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基坑降排水措施
淺談某工程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的控制
摘 要:本文以某工程為例,針對該工程水文地質的特點,簡要介紹一般性深基坑工程的止水和降排水施工技術措施的控制要點。
〔關鍵詞〕深基坑 降排水 施工技術 控制
1 工程水文地質條件概況
該工程位於昆明市北市區盤龍江岸,東西方向緊鄰金刀營村和已建小區工程。建築物為13幢17層商住樓,總建築面積12.5萬㎡,框剪結構,場地設一層整體連通的地下車庫,其面積為26615㎡,基坑開挖長198m、寬146m,深度5.50m。深攪止水帷幕樁18300延長米。擬建場地距盤龍江岸60m,Ⅰ級階地上,屬河流堆積地貌,地表為人工回填土,上部為洪積成因的粘性土、粉砂,本部為盤龍江沖積形成的圓礫層。岩土工程勘察報告表明:場地地下水位在地表下0.25~3.50m之間,具微承壓性,主要含水層為③1、③及④層圓礫。地下水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流徑補給,與盤龍江有水利聯系。根據場地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差異及其工程特性分為4個主層及相應亞層,現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①雜填土:雜色,層厚0.4~2.5m,含大量碎石磚塊等雜物,其餘成分為粘土,局部地段有30~40㎝耕地及溝塘淤泥深灰色軟土。
②粘土:褐黃色及褐灰色,軟塑、可塑狀態,濕,具中壓縮性。切面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無搖振反應,層厚0.5~3.0m。
②1粉砂:灰色、稍密,濕,局部地段變為粉土,分布不均,層厚0.3~4.0m。
③圓礫:深灰及褐黃色,中密,飽和,顆粒級配較差,亞圓~次稜角狀,丹岩成分為砂岩、灰岩、中強風化,礫石含量60~70%,粘性粉土充填。場地均有分布。平均層厚約7.0m。
③1圓礫:深灰色,鬆散~稍密,飽和,顆粒級配較差,亞圓~次稜角狀,礫石含量50~60%,粉土及粉砂充填,分布不均,層厚0.3~3.2m。
其他土層對基坑降排水及噴錨支護影響不大,故在此不贅述。
地下水對砼結構不具腐蝕性,對鋼結構具弱腐蝕性。抽水試驗結果:水位降至現場地面下5.0m,基坑為(146×198)㎡,等效半徑為98m時,基坑涌水量Q建議取值2425m3/d,降水影響半徑R建議取值243m,滲透系數k建議取值46.6m/d。
2 深基坑降排水方案的選擇
因場地地下水埋深0.25-3.50m,基坑開挖深度5.5m,大部分地段揭示含水量豐富的③、③1圓礫層,所以為防止開挖過程中出現基坑突涌及對周圍建築物造成不良影響,基坑開挖前應對基坑周邊做好止水和降水技術措施。
止水降水措施一般有井點降水、帷幕止水防砂、坑內降水等。井點降水是普通採用的經濟而有效的降水方法。但針對本場地的工程地質特點,在基坑開挖施工前,應先進行坑內降水,因此從施工安全技術、確保工期和工程質量等方面綜合比較分析,宜採用懸掛式深攪樁止水帷幕(帷幕懸在透水層中)與坑內井點降水聯合方案。
由於基坑降水後,不可避免地造成基坑周圍地下水位的下降,從而使基坑周邊地面原有建築物和地下構築物因不均勻沉降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為了減少以上影響或損傷,應在基坑與要保護的建(構)築物之間採取回灌措施,根據本基坑的地層特點,回灌措施採用坑外回灌井,此外為了解地下水位變化,及時調整回灌水量,還應在基坑周圍設置水位觀測井。
3 深基坑止水、降水技術措施的工藝和做法
3.1 基坑壁防滲止水
場地淺部填土鬆散且厚度較大,開挖深度內地基土強度較低,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場地南、北、東三側均有密集的民宅分布。基坑開挖後坑壁上壓力和水壓力增大,坑壁土體極易向坑內滑移,所以為保證基坑支護施工順利進行和周圍建築物的安全,基坑開挖前,宜在基坑開挖上口線外預先施工一排相互搭接的深攪止水帷幕樁。深攪止水帷幕樁設計和施工主要依據《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及《岩土工程勘察報告》等要求進行。根據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擬開挖基坑底之下均為很厚的圓礫層,該層為相對強透(含)水層,無隔防止水效果,深攪止水帷幕樁只能選擇懸掛式(即帷幕懸吊在透水層中),深攪止水帷幕樁繞基坑施工呈環形閉合狀,這樣不僅延長了坑內降水時坑外地下水的深流路徑,而且有利於坑內降水和坑外回灌工作的進行,同時預設的環形閉合帷幕對深基坑的噴錨支護施工可起到兼顧支護的作用。
本工程深攪樁主要設計參數為:樁徑500㎜,樁心距0.35m,樁間搭接15㎝,樁長9m,固化材料採用32.5MPa水泥摻入量≥70kg/m,水灰比0.5-0.6,28天水泥土無側限抗壓強度0.80-1.00MPa。
3.2 基坑內部降排水
3.2.1
降水井
設計依據及主要設計參數:《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揭示:地下水埋深0.25-3.5m;孔隙型潛水具微承壓性;水位降至地面下5.5m;基坑面積(146×198)㎡,等效半徑為98m;基坑涌水量取值2425m3/d,降水半徑取值243m,滲透系數取值46.6m/d。降水井直徑為1m,井深7m,間距L=30m,單井出水量≥100m3/d。
降水井做法:在基坑開挖前錢用人工挖掘成孔,配以相應的提升運土設備完成,在挖下0.8-1.2m支模澆一節砼護壁,邊挖邊護壁,間歇交替進行,直至設計孔深。護壁砼厚100㎜、強度C20,最後一節砼護壁養護≥24h,用沖擊電鑽在護壁上(2m一下部位) 交錯製成相應數量ф10的出水口。
降水井施工技術控制要點:
3.2.1.1 護筒上端應高出地表25-30㎝,防止雨水和掉入異物。
3.2.1.2 挖掘前必須向工人進行技術、安全交底,注意抓好下挖、吊運土、護壁、找區等幾個重要環節,做好通風、排水、照明、信號聯絡等准備工作。
3.2.1.3 必須在護壁砼凝固後方可拆模繼續下挖,校區、修直井筒。
3.2.1.4 挖孔至圓礫層時,要加強井內抽排水和支模護壁工作。
3.2.1.5 吊出的土方及時運走,不得堆積在孔口周圍。
3.2.1.6 當井內無人作業時,井口必遮蓋,防止掉入異物或墜落事件。
3.2.1.7 做好用於井內抽排水的潛水泵等用電線路的檢查、保護工作,防止漏電、觸電現象的發生。
3.2.2
排水溝
為避免水浸泡軟化土體,及時排放地下水,利於基坑內的作業施工,擬在基坑內、外各設一排水溝。坑外排水溝布於深攪帷幕樁外側距坑壁1.5m,呈環形封閉狀,用磚砌水泥砂漿抹面修築,在基坑開挖前預先修好,水溝寬0.8m、深0.6m,並與市政排污管接通,根據現場具體情況,在適當位置修築沉澱池,基坑內抽排出的地下水經沉澱池沉澱後,排入市政排污管道。坑內排水溝位於基坑壁底部,寬0.5m、深0.4m,即坑挖至底部時修築,修築時根據建築物基礎外挑寬度做成的溝或盲溝。
3.2.3
降排水設備配置:
根據單井出水量大小、井深、降水井數量,每口降水井中安放一台流量32.4~38.4 m3/d、揚程大於16m的150QJ32型潛水泵,並備用4-6台,該工程150QJ32型潛水泵總配置數量為30台。
4 坑外回灌井和觀測井的設置
為減少因基坑降水對周邊建築物的不良影響,在建築物分布密集的基坑東、南、北三側,共設置坑外回灌井8口,水位觀測井5口,在回灌井無法滿足回灌要求時,水位觀測井也可兼作回灌井使用。回灌井與水位觀測井可同排布設,具體位置設在基坑外側距深攪止水帷幕6-10m處(距基坑盡可能遠些)。回灌井與水位觀測井的主要設計參數相同,做法也同坑內降水井。
井徑D:1m、井深H≥3.5m(井深進入穩定地下水位1m以下),進坑東、南、北三側回灌井數量分別為4口、2口、2口,水位觀測井數量為別為3口、1口、1口。具體位置詳見方案設計圖。
5 確保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措施正常運行的管理要點
5.1 降排水施工前按城市建設有關規定需提前到相關部門辦理市政排水排污手續。
5.2 降排水設備配置應滿足降排水設計方案要求。
5.3 供電電源及供電線路要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配電箱需要編號,加安全護欄、懸掛專業警示牌,並應做好防雨防雷保護。
保證降水期間抽水連續作業,防止突然性停電造成水位回升而影響降排水效果、降排水施工現場需配有備用電源(如:發電機、二路供電),並配有自動切換裝置。
5.4 為確保施工安全和施工進度、降排水施工現場需設置臨時圍擋設施,臨時圍擋要考慮其他機械的正常運作。
5.5 井口一定要高出地面0.3-0.5m,蓋好井口,設警示標志、嚴防行人和異物掉入井內。
5.6 對降水運行的水泵應做好運行日記,發現異常,及時更換組織維修。
5.7 對基坑抽排出的地下水須作有效疏導、排除基坑(即坑內降水井的地下水一定要抽排到地表排水溝),避免向基坑迴流、回滲。
5.8 回灌井的回灌水量應通過水位觀測井中的水位變化進行調節控制,既要防止回灌水量過大而滲入基坑影響施工,又要防止回灌水量過小,使地下水位失控而影響回灌效果。通常回灌水量不宜超過原有穩定水位標高。
5.9 回灌井與降水井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使他們共同有效地工作,才能保證地下水位出於某一動態平衡,其中任何一方失效都會破壞這種平衡,因此回灌與降水在正常施工中必須同時啟動,同時停止,同時恢復。
5.10 回灌水可直接用基坑抽出的地下水,但回灌前必須經沉澱過濾後方可使用;用其他水源作回灌水時,水質要潔凈未受污染。
5.11 降水施工前,必須對場地內所有的水位觀測井內的穩定水位進行測量、標定和記錄;江水與回灌施工過程中應加水位觀測工作,以指導和調整降水與回灌施工。
6 工程小結
深攪帷幕止水與坑內降排水聯合方案,雖然在該工程得到成功應用,比預定工期提前15天完成、施工造價控制在預算范圍以內。但它不是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的唯一方案,深攪帷幕止水與坑內降排水聯合施工技術方案也不是萬能的。各個工程的具體降排施工方案,必須依其水文地質資料和周圍環境情況,認真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論證和設計,方可得出合理、可行的深基坑降排水施工技術方案或措施。
實施深基坑降排水的工程項目,不管其降排水方案多麼周密、完善,在基坑土方開挖與支護的過程中,出現局部地質變異性大、局部流沙或涌水、積水現象也是在所難免的,應先充分考慮相應的應急預案或處理措施也是很有必要的。降排水方案是否妥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決定著深基坑施工技術方案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
Ⅱ 的降水是排到污水井還是雨水井深基坑井點降水的排
簡單來一點說基坑排水就是自把基坑裡面的積水與外界斷開,弄個水泵往外抽水排水;井點降水就麻煩點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降水井的間距,一般在基坑兩側設置豎井,深度40m左右,通過不斷抽水,將基坑內的水位降低,進而吸干毛細水,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
Ⅲ 基坑降水的方法有哪些
基坑降水方法主要有:明溝加集水井降水、輕型井點降水、噴射井點降水、電滲井點降水、深井井點降水等等。
(一)明溝加集水井降水
明溝加集水井降水是一種人工排降法。它具有施工方便,用具簡單,費用低廉的特點,在施工現場應用的最為普遍。在高水位地區基坑邊坡支護工程中,這種方法往往作為阻擋法或其他降水方法的輔助排降水措施,它主要排除地下潛水、施工用水和天降雨水。
在地下水較豐富地區,若僅單獨採用這種方法降水,由於基坑邊坡滲水較多,錨噴網支護時使混凝土噴射難度加大(噴不上),有時加排水管也很難湊效,並且作業面泥濘不堪阻礙施工操作。
因此,這種降水方法一般不單獨應用於高水位地區基坑邊坡支護中,但在低水位地區或土層滲透系數很小及允許放坡的工程中可單獨應用。
(二)輕型井點降水
輕型井點降水(一級輕型井點)是國內應用很廣的降水方法,它比其他井點系統施工簡單、安全、經濟,特別適用於基坑面積不大,降低水位不深的場合。
該方法降低水位深度一般在3-6m之間,若要求降水深度大於6m,理論上可以採用多級井點系統,但要求基坑四周外需要足夠的空間,以便於放坡或挖槽,這對於場地受限的基坑支護工程一般是不允許的,故常用的是一級輕型井點系統。
輕型井點適用的土層滲透系數位0.1-50m/d,當土層滲透系數偏小時,需要採用在井點管頂部用粘土封填和保證井點系統各連接部位的氣密性等措施,以提高整個井點系統的真空度,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噴射井點降水
噴射井點系統能在井點底部產生250mm水銀柱的真空度,其降低水位深度大,一般在8-20m范圍。它適用的土層滲透系數與輕型井點一樣,一般為0.1-50m/d。但其抽水系統和噴射井管很復雜,運行故障率較高,且能量損耗很大,所需費用比其他井點法要高。
(四)電滲井點降水
電滲井點適用於滲透系數很小的細顆粒土,如粘土、亞粘土、淤泥和淤泥質粘土等。這些土的滲透系數小於0.1m/d,用一般井點很難達到降水目的。
利用電滲現象能有效地把細粒土中的水抽吸排出。它需要與輕型井點或噴射井點結合應用,其降低水位深度決定於輕型井點或噴射井點。在電滲井點降水過程中,應對電壓、電流密度和耗電量等進行量測和必要的調整,並做好記錄,因此比較繁瑣。
(五)管井井點降水
管井井點適用於滲透系數大的砂礫層,地下水豐富的地層,以及輕型井點不易解決的場合。每口管井出水流量可達到50-100m3/h,土的滲透系數在20-200m/d范圍內,降低地下水位深度約3-5m。這種方法一般用於潛水層降水。
(六)深井井點降水
深井井點是基坑支護中應用較多的降水方法,它的優點是排水量大、降水深度大、降水范圍大等。
(3)基坑降水排市政污水雨水擴展閱讀:
基坑降水須考慮的因素
在採取上述處理方法對基坑進行降水處理時,對選擇的降水方法還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一)場地條件及該建築物設計施工資料
場地條件制約著降水方案的制定,它主要包括場地四周已有建築物的高度、分布、結構和離擬建工程的距離;地基四周的地下設施(包括給排水管道、光纖電纜、供氣管道等);向外抽水排水通道以及供電情況等。有關設計施工資料包括基坑開挖尺寸和分布;地下建築物施工的有關要求等。
這些條件決定了所採用降水方法和具體的設計施工方案,也決定了具體保證周邊建築物和地下設施安全的實施措施。
(二)地質情況
了解地基土分層地質柱狀圖及地質剖面圖,各層岩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地下水類型及埋藏情況,水文地址情況,水質分析結果,特別是土層的滲透性。土的滲透系數取決土的形成條件、顆粒級配、膠體顆粒含量和土的結構等因素,因此場區土層的不同深度和不同方位的滲透系數是不同的。
滲透系數計算結果的真實性,勢必直接影響降水方案的選擇。由於影響滲透系數的因數復雜,一般勘察報告提供的數值多是室內試驗數據,誤差往往較大,只能供降水設計時參考,對重要工程應做現場抽水試驗加以確定。
(三)場地地下水情況
地下水分潛水和承壓水兩種。潛水儲存於地表與第一層不透水層之間,是無壓力重力水,可向四周滲透。從工程實踐來看,潛水大多來源於大氣降水和地下埋設的上下水管道破裂漏水,主要積存於地表下雜填土和老建築物被沖刷掏空的地基中。承壓水儲存於兩個不透水層之間含水層中,若水充滿此含水層,則水具有壓力。
所以,要根據地質和水文資料,搞清楚場區各處透水層和不透水層向下沿深度的分布厚度和變化情況;掌握場區各處承壓靜止水位埋深,混合靜止水位埋深和他們的年變化幅度及水位標高;查明場地地下水補給源的方位、距離和透水層的聯系情況。
搞清楚地下水層是否與江、河、湖、海等無限水源連通;不論潛水或承壓水若與無限水源連通,都會造成降水困難甚至於降水無效。
綜上所述,在基坑工程降水存在許多缺陷如會引起鄰近建築物的不均勻沉降,施工時要採取措施防止不均勻沉降;根據場地條件及該建築物設計施工資料;地質情況;場地地下水情況選擇合適的降水方法,以減少基坑工程施工中的事故。
應急處理措施:
1、防止沉降的回灌措施
降水工程實施前按設計要求建立沉降監測網,若通過沉降監測發現有的建築物沉降已達到危險程度時,應及時採取回灌措施。在沉降區域施工回灌井,回灌井與降水井之間的距離必須>5.0m,回灌井點的設計應根據發生沉降的具體建築物情況而定。
2、備用電源措施
為了保證降水期間抽水持續作業,防止因停電造成水位回升,影響施工,降水期間採取如下措施:
(1)在原有供電系統上,還要採取做為第二路供電系統應急備用電源,並配有自動切換裝置。
(2)如因現場無法實施第二路供電系統時,則根據抽水用電量情況配備1~2台發電機作為應急備用電源,並配有自動切換裝置。
3、建立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主要綜合考慮五方面的內容:井管保護應急預案、排水系統應急預案、電路系統應急預案、降水設備應急預案、人員組織應急預案。
(1)人員組織應急預案
應急降水運行人員如應急項目負責人、應急電工、應急發電機工和應急降水操作人員做到24小時隨叫隨道,各負其責,參加應急搶險,排出險情。
(2)井管保護、降水設備應急預案
備足井管材料、降水設備,做到小數量險情庫存隨時提供,大數量險情5小時內廠家及時供給。
(3)電路系統應急預案
為了防止大面積停電的突然發生以及現場電路系統故障,降水井運行的整個過程中都必須提供雙電源保證措施,當有一路正常工業用電的同時配備柴油發電機,同時在電路設計時採用雙向閘刀,確保工業電與柴油發電機供電自由切換。
在提供雙電源保證的情況下,應對雙電源電路進行認真布設。電路布置主要考慮線路負載以及降水電箱負載兩個主要方面,每級電路所用電線必須達到負載要求,電箱同樣必須達到負載要求,同時電箱必須作為降水專用電箱,其它用電設備不能隨意接入。
(4)排水系統應急預案
突發事件排水是否正常將直接影響到降水能否正常運行,一般情況下排水可按設計,但是對於突發事件來說(突遇大暴雨、洪水等),抽水量相當大,降水量相當多,每天的出水量非常大,對排水系統要求非常嚴格,要求有專門的應急排水計劃線路,就近排入地表水體中(如明渠、運河等)。
參考資料:網路-基坑降水
Ⅳ 雨水井深基坑井點降水的排水是進入污水還是雨水井
展開全部
方案很多,但需要根據工程實際選用.一般有明排水,在基坑底周邊挖排水溝,設集水坑,用水泵將地下水排出,適用於土質好,地下水位不高;還有井點降水,適用於土質不好,地下水位較高還有深井降水還有板樁法、地下連續牆法、止水帷幕等
Ⅳ 基坑支護中的降水什麼意思
基坑降水是指在開挖基坑時,地下水位高於開挖底面,地下水會不斷滲入坑內,為保證基坑能在乾燥條件下施工,防止邊坡失穩、基礎流砂、坑底隆起、坑底管涌和地基承載力下降而做的降水工作。
基坑降水方法主要有:明溝加集水井降水、輕型井點降水、噴射井點降水、電滲井點降水、深井井點降水等等。
(5)基坑降水排市政污水雨水擴展閱讀:
一、排水施工原則
1、利用城市排水系統排水
經過對基坑周邊排水系統的實際調查,周邊都有城市排水管線,盡管排水線的位置、排量各有差異,但經過局部排水線的改造或進行施工的合理調整,施工期間的降水排水問題,可以利用城市排水系統來解決。
2、排水方式
施工排水方式採用集水管分散收集,根據排放線路的排量,以分散排除的方式,做到各點排水暢通,確保土建施工安全。
3、對排放井的加固維修與清淤
排水前要對所有排放井進行加固維修,並對Φ500mm以下的管線進行勘察清淤,使管線排水暢通無阻。
4、排放口的選定
根據排水設計方案,排放口盡量選擇主排水排口,以暗埋方式與主管線連接,且埋深大於1.2m。當由多個集水管匯入一個集水排口時,要在排口處修建集水池,由集水池排入主管線。
二、排水措施
1、基坑施工應根據施工方案設置有效的排水、降水措施。
2、深基坑施工採用坑外降水的,必須有防止臨近建築物危險沉降的措施。
Ⅵ 基坑降排水措施有哪些
根據工程的不同特點具體有以下幾種措施:
1、明溝排水:所謂明溝排水就是把流入溝槽內或基坑內地下水匯集到集水井內,然後用水泵抽走。當開挖基礎不深或水量不大的溝槽或基坑時,通常採用明溝排水的方法。從坑壁、坑底滲出的地下水,經排水溝匯集到排水井內,並由水泵排出坑外。
2、滲排水:所謂滲排水是將水層滲出的水,通過散水管集中至集水井內,而後採用水泵等機械排水。滲排水的集水管依據排水大小、價格等可選用有砂混凝土管或硬塑管。滲排水的散水管設計坡度一般不大於1%,間距為5~10m。
3、盲溝排水:盲溝一般設在建築物或構築物四周,由砂和卵石組成。盲溝與基坑開挖時就施工的排水明溝應盡量聯合。盲溝的間距應根據工程地質條件確定。
4、集水井降水:屬重力降水,一般沿坑底周圍開挖排水溝,另每隔一定距離設集水井,然後用水泵排出基坑。
5、井點降水法:有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以及管井法和深井泵法。
(6)基坑降水排市政污水雨水擴展閱讀:
組織保證措施:
①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施工協調會,按施工進度計劃中制定的控制節點,檢查實施的情況;協調各工點施工隊伍、各工種、工序間的關系,及時制訂、調整下一個節點的實施要求,以達到預期的施工進度計劃目標,實行施工進度計劃動態管理。
②根據項目部施工總計劃及時調整施工進度安排,編制施工進度計劃,將工期目標分解到各部門及負責人。
③實行獎懲制度,簽定質量、安全、工期責任狀,責任目標與個人經濟利益掛鉤,使工作人員以最大的工作熱情去實施進度計劃,保證進度計劃目標。
④成立勞務人員服務中心,輸送合格的施工用勞務人員。
技術保證措施:
①組織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質量檢查人員學習招標文件、規范規程,准確掌握整個工程對降水施工要求的標准與管理程序;
②詳細分析設計文件,做好圖紙會審工作,對圖紙中有疑問的地方,及時與設計單位聯系解決;
③搞好各分項工程的施工方案、材料試驗、施工工藝試驗等工作;
④合理安排施工,並通過對關鍵工序、特殊工序的控制,達到保證質量,加快進度的目的。
Ⅶ 深基坑降水排放到河道內屬於排污嗎
簡單一點說基坑排水就是把基坑裡面的積水與外界斷開,弄個水泵往外抽水排水;井點降水就麻煩點了,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降水井的間距,一般在基坑兩側設置豎井,深度40m左右,通過不斷抽水,將基坑內的水位降低,進而吸干毛細水,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的目的
Ⅷ 工程中常見地基坑排水降水方法有哪兩種各適用於什麼工程中
1.明溝排水,主要用於地下水量不大的工程,或地形利於直接排走的工程
2井點降水。主要是在基坑周邊施工大口徑抽水井。適用於出水量較大的地層。
3輕型井點降水。主要是在基坑周邊施工小的抽水井。
詳細可參考建築基坑技術規范。
Ⅸ 基坑降排水專項方案
基坑降排水措施
本工程在土方開挖和地下室結構、側壁外防水、基坑土方回填等施工階段,現場基坑排水暫按基底直接排水,在基坑底周圍設置排水溝、集水井進行排水疏干,然後用污水泵連續不間斷抽水。
在基礎過程中,為了防止雨水侵入,基礎頂部基坑邊線外周邊採用開挖截水溝的方法疏導開挖范圍內的地表積水,阻止地表面水浸入坑入;基坑設簡易排水溝和集水井,水泵抽水在坑內周邊開挖排水溝、集水井,進行降水,溝、集水井保持溝底比挖土面低0.3~0.5m,集水井底比溝底低約1m,其直徑0.7~1.0m,井壁進行臨時支護,底鋪碎石0.3m厚,排水溝距坡腳0.3m,溝底寬0.3m,坡度1~5%,基坑降排水應降至施工面以下500mm,且應持續至地下室結構外防水及回填結束,且建築物自重能克服浮力後才能完全停止。在基礎施工過程中要派專人理順地表排水溝和及時水泵抽水,有組織排出場外。
如果出現泉涌,根據大小情況具體對待,如果很小,可以採取速戰速決的辦法,立馬挖開就澆築墊層,墊層可以澆築厚些,如果泉涌很大,就要採取其他措施了,埋導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