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供佛問題,卧佛該怎麼供
我也在我們廟上復免費結緣了一制個,和你這個一樣,是樹脂的,釋迦摩尼是我們的本師,要放在西方三聖的上邊,西方三聖比他低一些這樣不僅清凈而且擺著好看,一天三炷香,在中午二十二點之前上。最好請平躺著的,因為這樣說明命富貴,如果是胳膊支著頭,那樣說明命苦。
② 七葉樹簡介
七葉樹
別名:桫欏樹、梭欏子、天師栗、開心果、猴板栗
科屬:七葉樹科(Hippocastanaceae),七葉樹屬
形態:
落葉喬木,高可達25m。樹皮灰褐色,片狀剝落。小枝粗壯,栗褐色,光滑無毛;冬芽大,具樹脂。掌狀復葉對生,小葉5-7片,倒卵狀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倒披針形,長8-16cm,先端漸尖,基部鍥形,緣具細鋸齒,側脈13-17對,僅背面脈上疏生柔毛,小葉柄長5-17mm。花小,花瓣4,不等大,白色,上面2瓣常有桔紅色或黃色斑紋,雄蕊通常7;成直立密集圓錐花序,近圓柱形,長20-25cm。雜性(花序基部多兩性花),白色,芳香。蒴果球形或倒卵形,密生疣點,直徑3-4cm,黃褐色,粗糙,無刺,也無尖頭,內含1或2粒種子,形如板栗,種臍大,占種子一半以上。花期5月;果熟期9~10月。
產地:
中國黃河流域及東部各省均有栽培,僅秦嶺有野生;自然分布在海拔700m以下之山地。
習性:
喜光,稍耐陰;喜溫暖氣候,也能耐寒;喜深厚、肥沃、濕潤而排水良好之土壤。深根性,萌芽力強;生長速度中等偏慢,壽命長。
用途:
七葉樹樹干聳直,樹冠開闊,姿態雄偉,葉大而形美,遮蔭效果好,初夏繁花滿樹,蔚然可觀,是世界著名的觀賞樹種,四大行道樹之一(國外主要是其同屬種歐洲七葉樹)最適宜栽作庭蔭樹及行道樹。
在我國,七葉樹與佛教有著很深的淵源,因此很多古剎名寺如杭州靈隱寺、北京卧佛寺、大覺寺中都有大樹栽植。在建築前對植、路邊列植,或孤植、叢植於山坡、草地都很合適。為防止樹干遭受日灼之害,可與其他樹種配植。
七葉樹種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澀,需用鹼水煮後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澱粉。
繁 殖
主要用播種繁殖,10月采種後應立即播種,種子乾燥後容易喪失發芽力。幼苗出土力較弱,播種覆土不宜過深,播後25~30天發芽,苗期需適當遮陰。
栽 培
栽植前應施足基肥。生長過程中,一般不需修剪整形。天氣乾旱時,應注意澆水。成年樹每年冬季落葉後應開溝施肥,以利翌年多發枝葉,多開花。
病蟲害
主要有葉斑病、白粉病和炭疽病危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灑。蟲害有介殼蟲、毛蟲和金龜子危害,可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殺。
應 用
七葉樹樹形美觀,冠如華蓋,開花時碩大的白色花序又似一盞華麗的燭台,蔚為奇觀,在風景區和小庭院中可作行道樹或骨幹景觀樹。
③ 佛像的中國佛像
公元二至三世紀之間,在新疆拜城修建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我國境內第一座石窟寺。從這個時候起,佛像開始逐漸在佛教的伽藍中普遍地供奉起來。並由大月氏經過疏勒、高昌、於闐、龜茲等地逐漸地傳到河西四郡(敦煌、張掖、武威、酒泉)和中國內地。當時,佛的形象系雅利安人的特徵:高鼻、細眼、薄唇。這種儼然是洋人的容貌特徵,同古代新疆土著居民典型的蒙古利亞臉型顯然是不同的,這說明了我國的佛教是個外來的宗教。
當佛教東進陽關以後,逐漸地被漢族地區的文化所融合。隨著佛教逐漸中國化,佛的面龐也逐漸漢族化了,鼻樑的造型逐漸低了下來,耳輪越來越大,佛的形象被改造成漢族人心目中的「福相」而出現在善男信女們的面前。這種轉變過程在敦煌,雲岡和龍門三個石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在敦煌石窟第二九○窟中,北周時期(公元五五七-五八九年)所繪的《佛傳圖》,是以《修行本起經》為主而畫成的。這幅長達二十五米的「連環畫」,內容包括從摩耶夫人夜夢菩薩乘白象在音樂聲中自天而降,因此「受孕」起,到釋迦牟尼坐在菩提樹下舍家苦修止。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畫上的人物服裝打扮都是漢、普風格,釋迦牟尼的父親凈飯王被畫成了中國皇帝的模樣。他的母親摩耶夫人穿上了漢、晉時後妃的服裝,釋迦牟尼回宮時所乘的蛟龍車,就是按晉代大畫家顧愷之畫的《洛神賦圖》中的雲車臨摹的。這說明,釋迦牟尼的像,只是佛教信徒們和民間雕塑家、畫家們心目中的佛的形象,他們是按照自己的想像進行描繪和塑造的。同時,由於製作的年代、地區不同,製作者的需求、素養各異,同樣的一尊佛或一尊菩薩,卻有許多不同的形象,這就是佛、菩薩有所謂千萬「化身」的來歷。
在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供奉者和製作匠人把他們的精神寄託,對來生的嚮往,以及他們認為的神聖形象,都凝聚在佛像上。這在雲岡石窟中也得到了明顯的反映。在第二十窟中,有一座巨大的坐佛,兩眼目光銳利,俯視塵世,嘴角凝結著一絲令人莫測高深的微笑。這座佛像高達十三.四六米,作入定坐式,是國內罕見的大佛。此佛已完全脫去了犍陀羅時期穿的希臘式服裝,他褒衣博帶,儼然是兩漢以後士大夫的禮服。這當然不是因為佛要追求時髦打扮,而是製作人的宗教意識和審美觀點在藝術上的反映。
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政治上推行漢化政策,在雕刻的佛、菩薩身上也得到了反映。這一時期製作的佛像,都是短衫長裙,同漢人的服飾一樣了。其原因在於,北魏統治者拓跋氏所屬的鮮卑族,是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游牧於西喇木倫河和洮兒河之間,依附於匈奴。北匈奴向西方遷徙後,鮮卑族佔有了匈奴原來的地區,勢力才強盛起來。公元三九八年,鮮卑族拓跋部的首領拓跋珪建都平城(今大同市),次年稱帝,即北魏道武皇帝。由於鮮卑族文化落後,人數較少,為了鞏固他們的統治,公元四九三年,北魏孝文帝將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並下詔禁止穿胡服說胡語,把鮮卑姓改成漢姓。北魏孝文帝的這些漢化措施,從這一時代塑造的佛、菩薩身上所穿的短衫長裙服裝上也得到了反映。為了利用佛教來保知北魏這塊「庄嚴國土」的「國運長久」,北魏的許多代皇帝都全力弘興佛教,廣造寺塔,賜予僧侶以各種特權。但是,北魏的國運並沒有因為廣造佛像而「世代相傳」下去。公元五五七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接著就被北齊和北周消滅了。到了唐代,洛陽龍門營造佛像的活動達到了高潮。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像便是代表作。佛像高達一七.一四米,頭高四米,耳長一.九米。頭部圓滿而秀麗,既有男性的庄嚴,又略帶女性的慈和。這已不像普渡眾生的佛教偶像,而是大唐帝王的化身。武則天為了替自己歌功頌德,廣造寺廟佛像。主持營造工程的和尚以佛像美化武則天。當佛教傳到中國漢民族地區後,漢文化的傳統觀念也通過佛像製作者的雕塑反映在佛像的容貌和服飾上,因此在漢地的寺廟中出現了眾多的豐頰廣頤、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的「福相」的佛和菩薩塑像。 佛文化在歷史長河發展中,地方文化區域也有了不同的方向,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
漢傳佛像: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顏色受時代影響,現色彩鮮明,輪廓清晰,樹脂佛像更是精緻細膩,栩栩如生。(主要流傳區域:漢族文化傳播區)
藏傳佛像:表情大多凶憤,以眾多女神像,男女雙身像,復雜多變的造型是藏傳佛像造像的突出特點(流傳區域:西藏,四川,青海,雲南等地)
南傳佛像: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袈裟,通常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流傳區域:泰國,緬甸,高棉寮國,柬埔寨,中國的台灣和香港地區)大自在佛像:佛具行業領先知名品牌,專注佛像佛文化發展十餘年,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加返古工藝,運用時尚元素生產品相完美,深居傳統佛文化內涵的產品,滿足廣大消費者的精神和物質不同層次的需求。
供養方法:
七布施:一、為和顏施:對於別人給予和顏悅色的布施。二、為言施:向人說好話的布施,存好心做好事做好人說好話,並勉人切實力行。三、為心施:為對方設想的心,體貼眾生的心的布施。四、為眼施:用慈愛和氣的眼神看人。五、為身施:身體力行幫助別人。六、為座施:讓座給需要的人的布施。七、為察施:不用問對方就能察覺對方的心,並給予相對其所需的方便的布施。 即卧佛像,根據其涅槃情形塑造。右則面南而卧,右手支頤,自在安詳。
佛教密
宗手印:說法印: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自然伸舒。
施無畏印:屈手上舉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
禪定印:雙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兩拇指相接。
降魔印: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觸地。
與願印:手自然向下,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智拳印:雙手作金剛拳(四指握於拇指中),以右手握左手食指於胸前。
臨:雙手十指緊扣,食指伸出相接。
兵:續上手印,中指覆於食指之上。
斗:續上手印,食指收回,中指伸展相接。
者:續上手印,拇指、食指、小指伸展相接,其餘
緊
扣。
皆:續上手印,十指收回緊扣,左手在前。
陳:續上手印,雙手緊扣,右手在
前。
列:續上手印,作智拳印。
在:續上手印,十指伸展,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相接。
前:續上手印,作禪定印。
不動明王印:雙手食、中二指伸出,右手握於左手手心。
降三世印:雙手交錯,小指相扣,拇指、中指相接。
④ 這是什麼植物
鴨腳木參考中國植物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