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用凱氏定氮儀蒸餾測蛋白時,加入鹼之後為什麼不變黑而是變成深藍色求解!急需!
那是你加入的加速劑的和鹼反應生成的沉澱的,是正常的
② 急、有誰知道:在蛋白質測定中,樣品經消化蒸餾之前為什麼要加入氫氧化鈉
是測定蛋白質組分吧,加NaOH是破壞氫鍵使其分解為氨基酸。無顏色變化
③ 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 蛋白質 和脂肪的實驗 要求有詳細實驗步驟和注意事項還有實驗現象 高懸賞!!!
解析度:
A,電影和抄縮二脲試劑試劑雖然相同的成分,但濃度,用法,用量是不同的,如電影試劑B液(0.05g/ml)和雙縮脲試劑B液(0.01克/毫升)用不同濃度,使故障。 />乙,脂肪材料的識別給定的兩個方法:檢測到的宏小區脂肪的花生種子,粉碎後得到的樣品溶液,以及佳蘇丹III染色可直接觀察到,而無需使用顯微鏡。第二種方法必須是脂肪。 B錯
D,縮二脲的蛋白質鑒定,沒有水洗澡,D錯
正確答案選項C.
房東,不知道答案,滿足你嗎?
④ 說明常用蛋白質測定方法的原理,並對各種方法加以比較
1、凱氏定氮法
准備4個50mL凱氏燒瓶並標號,想1、2號燒瓶中加入定量的蛋白質樣品,另外兩個燒瓶作為對照,在每個燒瓶中加入硫酸鉀-硫酸銅混合物,再加入濃硫酸,將4個燒瓶放到消化架上進行消化。
消化完畢後進行蒸餾,全部蒸餾完畢後用標准鹽酸滴定各燒瓶中收集的氨量,直至指示劑混合液由綠色變回淡紫紅色,即為滴定終點,結算出蛋白質含量。
2、雙縮脲法
雙縮脲法是第一個用比色法測定蛋白質濃度的方法,硫銨不幹擾顯色, Cu2+與蛋白質的肽鍵,以及酪氨酸殘基絡合,形成紫藍色絡合物,此物在540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
利用標准蛋白溶液和雙縮脲試劑繪制標准曲線,將待測血清與硫酸鈉在待測試管中混合,並只加入硫酸鈉不含血清的試管作對照,將兩支試管加入等量的雙縮脲試劑,混合後於37℃環境中放置10分鍾,在540nm波長進行比色,以對照管調零,讀取吸光度值,標准曲線上直接查出蛋白質含量。
3、酚試劑法
取6支試管標號,前5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混合均勻,在室溫下放置30分鍾,以未加蛋白質溶液的第一支試管作為空白對照,於650nm波長處測定各管中溶液的吸光度值。
4、紫外吸收法
大多數蛋白質在280nm波長處有特徵的最大吸收,這是由於蛋白質中有酪氨酸,色氨酸和苯丙氨酸存在,可用於測定0.1~0.5mg/mL含量的蛋白質溶液。
取9支試管分別標號,前8支試管分別加入不同濃度的標准蛋白溶液,1號試管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最後一支試管加待測蛋白質溶液,而不加標准蛋白溶液,每支試管液體總量通過加入蒸餾水補足而保持一致,將液體混合均勻,在280nm波長處進行比色,記錄吸光度值。
5、考馬斯亮藍法
Bradford濃染液的配製:將100mg考馬斯亮藍G-250溶於50ml 95%乙醇,加入100ml85%的磷酸,用蒸餾水補充至200ml,此染液放4℃至少6個月保持穩定。
標准曲線蛋白質樣本的准備:盡量使用與待測樣本性質相近的蛋白質作為標准品,測定抗體,可用純化的抗體作為標准。待測樣本是未知的,也可用抗體作為標准蛋白。通常在20ug—150ug/100ul之間繪制標准曲線。
將待測樣本溶於緩沖溶液中,該緩沖溶液應與製作標准曲線的緩沖溶液相同(最好用PBS)。按1:4用蒸餾水稀釋濃染料結合溶液,出現沉澱,過濾除去。
每個樣本加5ml稀釋的染料結合溶液,作用5~30min。染液與蛋白質結合後,將由紅色變為藍色,在595nm波長下測定其吸光度。注意,顯色反應不得超過30min。根據標准曲線計算待測樣本的濃度。
⑤ 國家標准檢測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
蛋白質含量測定方法就是檢測元素的含量,像三聚氰胺的問題,就是通過增加N的含量使「蛋白質」含量提高的。
國家標准檢測蛋白質含量的方法叫做凱氏定氮法,食物中的蛋白質在催化加熱條件下分解,導致氨和硫酸結合產生硫酸銨。 鹼蒸餾採用無硫,硼酸吸收,用硫酸或鹽酸標准滴定溶液滴定,根據酸耗計算氮含量,再乘以轉化系數,即蛋白質含量。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樣品處理
精確稱量0.2-2.0g固體樣品或2-5g半固體樣品或吸收10-20ml液體樣品(約30-40mg氮當量)。將其轉移至乾燥的100毫升或500毫升氮氣固定瓶中,加入0.2克硫酸銅,6克硫酸鉀和20毫升硫酸,輕輕搖動,在瓶口放置一個小漏斗,將瓶子傾斜石棉網上有45度角,有小孔。
加熱小火後,內容物碳化,泡沫完全停止,加強火力,保持瓶內液體稍微沸騰,直至液體呈藍綠色澄清透明,然後繼續加熱0.5小時。取出並冷卻,小心加入20毫升水,冷卻,移入100毫升容量瓶中,用少量水洗凈氮氣瓶,洗凈液放入容量瓶中,然後用水沖洗至刻度,混勻備用。
取相同量的硫酸銅,硫酸鉀和濃硫酸作為試劑進行空白試驗。然而,這種方法很危險,很難在實驗室中證明。大多數實驗室都有一個消化器,可以一次處理16個以上的樣品和一個可以自行設定溫度的呼吸機。它更安全,更可操作。
(5)蛋白質測定加鹼蒸餾實擴展閱讀
除了凱氏定氮法以外,標準的測量方法還有:
分光光度法
食品中的蛋白質在催化加熱條件下被分解,分解產生的氨與硫酸結合生成硫酸銨,在pH4.8的乙酸鈉-乙酸緩沖溶液中與乙醯丙酮和甲醛反應生成黃色的3,5-二乙醯-2,6-二甲基-1,4-二氫化吡啶化合物。在波長400nm 下測定吸光度值,與標准系列比較定量,結果乘以換算系數,即為蛋白質含量。
燃燒法
樣品在900~1200℃下燃燒。在燃燒過程中,產生混合氣體。 諸如碳,硫和鹽的干擾氣體被吸收管吸收,氮氧化物被還原成氮。 形成的氮氣流由熱導檢測器(TCD)檢測。
⑥ 蛋白質測定時,樣品經消化蒸餾之前為什麼要加入氫氧化鈉加入量對測定結果有何影響
1加入氫氧化鈉是因為氫氧化鈉和硫酸銨在加熱條件下生成氨氣溢出。
2加入量需要過量回,估計樣品氮含量,計答算所需量,加入量最少超過所需量,還要中和消解過程中未分解的硫酸一般是1.5倍+消解時加入的硫酸量
3溶液顏色變化,如果本來是澄清溶液,此後會變黑、褐灰等顏色
4顏色變化是銅離子的存在的原因,變黑是銅離子和氫氧根離子變成氫氧化銅。不穩定生成氧化銅(黑色)所致
5如果沒有變化,是加人氫氧化鈉量不夠所致
以上內容又本人經驗所得,沒有參考任何文獻,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⑦ 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蒸餾液加入過量的氫氧化鈉後呈色
綠色
因為所用混合指示劑在鹼性溶液中呈綠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灰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紅色。如果沒有溴甲酚綠,可單獨使用0.1%甲基紅乙醇溶液。
⑧ 蛋白質測定的原理
不同測試方法原理不一樣,下面介紹一種常用的方法,凱氏定氮法的專原理:
凱氏屬定氮法測蛋白含量:
根據凱氏定氮測得的氮含量和氮在蛋白質中的含量為1/6.25(即16%),故可計算得出蛋白質的含量。
凱氏定氮過程及化學反應如下:
濃硫酸在催化劑和高溫作用下,將有機化合物消化,使其中的氮全部轉換成硫酸銨,然後採用加鹼(NaOH)蒸餾的方式,使硫酸銨中的銨(NH4+)以氨氣的形式釋放出來,再用加有指示劑的硼酸溶液吸收這些氨氣,用酸滴定液滴定至終點,從而確定蛋白質中氮的含量。本方法創始人是丹麥化學家Johan Kjeldahl (1849-1900)。其反應原理如下:
催化劑
消化:含氮有機物+H2SO4 ――――→(NH4)2SO4
420℃
蒸餾:(NH4)2 SO4 + 2NaOH→2NH3 ↑+Na2SO4 +2H2O
吸收:NH3 + H3BO3 →NH4BO2 + H2O
滴定:2NH4BO2 + H2O +H2SO4→(NH4)2SO4 +2H3BO3
⑨ 凱氏定氮法測定蛋白質含量蒸餾時為什麼要加入氫氧化鈉溶液
加入氫氧化鈉中和硫酸,使溶液呈鹼性,才能放出氨.混合指示劑在鹼性溶液中呈綠色,可能有氫氧化銅沉澱.還應該有氣泡.不變化就要補加氫氧化鈉
⑩ 粗蛋白檢測時加鹼不變黑
向消化液中加氫氧化鈉溶液時,會產生藍色溶液或黑色沉澱,這是由於消化液中的專銅離子屬與氨生成銅氨配離子,或與鹼生成氫氧化銅,氧化銅之故,這是正常現象.硫酸銅起催化劑和顯色劑作用反之若顏色不改變,則說明鹼加得不夠,要補加.影響沉澱顏色的因素還有好多,例如環境的光線,一些不反應的雜物間雜到氫氧化物裡面,產生的金屬絡合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