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治理水的對聯 污水處理
找到3條,來看看有合適的沒自。有幫助的話多給分哈····
惡水難凈倍施於己
源頭不堵聊勝於無
科學發展能將腐朽變神奇
和諧XX敢叫山河換新顏(XX為地名,或廠名)
上聯:納百川廢水電解生化
下聯:吐一脈清泉上映藍天
橫幅: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
⑵ 要一篇描寫農村環境變好的文章
農村小康環保有了行動計劃 四年後讓農村環境初步變好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5:47 都市快報
據新華社國家環保總局26日發布《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提出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並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行動計劃》說,我國將在2010年初步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農村地區工業企業污染防治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飲用水環境得到改善,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新增一批有機食品生產基地,生態示範創建活動全面展開,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
到加強,公眾環保意識進一步提高,農村環境得到初步改善。
《行動計劃》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有效控制農村地區環境污染的趨勢,基本解決農村「臟、亂、差」問題,農村生活與生產環境得到切實改善,為建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目前3億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
《行動計劃》指出,我國將優先在飲用水源水質污染較重、對當地群眾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農村地區及水污染治理重點流域建設示範工程。
據統計,全國有3億多農民飲用不合格的水,農村飲用水符合飲水衛生條件的僅為66%。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同日表示,我國將在2010年完成600處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保護示範工程建設,強化農村飲用水源地環境污染防治。
《行動計劃》還提到,農村地區應採取分散或相對集中、生物或土地等多種處理方式,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結合農村沼氣建設與改水、改廁、改廚、改圈,逐步提高生活污水處理率。到2010年,我國將完成1萬個行政村污水處理設施示範建設。
在1萬個行政村建垃圾站
《行動計劃》提出,在實施「行動計劃」的農村地區,生活垃圾要實現定點存放、統一收集、定時清理、集中處置,提倡資源化利用或納入鎮級以上處置系統集中處理。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到2010年,我國將在1萬個行政村建設垃圾收集——轉運設施,200個衛生/無害化填埋場。
據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介紹,我國還將在2010年建設500個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示範工程;建設500個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工程;建設10處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示範工程等,改善農村環境問題。
⑶ 城市每天產生大量污水,它們是如何被處理掉的
一個城市每天會產生大量的污水,這些污水需要通過龐雜的管道系統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但是,可能大多數人並沒有見過污水處理廠,更難以想像,未來你可能在城市裡根本看不到污水處理廠,但它卻一如既往為你服務。
中國許多城市正在興建的污水深隧項目正是這樣的工程,今天我們以目前規模最大的武漢深隧工程為例帶大家了解下。
(一)中國的污水處理起步晚任務重,問題多多
中國污水處理產業發展起步較晚,改革開放前,污水處理的需求主要以工業和國防尖端使用為主,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才進入快速發展期,處理需求的增速也遠高於全球水平。
截至2014年,中國城鎮污水處理廠共3900餘座,但治污任務仍相當繁重。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問題開始暴露出來。
問題一:污水處理廠用地與城市格局之間的矛盾
一般污水處理廠在建廠之初,選址用地均位於城市建設邊緣區,與當時的城市布局沒有矛盾,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污水處理廠往往會被新建的建築物所包圍。
如武漢的沙湖污水處理廠,現已成為武漢市內環內唯一一座污水處理廠,與周邊地區的功能格格不入,影響地區發展,同時使得廠區周邊地區土地資源的潛在價值得不到釋放。隨著各大城市的不斷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污水處理廠將面臨這樣的問題。
⑷ 古代城市污水處理
古代的城市排水系統的原理和今天差不多,只是它是露天的.
城市居民區邊上有用青石砌成的排水溝,居民可以用這個系統來排放生活污水.
古代居民的大小便一般是存在馬桶里,早晨起來,有農民趕著大車到城市裡來收集,帶回農村肥田.民國時期,還有專門管理這一行為的機構,稱為"糞政".
至於護城河,在古代確實是排污的一個重點,不過一般來說,護城河是和比較大的河流相連的,河流不斷沖刷帶動,不會出現污水排不出去的問題.
以下是資料:
古代城市中設置排污工程的歷史,至少可以上溯到商代。商代的城市遺址證明,商代的城市規模相當宏大,排水系統也相當講究。如河南鄭州地區發堀的商代前期城市遺址,城市面積25平方千米,其中有房屋、地窖,也有水溝。在河南淮陽平糧台發掘的龍山文化時期的古城遺址中,發現了陶質排水管道,這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排污設施了。
大多數羅馬家庭都沒有沖水馬桶,他們需要去公共廁所解決問題。截至公元315年,羅馬共有144間公共廁所,水從坐式馬桶下面的溝槽里把排泄物沖走。
和公共澡堂一樣,公共廁所也是社交場所,人們相鄰而坐,一邊上廁所一邊聊天。在羅馬鼎盛時期,長達420公里的管道把大量的水輸送到帝國首都的各個角落,即使是勞動階級每天也要使用65升水。
在伊麗莎白時代,有錢有勢的人會用石頭在城堡里蓋一間廁所,糞便會由此排進污水坑或護城河裡。但是,直到十六世紀末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才有人開始著手做清理工作。伊麗莎白一世的教子約翰·哈林頓爵士發明了第一座新式廁所。
他的發明包括了便池,但在當時,虹吸管還沒有問世,所以沒辦法把水留在裡面。虹吸管、水箱和舌形閥,這三樣也是現代馬桶的必要組成部分。後來又過了幾百年,人類才逐漸完善了各個細節。」
在隨後的200年裡,歐洲的城市居民大多會在自家的後院里挖個坑,然後用石頭砌起來當廁所。到了晚上,倫敦人會在卧室里使用夜壺。天亮後,他們會從窗戶那裡把尿直接倒在街上。
因為不想倒在別人頭上,他們會大喊「格拉得盧」,這句話出自法語的「格爾得盧」,意思是「注意,水來了。」
齊都臨淄故城大、小城內有三條排水系統,四個排水道口。1980年發掘清理的一個排水道口,是通過大城西牆北部流進系水的排水系統的末端。排水道呈東西向,全部用青石壘砌構築,總長42米,寬7~10米,深3米左右,由進水口、過水道和排水道口組成。其排水道口部分呈內窄外寬的喇叭口形,長8米,東端寬8.2米,西端寬9.5米,高2.8米。
排水道口一般用50×40厘米的巨石壘砌,分三層,石頭交錯排列,每層5孔。這樣,水可以從石塊間隙中流出,而人卻不能從石隙中鑽進;起到了既能排泄城中積水,又防止了敵人進攻的雙重作用,可謂匠心獨運、巧奪天工。臨淄故城排水系統是世界古代城市排水系統建築史上的創舉,充分反映了齊地人民的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