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水解酸化的操作規程
一般厭氧發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即水解階段、酸化階段、酸衰退階段和甲烷化階段。而在水解酸化池中把反應過程式控制制在水解與酸化兩個階段。在水解階段,組合填料可使固體有機物質降解為溶解性物質,大分子有機物質降解為小分子物質。在產酸階段,碳水化合物等有機物降解為有機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等。水解和酸化反應進行得相對較快,一般難於將它們分開,此階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細菌。廢水經過水解酸化池後可以提高其可生化性,降低污水的pH值,減少污泥產量,為後續好氧生物處理創造了有利條件。組合填料在設置水解酸化池可以提高整個系統對有機物和懸浮物的去除效果,減輕好氧系統的有機負荷,使整個系統的能耗相比於單獨使用好氧系統大為降低。水解酸化池的處理效果增強措施:a、水解酸化池底部安裝有大阻力布水系統,利用二沉池的迴流污泥攪動水解酸化池底部的污泥,使其處於懸浮狀態並且與進入的廢水充分混合,從而提高了水解酸化池的處理效果,減輕後續好氧處理的負荷。二沉池的污泥迴流水解酸化池,可以增加水解酸化池內的污泥濃度、提高處理效果,同時使污泥得到消化,減少了剩餘污泥的排放量、降低污泥處理費用,從而減少了運行費用。b、在水解酸化池內安裝彈性填料,對攪動的廢水進行水力切割,使懸浮狀態的污泥與水充分混合。為水解酸化菌的生長提供有利條件。c、水解酸化池底部還裝有排泥管道系統,是由UASB厭氧反應器排泥系統改進而成,可以保證水解酸化池長期穩定的運行。為保證設施的穩定運行,必須保證均勻進水!根據車間的日產生污水量,分次分階段的從調節池提升至水解酸化池。污泥迴流量控制在總污泥量為池容的1/3即可。
Ⅱ 試述目前在有機廢水處理採用的水解酸化的工藝處理,為什麼採用水解酸化工藝而不是採用完全厭氧處理工藝
因為污水處理無論採用厭氧還是好氧都是生物處理,即對污水的可生化性有要求,而水解酸化是提高污水可生化性的一個方法,一般採用先水解酸化提高可生化性以後再進入厭氧或好氧處理單元,水解酸化的主要目的不是去除COD,而是為了強化BOD.
雖然厭氧的步驟中有水解酸化,但各自的運行環境和運行目的都不同.
也許你會認為既然厭氧有水解酸化,前段加個水解酸化有點浪費.其實不然,水解酸化運行環境要比厭氧寬松的多,就是因為寬松所以它可以去除或減輕、緩沖廢水中的有毒物質,避免或減小有毒物質(pH、重金屬、硫化物、長鏈脂肪酸等等)對厭氧的副作用.再者低分子有機物有利於厭氧顆粒污泥的形成,而前段水解酸化的設置有利於提高低分子有機物的含量.
Ⅲ 水解酸化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要設置廢水酸化沉澱池
水解酸化工藝是大量水解細菌、酸化菌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有機物,將難生物降解的大分子物質轉化為易生物降解的小分子物質的過程,從而改善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後續生化創造條件。
Ⅳ 污水處理水解酸化法的優點是什麼
⑴ 池體不復需要密閉,也制不需要三相分離器,運行管理方便簡單。
⑵ 大分子有機物經水解酸化後,生成小分子有機物,可生化性較好,即水解酸化可以改變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時間和處理能耗。
⑶ 水解酸化屬於厭氧處理的前期,沒有達到厭氧發酵的最終階段,因而出水中也就沒有厭氧發酵所產生的難聞氣味,改善了污水處理廠的環境。
⑷ 水解酸化反應所需時間較短,因此所需構築物體積很小,一般與沉澱池相當,可節約基建投資。
⑸ 時間酸化對固體有機物的降解效果較好,而且產生的剩餘污泥很少,實現了污泥、污水一次處理,具有消化池的部分功能。
Ⅳ 關於水解酸化及厭氧污泥的問題!
1、怎樣判斷水解酸化池中厭氧活性污泥的性能,怎麼知道它們是死是活?鏡檢的話看不到有活的東西哦!
水解酸化池環境條件比較惡劣,往往是見不到原生動物的。
可以從COD去除率,pH值變化,污泥絮凝沉降性能等判斷污泥活性。另外,水解酸化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有利於後續好氧生化處理,但COD不一定下降。所以,還要看對後續好氧生化的作用和影響來判斷。
2、水解酸化能耐苯酚及甲醛的最高濃度能達到多少?
沒有做過。
即便有別人的數據,也不可完全相信。試驗條件的不同,馴化時間長短的不同,等等,都會影響結果的。如果一定要弄清楚,最好是自己親手做。
3、我取了一試管泥水,五分鍾之內泥水分離比較透徹,不知污泥性能如何了?
厭氧污泥一般比好氧沉降速度快,五分鍾可以沉澱下來屬於正常情況。但這一點不足以說明污泥性能好壞。
Ⅵ 水解酸化池的注意事項與維護
水解酸化池應注意的問題
①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污泥區泥床高度基本恆定和污泥區有較高的污泥濃度(20g/L)。
② 保持水解 (酸化) 池排泥系統暢通,若發生排泥不暢與淤堵現象,應安排人員及時疏通。
③ 污泥排放採用定時排泥,日排泥次數控制到1~2次。
④ 根據污泥液面檢測儀和污泥面高度確定排泥時間,矩形水解 (酸化) 池採用排泥沿池縱向多點排泥。
⑤由於反應器底部可能會積累顆粒和細小砂粒,應間隔一段時間從下面排泥,以避免或減少在反應器內積累的沙礫。
維護與管理
① 保證配水及計量裝置的正常。
② 冬季做好對加熱管道與換熱器的清通與保溫,防止進出水管、水封裝置的凍結。
③ 每隔一定時間清除浮渣與沉砂。
Ⅶ 水解酸化池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進入水解酸化池後,水解池出水氨氮高於進水。
根據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情況,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4.4小時,污泥齡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2.34%,凱氏氮去除率為40.1%,總氮去除率為37.92%。
目前污水處理中所使用的提高廢水可生化性的方法有水解酸化法和催化氧化——Fenton試劑等方法。由於Fenton試劑法使用大量的葯劑,會使運行成本大大提高因此,水解酸化法相對經濟優選。
水解酸化池的穩定性:
水解酸化池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在進水COD為1000mg/l時,仍能保證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短,土建造價低,操作成本低。
額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脫水機運行時間,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穩定性和經濟性遠遠高於其他預處理工藝。
Ⅷ 水解酸化的作用是什麼為什麼要設置廢水酸化沉澱池
水解酸化的作用是調節廢水的pH值,為後續的生化反應的反應創造條件;因為很多工藝要求水質在一定pH值范圍內,而進水水質往往達不到要求,故要設計酸化池。
Ⅸ 廢水處理水解酸化池出水cod比原水還高是什麼原因
確實有這樣的情況發生,但這樣也不能否定了水解酸化的功效。因為原水中很多不溶性的有機物經過水解酸化池之後,分解為可溶性的小分子有機物,導致測量結果變大。答案參考自環保通。
Ⅹ 水解酸化的處理過程
廢水厭氧生物處理是指在無分子氧的條件下通過厭氧微生物(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將廢水中各種復雜有機物分解轉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質的過程。
厭氧生化處理過程:高分子有機物的厭氧降解過程可以被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發酵(或酸化)階段、產乙酸階段和產甲烷階段。
1、水解階段
水解可定義為復雜的非溶解性的聚合物被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單體或二聚體的過程。
2、發酵(或酸化)階段
發酵可定義為有機物化合物既作為電子受體也是電子供體的生物降解過程,在此過程中溶解性有機物被轉化為以揮發性脂肪酸為主的末端產物,因此這一過程也稱為酸化。
3、產乙酸階段
在產氫產乙酸菌的作用下,上一階段的產物被進一步轉化為乙酸、氫氣、碳酸以及新的細胞物質。
4、甲烷階段
這一階段,乙酸、氫氣、碳酸、甲酸和甲醇被轉化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細胞物質。 高分子有機物因相對分子量巨大,不能透過細胞膜,因此不可能為細菌直接利用。它們在水解階段被細菌胞外酶分解為小分子。例如,纖維素被纖維素酶水解為纖維二糖與葡萄糖,澱粉被澱粉酶分解為麥芽糖和葡萄糖,蛋白質被蛋白質酶水解為短肽與氨基酸等。這些小分子的水解產物能夠溶解於水並透過細胞膜為細菌所利用。水解過程通常較緩慢,多種因素如溫度、有機物的組成、水解產物的濃度等可能影響水解的速度與水解的程度。
酸化階段,上述小分子的化合物在酸化菌的細胞內轉化為更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發酵細菌絕大多數是嚴格厭氧菌,但通常有約1%的兼性厭氧菌存在於厭氧環境中,這些兼性厭氧菌能夠起到保護嚴格厭氧菌免受氧的損害與抑制。這一階段的主要產物有揮發性脂肪酸、醇類、乳酸、二氧化碳、氫氣、氨、硫化氫等,產物的組成取決於厭氧降解的條件、底物種類和參與酸化的微生物種群。 水解階段是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的必經過程,大分子有機物想要被微生物所利用,必須先水解為小分子有機物,這樣才能進入細菌細胞內進一步降解。酸化階段是有機物降解的提速過程,因為它將水解後的小分子有機物進一步轉化為簡單的化合物並分泌到細胞外。這也是為何在實際的工業廢水處理工程中,水解酸化往往作為預處理單元的原因。
兩點普遍認同的作用:
1、提高廢水可生化性:能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2、去除廢水中的COD:既然是異養型微生物細菌,那麼就必須從環境中汲取養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機物降解合成自身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