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化工企業蒸餾操作員是干什麼的是否有危險性
就做化工生產現場的操作,或者是DCS控制系統的操作!操作不當,容易出現危險,一般化工企業都伴隨一定危險。
② 預先危險性分析的等級劃分
為了評判危險、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級以及它們對系統破壞性的影響大小,預回先危險性答分析法給出了各類危險性的劃分標准。該法將危險性的劃分4個等級:
I 安全的 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及系統損壞
II 臨界的 處於事故的邊緣狀態,暫時還不至於造成人員傷
III 危險的 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損壞,要立即採取防範措施
IV 災難性的 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及系統嚴重破壞的災難性事故,必須予以果斷排除並進行重點防範。
③ 預先危險性分析的分析步驟
1)危害辨識
通過經驗判斷、技術診斷等方法,查找系統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
2)確定可能事故類型
根據過去的經驗教訓,分析危險、有害因素對系統的影響,分析事故的可能類型。
3)針對已確定的危險、有害因素,制定預先危險性分析表。
4)確定危險、有害因素的危害等級,按危害等級排定次序,以便按計劃處理。
5)制定預防事故發生的安全對策措施
④ 什麼是危險性分析
地震危險性分析是來指在未來不同年限自下,對工程建設場地可能遭受到的地震影響程度作出科學評價的工作。該項工作是在對工程建設場地所在的地震與地質環境條件進行詳細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場地及周臨地區可能發生的所有地震影響,採取嚴格的數理統計分析方法,給出在未來不同年限下場地遭遇到不同地震影響程度的概率水平。地震影響程度可以用烈度、加速度峰值、加速度反應譜值、地震動持續時間等來表述。地震危險性分析,是地震安全性評價的工作內容之一。
⑤ 預先危險性分析方法可應用在哪些方面
危險性預先分析對來安全管理的作用源: 預先危險性分析也稱初始危險分析,是在每項生產活動之前,特別是在設計的開始階段,對系統存在危險類別、出現條件、事故後果等進行概略地分析,盡可能評價出潛在的危險性,因此,該方法也是一份實現系統
⑥ 預先危險性分析與LEC安全評價方法
危險性預先分析
在一項工程活動(如設計、施工、生產)之前,首先對系統存在的危險作宏觀概略的分析,或作預評價,就叫作危險性預先分析(Prelininary Hazard Analysis,簡稱PHA),又稱初步危險分析,或預備事故分析。這種方法是對可能出現的危險類別、危險出現的條件及其可能造成的後果作大概的分析,其目的是判別系統的潛在危險,確定其危險等級,防止採用不安全的技術路線、使用危險性物質、工藝和設備等。如果必須使用時,也可以從設計和工藝上考慮採取安全措施,使這些危險性不致於發展成為事故。它的特點是把分析工作做在形式系統之前,可避免由於考慮不周而造成的損失。
由於系統的危險性有潛在性質,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能發展成為事故。因此,當生產系統處於新開發階段,對其危險性還沒有很深的認識,或者是採用新的操作方法,接觸新的危險物質、工具和設備時,使用危險性預先分析就十分合適。由於事先分析幾乎不耗費什麼資金,而且可以取得防患於未然的效果,所以大家都樂於使用。
第一節 危險性預先分析步驟和分級
使用危險性預先分析方法時,首先對生產目的、工藝過程以及操作條件和周圍環境,作比較充分的調查了解。然後按系統和子系統一步一步地查找危險性,其危險性分析的步驟如下:
1. 根據經驗
根據過去的經驗,分析對象出現事故的可能類型。
2. 調查危險源
即危險因素存在於哪個子系統中。調查可採用安全檢查表、經驗方法和技術判斷的方法。
3. 識別轉化條件
即研究危險因素轉變為危險狀態的觸發條件和危險狀態轉變為事故(或災害)的必要條件,並進一步謀求防止辦法,檢驗這些辦法的效果。
4. 劃分危險等級
即把預計到潛在危險性劃分危險等級。其分級的目的是要排列出先後順序和重點,以便優先處理。其分級方法和含意為:
Ⅰ級 安全的,無人員傷亡或系統損壞。
Ⅱ級 臨界的,處於事故的邊緣狀態,暫時還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的損壞。因此,應予排除或採取控制措施。
Ⅲ級 危險的,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損壞,要立即採取措施。
Ⅳ級 破壞性的,會造成害難事故,必須予以排除。
5. 實現事故預防措施
即找出消除或控制危險性的措施,指定負責措施的部門和人員,並按照一定的表格進行記錄以便查找和落實措施。在危險性不能控制的情況下,可以改變工藝路線,至少也要找出防止人員受傷或物質損失的方法。
上述分析步驟,不一定要求嚴格的次序,主要意義在於集中大家的經驗和智慧,從宏觀上判斷所研究的對象安全性如何,供給決策人員參考。
第二節 辨識危險性
要預先對危險性作分析,必須首先對危險性加以辨別。辨別危險性似乎沒有什麼難處,憑老經驗就可以了,其實不然。以往的事故經驗告訴我們,潛在的危險性往往是很難辨識的。例如一個充裝過量的液化氣體新鋼瓶,看起來毫無缺陷,但稍一受震或受熱,瓶內便會產生數百萬帕的壓力,遠遠超過鋼瓶的承受能力,隨之發生猛烈爆炸。所以說,危險性有固有的潛在性質,如果不系統地去辨識它,就會造成遺漏。為了迅速准確查出險危性,可以根據情況幾個方面入手。
一、 從能量的轉換概念出發
生活和生產都離不開能源,正常情況下,能量做有用功,製造產品和提供服務。但一旦量能失控制,便會轉化為破壞力量,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物損失。
能夠轉化為破壞能量的有:電能、原子能、機械能、壓力和拉力、位能和重力能、燃燒和爆炸、腐蝕、放射線、熱能和熱輻射等。
另一種表示破壞能量的因素也可作為參考:加速度,污染、腐蝕、化學離解、電氣(包括電感、電加熱等)、爆炸、熱和溫度(包括高溫、低溫)、火災、泄漏、溫度(包高濕、低濕)、氧化、壓力(包括高、低壓、壓力急劇變化)、放射線(熱輻射、電磁輻射、紫外輻射)、化學灼傷、機械沖擊等。
為了明確能量轉變過程,必須進一步闡述能量失控的情況。
1. 化學模式
化學模式形成的危險性,就是通過化合和分解等反應產生的能量失控狀態,結果是造成火災和爆炸。其過程一般分為兩步,第一步為靜態化學能量通過化學反應轉變為物理能;第二步由物理能對目標施加破壞力。化學爆炸的起因就是由於化學反應瞬時產生的大量高溫氣體;因受周圍環境的約束而且有極高的壓力;高壓氣體產生沖擊波,對周圍目標造成破壞。
化學模式通常有三種情況。
(1) 直接火災 當可燃物質和氧氣共存時,遇到火源就有可能發生火災,這是大家所熟知的,稱作直接火災。
但是應該注意某些物質發生直接火災的可能性,如各類粉塵,包括有機塑料粉塵,染料粉塵,某些金屬如鐵、鋁等粉塵,煤塵及穀物粉塵等,它們能和空氣充分結合,有些還有吸附空氣的能力,特別是在加工、運輸、貯藏過程中,容易造成粉塵爆炸,產生嚴重後果。
在石油和易燃液體加工過程中,液體本身很少和空氣接觸。但應該注意到某些設備創造了易燃液體必須和空氣接觸的條件,如貯罐的呼吸閥,當環境溫度高時(中午時)排出多餘的蒸氣,環境溫度低時(夜間或雨後),則又吸入周圍的空氣,因而就會在貯罐空間形成爆炸性的氣體,遇到火花或靜電就會發生爆炸。
(2) 間接火災 間接火災系指受到外力破壞引起本身發生火災的情況,如設備或其他容器遭受外來事故的波及,易燃物質外泄,遇火源發生事故。因此,在設計時要注意設備之間、裝置之間、工廠之間的間距,就是要避免間接火災的影響。
(3) 自動反應 有些化學物質本身帶有含氧分子團,不需外部供氧就能發生氧化反應。如炸葯、過氧化物等,性質極不穩定,遇到沖擊震動或其他刺激因素,就能發生火災爆炸。另外,有一些化合物本身能聚合(不飽合烴類)和分解(如乙炔),受到溫度、壓力或貯存時間的影響,就會自動發生反應,造成火災爆炸。
2. 物理模式
物理模式危險性所產生的破壞力量和化學模式不同,在常態下就以物理能的狀態出現。
物理能可以位能形式出現,如處於高處的物體、受壓的彈性元件、受壓氣體、貯存的熱量、電壓等。也可以動能的形式出現,如運動的機構、電流、流動的液體等。在正常情況下,物理能受到控製作有用功,但失去控制則作破壞功。
(1) 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是純粹物理現象產生的沖擊波,它的特點常常是因壓力容器的破壞而產生的,受壓彈性氣體突然釋放,能夠造成很大的破壞。
(2) 鍋爐爆炸 鍋爐爆炸比單純的受壓氣體爆炸有更大的破壞性,這是由於在相同的壓力下,蒸汽比同等體積的氣體能量大許多倍。另外,由於容器破壞,裡面貯存的過熱水悶蒸成蒸汽使蒸汽中所含的熱量進一步加大。
直接用火加熱的鍋爐破壞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爐體上積有水垢並且遇到水位過低的情況,受火焰直接加熱的外殼就可超過其屈服點面發生破裂。形成爆炸。
所有的蒸汽發生器,包括燒沸水的設備以至家用水暖設備,都有可能發生鍋爐型爆炸。
(3) 機械失控 機械把一種形式的能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能量,例如把蒸汽的熱能轉變為電能,或是把機械能轉變成充氣、壓縮、混合、成型、擠壓等有用功。正在運轉的機器具有很大的功能,有次序地進行能量轉換工作。
由於關鍵的零部件發生故障或是超負荷運轉,都可能造成機械失控,對機器本身或其附近目標作破壞功。例如:離心機由於超速發生爆炸;汽輪機的渦輪葉片超速引起的內應力超過輪筋的拉力時,就可能發生物理型爆炸。
(4) 電氣控制 電動機、發電機、輸電線、變壓器、配電設備等,都會因元件故障或超負荷而發生電氣失控,進一步造成火災或其他損失。
(5) 其他物理能量失控 一些物理因素加熱輻射、核污染、雜訊、電場、微波、激光等,都會引起人員傷亡或財物損失。
二、 有害因素
很多化學物質都會對人造成急性或漫性的毒害,因此,操作環境中規定了這些有害物質的最高允許濃度。越過了規定的濃度,便被認為存在著危險性。
人們對惰性氣體的危害性,往往注意不夠,由於氮氣造成的窒息事故,在工廠里屢見不鮮的。
三、 外力因素
外力包括人為力和自然力兩個方面。人為力系指受外界發生事故的涉及,例如受到外廠爆炸造成的沖擊波、爆破碎片的襲擊等。自然力系工程指地震、洪水、雷擊、颶風等自然力造成的損壞。
四、 人的因素
人是操作機器的主人,但人的可*性極低,往往由於生理和心理狀態造成誤操作而發生事故。如何對人進行教育訓練,提高其可*性,並使機器能適應於人的操作,減少誤差,這是人機工程學所研究的主要課題。
第三節 危險性控制
危險性辨識清楚以後,就可以採取預防措施,避免它發展成為事故。採取預防措施的原則,也著手於危險性的起因。
一、限制能量或分散風險
許多能量本身是產品,如發電廠生產電能。能些能量是被加工的原料,如煉油廠對原油加工。從限制能量的意義來說,對這類工廠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在原料周轉貯存方面,也有可能採取限制能量的措施。例如,規定合理的貯量和周轉量,對於特別危險的裝置如高壓鍋爐汽鼓,應設計得盡可能小些;火葯和爆炸物的生產,應遠離居民區,其生產量也應有一定限度。
生產中能夠防止能量蓄積的設備和元件還有很多。如保險絲、斷路器就在電路過負荷時起保護作用;溫度自動調節器可以調節溫度不至發生熱的積累。
還有一種分散危險性的辦法。大型設備效率高,但發生事故時造成的損失也嚴重,如果把大型設備分成在系統上獨立的多列設備,則損失後果將被縮小,這是將能量分散的辦法。只是由於經濟上的考慮,一般很難實行。
二、防止能量散逸
採用防護材料,使有害的能量保持在有限的空間之內。如把放射物質放在鉛容器內,電器設備和線路採用良好的絕緣材料防止觸電,登高作業使用安全帶防止由位能造成的摔傷等等。另外,在能量源上採取防護措施。如增設防護罩,設備噴水滅火隔火裝置,防雜訊裝置等。也可在能量與人和物之間設立防護措施,如玻璃視鏡、禁入欄柵、防火牆等。還可在能量的放出路線上和放出時間上採取措施,如排塵裝置,防護性接地、安全聯鎖,安全標志等。
三、加裝緩沖能量的裝置
緩沖能量的裝置因設備而異,如壓力容器和鍋爐上加裝爆破板和安全閥,各種填充材料、緩沖裝置等。個人防護用具也是緩沖能量裝置的一種。
四、減低損害和程度的措施
一旦事故發生,也要採取措施,抑制事態發展以降低後果的嚴重程度。例如,車間裝設的緊急沖浴設備,快速的救助活動和急救治療等。
五、 防止外方造成的危險
建廠時應考慮周到,近期利益要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按照規范選擇廠址。具體設計中對關鍵設備,零部件的設計應能承受預計的外部施加負載。
六、 防止人的失誤
人的可*性比機械、電氣或電子元件要低數十倍到上千倍,特別是情緒緊張時容易受外界影響,失誤的可能性更大。為減少人為失誤,應該為工人提供安全性較強的工作條件,重復的操作應用機械代替人工,招收工人時應根據工人性質考慮人的適應性,嚴格規章制度的監督檢查,加強安全教育,用人機工程學的原理改善人機接合面的狀況等。
第四節 分析示例
為了說明辨識危險性和採取預防措施,以某廠油庫大修為例來說明。
一、 分析目的
某廠油庫原為70年代所建,由於當時歷史原因,對其安全未進行論證,運行十餘年後,通過多次安全消防檢查,發現庫地下室內因設計缺陷,造成地下室通風不良,不能保證室內油氣濃度低於爆炸極限下限,同時因牆體未做防潮處理,以致在署季油氣中臘質物在牆壁上凝聚,電氣防爆性能已完全失效,甚至連絕緣都處於不可*狀態,另外油罐,管道均未設防靜電接地設施,亦未作電氣連接。總之,危險因素甚多,經廠務會議研究決定,結合一次大修,解決油庫安全問題;在此項工程的設計、施工前,先對這項工程存在的危險因素、事故發生條件、造成事故的後果宏觀的概略的分析。其目的是預先提出防範措施,避免由於考慮不周,使工程中各類危險因素發展為事故。
二、 危險因素的辨識與分析
三、 危險的控制
從分析可以看出,避免油氣在地下室,在空油罐內聚集;濃度越過爆炸極限下限和作業區內如何防止明失、火花是最關鍵的兩類危險因素;其次是焊接高溫的控制,只要這三個問題得到控制,這項工程就可以安全進行,本分析中提出的預防措施還是宏觀的、主要的、粗略的,在工程實施時,必須按照每一工序實施具體步驟,採取這三方面的具體控制措施。
⑦ 預先危險性分析方法及對安全管理的作用
預先危險性分析方法及對安全管理的作用:
預先危險性分析也稱初始危險分析,是在每項生產活動之前,特別是在設計的開始階段,對系統存在危險類別、出現條件、事故後果等進行概略地分析,盡可能評價出潛在的危險性,因此,該方法也是一份實現系統,安全危害分析的初步或初始的計劃,是在方案開發初期階段或設計階段之初完成的。
預先危險分析的主要目的:識別危險,確定安全性關鍵部位;評價各種危險的程度;確定安全性設計准則,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險的措施。
此外,預先危險分析還可提供下述信息:為制(修)定安全工作計劃提供信息;確定安全性工作安排的優先順序;確定進行安全性試驗的范圍;確定進一步分析的范圍,特別是為故障樹分析確定不希望發生的事件;編寫初始危險分析報告,作為分析結果的書面記錄;確定系統或設備安全要求,編制系統或性能及設計說明書。
預先危險性分析的特點在於系統開發的初期就可以識別控制危險因素,用最小的代價消除或減少系統中的危險因素,從而為制定整個系統壽命期間的安全操作規程提出依據。
⑧ 蒸餾設備的設備
(molecular distillation equipment)
分子蒸餾亦稱短程蒸餾.它是一項較新的尚未廣泛應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液-液分離技術.其應用能解決大量常規蒸餾技術所不能解決的問題.
分子蒸餾與常規蒸餾技術相比有以下特點:
1.普通蒸餾是在沸點溫度下進行分離操作:而分子蒸餾只要冷熱兩個面之間達到足夠的溫度差.就可以在任何溫度下進行分離.因而分子蒸餾操作溫度遠低於物料的沸點.
2.普通蒸餾有鼓泡.沸騰現象:而分子蒸餾是液膜表面的自由蒸發.操作壓力很低.一般為0.1-1Pa數量級,受熱時間很短.一般僅為十秒至幾十秒.
3.普通蒸餾的蒸發和冷凝是可逆過程.液相和氣相之間處於動態相平衡,而在分子蒸餾過程中.從加熱面逸出的分子直接飛射到冷凝面上.理論上沒有返回到加熱面的可能性.所以分子蒸餾沒有不易分離的物質.
一套完整的分子蒸餾設備主要包括:分子蒸發器、脫氣系統、進料系統、加熱系統、冷卻真空系統和控制系統。分子蒸餾裝置的核心部分是分子蒸發器,其種類主要有3種:(1)降膜式:為早期形式,結構簡單,但由於液膜厚,效率差,當今世界各國很少採用;(2)刮膜式:形成的液膜薄,分離效率高,但較降膜式結構復雜;(3)離心式:離心力成膜,膜薄,蒸發效率高,但結構復雜,真空密封較難,設備的製造成本高。為提高分離效率,往往需要採用多級串聯使用而實現不同物質的多級分離。
1.降膜式分子蒸餾器
該裝置是採取重力使蒸發面上的物料變為液膜降下的方式。將物料加熱,蒸發物就可在相對方向的冷凝面上凝縮。降膜式裝置為早期形式,結構簡單,在蒸發面上形成的液膜較厚,效率差,現在各國很少採用。
2.刮膜式分子蒸餾裝置
我國在80年代末才開展刮膜式分子蒸餾裝置和工藝應用研究。它採取重力使蒸發面上的物料變為液膜降下的方式,但為了使蒸發面上的液膜厚度小且分布均勻,在蒸餾器中設置了一硬碳或聚四氟乙烯制的轉動刮板。該刮板不但可以使下流液層得到充分攪拌,還可以加快蒸發面液層的更新,從而強化了物料的傳熱和傳質過程。其優點是:液膜厚度小,並且沿蒸發表面流動;被蒸餾物料在操作溫度下停留時間短,熱分解的危險性較小,蒸餾過程可以連續進行,生產能力大。缺點是:液體分配裝置難以完善,很難保證所有的蒸發表面都被液膜均勻覆蓋;液體流動時常發生翻滾現象,所產生的霧沫也常濺到冷凝面上。但由於該裝置結構相對簡單,價格相對低廉,現在的實驗室及工業生產中,大部分都採用該裝置。
3.離心式分子蒸餾裝置
該裝置將物料送到高速旋轉的轉盤中央,並在旋轉面擴展形成薄膜,同時加熱蒸發,使之與對面的冷凝面凝縮,該裝置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分子蒸餾裝置。但與其它兩種裝置相比,要求有高速旋轉的轉盤,又需要較高的真空密封技術。離心式分子蒸餾器與刮膜式分子蒸餾器相比具有以下優點:由於轉盤高速旋轉,可得到極薄的液膜且液膜分布更均勻,蒸發速率和分離效率更好;物料在蒸發面上的受熱時間更短,降低了熱敏物質熱分解的危險;物料的處理量更大,更適合工業上的連續生產。 (alcohol distilling equipment)
特點:第一,節能。採用高效低阻的板型,降低釜溫,適量迴流,建立合理利用各級能量的蒸餾流程;盡量採用儀表控制或微機自控系統,使設備處於最佳負荷狀態。
第二,生產強度高。提高單位塔截面的汽液通量,特別是對醪塔的設計,更應注意其汽液比的關系。使設備更加緊湊、生產強度和處理能力又能提高的方法之一,採用高效塔板代替原有舊式塔校(塔體不動)。
第三,排污性能好。在盡量減少成熟醪中纖維物含量的同時,對設備也要考慮其適應含固形物發酵液的蒸餾,最大限度減少停產清塔的次數。
第四,充分考慮塔器的放大效應.特別是對年產量在15000噸以上的塔設備,由於塔徑均大於1.5米以上,所以要對大直徑塔設備採取積極先進措施,以減輕分離效率的降低。
第五,結構簡單,造價降低。在工藝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選用塔板結構簡單而效率又高的新型塔板。
裝置原理:
本裝置適用於制葯、食品、輕工、化工等待業的稀酒精回收,也適用於甲醇等其他溶煤的蒸餾。本裝置根據用戶的要求,可將30。左右的稀酒精蒸餾至90。-95。酒精,成品酒精度數要求再高。可加大迴流比,但產量就相應減少。
採用高效的不銹鋼波紋填料。蒸餾塔體採用不銹鋼製作,從而是防止了鐵屑堵塞填料的現象,延長了裝置的使用期限。本裝置中凡接觸酒精的設備部分如冷凝器、穩壓罐、冷卻蛇管等均採用不銹鋼,以確保成品酒精不被污染。蒸餾釜採用可拆式U型加熱管,在檢修時可將U型加熱管移出釜外,便於對加熱管外壁及蒸餾釜內壁進行清洗。本裝置可間歇生產,也可連續生產。
能力參數: 型號 塔徑mm 30~40%進料的生產能力 60~80%進料的生產能力 90%酒精 95%酒精 90%酒精 95%酒精 T-200 φ200 35kg 26kg 45kg 36kg T-300 φ300 80kg 64kg 100kg 80kg T-400 φ400 150kg 120kg 180kg 140kg T-500 φ500 230kg 185kg 275kg 220kg T-600 φ600 335kg 270kg 400kg 320kg 減壓蒸餾設備(atmospheric-vacuum distillation unit)常減壓蒸餾裝置通常包括三部分:
(1)原油預處理。採用加入化學物質和高壓電場聯合作用下的電化學法除去原油中混雜的水和鹽類。
(2)常壓蒸餾。原油在加熱爐內被加熱至370℃左右,送入常壓蒸餾塔在常壓(1大氣壓)下蒸餾出沸點較低的汽油和柴油餾分,殘油是常壓重油。
(3)減壓蒸餾。常壓重油再經加熱爐被加熱至410℃左右,進入減壓蒸餾塔在約8.799千帕(60毫米汞柱)絕壓下蒸餾,餾出裂化原料的潤滑油原料,殘油為減壓渣油。參見原油蒸餾。 水氣蒸餾是用來分散以及提純液態或者固態有機化合物的一種要領,經常使用於下列幾種環境:(1)某些沸點高的有機化合物,在常壓下蒸餾雖可與副產物分散,但易被破壞;(2)混淆物中含有大量樹脂狀雜質或者不揮發性雜質,採用蒸餾、萃取等要領都難以分散;(3)從較多固體反應物中分散出被吸附的液體。
基本原理
按照道爾頓分壓定律,當與水不相混溶的物質與水並存時,全般系統的蒸氣壓應為各組分蒸氣壓之以及,即:
p= pA+ pB
其中p 代表總的蒸氣壓,pA為水的蒸氣壓,pB 為與水不相混溶物質的蒸氣壓。
當混淆物中各組分蒸氣壓總以及等於外界大氣壓時,這時候的溫度即為它們的沸點。此沸點比各組分的沸點都低。是以,在常壓下應用水氣蒸餾,就能在低於100℃的環境下將高沸點組分與水一路蒸出來。由於總的蒸氣壓與混淆物中兩者間的相對於量無關,直至其中一組分幾乎完全移去,溫度才上漲至留在瓶中液體的沸點。我們懂得,混淆物蒸氣中各個氣體分壓(pA,pB)之比等於它們的物質的量(nA,nB)之比,即:
而nA=mA/MA;nB=mB/MB。其中
mA、mB為各物質在肯定是容量中蒸氣的質量,MA、MB為物質A以及B的相對於份子質量。是以:
可見,這兩種物質在餾液中的相對於證量(就是它們在蒸氣中的相對於證量)與它們的蒸氣壓以及相對於份子質量成正比。
以苯胺為例,它的沸點為184.4℃,且以及水不相混溶。當以及水一路加熱至98.4℃時,水的蒸氣壓為95.4 kPa,苯胺的蒸氣壓為5.6 kPa,它們的總壓力靠近大氣壓力,於是液體就開始沸騰,苯胺就隨水氣一路被蒸餾出來,水以及苯胺的相對於份子質量別離為18以及93,代入上式:
即蒸出3.3 g水可以容或者帶出1 g苯胺。苯胺在溶液中的組分佔23.3%。測試中蒸出的水量往往超過計算值,由於苯胺微溶於水,測試中尚有一部分水氣不遑與苯胺充分接觸便離開蒸餾燒杯的緣故。
哄騙水氣蒸餾來分散提純物質時,要求此物質在100℃擺布時的蒸氣壓至少在1.33 kPa擺布。要是蒸氣壓在 0.13~0.67 kPa,則其在餾出液中的含量僅佔1%,甚至更低。為了要使餾出液中的含量增高,就要想辦法提高此物質的蒸氣壓,也就是說要提高溫度,使蒸氣的溫度超過100℃,即要用過熱水氣蒸餾。例如苯甲醛(沸點178℃),進行水氣蒸餾時,在97.9℃沸騰,這時候pA=93.8 kPa,pB=7.5 kPa,則:
這時候餾出液中苯甲醛佔32.1%。
假如導入133℃過熱蒸氣,苯甲醛的蒸氣壓可達29.3kPa,故而只要有72 kPa的水氣壓,就可使系統沸騰,則:
這樣餾出液中苯甲醛的含量就提高到了70.6%。
應用過熱水氣還具有使水氣冷凝少的長處,為了防止過熱蒸氣冷凝,可在蒸餾瓶下保溫,甚至加熱。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施用水氣蒸餾這種分散要領是有條件限定的,被提純物質必需具備以下幾個條件:(1)不溶或者難溶於水;(2)與沸水永劫間並存而不發生化學反應;(3)在100℃擺布必需具有肯定似的蒸氣壓(一般不小於1.33 kPa)。
⑨ 預先危險性分析法將危險性劃分為4個等級,其中安全等級
4個等級:
I 安全的 不會造成人員傷亡及系統損壞
II 臨界的 處於事故的邊緣狀態,專暫時還不至於造成人屬員傷
III 危險的 會造成人員傷亡和系統損壞,要立即採取防範措施
IV 災難性的 造成人員重大傷亡及系統嚴重破壞的災難性事故,必須予以果斷排除並進行重點防範
⑩ 如何避免易燃液體在蒸餾過程中的危險性
隔離氧氣,沒有氧化劑就不會燃燒;
降低氣壓,就能降低沸點,這樣在遠離燃點的情況下就可以完成蒸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