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牛蛙对水质要求高不高
以下参考网络
蛙比幼蛙的适应能力和捕食能力大为提高。因此,成蛙养殖场地面积也可大些,如各种天然积水池、坑塘、鱼池、杂草丛生的洼地、稻田等,也可利用房前屋后的瓜棚、树荫、庭院的葡萄架下建池,或者空房、猪舍、地下人防设施等进行室内养殖。牛蛙的饲养对水的需要量不大,但要有可靠的水源。
成蛙的后腿发达有力,不仅善于跳跃,还会掘土打洞,爬墙上树。因此无论室内或室外的养蛙池,都要有防逃设施。牛蛙之善于跳跃,是基于站在可供用力的陆地或其他硬物之上,若在水中,则无用力之处,便无法跳起。因此,为了减少防逃设施的成本,在蛙池周围不留可立足的陆地,水深至少要在牛蛙后腿踩不到底的深度以上,则防逃设施只要高出水面50cm左右,或在建池时,池壁高出水面30~40cm,再在池壁上围一圈向内倾斜的纱窗布即可。
适于牛蛙生存的水的pH值为6-8。一般未被严重污染的池 塘、江、河、湖泊、溪水等的水源都能满足上述要求。废水、粪便的流人会引起水质腐败,因有机物过多,溶氧不足,尤其晚上氧化分解不充分,会使水体中有机酸蓄积、pH值降低。 水体中常常含有硝酸盐、铵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构成水体的盐度,盐度主要通过影响水的密度和渗透压对牛蛙产生影响。牛蛙在高盐度的海水和碱水中不能生存。无论是成蛙还是幼蛙在含有1%盐分的水域中都是无法生存的。盐度对蝌蚪和孵化中的卵影响更大。一些农药、化肥等若随雨水流入养蛙池,将会严重威胁蛙的生命。
⑵ 牛蛙对水质要求高不高
适于牛蛙生存的水的pH值为6-8。一般未被严重污染的池 塘、江、河、湖泊、溪水等的水源都能满足上述要求。废水、粪便的流人会引起水质腐败,因有机物过多,溶氧不足,尤其晚上氧化分解不充分,会使水体中有机酸蓄积、pH值降低。 水体中常常含有硝酸盐、铵盐、硫酸盐、碳酸盐等,构成水体的盐度,盐度主要通过影响水的密度和渗透压对牛蛙产生影响。牛蛙在高盐度的海水和碱水中不能生存。无论是成蛙还是幼蛙在含有1%盐分的水域中都是无法生存的。盐度对蝌蚪和孵化中的卵影响更大。一些农药、化肥等若随雨水流入养蛙池,将会严重威胁蛙的生命。
⑶ 牛蛙怎么养
牛蛙,蛙科(Ranidae,即赤蛙科)动物,学名Rana catesbeiana。独居的水栖蛙,因其叫声大且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故名牛蛙,为北美最大的蛙类。养殖方法池塘选择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无污染,环境安静,交通便利,供电充足。蛙池建造每100平方米为一个大池,每个大池平均分成四个小池。池边用40目的筛绢围好,筛绢高出池底1米左右,筛绢底部20~30厘米埋入土中,池埂高40厘米,池坡比1∶3,水位30~40厘米,水体深度不低于20厘米。进、排水口设置在大池的对角,每个池子放4块80厘米×40厘米的泡沫塑料板作为牛蛙的休息台,并用黑色遮阳网遮阳。苗种放养放苗前,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或漂白粉10~15公斤进行消毒。清塘消毒后10天即可放苗,幼蛙放养前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放养密度:幼蛙期60~80只/平方米,成蛙期30~40只/平方米。饲养管理(1)巡池检查。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防止牛蛙外逃,流水保证24小时不间断,每天换水率达到300%,排水口处可用塑料插管的升降来控制水位的高低,一般池塘水深30~40厘米。发现牛蛙摄食雨活动有异常及时采取措施。(2)饲料以浮性配合饲料为主,投喂前半小时先将配合饲料用水泡湿,促使软化膨胀。日投喂量为在池蛙总量的7%~15%,并根据气候、水质及残饵等情况适时调整,投喂量以半小时内吃完为宜。(3)分级饲养,每隔一段时间及时将规格较大的个体分级筛选,把规格相近的牛蛙调整到同一口池塘进行养殖。疾病防治苗种放养前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杀灭敌害生物和病原体,并定时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全池泼洒消毒,分池后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对蛙体进行消毒,防止机械损伤。发现病蛙、死蛙及时挑出隔离饲养,并适时用高浓度的漂白粉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