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EDI 是什么
EDI是一种将离子交换技术、离子交换膜技术和离子电迁移技术相结合的纯水制内造技术。它通过使用由离容子膜、离子交换树脂组成的基本单元——膜组件,在直流电的作用下,无需使用酸碱对树脂进行再生,即可连续不断地长期运行,稳定可靠地制出电阻率高达18兆欧.厘米的超纯水。
EDI技术自上世纪8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经过数十年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目前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其单位造价也降到了合适大规模的工业应用的水平。由于EDI相比于其它的纯水制造方法,具有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运行稳定、产水品质高、回收率高、无酸碱再生及其相关问题的困扰、运行费用非常低廉等优点EDI技术在工业纯水、超纯水的制备中将起到不可或缺、日益重要的作用。
㈡ EDI标准是什么
标准化的工作是实现EDI互通和互联的前提和基础。EDI的标准包括EDI网络通信标准、EDI处理标准、EDI联系标准和EDI语义语法标准等。
EDI网络通信标准是要解决EDI通信网络应该建立在何种通信网络协议之上,以保证各类EDI用户系统的互联。目前国际上主要采用MHX(X.400)作为EDI通信网络协议,以解决EDI的支撑环境。
EDI处理标准是要研究那些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各种EDI报文。相互共有的“公共元素报文”的处理标准。它与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如MPRII)等接口有关。
EDI联系标准解决EDI用户所属的其它信息管理系统或数据库与EDI系统之间的接口。
EDI语义语法标准(又称EDI报文标准)是要解决各种报文类型格式、数据元编码、字符集和语法规则以及报表生成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等。
这里的EDI语议语法标准又是EDI技术的核心。
EDI一产生,其标准的国际化就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之一。早期的EDI使用的大都是各处的行业标准,不能进行跨行业EDI互联,严重影响了EDI的效益,阻碍了全球EDI的发展。例如美国就存在汽车工业的AIAG标准、零售业的UCS标准、货栈和冷冻食品贮存业的WINS标准等。日本有连锁店协会的JCQ行业标准、全国银行协会的Aengin标准和电子工业协会的EIAT标准等。
为促进EDI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不遗余力地促进EDI标准的国际化,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EDI的作用。目前,在EDI标准上,国际上最有名的是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下属第四工作组(WP4)于1986年制定的《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标准—EDIFACT(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For Administration, Commerce and Trans-Port)标准。EDIFACT已被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接收为国际标准,编号为ISO9735。同时还有广泛应用于北美地区的,由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ANSI)X.12鉴定委员会(AXCS.12)于1985年制定的ANSI X.12标准。图1.4列出了全球EDI标准的发展情况。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会(TDCC)首先在铁路系统使用EDI,并提出用于运输业的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英国贸易工业部(DTI) 成了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负责简化进/出口程序并着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ACRF)和TDCC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开发事务处理和信息的数据互换。
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成立了X.12鉴定标准委员会(ASCX.12),下设10个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订美国EDI通用标准。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推出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即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目前的情况是,欧洲使用EDIFACT标准。1991年,欧洲汽车业、化工业、电子业和石油天然气业已全部采用EDIFACT。此外建筑、保险等行业也宣布将放弃其行业标准,转而采用EDIFACT。北美则使用ANSI X.12,X.12已遍及北美各行业,已有100多个数据交易集。亚太地区使用EDI标准的情况见表1.1,主要是EDIFACT。
表1.1 亚太地区EDI标准使用情况 国家或地区 使用标准 运营公司
澳大利亚 EDIFACT* Paxus
新西兰 EDIFACT GEIS, Netway
新加坡 EDIFACT SNS
香港 EDIFACT HKT-CSL,INET,Gazatlenet
日本 N/A NTT Data,NEC,IBM,AT&T等
韩国 ANSI X.12 Dacom,KT-Net
台湾 N/A DGT,TTN
EDIFACT和ANSI X.12标准的比较
EDIFACT和ANSI X.12标准在语义、语法等许多方面都有很大区别。图1.5比较了EDIFACT标准的控制字段和ANSI X.12标准的控制字段。
另外,ANSI X.12标准目前只可用英语。而EDIFACT标准则可用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即日耳曼语系或拉丁语系均可使用该标准的语义、数据字典等。所谓拉丁语系,是指可用26个字母和10个数字表示的语言系统。日耳曼语系可以认为是拉丁语系的一个派系。
当然,世界上大部分人不用拉丁语作为母语,如汉语、日语等,他们使用象形文字。如何对这些文字进行翻译处理,从全球性的贸易和贸易文件的交流来看,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EDI标准的未来发展
EDI的迅猛发展,其影响已波及全球。但目前存在的EDIFACT和ANSI X.12两大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EDI全球互通的发展。例如当一个美国的公司要与它在欧洲或亚洲的子公司或贸易伙伴联系时,因双方所采用的EDI标准不同,就要进行复杂的技术转换才能达到目的。虽然绝大多数翻译软件的制造厂商都支持这两个标准,但仍会给用户或厂商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在国际贸易中更快、更省、更好地使用EDI,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强烈要求统一EDI国际标准。即“讲一种语言,用一种标准(In speaking of the application of EDI, we must speak one language and use one standard)。
在EDIFACT被ISO接受为国际标准之后,国际EDI标准就逐渐向EDIFACT靠拢。ANSI X.12和EDIFACT两家已一致同意全力发展EDIFACT,使之成为全世界范围内能接受的EDI标准。1992年11月美国ANSI X.12鉴定委员会又投票决定,1997年美国将全部采用EDIFACT来代替现有的X.12标准。ANSI官员说:“1997年之后,现在所有的X.12标准仍将保留,但新上项目将全部采用EDIFACT标准”。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欧共体事务主席John Rusell先生指出:“X.12向EDIFACT转变意味着美国的公司今后可在欧洲的市场上加快资金流动、改善用户服务。同时,从用户的角度来看,今后面对的将是唯一的国际标准”。
总之。EDIFACT成为统一的EDI国际标准已是大势所趋。ISO预计,到90年代中期,EDIFACT将有1000多种信息类别,并覆盖国际贸易的80%。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也一致认为,我国EDI标准应积极向国际标准靠拢,采用EDIFACT标准。
㈢ EDI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EDI又称为什么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中文可译为“电子数据交换”。它是一种在公司之间传输订单、发票等作业文件的电子化手段
㈣ 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1、起步期
1990-1993年,电子数据交换时代,成为中国电子商务的起步期。
2、雏形期
1993-1997年,政府领导组织开展“三金工程”阶段,为电子商务发展期打下坚实基础。
1993年成立了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主席的国民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相继组织了金关、金卡、金税等"三金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
3、发展期
1998-2000年,互联网电子商务发展阶段。1998年3月,中国第一笔互联网网上交易成功。
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它是一项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试点工程。
4、稳定期
2000-2009年,电子商务逐渐以从传统产业B2B为主体,标志着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可持续性发展的稳定期。
5、成熟期
3G的蓬勃发展促使全网全程的电子商务V5时代成型,电子商务已经受到国家高层的重视,并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㈤ 什么是电子数据交换(EDl),它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EDI-电子数据交换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称作无纸贸易或电子数据交换。它是指按照协议,把具有一定结构特征的经济信息,通过电子数据通讯网络 ,在商业贸易伙伴的计算机系统之间进行自动交换和自动处理。
EDI利用存储转发方式将供应链企业贸易过程中的订货单、发票、提货单、海关申报单、进出口许可证、货运单等数据以标准化格式,通过计算机和通信网络进行传递、交换、处理,代替了贸易、运输、保险、银行、海关、商检等行业间人工处理信息、邮递互换单证的方式,使交易行为更加快速、安全和高效。它是一种用计算机进行商务处理的新业务。
通过使用EDI,企业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纸面作业,提高生产力,减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有效地控制库存和组织生产。例如,一个生产企业的EDI系统通过通信网络收到一份订单,系统便可以自动处理该订单,检查订单是否符合要求,向订货方发确认报文。通知企业内部管理系统安排生产,向零配件供应商订购零配件,向交通运输部门预订货运集装箱,向海关、商检等有关部门申请出口许可证,通知银行结算并开具EDI发票,从而将整个订货、生产、销售过程贯穿起来,自动地完成整个商业贸易过程。使贸易各方建立起一种新型、安全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
应用服务解决方案我公司于1994年建立了EDI电子数据交换中心即电子商务增值网Shedi,成为中国电信ChinaEDI全国十四个节点之一,并与北京ChinaEDI节点一起成为两个出口局,起着对内连接,对外转接的作用。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公司又研制了WebAccess产品,开创了通过因特网接入EDI的全新应用,使用户的接入方式更为便捷灵活,所需费用也更为低廉,大大方便了中小用户使用EDI业务。
近年来,公司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和在电子商务B-B方面的多年经验,为全国各行各业的用户度身定制了各种EDI业务整体解决方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拥有丰富的IT行业经验。如:
和银行联手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利用EDI技术,实现上海各企、事业单位的某项公用事业费的电子数据托收业务。
和银行合作,利用EDI技术实现了个人用户的某项公用事业费的回执回收的电子化应用。
在制造业方面,为某跨国公司开发了销售系统的EDI应用,使该公司与它在全国的销售商及运输公司通过EDI交换中心就商品订货、销售、产品库存、运输等环节实现先进的电子化管理。
为某著名超市开发了订货系统的EDI应用,使该超市与它在全国的大的供货商通过EDI交换中心就商品订货、销售、商品库存、运输等环节实现无纸化管理。
在运输业方面,替某著名物流公司开发了商品运输EDI应用系统,使其为定货代理商提供高质量、快捷的服务。
为一些独资企业开发了EDI应用系统,使它们可方便地通过EDI网络与其在国内外的供货商或供应商进行无纸贸易。
为一家美国服装企业在中国的供货商开发了EDI的ASN管理系统,实现了从订单接收,到生产、装箱、出运等整个过程的无纸化处理。 效 益 卓 越与现行的纸面贸易文件处理过程相比,使用EDI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主要表现在:
取代纸面贸易,降低成本与获得竞争战略优势;
减少重复录入,信息传递快。可靠性强,增加贸易机会;
缩短付款时间,有效加速资金流通;
及时提供更快的决策支持信息,并得到即时确认;
有助于改善贸易各方的关系,与贸易伙伴建立更快、更密切的联系;
可把人为耽误因素减到最低程度,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贸易全部工作;
提高可靠性和办公效率,改进质量和服务;
提高文件处理的速率、简化中间环节,使内部运作过程更合理化。 安 全 保 密
我公司建立的公用EDI平台采用的是运行UNIX操作系统的永不停顿容错计算机。它能够提供最全面的可靠性。
EDI网络是一个专用网络,独立于INTERNET。使用自己的专用协议。最大限度避免了黑客的侵袭。
在EDI交换机上设有多种安全措施,防止他人不合法的存取数据,并预防任何信息遭受篡改或无意识的泄露,用户可自己设定密码开启信箱;可用电子签名方式证实文件的来源;可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采用专用IC卡作为开启信箱的密钥。
EDI交换机可跟踪文件的收发状态,随时掌握动态信息。并且EDI交换中心还可以提供存证服务,对所有交换的数据及收发操作进行光盘记录。可以防止出现抵赖情况。 总之,EDI交换机防破译、防篡改、防冒充、防抵赖的“四防”功能,免除您使用网络的后顾之忧。
法 律 地 位1999年公布的合同法第11条、第16条、第26条已申明了EDI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数据交换具有法律效应。
接 入 方 式上海市电信有限公司电子数据交换分公司以上海电信公用通信网为依托,凭借雄厚的技术优势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可向用户提供各类接入手段:
PSTN(电话网)
X.25(分组网)
DDN(数字数据网)
Chinanet(中国公众网)
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
FR(帧中继网) 资 费 标 准
项 目 计费单位 资费(元)
一次性费用 开户费(国内) 每户每次 100
开户费(国际) 每户每次 1100
专用软件费 每户每次 5800
增加贸易伙伴(国际) 每信箱每次 1000
月租费 每户每月 40
连接费 拨号 每分钟 0.20
单证处理费 国内 每K字符 1.50
国际 每K字符 3.60
跨网信息传送费 国内 每K字符 0.048
国际 每K字符 1.28
存储费(超过30天) 每K字符每天 0.20
EDI应用开发费 单证制作费 每张 4000
单证转换费 每个 3000
安装费 本地 每户 1400
外地 每户 5000
举证费 每次 300
成功方案:
零售业电子补货系统
--------------------------------------------------------------------------------
系统简介
当今零售业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策略之一,就是由供应商来负责相关商品的库存和物流管理。供应商通过零售商提供的销售信息、库存信息,高效地排定自己的生产计划和送货计划。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商在整个物流环节中可能发生的费用,以降低商品的售价,提高竞争力。而零售商的业务员则从繁重的重复采购活动中解脱出来,专注于顾客服务。通过创造满意的顾客来创造利润。因此,这对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系统的应用
适用于超市、百货等零售商与其供应商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送
适用于超市、百货等零售商总部与分部或总部与网点之间的信息传送
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华联超市及其数百个供应商
系统信息内容和流向
日库存、出仓信息:每天获取库存信息和出仓信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商品流通情况。
日库存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应商
日出仓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应商
限量值信息:通过产品上限的设置,使零售商有效的控制供应商的产品库存,避免供应商盲目送货。当库存低于警戒值(即产品下限)时,及时提醒供应商,补充其产品库存量。
限量值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应商
日网点信息:使供应商及时了解产品的详细流向,对不同区域产品销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有的放矢的进行产品推广及促销。
日网点信息流向: 零售商 ——> 供应商
送货单信息:供应商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效的控制送货数量。
送货单信息流向: 供应商 ——> 零售商
系统特点
解决了零售商与供应商间的信息交换
确保了零售商动态监控产品库存、使供应商做到及时库存补给
将补货流程化繁为简
数据传送基于EDI网络安全、可靠的连接
操作界面简单、方便
进出口贸易单证管理系统
--------------------------------------------------------------------------------
系统简介
贸易单据自动处理系统是针对订货商和加工企业之间的贸易过程而开发的包括订单、装箱、发票、船运通知(ASN Advance Shipment Notices)等贸易单证EDI信息的自动处理系统。实现了从接收订货商下达的订单开始,通知有关工厂安排生产,产生装箱清单组织出运,到最后汇总运输信息生成船运通知单,发送给订货商的整个过程的自动化处理。
系统的应用
适用于进出口企业与其订货商之间的信息采集、处理传送。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美国LIZ Claiborne 公司与其在中国的各定点服装加工企业。
服装业ASN系统的数据流程及内容:
系统的工作模式
1. 工贸分离模式
贸易过程中有供应商与加工厂参与,加工厂与订货商不存在直接的业务往来;供应商提供订单业务,并负责与订货商进行信息交换。
2. 工贸一体模式
贸易过程中加工厂既具有加工职能又具有贸易职能,与订货商存在直接的业务往来,并直接与订货商进行信息交换。
系统的功能
针对订货商的贸易、结算方式
电子化的单证、票据交换
联机扫描、实时监控
网络化的多点装箱操作
可重复的激光标签打印
条码符合UCC128国际标准
自动化的数据处理
系统特点
缩短交易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文件处理成本。
减少库存。
提高竞争力、与贸易伙伴建立更快、更密切的联系。
数据传送基于EDI网络安全、可靠的连接。
中英文对照界面,操作简单、方便。
㈥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电子商务发展历程
由于国际互联网逐渐成为全球通信与交易的媒体,全球上网用户呈级数增长趋势,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特点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应用条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饿电子商务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一、电子商务的产生
电子商务最早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的经济在生产、分配、消费各个领域发生的一体化趋势。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国际范围内的商务活动变得频繁,而且使国际贸易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们寻找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这种商务活动,电子商务由此应运而生,并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这场革命中的重要力量,在国际商务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广泛应用
近30年来,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价格越来越低,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为电子商务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由于国际互联网逐渐成为全球通信与交易的媒体,全球上网用户呈级数增长趋势,快捷、安全、低成本的特点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应用条件。
3、信用卡和电子金融的普及应用
信用卡以其方便、快捷、安全等优点而成为人们消费支付的重要手段,并由此形成了完善的全球性信用卡计算机网络支付与结算系统,使“一卡在手,走遍全球”成为可能,同时也成为电子商务中网上支付的重要手段。
各大银行也都看到了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纷纷推出了支持在线交易的电子金融服务,在安全技术的保障下,电子银行的发展解决了商务活动中的支付问题,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动力。
4、电子安全交易协议的制定和安全技术的发展
1997年5月31日,由美国VISA和Mastercard国际组织等联合指定的电子安全交易协议(Secure Electronic Transfer Protocol,SET)出台,该协议得到了大多数厂商的认可和支持,为在网络上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安全环境。
计算机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和安全保障,这些技术包括HTML、XML、数据库技术、动态网页技术、SSL协议、SET协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等。
5、政府的支持与推动
自1997年欧盟发布了欧洲电子商务协议,美国随后发布《全球电子商务纲要》以后,电子商务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国家的政府开始尝试“网上采购”,这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为电子商务制定法律规范和技术标准,这就保障了电子商务的合法进行和长远发展。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一般研究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基于EDI的电子商务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阶段。
1、基于EDI的电子商务
单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们利用电子通信的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就开始了用电报发送商务文件;到了20世纪70年代人们又普遍采用方便、快捷的传真机来替代电报,但是由于传真文件是通过纸面打印来传递和管理信息的,不能将信息直接转入到信息系统中,因此人们开始采用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作为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技术,这就是电子商务的雏形。
EDI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当时的贸易商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各类商务文件的时候发现,由人工输入到一台计算机中的数据70%是来源于另一台计算机输出的文件,由于过多的人为因素,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人们开始尝试在贸易伙伴之间的计算机上进行数据自动交换,这促使EDI应运而生。
EDI是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上去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的作用,因此,人们也形象地将它称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从普通商场的电子收款机、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EOS(电子订货系统)和MIS(管理信息系统),到跨越不同国家、不同企业的EDI,数据信息的控制处理越来越准确和有效,同时大量事务处理工作也趋向标准化。
从技术上讲,EDI包括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计算机软件和EDI标准。
从硬件方面讲,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大多数EDI都不通过Internet,而是通过租用专用网络实现的,这类专用的网络被称为增值网(Value Added Network,VAN),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安全问题。但随着Internet安全性的日益提高,作为一个费用更低、覆盖面更广、服务更好的系统,已表现出替代VAN而成为EDI的硬件载体的趋势,因此也有人把通过Internet实现的EDI直接称为Internet EDI。
从软件方面看,EDI所需要的软件主要是将用户数据库系统中的信息,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以供传输交换。由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是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来规定数据库的信息格式的,因此,当需要发送EDI文件时,从企业专有数据库中提取的信息,必须把它翻译成EDI的标准格式才能进行传输,这时就需要相关的EDI软件来帮忙了。
2、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
由于使用VAN的费用很高,仅大型企业才有可能使用,限制了基于EDI的电子商务应用范围的扩大,而促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Internet的飞速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国际互联网(Internet)迅速走向普及化,逐步地从大学、科研机构走向企业和普通百姓家庭,其功能也从信息共享演变为一种大众化的信息传播工具。从1991年起,一直排斥在互联网之外的商业贸易活动正式进入到这个王国,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互联网应用的最大热点。
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活动完全摆脱了传统商务活动的时空限制,使商务的运行和发展更加趋于灵活、实时和全球化。
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它比基于EDI的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成本低:因为Internet是覆盖全球的开放性网络,任何人通过接入Internet来进行商务活动的成本比传统的VAN成本要低很多。
(2)覆盖广:Internet覆盖全球,基于Internet的应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用户通过接入Internet就可以方便地与贸易伙伴进行商务信息的沟通和传递。
(3)功能全:因为Internet可以提供许多不同的应用,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可以支持不同类型的用户实现不同层次的商务目标,如建立商务网站、发布商情信息、在线商务洽谈和建立虚拟商城等。
(4)更灵活: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可以灵活地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如针对不同年龄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界面,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不同的语言显示。
三、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概念引入我国之后,在我国政府及信息化主管部门的指引下,电子商务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认识电子商务阶段(1990—1993)
我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EDI的电子商务应用,从1990年开始,国家计委、科委将EDI列入“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991年9月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会同国家计委、科委、外经贸部等8个部委局,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同年10月成立“中国EDIFACT委员会”并参加亚洲EDIFACT理事会。我国政府、商贸企业以及金融界认识到电子商务可以使商务交易过程更加快捷、高效、成本更低,肯定了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2、广泛关注电子商务阶段(1993—1998)
在这一阶段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迅猛发展,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我国也掀起了电子商务热潮。从1994年起,我国部分企业开始涉足电子商务,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的中国商品交易中心(CCEC)、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等电子商务系统也陆续投入运营;1995年,中国互联网开始商业化;1996年6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骨干网(CHINANET)工程建成开通;1997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完成组建,开始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职能;1998年3月6日,我国国内第一笔Internet网上电子商务交易成功;1998年10月,国家经贸委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宣布启动了以电子贸易为主要内容的“金贸工程”,这是一项推广网络化应用、开发电子商务在经贸流通领域的大型应用试点工程。因而,1998年甚至被称为中国的“电子商务”年。政府、商家和消费者都意识到,电子商务的兴起,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是政府、商家和消费者共同考虑的问题。发展电子商务需要政府的推动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一是要有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政府对此给与了高度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相继实施了“金桥”、“金卡”、“金关”等一系列“金字工程”;二是要有安全可靠的保障措施,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三是要克服文化障碍,提高消费者的网上购物意识。
3、电子商务应用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在这个阶段中,国家信息主管部门开始研究制定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关政策法规,启动政府上网工程,成立国家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中心,开展多项电子商务示范工程,为实现政府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证,为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支付、安全可靠和信息设施等方面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应用。同时,企业的电子商务蓬勃发展,1999年3月阿里巴巴网站诞生;同年5月8848网站推出并成为当年国内最具影响力的B2C网站;2000年6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成立,专为金融业务各种认证需求提供书证服务。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国家信息安全应用示范工程”。2005年,电子商务爆发出迅猛增长的活力。2005年初国务院2号文件的发布,为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子签名法》的实施和《电子支付指引》的颁布,进一步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保驾护航;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兴起,带动了网上支付的普及,为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保障;B2B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逐渐成为主要动力;B2C市场尽管略显平淡,但互联网用户人数突破一亿大关为B2C业务的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C2C市场则由于淘宝网和易趣网的双雄对立,以及腾讯和当当的进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2005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电子商务年”。
【拓展】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B2B
概念B2B主要是针对企业内部以及企业(B)与上下游协力厂商(B)之间的资讯整合,并在互联网上进行的企业与企业间交易。借由企业内部网(Intranet)建构资讯流通的基础,及外部网络(Extranet)结合产业的上中下游厂商,达到供应链(SCM)的整合。因此透过B2B的商业模式,不仅可以简化企业内部资讯流通的成本,更可使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流程更快速、更减少成本的耗损。
B2B运作
阶段(1)—就是让整个企业与企业间的'“供应链”与“配销商”管理自动化,透过Internet,不但节省成本增加效率,更有开发新市场的机会,企业间商业交易资讯交换,如采购单、商业发票及确认通知等。
阶段(1)→(2)这类资料交换的协定称之为电子资料交换(EDI),其运作方式是将电子表格的每一个字段,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于商业交易书面表格中的每一部分,就像所有的采购单及交易记录都记录在数据库中。
阶段(3)—电子资金转移,如银行与其往来企业间资金的自动转帐。
阶段(4)—所有的出货需求在经过数据库处里后会自动完成物流配送的要求。
典型代表:阿里巴巴
B2C
概念
B2C就是企业透过网络销售产品或服务给个人消费者。企业厂商直接将产品或服务推上网络,并提供充足资讯与便利的接口吸引消费者选购,这也是目前一般最常见的作业方式,例如网络购物、证券公司网络下单作业、一般网站的资料查询作业等等,都是属于企业直接接触顾客的作业方式。可成以下四种经营的模式:
入口网站(Portal): ex、 Yahoo!虚拟社群(Virtual communities):虚拟社群的着眼点都在顾客的需求上,有三个特质—专注于买方消费者而非卖方、良好的信任关系、创新与风险承担。交易聚合(Transaction Aggregators):电子商务即是买卖。广告网络(Advertising Network)。
B2C运作
阶段(1)—使用者透过入口网站找寻到特定的目的网站后,会接收来自目的社群网站(或称店家)的商品资料。
阶段(2)—在B2C的运作模式中,使用者通常会将个人资料交给店家,而店家会将使用者资料加以储存,以利未来的行销依据,当使用者要在某店家消费时会输入订单资料及付款资料。
阶段(3),将您的电子认证资料、订单资料及付款资料一并送到商店端的交易平台,店家保留订单资讯,其他的送到认证。
阶段(4)的收单银行去请求授权,并完成认证。阶段(5)—完成认证后,店家将资料传送到物流平台,最后完成物流的配送。
B2Q
概念
B2Q(企业网购引入质量控制),英文:Enterprise online shopping introcequality control,交易双方网上先签意向交易合同,签单后根据买方需要可引进公正的第三方(验货、验厂、设备调试工程师)进行商品品质检验及售后服务。[1]
C2B
B2C与C2B比较构面
B2C C2B
商品来源 商家提供 所有网友、小商家
产品线 特定或有限 多样化
产品线深度 不错 非常多样化
欺伪 不多 有时发生
商品运送 不错 品质不一
产品保证 不错 需要规则提升
服务品质 依商家性质 由卖方提供
C2B模式更具革命性,它将商品的主导权和先发权,由厂商身上交给了消费者。传统的经济学概念认为针对一个产品的需求越高,价格就会越高,但由消费者因议题或需要形成的社群,透过社群的集体议价或开发社群需求,只要越多消费者购买同一个商品,购买的效率就越高,价格就越低,这就是C2B的主要特征。C2B的模式,强调用“汇聚需求(demand aggregator)”,取代传统“汇聚供应商”的购物中心型态,被视为是一种接近完美的交易型式。
C2C
概念
C2C是指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交易行为,这种交易方式是多变的。例如消费者可同在某一竞标网站或拍卖网站中,共同在线上出价而由价高者得标。或由消费者自行在网络新闻论坛或BBS上张贴布告以出售二手货品,甚至是新品,诸如此类因消费者间的互动而完成的交易,就是C2C的交易。
目前竞标拍卖已经成为决定稀有物价格最有效率的方法之一,举凡古董、名人物品、稀有邮票…只要需求面大于供给面的物品,就可以使用拍卖的模式决定最佳市场价格。拍卖会商品的价格因为欲购者的彼此相较而逐渐升高,最后由最想买到商品的买家用最高价买到商品,而卖家则以市场所能接受的最高价格卖掉商品,这就是传统的C2C竞标模式。
C2C竞标网站,竞标物品是多样化而毫无限制,商品提供者可以是邻家的小孩,也可能是顶尖跨国大企业;货品可是自制的糕饼,也可能是毕加索的真迹名画。且C2C并不局限于物品与货币的交易,在这虚拟的网站中,买卖双方可选择以物易物,或以人力资源交换商品。例如一位家庭主妇已准备一桌筵席的服务,换取心理医生一节心灵澄静之旅,这就是参加网络竞标交易的魅力,网站经营者不负责物流,而是协助市场资讯的汇集,以及建立信用评等制度。买卖两方消费者看对眼,自行商量交货和付款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创造一笔惊奇的交易。
C2C运作
阶段(1)—卖方将欲卖的货品登记在社群服务器上。
阶段(2)—买方透过入口网页服务器得到二手货资料。
阶段(3)—买方透过检查卖方的信用度后,选择欲购买的二手货。
阶段(4)—透过管理交易的平台,分别完成资料记录。
阶段(5)的付款认证,及阶段(6)的付款给卖方。
阶段(7)—透过网站的物流运送机制,将货品送到买方
O2O
概念
O2O即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了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样线下服务就可以用线上来揽客,消费者可以用线上来筛选服务,还有成交可以在线结算,很快达到规模。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推广效果可查,每笔交易可跟踪。国内首家社区电子商务开创者九社区是鼻祖。还有就是象屿集团投资运作的象屿商城。
O2O运作
线上发布品牌商家发布选址需求、展示项目详情
线下导入商家以及项目相关资料进行匹配
随后带领有意向合作商家进行线下看铺团,实地踩盘
最终达成合作的意向
可以称得上是商业中的“红娘”
经营模式
根据许多专家的看法,在进入障碍甚低的电子商务市场想要生存下来,必须拟定出可行的经营模式。综合许多电子商务公司的经营型态,可以归纳出下四种主要的经营模式:
(1)广告模式:提供网页空间刊登广告,以收取广告费。
(2)零售模式:在网络上开设虚拟店面,贩卖商品。
(3)中介模式:撮合买卖双方完成交易,以抽取佣金。
(4)服务模式:提供在线服务,以收取服务费。
;㈦ EDI技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EDI(electrodeionization)技术是一种新的纯水和超纯水制备技术。该技术将电渗析技术和离子交换技术相融合,通过阴、阳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的选择性透过作用与离子交换树脂对离子的交换作用,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实现离子的定向迁移,从而完成水的深度除盐,水质可达15MΩ.cm以上。在进行除盐的同时,水电离解产生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对离子交换树脂进行再生,因此不需酸碱化学再生而能连续制取超纯水。它具有技术先进、操作简便和优异的环保特性,是纯水制备技术的绿色革命。
如RO反渗透设备:
RO反渗透设备采用当代最先进、节能有效的膜分离技术,反渗透设备其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使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其它物质和水分离开来。反渗透膜的膜孔径非常小,因此反渗透设备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胶体、微生物、有机物等,反渗透设备可以生产纯水、高纯水,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需求的用户。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地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的压力达到某一数值时,水通过膜的净流量等于零,这个压力称为渗透压力,当施加在膜盐水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力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RO)处理的基本原理。
EDI 膜堆是由夹在两个电极之间一定对数的单元组成。在每个单元内有两类不同的室:待除盐的淡水室和收集所除去杂质离子的浓水室。淡水室中用混匀的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填满,这些树脂位於两个膜之间:只允许阳离子透过的阳离子交换膜及只允许阴离子透过的阴离子交换膜。
树脂床利用加在室两端的直流电进行连续地再生,电压使进水中的水分子分解成 H+及 OH-,水中的这些离子受相应电极的吸引,穿过阳、阴离子交换树脂向所对应膜的方向迁移,当这些离子透过交换膜进入浓室后, H +和 OH-结合成水。这种 H+和 OH-的产生及迁移正是树脂得以实现连续再生的机理。 当进水中的 Na+及 CI-等杂质离子吸咐到相应的离子交换树脂上时,这些杂质离子就会发生象普通混床内一样的离子交换反应,并相应地置换出 H+及 OH-。一旦在离子交换树脂内的杂质离子也加入到 H+及 OH-向交换膜方向的迁移,这些离子将连续地穿过树脂直至透过交换膜而进入浓水室。这些杂质离子由於相邻隔室交换膜的阻挡作用而不能向对应电极的方向进一步地迁移,因此杂质离子得以集中到浓水室中,然后可将这种含有杂质离子的浓水排出膜堆。
㈧ 1969年edi出现使企业间的业务能够以电子化方式进行对吗
1839年,电报出现,人们就开始了对运用电子手段进行商务的讨论;
1969年,EDI(电子数据交换)的出现,使得企业间的业务可以电子化方式进行;
㈨ edi起源于20世纪六十年代初对吗
对。
EDI标准的发展简史:
1968年,美国运输数据协调委会(TDCC)首先在铁路系统使用EDI,并提出用于运输业的报文和通信结构方面的标准。
1970年,英国贸易工业部(DTI)成了简化国际贸易程序组织(XITPRO),负责简化进/出口程序并着手起草文件。
1978年,美国会计研究基金会(ACRF)和TDCC联合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开发事务处理和信息的数据互换。
1980年,美国国家标准化协会成立了X.12鉴定标准委员会(ASCX.12),下设10个分委员会,负责开发和制订美国EDI通用标准。
1981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四工作组推出了贸易数据元目录TDED和贸易数据交换指南GT-DI。
1985年,ANSI提出X.12系列标准,推广应用于北美地区。
1986年,ANSI与欧洲标准协会、英国EDI标准组织等单位共同协调全球EDI标准。
1986年,WP4正式提出《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电子数据互换》文件,即EDIFACT标准。
1986年,EXO/TCI54分别通过UN/TDED以及UN/EDIFACT为7372-86《贸易数据元目录》。
1987年,ISO正式通过《用于行政管理、商业和运输的EDI应用语法规则》,即ISO9735-87。
当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猛烈冲击下,一场高技术竞争席卷世界,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国际贸易也空前活跃,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买卖双方地处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简单地直接地面对面地买卖,而必须以银行进行担保,以各种纸面单证为凭证,方能达到商品与货币交换的目的。这时,纸面单证就代表了货物所有权的转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纸面单证就是外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应用、通信网络和数据标准化为基础的EDI应运而生。EDI一经出现便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地在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应用。
正如香港TRADELINK公司的宣传资料所指出的那样:“当EDI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在美国首次被采用时,只属于当时经商的途径之一;时至今日,不但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以至越来越多的亚太地区国家,均已认定EDI是经商的唯一途径”。
㈩ 电子数据交换(EDI)起源于什么时候
欧美20世纪60年代末
中国20世纪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