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膜分离的分离技术
第一、超滤膜分离方法。根据分子的形状和不同性质利用大气回压力的作用,将答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离。这项技术通过我国的多年研究和使用,除污效果显著,能有效的对污水中的病原体进行处理。因此超滤膜分离技术在我国各项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第二、纳滤膜分离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后期形成的纳滤膜分离技术就是在保证无机盐分离时不受电势和化学梯度的影响,通过(实际压力小于或等于1.5MPa)的作用将直径大约为1纳米的分子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分离,从而达到污水处理的效果。
第三、液膜分离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一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被广泛应用的液膜分离技术,分为乳状液膜和支撑液膜,其中乳液液膜在污水处理技术中被广泛应用。第四、膜生物反应器。就是原水在进入生物反应器与生物发生充分反应之后,利用循环泵,使水流经膜组件,水得到排放的同时生物相又重新流入生物反应器,该技术是通过把膜件与生物反应器进行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去污技术。
㈡ 微滤膜是什么
微过滤是一种精密过滤技术,介于常规过滤和超过滤之间。过滤一般分深层过滤和筛网状过滤。常规过滤多属深层过滤,它所用的介质如纸、石棉、玻璃纤维、陶瓷、布、毡等,都是一些孔形极不整齐的多孔体,孔径分布范围较广,无法标明它的孔径大小,过滤时粒子是靠陷入介质内部曲折的通道而被截留。截留率则随压力的增加而下降,因介质厚,对颗粒的容纳量大,相应截留率也高,主要用于一般澄清过滤。而微滤所用的过滤介质具有类似筛网状的结构,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形态较整齐的多孔结构,孔径分布较均匀。过滤时使所有直径大的粒子全部被拦截在滤膜表面上,压力的波动不会影响它的过滤效果。与一般深层过滤介质相比具有以下特性。
(1)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 微孔滤膜能制成比较均匀的孔径,这是它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过滤时,它能使比孔径大的颗粒和细菌全部被拦截在滤膜表面,所以经常被作为起保证作用的手段,有“绝对过滤”之称。
(2)孔隙率高,流速快 微孔滤膜上有千百万个微孔,其微孔的体积约占膜总体积的70%~80%。由于孔隙率高,膜又薄,因而阻力甚小,对液体和气体的过滤速度可比同等截面积的其他常用介质快几十倍。
(3)微孔滤膜薄,吸附少 微孔滤膜的厚度一般为0.1~0.15mm(或100~150μm)。滤膜对溶质的吸附量极小,因而适用于微量溶液及贵重物粒的过滤。
(4)无介质脱落 微滤膜是均匀的连续的整体结构,没有碎屑脱落,而一般深层过滤介质有可能脱落碎屑或纤维而使滤液再次污染。
(5)颗粒容纳量小,易堵塞 微孔滤膜质地薄、孔径均匀,阻留只限于表面,所以极易被滤液中与孔径大小相仿的微粒或凝胶物质堵塞。因此,微孔滤膜主要用来进行精密过滤,对于含杂质较多的液体,必须结合深层过滤或其他预处理方法才能得到好的过滤效果,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目前在纯净水的生产中微滤是必需的,用作精滤,作为反渗透膜和灌装前的保安过滤。
㈢ 请问RO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有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解释一定要通俗易懂,谢谢!
1、制作材料不同
RO膜是一项新的膜分离技术,是依靠反渗透膜在压力下使溶液中的溶剂与溶质进行分离的过程。
纳滤膜:孔径在1nm以上,一般1-2nm。是允许溶剂分子或某些低分子量溶质或低价离子透过的一种功能性的半透膜。
超滤膜用于超滤过程中的人工透膜。一般由高分子材料如:醋酸纤维素类、醋酸纤维素酯类、聚乙烯类、聚砜类及聚酰胺类等制成。
微滤膜一般指过滤孔径在0.1-1微米之间的过滤膜。
2、针对使用的对象不同
由于RO膜的孔径是头发丝的一百万分之一,因此,只有水分子及部分矿物离子能够通过,其它杂质及重金属均由废水管排出。所有海水淡化的过程,以及太空人废水回收处理均采用此方法。
纳滤膜被用于去除地表水的有机物和色度,脱除地下水的硬度,部分去除溶解性盐,浓缩果汁以及分离药品中的有用物质等。
超滤膜以压力为驱动力,膜孔径为1~100nm,属非对称性膜类型。孔密度约10/cm,操作压力差为100~1000kPa,适用于脱除胶体级微粒和大分子,能分离浓度小于10%的溶液。
微滤膜能截留0.1-1微米之间的颗粒。微滤膜允许大分子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会截留悬浮物,细菌,及大分子量胶体等物质。
3、主要联系就是运用了相似的原理,一般水的流动方式是由低浓度流向高浓度,水一旦加压之后,将由高浓度流向低浓度,亦即所谓逆渗透原理。
(3)微滤超滤纳滤膜孔径扩展阅读
工作原理:渗透是一种物理现象。当两种含有不同盐类的水,如用一张半渗透性的薄膜分开就会发现,含盐量少的一边的水分会透过膜渗到含盐量高的水中,而所含的盐分并不渗透,这样,逐渐把两边的含盐浓度融合到均等为止,这一过程称为渗透。
然而,要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但如果在含盐量高的水侧,施加一个压力,其结果也可以使上述渗透停止,这时的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如果压力再加大,可以使方向向反方向渗透,而盐分剩下。
因此,反渗透除盐原理,就是在有盐分的水中(如原水),施以比自然渗透压力更大的压力,使渗透向相反方向进行,把原水中的水分子压力到膜的另一边,变成洁净的水,从而达到除去水中杂质、盐分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RO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纳滤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超滤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微滤膜
㈣ 水处理中常用的膜分离技术有哪些
膜分离完成了从实验室到大规模工业应用的转变,成为一项高效节能的回新分离技术。膜分答离技术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既保护环境,又回收有用物资。除上述应用外,膜分离技术在电镀废水、电泳漆废水、纤维工业废水、食品加工、医疗医药、摄影废水和放射性废水等方面也都有很多应用。
㈤ 微滤、超滤、纳滤,这种分类方式有何意义
微滤膜:能截留大于0.1-1 微米之间的颗粒。微滤姿散膜允许大分子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但会截留住悬浮物、细菌及大分子量胶体等物质。微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为0.7-7bar。
超滤膜:能截留能截留大于0.01微米的物质。超滤膜允许小分子物质和溶解性固体(无机盐)等通过,同时将截留下胶体、蛋白质、微生物和大分子有机物,用于表示超滤膜孔径大小的切割分子量范围一般在1000-500000之间。超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1-7bar。
纳滤膜:能截留纳米级(0.001微米)的物质。纳滤膜的操作区间介于超滤和反
渗透之间,其截留有机物的分弯轿子量约为200-800MW左右,截留溶解盐类的能力为
20%-98%之间,对可溶性单价离子的去除率低于高价离子,纳滤一般用于去除地表水中的有机物和色素、地下水中的硬度及镭,且部分去除溶解盐,在食品和医药生产中有用物质的提取、浓缩。纳滤膜的运行压力一般3.5-30bar。
反渗透膜:能截留大于0.0001微米的物质,是最精细的一种膜分离产品,其能有效截留所有溶解盐份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反渗透膜广泛应用于海水及苦咸水淡化、锅炉补给水、工业纯水及电子级埋册肆高纯水制备、饮用纯净水生产、废水处理和特种分离等过程。反渗透膜的运行压力一般介于苦咸水的12bar 到海水的70bar。
㈥ 各种以压力为推动力的膜分离技术,孔径和压力比较。
反渗透、纳滤、超滤、微滤、无机陶瓷膜、陶瓷膜均为压力推动的膜过程。
反渗透:专几乎无孔,压力一般为2~10MPa
纳滤属膜:孔径为2~5nm,压力一般为0.7~3MPa
超滤膜:孔径为2~20nm,压力一般为0.1~1MPa
微滤膜:孔径为0.05~10μm ,压力一般为0.05~0.1MPa
无机陶瓷膜:孔径0.05~0.3μm ,压力一般为0.2MPa,
陶瓷膜:孔径为2-50mm,压力一般为1.0MPa,
㈦ 膜分离过程中所使用过的膜,依据其模特性(孔径)不同如何分类
微滤一般用于悬浮液(粒径0.02~10μm)的过滤,由于膜孔径较大,操作压力比超滤更小,一般为50-100kPa,微滤过程中膜两侧的渗透压差可以忽略不计
超滤
纳滤主要用来处理一些中等分子量溶质(0.5–5nm,分子量100~1000
反渗透
㈧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的区别是什么
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是基于物理膜过滤原理的不同过滤技术,它们在孔径大小、应用范围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区别。
微滤技术采用的膜孔径在0.1-10um之间,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粒子、细菌、胶体等杂质,但因市面上应用较少,本文不再赘述。
超滤技术使用孔径约为0.1-0.01μm的膜,借助压差进行分离,能去除铁锈、泥沙、悬浮物、胶体、细菌、病毒、大分子有机物等有害物质,同时保留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元素。超滤净水器在水质较好的地区(TDS值在200以内)较为适用,简单过滤可见物和微生物。
纳滤技术属于介于超滤与反渗透之间,孔径约为0.001um,能去除大分子、小分子、细菌、病毒等,但无法完全去除小分子如金属离子,建议煮沸后饮用。
反渗透技术拥有最细的孔径,仅0.0001μm,能够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净化效果最佳。经过反渗透过滤的水几乎只有水分子,适合广泛使用。反渗透技术在海水淡化、宇航员废水回收处理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被称为“体外高科技人工肾脏”。
根据不同的水质需求,可以选择合适的净水器。超滤机适合水质良好的地区,如海尔的白小矿和HU603-5A超滤机。纳滤净水器推荐碧水源的B2000型号,保留部分矿物质,适合喜欢泡茶的用户。反渗透净水器推荐京东京造、世韩、海尔玉净和安吉尔大鱼系列,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出水速度、性价比和品牌偏好等需求。购买时应关注后期维护费用,如滤芯更换成本,并根据家庭实际需求选择合适型号。
㈨ 过滤膜的分类有哪些
过滤膜是一种用于分离液体或气体中的固体颗粒、微生物、大分子等的半透膜。根据过滤膜的材质、孔径大小、过滤机理和应用领域,过滤膜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按材质分类:
- 有机膜: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如聚砜、聚丙烯、聚偏氟乙烯(PVDF)、聚醚砜(PES)等。
- 无机膜:如陶瓷膜、金属膜等,通常具有耐高温、耐化学腐蚀的特点。
2. 按孔径大小分类:
- 微滤膜(MF):孔径在0.1-10微米之间,用于去除悬浮固体、细菌等。
- 超滤膜(UF):孔径在1-100纳米之间,用于去除大分子有机物、病毒等。
- 纳滤膜(NF):孔径在1纳米以下,用于去除小分子有机物、多价离子等。
- 反渗透膜(RO):孔径在0.1-1纳米之间,用于去除溶解盐、单价离子等。
3. 按过滤机理分类:
- 筛分过滤:基于物理孔径大小的分离。
- 吸附过滤:基于膜表面对某些物质的吸附作用。
- 电荷排斥:基于膜和待分离物质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
- 亲和过滤:基于膜表面特定化学基团与待分离物质之间的亲和作用。
4. 按结构分类:
- 平板膜:平面结构,适用于实验室和小规模工业应用。
- 管式膜:管状结构,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工业应用。
- 中空纤维膜:中空的纤维状结构,具有较高的装填密度。
- 螺旋卷式膜:膜被卷绕在多孔支撑管上,形成螺旋状结构。
5. 按应用领域分类:
- 水处理膜:用于饮用水、废水处理等。
- 生物制药膜:用于蛋白质、疫苗等生物制品的纯化。
- 食品工业膜:用于果汁、乳制品等食品的浓缩和分离。
- 化工工业膜:用于化学品的分离和纯化。
6. 按功能分类:
- 透气膜:允许特定气体通过,而阻止液体和颗粒物。
- 防水透气膜:既防水又透气,常用于服装和电子产品的防水透气。
过滤膜的选择通常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包括待分离物质的大小、性质、处理量以及成本效益等因素。
㈩ 膜分离四大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根据孔径大小分类,分为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微滤和超滤都属于精密过滤,超滤膜孔径在0.05um至1nm之间,截留分子量范围在1000~300000,对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具有高效去除效果,且占地少,通水量可增加一倍,适合城市水厂改扩建。
超滤技术是水质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能有效去除细菌、病毒,减少消毒剂使用量,降低二次污染问题。经过东丽超滤膜处理后的水,出水浊度在0.1度以下,微生物安全性得到保证。
纳滤膜孔径为几纳米,截留分子量在80~1000的范围内,对无机盐有一定的截留率。反渗透技术是水处理领域最高端的单项处理技术,能够阻挡所有溶解性盐及分子量大于100的有机物,处理后的水质较好。纳滤和反渗透是深度处理的有效手段,可解决化学污染和有机污染问题。
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这四种类型的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水处理过程的终端过滤、工业给水的预处理和饮用水的处理。近年来,我国在膜组件及相应配套设备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虽然在品种系列化和质量上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一定差距,但国内产品已经具备替代进口同类产品的水平。膜分离技术在化工、医药、分析检测和环保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