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水解酸化池的原理及作用
1、水解酸化池的原理:污水進入水解酸化池後,水解池出水氨氮高於進水。根據污水處理廠實際運行情況,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為4.4小時,污泥齡在6d左右,水解酸化池氨氮平均去除率達到42.34%,凱氏氮去除率為40.1%,總氮去除率為37.92%。
同化實現後,同化去除率一般小於10%,沒有硝化反硝化的一般條件,如溶解氧、水力停留時間等。因此,必須有另一種形式的氨氮脫除反應,並初步分析可能存在的厭氧氨氧化現象。但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水解酸化池的作用:
(1)提高廢水可生化性:能將大分子有機物轉化為小分子。
(2)去除廢水中的COD:既然是異養型微生物細菌,那麼就必須從環境中汲取養分,所以必定有部分有機物降解合成自身細胞。
3、水解酸化池的運行過程:厭氧發酵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水解階段、酸化階段、酸降解階段和甲烷化階段。在水解酸化池中,反應過程分水解和酸化兩個階段進行控制。在水解階段,復合填料可將固體有機物降解為可溶性物質,將大分子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物質。
在產酸階段,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機化合物降解為有機酸,主要是乙酸、丁酸和丙酸。水解和酸化反應進行得相對較快,通常很難將其分離。這一階段的主要微生物是水解酸化菌。
(1)廢水酸化作用擴展閱讀:
水解酸化池的穩定性:
水解酸化池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在進水COD為1000mg/l時,仍能保證出水在200mg/l,起到很好的緩沖作用;水解酸化池水力停留時間短,土建造價低,操作成本低。
額定成本低,能耗低,污泥水解率高,降低脫水機運行時間,降低能耗。因此,水解酸化池的穩定性和經濟性遠遠高於其他預處理工藝。
㈡ 污水處理過程中的酸化
1,水解酸化最初提出,是在厭氧基礎上。
作為第二代厭氧反應器的很重要的預處理階段,用以高分子降解為小分子、產乙酸,
為下一階段產甲烷創造良好基質環境。
2,只在目的,提高可生化性,即將大分子降解為小分當然了,也有一些基團並未降解為小分子,但是提高可生化性,
例如,硝基苯,可生化性極差,但是在水解條件下,控制適當,則可轉化為苯胺,苯胺的生化性相對較好。
至於你說要採取哪些措施,你可以根據這個設計要求去找相應的措施
池深 H:應大於 5.5~6m。
容積負荷 N_v=2~2.5kgCOD/〖(m〗^3*d)
水力停留時間:6~8h
污泥濃度:MLSS=10~20g/L
溶解氧:<0.2~0.3mg/L,
用氧化還原電位之-50~+20mv
PH 值:5.5~6.5 水溫盡可能高,大於 25 攝氏度效果較好
配水:由配水區進入反應區的配水
孔流速 v=0.20~0.23m/s;v 不宜太小,以免 不均。
㈢ 在污水處理中的水解酸化池有什麼作用
水解酸化是厭氧的前半段,厭氧的預處理段。
在厭氧反應池內,也同樣需要經過水解酸化,產酸版,產甲烷權.至於把水解酸化分離出來的目的一般都是為了利用其斷鏈大分子有機物的目的,提高廢水的生化性
而在現實中的水解酸化池其實也是很難完全控制在水解酸化階段的,往往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產甲烷
㈣ 為什麼要對有機廢水進行酸化處理
有機化學中的酸化?使用硫酸與甲酸鈉等反應,並在加熱情況下,蒸發出甲酸?沒聽說有機化學中有酸化的概念啊?有酯化、皂化、醚化等等。就沒怎麼聽說過酸化。
㈤ 廢水很容易酸化,是否意味著該廢水生物可降解性能良好/
一、廢水很容易酸化,有兩種可能
1、生成有機酸:微生物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有氧的、無氧的呼吸作用,生化反應會產生氨基酸、脂肪酸等中間產物;有氧呼吸分解有機物時會產生CO2溶解於水中,兩個作用都會使水酸化。
2、生成無機酸:可能是廢水中的一些物質與另外的物質發生了化學反應, 生成了無機酸或無機酸的鹽,使廢水pH下降,呈現酸化現象。
綜上所述,廢水很容易酸化,並不完全意味著該廢水生物可降解性能良好。
二、怎樣才能判斷廢水生物可降解性能,方法如下:
1、測定該廢水的CODcr,同一份樣品測定BOD5,;
2、計算BOD/COD的比例,通常比值小於0.3不易生化降解;大於0.3是可生化降解。比值越高,就越容易生物降解。
㈥ 污水處理水解酸化法的優點是什麼
⑴ 池體不復需要密閉,也制不需要三相分離器,運行管理方便簡單。
⑵ 大分子有機物經水解酸化後,生成小分子有機物,可生化性較好,即水解酸化可以改變原污水的可生化性,從而減少反應時間和處理能耗。
⑶ 水解酸化屬於厭氧處理的前期,沒有達到厭氧發酵的最終階段,因而出水中也就沒有厭氧發酵所產生的難聞氣味,改善了污水處理廠的環境。
⑷ 水解酸化反應所需時間較短,因此所需構築物體積很小,一般與沉澱池相當,可節約基建投資。
⑸ 時間酸化對固體有機物的降解效果較好,而且產生的剩餘污泥很少,實現了污泥、污水一次處理,具有消化池的部分功能。
㈦ 廢水酸化加三價鐵的目的
可以通氧氣.4亞鐵離子+氧氣+4氫離子=4鐵離子+2水
㈧ 什麼是水解酸化池有什麼作用
通過對有機物厭氧分解過程的分析,可以得到水解酸化過程。有機物的厭氧分解一般分回為為三階段。答第一階段是由兼性細菌產生的水解酶,它將大分子或不溶性物質水解成低分子的可溶性有機物。這一階段主要是為了促進有機物溶解度的提高。第二個階段是酸的生產和脫氫。它將由產酸細菌水解形成的可溶性小分子氧化成低分子量有機酸,並合成新的細胞物質。在第三階段,產甲烷細菌進一步氧化第二階段的產物為甲烷、二氧化碳等,並合成新的細胞物質。難降解的有機化合物通常是一些大分子有機物,如纖維素等.這種污染物的降解首先要經過水解過程,但好氧微生物的水解能力很弱。有機物的降解是緩慢的。[1]厭氧生物處理採用水解酸化階段,可降解一些難降解物質。只要它們能適應水解酸化菌群的形成,一些難降解物質就能被降解。研究發現,在厭氧條件下,氯化碳氫化合物可以被脫氯分解成更可生物降解的中間體。[2]在水解酸化階段,主要微生物為水解菌和產酸菌,均為兼性細菌,利用水解菌和產酸菌,為了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為後續處理創造有利條件,將大分子和難降解的有機物降解為小分子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