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被酸洗有充膠和注色的翡翠處理品,該怎麼鑒別
表面的紋對於翡翠AB貨的鑒定:A貨的紋由微裂隙延伸至表面形成,裂隙中無充人工充填物,B貨的微裂隙被人工樹脂充填物充填,所以A貨的紋向內延伸感明顯,B貨較平滑。
㈡ 翡翠B貨(染色、上色、填充、漂白)加工工藝
翡翠漂白充填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掉翡翠中影響顏色和透明度的雜質。充填和掩蓋翡翠中的裂隙、降低翡翠的翠性,以達到增加翡翠的美感、提高售價而獲得高額利潤。市場常稱之為b貨翡翠。如充填時添加著色劑,則稱之為b+c翡翠。所以漂白充填處理的對象一般是中低檔的首飾和批料。
具體過程如下:
(1) 選料一般選擇中低檔、中粗粒結構和裂隙多的翡翠。如豆種、花青或裂隙發育的玉廖。而纖維狀細粒結構和裂隙很少的翡翠不作處理;
(2) 選好的料一般先粗加工成批料或切成薄片。而原料通常不進行b處理。但常常被著色作假;
(3) 酸溶蝕 一般採用鹽酸、硝酸、氫氟酸和王水,溶蝕時應注意酸的濃度、溫度和溶蝕的時間,以溶蝕掉裂紋中的影響翡翠顏色和透明度的雜質為止,不能溶蝕過重。
(4) 中和或沖洗樣品中的余酸和鬆散物。
(5) 填充 一般先抽真空,再注入聚合物,增強固性。目前常用的充填物為各種高分子聚合物。近來已發現市場上有無機材料填充的翡翠。
(6) 加工拋磨、表面塗料、成品定形。翡翠充填處理具有明顯的不均勻性。一般來說裂隙發育的位置和淺層結構破壞程度深,其它部位損傷程度較低,中心區一般影響很小。損傷程度取決於酸蝕時的濃度、溫度和時間等因素。所以充填處理翡翠鑒定的關鍵部位是表面特徵、裂隙和淺層結構。
1、表面特徵
充填處理翡翠表面特徵主要表現在光澤、網紋、顏色及其拋磨等方面。a 網紋狀、樹枝狀、不規則狀的裂紋發育,多數沿裂隙部位及晶體邊界和晶體團塊邊界發育。注膠塗蠟後也有一定的顯示。這種特徵隨著時間的流逝更為明顯。b 充填處理後的光澤由強玻璃光澤向蠟狀光澤、樹脂光澤轉化。其程度強弱視注膠成分的多少而異。c顏色與質地反差明顯,形態由天然團片狀、條帶狀向斑點狀、星點狀、碎塊狀轉化,零亂飄浮感強。d 均勻的桔皮效應,常遍布整個表層。這是由於顆粒與縫隙注膠的硬度差異在拋磨中的表現不同所致。
2、裂隙特徵
裂隙在充填處理中是酸蝕和填充掩蓋的主要部位,也是鑒定充填處理翡翠的重要突破點。a 裂隙在充填處理過程中常呈延伸性較好的帶狀構造。其形態特徵與裂隙本身的力學性質有關,如彎曲狀寬窄變化不一。延伸的一般為張性裂隙,呈平直狀方向穩定的多為剪性裂隙。這些裂隙經b處理後均明顯變寬,呈現為下凹的溝谷。隨著時間的推移,裂隙區越來越明顯。b裂隙邊緣礦物顆粒在酸蝕時容易脫落形成各種不規則的窪坑和保留下來的張性顆粒角礫構成的參差不齊形態,極易辨認。c裂隙往往是充填聚合物最集中的地方。它們與裂隙兩壁的接觸面因物相不同,呈不規則的面狀構造。聚合物內往往可以見到圓形氣泡。
3、結構特徵
充填處理翡翠的結構通常產生很大改變,由原來緊密鑲嵌交織狀變成鬆散支離,局部嚴重者成礫狀和基質膠結特徵,主要集中在淺層。a礦物晶體酸蝕後不同程度的圓化,原自形至半自形晶體或不規則形晶體的邊稜角在酸蝕去雜過程中受到嚴重的破壞而改形,晶體形態的圓化程度與處理程度正相關。b 顆粒感減弱,翠性變小。c 淺層礦物晶體之間由緊密鑲嵌向鬆散分離。基質膠結明顯。晶體的排列方向和顏色延伸的走向上不連續。
4、紅外光譜。
高分子聚合物充填的翡翠通常在3000 cm-1附近有特徵吸收峰,尤以3000 cm-1上方最有鑒別意義。但紅外光譜對用無機材料充填的翡翠無顯著效果。增色翡翠的鑒別翡翠貴重在於多姿多彩和亮麗的顏色,也是評價翡翠最主要的參數。所以翡翠的著色處理很早就已出現在市場上。
著色方法一般有:染色、浸色、局色、全鍍膜和輻射加色。市場上習慣稱為c貨翡翠。染色、浸色、局色和充填著色處理的翡翠的顏色往往集中分布在裂隙、晶隙中,在透射光暗場環境呈絲狀分布極易觀察;鍍膜翡翠一般在無色翡翠外部用綠色透明膠質薄膜外鍍,市場上也叫穿衣翡翠,剛做好的鍍膜翡翠顏色均勻,表面光潔,有一定的欺騙性。但在放大後表面無翡翠的特徵,呈蠟狀光澤,有時可見膠膜與翡翠之間未粘合的部位。折射率往往偏離1.66。鍍膜翡翠隨著時間漸長,呈片狀脫落,表面劃痕累累,光澤暗淡,易鑒定。輻射著色翡翠顏色表面均勻,呈片狀、斑塊狀,與天然翡翠較易鑒別。
㈢ 鑒定書中翡翠手鐲(處理)是什麼意思
首先理解處理翡翠意思
「處理」不是處理品,也不是價格作了調整的物品許多消費者在購買翡翠飾品前,將「處理」二字理解成為是價格作了降低的「處理品」.因而多花了錢還蒙在鼓裡。少數商家明明知道「處理」的含義,但或含糊其詞,或順水推舟對「處理」二字作錯誤的解釋,誤導了消費者。
然後弄明白處理翡翠具體含義
翡翠經過了處理,就已不是純天然翡翠。在1996年發布(1997年5月1日實施)的國家標准中規定:翡翠(處理),就是經酸洗去除雜質後,做了注膠處理或做了人工緻色(染色)處理的翡翠。實際上就是以往珠寶界稱之為的翡翠B貨、C貨或(B+C)貨。自1997年5月I日國家標准《珠寶玉石名稱》生效實施後,在翡翠商品的標識標簽中,已取消了翡翠A貨、B貨、C貨和(B+C)貨的名稱標注,而用「翡翠(處理)概括並取代了翡翠B貨、C貨和(B+C)貨。在2003年的新版國家標准中。對翡翠的質量作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將過去視為A貨的漂白翡翠、浸蠟翡翠也歸為「處理」翡翠。珠寶玉石名稱後面沒有括弧註明,則表示是天然物品(真貨)。如標簽上物品的名稱為『.翡翠戒面」,則表明物品是天然翡翠製成的戒面,此戒面沒有注過膠,也未染過色。
最後需要知道處理翡翠能不能賣
允許商家峭香處理過的翡翠,但應標明並向消費者說明國家從來沒有規定禁止銷售處理過的翡翠,但要求對人工處理的情況標明。同時。銷售者有責任和義務向購物者解釋,說明真相。因為知情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者最起碼的權利.在此前提下,才可能避免欺騙行為。經過處理的翡翠可能具有很好的外觀特徵.也有一定的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但與相同規格、相同款式、相同色澤的天然品相比,其價值要大打折扣,其合理的成交價格要低得多。對此,消費者在購物時最好能夠心中有數。
㈣ 翡翠加樹脂石材合成的十八羅漢值錢嗎,大概有十二斤。。謝謝
翡翠加任何添加劑後就是B貨,所有的B貨都不值錢,沒有收藏價值。
㈤ 翡翠與優化處理翡翠的鑒別
翡翠優化類型的加工工藝有過灰水、楊梅水、上蠟等;處理類型的加工工藝有染色、拼合、塗膜、鍍膜、酸洗和充膠等。商業上一般將翡翠分為A貨、B貨和 C貨。
A貨:指天然產生、未經人為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破壞其內部結構或有物質帶入帶出的翡翠。經過傳統工藝的弱酸、弱鹼去臟、注蠟的翡翠也為翡翠A貨。
B貨:對顏色好、地子不好的翡翠用強酸浸泡以清除地子中的雜質,再以真空注膠填充翡翠中經酸液侵蝕而出現的空洞。經處理後,顏色得到很大的改善,增加了透明度,但翡翠的天然結構遭到了破壞。
C貨:無色或淺色的翡翠經過人工染色稱C貨。主要有加熱染色、輻射致色。常染成綠色、紫羅蘭色,或在天然淡綠色上適當加綠色。
翡翠B貨的鑒別
(1)光澤:翡翠A貨表面經拋光後,為玻璃光澤;B貨經強酸浸泡處理充膠後為樹脂光澤,充膠之後再拋光,仍可見樹脂光澤光斑,整體呈樹脂光澤與玻璃光澤混雜。
(2)顏色:翡翠A貨顏色自然、有層次感;B貨的顏色是本色經去色後形成的,鮮艷而泛黃。顏色分布無層次感,混沌一色。
(3)結構:受強酸浸泡腐蝕後,內部沿礦物晶體間形成溶蝕,產生內部的連通式裂隙和表面水渠網,內部裂紋為鋸齒狀的裂紋;透射光下可見內部縱橫交織的裂隙,反射光下表面的溶蝕凹坑或網紋清晰可見。
在新種、新老種翡翠中,常存在一些原始結構疏鬆、晶體顆粒粗大的品種,表層結構與B貨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容易混淆,注意區別。
(4)表面層或裂隙處的膠體可見殘留氣泡,放大觀察找不到雜質;有黃綠色、藍綠色熒光;加熱200~300 ℃ 後膠質發生碳化,敲擊聲沉悶。
(5)相對密度:理論上B貨相對密度比A貨略低,因為翡翠的相對密度是一個范圍,所以相對密度的鑒定有其局限性。
(6)顯微鏡鑒定
內部結構特徵:翡翠A貨具有鑲嵌、交織等結構,經過化學處理後被破壞,變成鬆散支離的網狀結構,嚴重者達到角礫狀結構,降低了翡翠的韌性和相對密度。
裂隙特徵:翡翠原生裂隙分為張性裂隙和壓性裂隙(壓剪性裂隙),經強酸溶蝕後,張性裂隙周邊礦物溶蝕脫落,加劇了裂隙的寬度及深度和邊界曲折程度,出現更多分支;充填物沿擴大的裂隙和晶隙、解理縫隙注入,反光極弱,高倍鏡下呈雲霧狀。
表面結構特徵:常見充填結構和鱗片狀結構,無膠者表面有水渠網狀結構和孔洞結構。
顏色特徵:顏色分布由團塊狀、條帶狀向斑點狀、碎塊狀轉化,顏色有飄浮感。
翡翠C貨的鑒別
觀察綠色的形狀和展布,染色翡翠的綠色均分布在斑晶周圍的纖維狀小顆粒之間,綠色呈細線狀分布,不是綠色礦物斑點或條帶;查爾斯濾色鏡下染色者為紅色,但有的染色劑不使查爾斯濾色鏡變色;分光鏡觀察,含鉻和鐵的天然翡翠,在紅光區中有吸收線,濃度越高吸收線越粗,可為吸收帶。染色的綠色翡翠,含大量氧化鉻染色劑,在紅光區中顯較寬的吸收帶。
㈥ 翡翠(填充)什麼意思
翡翠填充就B貨,用最差的翡翠原石進行溶化再注入天然樹脂,叫注膠,也就是填充了。這種翡翠實際上是沒有靈氣的。
㈦ 翡翠含浸是什麼意思
您好,含浸處理指的是加壓處理
也就是翡翠做B貨填充的過程
具體分析您可以提供實物圖來看一下
有不明白的地方請繼續追問
如果回答能幫到您的話,還望採納回答,謝謝
㈧ b貨翡翠處理方法及製作過程
B貨翡翠是採用天然翡翠原石進行後期人工處理的產品,它的本質還是翡翠原料,只是因為其質地不夠好,以及部分雜質較多,而商家為了達到銷售的目的對其進行美化處理的產物。
英文單詞bathe意思是「沖洗」,第一個字母是B。所以,沖洗過的翡翠統稱「B貨」,「漂白貨」。翡翠的沖洗當然不是用水,而是用強酸浸泡,腐蝕和溶解雜質、污點,使之清透明亮。用強酸沖洗過的翡翠結構疏鬆,必須填充酸蝕後的裂隙,常用的手段就是用真空負壓法注入透明樹脂,這種樹脂的折射率接近翡翠,拋光後,幾乎與高檔翡翠沒有什麼區別。
翡翠B貨的處理方法:
翡翠B貨是為增加翡翠透明度,而進行人工化學和物理方法處理,使原本混濁的翡翠變得又透又亮,比原有的顏色更為好看,因受強腐蝕,翡翠的內部結構已經遭到破壞。
翡翠B貨,一般被人稱作「新玉」,它是指那些質地不是很好,具有綠色和深色的低檔翡翠原料或半成品。為增加其透明度,進行過人工化學和物理方法處理。專家介紹,處理後的翡翠,翡翠晶粒與晶粒之間存在的雜質就會消失,使原本混濁的翡翠變得又透又亮,比原有的顏色更為好看。
翡翠B貨的處理過程一般是這樣的:用強酸等化學溶劑,包括濃鹽酸、濃硝酸等配製的「王水」等,浸泡翡翠原料或成品,這樣做是為了將原來雜質較多、透明度不高、不美觀的翡翠里的物質擴散甚至溶解,並有利於填充別的顏色。這是一種強腐蝕過程,因此,翡翠的內部結構已經遭到了破壞,變得非常疏鬆。為了達到更完美的效果,還要向其中注入一些有機膠加以粘固。(以前一般用的是環氧樹脂,現在市場上又出現了用水玻璃或有機硅取代環氧樹脂做加固充填材料,讓人更難識別了)專家介紹,這些有機物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並且沒有放射物質,一般來說,對身體影響不大。但是,街邊有很多假玉,由於處理不當容易引起皮膚過敏。
翡翠B貨的製作過程:
選種
首先要選種,也不是任何種質都可以做的。
選擇強酸溶液
選擇強酸溶液,現在一般用鹽酸,將需作處理的翡翠洗凈後放浸泡,種質不同所需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需2—3個星期,由於強酸的侵蝕,翡翠原來緊密的結構會遭到破壞而成為鬆散狀。
用環氧樹脂膠膠結
將經過酸處理的翡翠洗凈,這時翡翠表面及內部已形成蜂巢狀,結構變得十分鬆散。所以需要再用一種黏結力極強的環氧樹脂膠結起來。
加熱固結
加熱固結,將用環氧樹脂膠結的翡翠用鍋紙包住放在微波爐中加熱,一方面使多餘的樹脂流出,同時加執後也會使環氧樹脂固化。
切割
最後就是用刀將肉眼能看到的凸出的環氧樹脂部份切割去,這樣就完成了整個過程。
現在人工處理翡翠的技術是越來越高超了,要正確鑒定亦相應變得困難,但只要我們全面掌握了翡翠的各種特徵,我們一定能將之識破的。說實在一般人是無法用眼睛來看出是B貨的,尤其現在B貨的製作水準越來越高,就是行家也為之頭痛。
㈨ 翡翠廠家說為了美化翡翠他們上拋光粉拋光,是不是算是處理過的翡翠屬於B貨
1,沖洗過的翡翠統稱「B貨」,「 漂白貨」。翡翠的沖洗當然不是用水。
2,而是用強酸浸泡,腐蝕和溶解雜質、污點,使之清透明亮。
3, 用強酸沖洗過的翡翠結構疏鬆,必須填充酸蝕後的裂隙。
4,常用的手段就是用真空負壓法注入透明樹脂,這種樹脂的折射率接近翡翠,拋光後,幾乎與高檔翡翠沒有什麼區別。
5,B貨翡翠就是經過酸洗後注膠或酸洗後充填的翡翠。因為用強酸清洗裡面不幹凈的雜質,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結構,使得B貨翡翠不如純天然翡翠穩定,在受外力,更容易裂。
㈩ 怎麼去辨別人工翡翠手鐲,先從人工怎麼處理翡翠開始
一、當代珠寶界面臨的最大挑戰——人工處理寶石
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寶石學界面對最大的挑戰,不是類似石鑒別問題,而是人工處理寶石技術層出不窮,幾乎許多重要寶石均出現人工處理問題。這是因為隨著技術的發達,人們生活的改善,對珠寶要求劇增,所以人們就將許多新技術應用到人工處理寶石方面。例如:加熱處理寶石;輻射處理寶石;激光處理寶石;入膠、入玻璃處理寶石。現在無論鑽石、紅藍寶石、祖母綠等寶石均面臨人工處理問題。人工處理寶石最難識別是因為它的材質是天然的,只不過是將有缺陷或低檔的寶石,用人為的方法去加入人為的元素去改進其外觀(如改色、改進凈度等),提高其售價。它不是完全是假的,材質是天然的,其寶石質量方面是假的,耐久性也可能降低了。其外觀可以欺騙人,魚目混珠,惟妙惟肖,引起業界高度重視。這種人工處理寶石,一般人很難發現,對於普通寶石鑒定師來講,用一般常用儀器也很難識其破綻,所以寶石專家被迫要求救於更高更新的科技了。可謂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在翡翠行業上的問題,是八十年代初出現翡翠浸酸入樹脂的問題。當時是中國台灣市場開始開放,內地市場也正在開放時刻。在香港市場颳起了「B」貨翡翠的旋風,將正在發展的翡翠市場搞得烏煙瘴氣,唯利是圖的奸商抓住還沒有人認識的機會,將這人工處理低成本的翡翠當作A貨翡翠賣,利益豐厚,因而發一筆橫財。
但同時有不少人上當受騙,損失慘重,使消費者對翡翠失去信心。日本的行業協會曾經有一段時間不準香港翡翠入口,使翡翠行業收到了不少的摧殘。
作為翡翠的學者,作為翡翠文化的傳播者,小編不忍心看到不法商人為了牟取暴利,不惜將天然翡翠,入色入樹脂並充當天然翡翠出售,欺騙消費者,將天然翡翠扭曲了。這種處理過的翡翠失去了耐久性,過幾年就會產生裂紋。對某些人是獲取了巨大利潤,但對整個翡翠市場打擊太大,讓消費者沒有信心。
二、優化加熱處理
1.目的
燒紅處理玉石已有很長的歷史,應用於翡翠上,主要是為了獲得較純紅色的翡翠,傳統上中國人極喜歡紅色,他是吉祥的象徵。純紅色在自然界中,極為稀少,往往是翡翠原料皮下的一層「糊」的紅色,多帶有棕色或褐色,經加熱處理後,便能獲得較純色紅色翡翠。這種加熱處理沒有加入任何染色劑,對翡翠的結構及其耐久性無破壞,顏色亦不會褪減,傳統上是可被接受的。
2.方法
(1)選種:不是所有翡翠均可加熱變成紅色的,必須是黃色棕色,或褐色的翡翠;
(2)洗凈:需將所有的油漬污點徹底清洗干凈。
(3)放在爐中加熱:可採用一般的爐,爐面上最好鋪上一層砂,以保證加熱時溫度均勻升降,將要處理的翡翠放在砂層之上。一般加熱是在氧化條件下進行,使溫度慢慢升高,以後小心觀察翡翠顏色的轉變,加溫至一定高溫時翡翠會慢慢轉變顏色,看到原來的顏色轉變成紅色。
(4)浸在漂白水片刻:為了得到充分氧化,有時會將加熱之後的樣品冷卻之後,加入漂白水中浸泡,紅色會更加美麗、鮮艷。天然形成的紅色,行家稱之為生紅,加熱之後人們稱之為熟紅。
3.原理
帶黃棕色或褐色的翡翠,是因為顆粒間含褐鐵礦所致。在氧化條件下加熱(約200℃),可轉換為紅色的赤鐵礦,也就是得到較紅色的翡翠。
4.檢查方法
經加熱處理後硬玉的顏色可以轉換為顏色較純正的紅色,但是其透明度較差,這點與天然紅色稍有不同,但一般來講是比較難區分的。行業上一般並不計較紅色翡翠有無經過加熱處理過的,關鍵是它沒有加人任何染色劑,也沒有破壞其作用。
三、染色處理
1.目的
決定翡翠的價值主要因素之一,是取決於其顏色多少盒鮮艷程度,單自然中翡翠無色者居多。故自古以來,為了迎合一些消費者,對有些翡翠,染成各種顏色,如染成綠色,以提高起售價,也有染成紫色和紅色。
2.方法
(1)選擇適當的玉種,不是所有的玉種都能染得好。
(2)用弱酸洗凈。
(3)浸入肥皂粉調和的水中煮沸,然後取出洗凈,去油。
(4)將洗凈的玉器放在加熱爐微加熱,跟據熱脹冷縮的原理,擴大顆粒間的孔隙,有時還需抽真空。
(5)浸入化學染料(如氧化鉻鹽)溶液中,有油劑和粉劑兩種,多為有機染料,浸泡時間因種而異,兩周或一周不等。
(6)取出放入白礦油中或漂白水中進一步氧化。
(7)清水洗凈,在燉蠟。
3.原理
翡翠和瑪瑙等寶石一樣,均是多晶的寶石,是由許多極微小細粒晶體組成的,因此人們採用一種化學處理方法,將寶石浸泡在染色劑中,讓有色溶劑慢慢浸入寶石孔隙中和微裂隙,而使寶石致色,這就是染色,有稱為「熗色」。
上面跟大家說了那麼多的翡翠染色的一些步驟和流程,現在來跟大家說下怎麼辨別染色翡翠的方法。
檢驗染色翡翠的方法和步驟
第一步,用肉眼全面觀察樣品,為取得主觀感覺:(1)顏色的色調:自然色?綠色偏藍否?紫色偏紅否? (2)找有無裂紋?裂隙中有無染色劑? (3)顏色的分布合理否?種與色是否吻合?
第二步,用放大鏡在透光下做點觀察——為找證據:(1)找晶體與顏色之間的關系,晶體與晶體邊界的顏色是否較深。 1)往往晶體內部顏色較淡,染色的可能性大。 2)晶體與晶體之間邊界顏色較淡,不存在染色劑。
紫色翡翠:反射光之下觀察紫色與晶體的關系是白色包圍紫色還是紫色包圍白色?根據我的經驗,若白色包圍紫色——天然紫色。若紫色包圍白色——染色。
第三步,儀器觀察——查氏濾色鏡觀察
觀察綠色翡翠:(1)樣品顏色顯示紅色:指示可能有染色劑。 (2)樣品顏色顯示顏色不變:指示可能沒有染色劑。
觀察紫色翡翠:濾色鏡對紫色翡翠的鑒定不起作用。但是在紫外燈長波下有一定的作用。由於紫色翡翠是由含錳染料染色,紫外燈長波下,會呈現橙至粉紅色的熒光,可以作為指示作用,天然紫色翡翠沒有熒光,但是說明的是:天然紫色翡翠有時也可以顯示有熒光,這能由於加工過程中滲入一些特別溶液,所以要特別小心。
四、漂色入樹脂處理——B貨翡翠
我們要鑒定翡翠B貨,必須了解它的來龍去脈,以便掌握其規律性。
1.目的
在工藝上是為達到以下幾個效果或其中之一的效果,以增加翡翠的售價。
(1)除黃氣:既漂去黃色的膜。(2)去污底:漂去灰色或黑色的底。(3)去水漬:既漂去白色的沉澱物。(4)改善種質:增加透明度。
2.方法
(1)選種:那些種質適合做B或?不是所有種質均可做翡翠B貨。例如:
1)要考慮經濟效果:既考慮有無不要性做。 2)要考慮工藝效果:既考慮有無可能性做。
早期只要底有臟的翡翠就會用做B貨翡翠。例如:
a.「八三花青種」:其特點是底色為白色及有部分紫色,會有不規則的暗青色飄花,大多數其質地較粗,很乾無水分,若不經人工處理可以無人喜愛,但一浸入樹脂其種質改變得透明、晶瑩,工藝效果好。所以市面上一直有不少「三八」種B貨翡翠的手環供應。由於這種原料多,體積大,所以大量用來做手環,但只要對未做過B貨的三八種原料有所認識,就很易察覺到它是否經過浸算入樹脂的B貨翡翠。
b.烏沙種:底往往有許多污漬。有臟,可泡酸,洗去臟,顏色變得鮮艷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烏沙種翡翠均要做。
c.白底青種:由於白底青綠色部分一般很鮮艷,其底色為白色,若有黃色覆蓋了白色部分就會降低其美觀程度。
d.花青種:既有白色底或淡綠底,然後由不規則的綠色分布。若它底色部分有「臟」或「黃氣」,也有用來做B貨翡翠。
e.貓豆種:其節後極粗粒,往往底色較污,如不漂色,其價值低,經漂色後可使其底色較清,而提高其價值。
f.鐵龍生種:鐵龍生種翡翠,是一種新種,現在很多用來做B貨翡翠。它不是因為有臟要洗凈。主要是級別低的鐵龍生種翡翠,顆粒粗、結構鬆散、不透明、無水分,入樹脂的目的是要改善其種質,入了樹脂其結構顯的比較緊密,透明度也高了,顏色也顯得比較鮮艷。
(2)浸入酸:根據所選的樣品用水洗凈放入強酸中,依不同種質浸入強鹽酸或亞硫酸,因種質不同,浸泡的時間也不同,一般要四個星期,根據不同需要所浸泡情況也各自不同,若黃色污少,浸泡時間也短,受破壞不太厲害,有些則浸泡時間長,並且交替用鹼拉力浸泡,這階段就是翡翠受強酸強鹼腐蝕的過程。鹼的作用可使翡翠的結構變得非常鬆散成蜂巢狀。既其原來的結構受到破壞,結果可洗的很乾凈,成為粉玉的階段。
(3)洗凈:用清水將酸洗凈。
(4)抽真空:目的在於使顆粒間孔隙無空氣,讓樹脂能均勻滲入。
(5)樹脂膠結:由於結構鬆散,所以需要黏結力極強的樹脂來膠結,一般是用環氧樹脂,現在用的環氧樹脂有很大的改進。
(6)加熱:放在錫紙上置於微波爐中加熱,目的在於使多餘的樹脂流出即使樹脂凝結。
(7)清理樹脂:用刀颳去肉眼能見的樹脂。
3.如何識別B貨翡翠?
根據我的多年經驗因「種」而鑒別非常重要,認識翡翠的種是對天然翡翠的各種品種要有認識,你拿起觀察的翡翠,首先要看能否恢復其原來是什麼品種?有在玉器加工廠學習過的我而言,希望自己學會用肉眼就能識別B貨翡翠。
(1)肉眼全面觀察
1)顏色是否正常?:經過漂色的硬玉一般顯得顏色比較鮮而不夠自然及有帶黃的感覺。若樣品中同時有綠色和白色部分,使人感到其綠色與白色界限分外分明或十分截然,綠色部分的擴散不自然。底:太干凈。
2)光澤——反光強還是弱:同樣質地,A貨翡翠的反光較強,而B貨翡翠則較弱;在光線下慢慢晃動可以察覺。具蠟狀光澤或樹脂光澤與未經加樹脂的翡翠不同——呈玻璃光澤。
3)透明度——正不正常?B貨翡翠由於入了樹脂,然而並不可能很透明(玻璃底)。這時給你一種色種質是否配的來,從而有一種印象和感覺是A貨還是B貨。
(2)放大鏡觀察——選點觀察,主要找證據,自己主觀感覺是否對?
1)反射光下觀察表面溶蝕凹坑及表面龜裂:由於經過強酸的處理,硬玉集合體中有些抗酸較差的部分,如長石等有可能首先遭受到溶蝕。因此,留下凹坑,在放大鏡反射光下可以觀察的見,而行話稱之為「砂眼」。但要指出的是粗豆種的A貨翡翠也有出現砂眼,比例較少而已。經酸處理入樹脂的翡翠經過一段時間後,會在表面出現不規則的裂紋嗎,稱為龜裂,一般不深,這是B貨翡翠重要的特徵,這與樹脂老化有關。但這不能是結論性證據,小心應用。
2)透射光下,用放大鏡觀察內部鐵染現象:在深色翡翠往往存在有鐵染(行內稱貓水),裂隙中存在黃色的鐵染現象,證明此成品沒有經過漂色,否則不可能還有鐵染的存在。但要小心有時會將黃色染上去,做成黃色假象。一般經過漂色的翡翠比較干凈。
3)晶體結構是否受到破壞:
a.天然翡翠結構可以分為粒狀變晶結構和纖維變晶結構兩大類。
b.粒狀結構的翡翠主要觀察翡翠的晶粒是明顯還是模糊不清,天然翡翠結構邊界較明顯,而經酸腐蝕在用樹脂膠結的翡翠則邊界不明顯,是B貨翡翠的特徵。
對於纖維結構的翡翠成品,一般是較易觀察,其顆粒細長,晶體受到破壞情況較易觀察,但可以看出的是其晶體排列受到破壞而且其纖維狀晶體失去方向,顯得雜亂無章,這是人工漂色處理很重要的標志。其實到了這階段有一定經驗的人已經可以識別到翡翠B貨了。
(3)儀器試驗方法
1)比重方法:由於經過漂色的翡翠,雜質被帶走了而且結構鬆散,加入一些樹脂,因此比原來的比重輕了。一般可以用3.33比重液作為標准,大多數經漂色的翡翠均輕於3.33,但深綠色多者則會高於3.33(則會下沉)。這方法可以得到更多證據說明翡翠是A貨還是B貨。
2)紫外光燈:觀察翡翠的熒光,因為樹脂是可激發紫外熒光。觀察熒光的顏色,分布情況,強弱特點,有助於識別翡翠B貨,但是必須注意的是A貨翡翠也可能會有熒光,B貨翡翠也可能無熒光。由樹脂引起的熒光是奶白色的,由椰子油引起的熒光是橙色至黃色的,由礦物雜質引起的熒光是局部分布的。一些經過化學處理較深綠色的翡翠,因為含有一定的鐵離子,因此壓制了翡翠的 熒光性,深綠色B貨翡翠無熒光。
3)紅外線譜儀:紅外線譜儀是較新型的儀器,但價格不菲,用紅外線照射不同的物質,其吸收光量子的多少各有不同(既波長的不同)。利用紅外光譜儀鑒別B貨翡翠可採用兩種不同的技術,既用透射光方法和反射光方法。
紅外光譜儀鑒別翡翠,可以說是一種比較客觀的方法,又是比較快速的方法。但它只能證明有無樹脂的存在。
天然翡翠是鈉鋁硅酸鹽礦物的集合體,不含有機物質,如在翡翠紅外線譜曲線中有樹脂的吸收譜線,可以證明含有樹脂,雖然樹脂的種類有很多種,通常用在製造B貨翡翠的樹脂已知的有四種。
利用紅外光譜鑒別B貨翡翠是在其他方法,如折射率、比重、結構已經確定樣品是屬於翡翠之前提下,觀察有無樹脂的吸收峰來判斷的,樹脂的紅外吸收特徵在於2200~3500范圍內顯示2870、2928、2964、3035和3508 cm-1的吸收峰。所以,只要在2800~3200范圍內觀察有沒有數個強的吸收峰,既可以判別無樹脂存在為A貨。如果有樹脂的吸收峰存在,就說明該翡翠樣品中含有有機樹脂,也就是說該翡翠當屬B貨。當然要小心,多做幾個點來測試。
五、浸酸染色入樹脂處理(B+C)
前面所談的B貨翡翠,其綠顏色是保持原來顏色,無加入任何染色劑。而這里所指的B+C翡翠,是浸酸染色在注入樹脂的翡翠,既其顏色經人工加色在加入樹脂的,可以說是兩重假了。
1.製造過程及步驟
第一步:無色或淡色翡翠泡強酸,在泡鹼,目的是使天然洗凈變松以便可入色入膠。
第二步:方法a):粉玉全浸入染色劑溶液中,使染色液滲入,結果形成均勻色。方法b):用毛筆沾上染色液塗在粉玉之上,慢慢浸透著色,可以任意局部染色。
所用染色劑,綠色有兩種:(1)鉻鹽——濾色鏡之下變紅。(2)有機染料——濾色鏡之下不變紅。 紫色:有機染料。 紅色:氧化鐵。
第三步:灌入樹脂。
2.B+C(染色入樹脂)翡翠的識別
方法與鑒定B貨的方法大致相同,一下補充幾種識別方法。
(1)肉眼全面觀察:取得主觀第一印象。染成綠色,顏色往往過於鮮艷,十分不自然,比不入色的B貨來講鮮艷的多,比單純人工染色的翡翠顏色也鮮艷,因為底經過浸酸十分干凈,在人工加色,因此很不自然,很容易感覺出來。染紫色者,可見紫色均勻分布。總之,色、種質關系不符合自然界的翡翠的色、種質關系。很難恢復其原來的種。
(2)濾色鏡觀察:染有綠色的B+C貨,在濾色鏡下觀察,大部分不顯示紅色。個別可顯示紅色。
(3)放大鏡觀察:與觀察染色翡翠方法一樣,首先尋找有無微裂隙,顏色分布是否集中在裂隙中,其次,在樣品較薄部分觀察是否可見綠色染色劑存在,染色劑是否充填在顆粒孔隙中,顏色是否呈網狀分布,無論染綠色、染紫色,若見到顏色分布是由顆粒邊緣向中心顏色深到淺,可證明是染色的證據。但是對於染紫色時,白光燈管下觀察才能呈現真正的效果。
(4)可見光吸收光譜儀的觀察:紅外光譜只能解決翡翠中有無樹脂,從而確定是A貨或B貨,但不能解決有無染色劑的問題。通過可見光譜儀的觀察,可以檢測有無染色劑的存在。根據我們多年的鑒定經驗,染綠色又入樹脂處理的翡翠在可見光光譜中,紅色區域中明顯粗的吸收帶,由於它比較靠近紅色漸滅的一端,所以不容易觀察,必須非常仔細,才能看出。這是檢驗染色入膠的翡翠的方法之一。
(5)紫外燈下熒光觀察:對於染綠色入膠的翡翠,在紫外燈下仍有熒光,但熒光反應為藍綠到綠藍,與未染綠色入膠的翡翠的熒光反應稍有一點區別,只要仔細觀察,就能夠區分出來。
對於染紫色入樹脂的翡翠來講,它在紫外燈下呈藍紫色的熒光,與單純染色或單純入樹脂的熒光反應有所區別。染紅色的入樹脂的翡翠,由於加入了含鐵染色劑,因此它呈惰性反應,沒有熒光。
通過以上方法不難測出B、B+C貨翡翠,至於用無機填充的B貨翡翠,有人在試驗當中,並未在市場大量出現,只要懂得因種而鑒別,採取以上除了紅外光譜方法也能識破。
六、鍍膜處理
翡翠價值決定於顏色和透光性,有不少透光性好的翡翠偏偏又無顏色。有些不法商人為了能獲得更大的利潤,用極薄的綠色塑料披覆在翡翠表面上,使它顯翠綠色。因為技術高超,鍍在無色透明的翡翠表面的一層塑料薄膜,既薄又光滑,所以肉眼很難發現。用聚光電筒透視也可以看見有翡翠的翠性,曾經使一些人看走了眼而上當。據資料記載,在1990年左右,在中緬邊境發現不少這種偽裝品,當地人稱之為「穿衣服的翡翠」。這是一些國外個別不法商人傳入中國大陸的。由於已被人揭穿,目前已少見。其測驗方法如下:
(1)在紫外燈下呈現粉藍色的強熒光,這是由於表層塑料引起的。
(2)浸入溶液觀察可見只是表面滿層呈澀,而內部完全無色。
(3)用折射儀器測折射率:用透視測出的折射率為樹脂的折射率,大約為1.52(翡翠折射率為1.66)。
(4)測比重:鍍膜翡翠比重與天然翡翠偏差很小,約3.33(因顏色表面薄層所佔很小比重)。
(5)用紅外光譜儀測定,所獲得的吸收光譜與B貨翡翠類似呈現含樹脂的吸收光譜。
(6)其他方法:熱針法測試可聞到燒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