行.如果營養不足可加入一些糞便、食品加工業的含氮磷豐富的廢液,以及飯店的米泔水等以增快培養的速度.還要注意在培養菌的初期,由於好氧細菌沒大量形成,應控制曝氣量避免溶解氧過量,避免好氧細菌老化.

3. 污水處理菌種怎樣培養

污水處理廠活性污泥的培養,就是為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提供一定的生長條件,在這種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有活性污泥形成,並且在數量上逐漸增長,並最後達到處理廢水所需的污泥濃度。

為達到污水中污染物質降解的目的,遴選、培養、組合針對污水特別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形成菌群,成為專門的污水處理菌種,是目前污水處理技術中最先進的幾種方式之一。

菌種源自於大自然,加以人工培育馴化,最終回歸大自然,擔任修復水體氮循環的使命,符合無毒、無公害、無二次污染、對人體無害的原則。能有效去除氨氮、BOD、COD、SS、硝酸根、硫酸根、色度、臭味、毒性物質、化合污染物等,而不需化學混凝、助凝的過程。

第一代的生物處理技術利用污水或污泥中的自發性細菌進行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將有機污染物降解,使水體恢復氮循環的自凈能力,由於菌種不全或數量不足,已經應付不了現代化高濃度與高復雜的污水;

第二代生物處理技術則是利用專業的微生物菌劑結合好氧、缺氧、厭氧等各種手段與設施來處理特定污水,由於環境適應能力與配方不全,不易全面解決污水中的高復雜污染成分與頑劣性的污水;

第三代污水處理菌技術是新一代的復合性微生物菌群,結合污水處理菌微生物研發經驗與全球先進微生物基因工程培植技術,遴選萃取多種微生物中對水體污染物具有優秀降解性的菌種基因。

培育成新一代更具降解污染能力的微生物,經過嚴格的篩選與馴化,再運用專用配方將多種微生物構成生物鏈,最終馴養成為專治復雜污水的復合菌群,使能處理各種高難度的廢水。

(3)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擴展閱讀:

好氧性微生物污水處理菌種利用水中的溶氧(DO),將有機污染物質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或轉化為污水處理微生物的營養物質,並利用這些養分進行繁殖,其過程正好可以降解污染物質,達到除污除臭的目的,此種處理法稱為好氧性處理,利用最多的就是活性污泥法。

通用厭氧性污水處理微生物是在沒有溶氧的環境下將硝酸鹽還原(利用硝酸鹽中的氧),進行脫氮反應,使其產生氮氣,此種方廣泛運用於含有氮氣的廢水處理。而酸生成菌(通用厭氧性微生物)常用於絕對厭氧微生物污水處理工法中的前期酸化反應。

硝化反硝化復合菌種:具備硝化和反硝化雙重作用的復合菌種,在污水處理環境日益復雜的情況下,單一使用硝化或反硝化菌種越來越難達成菌種平衡,硝化反硝化的配比多數企業對污此的掌握也並非准確,造成大量菌種資源浪費或不足,難以達成理想的污水處理效果。復合菌種可根據水質情況自我擴繁,達到菌種平衡,讓污水處理工作更簡單、高效。

4. 好氧池的細菌怎麼培養

污泥的培養和馴化
污泥培養馴化是針對利用微生物氧化去除污染物的工藝單元,主要有厭氧和好氧兩類。依據工藝種類的不同,培養馴化方式有較大區別。
(1) 厭氧工藝
厭氧工藝分為水解酸化類和產甲烷類,其污泥的培養各有特點。水解酸化的污泥培養馴化相對簡單,目的是在反應器中形成水解污泥層。對於懸浮物濃度較高的廢水,當向水解酸化池中持續通入廢水以後,廢水中的懸浮物將逐漸在池底部積 累並開始生化過程,大致運行1個月後可形成水解污泥層,再經過1個月可得到成熟的水解污泥。當原廢水中含有生活污水成分時,水解反應器可以不用進行污泥接種。
產甲烷類厭氧反應器分為絮狀污泥反應器和顆粒污泥反應器兩類。顆粒污泥反應器的污泥培養馴化分為啟動、顆粒污泥形成、污泥床形成三個階段,而絮狀污泥反應器只進行第一個階段。
對於傳統的厭氧反應器,厭氧污泥一般為絮狀體,污泥體積大,污泥指數高(一般為30~50mL/g), 這樣的污泥在提環反應器負荷時很容易流失,使反應器的處理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有機負荷一般只能達到10~12kgCOD/ (m3 • d)。而在以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為代表的顆粒污泥反應器中,由於富含產甲烷細菌的顆粒污泥的存在,污泥密實,污泥指數一般只有10m L/g 左右,沉降性能好,既增加了反應器中的污泥量,又不易流失,因此反應器的負荷可提高到 20~30kgC0D/ (m³d) 甚至更高。顆粒污泥是使UASB工藝維持高效率,並區別於傳統厭氧工藝的主要特徵。同時,顆粒污泥的培養馴化是UASB實際應用中較為 復雜和關鍵的技術。
顆粒污泥培養馴化成功以後,能夠長期保持形態上的穩定性,從而保證 UASB反應器持續發揮高效處理能力,對整個處理設施保持運轉的穩定性至關重要。顆粒污泥的培養馴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啟動階段。啟動階段的運行目的有四個:一是形成一定數量的厭氧污泥;二是使形成的厭氧污泥適應所要處理的廢水中的有機物類型 ;三是使污泥具有盡量好的沉降性能;四是盡量提高污泥的活性。
為了達到上述四個目的,具體的工藝和參數控制措施為:首先進行厭氧污泥接種,維持反應器在低負荷下運行,污泥負荷控制在0.1~0.2kgC0D/ (kgSS •d) ; 反 應器中原有的和分解產生的有機酸沒有被有效分解之前,不增加反應器負荷,揮發性脂肪酸的降解率超過80 %以後再逐漸增大負荷;在水力負荷的控制上允許多餘的、穩定性和沉降性能差的污泥被沖洗出來,但必須截流住重質污泥,反應器中的環境條件應嚴格控制在有利於產甲燒細菌生長繁殖的范圍內,這就要求對溫度、毒物濃度、pH值、氧化還原電位、營養物質進行頻繁和嚴格的監控。
啟動階段要求有 1個月時間左右,這一階段結束後,反應器內已得到相當數量沉降性能良好 、不易被水沖走的厭氧污泥。絮狀厭氧污泥反應器經過這一階段後,培養馴化任務基本完成,可以繼續進行污泥的增量、穩定,並逐漸提高負荷到設計值,開始試運行。
第二階段為顆粒污泥形成階段。將有機負荷提高到2~5kgCOD/ (m3 • d) , 負荷的增加將導致部分污泥的流失,但這是一個正常和必需的階段。此時反應器中的水力篩選作用將細小的污泥洗出,重質污泥則留在反應器內,在重質污泥粒子上逐漸富集和生長產甲烷細菌,最終使污泥形成直徑1~5mm的顆粒污泥這一階段維持污泥負荷在0.6kgC0D/ (kgSS• d) 左右,可觀察到細小顆粒污泥的形成。
顆粒污泥形成 階段同樣要求1個月左右,這一階段中由於水力篩選作用去除了細小和輕質污泥,反應器中污泥蜇降低了,但活性卻得到提高。
第三階段為顆粒污泥床形成階段。將反應器的有機負荷逐漸提高到5kgCOD/ (m3 • d) 或以上,逐漸達到設計值。負荷的提高造成污泥總量的增加,因此反應器中的顆粒污泥逐漸增多,顆粒污泥床逐漸增高,直至達到所需要的處理效率。這一階段實際上是顆粒污泥的成熟階段,時間大約也是1個月。
可見如果操作控製得當,顆粒污泥培養馴化需要3個月左右,這是厭氧處理調試工作中難度最大、技術和經驗要求很高的環節。在培養顆粒污泥的時候 ,一般可同時進行好氧、物化等其他工藝的調試。
為了加快厭氧顆粒污泥的培養,有效的措施是在啟動階段向反應器中投加一定量從其他途徑得到的成熟厭氧污泥。如果當地有此便利條件,可考慮加以利用。
(2)好氧工藝
好氧工藝分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兩類,污泥的培養馴化程序基本相同,只是 活性污泥培養的目標是在反應器中形成活性好、沉降性能優良的懸浮活性污泥,而生物膜培養的目標是在生物載體(填料)上培養附若性生物膜(俗稱掛膜)。
以活性污泥法為例,污泥的培養馴化分為培養和馴化兩個步驟。培養是指在反應器中形成濃度足夠,能滿足處理要求的活性污泥;馴化是使這些污泥適合於分解目標廢水中特定類型的有機污染物。
曝氣池中最初的活性污泥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得到。其一,從其他工業或城市污水處理廠中購買一定量新鮮成熟的活性污泥,將其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糞便水或生活污水進行曝氣培養,使其增殖到所需要的數量。成熟活性污泥的購買量可按反應池有效容積的1/10計。購買現成的活性污泥可以縮短培養周期,一般只需1~15 天左右即可得到足夠的污泥。其二,若沒有就近購買的便利,則活性污泥可直接用糞便水經曝氣培養而得到,這是因為糞便水中細菌種類多,本身所含營養物質也較豐富,細菌易於繁殖。
用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的具體步驟是,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人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 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不進水不出水,進行連續曝氣 ,俗稱「悶曝」。當水溫保持在20℃以上時,約經過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用顯微鏡進行鏡檢可看到一些菌膠團,但成熟活性污泥中大量存在的鍾蟲、輪蟲等原生、後生動物則不易發現。混合液經 30min沉降後,上清液較渾濁,說明污泥還未成熟。
在活性污泥的絨絮出現以後,就可以在反應池中進一步加入更多的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邊進水邊曝氣,直至滿容積,繼續曝氣3~5天,讓污泥進一步增殖。當活性污泥的絮體長大到可以大部分沉降下來時,就應進行換水因為曝氣池中此時盡管還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微生物排泄的分泌物已積累到一定濃度,可能會影響它們正常的生長。
換水的方法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2h , 將上清液排掉,再投加新鮮的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 繼續曝氣。換水應該每隔1~2天進行一次,每日檢查污泥的 30min沉降比,當沉降比增加到10%以後,說明污泥的數量已經足夠了,培養過程也就完成了。
接下來要進行的是污泥的馴化,馴化的目的是使所培養的污泥適合於處理目標廢水。當處理對象是生活污水或城鎮污水時,不需要進行馴化,活性污泥培養到足夠數量後就可以將曝氣池和二沉池聯合運行,進入試運行階段了。
處理工業廢水時,馴化的操作程序與換水類似,不同的是在每次投加的生活污水中逐漸增加目標工業廢水的比例,使微生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開始時,工業廢水的加入量可以是反應池容積的10 % ~20 % , 達到較好的處理效果以後,再繼續增加混合廢水比例,每次以增加設計負荷的10%~20 %為宜 ,最後到達滿負荷。
在馴化過程中,能分解目標廢水中有機物的微生物種群得到增殖 ,不適應的微生物則被淘汰。為了加快馴化過程,得到菌種更加優良的活性污泥,可以在工廠廠區下水道中撈取一定量的沉積污泥投人曝氣池中,以利用其中經過了自然篩選的有用菌種。
在水溫、pH值、溶解氧、毒物負荷、營養鹽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活性污泥培養馴化的周期大約為1個月 。

5. 醫葯廠污水處理內的好氧池的細菌.該怎麼培養

污泥的培養和馴化
污泥培養馴化是針對利用微生物氧化去除污染物的工藝單元,主要有厭氧和好氧兩類。依據工藝種類的不同,培養馴化方式有較大區別。
(1) 厭氧工藝
厭氧工藝分為水解酸化類和產甲烷類,其污泥的培養各有特點。水解酸化的污泥培養馴化相對簡單,目的是在反應器中形成水解污泥層。對於懸浮物濃度較高的廢水,當向水解酸化池中持續通入廢水以後,廢水中的懸浮物將逐漸在池底部積 累並開始生化過程,大致運行1個月後可形成水解污泥層,再經過1個月可得到成熟的水解污泥。當原廢水中含有生活污水成分時,水解反應器可以不用進行污泥接種。
產甲烷類厭氧反應器分為絮狀污泥反應器和顆粒污泥反應器兩類。顆粒污泥反應器的污泥培養馴化分為啟動、顆粒污泥形成、污泥床形成三個階段,而絮狀污泥反應器只進行第一個階段。
對於傳統的厭氧反應器,厭氧污泥一般為絮狀體,污泥體積大,污泥指數高(一般為30~50mL/g), 這樣的污泥在提環反應器負荷時很容易流失,使反應器的處理能力受到限制,因此有機負荷一般只能達到10~12kgCOD/ (m3 • d)。而在以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UASB)為代表的顆粒污泥反應器中,由於富含產甲烷細菌的顆粒污泥的存在,污泥密實,污泥指數一般只有10m L/g 左右,沉降性能好,既增加了反應器中的污泥量,又不易流失,因此反應器的負荷可提高到 20~30kgC0D/ (m³d) 甚至更高。顆粒污泥是使UASB工藝維持高效率,並區別於傳統厭氧工藝的主要特徵。同時,顆粒污泥的培養馴化是UASB實際應用中較為 復雜和關鍵的技術。
顆粒污泥培養馴化成功以後,能夠長期保持形態上的穩定性,從而保證 UASB反應器持續發揮高效處理能力,對整個處理設施保持運轉的穩定性至關重要。顆粒污泥的培養馴化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啟動階段。啟動階段的運行目的有四個:一是形成一定數量的厭氧污泥;二是使形成的厭氧污泥適應所要處理的廢水中的有機物類型 ;三是使污泥具有盡量好的沉降性能;四是盡量提高污泥的活性。
為了達到上述四個目的,具體的工藝和參數控制措施為:首先進行厭氧污泥接種,維持反應器在低負荷下運行,污泥負荷控制在0.1~0.2kgC0D/ (kgSS •d) ; 反 應器中原有的和分解產生的有機酸沒有被有效分解之前,不增加反應器負荷,揮發性脂肪酸的降解率超過80 %以後再逐漸增大負荷;在水力負荷的控制上允許多餘的、穩定性和沉降性能差的污泥被沖洗出來,但必須截流住重質污泥,反應器中的環境條件應嚴格控制在有利於產甲燒細菌生長繁殖的范圍內,這就要求對溫度、毒物濃度、pH值、氧化還原電位、營養物質進行頻繁和嚴格的監控。
啟動階段要求有 1個月時間左右,這一階段結束後,反應器內已得到相當數量沉降性能良好 、不易被水沖走的厭氧污泥。絮狀厭氧污泥反應器經過這一階段後,培養馴化任務基本完成,可以繼續進行污泥的增量、穩定,並逐漸提高負荷到設計值,開始試運行。
第二階段為顆粒污泥形成階段。將有機負荷提高到2~5kgCOD/ (m3 • d) , 負荷的增加將導致部分污泥的流失,但這是一個正常和必需的階段。此時反應器中的水力篩選作用將細小的污泥洗出,重質污泥則留在反應器內,在重質污泥粒子上逐漸富集和生長產甲烷細菌,最終使污泥形成直徑1~5mm的顆粒污泥這一階段維持污泥負荷在0.6kgC0D/ (kgSS• d) 左右,可觀察到細小顆粒污泥的形成。
顆粒污泥形成 階段同樣要求1個月左右,這一階段中由於水力篩選作用去除了細小和輕質污泥,反應器中污泥蜇降低了,但活性卻得到提高。
第三階段為顆粒污泥床形成階段。將反應器的有機負荷逐漸提高到5kgCOD/ (m3 • d) 或以上,逐漸達到設計值。負荷的提高造成污泥總量的增加,因此反應器中的顆粒污泥逐漸增多,顆粒污泥床逐漸增高,直至達到所需要的處理效率。這一階段實際上是顆粒污泥的成熟階段,時間大約也是1個月。
可見如果操作控製得當,顆粒污泥培養馴化需要3個月左右,這是厭氧處理調試工作中難度最大、技術和經驗要求很高的環節。在培養顆粒污泥的時候 ,一般可同時進行好氧、物化等其他工藝的調試。
為了加快厭氧顆粒污泥的培養,有效的措施是在啟動階段向反應器中投加一定量從其他途徑得到的成熟厭氧污泥。如果當地有此便利條件,可考慮加以利用。
(2)好氧工藝
好氧工藝分為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兩類,污泥的培養馴化程序基本相同,只是 活性污泥培養的目標是在反應器中形成活性好、沉降性能優良的懸浮活性污泥,而生物膜培養的目標是在生物載體(填料)上培養附若性生物膜(俗稱掛膜)。
以活性污泥法為例,污泥的培養馴化分為培養和馴化兩個步驟。培養是指在反應器中形成濃度足夠,能滿足處理要求的活性污泥;馴化是使這些污泥適合於分解目標廢水中特定類型的有機污染物。
曝氣池中最初的活性污泥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得到。其一,從其他工業或城市污水處理廠中購買一定量新鮮成熟的活性污泥,將其投入曝氣池中,再用糞便水或生活污水進行曝氣培養,使其增殖到所需要的數量。成熟活性污泥的購買量可按反應池有效容積的1/10計。購買現成的活性污泥可以縮短培養周期,一般只需1~15 天左右即可得到足夠的污泥。其二,若沒有就近購買的便利,則活性污泥可直接用糞便水經曝氣培養而得到,這是因為糞便水中細菌種類多,本身所含營養物質也較豐富,細菌易於繁殖。
用糞便水培養活性污泥的具體步驟是,將經過過濾的濃糞便水投人曝氣池中,再用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將其稀釋至BOD含量300mg/ L左右,稀釋後污水的總量大約為反應池有效容積的一半,然後不進水不出水,進行連續曝氣 ,俗稱「悶曝」。當水溫保持在20℃以上時,約經過3~5天就會發現池中出現細小的活性污泥絨絮。用顯微鏡進行鏡檢可看到一些菌膠團,但成熟活性污泥中大量存在的鍾蟲、輪蟲等原生、後生動物則不易發現。混合液經 30min沉降後,上清液較渾濁,說明污泥還未成熟。
在活性污泥的絨絮出現以後,就可以在反應池中進一步加入更多的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邊進水邊曝氣,直至滿容積,繼續曝氣3~5天,讓污泥進一步增殖。當活性污泥的絮體長大到可以大部分沉降下來時,就應進行換水因為曝氣池中此時盡管還有一定的營養物質,但微生物排泄的分泌物已積累到一定濃度,可能會影響它們正常的生長。
換水的方法是停止曝氣,靜置沉澱2h , 將上清液排掉,再投加新鮮的生活污水或有機廢水, 繼續曝氣。換水應該每隔1~2天進行一次,每日檢查污泥的 30min沉降比,當沉降比增加到10%以後,說明污泥的數量已經足夠了,培養過程也就完成了。更多污水處理技術文章參考易凈水網http://www.ep360.cn/
接下來要進行的是污泥的馴化,馴化的目的是使所培養的污泥適合於處理目標廢水。當處理對象是生活污水或城鎮污水時,不需要進行馴化,活性污泥培養到足夠數量後就可以將曝氣池和二沉池聯合運行,進入試運行階段了。
處理工業廢水時,馴化的操作程序與換水類似,不同的是在每次投加的生活污水中逐漸增加目標工業廢水的比例,使微生物逐漸適應新的生活環境和營養條件。開始時,工業廢水的加入量可以是反應池容積的10 % ~20 % , 達到較好的處理效果以後,再繼續增加混合廢水比例,每次以增加設計負荷的10%~20 %為宜 ,最後到達滿負荷。
在馴化過程中,能分解目標廢水中有機物的微生物種群得到增殖 ,不適應的微生物則被淘汰。為了加快馴化過程,得到菌種更加優良的活性污泥,可以在工廠廠區下水道中撈取一定量的沉積污泥投人曝氣池中,以利用其中經過了自然篩選的有用菌種。
在水溫、pH值、溶解氧、毒物負荷、營養鹽條件適宜的情況下,活性污泥培養馴化的周期大約為1個月 。

6. 怎樣培養水處理段的好氧細菌

答:(1)污水處理廠在單體試車初步驗收和聯動試車的基礎上。進水的污水水質內、水量能滿足初步運行的容要求,即可進行投產試運行。首先要培養活性好氧菌。培養好氧菌的菌種和所需的營養物質在城市污水中都存在,一般直接通污水進行培養。 (2)將城市污水引入曝氣池後暫停進水,進行曝氣。在水溫、氣溫都合適情況下1-2天就會出現絮狀物,這時可少量連續進水,也可間歇進水,繼續曝氣。連續曝氣一周後,通過顯微鏡檢查到菌膠團生產良好後即可由少到大逐漸增加進水到設計量,投入試運行。如果營養不足可加入一些糞便、食品加工業的含氮磷豐富的廢液,以及飯店的米泔水等以增快培養的速度。還要注意在培養菌的初期,由於好氧細菌沒大量形成,應控制曝氣量避免溶解氧過量,避免好氧細菌老化。

7. 污水處理關於細菌的培養

好氧菌調試主要就是投加污泥(接種,把別的污水廠的污泥直接投加進新系統中)然後採用間斷進水悶曝的辦法,等好氧污泥培養好了,再逐步培養硝化和反硝化的污泥。如果是工業廢水,注意投加營養鹽

8. 污水處理氧化池細菌的培養辦法。求具體操作規程

活性污泥法處理廢水的關鎮在於要有足夠數量性能良好的活性污泥,而這些活性污泥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培養出來的。培養活性污泥需要有菌種和菌種所需要的營養物。對於城市生活污水,由於它本身含有所需要的菌種和營養物,因此可以直接用來培養污泥*培養的方法是先將生活污水引入曝氣池進行充分曝氣,並開動污泥回施設備,使曝氣池和二次沉澱池接通循環。經I一2天曝氣後,曝氣池內就會出現模糊不清的絮凝體。培養時為了補充營養和排除對微生物塌長有害的代謝產物,要及時換水,即將污水再次引入曝氣池,並替換原有的部分培養液,經二次沉澱後誹走。換水可間歇進行,也可以連續進行。
間歇換水一般適用於生活污水所佔比重不太大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每天換水1—2次。換水時,將污水引入曝氣池數小時後停止進水,再進行曝氣。上述換水過程重復操作,直至混合液的30min沉降比達到15%一20%為止。在污泥培養階段,污水BoD5去除率不斷提高,培養結束時,BODb的去除率可達到90%以上,當進入的行水濃度很低時,為使培養期不致過長,可將初次沉澱他的污泥引入曝氣池,或不經初次沉澱池將污水直接引入曝氣池。對於性質類似的工業廢水也可按上述方法培養,不過在開始培養時,應投入一部分作為茵種的糞便水。
連續換水是以邊進水、邊出水、邊迴流的方式培養活性污泥,適用於以生活污水為主的城市污水或純生活污水。對於工業廢水或以工業廢水為主的城市污水,由於其中缺乏專性菌種和足夠的營養傷,因此除用一般茵種和它所需要的營養來培養足量的活性污泥外,還應對所培養的活性污泥進行馴化,使活性污泥微生物群體逐漸具有代謝該種[業廢水的特定酶系統。活性污泥法的培養和馴化可歸納為非同步培馴法、同步培馴法和接種培馴法等。非同步法即先培養後馴化,同步法則是培養與馴化同時進行或交替進行,接種法系利用其他污水廠的剩餘污泥進行培養和馴化。在培養和馴化過程中,應保證微生物有良好的生存條件,如池
內水溫應小於15℃,混合液鎔解氧應控制在3—5「8/L,PH值在6.5—7.5。如氮、磷不足時,應投加生活污水或含氮、殃的物質作為營養物。培養和馴化活性污泥後,在系統正式投入運行前應進行試運行,試運行的目的是為了確定最佳的運行條件*在試遠行中應對各種運行條件,如污泥負荷、MLs5、迴流比、曝氣量、氮殃的投加量等不合適時加以調整。
3.4.2日常管理
活性污泥系統的管理.核心在於維持系統中微生物、營養、供氧三者的平衡,即維持曝氣池內污泥濃度、進水水量與進水濃度以及供氧量的平衡。為了保證系統能夠正常運轉,應進行一定的監捌分析,一般的監測分析項目有以下幾項。
(1)反映處理效果的項目 進出水的BOD、coD、ss以及有毒物質。
(2)反映活性污泥性狀的項目 污泥沉降比(sv)、MLss、MLv踢、SvI、溶解氧、生物相及污泥形態。
(3)反映污泥營養和環境條件的項目 N、P、PH值、水溫、溶解氧等。此外,還要定期、定時記錄進水量、迴流污泥量和剩餘污泥量,記錄剩餘污泥的徘放規律、剩餘污泥(或迴流污泥)濃度、曝氣設備的工作情況以及空氣縣、電耗、加葯旦等。

9. 污水處理如何培養細菌

環衛所搞新鮮大便、投放白糖啥的,有可能的話,從其他污水廠搞活性污泥過來,慢慢培養吧,調試階段是一個費腦子的過程。

10. 好氧池的細菌怎麼培養。

污泥的培養和馴化

污泥培養馴化是針對利用微生物氧化去除污染物的工藝單元,主要有厭氧和好氧兩類。依據工藝種類的不同,培養馴化方式有較大區別。

閱讀全文

與污水處理好氧細菌培養規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政府項目立項流程污水處理 瀏覽:915
碳鋼襯氟t型過濾器 瀏覽:786
農村污水監管員職責 瀏覽:524
氣油濾芯更換多少錢 瀏覽:951
廣東液體古馬隆樹脂 瀏覽:217
電子除垢儀功能 瀏覽:375
飲水機的出水口多少錢 瀏覽:919
什麼飲水機最流行 瀏覽:998
樹脂鍍膜眼鏡 瀏覽:39
解放j61柴油濾芯換什麼的 瀏覽:356
mc9空氣凈化器怎麼選 瀏覽:447
貴州工業廢水氨氮超標如何處理 瀏覽:63
脫色劑印染污水怎麼處理 瀏覽:734
純水用什麼鹽做水泥 瀏覽:384
力斯凈水器性價比怎麼樣 瀏覽:212
樹脂粘土bjd娃娃 瀏覽:591
光化樹脂牙變黃 瀏覽:290
半透膜表面積越大 瀏覽:274
污水入滲量 瀏覽:196
污水處理系統什麼意思 瀏覽: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