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古時候上茶用的 茶碗帶著蓋子和底座的那種 那一套叫什麼名字
古代飲茶茶具主要有「茶椀」(碗)、「茶盞」等陶瓷製品。唐時期,用於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飯用的更小。宋代茶盞。
Ⅱ 用來裝茶葉和廢水的叫什麼
水方(茶盂、水盂):用於盛接棄置茶水。茶荷為中國民間泡茶用具。茶道六用之一,系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形狀多為有引口的半球形,用以觀賞干茶外形,通常用竹、木、陶、瓷、錫等製成。
茶荷的功用與茶則、茶漏類似,皆為置茶的用具,但茶荷更兼具賞茶功能。主要用途是將茶葉由茶罐移至茶壺。主要有瓷器、竹製品,既實用又可當藝術品,一舉兩得。沒有茶荷時可用質地較硬的厚紙板折成茶荷形狀使用之。
(2)盛廢水的茶碗叫什麼擴展閱讀
1、置茶器
茶則: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壺的用具。茶匙:將茶葉由茶則撥入茶壺的器具。茶漏(斗):放於壺口上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散落壺外。茶荷:屬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還可視茶形、斷多寡、聞干香。茶擂:用於將茶荷中的長條形茶葉壓斷,方便投入壺中。茶倉:分裝茶葉的小茶罐。
2、理茶器
茶夾:將茶渣從壺中、杯中夾出;洗杯時可夾杯防手被燙。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茶針:用於通壺內網。茶槳(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於通壺嘴。茶刀:取、倒茶葉。
3、分茶器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壺中的茶湯泡好後可倒入茶海,然後依人數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數少時則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產生苦澀味。茶海上放濾網可濾去倒茶時隨之流出的茶渣。
4、品茗器
茶杯(品茗杯):用於品啜茶湯。聞香杯:藉以保留茶香用來嗅聞鑒別。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盤,可避免茶湯燙手,也起美觀作用。
5、滌潔器
茶盤: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茶船(茶池、茶洗、壺承):盛放茶壺的器具,也用於盛接溢水及淋壺茶湯,是養壺的必須器具。渣方:用以盛裝茶渣。滌方:用於放置用過後待洗的杯、盤。茶巾:主要用於干壺,可將茶壺、茶海底部殘留的雜水擦乾;其次用於抹凈桌面水滴。容則:擺放茶則、茶匙、茶夾等器具的容器。
Ⅲ 茶具的使用方法是什麼
一、茶杯:茶杯是盛茶水的用具,水從茶壺而來,倒進茶杯,之後給客人品嘗茶水。茶杯分大小兩種:小杯亦叫品茗杯,是與聞香杯配合使用;大杯也可直接作泡茶和盛茶用具,主要用於高級細嫩名茶的品飲。
二、茶漏:常用沖泡茶時,放在壺口上,以導茶入壺,防止茶葉掉落壺外。
三、蓋碗:蓋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漢族茶具。蓋碗茶,須用滾燙的開水沖一下碗,然後放入茶葉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看茶葉數量和種類約為20秒至3分鍾。在清雍正年間,盛行使用蓋碗。
四、茶盤:茶盤就是放置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狀可方可圓或作扇形;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夾層,夾層用以盛廢水,可以是抽屜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單層以一根塑料管連接,排出盤面廢水,但茶桌下仍需要一桶相承。
五、茶則:茶則是漢族茶道六用之一,是漢族民間烹試茶時量取茶末入湯的量具。在茶道中,把茶從茶罐取出置於茶荷或茶壺時,需要用茶則來量取。
六、茶挾:茶挾功用與茶匙相同,可將茶渣從壺中挾出。也常有人拿它來挾著茶杯洗杯,防燙又衛生。
七、茶巾:茶巾的主要功用是干壺,於酌茶之前將茶壺或茶海底部銜留的雜水擦乾,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
八、茶針:一般是木質、角質材料製作而成。另外喝普洱茶的習慣把撬茶的茶刀放在茶桶中。茶匙,茶針,茶夾,茶則,茶海,連同茶筒,六個器具又稱為茶道六君子。
茶針的功用是疏通茶壺的內網(蜂巢),以保持水流暢通,或放入茶葉後把茶葉撥勻,碎茶在底,整茶在上。
九、煮水器: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風爐,目前較常見者為酒精燈及電壺,此外尚有用瓦斯爐及電子開水機。
十、茶葉罐:茶葉是一種干品,極易吸濕受潮而產生質變,它對水分、異味的吸附很強,而香氣又極易揮發。從質地上區分,茶葉罐的一般有錫制、鐵制、陶瓷、玻璃、紙制等,其中以選用有雙層蓋的鐵制彩色茶罐和長頸錫瓶為佳,用陶瓷器貯存茶葉,則以口小腹大者為宜。
十一、茶船:古代漢族民間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始於南朝。其用途以承茶盞防燙手之用,後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其常用的功能大致為:盛熱水燙杯、盛接壺中溢出的茶水、保溫。
十二、茶海:茶壺內之茶湯浸泡至適當濃度後,茶湯倒至茶海,再分倒於各小茶杯內,以求茶湯濃度之均勻。亦可於茶海上覆一濾網,以濾去茶渣、茶末。沒有專用的茶海時,也可以用茶壺充當。其大致功用為:盛放泡好之茶湯,再分倒各杯,使各杯茶湯濃度相若,沉澱茶渣。
十三、茶匙:形狀像湯匙所以稱茶匙,其主要用途是挖取泡過的茶壺內茶葉,茶葉沖泡過後,往往會會緊緊塞滿茶壺,加上一般茶壺的口都不大,用手挖出茶葉既不方便也不衛生,故皆使用茶匙。
Ⅳ 古代茶碗下面的托叫什麼
茶托
用以襯墊茶杯的碟子。古代流行的一種置茶盞的承盤。亦稱「瓷盞托」。始於南朝。唐代逐漸增多,盞托托口一般較矮,口沿捲曲作荷葉形;茶碗則作花瓣形。宋代南北瓷窯普遍燒制,盞托幾乎成了茶盞的固定附件,托圈增高。明代盞托呈船形,又叫「茶舟」、「茶船」。清代盞托則作圓形。
Ⅳ 全套茶具都包括什麼不同組成部分詳細介紹
許多喜歡茶藝文化的消費者朋友們都會額外購置一整套的茶具,它們相對於分門別類的購買茶碗和茶坐而言,可能耗費的時間成本更加低廉,而且的話,整套的茶具尺寸規格樣式設計搭配合理,還可以根據我們自己的需求進行配件方面的設計,具體可以綜合下文進行學習,我們為大家說明的就是關於全套茶具的評價以及購置過程的注意事項和對比建議了。
一、全套茶具都包括什麼?
深諳茶道的朋友肯定對茶具有所研究。而茶具套裝包含茶道所需的所有茶具,其中較常見的有紫砂壺、茶碗、茶盤、茶漏、公道、茶寵等。那麼一套完整的工夫茶具具體有那些呢?
茶壺是一種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它是茶具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茶事的精髓,除了泡茶這一生活作用之外,茶壺也是藝術的代表
蓋碗,又名「三才碗」,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此結構暗含天地人和之意。魯迅先生在《喝茶》一文中曾稱贊:「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
茶托又稱「茶船」。品茗時,手端茶船,穩定重心;茶蓋半掩半合,也可依口味入碗內輕刮水面,輕刮則淡,重刮則濃,徐徐沁出,愜意非常
因工夫茶的沖泡非常講究時間,就是幾秒十幾秒之差,也會使得茶湯質量大大改變。所以即使是將茶湯從壺中倒出的短短十幾秒時間,先倒出來的與後倒出來的茶湯濃淡也會有所不同。為避免濃淡不均,先把茶湯全部倒至公道杯中,然後再分至杯中。
這么做能有效避免濃淡多少的不均,比較公道,所以稱之為公道杯。「知足者水存,貪心者水盡」,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茶碗是茶道的靈魂,是最重要的茶道具之一。無論是消暑解渴,還是品茗悟道,茶碗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具,而且它也是茶道具中品種最多、價值最高、最為考究的一種,甚至被作為所有茶道具的代稱
茶寵,茶人之寵物也。是用紫砂燒制的陶質工藝品,喝茶時用茶蘸茶湯塗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日久天長,茶寵就會溫潤可人,茶香四溢。茶寵的種類繁多,其中的寓意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貔貅辟邪、金蟾旺財等等
茶寵,茶人之寵物也。是用紫砂燒制的陶質工藝品,喝茶時用茶蘸茶湯塗抹或剩茶水直接淋漓,日久天長,茶寵就會溫潤可人,茶香四溢。茶寵的種類繁多,其中的寓意也是各種各樣的。例如:貔貅辟邪、金蟾旺財等等
茶洗,顧名思義就是用來清洗茶杯的工具,形如大碗,深淺色樣很多,烹工夫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個用以浸沖罐,另一個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過的茶葉。茶洗主要的用途有兩個:一是清潔茶具;二是給杯具預熱,使其溫度升高,泡茶味道更好
香器是指焚香用的器具,其種類有很多,除了最常見的香爐之外,還有手爐、薰球、香盤、香囊,及裝香粉的香篆、盛香的香盆,都是屬於香器的范疇。香,氣芬芳也。
茶盤:茶盤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盤子,以盛接泡茶過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其選材廣泛,陶、瓷、木、竹、紫砂皆可取。茶盤有其四字訣:寬、平、淺、白。面寬,依客人之數,放置茶杯;盤平,而穩;邊淺、色白,烘托茶杯、茶壺,觀之溫潤典雅
壺承。壺承用來放置茶壺和盛接溢出的茶湯和淋壺的廢水。廢水可隨時傾倒入水盂,保持清潔。
上文我們大家推薦的是關於全套茶具的評價以及分析。由此入手可以得知一個方面的話,一整套的茶具就和整體傢具一樣,減免我們搭配的麻煩問題。另外一個方面的話,這種整套茶具裡麵包含了一些必要的部分,包括茶碗和茶作以及水壺水杯等等,還可以根據顏色和樣式提供豐富多彩的選擇,基本上能夠滿足基礎消費者朋友們的需求,還可以節省不必要的成本費用,大家不妨參考上文一起了解一下吧。
Ⅵ 杯、盅、碗如何進行區分,比如茶杯,茶盅和茶碗,怎麼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稱呼
茶杯一般比較小,茶盅稍大一些,用來盛茶,茶碗的話一目瞭然
Ⅶ 用有蓋的茶碗沏的茶叫「蓋碗茶」,是哪個民族的一種飲茶風俗
蓋碗茶是全國回族人民普遍喜歡飲用的一種茶,蓋碗又稱"三炮台",民間叫盅子,上有蓋子、下有托盤,盛水的蓋碗口大底小,精緻美觀。蓋碗花配料不一,夏季以茉莉花茶為主,冬季以陝青茶為主,需要保健時可飲用"八寶茶",配料有: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枸杞等。 回族喝蓋碗茶也很講究,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葉,而是用蓋子刮幾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鹵變清湯。
蓋碗茶是一種上有蓋、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又稱「三才碗」,蓋為天、托為地、碗為人。
「茶托」又稱「茶船」,相傳為唐四川節度使崔寧之女所造。始為木托,後以漆制。蓋碗茶具常有名人繪的山水花鳥。
碗內又繪避火圖。有連同茶托為十二式者;十二碗加十二托,為二十四式。備茶會之用。清代茶托花樣繁多,有圓形、荷葉形、元寶形等等。
蓋碗茶盛行於清代京師(北京),大家貴族,宮廷皇室,以及高雅之茶館,皆重蓋碗茶。蓋碗茶宜於保溫,故後來各地都流行。 9海南新聞網)
蓋碗茶:品不盡的滋味
一些懂茶道的回族老人很會品茶,他們認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回族群眾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開齋節、古爾邦節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盅蓋碗茶,端上些油香、饊子、花花等乾果一類,讓您下茶。
蓋碗茶,是全國各地回族普遍喜歡飲用的一種茶。蓋碗已稱「三炮台」,民間叫盅子,上有蓋子,下有托盤,盛水的茶碗口大底小,精緻美觀。每到炎熱的夏天,許多回簇群眾覺得喝蓋碗茶比吃西瓜還解渴。到了嚴寒的冬天,回族群眾早晨起來,圍坐在火記旁,或烤上幾片饃,或吃上點饊子,總要"刮"幾盅蓋碗茶。寧夏回族的人均壽命長,這主要得益於回族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其中之一就是常喝蓋碗茶。
回族的蓋碗茶配料不一,名目繁多,根據不同的季節選用不同的茶葉。夏天以茉莉花為主,冬天以陝青茶為主。有條件的還可用"碧螺春"、"毛峰"、"毛尖"、"龍井"等等。身體情況不同的人可選配不同的茶水。如清熱泄火可用冰糖窩窩茶,胃寒的人可用紅糖磚茶,消食的人可用白糖清茶。需要保健可常用"八寶茶",即除了放茶外,還放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乾、枸杞等。一般回族家庭飲"八寶茶"配料不齊時,多飲用"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肉);有的飲"白四品"(陝青茶、白糖、柿餅、紅棗);還有的喜歡"紅四品"(磚茶、紅糖、紅棗、果乾)和"五味茶"(綠茶、山楂、芝麻、薑片、白糖)等。
回族群眾還很講究泡茶,好茶還要好水泡。回族老人認為,雪水、泉水和流動的江河水泡出來的茶最佳。居住在黃河兩岸的回族群眾喜歡用甘甜的黃河水泡茶。居住在山區的回族群眾冬天用雪水泡茶,夏天用雨水泡茶。因為雪水、雨水、黃河水雜質少略帶甜味,泡茶不會影響茶葉本身的香味。
回族泡蓋碗茶,須用滾燙的開水沖一下碗,然後放入茶料盛水加蓋,沁茶的時間約為二至三分鍾。一些懂茶道的回族老人很會品茶,他們認為,如果茶香而不清則是一般的茶,香而不甜是苦茶,甜而不活也不能稱之為上等茶,只有鮮、爽、活的茶才是最好的茶。 回族群眾把飲茶作為待客的佳品,每當開齋節、古爾邦節或舉行婚禮等家裡來客人時,主人會熱情地給您先遞上盅蓋碗茶,端上些油香、饊子、花花等乾果一類,讓您下茶。警茶也有許多良好的禮節,即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將碗里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送。這樣做,一方面是表示這盅茶不是別人喝過的余茶,另一方面是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如果家裡來的客人較多,主人根據客人的年齡輩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給主客。 回族喝蓋碗茶也很講究,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荷地,而是用蓋子刮幾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鹵變清湯。每刮一次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端起茶盅接連吞飲,也不能對著杯盞喘氣飲吮,要一口一口慢地飲,如同漢族飲酒那樣。主人倒茶時,客人一般不要客報導,更不能揣上來一口不喝。那樣會被主伙是對主人不禮貌、不尊重的表現。
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還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凈,要留點,這樣主人會給您繼續倒水。如果已經喝夠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乾,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從碗中撈出一顆大紅棗放到嘴時,表示已喝夠了,主人也就再不謙讓倒茶了。 由於飲茶的益處多,回族人民不僅養成了飲茶的習慣,而且走親訪友、定婚時,還喜歡送茶禮。例如回族定親時,一般要送磚茶、細茶、桂圓、紅棗、芝麻、葡萄乾等,所以定親也叫"定茶"。在回族結婚之日,除主人招待外,其它親戚朋友協助待客叫"喝茶",同時還有早茶、偏茶、晚茶之分。
茶,是連接友誼的紐帶,不論是漢族大哥,還是其他民族兄弟,到回族群眾家裡作客,會深深地感到,回族兄弟好客大方,茶香,情更濃。 綜觀回族的飲茶民俗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回族十分重視飲茶的保健功效。回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借鑒、吸收、發展並總結形成了本民族飲茶養生之道。據調查寧夏中的一些百歲老人,他們長壽的奧妙之一,就是十分注意配製不同的茶水飲用。值得重視的是,回族在飲"八寶"蓋碗茶中深深體會到,它能驅寒健胃,提氣補脾,明目清心,延年益壽。如"八寶蓋碗茶"中,有好幾種配料都是健腦健身的食物。如芝麻,味甘性平,能補血、潤腸、通乳、增智、養發。《五服經》說:"服之不息,可知萬物,通神明。"對增加記憶力,提高思維能力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確有"青春長駐"的功能。紅棗,維生素C相當豐富,每百克含量高達540毫克,素有維生素"C"丸之稱,有了它大腦才能機敏靈活。《食物本草會纂》說:"久服輕身延年,補中益氣,堅韌強力,除煩悶"。"桂圓",有其豐富的營養和滋補作用,它以滋補營血,安神養心,補靈長智,開胃養脾著稱。"核桃仁",其營養價值比雞蛋、牛奶、瘦肉都高,經常在茶水裡泡核桃仁,對增強忘記力,保持旺盛的精力大有益處。生活在寧夏的回族在"八寶蓋碗茶"中放入枸杞、葡萄乾等。寧夏枸杞是馳名中外的滋補佳品,它含有維生素A1、B1、B2、C和芋酸、鈣、磷、鐵等成分。有滋肝補腎、生精益氣、補虛安神、祛風明目的等功能。實踐證明,回族的八寶蓋碗茶」,注重科學配方,是良好的養生食品之一。二是回族喜歡飲糖茶。這是回族飲茶習俗中的一個顯著特點。回族不論自己平時飲茶,還是待客都要在茶葉中配以白糖或紅糖、冰糖、方糖等。如果客人來了不用糖茶招待,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不熱情。近年來,回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飲茶、品茶的習俗越來越盛,同時,為越來越多的兄弟民族所認識、所吸收,對中國的茶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Ⅷ 聽說最近有個詞,半茶碗,是什麼
讀音:chá wǎn
注音:ㄔㄚˊ ㄨㄢˇ
基本解釋:
無手把的用來盛茶水的碗。一種有碟和瓷蓋的茶碗叫蓋碗杯
相關漢字:
茶
碗
Ⅸ 清朝用的茶杯叫什麼
盞。
也叫做蓋碗,蓋碗也稱「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由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在成都發明的。因為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常常燙著手指,於是崔寧之子就巧思發明了木盤子來承托茶杯。為了防止喝茶時杯易傾倒,她又設法用蠟將木盤中央環上一圈,使杯子便於固定。這便是最早的茶船。後來茶船改用漆環來代替蠟環,人人稱便。到後世環底做得越來越新穎,形狀百態,有如環底杯。 一種獨特的茶船文化,也叫蓋碗茶文化,就在成都地區誕生了。這種特有的飲茶方式逐步由點巴蜀向四周地區浸潤發展,後世就遍及於整個南方。 蓋碗茶的品茶講究:川人使用茶蓋還有其特殊的講究:品茶之時,茶蓋置於桌面,表示茶杯已空,茶博士會很快過來將水續滿;茶客臨時離去,將茶蓋扣置於竹椅之上,表示人未走遠,少時即歸,自然不會有人侵佔座位,跑堂也會將茶具、小吃代為看管。茶博士的斟茶技巧,又是四川茶樓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水柱臨空而降,瀉入茶碗,翻騰有聲;須臾之間,嘎然而止,茶水恰與碗口平齊,碗外無一滴水珠,既是一門絕技,又是藝術的享受。回族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因盛水的蓋碗由托盤、喇叭口茶碗和茶蓋三部分組成,故稱蓋碗或三炮台。蓋碗茶因配料不同有不同的茶名,如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等。用滾開水沏成。給客人上茶,要在吃飯前。倒茶時,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沖開水加蓋,雙手捧送,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一般有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三香茶(茶葉、冰糖、桂圓),五香茶(冰糖、茶葉、桂圓、葡萄乾、杏干),八寶茶(紅棗、枸杞、核桃仁、桂圓、芝麻、葡萄乾、白糖、茶葉)等。回族講究沏茶,認為用雪水、泉水沏茶最佳。一般根據不同的季節和自己的身體狀況配出不同的茶。夏天多茉莉花茶、綠茶、冬天多飲陝青茶。驅寒和胃飲紅糖磚茶,消積化食飲白糖清茶,清熱泄火飲冰糖窩窩茶,提神補氣、明目益思、強身健胃、延年益壽飲八寶茶。喝蓋碗茶時,用托盤托起茶碗,用蓋子「刮」幾下,使之濃釅。然後把蓋子蓋得有點傾斜度,用嘴吸著喝。不能拿掉上面的蓋子去吹飄在上面的茶葉,不能接連吞飲。要一口一口地慢飲。當喝完一盅還想喝時,碗底要留一點水,不能喝乾。
Ⅹ 這叫什麼碗啊
請重新提問,你沒有發布圖片,無法看出是什麼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