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AgI的KSP=8.51×10-17,计算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多少mol•l-
agcl(s)==ag+(aq)
+
cl-(aq)
ksp=[ag+][cl-]=s^2=1.77x10^-10
溶解度s=1.33x10^-5mol/l
第二道题里面k2cro4是用来指示cl-是否和ag+完全沉淀了的。根据反应agno3+nacl=agcl+nano3可得氯化钠的物质的量与硝酸银的物质的量相等,即0.1045mol/l
x
14.58ml=0.001524mol,氯化钠的质量m=(22.99+35.45x2)x0.001524=0.1431g。
因此生理盐水的氯化钠的含量是0.1431g/10ml=1.431g/100ml
② 溶解度计算
1、溶解度计算利用的几个公式:
⑴溶解度/100=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⑵溶解度/(100+溶解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⑶100/(100+溶解度)=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所以:计算时,什么除以什么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等式前后采用的量一致;二是只有饱和溶液才能采用这样的公式进行计算。
2、利用公式1可以算出答案。溶解度是6克。
③ 溶解度的公式怎样计算
m(溶质)/ m(溶剂) = s(溶解度) / 100g (溶剂)。单位是克。
溶解度有定义就是指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溶解度用s表示:m(溶质)/ m(溶剂) = s(溶解度) / 100g (溶剂) 。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也有相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3)在纯水中溶解度计算式扩展阅读:
物质溶解与否,溶解能力的大小,一方面决定于物质(指的是溶剂和溶质)的本性;另一方面也与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某一物质溶解在另一物质里的能力称为溶解性。例如,糖易溶于水,而油脂不溶于水,就是它们对水的溶解性不同。溶解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如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氯化钾的溶解度是34克。这些数据可以说明20℃时,食盐和氯化钾在100克水里最大的溶解量分别为36克和34克;也说明在此温度下,食盐在水中比氯化钾的溶解能力强。
④ 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及计算方法是什么
(抄的!!!)
难溶电解质在水中会建立一种特殊的动态平衡。
尽管难溶电解质无法溶解,但仍有一部分阴阳离子进入溶液,同时进入溶液的阴阳离子又会在固体表面沉积下来。当这两个过程的速率相等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就达到平衡状态,固体的量不再减少。
这样的平衡状态叫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溶度积。
溶度积——K sp
事实证明,任何难溶的电解质在水中总是或多或少地溶解,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是不存在的。通常把在100g水中的溶解度小于0.01g的物质称为难溶物。难溶电解质在水中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离解的,即溶解多少,就离解多少。
例如,AgCl的离解平衡如下:
溶解达到平衡时的溶液叫饱和溶液。AgCl的溶度积 :
(AgCl)=c(Ag+)/c ·c(Cl-)/c
式中各物质浓度均为溶解平衡时的浓度,固体浓度在 表达式中不出现。
(solubility proct)在一定温度下是个常数,它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的溶解能力。
对于PbCl2,Ca3(PO4)2以及Mg(OH)2等能离解出两个或多个相同离子的难溶电解质,在书写其 表达式时,应如同写平衡常数的方法一样,各离子浓度取离解方程式中该离子的系数为指数:
(PbCl2)=c(Pb2+)/c ·[c(Cl-)/c ]2
(Mg(OH)2)=c(Mg2+)/c ·[c(OH-)/c ]2
可由实验测得,亦可由△r =-RTln 计算,或由其他方法求得。附录8列出了 的值。
溶度积( )和溶解度(S)都可用来衡量某难溶物质的溶解能力,它们之间可以互相换算。
例5-5 已知Ca3(PO4)2的K sp为2.0×10-29,求:
(1) Ca3(PO4)2 在纯水中的溶解度;
(2)Ca3(PO4)2在0.10 mol·L-1Na3PO4溶液中的溶解度。
S=6.2×10-7
即Ca3(PO4)2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为 6.2×10-7 mol·L-1。
因为S很小,所以
2S+0.10≈0.10
=[c(Ca2+)/c ]3 [c(PO )/c ]2
=(3S)3(2S+0.10)2
≈(3S)3(0.10)2=2.0×10-29
S=4.2×10-10
即Ca3(PO4)2在0.10 mol·L-1Na3PO4溶液中溶解度为4.2×10-10mol·L-1。
与弱电解质的离解平衡一样,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也受同离子效应的影响,结果平衡左移溶解度降低。又如:
AgCl(s) Ag+(aq)+Cl-(aq)
在AgCl(s)的饱和溶液中,加入NaCl或AgNO3由于同离子效应,使AgCl(s)溶解度降低。
⑤ 溶解度的所有计算公式
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适用于任何溶液,无论饱和还是不饱和的。或者多溶质溶液)
溶解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必须选取饱和溶液,并且溶质与溶剂要对应于一份溶液)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克)+溶剂质量(克)
记住这三个够了。
⑥ 溶解度的两个基本公式是什么
溶解度计算公式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溶解度用s表示m(溶质)/m(溶剂)=s(溶解度)/100g(溶剂)。溶解度是指100克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也有相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溶解度的性质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的体积数。
物质溶解度与物质的本性,温度,压强,溶剂种类等有关,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易于溶解,而有些物质则难于溶解,即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不同,气体的溶解度还和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溶解度越小,反之则越大。
⑦ 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溶解度(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100%(g)w=m(溶质)/m(总)*100%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1.固体及少量液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通常为水)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在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里溶解某物质的最大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g)”.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2.气体的溶解度通常指的是该气体(其压强为1标准大气压)在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溶剂里的体积数.也常用“g/100g溶剂”作单位(自然也可用体积)。
(7)在纯水中溶解度计算式扩展阅读: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的溶解性
溶解性 溶解度(20℃)
易溶 大于等于10g
可溶 大于等于1g小于10g
微溶 大于等于0.01g小于1g
难溶(不溶) 小于0.01g
固体物质的能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⑧ 在纯水中的摩尔溶解度
^AgI=Ag++I- Ksp=9.3*10^-7
在纯水中,[Ag+]*[I-]=9.3*10^-7,而且,[Ag+]=[I-],所以,[Ag+]^2=9.3*10^-7,[Ag+]=9.64*10^-4M,即1升溶液中溶解有9.64*10^-4摩尔的碘化专银.浓度属极稀可以看成水,即100克水溶解235*9.64*10^-5=0.022654克.
在0.010mol/L的 KI溶液中,[Ag+]*[I-]=9.3*10^-7约等于[Ag+]*[0.01]=9.3*10^-7,[Ag+]=9.3*10^-7/0.01=9.3*10^-5M,即1升溶液中溶解有9.3*10^-5摩尔的碘化银.浓度极稀可以看成水,即100克水溶解235*9.3*10^-6=0.0021855克.
⑨ 溶解度怎样计算
溶解度是指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时所能溶解的溶质的克数。定义式:m(溶质)/ m(溶剂) = s(溶解度) / 100g (溶剂)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s/ (100g +s)] * 100%
溶解度与温度有关,会因温度而变化,一般是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也有相反的,如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就会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
(9)在纯水中溶解度计算式扩展阅读:
不同状态情况
固体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能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气体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最高量称为气体的溶解度。常用定温下1体积溶剂中所溶解的最多体积数来表示。
如20℃时100mL水中能溶解1.82mL氢气,则表示为1.82mL/100mL水等。气体的溶解度除与气体本性、溶剂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压强有关,其溶解度一般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少,由于气体溶解时体积变化很大,故其溶解度随压强增大而显著增大。关于气体溶解于液体的溶解度,在1803年英国化学家W.亨利,根据对稀溶液的研究总结出一条定律,称为亨利定律。
【提示】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另外,溶解度不同于溶解速度。搅拌、振荡、粉碎颗粒等增大的是溶解速度,但不能增大溶解度。溶解度也不同于溶解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增加,能溶解的溶质质量也增加,但溶解度不会改变。
⑩ 科学溶解度计算公式
溶解度(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饱和溶液中溶剂的质量(g)×100(g)
w=m(溶质)/m(溶剂)×100(克)
或者
溶解度(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饱和溶液的质量-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g)×100(g)
w=m(溶质)/[m(溶液)-m(溶剂)]×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