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步步驚心中 若曦 緣何總是自稱 奴才,在古代那種女生不是叫奴婢嗎求解.....
宮女在康熙皇帝面前何以自稱,是「奴才」,還是「奴婢」?別看問題好像很小,但確實不易回答。認為是「奴婢」的根據何在呢?答案可能是——「許多影視劇不就是這么演的嘛!」或「就是應該這樣吧!」。但真正視為一個問題了,那就要拿「證據」來。證據應是「響當當」的,拿出來以後讓人感到信服——「噢,還真的是這么回事」,而不能簡單說「某某電視劇,或某某小說就是這么說的。」當然,某某「小說」如果是清朝的小說,且從其他方面證明這小說十分可信的話,那是可以作為「證據」的。這么說的意思是,「想當然的」不一定就是「歷史的真實」。舉個更常見的例子。「現實生活」中皇帝應該怎麼自稱呢?不少人的第一反應肯定是:「那還用說——肯定是『朕』啊。」皇帝是自稱「朕」的,但那是在上諭等文件中的書面用語(還不止「朕」一種,還有「小子」、「沖人」等,可參見梁章鉅《稱謂錄》),「現實生活」中,那應該是什麼呢?答案是,起碼對於清朝皇帝來說,應自稱——「我」。 雍正元年五月初一日(1723年6月3日),雍正皇帝在養心殿對馬蘭口鎮游擊李棟訓話: 「我教你進來,對對年貌歲數,認認你。你出來好生做官。我的耳目甚長,你好——我也知道,你不好——我也知道。你父親做官狠好,照依你父親一樣做官才是,不可辜負我的恩。與賞貂皮壹張。」 這是受訓官員在兩年多後追記並上呈雍正皇帝的,應該說與當時真正說話多少會有偏差,但若雍正皇帝用的是「朕」,這位官員是絕不會寫成「我」的。當然,還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清朝皇帝說「我」的。早有學識淵博者早已指出皇帝如何說話。周劭在《向晚隨筆》一書中就直言:「皇帝平時的說話當然也應和常人一樣,也應是以『我』字為第一人稱的。」 但這並不是說清朝的一切都與今天一樣,畢竟一個時代有一時代特定的用詞。清朝的太監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這人所共知,而且當時也確實如此。據陳垣《釋奴才》一文的考據,「奴才」一詞早已有之,但「昔稱奴才,以罵人耳,未有以自稱者」。在清朝(陳先生是在1907年寫的此文,他用的是「國朝」)才被用以「自稱」。 這種自稱的背後反映的是清朝很重要的一種關系,即「主奴」(主人——奴才)關系。在旗人中間,有著各級的「主子」與「奴才」,但所有旗人在皇帝面前,都是奴才,包括皇帝的配偶——也就是說,皇後在皇帝面前也須自稱「奴才」。親眼目睹清宮慶典場合的溥佳在《記清宮的慶典、祭祀和敬神》一文中說:「妻妾給皇帝行禮的禮節,只有皇帝才有,王府也沒有。不僅如此,皇後同皇帝講話,也要自稱『奴才』。據一些『知書達禮』的老學究們說,這叫做」尊統於一』。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大過『皇上』,任何人都是臣僕的意思。」 八旗文武官員在皇帝面前也要以「奴才」自稱(漢人官員則以「臣」自稱),人們對此很熟悉了。記得周作人曾在一篇雜文說,在嘉慶朝,有位八旗武官見嘉慶皇帝,為了表示自己的謙卑,用的不是「奴才」,而是「奴家」(女子的自稱)。在那樣的場合,嘉慶皇帝也不能笑,只好用牙咬著嘴唇強忍著,以至咬出了血印子。 「奴才」一詞,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1、亦作「奴材」。詈詞。有鄙視輕之意。2、家僕、奴僕。《紅樓夢》第三二回:「這會子又要我做,我成了你們奴才了」。3、明清兩代宦官及清代旗籍文武官員對皇帝自稱奴才,清代旗籍家庭的奴僕對主人亦自稱奴才。清朝皇帝對旗籍官吏有時亦以奴才稱之。 上面的第3種意義,與這里討論的問題緊密相關。至於「清代旗籍家庭的奴僕對主人亦自稱奴才」,也有材料予以支持。溥傑的《回憶醇親王府的生活》一文,在介紹醇王府的「丫環」時說:「她們一進府中,先派一個有管人能力的『婦差』作『姑姑』。姑姑的權力,可以說,是無所不管和無所不包。新來的『使女』須先在姑姑的嚴格管教下學習當婢女的成套規矩:如對主人不準說『我』,須自稱『奴才』,答應須說『嗻』,怎樣端茶……」 寫到這里,宮女在皇帝面前應該自稱什麼,可以說呼之欲出了。確實,我們可以也將皇帝的家(後宮)視為一個旗籍家庭,其奴僕,不論男的(包括太監),還是女的(也就是宮女了),也應該稱自稱「奴才」的。作為清代「挑秀女」的一種,宮女就是從隸屬於皇帝的上三旗包衣即奴隸家庭中選出的。 但問題依然存在:拿具體證據來!很遺憾,我拿不出來。不能奢望我們今天會看到宮女與皇帝對話的直接記錄(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那間接說他們怎樣說話的證據,就我有限的閱讀,也未看到。倒是有康熙皇帝針對宮女(正式稱謂是「官女子」)所發的訓誡等,書面文字,文縐縐的,離這里的題目太遠了,就不舉例子了。 那麼,宮女是否可以自稱「奴婢」呢?再看《漢詞大詞典》的解釋:1、舊時指喪失自由、為主人無償勞役的人。其來源有罪人、俘虜及其家屬,亦有從貧民家購得者。通常男稱奴、女稱婢。2、宦官對帝後的自稱。明郎瑛《七修類稿·國事六·劉瑾》:「瑾等遂嚎訴:『岳等交通害我,明日奴婢不能見天顏矣!」清洪升《長生殿·定情》:「奴婢高力士見駕。」。 《現代漢語詞典》及《辭海》對「奴婢」的解釋是與上述定義相同。現在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奴婢是「他稱」,絕非是「自稱」。而「奴才」既可以是「他稱」,也可以是「自稱」。僅從這一點來說,宮女在皇帝面前絕不以「奴婢」自稱。至於說真正的「奴婢」現實生活中面對主人如何自稱,那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當然,我們不能將生活看得太死板了。在正式的場合,皇後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但平常場合或兩人世界裡,不一定或一定不以「奴才」自稱吧。與此相反,太監在正式的場合,如皇帝接見官員等等,他們反而很少說話,自然也用不著自稱「奴才」了。同樣,宮女在主子面前稱「奴才」,也不一定處處時時如此。 《宮女談往錄》是一本極為特殊、珍貴的書,這是一位曾在慈禧身邊生活了八年的宮女的往事回憶(是她說給別人聽,別人記錄下來後來出版的,中間經過了幾十年),這是難得一見的記載清宮宮女生活點滴的材料。竊以為,該書很可信。書里也說了「姑姑」如何訓練她們,如何說話等等。可惜沒有明說話中如何稱呼。遍翻此書,找到了為數不多說幾句宮女和慈禧間說話的記載。 宮女中「掌事的」對慈禧太後說:「老祖宗就是偏心眼兒,專護著小不點兒(北京土話,指年歲小的),好像平常日子我倆都給她們多大委屈受似的。」 一個宮女對慈禧太後說:「老祖宗說的就是公平,像我和春苓子拙嘴笨舌頭的,受了委屈也說不出來呀!」(應該指明的是,原書中沒有用引號。) 從這些記載看,宮女們張口似乎是自稱「我」。這或許也是歷史真實的一面吧。在過去,人們生活中最為常見、耳熟能詳的一些東西,包括這里所說的「稱呼」,少有人想到專門記載它們,有的可能就永遠地消失了。我們今天看待過去歷史時,常常會有這樣的感慨:「那時候的人是不是……?」。有些問題真的沒有人解答的了。問題是,我們的後人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慨呢?
Ⅱ 中國古代大臣怎樣在皇帝面前稱呼自己
大臣向皇帝報告或者說話時,一般都是自稱「臣某某某」,也有自稱「奴才」的。當然了,自稱「臣」是有禮有節的,自稱「奴才」的多半是奸臣,比如和珅。
Ⅲ 古代皇帝吩咐後奴才回答的一個字是什麼
先秦,漢代,一般是諾,清朝是喳,其他朝代不知道,應該是「是」這樣吧
Ⅳ 古代奴才見主人要行什麼禮妃子見皇上呢
太監有事向皇帝、太後、皇後、妃嬪等主位啟奏,王公府第及宗室家庭中晚輩見長輩,奴僕見主人,都要跪安。 下面是詳細資料
男子請安的姿勢:
先端正姿勢,如「立正」的樣子。然後向前邁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頓;眼平視,不許低頭、揚頭或歪頭;雙肩平衡,不許彎腰,左右腿的間距不可太大,保持左腿向前邁的自然距離,不可向後蹬腿。
女子請安姿勢與男子同,只是左右腿的距離要近,動作幅度小,雙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
跪 安
「跪安」這個禮節行於皇宮和五公府第以及宗室家庭中。皇帝每日召見軍機大臣之外,常常還要另外召見某些官員,這是屬於密談性質,不同於朝會大典,所以官員同皇帝不必叩頭。
召見的程序是這樣:先由外奏事處登記,再由內奏事處安排在某日第幾起。皇帝吃早飯時(天尚未明),桌上擺好綠頭簽,飯後分起召見。有合在一起(如與軍機大臣一起)的,太監們都退出。內奏事處太監副食應召官員來到暖閣門前,掀起簾子讓官員進去,太監退到殿外。
這位官員進門,站著說:「臣(某人)恭請皇上聖安。」然後跪安、起立,走幾步到皇帝面前,跪在一個紅邊白心很厚的氈墊上奏對。奏對完畢,皇帝說:「你下去吧。」於是官員起來跪安,面對皇帝倒退幾步,轉身出門。如果在奏對時有謝恩的事,就在原地一叩,說:「謝皇上聖恩。」如果在奏對時說錯了話,就摘下帽子,以頭碰地一下,表示承認錯誤。皇帝日常晨昏定省、見皇太後時,進門要跪安,退下時也跪安。
跪安的姿勢和請安的姿勢,相同部分是先端正姿勢,左腿向前邁步。但跪安時右腿須全跪,然後左腿也跪下,右腿隨即起來,左腿也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這一連串的動作要節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請安的要求一樣。
清代後妃以下,公主、格格、福嚴明以及品官命婦(漢人品官命婦不在此列)穿朝服、吉服,行大禮,有一肅、一跪、三叩及六肅、三跪、九叩的儀節。(一肅是一次肅立。一跪是跪下和起立各一次。三跪當然就是各三次。三叩和九叩的區別也是次數的區別。)
穿朝服、戴朝冠時的叩首和男子一樣。穿吉服的在晚清不戴吉服冠,而戴鈿子,則跪下之後不叩首,只以右手扶兩把頭翅。這里需要解釋的是「肅」。這個動作和女子請安差不多,先端正姿勢,慢慢地一直下跌到底,再慢慢起來,恢復立正的姿勢。也是要求不彎腰,不低頭,兩肩平穩,腰板筆直。
Ⅳ 古代官員對皇帝說話都自稱臣,為什麼就和申稱奴才,難道就是為了拍馬屁
在清朝,漢族臣子自稱為臣,表明君臣之分,是君臣階級關系森嚴造成的;而和珅則是作內為皇帝的包衣奴才容,即皇帝的貼身之人也是自家人。和珅這樣說也表現了君臣之間的親近。所以旗人都是這樣說奴才。甚至李衛也是作為雍正的貼身之人自稱奴才,可見,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向皇帝自稱奴才。這里也有漢族知識分子內心有自己的驕傲,不肯在言語上落下半分。
Ⅵ 漢代皇帝稱呼太監為奴才對嗎
不對古代奴才是清朝以前的太監以及清朝建立以後太監和滿族官員的自稱皇帝稱呼太監有禮貌和比較正常的稱呼他們的官職如果是發怒的話稱他們狗奴才
Ⅶ 古時候奴才一般如何回復皇帝的話
太監回:奴才在官員回:微臣在
Ⅷ 古代官員為什麼自稱「奴才」這個稱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奴才,對於職能部門中處於服務階級的才有此自稱,還有就是八旗在入關之前八旗內部一直保留的制度,注意只是內部才會有此稱呼。 這個稱呼是從元朝開始的,
雖說是從元朝開始的,但是在元朝並沒有得到完善。元朝開創的君主專制並沒有形成制度化,真正把大臣變成奴才,形成一套制專制度的是元之後的明朝,朱元璋把這種奴才的文化帶入絕對君主專制,從此士大夫能夠與君主共治天下的局面一去不復返。除此之外,它一點兒也不人性化,奴才會經常被統治者懲罰,用酷刑。
無論是怎樣的社會,我們都應該平等互愛,不應有那麼多的等級之分。
Ⅸ 在古代,皇上想批評奴才應該怎麼說
將這狗奴才拉下去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