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處理磷酸鹽廢液
常用原料檢驗方法---化學清洗廢液處理
常用原料檢驗方法---化學清洗廢液處理
(一)鹼洗廢液
1、鹼性的處理
鹼洗結果,廢液中鹼含量一般為0.5~5%,pH>9,鹼性較強,一般處理採用中和法。
(1)將鹼洗廢液與酸洗廢液相互中和,使pH值達6~9。
(2)採用投葯中和法。常用中和劑為工業用硫酸、鹽酸或硝酸。廢鹼液與酸反應如下:
中和各種鹼性廢液所需酸量見表5。
(3)還可用煙道氣中和鹼性廢液。利用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這兩種酸性氧化物進行中和。
鹼性廢液的各種處理方法的優缺點見表6。
2、油份的處理
鹼洗廢液中的油主要以乳化油的狀態存在,這種油分散的粒徑很小,不易從廢液中去除,通常採用破乳——油水分離——水質凈化的處理辦法。
(1)破乳:破乳主要用投加葯劑的辦法破壞廢液中乳化膠體溶液的穩定性,使其凝聚。常用的葯劑有氯化鈣、氯化鈣、氯化鎂等。為了使油珠和其他懸浮物盡快地分離,並生成微小的凝絮,還需投加混凝劑或助凝劑。常用的混凝劑和助凝劑有:硫酸鋁、聚合氯化鋁、硫酸亞鐵、三氯化鐵、活化硅酸、聚丙烯醯胺等。
(2)油水分離:通過破乳、凝聚處理,油珠和雜質生成絮凝。然後通過物理的方法使油水分層,油泥刮出,達到油水分離的效果。油水分離的方法有:自然浮上、加壓浮上、電解浮上、凝聚沉澱和粗粒化等。
(3)水質凈化:經破浮,油水分離後,水中油份、有機物、COD都大大降低,但水中還存在著微量的油和一些水溶性表面活性劑,可通過吸附、過濾除去。常用的吸附、過濾材料有活性碳、焦炭、磺化媒、砂、聚丙烯纖維、丙烯腈等。
油份處理的工藝流程如圖2所示:
通過以上治理裝置處理的鹼洗廢液,可達到含油量小於10mg/l,COD降到100mg/l以下的效果,符合排放標准。對於含油量小於100mg/l鹼洗廢液,僅經過砂過濾器即可達到排放標准。
對油份的處理裝置,目前國內還有其他類型,如葯劑破乳一加壓浮上一活性碳吸附;廢液破乳—凝聚沉澱—石灰中和以及超濾法等成套處理裝置。
3、化學耗氧量(COD)的處理
鹼洗廢液的COD處理可參照酸洗廢液COD的處理。
(二)酸洗廢液
1、酸性的處理
酸洗結束時,廢液中酸含量一般為0.1~6%,pH<1,酸性很強。處理通常採用中和法。
(1)將酸洗廢液與鹼洗鹼洗廢液相互中和,使pH值達6~9。
(2)採用投葯中和法。常用中和劑有:純鹼、燒鹼、氨水、石灰乳、碳酸鈣等。中和反應如下:
中和各種酸性廢液所需鹼量見表7
酸性廢處理方法的優缺點見表8
2、化學耗氧量(COD)的處理
酸洗廢液的COD值較高,一般為500~50000mg/l,高於排放標准,通常可採用焚燒法處理或氧化法處理。
(1)焚燒處理:這種處理方法適用於電站鍋爐,採用檸檬酸洗後廢液的處理。檸檬酸洗廢液pH=3.5~4,COD=20000~50000mg/l。可將酸洗廢液與煤混合,然後,回送爐膛內進行焚燒。也可將廢液與煤灰混合,排至灰場。
(2)氧化法:氧化法有空氣氧化、臭氧氧化和氧化劑氧化。
①空氣氧化是將空氣通入廢液中,利用空氣中的氧氣進行氧化。由於空氣氧化的能力較弱,需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起到降低COD的作用。
②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將臭氧通入廢液中,不僅有降低COD的作用,對樣菌、除酚、氰、鐵、錳等也有顯著的效果。在處理過程中,過量的臭氧易分解為氧,不產生二次污染。目前國內已有商品臭氧發生器出售。用臭氧處理COD費用較高。
③氧化劑氧化是將雙氧水、氯氣、液氯、次氯酸鈉或漂白粉等氧化劑投入廢液中,進行氧化處理。化學清洗廢液的COD處理,採用此法比較適宜。具體步驟如下:
a向廢液中投加雙氧水(H2O2)或次氯酸鈉(NaClO),使其與廢液中的Fe2+作用,H2O2或NaClO的加入量按COD當量並稍過量。
b向廢液中投加中和劑如燒鹼、石灰乳等,調節pH=10~12。然後通入壓縮空氣進行攪拌,使Fe2+全部氧化成為Fe3+(以測定廢液中亞鐵離子含量來控制)。
c向廢液中投加凝聚劑並沉降上部澄清液,使其COD降至300mg/l以下。
d繼續向廢液中投加過硫酸銨[(NH4)2S2O8],投加量為1.2kg/m3,通入壓縮空氣攪拌,使其充分氧化,COD降至100mg/l以下。
e用鹽酸調pH=6~9。
以上a~e處理步驟可用圖3表示。
3、其他有害物質的處理
(1)氟離子(F-)
含氟廢液可採取混凝沉澱法或吸附法來進行處理。其中,混凝沉澱法比較普遍。根據所用葯劑不同,可分為石灰法、石灰—鋁鹽法、石灰—磷酸鹽法等。
①石灰法
將石灰粉(CaO)或石灰乳與含氟廢水混合,相互反應:
石灰的理論加入量為氟含量的1.4倍,實際加入量應為氟含量的2~2.2倍,石灰中CaO的含量應大於30%。為了提高降氟效率,在石灰法處理的同時投加氧化鈣,鹼性條件下,可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石灰——鋁鹽法
向廢液中投加石灰乳,調pH值至6~7.5,然後投加硫酸鋁或聚合氯化鋁,生成氫氧化鋁絮凝體,吸附水中氟化鈣結晶及氟離子,沉澱後除去,其除氟效果與投加鋁鹽量成正比。如:某廠氫氟酸洗廢液含氟63.5g/l;投加石灰98~127g/l,反應45分鍾後,出水含氟為17.4~10.4mg/l,再投加硫酸鋁0.2~2g/l,3分鍾後出水氟含4~2.2mg/l。
③石灰—磷酸鹽法
向廢液中投加磷酸鹽,使之與氟生成難溶的磷灰石沉澱,予以除去:
3H2PO4-+5Ca2++6OH-+F-→CaF(PO4)3↓+6H2O
常用的磷酸鹽有磷酸二氧鈉,六偏磷酸鈉、過磷酸鈣等。經磷酸鹽處理的廢液,再經投加石灰處理,可使氟含量降得更低。
上述各種處理方法中,石灰法處理費用最低。
(2)重金屬離子
含重金屬離子廢液處理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氫氧化物沉澱法、硫化物沉澱法、氧化還原法、離子交換法等。其中以氫氧化物沉澱法使用最為普遍。
氫氧化物沉澱法是向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液中投加鹼性沉澱劑(如石灰、燒鹼、純鹼等),僅金屬離子與OH-反應,生成難溶的金屬氫氧化物沉澱,然後予以分離。酸洗廢液中的鐵離子(Fe2+、Fe3+)、銅離子(Cu2-)等均可用此法處理。
氫氧化物沉澱法處理含重金屬離子廢液,是調整、控制pH值的方法,由於影響因素較多,應注意兩性金屬氫氧化物如氫氧化銅等,在高pH值,生成羥基絡合物,出現返溶現象。
(三)鈍化廢液
1、亞硝酸鈉的處理
印化廢液中亞硝酸鈉的處理方法較多,分別有氯化銨法、次氯酸鈣法、尿素法和氨基磺酸法。
(1)氯化銨處理法
將氯化銨投入廢液中,與亞硝酸鈉反應:
NH4Cl+NaNO2→NaCl+N2↑+H2O
氯化銨的加入量應為亞硝酸鈉含量的3~4倍。為了加快反應速度,防止亞硝酸鈉在低pH值時分解造成二次污染。可向廢液中通入蒸氣,維持溫度70~80℃,控制pH在5~9。
(2)次氯酸鈣處理法
將次氯酸鈣投入廢液中,與亞硝酸鈉反應:
Ca(ClO)2+NaNO2→CaCl2+NaNO3
次氯酸鈣的投加量為亞硝酸鈉含量的2.6倍,處理可在常溫下進行。
(3)尿素分解法
尿素經鹽酸酸化後役入廢液中,與亞硝酸鈉反應:
CO(NH2)2+2HCl+NaNO2→NaCl+2N2↑+CO2↑+H2O
尿素投加量為:每公斤亞硝酸鈉投加尿素0.45kg。
(4)氨基磺酸處理法
將氨基磺酸投入廢液中,與亞硝酸鈉反應:
NH2SO3H+NaNO2→NaHSO4+N2↑+H2O
氨基磺酸的投加量為亞硝酸鈉含量的1.41倍,處理可在常溫下進行。
2、聯氨廢液的處理
(1)次氯酸鈉分解法
聯氨廢液可通過投加氯酸鈉進行處理:
2NaClO+N2H4→NaCl+N2↑+2H2O
聯氨與次氯酸鈉反應僅需10分鍾即可,分解出氮氣不產生COD和氮的殘留。次氯酸鈉投加量為聯氨含量的4.7倍。
(2)臭氧化法
向聯氨廢液中通入臭氧,使之反應:
2O2+3N2H4→3H2+6H2O
反應時不需調pH值,聯氨濃度隨反應時間變化。此法處理,不需投加其它葯劑,但處理時間較長,約3小時。
3、其它鈍化廢液的處理
除亞硝酸鈉、聯氨外,以鈍鹼、燒鹼、磷酸鹽做鈍化劑,其廢液可按鹼性廢液處理。中和至pH=6~9即可。
4、其它清洗廢液的處理
對化學清洗各階段的沖洗,中和液,可根據其酸、鹼性條件,分別對照鹼洗、酸洗廢液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注 (1)現有火電廠和粘膠纖維工業,二級標准pH值放寬到9.5
(2)磷肥工業懸浮物放寬到300mg/l
(3)對排入帶有二級污水處理廠的城鎮下水道的造紙、皮革、食品、洗毛、釀造、發酵、生物制約、肉類加工、纖維板等工業廢水,BOD5可放寬到600mg/l;LODCr可放寬1000mg/l。具體限度還可以與市政部門協商。
(4)為低氟地區(系指水體含氟量<0.5mg/l允許排放濃度。
(5)為排入蓄水性河流和封閉水域的控制指標。
(6)合成脂肪酸工業新擴改為5mg/l,現有企業為7.5mg/l。
常用原料檢驗方法---化學清洗廢液處理
② 污水處理含磷酸鹽過高是什麼問題
一般污水中設計到磷酸鹽過高的現象都是工業在生過程中排放出來的一回些污水,比如印染,造紙答,化工,化肥,醫葯這些工廠會排放這些東西。這方面的處理工藝大都相同,不過最重要的是在處理葯劑的選擇上面,現在傳統的凈水劑根本不能滿足這方面的需求,處理不徹底,殘余磷酸鹽的含量還是很高,在重復過程也是不能達到排放的標准。科創水醫生的科創凈水劑是一種新型的高效復合凈水劑,能解決傳統凈水劑不能解決的問題,一次加凈水劑處理就能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在北京大學的科學實驗室中做過多次試驗都達到了國家的排放標准。
③ 污水中磷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磷的去除有化學除磷生物除磷兩種工藝,生物除磷是一種相對經濟的除磷方法,但由於該除磷工藝目前還不能保證穩定達到0.5mg/l出水標準的要求,所以要達到穩定的出水標准,常需要採取化學除磷措施來滿足要求。
化學除磷是通過化學沉析過程完成的,化學沉析是指通過向污水中投加無機金屬鹽葯劑,其與污水中溶解性的鹽類,如磷酸鹽混合後,形成顆粒狀、非溶解性的物質,這一過程涉及的是所謂的相轉移過程,反應方程舉例如式1。實際上投加化學葯劑後,污水中進行的不僅僅是沉析反應,同時還進行著化學絮凝反應,所以必須區分化學沉析和化學絮凝的差異。
FeCl3+K3PO4→FePO4↓+3KCl 式1
污水沉析反應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水中溶解狀的物質,大部分是離子狀物質轉換為非溶解、顆粒狀形式的過程,絮凝則是細小的非溶解狀的固體物互相粘結成較大形狀的過程,所以絮凝不是相轉移過程。
在污水凈化工藝中,絮凝和沉析都是極為重要的,但絮凝是用於改善沉澱池的沉澱效果,而沉析則用於污水中溶解性磷的去除。如果利用沉析工藝實現相的轉換,則當向污水中投加了溶解性的金屬鹽葯劑後,一方面溶解性的磷轉換成為非溶解性的磷酸金屬鹽,也會同時產生非溶解性的氫氧化物(取決於PH值)。另一方面,隨著沉析物的增加及較小的非溶解性固體物聚積成較大的非溶解性固體物,使穩定的膠體脫穩,通過速度梯度或擴散過程使脫穩的膠體互相接觸生成絮凝體。最後通過固—液分離步驟,得到凈化的污水和固一液濃縮物(化學污泥),達到化學除磷的目的。
根據化學沉析反應的基礎,為了生成磷酸鹽化合物,用於化學除磷的化學葯劑主要是金屬鹽葯劑和氫氧化鈣(熟石灰)。許多高價金屬離子葯劑投加到污水中後,都會與污水中的溶解性磷離子結合生成難溶解性的化合物。出於經濟原因,用於磷沉析的金屬鹽葯劑主要是Fe3+、Al3+和Fe2+鹽和石灰。這些葯劑是以溶液和懸浮液狀態使用的。二價鐵鹽僅當污水中含有氧,能被氧化成三價鐵鹽時才能使用。Fe2+在實際中為了能被氧化常投加到曝氣沉砂池或採用同步沉析工藝投加到曝氣池中,其效果同使用Fe3+一樣,反應式如式2、3。
Al3++PO43-→AlPO4↓pH=6~7 式2
Fe3++PO43-→FePO4↓pH=5~5.5 式3
與沉析反應相競爭的反應是金屬離子與OH的反應,所以對於各種不同的金屬鹽產品應注意的是金屬的離子量,反應式如式4、5。
Al3++3OH-→Al(OH)3↓ 式4
Fe3++3OH-→Fe(OH)3 式5
金屬氫氧化物會形成大塊的絮凝體,這對於沉析產物的絮凝是有利的,同時還會吸附膠體狀的物質、細微懸浮顆粒。需要注意的是有機物在以化學除磷為目的化學沉析反應中的沉析去除是次要的,但在分離時有機性膠體以及懸浮物的凝結在絮凝體中則是決定性的過程。
沉析效果是受PH值影響的,金屬磷酸鹽的溶解性同樣也受PH的影響。對於鐵鹽最佳PH值范圍為5.0~5.5,對於鋁鹽為6.0~7.0,因為在以上PH值范圍內FePO4或AIPO4的溶解性最小。另外使用金屬鹽葯劑會給污水和污泥處理還會帶來益處,比如會降低污泥的污泥指數,有利於沼氣脫硫等。
由於金屬鹽葯劑的投加會使污水處理廠出水中的Cl-或SO2-4離子含量增加。如果沉析葯劑溶液中另外含有酸的話,則需特別加以注意。
投加金屬鹽葯劑後相應會降低污水的鹼度,這也許會對凈化產生不利影響。當在同步沉析工藝中使用硫酸鐵時,必須考慮對硝化反應的影響。
另外,如果污水處理廠污泥用於農業,使用金屬鹽葯劑除磷時必須考慮鋁或者鐵負荷對農業的影響。
除了金屬鹽葯劑外,氫氧化鈣也用作沉析葯劑。在沉折過程中,對於不溶解性的磷酸鈣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不是Ca2+,而是OH-離子,因為隨著pH值的提高,磷酸鈣的溶解性降低,採用Ca(OH)2除磷要求的pH值為8.5以上。磷酸鈣的形成是按反應式6進行的:
5Ca2++3po43-+OH-→Ca5(PO4)3OH↓ pH ≥8.5 式6
但在pH值為8.5到10.5的范圍內除了會產生磷酸鈣沉析外,還會產生碳酸鈣,這也許會導致在池壁或渠、管壁上結垢,反應式如式7。
Ca2++CO32-→CaCO3 式7
與鈣進行磷酸鹽沉析的反應除了受到PH值的影響,另外還受到碳酸氫根濃度(鹼度)的影響。在一定的PH值惰況下,鈣的投加量是與鹼度成正比的。
對於軟或中硬的污水,採用鈣沉析時,為了達到所要求的PH值所需要的鈣量是很少的,具有強緩沖能力的污水相反則要求較大的鈣投加量。
化學沉析工藝是按沉析葯劑的投加地點來區分的,實際中常採用的有:前沉析、同步沉析和後沉析或在生物處理之後加絮凝過濾。
(1)前沉析
前沉析工藝的特點是沉析葯劑投加在沉砂池中,或者初次沉澱池的進水渠(管)中,或者文丘里渠(利用渦流)中。其一般需要設置產生渦流的裝置或者供給能量以滿足混合的需要。相應產生的沉析產物(大塊狀的絮凝體)則在一次沉澱池中通過沉澱而被分離。如果生物段採用的是生物濾池,則不允許使Fe2+葯劑,以防止對填料產生危害(產生黃銹)。
前沉析工藝(如圖2所示)特別適合於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改建(增加化學除磷措施),因為通過這一工藝步驟不僅可以去除磷,而且可以減少生物處理設施的負荷。常用的沉析葯劑主要是生灰和金屬鹽葯劑。經前沉析後剩餘磷酸鹽的含量為1.5-2.5mg/1,完全能滿足後續生物處理對磷的需要。
(2)同步沉析
同步沉析是使用最廣泛的化學除磷工藝,在國外約占所有化學除磷工藝的50%。其工藝是將沉析葯劑投加在曝氣池出水或二次沉澱池進水中,個別情況也有將葯劑投加在曝氣池進水或迴流污泥渠(管)中。目前很多污水廠都採用,如廣州大坦沙污水處理廠三期就是採用的同步沉析,加葯對活性污泥的影響比較小。
(3)後沉析
後沉析是將沉析、絮凝以及被絮凝物質的分離在一個與生物設施相分離的設施中進行,因而也就有二段法工藝的說法。一般將沉析葯劑投加到二次沉澱池後的一個混合池(M池)中,並在其後設置絮凝池(F池)和沉澱池(或氣浮池)。
對於要求不嚴的受納水體,在後沉析工藝中可採用石灰乳液葯劑,但必須對出水PH值加以控制,比如採用沼氣中的CO2進行中和。
採用氣浮池可以比沉澱池更好地去除懸浮物和總磷,但因為需恆定供應空氣而運轉費用較高。
④ 如何去除工業廢水中的次磷酸鹽
其實使用「NMSTA天然礦物污水治理劑系列中的除磷酸鹽水處理劑」就可以了。NMSTA天然礦物污內水治理劑是以容復合天然礦物為固體原料、工業廢水作液體原料,經特異技術工藝處理,而製成為漿態或粉狀產品。該葯劑具備多種性能:吸附性、離子交換性、催化性、化學轉化性、生理助育性等。其吸附作用包括分子吸附、電性吸附和色散吸附;離子交換既有廣泛性、又有選擇性,任何離子均可交換,但對不同的離子交換容量也不同;本礦物質是重要的非金屬催化劑,又可作催化劑載體,實際上具有催化裂化性;化學轉化性實質是元素的重新組合,有毒物質變成無毒物質,污染物質變成貴重物質;生理助育性是指對水生動、植物有益無害,況且還有治療和助長作用。污水處理就是利用葯劑的這些性能的綜合作用而達到水體純凈的目的。專用於電鍍、皮革水處理等,效果非常的顯著。
⑤ 生活污水處理磷酸鹽問題
作為富營養化的重要指標TP,我認為其監控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目前的一級內A標准為0.5mg/L,隨著容時間的推進,等到「十三五」期間,其排放標准極有可能調整到0.3mg/L。因此,TP這個指標對驗收的關鍵性不言而喻。請問樓主採用的分體式,還是一體式的MBR,投加葯劑我推薦使用聚合硫酸鐵,其除磷效果較好。對膜的損害也比較小。投葯點選擇在生物反應器內,讓葯劑與污水充分混合。關於水處理的問題可以去環^保^通提問,那裡只針對水處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⑥ 含磷廢水怎麼處理
一、生物法
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Spector發現,微生物在好氧狀態下能攝取磷,而在有機物存在的厭氧狀態下放出磷。含磷廢水的生物處理方法便是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和完善起來的。
目前,國外常用的生物脫磷技術主要有3種:
1、向曝氣貯水池中添加混凝劑脫磷;
2、利用土壤處理,正磷酸根離子會與土壤中的Fe和Al的氧化物反應或與粘土中的OH-或SiO22-進行置換,生成難溶性磷酸化合物;
3、活性污泥法,這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為廣泛的一類生物脫磷技術。
生物除磷法具有良好的處理效果,沒有化學沉澱法污泥難處理的缺點,且不需投加沉澱劑。對於二級活性污泥法工藝,不需增加大量設備,只需改變運轉流程即可達到生物除磷的效果。
但要求管理較嚴格,為了形成VFA,要保證厭氧階段的厭氧條件。
二、化學沉澱法
通過投加化學沉澱劑與廢水中的磷酸鹽生成難溶沉澱物,可把磷分離出去,同時形成的絮凝體對磷也有吸附去除作用。
常用的混凝沉澱劑有石灰、明礬、氯化鐵,石灰與氯化鐵的混合物等。影響此類反應的主要因素是pH、濃度比、反應時間等。
三、生物強化除磷
生物強化除磷中的聚磷菌利用比較普遍,目前也是生物除磷的主要研究方向。
聚磷菌也叫做攝磷菌、除磷菌,是傳統活性污泥工藝中一類特殊的細菌,在好氧狀態下能超量地將污水中的磷吸入體內,使體內的含磷量超過一般細菌體內的含磷量的數倍,這類細菌被廣泛地用於生物除磷。
其原理為:在厭氧條件下,除磷菌能分解體內的聚磷酸鹽而產生ATP,並利用ATP將廢水中的有機物攝入細胞內,以聚b-羥基丁酸等有機顆粒的形式貯存於細胞內,同時還將分解聚磷酸鹽所產生的磷酸排出體外。
而好氧條件下,除磷菌利用廢水中的BOD5或體內貯存的聚b-羥基丁酸的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來攝取廢水中的磷,一部分磷被用來合成ATP,另外絕大部分的磷則被合成為聚磷酸鹽而貯存在細胞體內。
四、吸附法
20世紀80年代,多孔隙物質作為吸附劑和離子交換劑就已應用在水的凈化和控制污染方面。黃巍等人以粉煤灰作為吸附劑,對含磷50~120mg/L模擬廢水脫磷的規律特徵進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粉煤灰中含有較多的活性氧化鋁和氧化硅等,具有相當大的吸附作用,粉煤灰對無機磷酸根不是單純吸附,其中CaO、FeO、Al2O3等可以和磷酸根生成不溶或直溶性沉澱現象,因而在廢水處理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其他的除磷方法
鄒偉國等研究的新型雙污泥脫氮除磷工藝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取得成功。傳統的脫氮除磷工藝多採用單污泥系統,因此存在著硝化和除磷泥齡之間的矛盾,將活性污泥法與生物膜法相結合,可解決這個問題。
實驗結果表明,該工藝對PO43-的去除率達到了90%,處理效果穩定,對水質的適應能力很強。
陳瀅等進行了低溶解氧SBR除磷工藝的研究。
該方法要注意的是污泥負荷對COD去除率和除磷效果的影響較大,因此要選擇合適的污泥負荷。污泥負荷過高時會導致非絲菌污泥膨脹。
方茜等利用SBR法處理低碳城市污水取得進展,解決了處理碳、氮、磷比例失調(碳量偏低)城市污水如何保證氮磷高效去除的難點。
結果表明,利用此法處理廣州地區低碳城市污水,出水有機物、氨氮及總磷均達標,且磷的釋放量越大則出水磷總濃度就越低。實踐證明,SBR法具有流程簡單,不需要污泥迴流,脫氮除磷效果好的特點。
⑦ 磷酸鹽對生活污水處理廠有什麼影響
最為明顯的是使出水磷不達標。這題不是很能理解,是工業廢水中含有磷酸鹽排入生活污水處理廠嗎?如果是,相對影響比較大。如果是生活污水中的磷酸鹽含量一般比較小,影響不大。
⑧ 污水處理除磷,有好的方法不
有,用希潔環保的除磷劑即可輕松處理污水磷超標問題
⑨ 污水中磷的處理方法
磷的去除有化學除磷生物除磷兩種工藝,生物除磷是一種相對經濟的除磷方法,但由於該除磷工藝目前還不能保證穩定達到0.5mg/l出水標準的要求,所以要達到穩定的出水標准,常需要採取化學除磷措施來滿足要求。
化學除磷是通過化學沉析過程完成的,化學沉析是指通過向污水中投加無機金屬鹽葯劑,其與污水中溶解性的鹽類,如磷酸鹽混合後,形成顆粒狀、非溶解性的物質,這一過程涉及的是所謂的相轉移過程,反應方程舉例如式1。實際上投加化學葯劑後,污水中進行的不僅僅是沉析反應,同時還進行著化學絮凝反應,所以必須區分化學沉析和化學絮凝的差異。
FeCl3+K3PO4→FePO4↓+3KCl 式1
污水沉析反應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水中溶解狀的物質,大部分是離子狀物質轉換為非溶解、顆粒狀形式的過程,絮凝則是細小的非溶解狀的固體物互相粘結成較大形狀的過程,所以絮凝不是相轉移過程。
在污水凈化工藝中,絮凝和沉析都是極為重要的,但絮凝是用於改善沉澱池的沉澱效果,而沉析則用於污水中溶解性磷的去除。如果利用沉析工藝實現相的轉換,則當向污水中投加了溶解性的金屬鹽葯劑後,一方面溶解性的磷轉換成為非溶解性的磷酸金屬鹽,也會同時產生非溶解性的氫氧化物(取決於PH值)。另一方面,隨著沉析物的增加及較小的非溶解性固體物聚積成較大的非溶解性固體物,使穩定的膠體脫穩,通過速度梯度或擴散過程使脫穩的膠體互相接觸生成絮凝體。最後通過固—液分離步驟,得到凈化的污水和固一液濃縮物(化學污泥),達到化學除磷的目的。
根據化學沉析反應的基礎,為了生成磷酸鹽化合物,用於化學除磷的化學葯劑主要是金屬鹽葯劑和氫氧化鈣(熟石灰)。許多高價金屬離子葯劑投加到污水中後,都會與污水中的溶解性磷離子結合生成難溶解性的化合物。出於經濟原因,用於磷沉析的金屬鹽葯劑主要是Fe3+、Al3+和Fe2+鹽和石灰。這些葯劑是以溶液和懸浮液狀態使用的。二價鐵鹽僅當污水中含有氧,能被氧化成三價鐵鹽時才能使用。Fe2+在實際中為了能被氧化常投加到曝氣沉砂池或採用同步沉析工藝投加到曝氣池中,其效果同使用Fe3+一樣,反應式如式2、3。
Al3++PO43-→AlPO4↓pH=6~7 式2
Fe3++PO43-→FePO4↓pH=5~5.5 式3
與沉析反應相競爭的反應是金屬離子與OH的反應,所以對於各種不同的金屬鹽產品應注意的是金屬的離子量,反應式如式4、5。
Al3++3OH-→Al(OH)3↓ 式4
Fe3++3OH-→Fe(OH)3 式5
金屬氫氧化物會形成大塊的絮凝體,這對於沉析產物的絮凝是有利的,同時還會吸附膠體狀的物質、細微懸浮顆粒。需要注意的是有機物在以化學除磷為目的化學沉析反應中的沉析去除是次要的,但在分離時有機性膠體以及懸浮物的凝結在絮凝體中則是決定性的過程。
沉析效果是受PH值影響的,金屬磷酸鹽的溶解性同樣也受PH的影響。對於鐵鹽最佳PH值范圍為5.0~5.5,對於鋁鹽為6.0~7.0,因為在以上PH值范圍內FePO4或AIPO4的溶解性最小。另外使用金屬鹽葯劑會給污水和污泥處理還會帶來益處,比如會降低污泥的污泥指數,有利於沼氣脫硫等。
由於金屬鹽葯劑的投加會使污水處理廠出水中的Cl-或SO2-4離子含量增加。如果沉析葯劑溶液中另外含有酸的話,則需特別加以注意。
投加金屬鹽葯劑後相應會降低污水的鹼度,這也許會對凈化產生不利影響。當在同步沉析工藝中使用硫酸鐵時,必須考慮對硝化反應的影響。
另外,如果污水處理廠污泥用於農業,使用金屬鹽葯劑除磷時必須考慮鋁或者鐵負荷對農業的影響。
除了金屬鹽葯劑外,氫氧化鈣也用作沉析葯劑。在沉折過程中,對於不溶解性的磷酸鈣的形成起主要作用的不是Ca2+,而是OH-離子,因為隨著pH值的提高,磷酸鈣的溶解性降低,採用Ca(OH)2除磷要求的pH值為8.5以上。磷酸鈣的形成是按反應式6進行的:
5Ca2++3po43-+OH-→Ca5(PO4)3OH↓ pH ≥8.5 式6
但在pH值為8.5到10.5的范圍內除了會產生磷酸鈣沉析外,還會產生碳酸鈣,這也許會導致在池壁或渠、管壁上結垢,反應式如式7。
Ca2++CO32-→CaCO3 式7
與鈣進行磷酸鹽沉析的反應除了受到PH值的影響,另外還受到碳酸氫根濃度(鹼度)的影響。在一定的PH值惰況下,鈣的投加量是與鹼度成正比的。
對於軟或中硬的污水,採用鈣沉析時,為了達到所要求的PH值所需要的鈣量是很少的,具有強緩沖能力的污水相反則要求較大的鈣投加量。
化學沉析工藝是按沉析葯劑的投加地點來區分的,實際中常採用的有:前沉析、同步沉析和後沉析或在生物處理之後加絮凝過濾。
(1)前沉析
前沉析工藝的特點是沉析葯劑投加在沉砂池中,或者初次沉澱池的進水渠(管)中,或者文丘里渠(利用渦流)中。其一般需要設置產生渦流的裝置或者供給能量以滿足混合的需要。相應產生的沉析產物(大塊狀的絮凝體)則在一次沉澱池中通過沉澱而被分離。如果生物段採用的是生物濾池,則不允許使Fe2+葯劑,以防止對填料產生危害(產生黃銹)。
前沉析工藝(如圖2所示)特別適合於現有污水處理廠的改建(增加化學除磷措施),因為通過這一工藝步驟不僅可以去除磷,而且可以減少生物處理設施的負荷。常用的沉析葯劑主要是生灰和金屬鹽葯劑。經前沉析後剩餘磷酸鹽的含量為1.5-2.5mg/1,完全能滿足後續生物處理對磷的需要。
(2)同步沉析
同步沉析是使用最廣泛的化學除磷工藝,在國外約占所有化學除磷工藝的50%。其工藝是將沉析葯劑投加在曝氣池出水或二次沉澱池進水中,個別情況也有將葯劑投加在曝氣池進水或迴流污泥渠(管)中。目前很多污水廠都採用,如廣州大坦沙污水處理廠三期就是採用的同步沉析,加葯對活性污泥的影響比較小。
(3)後沉析
後沉析是將沉析、絮凝以及被絮凝物質的分離在一個與生物設施相分離的設施中進行,因而也就有二段法工藝的說法。一般將沉析葯劑投加到二次沉澱池後的一個混合池(M池)中,並在其後設置絮凝池(F池)和沉澱池(或氣浮池)。
對於要求不嚴的受納水體,在後沉析工藝中可採用石灰乳液葯劑,但必須對出水PH值加以控制,比如採用沼氣中的CO2進行中和。
採用氣浮池可以比沉澱池更好地去除懸浮物和總磷,但因為需恆定供應空氣而運轉費用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