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坪做法中 0.4厚FJ-1多種樹脂交聯面層中的FJ-1是什麼意思
在塗料分類中,F表示酚醛樹脂漆類(酚醛樹脂,改性酚醛樹脂,二甲苯樹脂)
J表示橡膠漆類(天然橡膠,合成橡膠及改性樹脂)
1在塗料基本名稱中是清漆的代號
在輔助材料中F是防潮劑的代號
2. 離子交換樹脂和吸附樹脂為什麼必須是交聯結構
離子交換樹脂的交聯度是什麼?
離子交換樹脂中含交聯劑的重量稱為離子交換樹脂的交聯度,一般以百分比表示。交聯度是骨架結構的重要因素,離子交換樹脂的交聯度越高,樹脂的孔徑越緊,選擇性較強,含水量越少,交換容量越高,機械強度越好。交聯度越低,吸水量就越大,交換速度快,一般樹脂的交聯度在4-14%之間,交聯度為7%左右的性能是比較理想的。
樹脂交聯度與哪些性能相關?
1.樹脂的交聯度與樹脂的再生:
一般情況下,交聯度低的樹脂,再生比較容易,且再生的時間要短一些,相反交聯度越高的樹脂,再生比較困難,且再生反應時間較長,一般來說強酸性樹脂和強鹼性樹脂再生比較困難,而弱酸性或弱鹼性樹脂再生比較容易,凝膠型樹脂再生反應時間比較長,而大孔型樹脂反應時間較短。
2.樹脂的交聯度與樹脂的密度:
樹脂的交聯度與密度息息相關,一般情況下,交聯度越高的樹脂,密度就越高,而強酸性或強鹼性樹脂的密度高於弱酸或弱鹼性樹脂,大孔型樹脂的密度要比凝膠型樹脂較低一些。
3.樹脂的交聯度與樹脂的選擇性:
一般情況下,交聯度高的樹脂對離子的選擇性更強一些,大孔型樹脂的選擇性要小於凝膠型樹脂,這種選擇性在稀溶液中較大,在濃溶液中較小。
4.樹脂的交聯度與樹脂的耐用性:
交聯度低的樹脂較易碎裂,但樹脂的耐用性更主要地決定於交聯結構的均勻程度及其強度。如大孔樹脂,具有較高的交聯度者,結構穩定,能耐反復再生。
5.樹脂的交聯度與高分子骨架:
樹脂的骨架就是由化學單體和交聯劑組成的,比如說比較經常使用的聚苯乙烯樹脂,其化學單位是苯乙烯,交聯劑為二乙烯苯,共聚後生成球形小顆粒,再將離子交換基團引入。樹脂中引入的離子交換基團不同,其能交換的離子種類也不同。例如:
1.引入磺酸基(-SO3H)時為強酸陽離子交換樹脂
2.引入羧酸基(-COOH)時為弱酸陽離子交換樹脂
3.引入胺基[N(CH3)3OH]時則生成強鹼陰離子交換樹脂
4.引入亞胺基[N(CH3OH)2]時則生成弱鹼陰離子交換樹脂。
3. 膠粘劑,環氧樹脂膠粘劑,復合膠粘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復合薄膜的生產工藝及其弊端
復合薄膜的生產方法主要是擠出復合和干法復合,干法復合工藝適用於各種薄膜基材的復合。目前,世界各國干法復合使用的膠粘劑都是聚氨酯膠粘劑,可製得滿足耐熱、耐寒、耐油、耐酸、耐葯品、阻氣、透明、耐磨以及耐穿刺等性能要求的軟包裝復合薄膜。干法復合是指使用膠粘劑把二種薄膜基材粘合在一起,膠粘劑塗布在基材薄膜上以後,靠加熱乾燥去除溶劑和發生化學反應進行復合(壓合),因此稱干法復合工藝,又叫干法層壓。也就是加熱使塗布乾燥後表面已無粘性的膠層熱融,賦予可粘接性,貼合後樹脂再結晶化,立即得到較高的初期粘接強度。這種粘接方式,在工業操作上希望熱活化溫度低。干法復合工藝用於溶劑型膠粘劑制備復合薄膜存在著缺點,如膠層有機溶劑的殘留有可能遷移到包裝的食品中,揮發出來的溶劑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需要大量的投資回收溶劑和建立防護設施。為了解決有機溶劑帶來的公害問題,1974年德國Henbets公司首先用無溶劑型聚氨酯膠粘劑製成復合包裝材料。雖然無溶劑膠粘劑工藝能消除上述弊病,但為便於塗敷,要求粘度低,相應的聚氨酯相對分子質量小,致使復合初始強度不夠理想,正在研究開發內聚力大的低粘度聚氨酯復合膠粘劑。而通過改性提高水性聚氨酯膠膜的某些性能,使得水性聚氨酯在復合薄膜軟包裝上應用成為可能。國外許多公司已開發出此類膠粘劑。例如Fuller開發的WD-4003、WD-4006和WD-4007聚氨酯分散液對多種軟包裝材料均有極好的膠接性,交聯後的膠接強度高於薄膜材料本身。復合後在93℃烘道內處理24s,使之部分交聯,即可有足夠強度切割所需尺寸。
2水性聚氨酯膠粘劑的特性
水性聚氨酯膠粘劑是指聚氨酯溶於水或分散於水中而形成的膠粘劑。在實際應用中水溶液型很少,主要是聚氨酯水性分散體或乳液,是以水為介質的二元膠態體系,聚氨酯粒子分散於連續的水相中。水性聚氨酯膠粘劑具有無毒、不易燃燒、不污染環境、節能、安全可靠、不易損傷被塗飾表面、適用於易被有機溶劑侵蝕的材料、易操作和改性等優點,使得它在織物、皮革塗飾及木材膠粘劑等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正在逐步代替溶劑型聚氨酯。除了上述優點,與溶劑型聚氨酯膠粘劑相比,水性聚氨酯膠粘劑還具有自身的一些特點:(1)大多數水性聚氨酯膠粘劑中不含NCO基團,因而主要靠分子內極性基團產生內聚力和粘附力,水性聚氨酯中含有羧基、羥基等基團,適宜條件下可參與反應,使膠粘劑產生交聯。(2)高相對分子質量、低粘度、乳液粘度與樹脂相對分子量無關。(3)高固含量、低粘度,通過乳液粒徑控制可得低粘度產品。(4)由於水的揮發性比有機溶劑差,故水性聚氨酯膠粘劑乾燥較慢,並且由於水的表面張力大,對表面疏水性的基材的潤濕能力差。若當大部分水分還未從粘結層、塗層揮發到空氣中,或者被多孔性基材吸收就遽然加熱乾燥,則不易得到連續性的膠層。由於大多數水性聚氨酯是由含親水性的聚氨酯為主要固體成分,且有時還含水溶性高分子增稠劑,膠膜乾燥後若不形成一定程度的交聯,則耐水性不佳。(5)水性聚氨酯膠粘劑可與多種水性樹脂混合,以改進性能或降低成本。(6)水性聚氨酯膠粘劑氣味小,操作方便,殘膠易清理。
3水性聚氨酯膠粘劑應用於制備復合薄膜的不足之處以及改善方法干法復合工藝中,膠粘劑是影響復合薄膜品質性能的關鍵因素,因此食品包裝復合薄膜用膠粘劑應具備下述性能:(1)粘合性復合包裝薄膜使用的基材有塑料、鋁箔等,而塑料又分很多種類,要將這些表面特性不同的薄膜粘接在一起,要求膠粘劑必須具有同時能粘合兩種不同薄膜材料的性能。(2)柔軟性以塑料為主的復合材料,又稱軟性包裝材料,其受歡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其輕柔性。這除了本身要柔軟、可折疊外,膠粘劑本身也要具備這種性能。如果膠膜堅硬、性脆、不可折疊,則失去了包裝的意義。(3)耐熱性許多食品包裝在製造加工操作中要經受高溫(180~220℃),例如,熱封制袋,對包裝好的食品經高溫殺菌以及蒸煮食品等,這就不僅僅要求各種基材薄膜經受起高溫的考驗,所使用的膠粘劑也能經受得起高溫的考驗,否則,經高溫處理後的薄膜分層剝離,就不是復合包裝薄膜了。這一點必須在選用膠粘劑時慎重考慮。(4)耐寒性許多食品包裝後要低溫冷藏或冷凍保存,這就要求包裝薄膜本身能耐低溫。如果膠粘劑在低溫下發生變硬、發脆、分層、剝離、脫膠等現象,則不符合要求。(5)抗介質性食品本身是一種成分非常復雜的物質,含水、油、鹽、酒,還有辣、香料,甚至醋酸、檸檬酸、乳酸、糖、硫化物、氧化物等。面對這些復雜的成分,包裝後又要受高低溫處理和長期貯存的考驗,要保持包裝薄膜的完美無缺,除了基材薄膜本身的優良抗介質侵蝕能力外,膠粘劑的穩定性也很重要,要能抵抗各種介質的侵蝕,否則會引起復合薄膜分層剝離,失去包裝作用。(6)安全衛生性食品包裝復合薄膜所保護的、所包裝的東西是直接入口的,為了對消費者身體的健康安全負責,不僅基材薄膜要無味、無臭、無毒,所使用的膠粘劑也要具有相同的性能,安全衛生性是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的大問題。
針對以上所述,結合水性聚氨酯膠粘劑的特性,對水性聚氨酯膠粘劑應用於制備復合薄膜的不足之處進行分析,並提供以下改善方法:
①因分子結構中有親水基團,其耐水性及耐溶劑性欠佳。為改善其耐水性及耐溶劑性,研究措施很多,其中較有效的措施是通過交聯。交聯方法分內交聯和外交聯兩種。內交聯是指制備過程中即已完成架橋及交聯行為。內交聯法常因不慎交聯過度,致使預聚體無法於水中分散。若分散同時交聯,易生成沉澱而分層。即使無上述現象發生,具網狀結構的水性聚氨酯往往在室溫下的潤濕性和成膜性欠佳。外交聯是指向水性聚氨酯中外加交聯劑,相當於雙組分體系,即在使用前添加交聯劑組分於水性聚氨酯主劑中,在適合的乾燥成膜條件下,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交聯的膠膜。與內交聯法相比,所得乳液性能好,並且可根據不同的交聯劑品種及用量,調節膠膜的性能。外交聯法是目前工業上應用最廣的一種方法。通常交聯可提高水性聚氨酯膠膜的耐溶劑、耐熱蠕變以及膠接力學性能等。按反應官能團分,其適用交聯體系有:含羧基—(COOH)基團三聚氰胺/甲醛、多官能度氮雜環丙烷、碳化二亞胺、環氧樹脂、鋅或鋯鹽的離子性交聯劑;含羥基—(OH)基團三聚氰胺/甲醛、環氧樹脂、屏蔽異氰酸酯交聯劑;含胺—(NH)基團三聚氰胺/甲醛、環氧樹脂屏蔽異氰酸酯交聯劑、水分散性多異氰酸酯、氮雜環丙烷交聯劑。下表1為常用交聯劑比較,表中所列交聯溫度和速度可隨交聯劑添加量和使用條件不同而異。
②水系聚氨酯膠粘劑的初粘性低也是阻礙它廣泛應用的因素之一。除加入增粘劑改善外,大日本油墨和化學品公司引入環氧樹脂製成的水系聚氨酯,顯示出良好的初粘性,且其耐水性、耐溶劑、耐熱蠕變,密著性能也得到明顯改善。
4. 環氧樹脂能否作為線形酚醛樹脂的交聯劑
環氧樹脂本身是一種熱塑性高分子預聚物,單獨存在幾乎沒有使用價值,只有加入固版化劑,使之交聯形成權網狀立體結構,才能體現出各項優良性能。因此,環氧樹脂的應用及固化產物的性能,對固化劑的依賴性很大。熱塑性酚醛樹脂(Novolacresin)和甲階熱固性酚醛樹脂(Resolresin)均可作為環氧樹脂的固化劑。目前開發應用較多的是熱塑性酚醛樹脂。在塗料、粘結、層壓、澆鑄等方面已有廣泛的應用。
5. 如何控制三聚氰胺甲醛樹脂的交聯縮合
三聚氰胺樹脂(MF)具有優良的耐水、耐熱、耐老化、耐化學品腐蝕、阻燃和絕緣性能,可用於製造模塑料(日用餐具、電器)、人造板(膠合板、強化木地板以及層壓塑料板)等,除此之外,還廣泛地用作塗料、油漆交聯劑、木材粘合劑、紙張濕強劑、纖維紡織物整理劑、水泥減水劑等。
1、合成過程中的糊化現象及原因分析
糊化現象是指樹脂合成過程中出現的持續的白色渾濁現象。在三聚氰胺樹脂的合成工藝中,一般有2種加料方式:一種採用一步冷加料,即一次性將甲醛和三聚氰胺加入反應釜中,然後緩慢升溫;另一種是先加甲醛,然後升至一定溫度再加三聚氰胺。對於後一種加料方式,有時在加完料後溶液不能澄清,而是呈白色漿狀液現象。導致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加料快,混合反應慢。在這種情況下,三聚氰胺未來得及與甲醛反應,三聚氰胺粉末濕潤膨脹受熱,表面固化而無法繼續溶解反應,因此呈現渾濁現象。
(2)混合反應快,而加料速度慢。這種情況下,先加入的三聚氰胺已開始和高濃度甲醛反應,羥甲基化度高,容易交聯析出,隨著甲醛濃度的降低,後加入的三聚氰胺羥甲基化度降低,水溶性差,也容易析出,不僅可能導致合成過程中出現渾濁現象,而且導致樹脂羥甲基化不均勻,影響樹脂的穩定性,還影響產品的結構和性能。
(3)另外,在正常情況下,當三聚氰胺羥甲基化結束後,溶液應變澄清,直到合成反應結束。然而,有時溶液澄清後又變成微白色渾濁,這是由於體系的pH降低了,剛生成的羥甲基之間或者羥甲基與活潑的氨基之間發生暴聚而析出沉澱;或反應太快,羥甲基三聚氰胺濃度迅速升高,容易交聯而從溶液中析出。
對策
(1)保持反應速度與加料速度、攪拌速度一致。一般採取提高加料溫度和攪拌速度的辦法,可以避免糊化現象的發生,尤其是甲醛加量較少而三聚氰胺加量較大時須特別注意。如果採用一步冷加料法,緩慢升溫,一般不會出現此現象,這也是大多數樹脂合成採取這種方式的原因。
(2)控制羥甲基三聚氰胺的pH。在羥甲基
化階段尤其要控制好反應體系的pH和反應速度,一般pH控制在8~9較好,因為羥甲基三聚氰胺在此范圍比較穩定。
2、樹脂穩定性差
現象
樹脂的穩定性是指樹脂在一定的條件下存儲周期的長短。質量較好的樹脂一般呈均勻透明狀,無雜質,貯存穩定期長。然而,樹脂在存放過程中,常常出現以下2種現象:
(1)樹脂顏色由清亮逐漸變白,甚至凝結成白色固體,加熱時可融化,這是由於羥甲基含量高或活性點較多,分子間容易交聯,此時是以亞甲基醚鍵為主的線性縮聚,呈熱塑性;
(2)樹脂黏度逐漸增大,甚至形成不溶於水的透明凝膠,這可能是由於樹脂分子量太大、溫度降低、黏度增大導致水溶性變差,或樹脂存放過程中繼續縮聚交聯形成體型大分子,導致不溶於水。
原因分析
樹脂的穩定性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從它本身的水溶性、分子量大小、是否繼續反應或儲存條件是否變化等方面進行分析。
三聚氰胺與甲醛的量之比(M/F)的影響
M/F不僅影響合成樹脂的結構,而且影響著合成樹脂的穩定性。為了提高樹脂的穩定性,反應物中甲醛的含量不能太低,否則未反應的活性氨基多,容易形成亞甲基鍵,水溶性差,樹脂不穩定;但是甲醛含量也不能太高,甲醛含量高,羥甲基含量也高,分子容易交聯形成體型分子,樹脂還是不穩定,而且游離甲醛含量也高。
pH的影響
如果反應溫度太高、或pH太高、或存在金屬離子催化劑(主要是甲醛本身自帶的Al3+
和Fe3+),都可能生成甲酸,尤其是在反應體系中甲醛含量較高時,容易引起pH的波動,導致樹脂不穩定,但甲醛中存在的少量甲醇可以起到抑制甲酸生成的作用。
反應時間的影響
若合成反應時間短,反應進行不充分,反應結束後不僅殘存大量的游離甲醛,而且反應產物活性點較多,也會影響樹脂的穩定性。
對策
(1)適當提高甲醛含量,通過醚化和磺化封閉部分活性基團,使樹脂形成線形或支鏈型分子,而不是體型分子,以提高樹脂的水溶性和穩定性。F/M的最佳值為2~4。
(2)在樹脂合成前,應分析原料中金屬離子、甲醇的含量,在合成過程中還需要隨時監測pH。另外可以在產品儲存過程中使用緩沖劑,防止pH的波動,例如加入二乙醇胺作為調鹼劑和三聚氰胺胺樹脂的增溶劑,提高樹脂的穩定性。為了防止樹脂存放時繼續縮聚,還可以在反應結束後加氫氧化鈉適當調高pH,這樣可以降低黏度,減少游離甲醛含量,提高樹脂的穩定性。
(3)反應時間控制在2.5~3h比較合適。
3、樹脂中游離甲醛含量高
游離甲醛對人體有害,樹脂中的游離甲醛對後續工藝的操作環境和產品質量都有影響,因此,需嚴加控制。樹脂中的游離甲醛含量與反應物配比和羥甲基階段的反應條件有關。一般情況下,F/M越大,反應時間越短,游離甲醛含量越高,反之則低。
為了降低游離甲醛含量,除了控制好反應條件,保持一定的反應時間外,還可以在反應結束後
加入甲醛捕捉劑,例如加雙氰胺和尿素。
4、樹脂成型品韌性差
問題分析
三聚氰胺樹脂是一種熱固性樹脂。從分子結構可以看出,它是通過亞甲基鍵或二亞甲基醚鍵將三嗪環連接起來的網路結構,而六棱體的三嗪環是剛性結構,這樣整個分子旋轉或延伸會受到限制,所以表現出來的性能是高硬度、低韌性,其抗拉伸、撕裂和沖擊性能都較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應用范圍。
對策
(1)通過工藝條件控制預縮物的分子量和結構。預縮物分子量的大小反映了樹脂的縮合度和交聯度,樹脂的縮合度和交聯度會影響樹脂後續的加工成型,進而影響產品的性能,尤其是韌性。比較理想的情況是,通過工藝條件的控制讓樹脂固化時容易形成均勻、牢固的線型結構。
(2)在樹脂中引入其他改性基團。可以用三聚氰胺衍生物替代三聚氰胺合成樹脂,如苯代三聚氰胺,或者用含羥基或氨基較多的直鏈多元醇、胺類和糖類改性劑,還有聚乙二醇、聚乙烯
醇、硫脲、有機硅等。這些改性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封閉活性基團、降低聚合度、或延伸鏈長的作用,使反應柔性連接並降低三嗪環的密度,從而提高樹脂的韌性。
在提高三聚氰胺樹脂成型品韌性的同時,可能會犧牲其強度、耐濕熱穩定性、耐化學溶劑等性能。因此,具體採用哪種方法,需要根據不同用途而決定,適當犧牲某方面性能以獲得需要的性能。
6. 感光樹脂 的成分
感光性樹脂凸版,是以感光性樹脂為料,通過曝光、沖洗而的光聚內合型凸版,它與照相容排版、計算機排版技術相結合,既提高了製版速度,又徹底的廢棄了鉛合金印版,使"冷排"更加完善,為凸版印刷開創了新途徑。
感光樹脂版,按照樹脂成型前的形態,可以分為粹體固化型和固體研化型兩大類。
液體固化型感光樹脂版
液體固化型感光樹脂版,簡稱液體樹脂版。感光前,樹脂為粘稠、透明的液體,感光後交聯成固態。
液體樹脂版的組成
液體樹脂版的主要成分有樹脂、交聯劑、光引發劑、阻聚劑等。
樹脂是感光樹脂版的主要成分,一般是脂肪族、芳香族的飽和、不飽和的多元羧酸與二元醇類進行縮聚得到的不飽和樹脂。
交聯劑的作用,是使液體或固體樹脂,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發生聚合、交聯而變成固體或增加固體的硬度。常用的交聯劑有丙烯酸、丙烯醯腕、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酸酯類,丙烯酸乙二醇酯類等。
光引發劑也叫光敏劑,是光聚合反應中傳遞光能的媒介物。常用的有安息香及其醚類。
阻聚劑是抑制暗反應發生的物質,常用的有對苯二胺。
7. 離子交換樹脂的結構是什麼樣的什麼是樹脂的交聯度
高分子骨架是由化學單體和交聯體共聚而成。例如常用的聚苯乙烯樹脂回其化學單體為苯答乙烯,交聯劑則為二乙烯苯,共聚後生成球形小顆粒,再將離子交換基團引入。樹脂中引入的離子交換基團不同,其能交換的離子種類也不同。例如當引入磺酸基(-SO3H)時為強酸陽離子交換樹脂,引入羧酸基(-COOH)時為弱酸陽離子交換樹脂,如引入胺基[N(CH3)3OH]時則生成強鹼陰離子交換樹脂,引入亞胺基[N(CH3OH)2]時則生成弱鹼陰離子交換樹脂。
在樹脂中交聯劑的含量會決定樹脂結構的緊密程度,樹脂中含交聯劑的重量%稱為樹脂的交聯度。交聯度愈大,則樹脂網孔愈緊,其含水量小,濕視密度愈大,工交容量愈高,機械強度愈好。
8. 丙烯酸樹脂交聯劑有什麼用
膠粘劑配方中,丙烯酸樹脂交聯劑作為分量最多的單體,配方中還涉及其它引發劑,活性自由基反應。
9. 樹脂固化過程中,交聯度和固化程度一樣嗎
您好!
對熱固性聚合物體系,其固化反應進行的程度,固化交聯後交聯點間的聚合物鏈段的長度(即交聯密度)等數據,和材料設計中固化體系的選擇,固化條件的選擇及制備後熱固性材料的使用性能密切相關。為了獲得最佳性能的熱固性高分子材料,選擇最佳的熱固性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工藝,需要表徵交聯度和固化交聯的反應程度。可以說,兩者反映的是一致的。
表徵方法及原理
1.交聯度
在支化的高分子中,支鏈之間沒有化學鍵的結合。在理論上它們結構上仍近似與線型高分子:可以溶解和熔融。但當同一或不同高分子的側鏈之間形成化學鍵連接後,高分子形成類似網路狀的結構。網路的大小取決於高分子支鏈之間以化學鍵交聯的數量。高分子可以通過交聯形成超分子的獨立網路。兩個獨立互穿的網路叫做互穿網路,非交聯的高分子與交聯的網路互穿稱為半互穿網路。高分子交聯後,分子的旋轉和運動受到極大的限制,並由此提高高分子聚合物在宏觀上的強度和剛度。此外,交聯的高分子材料還擁有「記憶」效應。當含有足夠高交聯程度的聚合物受拉伸長時,交聯的鏈段阻止鏈間的滑移,鏈段僅能伸直;但當外力去除後,鏈段回復至原位。硫化橡膠是高分子交聯後性質變化並具有「記憶」效應的一個直觀的例子。
高分子的交聯程度用交聯度表示。交聯度通常被定義為:相臨兩個交聯點的平均相對分子量 。
2.交聯度的試驗分析方法
2.1溶脹平衡法
交聯聚合物因其內部的網路在溶劑中不能溶解,但能產生一定程度的溶脹,溶脹程度取決於網路的交聯程度。溶劑分子進入高分子聚合物交聯而成的三維網路時,將引起三維分子網的伸展而使交聯體系體積膨脹。交聯網的伸展導致交聯點間高分子鏈構象熵的降低,從而使交聯網產生彈性收縮力,這種收縮力的大小取決於交聯聚合物中兩交聯點間高分子鏈段的平均分子量值。當溶劑的溶脹力和交聯鏈段的收縮力相平衡時,體系達到了溶脹平衡狀態,測出這時的溶脹度Q值,即可計算出聚合物交聯點間的高分子鏈段的平均分子量值。顯然,值越大,表明該交聯聚合物的交聯程度越小(交聯密度越小)。
溶脹平衡實驗應在恆溫條件下進行。
2.2 動態扭振法
用動態扭振法,(使用「樹脂固化測定儀」(HLX-Ⅱ)),對正在進行固化反應的樹脂以一定速率施以小角度扭振,測定為維持這種扭振所必須施加的扭矩的變化,隨著固化反應的進行,樹脂的模量變大,施加的扭矩也隨之增加,直至施加扭矩不再增加為止。隨測試時間的增加而得出的扭矩的變化圖可以被視為樹脂的固化曲線圖。
動態扭振法適於測定熱固性高分子聚合物的固化過程,並可以間接地評價熱固性聚合物的交聯度。
所用儀器
樹脂固化測定儀 HLX-Ⅱ
參考文獻
1. 焦劍,雷渭媛,「高聚物結構、性能與測試」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2. 金日光,華幼卿,「高分子物理」化學工業出版社。2000年1月(第2版)
10. 樹脂粘度低為什麼使用的交聯劑會增多
使用交復聯劑後,樹脂制會和交聯劑反應,比如
樹脂:A~A~A 交聯劑:B
放一起反應後,變成:A~A~A~B~A~A~A,A~A~A~B~A~A~A~B~A~A~A
這樣分子鏈變長,自然粘度會升上去。
如果繼續反應下去,就固化變固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