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
區域范圍內進行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總行政村的比率。
B. 農村污水處理的普及率有多少
暫時不收費的吧,一般農村污水處理項目都是有政府投資里做的。蘇州地區這種項目基本吧收費的,項目其實涉及到運營費用,以後污水處理電費估計還是要附近用來承擔的
C. 2018年河南農村污水處理規劃部門推薦了哪些處理工藝
這個並沒有明確說明,各種工藝在保證水質達標的情況想綜合考慮造價還有運營成本的。河南內大項目的話可能是水投容集團做吧。農村地區估計會有很多分散式的污水處理小項目。這種小項目估計會讓一些比較好的民營企業去做,當然也有可能是做成PPP項目。農村污水處理其實很奇怪的,經濟發達地區用PPP做的反而不多,拿江蘇來說很多都是城市是採用EPC來做的效果也不差啊,PPP雖然這兩年火了,但是按照績效付費感覺還是有難度,就怕大的環保企業到時候數據做假,其實環保數據造假國內還是很多的。
D. 河南在什麼地方! 那裡富裕嗎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夏代禹時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於九州之中,歷史上河南又有「中州」、「中原」之稱。
河南省位於中國中部,其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歷來以其特殊的戰略地位,優越的自然條件,豐富的物產資源,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條件,成為中國的重要省份。作為華夏文明的搖籃和文化發祥地之一,河南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過巨大貢獻。
河南省GDP突破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左右,與2002年相比,經濟總量翻了近一番;人均生產總值突破2000美元,全國排名從第21位前移到第16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突破1800億元,總額相繼超過天津、福建、河北、黑龍江、上海、浙江,全國排名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倍,躍居全國第5位。
河南省的工業發展實現了新的突破,預計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突破1800億元,比2002年增長8倍多,總額相繼超過天津、福建、河北、黑龍江、上海、浙江,在全國的位次由第10位上升到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7倍,躍居全國第5位。工業總體實力躋身全國第一方陣,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的新興工業大省的歷史性跨越;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刷新歷史紀錄,連續兩年超過1000億斤。地方財政收支分別達到850億元和1800億元,均比2002年增長1.86倍。
河南省今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8000億元,比去年增長35%以上,比2002年增長3.4倍。全省高速通車里程由2002年的1231公里增加到4556公里,由全國第8位躍居第1位。累計建設污水處理廠112個、生活垃圾處理場102座,所有城市、縣城全部建成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的目標如期實現。
河南省中西部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標,全面完成中小學危房改造任務,對鄉鎮衛生院進行了全面改造,對艾滋病患者進行了免費救助。預計今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1400元和3700元,是2002年的1.8倍和1.7倍,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
河南省二三產業比重在84%以上,5年提高了近20個百分點。服務業發展明顯加速,預計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3.5%,為近年來最高水平,旅遊大省地位基本確立。非公有經濟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0%左右,5年約提高19.4個百分點,成為河南省最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
E. 中國82年92年城市和農村的糞尿還田率,污水處理率,垃圾處理率
截至2001年底,我國664個城市建有各類生活垃圾處理廠(場)740座,年垃圾處理量為7835萬噸。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已由世紀八十年代初的2%提高到現在的58.2%。「十五」計劃提出,要改善城市環境質量,強化城市垃圾污染的綜合治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65%。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目前以每年5%至8%的速度增長,近一半的垃圾沒有經過無害化處理。面對這一嚴峻的局面,加快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已迫在眉睫。
本報訊(記者閆雪靜)目前,本市城區90%的污水均可通過地下排污管道流入污水廠,進行處理後達標排放。記者從市水務局獲悉,去年,市區9座污水廠共處理污水7.8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達到90%,比上年提高20%。此外,郊區新城污水處理率也由40%提高到70%。
去年,本市加大水環境建設和治污力度。日處理能力60萬噸的小紅門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新建污水管線400餘公里。市區污水處理率首次達到90%,提前完成了2008年污水處理規劃。郊區新城14座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處理污水1.7億立方米,污水處理率提高到70%。農村地區新建216處小型污水處理設施,鄉村污水處理率達到21%。
作為切斷污水的重要環節,去年,河道治理、水體還清成效顯著。多年黑臭的涼水河水質開始還清,清河下段河道治理開工建設,北護城河、壩河、清河導流渠、仰山大溝等河道完成治理,奧運主場館周邊水系環境改善,永定河、潮白河、溫榆河生態治理效果明顯。全市達到飲用水源標準的二類、三類水質河道達到56%。
為截住山區污染源,去年建設清潔小流域1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100個村莊污水、垃圾集中處理,80個村實現雨水、中水綜合利用。
經處理後的再生水可用於工業、城市綠化、道路噴灑、洗車等。去年,本市再生水利用量達到3.6億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1億立方米。建成大興20萬畝再生水灌區,六廠中水西送工程,向西郊工業區供給中水3000萬立方米。清河等中水廠採用膜處理技術,水質達到國內先進水平。RJ185 我縣農村人口達35.85萬人,產生人糞尿總量294326噸,糞尿使用總量120997噸,使用率為41.11%;還田總量為90243噸,還田率30.66%;糞尿處理總量121471噸,處理率41.27%。生活垃圾產生總量為91417噸,生活垃圾綜合利用量22536噸,利用率24.65%。目前,我縣的生活垃圾主要是集中到南方復合肥廠統一處理。生活污水產生總量7886934噸,處理量1071100噸,污水處理率為13.58%,處理率很低。
F. 農村集鎮生活污水計算
根據我了解的情況,這方面好像一直沒有明確統一的標准。資料顯示,「十一五」初,我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多億m3,農業人口達7億多人,全國有45400多個鄉鎮、60多萬個行政村、250 多萬個自然戶,每天產生生活污水數千萬噸,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原來的經驗數據是大概鄉鎮人均用水量中,鎮能達到人均90升左右,鄉大概是75上升。農村居民的排水量宜根據實地調查結果確定,在沒有調查數據的地區,可取用水量的60%-90%作為排水量,一般取40升/人.日的居多。 為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編制了東北、華北、東南、中南、西南、西北六個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指南,2010年9月頒布實施,你可參考。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G. 農村生活污水的一般指標大約是多少
目前,全國不一致,只有浙江領先,制訂了一個標准:
H. 河南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對農村污水處理效果怎樣
農村污水其實就是一般生活污水,處理起來非常簡單。國內的一體化裝置、日本的凈化槽都回可以切實滿足答需求。
但是按照使用經驗來看,國內農村污水處理有幾個問題很難解決:
1、農村是否真的有足夠的污水水量可供處理:我們在現場調查,無論南北方,滿負荷運轉的現場幾乎沒有,大量的污水處理設施閑置。
2、設備用起來需要定期維護,目前中國市場缺乏針對農村污水處理裝置的維護。所謂的PPP項目,最多維持半年左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I. 國內農村污水處理工程的處理量是如何計算的
很多地區是按照人頭來計算的,力鼎環保在做農村污水處理工程時候,基本是按照每人每天100L的用水的量來估算工程的處理量,選擇合適噸位的污水處理設備。
J. 大家誰有各省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資料
相對已經受到廣泛關注,並形成產業的城市污水處理而言,農村的污水處理還是目前環境治理的一道難題。受制於生產、生活方式、經濟發展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村生活污水已經成為潛在的污染。
現在,由中德生態城市規劃和管理項目所進行的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示範項目為這種生活污水的凈化開辟了一條既科學、經濟又簡便可行的道路。這種著眼於生態,投資小、運行成本低的污水處理方法目前在常州地區已初顯成效。它的成功,或許可以為國內一些小城鎮、鄉村的環境治理提供啟示。
集中處理遭遇農村難題
隨著人口增加、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工業點源污染總量控制措施執行,居民生活污染將逐漸取代工業污染成為水體第一污染因子。以常州為例,近年來通過不斷加大市政污水排水設施建設投入,到2005年底,常州已建成污水處理廠6座,污水處理能力達32.5萬m3/d。
其中,城市污水處理廠對城市污水的集中處理率達46%左右,中心城區接近80%。對國家重點水源保護水域太湖和長江的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在市區人口密集區域,提高管網收集覆蓋率,提升污水集中處理能力無疑是正確的選擇,但集中污水處理並不能解決市區外圍無管網覆蓋地區水環境污染問題。目前,該市農村人口近150萬,至今多採取廢水在宅前宅後土壤中自然下滲,糞便儲存在各式糞池中就地處理的簡易方式,嚴重污染環境。
而在城市遠郊,集中管網無法通達,即使能夠隨主要道路延伸,接管費用和長途污水泵站輸送、運行費用都非常高,單位污水處理成本也大大提高。
中德生態城市規劃和管理項目專家潘濤分析說,投資千萬元的鄉鎮級集中污水處理廠(以1萬噸/d處理能力為例),光直接運行費每天就達3200多元,年投入180萬左右;如果貸款建廠,每年銀行還款也在100萬元左右(假設貸款1000萬,期限20年為例)。
為保證污水截流率,保守估計管網建設和維護每年投入至少300萬以上(假設10年內完善管網系統總投資3000萬元,不計貼現率),綜合估算每年排水建設和污水處理支出至少在580萬以上。根據目前污水處理收費每噸1.15元,總收入為每年420萬,收支無法平衡,勢必增加財政負擔。
「在目前基層鄉鎮普遍財力有限,債務繁重,盲目採用集中式處理污水的模式是值得商榷的,」潘濤說。在遠離城區的鄉鎮和農村地區,尋求一種行之有效的水污染控制方法正在成為非常突出的問題。
分散處理融入生態理念
2006年1月,常州市規劃局和規劃院、市排水管理處等部門在德國專家的幫助下,吸收了15年以來在歐洲的郊區和農村廣泛開展的分散式污水處理的經驗,採用人工濕地技術。在大量研究調查的基礎上,在距離常州市中心40公里的孟河鎮通江花園居民小區,動工興建了正式名稱叫作「基於垂直潛流生態濾床技術的分散式污水及污泥處理系統」的裝置。2006年10月,該系統正式投入運行。
雖然項目的名稱讓人感覺非常復雜,但如果從表面看,這個污水處理工程就像一個地堡式的水泥建築物和4塊略低於地面的鋪著粗砂的池子而已。
其中兩塊平鋪著一些管子,池子的兩端有兩個更粗一些的白色塑料管斜插進地下,池子里有規律地間隔生長著一些蘆葦。
根據項目專家潘濤介紹,水泥殼的「地堡」就是污水的初級處理處,深埋地下5米多,可容80立方米的污水。這個沉澱池內分為三格,主要功能是使生活污水在這里初步沉降。內設兩個污水泵,由水位浮標自動控制污水泵的開關,把污水泵到兩個被稱為大約1000立方米的過濾床上,也就是那4塊鋪著粗砂的池子。
污水首先被抽進這些迂迴曲折的管子里,又從管壁的小孔內流出,流進鋪滿沙礫的濾床上,自然滲入沙礫中。這兩個池子的底部都鋪有雙面土工布,以防污水滲入自然土壤中。
據介紹,濾床的設計很費了一番心思。濾床總深度雖然不過1米—1.25米,卻分為表層、過濾層、過渡層、排水層、防滲層等好幾個層次。每個層次的礫石和粗砂的大小都不盡相同,越往下顆粒越大。污水經層層過濾到達排水層時,自然流進鋪設在這一層的排水管中,這幾根管子管壁上都有切口,收集過濾後的污水,並排進旁邊的新孟河,直達長江。
作為工程第三個組成部分的是兩塊污泥濾床。沉澱池裡淤積的污泥定期被污泥泵抽進這兩塊池子做干化處理,說得通俗些,就是把它曬干。但這里也有很多學問。污泥含水率很高,如同前面提到的兩塊人工濕地一樣,這兩塊污泥濾床也分好幾層,也在底部鋪有防滲的土工布,也有通氣管。滲下來的污泥中的水分經排水管重新流回初級沉降地,而後再進入濾床過濾後排出。
據潘濤介紹,這個人工的濕地處理過程包括生物化學反應和物理化學反應。物理化學反應就是沉澱吸附,生化反應即分解和合成代謝,等等。他說,秘密就在於濾床的那些粗砂和礫石上,它們為微生物細菌提供了非常適宜的生活環境,而這些微生物在污水下沉過程中通過反應去除了碳化合物、氮化合物和磷化合物以及病毒體和非病毒微生物。
那麼那些蘆葦又有何用?潘濤解釋說,這些經過挑選的蘆葦品種根系發達,一方面有助於防止過濾層板結,另一方面有助於微生物的附著和繁殖。他又說,濾床內的集水管也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向濾床內部輸送氧氣,幫助微生物繁殖。這也是為什麼它們要在地面上露出一截的緣故。
死水坑經常長滿苔蘚,蚊蠅滋生,這兩個常年濕漉漉的人工濕地會不會也遇到這個問題呢?潘濤說,這早就想到了,所以才建了兩個功能完全一樣的濾床和污泥濾床。就是說,一個濾床工作,另一個休息令其乾燥。兩個濾床每星期「輪休」一次,避免上述的弊端。
裝置運行幾個月來,根據監測結果,出水效果理想。氨氮去除率達93%,總磷去除率達86%,出水水質已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排放B標准。根據國際經驗,隨著生化反應器狀態日趨穩定,各項指標將越來越好,最終設計達到一級排放A標准。而濾出的污泥干化之後可以肥田,這里每年可干化污泥10噸左右,待積累到一米厚時(約5-7年)進行一次開挖。
除了具備生態上的優勢,人工濕地分散式處理工藝節省了大量的管網建設和運行費用。這個工程包括科研費用、征地、在小區內重鋪管網等在內總計180萬元人民幣,設計方面由德國技術合作公司提供設計。如果純建設費用平攤到每個小區居民頭上,人均建設成本476元,而維護費用僅為每年12.5元/人。
技術應用要考慮本地適用性
潘濤說,政府職能部門和水務運營部門急待轉變觀念,因地制宜的考慮污水出路問題。分散式污水處理具有一次性投入小,運行維護成本低的特點,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財力,分片分階段實施,是比較現實的選擇,完全可以在市區外圍片區取代傳統的集中處理方法,經濟實用且可持續的解決污水處理問題。
常州的這項工程作為我國首次運用垂直潛流人工濕地技術整合生活污水和污泥穩定化處置工程,受到高度評價。常州市科技局組織的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認為,此課題研究整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自工程落成以來,通江小區先後接待了國家環保總局、建設部和江蘇省有關單位的參觀考察,都認為這項技術很值得大力推廣。
不過,潘濤也提醒說,人工濕地是一項人工建造的生態處理設施。其污染物去除機理是復雜的,目前,人們對它雖然有一定的認識,但仍然不夠完全。目前水質監測數據僅能說明運行初期處理效果,但長期效果還有待檢驗。
從兩個多月的運行情況看,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雜草生長問題。由於水生蘆葦剛剛栽植,還未取得生長優勢,容易被雜草侵佔領地,而淺根雜草的瘋狂生長會降低人工濕地的凈化效率,所以運行初期,人工及時清除雜草很重要。
該實驗項目最終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生態濕地得到長期的維護。潘濤說由於維護較簡單,建議當地小區物業兼管該設施。同時建設單位和環保部門做好長期水質監測工作,為經驗推廣提供有力證明。
「吸收德國先進技術的同時,注意本地適用性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潘濤說,建築材料的本地化供應和工程造價的經濟性是大力推廣的前提,課題組准備下一步做好分散式污水處理關鍵技術指南的編制工作。
另外,生態濕地處理要求比傳統污水處理工藝更大的佔地面積。政府有關部門理順土地關系,利用閑置土地用於污水處理的公益事業,免予土地補償等等,對保證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